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元
」 林文元 中暑 熱傷害 瘦瘦針 輻射熱首屆高齡健康博覽會周五登場 「端粒長度檢測」可評估老化速度
由生策會、生策中心主辦的臺灣首屆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將於8月2日至4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早期發現老化跡象及促進樂齡生活方式成為至關重要的議題。端粒(Telomeres)作為老化過程中的關鍵指標,其長度與老化程度密切相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出透過端粒的長度檢測,我們可以掌握個體老化的程度,有助於制定個性化的抗老化計畫,如建立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良好的睡眠習慣以及減少生活中的壓力,從而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薛博仁院長指出,「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具有保護染色體的功能,為細胞內的「生物時鐘」。端粒長度會隨著染色體複製而逐漸縮短,可反映身體健康與衰老程度,新生兒出生時端粒平均約10K bp,每年以30-35 bp速度減短,超過60歲的人端粒長度平均縮短至約5~6K bp。這種端粒縮短現象是細胞老化的一個標誌,當端粒變得過短時,細胞將失去分裂的能力,進入衰老狀態,甚至引起細胞凋亡。端粒的縮短與許多老化相關的疾病有關。隨著端粒縮短,保護染色體的能力也逐漸減少,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風險增加。端粒的檢測可以潛在地提高我們對疾病風險和進展的理解,並指導治療決策。它可以用來研究這些生活方式選擇對端粒長度和健康的影響。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端粒長度與壽命長短有一定的相關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林文元副院長進一步說明,每個人天生的端粒長度與縮短的速度皆不相同,因此造就了每個人的老化速度不同。這些先天的因素並不易改變,但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後天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端粒的縮減速度。四大主要生活影響因子如下:1.健康飲食大量攝取蔬菜、豆類、堅果、水果和穀物的地中海飲食、魚類、維生素B與維生素D,特別是橄欖油,已被證明可以預防端粒縮短,降低老年人死亡風險。相反的,高脂肪、高糖和高熱量的飲食則會加速端粒的縮短。2.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的壓力反應增加,這會加速端粒的縮短,每晚保持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有助於保護端粒,減少細胞老化。3.規律的運動保持運動的人往往比久坐不動的人端粒更長,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和騎自行車,不僅有助於心血管健康,還能促進端粒酶的活性,從而延緩端粒的縮短。4.壓力管理長期壓力會導致身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從而損害端粒,學會有效的壓力管理方法,如冥想、瑜伽等方法,有助於降低壓力水平,保護端粒。中醫大附醫與臺中市政府攜手在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展出「高齡宜居城市館」,其中「健康大檢測」將提供300位民眾進行端粒長度檢測,並將檢測結果與臺灣一般族群的端粒平均長度進行比對,讓參與此次活動的民眾能藉此評估目前細胞老化速度,進而檢視其目前生活習慣是否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持續規律的運動、建立高品質的睡眠習慣及減少生活中的壓力才是達到健康老化的關鍵。
沸騰索命3/新研究「高溫讓失智中風更惡化」 夜跑不見得好!「輻射熱」更可怕
英國研究顯示,極端氣候下的高溫會影響大腦的神經系統,讓失智症、中風、偏頭痛等疾病更加惡化,甚至造成死亡。專家建議大熱天出門前先參考「熱指數」,再判斷是否適合外出活動。另外,除了白天,晚上也要慎防輻射熱,專家提醒夜跑仍有中暑風險,一旦輕忽恐會危及性命。根據彭博社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審查了332份報告,探討環境對19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影響,包括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形式失智症、偏頭痛、中風、憂鬱症、多發性硬化症和腦膜炎。研究結果顯示,天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每一種疾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引發較高的患病率或導致病情惡化。例如,隨著溫度升高,死於中風和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憂鬱症等許多精神疾病的死亡率也會上升,偏頭痛、多種精神疾病和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的住院治療也會增加。上述研究已發表於《刺胳針神經醫學》(Lancet Neurology)期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病學研究所教授西索迪亞(Sanjay Sisodiya)說:「大腦必須維持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才可正常運作。如果大腦患有疾病,那大腦的體溫調節能力就會受損。」她同時提醒,氣候變暖對大腦的損害已經慢慢發生。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則提醒,夜間也要當心輻射熱導致中暑。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什麼時候適合在戶外運動?專家建議先參考「熱指數」,另外也別以為夜跑較不會中暑,輻射熱的恐怖往往突如其來。(圖/報系資料照)朱柏齡說,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另外,門診中也時常出現到溪邊戲水而中暑的案例。朱柏齡表示,同樣是輻射熱作祟。「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
瘦瘦針增自殺傾向?歐盟本周審查 美國FDA初步認定無關連
在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等名人的帶動下,俗稱「瘦瘦針」、「減肥針」的GLP-1藥物(Glucagon-like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成為炙手可熱的減肥聖物,但從去年起便傳出可能會增加輕生傾向,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將於本週召開一次會議,審查有關 GLP-1 類減肥藥物與自殺傾向是否有關聯的報告。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GLP-1藥物本來是一種降血糖藥,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血糖下降的同時,體重也在下降,所以在國外很早就用於減重。瘦瘦針藥物種類相當多,目前台灣大致有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等3大類,隨著民眾搶買減肥針,全球都出現短缺狀況。歐洲藥品管理局去年接獲冰島通報,1例使用抑制食慾的胰妥讚(Semaglutide類藥物)後導致出現自殺念頭、1例使用善纖達(Liraglutide類藥物)想自殺、另1例使用善纖達出現自殘想法。Liraglutide、Semaglutide類藥物均由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製造。目前歐盟藥物產品訊息中並未將自殺行為列為副作用,相關產品的安全性將由「藥品監測暨風險評估委員會」(Pharmacovigilance Risk Assessment Committee, PRAC)進行評估,日後將考慮是否將審查範圍擴大到「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的其他藥物。諾和諾德對此回應,GLP-1受體促效劑應用於治療第2型糖尿病已有超過15年的歷史,用於治療肥胖症也有8年的歷史。從大型臨床試驗項目和上市後監測收集的數據中,並無證據顯示其藥物與自殺自殘傾向存有關聯。諾和諾德強調會持續監測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和實際使用其產品的數據,並與當局密切合作,以確保患者安全和向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足夠的信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今年1月的初步審查發現不存在自殺關聯,不過,FDA同時警告,鑑於數據有限,不能完全排除有這種風險的可能性,之後將繼續關注這一問題。
胖子罹患COVID-19比率高!兒童肥胖更有「這些」影響 專家籲正視肥胖衝擊
肥胖不只是外觀問題,對於健康也會產生極大影響。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1項其實跟肥胖有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以及COVID-19,許多研究顯示肥胖者罹患COVID-19的比率及其住院比率都比正常體位者來得高。為了讓民眾正視肥胖帶來的影響,今(2024)年世界肥胖日主題便訂為「Let’s talk about obesity and its impact正視肥胖衝擊 即刻開啟對話」。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共同提出4大提醒,幫助民眾釐清減重觀念,特別是兒童族群,家長千萬別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70%兒童肥胖成年繼續胖 個人、家庭、社會都受衝擊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至2020年止,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50.3%,也就是說每2人就有1人有體重過重的問題。賈淑麗副署長進一步指出,教育部調查顯示,國小肥胖比率也從過去的25.4%上升至27%,國中生則由29%上升至31%,不只是成人肥胖比率上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也一樣處於上升的狀態。台灣兒科醫學會倪衍玄理事長指出,70%兒童肥胖超過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可能會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性早熟、身高和體重的不正常發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也會提早發生。而且肥胖不只會對個人健康帶來影響,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當肥胖人口攀升,醫療、健保開銷也會越來越多,家庭、社會也會產生衝擊,這是肥胖帶來的中期影響,而長期將會衝擊生產力。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年的報告中指出,全球肥胖的年度成本,約為9,900億美元。林文元理事長提到,預估2035年肥胖成本將會達到4兆3千億美元,佔全球GDP近3%,而這還只是直接成本,還有間接成本沒有計入。國健署、醫學會聯合呼籲 4點釐清觀念、正視肥胖因此,國健署、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針對肥胖問題,共同提出以下4點提醒:正視衝擊:肥胖問題不分年齡,衝擊全民,影響個人健康、國家健保開銷,甚至是全球經濟問題。少吃多動: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是促成國人肥胖的主因,因此應飲食控制加上規律運動,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才能長久維持健康體態。用藥安全:12歲以下應由改善生活型態、運動來減重,而12歲以上的兒童若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透過藥物輔助減重。但是,切記合法減重用藥需經由醫師開立處方使用,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自行購買藥物亂用,應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由醫師、藥師把關正確用藥。開啟對話:特別鼓勵家長主動開啟對話,因為孩子的生活型態是以家庭為單位,孩子有很大一部份會依賴家長、受家長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可以透過學校的健康報告關心孩子體位狀態,必要時諮詢兒科醫療團隊,從日常生活著手,導正錯誤觀念。而針對兒童肥胖的問題,國健署也自去年起與兒科醫學會在「健康促進學校」內和教育部合作,進行衛教宣導。不過,除了兒童肥胖外,其實國人35-54歲的肥胖盛行率也高達52%。因此賈淑麗副署長表示,今年重點更多會放在「健康促進職場」,目前正在與勞動部合作,希望能讓飲食健康、運動成為職場的普遍氛圍,透過正確的飲食及規律運動打擊、正視肥胖相關的問題。
外食族天天拉肚子!腹絞痛逾3年 檢查竟是抗藥性壞菌搞鬼
一名41歲曾先生,長時間三餐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導致他2年多來每天都要跑3、4次廁所,還經常出現腹瀉、腹絞痛的情況。最終他在友人的建議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才發現竟是抗藥性壞菌「困難梭狀菌」在搞鬼。一名41歲房仲曾先生,幾乎每日外食,加上工作壓力大,因此2年多來每天都要跑3、4次廁所,還經常出現腹瀉、腹絞痛的情況。後來曾男在朋友的建議下,前往醫院採集糞便進行檢驗,才發現腸道內有「困難梭狀菌」存在,造成腸道發炎而經常腹瀉,最終曾男按照醫生建議服用益生菌及攝取高纖食物,調節菌群平衡,3個月後已完全康復,回到每日排便一次的正常情況,腹部也不再絞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指出,困難梭狀菌全台盛行率約1到5%,是導致急性或持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甚至住院病人的困難梭狀菌盛行率高達20%。病患因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腸道正常菌叢減少,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困難梭狀桿菌開始大量繁殖,進而造成腸道不適發炎。林文元副院長更指出,一旦長期放任困難梭狀菌,它會分泌毒素破壞腸粘膜,可能引發嚴重腹瀉,更嚴重會造成腸胃道穿孔,甚至休克發生敗血症。最後,林文元副院長也提醒,要是長期倚賴一般抗生素治療身體發炎等問題,可能導致整體腸道的細菌數量、多樣性與豐富度迅速下降。尤其是維持健康必不可少的細菌如雙歧桿菌與乳酸桿菌,進而造成有害的潛在病原體隨之增加,引發其他的感染疾病。
10萬年最熱1/台灣高溫紀錄「這6城市包辦」 最危險時間出爐!加倍「燒」恐致命
根據《CNN》日前報導,今年恐是地球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台灣自7月以來連日高溫,約在攝氏34~36度之間,高溫紀錄由台北、新北、台東、台中、新竹、金門6個城市包辦,專家直言「8月更熱!」「一天24小時都有中暑風險」,尤其要注意下午1~2點,此時「太陽熱」加上「輻射熱」更具致命性。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龍世俊也分析近20年健保數據,指數達「注意」時,熱傷害急診人數成長8成,「警戒」人數增加1倍。全球飽受熱浪折磨,日本東京一日破百人中暑急救,希臘雅典竄出野火,美國加州死亡谷更出現飆破攝氏56度的可怕高溫,打破90年來氣象觀測史上最高紀錄。7月17日,台灣一名78歲男子前往富基漁港海邊採草藥,採到一半時中暑昏倒,送醫前就已死亡。據《CNN》報導,7月以來全球日平均氣溫已3度打破紀錄,根據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Woodwell ClimateResearch Center)資深科學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從樹木年輪、珊瑚礁等狀態推測出數千年的氣候數據,估算現在恐怕是地球10萬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主要原因是氣候變遷、再加上聖嬰現象所致。台灣也無法倖免,觀察氣象局資料,過去平均2~3年才會有一個夏天飆破38度,但近10年縮短為每隔1到2年,就會出現一個飆破38度的夏天,且「更早開始熱」,5月4日台南市北寮就創下今年第一個高溫紀錄38.8度。進入7月後,台灣每天都有10多個縣市發出高溫警報(36度以上),氣象局指出,台灣已進入夏天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且影響範圍大。觀察氣象局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的夏天愈來愈常飆破38度,而且更早開始出現高溫,今年甚至在5月初就測得38.8度。(示意圖/周志龍攝)查閱氣象局自1971年以來的高溫紀錄,2020年7月25日大武站、2004年5月9日臺東站觀測到40.2度,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其他還包括2020年7月26日大武站的40度、2004年7月1日的台中站39.9度、2023年5月6日大武站的39.7度。綜觀近52年的高溫紀錄,前30名全由台東、台中、台北、新北、新竹、金門所包辦,其中台東不僅囊括前三名,還佔了17個名次,主要原因是焚風現象所致。而台北、新北也佔7個名次,除了人為排放熱源多的都市熱島效應之外,也因為盆地地形難以散熱通風。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以前都認為早上10點到下午2點比較熱,但現在溫度實在太高了,我認為只要有陽光就要小心!」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則提醒,對老人、嬰幼童等危險族群來說,其實24小時都需要預防中暑,隨時都要注意補充水分與散熱,但最危險的時間點就是下午1~2點左右,因為此時太陽熱與輻射熱同時存在,兩種熱源相加之後更加可怕,一不小心恐怕會更快速的導致熱中暑、橫紋肌溶解等疾病,可能危及性命,最好避免外出。
10萬年來最熱2/玩水也中暑?這種熱「悄悄鑽體內」 恐傷腦細胞智力退化
為避開地獄級熱浪襲來,竟有人在溪邊玩水時中暑昏倒,就連夏天夜間慢跑也會「斷片」,CTWANT記者就此採訪,多位專家指出,關鍵在於「輻射熱」,包括岸邊石頭或地面及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反射進人體後溫度更高,「如果持續時間過長,腦細胞甚至會被『煮熟』,永久受損造成智力退化。」根據衛福部統計,2012年熱傷害就診人次5萬8千人,2020年暴增到將近10萬人,熱傷害死亡人數也從10人增加到47人,今年7月統計至24日,熱傷害通報更高達556人次,已經是去年同期2倍。值得注意的是,熱傷害的個案中,有不少是因「消暑」活動而中暑。花蓮曾有一名男子到溪邊玩水,疑似中暑昏倒;近年也有許多人選擇夏天夜跑,沒想到竟然依舊中暑,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受訪表示,原因出在「輻射熱」。輻射熱是指地面、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後散發出來的熱能。朱柏齡說,「如果溪邊有很多石頭,而且都是乾地的話,反而會吸收輻射熱,一旦反射上來反而溫度會更高。」同樣的道理,夜間溫度雖然比白天低,但柏油路白天時吸收大量熱氣,晚上時這些輻射熱再散出來,所以還是非常悶熱,建議清晨5~6點時運動比較好。都市中的柏油路、車輛或建築物,都會散發輻射熱讓溫度更往上竄升,就算不是白天也同樣酷熱難耐。(示意圖/周志龍攝)朱柏齡分享,曾有一名50多歲跑者,參加大佳河濱公園夜跑,晚上6點開跑,結果快到終點時突然昏倒,送醫時體溫41度呈現昏迷、多重器官衰竭,10多個小時後才甦醒,結果他完全不記得自己有去路跑。這種類似「斷片」的案例並不少見,曾有一名5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中暑昏倒,體溫飆到43.9度,搶救後雖撿回一命,但腦細胞猶如被煮熟般,男子目光呆滯、反應遲緩,問他今年是幾年,他竟回答民國79年。「熱中暑有6大危險族群,包括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銀髮族、服用血管收縮藥物者、服用抗組織胺藥物者、肝腎疾病患者、肥胖者。」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說,中暑的原因就是水分不足與排汗調節不佳,上述這些族群的問題都在於無法順利排汗,身體自然不能降溫,就比較容易中暑,建議天氣熱時避免在戶外長時間活動,同時一定要多補充水分。「尤其是孩童更要小心,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意識還清楚的話就要立刻補充水分,意識不清楚就要立刻送醫!」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提醒,尤其夏天時千萬別留孩子待在已經熄火的車內,短短時間就可能發生憾事。朱柏齡建議父母帶孩子出遊時,準備開水與2條毛巾,若孩子中暑昏迷,父母除了叫救護車,第一時間務必把孩子移到陰涼處,盡可能灑冷水或泡冷水,再把毛巾沾濕後敷在身體上,不時替換,持續降溫到抵達醫院為止。朱柏齡建議可從「熱指數」來判斷適不適合外出活動,熱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輻射熱等數據計算,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https://hiosha.osha.gov.tw/content/info/heat1.aspx,可以查詢全台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用顏色區分,黃色代表容易疲倦、橙色代表可能熱衰竭與筋攣,時間太長時間會中暑、紅色代表中暑高,不適合運動,建議要進行戶外活動時,可先上去查詢相關資訊。
10萬年來最熱3/嚴重中暑20分鐘就致死 室內也危險!必學「省錢降溫4招」
天氣熱呼呼,除了戶外活動要小心,室內也要慎防中暑,根據《國際運動醫學雜誌》研究,中暑患者若肛溫43.5度,只要短短20分鐘就可能死亡,一名78歲的婦人家中未開冷氣,但身體卻摸起來不熱,沒想到昏迷送醫才發現肛溫已飆破40度,專家提醒老人家循環較差不易排汗,建議多觀察意識是否清楚。台電也公布省錢的降溫4招,同時建議冷氣設定26~28度、再搭配電扇,就能節電又涼爽。根據《國際運動醫學雜誌》研究,中暑患者肛溫若為攝氏41.5度,只要持續60分鐘就可能死亡,若達到42.5度則縮短到30分鐘,43.5度只要20分鐘就可能死亡。中醫大新竹附醫中醫師王禎佑表示,當人體無法散熱時會呈現熱昏厥,此時會感到頭昏,如果溫度持續升高,就會進展成熱衰竭,開始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之後當體溫飆破40度之後,就達到熱中暑的程度,包括身體許多器官的細胞都會開始破損,例如橫紋肌溶解等,會有致命危險。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表示,在極端氣候下,最危險的莫過於戶外活動者、或廚師這類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建議無時無刻都要補充水分。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近來就有一名患者是在廚房工作,每天接觸很熱的鍋爐,因此出現吃不下、全身無力等熱衰竭症狀,建議先休息幾天,之後回到工作岡位時,一定要每小時固定休息5到10分鐘,補充水分並降溫,否則就可能惡化成熱中暑。 另外,氣溫飆高時也不可輕忽室內中暑的風險,朱柏齡分享今年接獲的2名病例,兩人皆年約70歲,家人都是因工作較晚回家,一回家就發現長輩已經昏迷。朱柏齡提醒,過去曾有一名78歲臥床老婦,未開冷氣,只開電風扇及窗戶散熱,家人摸她額頭並未發現異狀,但尿布完全沒有濕,不久後老婦竟然昏迷,緊急送醫發現肛溫已高達40.5度。朱柏齡提醒,長輩循環不好,用手摸額頭未必能了解真正的體溫,建議多留心講話、反應等。無論戶外或室內,氣溫飆升時都可能陷入中暑風險,專家建議一趕到口乾就立刻補充水分。(示意圖/報系資料照)台電也公布 4招「室內降溫術」,1.白天出門前拉上窗簾:阻絕輻射熱從窗戶進入室內,降低室內溫度。2.玻璃窗上貼隔熱貼:同時防止防止紫外線和熱輻射進入室內,搭配窗簾可讓室內溫度下降3~5度。3.出門前關燈關電源:家中使用的電器,也是室內的熱能來源,出門前關閉運作中的電器,省電也安全。4.拖地讓地板降溫:地板降溫,室溫也會很快降低。台電也建議回家時先打開窗戶,並搭配電扇朝窗外吹,如此不用開冷氣就能驅除室內熱氣,節能又省電。如果真的非常炎熱,也千萬不要捨不得開冷氣,建議可將冷氣設定26~28度,再搭配電扇就能省電又涼爽。
愛拚酒、吃炸物 6旬科技業主管多項健檢亮紅燈
62歲的何先生(化名)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長期拼酒以及愛吃高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進行體檢竟發現逼近重度肥胖,而且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都出現紅字,不僅有重度脂肪肝,甚至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毓隆指出,何先生的脂肪堆積在肝臟,引發慢性肝臟發炎,擔心再這樣下去,中度肝纖維化恐惡化形成肝硬化。何先生有肥胖、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史,本身熱愛美食,也經常和客戶應酬,肚子越來越圓,體重直線上升到98公斤。由於海外駐點時間較長,他趁著放長假回台進行體檢,一檢查竟然發現,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年內從32上升到34.2,逼近重度肥胖35,而且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都出現紅字,照腹部超音波則發現了重度脂肪肝,進行肝纖維掃描甚至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令他驚覺健康亮紅燈!▲2條黃色線內是肝臟的範圍,肝臟因堆積較多脂肪,導致超音波下肝臟是白花花一片,箭頭處為膽囊與橫膈邊界變得模糊,是重度脂肪肝的影像表現。(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毓隆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身是否肥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 5-10%為初步目標。(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半年狂甩5公斤肥油 紅字消退中何先生大為緊張,下定決心減重,遵照醫師開出的運動與飲食指引,每周至少去健身房3次,在健身教練指導下努力進行重訓,在家則改吃高纖低熱量的食物。經過半年的努力,何先生成功甩掉5公斤肥肉,血壓、血糖、血脂肪與尿酸指標也有明顯改善,精神與體力都大幅改善中。放任肥胖恐拖成重症! 當心7類疾病上門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指出,肥胖合併多重健康危機,放任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小病拖成重症,帶來不可逆的遺憾,需高度警戒。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3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3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根據台灣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到50.3%,增加多種疾病甚至癌症的罹病風險。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癌症陳毓隆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初步目標為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5-10%,通常減3-5%並維持即可見臨床指標改善,民眾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科技高管應酬多「竟罹重度脂肪肝」 下決心忌口運動!半年甩肥5公斤
62歲的何先生(化名)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有肥胖、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史,何先生海外駐點時間較長,本身熱愛美食也經常和客戶應酬,肚子越來越圓,體重直線上升到98公斤,趁著放長假回台,何先生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進行體檢,檢查發現,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年內從32上升到34.2,逼近重度肥胖35,甚至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也出現紅字,腹部超音波則發現了重度脂肪肝,連肝纖維掃描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令他大吃一驚。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陳毓隆主任指出,由於何先生長期拼酒以及愛吃高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引發慢性肝臟發炎,擔心再這樣下去,中度肝纖維化還可能惡化形成肝硬化。何先生大為緊張下決心減重,透過陳毓隆主任開出運動與飲食指引,何先生每周去健身房至少3次,在健身教練指導下努力進行重訓,在家每天改吃高纖低熱量的食物,經過半年的努力,何先生體重成功甩肥5公斤,血壓、血糖、血脂肪與尿酸指標也有明顯改善,何先生精神與體力都大幅改善中。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林文元副院長指出,肥胖合併多重健康危機,放任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小病拖成重症,可能帶來不可逆的遺憾,需高度警戒,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三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三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台灣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到50.3%,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等疾病發生,更提升癌症的發生風險。陳毓隆主任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已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5~10%為初步目標,通常減 3%~5% 並維持即可見臨床指標改善,民眾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吃太多、心情差就吃、消化快、代謝慢 4種肥胖型態你是哪一種?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肥胖不僅是外貌問題,也是健康問題,更是全球排行第五大死亡因子,甚至比飲酒威脅還高,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分享,肥胖本身不會致命,但會致病再造成死亡,每年約五百萬人因而死亡,而在台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BMI超過27。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是一種慢性疾病」,但民眾第一時間通常會選擇自行嘗試,甚至於利用非正規藥物來減重,鮮少有人會求診。最新肥胖研究出爐:肥胖分四種型態「肥胖是進食與代謝的拉鋸戰,當熱量攝取大於消耗,就會讓體重上升!」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蔡明劼醫師說明,而最新的研究針對「進食行為」與「能量消耗」將肥胖劃分出四種型態:飢餓大腦:必須吃下總熱量比別人多62%的食物,才能獲得飽足感,經常克制不了「嘴饞」。情緒飢餓:焦慮感特別高,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緒進食是此型態肥胖的主因。飢餓腸道:胃排空的速度比別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代謝異常:基礎代謝率比別人低12%,造成熱量囤積。然而,肥胖型態非單一可能,「飢餓大腦」約佔3成、「情緒飢餓」約佔2成,包含重疊的部分,兩型態約佔5成以上,是目前主流的混合型態之一。「合併此二型態者,就像腦中住了食慾怪獸,總是控制不了進食渴望」蔡明劼醫師補充,「飢餓大腦」型態者,最常受外在刺激影響,如:最愛Buffet吃到飽,不知不覺吃得比別人多,才感到飽足;而「情緒飢餓」型態者,經常依賴吃東西釋放負面情緒,為了獲得滿足感、愉悅感而進食。例如白天時已經吃很多,晚上又因為工作壓力或不愉快的心情產生報復性進食,合併這兩型態的肥胖患者,靠意志力減重、克服食慾是非常困難的。腦饞剋星 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同時降低飢餓感與進食渴望 「揪出肥胖型態之後,研究更證實藥物減重的重要性。」蔡明劼醫師表示,靠意志力減重是違反人性且很難維持的,因此藉由藥物輔助減重成功機率較高。相較於亂槍打鳥、使用錯誤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態並對症下藥才是成功減重的關鍵。但同時強調,昂貴的直銷產品、未經核可號稱排油的健康食品,其實最終都會傷害身體,復胖可能是最輕微的後果,過敏、腎功能下降、心臟衰竭等後遺症比比皆是,奉勸民眾不要求快,一定要求穩。藥物輔助減重,除了現在坊間常聽到的「瘦瘦針」是壓制食慾,讓你不想吃東西,現在也有了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不僅抑制食慾解決飢餓大腦,同時降低嘴饞慾望,解決情緒飢餓。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安欣瑜醫師表示,雙機轉口服減重藥物擁有雙重功效,作用於大腦食慾中樞,可同時降低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幫助民眾從源頭解決肥胖問題。經實證,肥胖者在服藥第二周即可見效,第16週體重下降5%者,1年後平均可減去11.7%體重,若搭配飲食、運動等行為改善,減重成效可望維持長達4年不復胖。減重關鍵在行為治療 藥物僅是輔助解決肥胖問題急不可待,但找對正確的方式才不會走上冤枉路,安欣瑜醫師分享:減重第一步即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在找到自己的肥胖型態後精準投藥,而關鍵也非用藥,而是調整行為,她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減重方式是永不復胖,唯有改變並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減重才能不費力且持久。
減肥新革命1/馬斯克瘦9公斤成活招牌 瘦瘦針藥廠市值飆升3260億美元「成全球第二」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日前現身瘦了一大圈,全球網友驚訝不已,他回覆「靠著禁食與減肥藥Wegovy,30天減少9公斤」,這款「瘦瘦針」瞬間爆紅,研發藥廠丹麥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股價大漲近一成,市值衝上3260億美元為全球第二大藥廠。專家預言瘦瘦針將主宰未來減重市場,其他藥廠也紛紛搶進馬斯克使用的瘦瘦針,尚未在台灣上市。「就我了解,Wegovy已經拿到台灣減重的適應症執照,但可能是全球缺藥、或是一些程序還沒走完,所以目前還沒上市,推測應該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能在台灣合法用於減肥。」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Wegovy是藥廠研發的減肥針劑藥物,屬於GLP-1藥物的一種,研究顯示可減去體重的17%,由於大受歡迎,諾和諾德藥廠的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藥廠,其他藥廠也紛紛跟進搶市,GLP-1藥物(Glucagon-like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與人類進食後所產生的腸胃荷爾蒙相似,這種腸胃型荷爾蒙在食物進入腸道後便會開始分泌,刺激胰島素產生,同時減少升糖素分泌來調節血糖。「GLP-1藥物本來是一種降血糖藥,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血糖下降的同時,體重也在下降,所以在國外很早就用於減重。」林文元向CTWANT記者解釋,GLP-1藥物可活化大腦下視丘的飽食中樞,又能延遲胃排空的速度,所以容易有飽足感、抑制食慾,進而達到減重效果。瘦瘦針藥物種類相當多,目前台灣大致有Liraglutide、Dulaglutide、Semaglutide3大類,其中只有Liraglutide(善纖達)取得減重的適應症執照,Dulaglutide(易週糖)、Semaglutide(胰妥讚)僅有糖尿病的適應症執照。「雖然如此,但醫師還是可以開給患者『非適應症』使用,只是需要自費,大約一支1000元左右,所以很多想減重的人紛紛搶購,才造成現在的缺藥問題,為了不損害糖尿病患的用藥權益,目前衛福部規定只有糖尿病患才能使用,不開放自費。」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生產的瘦瘦針Wegovy引發搶購風潮,市值瞬間翻倍成長,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藥廠。翻攝(圖/翻攝自Novo Nordisk官網)台灣近期出現的瘦瘦針搶購潮,以Semaglutide成分藥物為主。「它的高劑量藥物品牌名稱為Wegovy,每周注射2.4毫克(低劑量約每周0.25毫克),目前的臨床試驗顯示68週可減重17%,是所有瘦瘦針藥物中效果最好的,善纖達減重效果只有8~9%,而易週糖則更低。」由於過去有效的減重似乎難以同時兼顧安全性,因此醫藥界對Wegovy在內的「瘦瘦針」GLP-1藥物充滿期待。根據《經濟學人》報導,GLP-1市場規模可望在2031年達到1500億美元,將與癌症藥物市場相去不遠,普及程度將堪比降血壓或降血脂藥物。Wegovy在美國、丹麥和挪威已可購買,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近來瘦身有成,他回覆網友詢問時,也透露「是靠著禁食跟Wegovy」,正因為效果顯著,Wegovy頓時成為眾人追捧的「減肥神器」,歐洲藥品管理局甚至發出警告,指Wegovy在2023年一整年都將面臨缺藥問題。正因為「瘦瘦針」需求很大,《經濟學人》認為投資人就和剛瘦下來的使用者一樣飄飄然,也讓生產Wegovy的諾和諾德藥廠市值2年翻倍至3260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2大的上市藥廠。
減肥新革命2/瘦瘦針好神?一停藥就逐漸復胖 甲狀腺癌發生率恐提高
《經濟學人》預言「瘦瘦針」將主宰2030年以前的減肥市場,將近一半的超重美國人都會尋求糖尿病藥物GLP-1變身的「減肥神器」瘦瘦針,達到瘦身目的。但真有這麼神?專家對CTWANT記者直言,「『瘦瘦針』效果並不長久,一停藥就會慢慢復胖,據動物實驗,會增加甲狀腺癌發生率,有相關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據《經濟學人》報導,專家認為2030年以前,想解決過胖問題的美國人,約有一半都會借助瘦瘦針這類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 agonists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減肥藥物,但GLP-1仍有不確定性,尤其是安全性,過去用於治療糖尿病時劑量較低,所以長期下來相當安全,但用於減重時劑量增加,由於才剛研發出來,所以長期使用的後果仍不清楚。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瘦瘦針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便秘、腹痛等腸胃道症狀,但根據動物實驗結果顯示,似乎會增甲狀腺癌的發生率,以及一種罕見的胰臟炎。」「人類會不會誘發,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如果有相關甲狀腺病史,最好還是提高警覺,或是定期監測。」瘦瘦針主要成分GLP-1藥物,低劑量版本原是糖尿病藥物,在許多地區被拿來當減肥藥用,以台灣來說一支大約1000元左右。因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使用而爆紅的瘦瘦針Wegovy,由丹麥藥廠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研發的GLP-1高劑量版本,減重效果更明顯,大約能減重17%,有人一周瘦2公斤,馬斯克則是一個月瘦9公斤。然而Wegovy價格不便宜,在美國一個月花費需1300美元,換算一支藥價約9000元台幣。雖然如此,Wegovy仍賣得嚇嚇叫,甚至引發全球性缺貨,其他藥廠也跟進搶商機,美國禮來藥廠的GLP-1 藥物也即將開賣,安進、阿斯特捷利康和輝瑞也都在研發類似藥物。林文元表示,「許多GLP-1藥物都在進行臨床實驗,很多減重效果甚至都比Wegovy更強,有22%、甚至25%,未來這些減肥藥都會陸續出現。」林文元透露,就連生產Wegovy的諾和諾德也全力開發後續藥物,在本來的GLP-1藥物中加入新的機轉,以增強效果,所以未來想減重的民眾會有更多選擇。隨著夏天來臨,為了展現窈窕曲線,也讓減重市場變得熱絡,專家認為瘦瘦真的出現讓民眾有更多選擇,但不該過度神化。(示意圖/報系資料庫)減重似乎變得很容易?「應該只是方法變多,但減重還是不容易的。」林文元說,他曾經針對兩組受試者進行研究,在施打一年的瘦瘦針之後,一組繼續施打,另一組停止施打,結果繼續打的體重持續下降,而停止施打的體重就逐漸上升。「不過,如果停止施打瘦瘦針之後,再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那體重就會維持得比較好。」林文元說,這些結果顯示瘦瘦針的效果並非永遠,最終還是要回到調整飲食、熱量控制。《經濟學人》認為,Wegovy這類GLP-1減肥藥物一停藥就會復胖,但每一針價格又相當昂貴,一般人根本難以長期施打,恐怕得等到20~30年後藥物專利期結束,低成本學名藥大行其道時,才會是平凡人都能使用的減肥神器。
減肥新革命3/免開刀!經口內視鏡手術成趨勢 「胃摺疊縫合」降食慾效果最好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2035年肥胖人口將會增加到40億,肥胖也是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的惡性腫瘤中,與肥胖相關的消化道癌症,包括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三高的元凶。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若達30(正常值為18.5-24),就可使用包含瘦瘦針在內的減重藥物,過去若想追求更強的減重效果,許多人會採取外科手術,例如胃局部切除或胃繞道手術。中國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外科手術能減重20~30%,效果很明顯,但缺點就是會破壞器官,具有侵入性的傷害,現在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研發出更多手術方式。「例如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利用經口胃鏡以內視鏡把胃摺疊縫合,不必破壞切除胃組織,就能縮小胃的容積,進而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僅花80分鐘,第3天就能出院,之後再合併減重藥物,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鍾承軒說,利用經口內視鏡手術減重是近年來的趨勢,除了袖狀縮胃成形術之外,還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肉毒桿菌素注射術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打到胃壁肌肉,讓胃壁肌肉收縮能力下降,讓人很快產生飽足感。」胃內水球置放術則是在胃內放置400-700c.c.的水球,讓胃部容積減少,但因胃內環境非常酸,水球放置一年半左右需要取出。無論是減重藥物或內視鏡手術,醫師建議還是要調整飲食、定期運動,才能持續維持體重。(示意圖/報系資料庫)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是其中效果最好的選擇,但若曾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等相關疾病,就不建議採用。林文元提醒,隨著減重方式推陳出新,民眾也要更仔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建議選擇減肥專科或設有體重控制中心的醫療院所,會有營養師、內外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等,可提供完整的規劃與照護,對民眾較有保障。
立法院辦新冠肺炎公聽會 醫療公衛專家提疫後政策建議
立委林為洲、溫玉霞、立法院厚生會和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今(13)日共同主辦「新冠肺炎回顧與展望」公聽會,並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以及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等議題進行討論,與會立委要求行政部門須採納專家學者意見,檢討評估相關政策,以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新冠肺炎對國人健康危害逐漸降低,但病毒的傳播力與重症、住院率還是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公聽會今日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實際使用狀況、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評估、長新冠後遺症治療方針,以及基層確診醫療制度等議題進行討論,並由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代表將專家建議帶回進行政策討論和研議。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黃景泰表示,患者症狀需要進行嚴重度分級,進而針對不同嚴重度的患者進行相對應醫療處置。他說,在預防重症上,除了接種疫苗外,最重要的是抗病毒藥物治療,藉此降低高危險族群發生重症或病程延長的可能性,建議放寬高危險因子定義,例如下修年齡規定及納入更多相關共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死亡率至今仍明顯高於季節性流感,政府應參考國外最新研究文獻、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指引,擴大重症風險因子判定範圍,包含納入年齡大於60歲、小於64歲,以及BMI大於25、小於30,現在或曾經吸菸者、未及時接種疫苗者,以及高血壓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表示,國外抗病毒藥物實際使用風險評估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使用抗病毒藥物後能有效降低重症風險,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也應該被視為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之一。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表示,美國肥胖定義為BMI≧25,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因子納入肥胖,台灣參考美國CDC,同樣納入肥胖作為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建議至少將現有的重症風險因子BMI≧30下修至27。台大醫學系系主任盛望徽認為,疫苗接種很重要外,早期給予抗病毒藥品可以降低長新冠風險。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研究員何美鄉則期盼,針對確診死亡案例的給藥時間進行相關分析研究,釐清確診死亡與給藥時程的關聯性。溫玉霞建議,因應60歲以上高死亡率,應研擬放寬60-64歲使用,依專家建議將高血壓、BMI≧25均列入高風險族群。與會的立委黃秀芳也要求,新冠病毒流感化後,要確保藥物準備量充足,藥品的公費和自費應有明確機制。針對公聽會與會專家建議和委員的要求,會議主席林為洲要求行政部門納入相關政策檢討評估,以利降低新冠中重症和死亡發生。
她體重破百多年膝下無子 決心減15公斤隨即「中獎」
許多民眾都知道肥胖對身體不健康,但你知道肥胖也會影響懷孕機率嗎?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表示,曾有一位婦人求子8年無果,無奈從婦產科轉診至減肥門診,經過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半年內就從100公斤降至85公斤,果然一舉得子!台灣蟬聯「亞洲最胖」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10億肥胖症患者,等於每5位女性、每7位男性就有一人患有肥胖症。台灣肥胖人數蟬聯亞洲國家之冠,根據統計,平均每4個國小學童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成人更有一半過重或肥胖,其中18-44歲的中壯年人上升率最高。尤其疫情居家防疫、遠距上課,兒童肥胖人數也快速攀升。肥胖恐導致壽命縮短林文元說明,肥胖症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包括心血管疾病、痛風、癌症、不孕、糖尿病、肺病、氣喘、失禁、慢性背部疼痛、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壽命減短,國人十大死因就有八項跟肥胖有關,甚至「出車禍死亡也可能肇因於肥胖,如果卡在車內拉不出來,就會影響救援!」台灣肥胖醫學會今年11月進行全台20歲以上成年者對於肥胖認知的調查,竟有將近五成民眾不清楚肥胖定義(BMI≧27),正在減肥的民眾僅1.5成尋求專業協助。林文元說明,減重不僅是少吃多動,基因、荷爾蒙、藥物影響、大腦的愉悅感機制、心理因素等都需要完整評估。早年就有病患偏激減肥,不僅心悸、嘔吐,甚至中風死亡,他強調減肥不該僅是追求體態好看,健康減重最重要:「不健康的減肥會減掉壽命!」都市肥胖人口比例高根據調查顯示,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肥胖人口比例更高。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郭憲文提醒,2世紀以來人類對於延長壽命的成果顯著,卻可能敗在肥胖。他呼籲地方政府與中央密切合作,共同防治肥胖,可參考美國「健康費城人」計畫,多元切入,包括健康食物推廣、學校周圍2公里內禁止開設速食店、要求廠商限制糖分、包裝標示高熱量成分、提升戶外運動安全性等,將兒童肥胖比例降低6.5%。林文元呼籲,只要將體重減掉5-10%,就能降低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等疾病的機率,也能改善血壓與血脂,甚至延長壽命,民眾應尋求專業醫療找出肥胖問題根源並積極減重。
「不便自行採檢者」如何快篩? 醫曝採檢8步驟
台灣本土疫情升溫,民眾為了檢測自己是否染疫,紛紛搶購居家快篩試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區暨家庭醫學部主任林文元也特意提出8點注意事項,讓大家在協助如長輩與孩童等不方便自行採檢者時能有所依據。1、使用前先確認內容物是否完整及詳細讀說明書,各廠牌採檢方式略有差異,需多注意。2、幫助家人採樣時,採檢者請先確實洗手消毒並配戴口罩,請受檢者放鬆心情,頭部稍向後仰,讓採檢者方便使用採檢刷進行取樣。3、採檢刷深入至鼻腔約2.5公分直至遇到阻力即可。4、以旋轉方式進行,完成一邊後再取樣另一個鼻孔。5、將採檢刷放入試管中轉動3到5次後靜置一分鐘。6、取出採檢刷時,將刷頭沿著試管內側轉動,並用手擠壓試管側面,盡可能將刷頭吸附的液體擠出。7、滴3滴萃取液至快篩卡匣,靜待15分鐘,快篩結果將出爐。8、取樣完畢後,採檢者與受檢者確實執行消毒動作。林文元提醒,即使檢測結果為陰性,仍需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一旦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相關症狀,應配戴口罩,盡速前往就醫,且就醫時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若檢測結果呈陽性,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依指示方式處理;若是非居家隔離且非居家檢疫者,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一步檢測,並將使用過的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一起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處理。
台灣近半數民眾體重超標 十大死因中「八項恐中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達1975 年的近三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人,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表示肥胖已成全球重要的公衛議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定義,18歲以上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 ≧24時為「過重」,BMI≧27時則為「肥胖」。2016-2019年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高達47.9%,有近一半的成人有體重的問題,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盛行率也高達11.21%,以上數據皆顯示台灣過重與肥胖盛行率仍有改善空間。除了BMI,腰圍也是健康體態重要的一項指標,根據國健署的定義,腹部肥胖的定義為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這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林小弟(化名)從國中起,因為愛喝含糖飲料,體重飆破一百公斤,肝功能指數也跟著體重飆高,多年來歷經數次的減重、復胖,體重如溜溜球般上上下下。在上了大學後,林小弟因為開始重視外表,終於認真配合醫療團隊進行體重控制,透過飲食調控、規律運動,一年內體重降至80公斤且成功維持減重成果,肝功能指數也恢復正常,一併找回自信跟健康。另一位40歲左右的上班族女性,生產後體重持續失控飆至88公斤,因為健康檢查發現高血糖因而前來求診,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半年健康減重6公斤、糖化血色素大幅改善降至正常範圍。台灣肥胖醫學會林文元理事長表示,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代謝、婦科方面的疾病。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還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導致醫療費用與社會成本的提升。不僅如此,肥胖還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重症風險,住院率更是正常體重者的三倍,且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張皓翔醫師表示,減重固然困難,但更大的挑戰是要長久維持減重成果,這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才能事半功倍。醫師也提醒,減重不需要貪快、貪多,循序漸進地減輕5-10%的體重,對健康已可帶來許多好處,肥胖治療除了飲食、運動之外,還有藥物跟手術等其他醫療選項,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才能達到健康減重、維持體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