林慶雄
」全台約2百萬人罹患氣喘! 依賴「這類吸入劑」恐加劇惡化、致命
氣喘是慢性支氣管炎,目前在全台灣大約有2百萬左右的人口為氣喘所困擾。不僅如此,氣喘在世界各國亦有相當高的盛行率,使得治療以及改善氣喘疾病,成為世界各地醫療體系無可避免的重要課題。短效急救型吸入劑 治療氣喘恐致惡化、死亡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指出,很多氣喘患者常使用短效急救型吸入劑當作治療氣喘藥物,這是不對的,因為短效急救型吸入劑只是暫時將氣管擴張,並沒有抗發炎的效果,而且一年用大於3支以上或更多,易有氣喘症狀惡化或是死亡風險。類固醇吸入劑更有效治療 提高生活品質什麼才是治療氣管發炎的藥物呢?答案是「類固醇吸入劑」,這才是抗發炎的首選藥物,類固醇直接由口吸入,作用在肺部,所以需要的類固醇含量少,更能有效地治療,不用擔心會有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因此,著重氣喘患者應常規且正確使用類固醇吸入劑,達到控制氣喘,以提高生活品質。氣喘2種症狀表現常不自知 僅少數喘到吸不到氣彰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呂俊佑表示,電視上扮演氣喘發作時,就會發出「咻~咻~咻」的聲音,然後捧胸、一副吸不到氣的樣子;事實上,真的很少會喘到這種程度,很多病人會以兩種症狀表現而不自知,一是「乾咳」、二是「胸悶」,這兩種現象在天氣冷熱變化大(通常是冬天的半夜)或接觸過敏原時會加劇,胸腔科醫師可依據病史及安排檢查,即時診斷出氣喘疾病。氣喘分階梯式治療 維持肺功能、降低發作次數如果診斷出氣喘疾病後,要怎麼控制呢?根據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簡稱GINA)中文翻譯為「全球氣喘防治建議」準則,氣喘的控制和治療是分階梯式的治療,把目前病人所使用的藥物分成五個階段進行,如果病人控制不好,就升階段提高藥物濃度或加別種藥物,控制好的話,就降低藥物濃度或使用頻率。2018年,一篇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將同一支含吸入性類固醇的藥物當做控制劑及緩解急救劑,比分兩支藥物還要好,好在肺功能維持、好在急性發作的次數,急性發作的次數下降了5成~6成,而住院次數下降3成多,將近4成。藥物順從性不佳、使用錯誤 仍會致氣喘急性發作選好了藥物,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會急性發作呢?呂俊佑進一步指出,目前的研究表示,高達75%氣喘病人藥物順從性不佳,其次是不會使用吸入器。順從性不佳就是沒有照醫囑時間吸藥,他們認為症狀好了以後,就已經痊癒,然後就忘記持續吸藥,導致急性發作就來不及了;至於不會使用吸入器的病人,建議拿起智慧型手機並打開youtube,輸入現在使用的藥物名稱,現在網路很方便,很多使用說明和教學影片都有。
20年老菸槍罹「這種肺病」 每年死300萬人!比新冠肺炎更索命
新冠肺炎襲捲全球,全民肺部健康意識抬頭,其中肺阻塞(COPD)對於肺部的威脅不容忽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十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300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一年內近200萬人的死亡人數。一名66歲退休病患,過去為了應酬每天2包菸,菸齡超過20年。剛退休時原本希望可以享受運動休閒時光,但卻開始持續出現咳、痰、喘症狀近一個月,尤其遇到天氣變化時呼吸更急促,不僅難以運動,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起初認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不以為意,甚至還當成一般感冒,直到症狀持續近一個月,才就醫接受肺功能檢查安排,最後診斷為肺阻塞合併過敏體質。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表示,肺阻塞初期較無明顯症狀,甚至容易和一般感冒混淆,但感冒的症狀並不會持續出現;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王鶴健理事長表示,肺阻塞疾病照護在政府及學會推廣疾病衛教及肺阻塞之整合型照護計劃下,已從十大死因排行中下降至第八位;然而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國人肺阻塞盛行率約6.1%-9.5%,但就診率僅2.1%,顯示仍有許多潛在患者流連在外。彰化基督教醫院林慶雄副院長指出,肺部功能一旦損傷幾乎無法逆轉,當肺阻塞發生重度急性惡化,兩個月內死亡率高達20%。現行肺阻塞診斷主要以肺功能機器進行檢測,較耗時且需專業人員操作,為了幫助肺功能篩檢能更為普及,學會目前正積極發展肺阻塞簡易篩檢方式,希望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治療。王鶴健理事長也提到,為落實肺阻塞篩檢生活化,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更應提高警覺,鼓勵平時透過「一分鐘登階」進行自我肺功能檢測,若一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四層樓),且合併持續三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 此外,因應疫情期間配戴口罩,肺阻塞患者因肺功能相對較差,配戴口罩時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導致難以長期配戴口罩。調查也發現,曾出現持續三週以上咳、痰、喘症狀者,有超過九成(98%)戴口罩時特別感到無法呼吸、喘不過氣,相較未曾出現症狀者,「罩」不住比例高出2成,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接受醫療診治,確保肺部健康。
HTC旗下DeepQ與彰基醫院合作 蘭醫師升級零接觸視訊診療門診
在疫情嚴峻期間,宏達電(2498)旗下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再度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升級LINE聊天機器人「蘭醫師」,將人工智慧技術(AI)與線上視訊診療結合,防疫期間民眾不用出門,在家零接觸就可接受醫師的視訊、診療,避免親赴醫院時面臨的接觸風險。宏達電表示,「蘭醫師」是DeepQ團隊以醫療使用者經驗(mUX, Medical User Experience)及AI協助開發,利用互動對話方式,啟動串連醫療照護旅程,提供就醫前、中、後不同階段的全面醫療照護服務。彰基醫院自2019年導入迄今,已服務超過2萬3千位民眾。宏達電指出,此次合作的視訊診療功能,整合院內掛號系統,醫生無需安裝額外軟體,只要透過手機瀏覽器,即可使用具資安保護機制的視訊功能,在原本門診中穿插視訊診療,還提供全程自動錄影和一鍵式健保卡拍照功能,可有效管控時間,實現現場、視訊、電話三合一混合門診。彰基醫院院長陳穆寬表示,配合健保署開放通訊診療,針對病情穩定的複診患者,提供多元就醫方式的選擇,降低出門的風險,同時維持必需的醫療。複診患者可撥打諮詢專線由專人評估後,再協助約診及安排看診時間。幫家人掛號視訊診療的陳小姐表示,長輩需固定就醫開立慢箋,目前藥已快要用完,又擔心疫情而不敢回診,「彰基的視訊診療流程蠻流暢的,一點開Line的通知之後就迅速連線了,操作也很容易上手。」彰基醫院副院長林慶雄提醒民眾,視訊診療需由病患本人看診,且要出示健保卡以核對身分,並拍照留存;呼籲民眾,莫因疫情關係延誤就醫領藥,如有需要應多使用通訊診療功能。Line搜尋「@cch.org.tw」加彰基醫院為好友後,即可透過蘭醫師LineBot預約醫師視訊診療。(圖/彰基醫院提供)
跟緊台積電3/小時工地撿廢棄鐵件賺零用錢 長大後成上市建商老董
達麗建設董事長謝志長走入營建業的過程,與成長背景密不可分。他的父親曾在高雄市左營、楠梓一帶「起販厝」(台語,蓋批量化生產的住宅),但謝父認為工地危險,不希望獨生子謝志長未來也蓋房子,要他好好讀書,因此謝志長只有暑假時偶爾去工地撿廢棄鐵件來賣,賺點零用錢,小時對營建業其實不熟悉。「坦白說,我只知道爸爸在蓋房子。」直到謝志長退伍前1個月,父親因心臟病去世,謝志長首先面臨的不是工地問題,而是銀行來討債,「那時我搞不清楚爸爸向銀行借了多少錢、土地在哪裡,壓力很大。」他只好翻找父親的資料,從清冊上整齊的毛筆字、計算機裡的鋼筋價格等蛛絲馬跡,了解父親多年來的事業。為了籌錢還債,時年25歲的謝志長,評估手上的土地後,決定與擔任建築師的表姊夫合作,在高雄煉油廠旁蓋了人生第一棟雙併5樓公寓。「我自己監工、賣房子、收錢、客變、交屋、燒開水給工人喝。蓋好後,市場反應很好,一下子就賣掉去還錢了。」達麗除了剛需產品,也在新北市淡水區紅樹林附近推出百坪山海景觀宅「達麗世界灣」。(圖/翻攝自達麗官網)此外,謝志長父親留下的許多畸零地,吸引買家林慶雄(現為慶旺建設董事長)與楊振宗(現為城揚建設董事長)上門洽購,腦筋動得快的謝志長不願賣地,改與2人合資開設「蘭園建設」,一起闖蕩7、8年,在高雄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熱銷建案,當時蘭園建設年營收近50億元,位居高雄十大建商之列。好景不常,90年代台灣吹起「土地增值稅按實際交易金額課徵」的稅改風潮,謝長志驚覺房市前途黯淡,再加上1997年發生白曉燕命案,導致社會瀰漫不安氛圍,為了小孩的成長環境,他舉家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後來,謝志長的老友興富發集團總裁鄭欽天,在一次出差中特地到溫哥華力勸謝志長「不要輕易放棄(在台事業)!」謝志長受到激勵,2002年帶著他在異鄉觀察房地產的心得,回台成立「齊裕建設」,2006年入主「十全企業」,後更名為達麗建設,並在8年前由上櫃轉為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