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署
」 林業署 農業部 台灣黑熊 颱風 阿里山女遊客闖阿里山軌道拍照被撞 觀光署開罰旅行社5萬元
一名女遊客14日闖入阿里山林鐵軌道區拍照,後方列車正在前行且已鳴笛示警,女遊客卻自顧拍照沒有閃避,遭火車撞上,由救護車送醫,導致列車延誤約60分鐘,62位遊客受到影響。觀光署長周永暉今(18)日表示,將對旅行社最重開罰5萬元、帶團人員(導遊)開罰1.5萬元。「夢想國際旅行社」14日帶遊客上阿里山,一名女遊客闖入阿里山林鐵軌道區拍照,身體擋在軌道區遭火車直接撞上。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安排「如何提升過境及轉機旅客入境台灣觀光品質並增加觀光人數專題報告」,民眾黨立委林國成詢問觀光署如何處置旅行社,交通部長陳世凱答覆,業者沒有注意到旅客安全,一定會對旅行社開罰,帶團的現場人員也應該一並開罰。周永暉表示,這件事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鐵路法》,表示剛跟林業署長林華慶交換過意見,就用鐵路法直接開罰闖軌遊客;其次帶團的旅行社部分,最重開罰5萬元、帶團人員最重1.5萬元,所以人跟旅行社業者都會開罰,也會加強宣導。觀光署補充,據《旅行業管理規則》第37條第4款「旅行業執行業務時,該旅行業及其所派遣之隨團服務人員;旅遊途中注意旅客安全之維護」,裁處5萬元。另外,旅行業派遣的隨團服務人員於旅途中,未注意旅客安全,依《發展觀光條例》處3千至1.5萬元。事後,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在臉書發文,「『夢想國際旅行社』之前亦曾有帶團違法行走林鐵軌道經工作人員勸導不聽之前科,此次帶團行走軌道並放任團員於軌道區域四散拍照無人管控示警,置團員安危於不顧,本處除予以強烈譴責外,並已協請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給予禁止申請進入眠月線必經之阿里山一葉蘭保留區之權利一年。」
林業署已婚女分署長性騷男同事 農業部:調查屬實遭拔官
農業部上周才爆發林業署分署長對下屬霸凌案件,如今又爆出北部某分署的女性分署長,去年被檢舉疑似性騷男性員工,此案為林業署近期第二起主管不當對待下屬事件,農業部今證實調查屬實,案件發生於去年8月,已把分署長降調非主管職務,並避免雙方有業務接觸機會。農業部今(12日)證實,北部某分署一名已婚的簡任11職等分署長,對已婚男性下屬性騷擾,該男員工提出檢舉,最後提報申訴評議委員會審議,該分署在去年接獲員工具名申訴,立即依據性別平等工作法及相關規定,召開申訴評議委員會並籌組調查小組進行調查,並在規定的2個月內完成調查報告後,提報申訴評議委員會審議,並決議該性騷擾事件成立,處理過程完全符合相關法令。農業部表示,為維護當事人權益及程序正義,調查小組除內聘委員外,也外聘律師及性別領域等學者專家。農業部強調,調查過程中對當事人、關係人共進行5次訪談,都給予充分陳述意見機會。農業部指出,最終根據調查結果,在去年10月將被申訴人,由簡任11職等分署長降調為簡任10職等非主管職務,且為了避免雙方有業務上接觸機會,業務督導也指派其他非主管人員處理。除此之外,為了避免相關人員在調查過程中有任何身心不適之情形,案件處理過程中,也同時啟動員工協助方案,農業部最後強調,將持續關注職場性騷擾防治,落實性別平等工作環境。為保護相關人員身心健康,農業部表示已啟動員工協助方案。同時,也加強性騷擾防治法令宣導,透過數位課程及專題講座,強化同仁性別意識。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照養臺灣狐蝠野放首例!不到1個月被吃了 「蝠寶」生前呆萌身影曝光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年4月間營救了一隻受傷的台灣狐蝠,將其取名為「蝠寶」,經過200多天的照料和治療,於上月12日成功野放,並在牠身上裝設二合一發報器,以人工方式追蹤。不過,追蹤小組本月6日發現蝠寶身上的GPS發報器掉落,經勘查周遭環境,發現狐蝠毛髮、殘體,疑似遭到猛禽掠食。花蓮分署表示,「蝠寶」是由狐蝠志工鍾秀綢於今年4月20日通報救傷、在花蓮市文創園區附近拾獲失親的幼體,當時僅重約80克,由專業獸醫人員照養並嘗試於原處等待母蝠接回,但沒成功,考量幼蝠太小尚需密集照顧,4月23日送往在池上的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安置(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年4月間營救了一隻受傷的台灣狐蝠,將其取名為「蝠寶」。(圖/花蓮分署提供)因過去並無臺灣狐蝠幼體照養後野放的案例,花蓮分署、野灣團隊、台灣蝙蝠學會 及國立臺北大學教授陳湘繁,對於野訓準備、野放方式做了很多討論及研究,並採納日本狐蝠專家的建議,制定「蝠寶」的照養及野放計畫,終於在11月12日順利野放。為了掌握狐蝠照養個體野放後於野外棲息與覓食情形,野放團隊在蝠寶身上裝設二合一發報器,以人工方式追蹤確認其日棲點,定期下載衛星定位訊號掌握其夜間活動地點,將為花蓮地區狐蝠族群提供更多棲地利用的資訊,也是臺灣首次照養臺灣狐蝠幼蝠並成功野放的重要案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年4月間營救了一隻受傷的台灣狐蝠,將其取名為「蝠寶」。(圖/花蓮分署提供)不過,團隊於6日上午追蹤時,發現蝠寶的GPS發報器掉落在日棲點周遭,隨後加派人力搜索周邊環境,發現部分狐蝠皮毛散落地面及骨骸,推測蝠寶可能已遭受捕食。根據現場遺留的證據及環境狀況判斷,最可能情況是遭受猛禽類的攻擊。由於線索有限,且野外環境因素多樣,花蓮分署經詢問多位專家,初步認定日間活動型的猛禽可能性比較高,亦直接顯示臺灣狐蝠確實面臨天敵捕食之威脅因子。此次事件,除可結合現場線索進一步分析,提出台灣狐蝠在野地可能的風險因子外,更可歸結相關經驗也可以提升未來臺灣狐蝠野放的成功率。
鄒族獵人4度拍到台灣黑熊!又捕捉瀕危「熊鷹」身影 林業署獎勵5萬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獵人湯志卿繼今年5至6月份三度在新高口巡守區域拍攝到臺灣黑熊畫面後,9月在特富野部落獵場領域往北霞山登山路徑旁,再度拍攝到臺灣黑熊成年個體,顯示該區域黑熊族群非常活躍。為鼓勵參與巡護的部落社區進行棲地監測,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依據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在頒發5萬元棲地監測獎勵金給協會獵人。嘉義分署與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合作甫於9月出版《鄒族獵場、踏查與敘事》,首度公開鄒族8個部落間的獵場分布,本次拍攝到黑熊的地點屬於特富野部落獵場,鄒語名為thiataka,地勢較為平坦且終年有水,針闊混生林內有檜木、牛樟、殼斗科植物、野蘋果、山枇杷、楠木等,是野生動物經常利用且植被多樣豐富的地點,也是通往北霞山、楠梓仙溪的必經山徑。(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嘉義分署表示,協助執行黑熊監測的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成立於107年,制定有「阿里山鄒族狩獵自治自律公約(einu)」規範獵人狩獵行為,自109年起執行阿里山鄉主要狩獵物種監測,落實狩獵成果回報制度,並積極投入臺灣黑熊生態給付監測巡守,與嘉義分署共同守護山林資源成效卓著。為增進部落社區對臺灣黑熊的認識並投入在地黑熊保育工作,嘉義分署自112年開始,於黑熊分布熱點區域推行臺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計畫,內容包括巡護監測及入侵自主通報,提供入侵通報獎勵及宣導部落黑熊誤補無罪,鼓勵在地民眾參與黑熊保護。(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嘉義分署說明,巡護監測部分由社區部落組織成立巡守隊,每月協助巡守黑熊潛在棲地,進行違法獵具通報及宣傳使用改良式獵具等工作。參與巡守的部落社區,配合紅外線自動相機的架設,於巡守範圍內拍攝到黑熊影像,每次發給至高5萬元獎勵金,每年以3次為限。部落社區所拍攝的黑熊影像,除可提供黑熊族群數量分布、生態習性監測資訊,透過「生態服務給付」方案,提供「生態薪水」給協助維護瀕危物種棲地的居民,以降低人獸衝突、共享保育成果。臺灣黑熊是瀕危的珍貴野生動物,依嘉義分署監測資料顯示,近年少數黑熊個體有稍微靠近山區村落及遊客活動區域的情形,呼籲一般民眾如在有黑熊的山區活動,可留意是否有新的熊跡,如排遺、爪痕或腳印,隨身攜帶熊鈴、哨子或發出聲響讓熊知道人的存在,如遭遇黑熊,應保持鎮定勿驚慌、儘可能拉開與熊的距離,並儘速離開現場。此外食物及廚餘應妥善包裝保存,避免味道逸散並落實無痕山林原則把垃圾帶下山,共同創造與熊共存的里山森林。(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提供)
綠鬣蜥之亂蔓延...民眾再喊吃「三杯恐龍肉」 專家警告:小心寄生蟲
南台灣近期爆發綠鬣蜥(Iguana iguana)泛濫問題,農業部粗估,全台野外綠鬣蜥數量已達20萬隻,並在10個縣市建立了穩定的族群。更令人擔憂的是,這股綠鬣蜥大軍正逐漸向北蔓延的趨勢。對此,有民眾喊出「吃綠鬣蜥救生態」,還有網友翻出昔日不少網紅們拍攝「三杯恐龍肉」料理的影片,掀起討論話題。不過專家指出,綠鬣蜥恐有寄生蟲、重金屬汙染等問題,並不建議貿然食用。由於綠鬣蜥野外族群擴張迅速,農業部林業署已於2020年被公告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禁止輸出入及飼養、繁殖及買賣,也要求地方政府追蹤飼養情形,呼籲民眾勿私養繁殖,以免觸法。在2020年綠鬣蜥危害浮現之初,就曾有網紅搭上話題,拍攝影片從野外獵捕綠鬣蜥,到把牠們運進廚房做成鹽酥、三杯料理。如今網路上還能找到昔日的教學影片教授如何烹飪。然而,不少專家學者都不建議食用綠鬣蜥肉做的料理。過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就曾表示,綠鬣蜥在原產地確實有被當成食材,但由於綠鬣蜥在原產地多棲息於溪、湖等水域,水質較乾淨,但到了美國及波多黎各等被入侵國,曾有人嘗試要賣到超市及外銷,食品檢驗都沒過。陳添喜還指出,綠鬣蜥在台灣多棲息在水溝或排水系統,這些地方的水多為畜牧或工廠廢水,因此綠鬣蜥可能會有寄生蟲及工廠廢水污染的疑慮,並不建議吃。中研院生態研究人員李宗宸同樣不建議名種貿然食用,他指出問題不僅是食安疑慮、食安法規的問題,也因為目前綠鬣蜥族群擴張,主因就是被人類活動驚擾,導致族群遷移,越跑越遠也越廣;倘若貿然一旦開放民眾自行捕捉食用,恐怕會衍生更多生態問題。林業署則表示,綠鬣蜥的原產地中南美洲,確實有食用綠鬣蜥的習慣,或作為動物飼料之用,雖然我國目前沒有任何法令規定或禁止民眾自行食用綠鬣蜥,但仍需注意避免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南臺灣綠鬣蜥之亂向北蔓延「苗栗發現蹤跡」 林業署:台中以北看到「立即捕捉」
南台灣近期爆發綠鬣蜥泛濫問題,農業部粗估,全台野外綠鬣蜥數量已達20萬隻,並在10個縣市建立了穩定的族群。更令人擔憂的是,這股綠鬣蜥大軍正逐漸向北蔓延的趨勢,近期在苗栗縣也傳出蹤跡。農業部林業署也表示,已通知台中以北縣市政府,如有發現綠鬣蜥的蹤影應立即捕捉避免綠鬣蜥在野外繁殖。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農業部林業署表示,目前綠鬣蜥已於2020年被公告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野生動物」,被列為有害外來入侵物種。在公告之前,全台登記飼養的數量僅有526隻,已飼養的民眾需向地方政府登記,方可繼續飼養。各地方政府每年會進行不定期抽查,發現違法繁殖或未登記的情況,除可處以新台幣1萬元至5萬元罰鍰,還可沒收個體。據了解,綠鬣蜥原產於中南美洲,20至30年前被作為寵物飼養引進台灣。由於其外型酷似小恐龍,一度成為相當受歡迎的寵物。但由於飼主的不當飼養及隨意棄養,加上台灣南部氣候適宜且缺乏天敵,使得遭棄養的綠鬣蜥得以在野外建立族群,並逐步向中部地區擴展。林業署表示,近年來雖然補助地方政府成立專案團隊進行綠鬣蜥的移除,自2019年以來,目前已移除超過21萬隻。但由於各縣市行動力度不一,且捕捉工具的使用受到過多限制,導致綠鬣蜥族群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由於綠鬣蜥具族群移動性的關係,已在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雲林縣、彰化縣、台中市、台東縣等地建立了族群,南投縣和嘉義市也有零星分布。綠鬣蜥除具有族群移動性外,另外還有高敏感性與隱蔽性,通常出現在河道、雜木林等地形複雜的區域,再加上其擅於躲避的特性,讓研究調查和族群數量的估計變得困難重重。而近期也傳出,原本僅出現在台中以南的綠鬣蜥,在苗栗縣當地也出現蹤跡。林業署對此表示,經屏東科技大學團隊協助調查,目前尚未在苗栗發現明顯的野外個體,但仍要求台中以北的縣市政府若發現綠鬣蜥,應立即捕捉,避免族群進一步擴散。
爆量漂流木處理惹議 花蓮議員喊地方收爛攤不公
花蓮縣議員傅國淵8日表示,近日颱風過後,花蓮海岸線留下超過一萬噸「漂流木」,林務單位挑走不少珍貴木材標記並拍賣,剩下不值錢的林木由花蓮縣政府清理,感覺「好康中央拿,歹康地方扛」,實在不成道理。農業部官員則對此大聲喊冤,稱議員誤解了。強颱過境,花蓮立霧溪出海口可見大量漂流木。(圖/翻攝自農業部林業署網站)近日強颱康芮(Kong-Ray)過境台灣,在花蓮地區留下大量漂流木,到花蓮海邊仍不時嗅得到陣陣木頭香,農業部林業暨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小計,因著此次颱風,花蓮堆積了至少1.3萬噸漂流木,預計未來一周會完成貴重木過濾與辨識註記工作。對此,傅國淵在縣議會質詢時批評,有價林木由中央花蓮分署辨認並標記處理,剩下的再由花蓮縣政府公告後開放民眾撿拾,最後沒人撿的「就放在岸邊爛掉」,若要處理,縣府還必須編列預算清理,根本沒道理。傅國淵直言,本次颱風災害巨大,不少漁船即使乖乖停在漁港內,也被漂流木撞得亂七八糟而嚴重受損,花蓮區漁會對此多次找上林務單位,中央林務單位卻推稱愛莫能助,漁船災害修復經費龐大,如今卻如同踢皮球般,不知究竟該找誰問責,中央倒是對貴重漂流木展開光速處理,明顯是「好康中央拿走,歹康地方收拾」,呼籲縣政府與農業部協議,乾脆由花蓮縣政府全權職司處理,若貴重之漂流物,拍賣所得也能作為海灘與漁港災修復元基金,否則沉痾難解更遑論公平。林業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則強調,漂流木屬於自然現象,處理原則早已在召集各地方政府溝通後達成決議,採「屬地主義」釐清責任,只要漂到哪個縣市的土地上,該縣市政府就扛責與處理,經過拍賣後收入就進入縣庫,林業署主要是協助辨認與專業諮詢,不是搶錢單位,議員實在誤解了。黃群策說,部分漂流木註記完畢後認定價值不高,便會開放撿拾,其中之所以規定只能徒手撿拾,是因若開放機具大量撿拾,便會變成有機具者「通通撈走」,變成寡占者天堂,政府並不樂見,加上大量機具跑來海灘,本質上便極可能破壞生態環境。花蓮縣政府農業處長陳淑雯則呼籲,民眾若家中有漂流木須清理,可先通報林管單位或花蓮縣府農業處,會請林管單位協助辨認是否為貴重木並指導處理方向。她說,這次海岸線因著颱風漂來大量漂流木可謂是歷來最多,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全處人員颱風後已出動,會盡快與中央合作完成漂流木辨識工作,確認可撿拾之漂流木後,會盡快公告。
颱風後山老鼠非法竊取貴重漂流木 警方重拳出擊查獲11名嫌犯
凱米颱風7月襲擊台灣,各地忙於救災,卻有不法分子卻在此時趁亂竊取資源,六龜分局接獲多起民眾報案,指稱在荖濃溪河床上發生非法竊取漂流木的事件,經過警方的調查,成功查獲以潘姓嫌犯為首的犯罪集團,共逮捕11名涉案人員,並查扣作案工具及約8.6公噸的貴重櫸木,市價超過400萬元。據悉,六龜分局在接獲報案後,迅速展開調查行動。報案者指出,台27線1K處通往農舍的道路被1輛怪手挖掘破壞,警方到場後發現現場遺留的300型CAT牌怪手,並注意到地面上有大量木屑和履帶痕跡。經初步研判,警方懷疑不法分子竊取河床上已被林業署註記的國有貴重漂流木。警方迅速將此情況通報給林業署屏東分署六龜工作站,並要求森林保護員前來現場確認,經過確認後,警方與保七總隊第八大隊共同成立專案小組,展開深入調查,調查發現,該犯罪集團以潘姓嫌犯為首,利用深夜時間駕駛怪手進入荖濃溪河床上,非法竊取貴重櫸木,並使用曳引車將木材運送至高樹鄉某農地進行埋,企圖等到買主出現後再加以販售牟利。經過數周的調查取證,警方在9月下旬對該集團展開二波收網行動。行動分別在高雄市六龜、屏東縣高樹及台中市沙鹿等地進行,最終將潘姓主嫌及其11名共犯全部逮捕,在警方的搜查中,還在農地內起獲長約11公尺、直徑約120公分、重達8.6公噸的貴重櫸木,這些木材樹齡達到80到100年,且是非法竊取的物證,也查扣作案工具怪手等贓物。警方指出,根據《森林法》規定,漂流木屬於國有財產,未經政府公告開放自由撿拾的情況下,擅自撿拾漂流木屬於違法行為;此外,即使是獲得公告的漂流木,撿拾時也禁止裁切、使用機具搬運,並不得撿拾已註記有國有、公有或私有標記的漂流木,違者將面臨有期徒刑及高額罰金的處罰。六龜分局再次呼籲,民眾務必遵守相關法律規範,勿因小利而觸犯法律,非法竊取國有財產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警方也將持續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巡查和打擊力度,確保國有財產的安全和保護環境的完整性。
颱風逼近溪水暴漲!台東3名登山客遭颱風圍困山中 救援隊緊急出動
在颱風山陀兒的威脅下,台東向陽出發的登山隊伍經歷一場驚險的撤離,這支由3名男子組成的登山隊伍,原定於9月30日從花蓮瓦拉米登山口安全下山,但卻因山區降雨及溪水暴漲而陷入困境,最終求助於花蓮縣消防與警察部隊,成功平安脫險。這起事件發生於9月26日,當時3名男子從台東向陽入山,計劃在數日內沿著瓦拉米步道返回,隨著颱風逼近,山區的氣候迅速惡化,降雨量劇增,到了30日,當3人抵達瓦拉米步道3.1公里處時,面對湍急的溪水無法繼續前進,無奈之下決定撤回至約4.5公里處的佳心駐在所遺址,企圖在那裡宿營,等待天氣好轉再下山,未料雨勢持續不斷,情況變得更加危險,尤其是隨著食物的逐漸耗盡,不得不向當地消防局求助以求撤離。獲知求救後,花蓮縣及台東縣消防局迅速集結搜救力量,組成由9名專業救援人員組成的隊伍,成員包括玉山國家公園南安管理站、保七總隊第六大隊南安小隊、林業署花蓮分署玉里工作站以及花蓮縣警察局玉里分局等各單位的優秀救援人員,約在早上8時,搜救隊伍順利進入山區,並與被困的3名男子會合,經過一番努力,救援隊於10時許成功將3人帶回安全地帶。花蓮縣消防局表示,會對3名登山者是否遵循登山活動的相關登記規範進行調查,如果確認3人存在違規行為,將依據《花蓮縣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予以處罰,也提醒所有熱愛登山活動的民眾,面對自然環境時必須保持警惕,尤其是在颱風及大雨期間,切勿冒險上山或靠近溪邊,以免遭遇意外,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脅。
山陀兒颱風逼近 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明下午預警休園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所轄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因受山陀兒颱風影響,29日下午3時起預警性休園,宜蘭分署指出,當日不提供住宿,蹦蹦車最後行駛班次為下午1時,原太平山俱樂部最後導覽場次為上午10時50分,遊客必須在下午3時前離園。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29日下午3時許預警性休園。(圖/林業署宜蘭分署提供)林業署宜蘭分署表示,依據中央氣象署所發布山陀兒颱風預報資料,預計29日上午8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考量太平山遊樂區位處偏遠山區,聯外道路台七線、台七甲線、宜51線等,逢豪大雨恐有封閉、中斷之疑慮,顧及旅遊安全,因此園區訂於29日下午3時起預警性休園。宜蘭分署指出,鳩之澤自然步道、見晴懷古步道、檜木原始林步道、鐵杉林自然步道、茂興懷舊步道、翠峰湖環山步道、望洋山步道、台灣山毛櫸步道等區內8條步道同步封閉。實際恢復開園、開放日期,宜蘭分署將視颱風警報解除後,災害勘查及環境整備,做滾動式調整,也提醒民眾颱風期間,減少戶外活動,請勿前往山區步道,以維安全。
登山驚魂!阿里山眠月線大崩壁形成「瀑布」 10多名人受困順利救出
今(7日)下午因山區下雨,眠月線大崩壁變成大水瀑,加上該處的鐵鍊支撐點斷裂,多名登山客因害怕不敢冒然通過,向外界救援。(圖/嘉義縣消防局提供)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鐵路支線「阿里山眠月線」是熱門登山景點,今(7日)下午因山區下雨,大崩壁變成大水瀑,加上該處的鐵鍊支撐點斷裂,多名登山客因害怕不敢冒然通過,向外界救援後,竹崎分局、嘉縣消防局等人員到場時,登山客已陸續走過大崩壁,無人員傷亡。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鐵路支線「阿里山眠月線」是熱門登山景點。(圖/嘉義縣消防局提供)嘉縣消防局指出,這幾天山區午後都會下雨,只要一下雨就會在大崩壁形成瀑布,雨愈大水瀑愈大,這群10多人登山客擔心天雨路滑,加上鐵鍊支撐點斷裂,怕強行通過有風險,主動打電話報案,消防局出動消防人員3名,會同監工處1名及派出所員警1名前往救援,約5點左右接到報案人來電表示,現場雨勢趨小、鐵鍊沒有斷掉,人員數名已平安通過崩壁處。要一下雨就會在大崩壁形成瀑布,雨愈大水瀑愈大, 圖非本次事件畫面。(圖/嘉義縣消防局提供)救援隊抵達時,確認登山客已脫困,考量到天色漸昏暗,最後用板車讓這群登山客快速下到車輛停放位置。消防局也解釋,眠月線沿線有許多鐵鍊,原本就容易受天候等因素影響風化、斷裂,屬消耗品,已告知林業署嘉義分署人員前往更換。
提倡吃蟲!生態研究員發「醬漬椿象卵」食譜 學者:別亂吃
林業署嘉義分署日前在環境教育課油炸荔枝椿象惹議,近日臉書社團又流傳「醬漬荔枝椿象卵」食譜,引發廣泛討論,網友問,「這真的能吃嗎?」。而原PO是中研院生態研究人員,基於氣候變遷等理念才會提倡吃昆蟲。對此,有學者認為,部分昆蟲有毒別亂吃。李宗宸在中研院當生態研究人員,也創立臉書社團「台灣昆蟲食同好會」,近日他發了一篇「醬漬椿象卵」食譜,李宗宸說,「去年發現曬在外面的衣服被荔枝椿象產卵而第一次嘗試食用新鮮荔枝椿象卵之後,發現它沒什麼味道,就覺得它應該很適合採用醬漬鮭魚卵的作法來處理。」李宗宸表示,「取兩個卵片加入醬油、清酒、糖等調味料之後稍微密封置於冰箱保存,直到再次想起它的存在後再拿出來食用。」至於吃起來的口感,他解釋,「就是醬油,蟲卵外殼雖然看起來有點萎縮,但口感其實就維持偏革質到脆。」李宗宸強調,其實荔枝椿象卵很適合醬漬,建議減少醃漬時間,或增加調味料增加風味。事實上,李宗宸過去也有用橄欖油、蒜片等炒蟑螂,同樣引發網友討論。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李宗宸說,他沒有要大家跟風,只是提倡吃蟲,他吃的蟑螂、荔枝椿象蟲卵,都是自行繁殖或採集,風險比較低,不過吃蟲還是有風險,希望網友在看獵奇文章時,也能關注生態永續議題。中興大學昆蟲系名譽教授唐立正則說,一般在非洲落後國家或是糧食缺乏地區才會吃蟲,台灣食物來源充足沒必要,而很多蟲體內都有毒,吃了可能過敏,如荔枝椿象的毒素噴到人眼,也會短暫失明,東南亞國家在食用時,會先丟到紹興酒逼出毒素,之後才炸來吃,考量不同國情,台灣民眾還是別亂吃。
自幼熱愛賞魚!台東生態調查遲遲未歸 文壇新秀卡死石縫不幸逝世
台東縣知本溪日前發生一起死亡意外,25歲的胡姓男子在進行溪流生態調查時不幸喪生,被發現時,其遺體卡在溪流的石縫中。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台東消防局表示,他們於1日下午接獲報案,指稱有一名在知本森林遊樂區上游進行生態調查的工作人員失蹤,消防人員隨即展開搜救行動,最終在攔沙壩附近的石縫中發現了胡男的遺體,已經明顯死亡。林業署台東分署表示,這次的生態調查,主要是為了建立知本溪的生態資料庫而進行,目的是在進行工程時能夠避開生態敏感區域,將對水域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林業署台東分署也提到,胡男是今年才加入外包廠商的新員工。事發當天,他與一名資深同事分頭進行調查工作。當同伴發現胡男遲遲未歸,甚至用無人機搜尋都無法找到他的蹤影時,立即報警求助。報導中也提到,胡男從小就對溪流賞魚有著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在大學主修文學相關科系,但也經常在媒體上發表關於魚類和水域生態的散文,其才華甚至得到國藝會的認可,獲得補助寫作了一本約8萬字的散文集,內容涵蓋了對淡水魚的觀察、採集、理解與思考,是一部非虛構的文學創作。胡男驟逝的消息傳出後,也讓讓許多熟悉他的網友感到悲痛。其一名友人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說「不管覺得多瞎,但故事就是走到這裡,再也沒有續集了!生於水,回歸於水,願你從此自在優遊,再無罣礙。」
登山可帶殺蟲劑防虎頭蜂? 農業部疾呼:可能引發群蜂攻擊
近日多名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而網路上流傳用殺蟲劑能防虎頭蜂。對此,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疾呼不可行,殺蟲劑不僅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造成蜂群激烈反應引發群蜂攻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嚴正表示,這種做法不僅無效,反而可能激怒虎頭蜂,引發群體攻擊,並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殺蟲劑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導致蜂群激烈反應,對人身安全構成更大的威脅。林業署說,近期多起山客遭虎頭蜂攻擊意外頻傳,有網路訊息指稱登山時可攜帶殺蟲劑預防虎頭蜂攻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疾呼不可行,殺蟲劑不僅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反而可能造成蜂群激烈反應引發群蜂攻擊,且也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林業署表示,殺蟲劑其實無法立即殺死虎頭蜂,對蜂群噴灑殺蟲劑恐引發蜂群反擊,且虎頭蜂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牠們能捕食害蟲、進行授粉和幫助種子傳播等,對於生態健全有不可忽視的貢獻。且隨意使用殺蟲劑不僅可能影響生態環境,還可能造成水土污染等問題。林業署指出,今年二、三月間因天氣穩定、溫度適宜,虎頭蜂數量增加,導致夏季的虎頭蜂蟄人事件頻繁發生。林業保育署除呼籲勿使用殺蟲劑防蜂,並建議登山民眾採取適當防護措施。林業署提醒,當民眾在野外活動時,如聽見虎頭蜂鳴叫或發現其在附近飛舞,請勿驚慌或作出大幅度動作。與虎頭蜂保持安全距離,冷靜撤離現場,可避免引發虎頭蜂攻擊。切勿揮手驅趕,避免激怒虎頭蜂,引發更大的蜂群攻擊。林業署說,若不幸被虎頭蜂螫傷,應儘可能迅速離開現場,遠離蜂窩或蜂群所在區域,並儘速前往醫療單位進行檢查和治療,特別是過敏體質者,更應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林業署再次呼籲,進行戶外活動時務必了解相關安全知識和防護措施,切勿盲目相信網路上未經證實的資訊。虎頭蜂是生態系的一員,透過正確的應對方式,可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同時,也兼顧珍貴的自然環境。
別跟不明路條走!農曆七月爬山需知 林業署分享「鬼月登山2禁忌」
如今是農曆七月,也是民間俗稱的鬼月,在這個月分中,相關的禁忌也十分的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趁此機會,結合民間習俗推出「農曆七月登山宜忌」,其中「別跟不明路條走」引起許多人的關注。林業保育署在FB粉絲專業發文表示,「農曆七月的登山禁忌好像特別多?!」文章中也舉例像是忌體虛或夜間上山、忌喧囂吵鬧、忌嚇人等等。林業保育署表示,其實在這些禁忌背後,不難看出它們的科學脈絡,除了上山前先做好功課、注意天候及身體狀況,在山中其實還有許多宜忌事項。其中第一忌「跟著不明路條走」,山裡常常會看到一些布條、水瓶或石塊標記,但設置年代不可考,也未標明起終點或路程時間,順著布條走不一定保證安全抵達目的地,推薦還是要先下載好離線地圖。第二忌「完全相信手拉繩」,文章中表示,如果手拉繩若沒有定期維護,或遇到颱風地震過後,作為固定點的樹頭、岩石極有可能已經鬆動,繩索也有可能隨時間劣化斷裂,在使用手拉繩前,仍需要謹慎觀察,別讓救命繩變成意外元凶。而在登山建議部分,林業保育署也建議民眾登山前要下載好離線地圖,離線地圖具備GPS導航功能,在收訊不好、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看見自己所在位置及其他地圖資訊,或是選擇山域管理機關與民間專業登山隊合作建立的「反光簡易路標」作為指引,有方向、有里程、有起終點,才能行走在正確路線上。其次是要準備好繩索裝備,因為在攀爬較原始的山徑時,有些困難地形可能是因為近期災後所導致,現場不一定有安全措施,事先學習架繩技術,自備繩索,並在通過後拆除,不僅確保自身安全,也避免用錯誤的架繩方式纏勒樹木,破壞山林環境。最後則是要評估自身狀況,林業保育署表示,登山前記得要注意身體狀況,如果想更輕鬆的享受山林,也可以選擇難度較低、設施更完善的步道!林業保育署也提到,全台19個國家森林遊樂區,有維護完善又安全的步道,像是東眼山、大雪山、知本、還有富源等眾多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都很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山林裡走走。
高雄茶農遭「台灣黑熊」撬開蜂箱 林業署接獲通報發3千獎金
「台灣黑熊」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為亞洲黑熊於台灣之特有亞種,由於台灣黑熊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林業署也推動「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 與山村、部落居民共同守護台灣黑熊。日前一名洪姓茶農在發現台灣黑熊撬開自己的蜂箱後,立刻向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通報,分署隨即支付通報獎金。據了解,高雄桃源寶山地區一名洪姓茶農近期發現自己的蜂箱被撬開,起初以為是小偷所為,查看監視器後卻發現竟是「台灣黑熊」,里長得知後也立即向林業保育署屏東分署通報,分署隨即支付3千元通報獎金,並表示將補償洪姓茶農的蜂蜜損失。此外,分署還表示,如果民眾在配合監測期間拍到黑熊,將再給予5千元獎金。屏東分署表示,過去受到棲地破壞與非法狩獵導致族群數量稀少,隨著政府嚴查與公民監督意識崛起,黑熊受到商業性獵捕的數量已微乎其微,加上中央山脈與國有林棲地保護建立生態廊道,黑熊族群逐漸向淺山靠近,人類與黑熊相遇日漸頻繁。為扭轉居民對於黑熊侵擾村落、家畜、農作物造成損失的負面印象,減少居民因擔心受罰而隱匿誤捕或誤傷黑熊事件,鼓勵民眾即時通報,進而採取宣導預防作為,自主參與棲地維護深化黑熊與部落社區的友善關係,建立人熊之間的正面連結,因此自2022年起推動「台灣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與山村、部落居民共同守護台灣黑熊,洪姓茶農此次目擊黑熊是該計畫推動以來的第四起。屏東分署指出,發現疑似黑熊入侵畜(禽)舍、農舍、工寮、果園等個人農事場域,在不危害該物種生存下,立即通報執行機關,並經勘查確有動物活動及危害事證,在危害動物未明前,將食物、廚餘等吸引黑熊來源確實移除或收納完整,發給獎勵金 3千元;而在入侵事件後,執行機關評估後續有架設自動相機追蹤之必要,願意配合監測3個月,並協助維護自動相機無傾倒且前方拍攝範圍無遮蔽物者,再核發5千元獎勵金。此外,在地部落組織、民間團體或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巡守隊,協助執行機關每月執行以下工作,並按月繳交巡守報表,每年核發至高6萬元獎勵金,未滿1年,則依執行月數比例核發。分署呼籲大家共同守護台灣黑熊,並表示如果不小心誤捕黑熊,只要立即通報救援,不會被追究責任。
沒水準!太平山遊客亂丟便當 害林業署派人「攀繩冒險去撿」抓到將開罰
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昨日發生遊客吃完便當,直接將便當盒往山坡丟,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獲報後即動員同仁攀繩而下清理垃圾,過程驚險萬分,怎料又在翠峰景觀道路看到隨意棄置的便當盒,園區將照片貼文公開,網友們直呼「真的很沒公德心」。宜蘭分署表示,若查到行為人,可依森林法開罰最高6萬元。據了解,昨日有熱心民眾通報宜蘭分署,在往太平山莊及翠峰湖停車場的分歧點,親眼看著有人把吃完的便當盒直接丟在下邊坡,園區遂動員同仁攀繩而下清理垃圾,就在擴大巡視時,還發現在翠峰景觀道路200公尺處,有團客把完好如初的便當置於2個保麗龍箱裡,直接棄置在路邊,讓人看了十分無奈。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昨日發生遊客吃完便當,直接將便當盒往山坡丟,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獲報後即動員同仁攀繩而下清理垃圾。(圖/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宜蘭分署表示,因垃圾丟在山坡處,不僅危害景觀和衛生問題,還會有野生動物吃垃圾,破壞生態環境及改變原生食性及行為等,才會請同仁做危險攀繩動作清理;據悉,有些9人座小巴業者從市區帶便當上山,為了省事而直接將客人沒吃的便當原封不動的與保麗龍箱丟棄在路邊,造成環境髒亂。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昨日在翠峰景觀道路旁發現沒吃的便當數個,完好如初的放置在保麗龍箱裡。(圖/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昨日在翠峰景觀道路旁發現沒吃的便當數個,完好如初的放置在保麗龍箱裡。(圖/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太平山遊樂區將垃圾照片在臉書貼文表示,一直以來都能理解,遊客來太平山為了行程上的方便會自帶午餐,而午餐的樣式很多樣。他們在意的是,餐後垃圾一定不能亂丟,是最基本的,若能把垃圾自行帶下山,那就是100分了。宜蘭分署說,若查到行為人跟車牌號碼,將依《森林法》第56條第3款「隨地吐痰、拋棄瓜果、紙屑或其他廢棄物」,可處1000元以上、6萬元以下罰鍰;也會在入園處加強柔性勸導,垃圾請自行處理或放置園區內垃圾桶,不要隨意丟棄;亦會與警方將強巡視;並在常被丟棄垃圾熱點區域,增設監視器。
歷時3年搜集全台珍貴種子照片 林業署攜手中興大學催生「樹木繁殖寶典」
林業為百年事業,從一顆種子開始生生不息,為提升國內林木種子保存與育苗技術,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與國立中興大學,12日共同發表《台灣木本植物繁殖理論與應用》專書,由興大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王升陽,擔任引言人,邀請作者簡慶德博士,及採種育苗工作者林承彥,分享採種育苗理論研究與實務工作的心路歷程。本書蒐集彙整247種木本植物的種子貯藏、發芽及育苗管理等知識,即日起可至國家書店購買。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邀集教授許博行、教授劉瓊霦、林業試驗所簡慶德博士和陳舜英博士等作者,將畢生研究的智慧與經驗收錄其中,並蒐集全台各地的珍貴種子照片,歷經三年完成上、下兩冊書籍。上冊總論台灣木本植物的種子貯藏、發芽、無性繁殖及育苗管理,下冊收錄全台247種木本植物個論,包含狗花椒、台灣野梨、台灣梭羅木等35種稀有植物,傳承種子保存及培育技術的知識,為林業、生態從業人員,以及農校推動育林教育的重要經典工具書。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指出,該分署地理位置及交通運輸條件佳,為延續全國優秀林木基因,自1977年即建置種子庫貯藏優良樹木種子,至今已是設備完善的「林木種子貯藏中心」,設有四間不同貯藏溫度的冷藏庫,累計貯藏各地區分署採集而來的14種針葉樹、110種闊葉樹及7種草本植物種子。每年排程為封裝袋內的種子,做氣體交換,並進行種子含水率與發芽率的檢測,確保種子活力,如此才能因應各造林單位的育苗需求,以及提供學術研究單位使用。台中分署表示,除肩負森林保種重任,對於保種的教育,更是責無旁貸,本專書扣合聯合國優質教育(SDG 4)及陸域生態保育(SDG 15)等永續發展目標,希望藉由專業的林木繁殖技術培育優良林木,更期待透過生態植被復育,維護台灣獨特的生物多樣性。欲收藏或做為工具書的森友們,本專書售價上冊600元、下冊680元,可至國家書店及五南文化物流中心購買。該分署也將專書分送至全台森林科系所學校圖書館,讓莘莘學子更了解林業工作實務,也歡迎各界民眾至國家圖書館等10間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借閱,一同感受森林種子的生命力。
從私人動物園出逃!埃及聖䴉「清零」剩不到百隻 林業署發布通緝
外來種指的是被引入新的生態系統中、原本不在該地區出現的植物、動物,且可能會在新的環境中快速繁殖,擠占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威脅當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台灣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20年啟動埃及聖䴉外來移除計畫,至今已經移除1萬8188隻,全台僅剩不到百隻,林業署近期也廣發「通緝令」。據了解,40年多前一家私人動物園引進了來自非洲的「埃及聖䴉」,作為觀賞鳥展示,然而這些鳥不慎從鳥籠中逃脫,強大的適應能力讓牠們成功在野外生存下來,如今可以在台灣的各個河口濕地見到這些鳥的蹤跡。由於牠們的生活範圍與本地鷺科鳥類重疊,埃及聖䴉開始掠奪白鷺鷥等本土鳥類的棲息地。為了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及各地區分署已經多年來積極執行移除這些外來入侵物種的任務。根據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統計,至今已成功移除埃及聖䴉1萬8188隻,經評估目前野外個體剩餘不足百隻,野外察覺埃及聖䴉的難度已隨數量稀少而越來越高,距離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清零移除僅最後一哩路。林業保育署也發布「通緝令」,指出該鳥種可適應棲地樣態廣泛,包括魚塭、農田、埤塘或河道等棲地環境皆可能出沒,惟非屬賞鳥民眾關注地區,因此亟需各界共同合作提供目擊資訊。林業保育署希望農、漁民於平時農漁作時,如發現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可於臉書「外來鳥種埃及聖䴉防治宣導」粉絲專頁提供發現時間、位置、隻數等資訊,亦可電話通報所轄縣市1999專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0800-000930(您您您救山林)專線,或就近通知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各地區分署,以安排巡查及移除任務。若能順利完成「清零」,台灣也將是全球第一個完全移除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的國家。
唯一在草叢中築巢的貓頭鷹!瀕危「蘋果鳥」南台灣有158對 台南曾文溪、鹽水溪為重要棲地
草鴞因臉圓如蘋果又獲喻「蘋果鳥」,是臺灣的12種貓頭鷹當中唯一在地面草叢中築巢的物種,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林業署嘉義分署監測發現台南市曾文溪中下游及鹽水溪中山游為草鴞分布重要區域。因國內缺乏草鴞科學調查紀錄,嘉義分署已善保存相關影音數據,作為推動保育草鴞的珍貴依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草鴞有張呆萌可愛的蘋果臉。(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為建立更多草鴞基礎資訊,研究團隊經常使用棲架及自動相機調查草鴞的生活行為。(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林業署嘉義分署指出,草鴞分布於亞、澳洲,在台灣屬於稀有留鳥,多半棲息於地面,白天隱藏於高草叢底部的空間休息,會在草叢底部鑽出一條條的隧道,可作為獵食、進出或緊急逃生之用。嘉義分署表示,草鴞的生活範圍與人類活動的重疊性高,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屬第一級瀕臨絕種之保育類野生動物。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方偉宏於《臺灣受脅鳥種圖鑑》裡提到全台數量少於100隻。嘉義分署指出,2021年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蔡若詩利用草鴞分布預測模型,於臺灣南部四縣市進行系統性調查,估算臺灣南部地區有158對草鴞。河灘地上一整片的草原及周邊鑲嵌的農田是草鴞喜愛使用的棲地。(圖/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寶智華台南傳真)嘉義分署表示,草鴞生存正面臨五大威脅,包含棲地持續喪失、鼠藥毒害、非刻意獵捕、研究不足、社會支持不足等,嘉義分署推動草鴞保育計畫,針對各項威脅訂定短中長程的改善方針,盤點掌握草鴞棲地,而臺南地區的河川流域以及丘陵地大面積草生地即是實施的重點區域之一。嘉義分署監測發現曾文溪中下游及鹽水溪中上游為草鴞分布的重要區域,監測團隊並於已知草鴞重要棲地架設棲架及錄音機監測草鴞活動共8組,每一處均記錄到草鴞活動,但部分僅由錄音機記錄到,由於國內極度缺乏草鴞科學調查資料,嘉義分署珍貴保留這些紀錄,作為持續推動保育草鴞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