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班歌
」台、泰藝術家以歌謠顯影時代 當代館新展「非遊記」 探討移工、原民勞動文化
若有人長期關注移工議題或原住民勞動文化,或許可以考慮走訪台北當代藝術館新展「非遊記」,該展由國際展演經驗豐富的鍾適芳擔任策展人,召集台灣協同策展人廖雲章、張正,以及泰國協同策展人格拉西亞.卡威旺、塔農.恰帕迪、阿堤.穆桑組成跨國策展團隊,歷經兩年的前期研究、紀錄、展演與策劃,透過台灣及泰國共11組藝術家/團隊視角,深刻呈現台灣與東南亞的勞動文化在政治、經濟、社會、種族等議題下的寫照,即日起至7/17在當代館展出。當然styletc記者提醒,近期疫情升溫,觀展務必做好防疫措施、配合相關準則。施永德作品《不同吸引力 II:移鄉》,透過訪談移居台北從事建築工作的阿美族人,以及東南亞移工的故事而創作。策展人鍾適芳表示,「非遊記」是場跨時代、跨國界勞動者遷移軌跡的紀實,台灣引進外國移工至今已30年,來台泰國移工中又以來自泰國東北伊善(Isan)人居多,這區域的伊善人發展出摩蘭(Molam)歌謠記敘他們被隱蔽的歷史。這次展覽聚焦探討泰國東北民歌「摩蘭」與台灣原住民傳唱的「林班歌」,兩種歌謠文本相互參照,作品形式從歷史檔案、唱片錄音、空間重現,到聲景、影像等裝置,以兩條交錯、相續的軌路,交互敘述在國家發展政策下,弱勢群體的勞動型態與生活。第一軌展間再現移工交流據點台北車站大廳「地板圖書館」。展覽入口處敞開的是一條巨幅布幔,繪製一座山林草木豐盛的景象,似踏入林班工人勞動血汗的叢林、殖民經濟的砍伐場或冷戰下沒入叢林的隱居地。展區「第一軌《我們可不是來玩的》」屬於移工第一人稱自敘的系列創作,協同策展人廖雲章、張正是兩位長期投入東南亞移民工議題的耕耘者,曾參與創辦東南亞移工在台發聲的重要媒體刊物《四方報》,及經營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系列創作分布在三個展間中,移工們以手邊有限的工具表述自我,記錄下對台灣社會的觀察、對勞動的意見、對遠方家人的思念、對情感與生活的掙扎。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作品《野紀史》。「第二軌《再等我三年》」展區則由策展人鍾適芳與泰國協同策展人格拉西亞.卡威旺、塔農.恰帕迪、阿堤.穆桑,以泰國東北民歌〈摩蘭〉及台灣原住民的〈林班歌〉為本,將泰國和台灣藝術家的作品相對照,迴盪出勞動遷徙與歌謠政治的敘事軸線。例如「你哥影視社」影像團隊錄像作品《多過必要》,記錄在台泰國東北青年工作之餘的各項娛樂生活側寫,試圖透過影像與聲音裝置,重新思考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連結與隔閡;而《野紀史》三頻道錄像作品則為導演阿比查邦近期的作品重構,使用錄像裝置、聲音、詩句及影像等媒材,揭開其家鄉泰國東北伊善地區在地信仰、神話、不斷的政治動盪及國家暴力在歷史軌跡上的交匯,並質疑主流歷史如何被形塑。大大樹音樂圖像展出的《流浪記》,收錄1950至1990年代末台灣原住民勞動歷程與歌謠。展期間同步規劃「非遊記」映畫院,挑選來自泰國及台灣的4部影片回應展覽主題,5/27第一場主題「冷戰與摩蘭敘事」,放映《社區發展宣導員》與《桐潘》,分別由美國及泰國學運組織所拍攝,展現出冷戰時期兩方截然對立的意識形態;6/10第二場主題「遠洋的思念」,放映《那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阿美族導演喇外‧達賴透過鏡頭,記錄遠洋船上原住民勞工的勞動狀況;6/24第三場主題「移工為什麼要逃?」放映曾文珍導演的紀錄片《逃跑的人》,呈現台灣逃逸移工的生活處境與紀實。每場次皆安排映後座談,詳細資訊可參考官網(https://www.mocataipei.org.tw/tw)。
ØZI性愛影片後首演出 揪阿爆北流多人運動
金曲、金音大贏家阿爆29日舉行《阿嘟運動演唱會》,將家鄉台東特有的「鄉運」、以「運動會x音樂會」的獨特模式,原汁原味搬到北流舞台。出道18年的阿爆首攻北流,最後更與特別嘉賓ØZI一同合唱〈當我們同在一起〉,為演唱會畫下完美句點,這也是ØZI性愛影片外流後,首次公開表演。演唱會一開始以別開生面的祈福儀式開始,大會主席阿爆帶領原住民群星、布拉瑞揚舞團和健康操大隊共60人,一起帶動唱〈Isa Isa〉,主持人羅羅搭配動畫聖火台從天而降,象徵點燃聖火,羅羅並上演快速變裝,再與阿爆合體,引起全場第一個高潮。分為布萊克薛薛領軍的「雲豹隊」和阿拉斯領隊的「百步蛇隊」對抗,除了競賽外,更有群星接力嗨唱,大會主席阿爆也演唱多首經典歌曲。ØZI性愛影片外流事件外,今他首次站上北流舞台公開表演。運動會還特設「嘟可夢」寶貝卡,當端出寶貝卡時,主持人羅羅就會來救援,相當有趣!而原民之星也輪番引吭沒有手軟,由貳陸樂團率先開唱〈Saqetju有點痛〉、曾妮演唱〈ngadan名字〉、Kivi演唱〈macidilj自己〉、真愛演唱〈embiyax su hug你好嗎?〉、丁繼〈kaseliangi一起嘛〉、阿拉斯〈spi adringi na ico夢人〉、夏子演唱〈fu‘is星星歌〉、薛薛演唱〈Life’s Pazangal壓力山大〉,載歌載舞、嗨翻北流。緊接布拉瑞揚舞團(BDC)帶來中場秀《林班歌接力賽》,由橘色妹妹頭的Ponay接連帶來〈我心已打烊〉、〈熱情的沙漠〉掀起高潮,緊接由奧魯、嘟嘟、王傑、雨航、凱薩、Awi、阿祥接力唱〈山地小姑娘〉、〈軍艦歌〉、〈靠近太陽的地方〉、〈排灣傳統古謠〉、〈我為你頭痛〉、〈快樂搖擺〉、〈我不知我愛你〉、〈太陽一樣〉、〈今天晚上打保齡球〉、〈我阿姨也癢〉、〈男主角的摩托車〉、〈愛妳一萬年〉等「部落金曲」,不但重現流行45轉的精髓,更有歌有舞,讓全場尖叫連連。阿爆出道18年首攻北流,最後更與特別嘉賓ØZI一同合唱〈當我們同在一起〉。
一把吉他傳唱「林班歌」睡工地 台北地標幕後功臣少不了「這群人」
「台北市原住民族文化節」即將於11月28日舉行,今年以「林班歌的再傳唱」為主題,推出系列活動與節目,也勾起不少老建築人回憶,「在經濟起飛的年代,台北市大型建設如台北市政府、中正紀念堂、台北車站等地標都有不少原住民朋友參與建造,下班後為了一解思鄉之情,和族人們一把吉他唱起『林班歌』就是當時最好的娛樂方式。」「早期許多原住民朋友從各地來到台北打拼,在各大興建工程中奉獻良多,當年都是住在大通舖,一把吉他就能唱出對家鄉、愛人、親人的思念,就變成林班歌。」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談起這段歷史由衷感激。台北市議員李芳儒也分享當時生活環境不好、相當辛苦,「以前舅舅蓋大樓,第一層樓蓋完就在一樓用木板隔間,把爸爸、媽媽和小朋友接來一起住。」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解釋「林班歌」起源,來自1960年代原住民參與林務局開發山林的林班地工作,族人每日下班聚在一起,一開始以各自部落古調加上即興創作歌詞,相互接歌傳唱,因此叫做「林班歌」。隨著十大建設啟動,族人來到台北投入公共建設,也把「林班歌」傳唱文化帶到都市,自製樂器和一把吉他,就成為最好的交流媒介。為了讓市民朋友能欣賞「林班歌」的文化、讓更多原住民年輕朋友找尋族人長輩的記憶,今年台北市府舉辦「台北市原住民族文化節」就以林班歌的再傳唱為主題,11月20日舉辦「原住民林班歌大賽」,並於11月28日原住民族文化節當日舉辦一系列表演,展現台北市「都市原住民」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