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研詩
」機器人錢景1/特斯拉Optimus卡位!一表看「逾40台廠吃補丸 」 這個零件最貴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7日登場,台股機器人題材已漲一波,如羅昇(8374)去年從1月的27.15元飆升至最高169元的天價,一年強漲393.8%,所羅門(2359)爆出329.7%漲幅,緊追在後,光學大廠亞光(3019)也因打造機器人眼睛,大漲168%翻倍。CTWANT記者盤點,逾40多家台灣廠商卡位人型機器人關鍵零組件大進補。半世紀前,「人型機器人之父」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外形粗獷,走一步10公分需要45秒,時至今日,AI時代來臨,去年10月特斯拉盛大舉辦「WE,ROBOT」發布會,展示「Optimus」最新技術,讓科幻電影裡的人型機器人,走入真實世界。人型機器人已成新賽道,除了特斯拉Optimus,全球多家科技公司紛紛攻入,例如美國新創Figure AI、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機器人,中國優必選的Walker系列、小米發佈的CyberOne;輝達黃仁勳則新推「Project GR00T」,為人型機器人打造的通用基礎模型,抓住新浪頭賣「鏟子」。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是全球科技界年度大事,今年1月7日在拉斯維加斯登場。(圖/翻攝自世展網)這塊即將從概念化進入量產的機器人市場有多大?美國市場研究公司BCC估計,全球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9年底將達到1650億美元。麥肯錫去年3月的報告指出,雖然人型機器人於整個機器人市場規模雖只占1.4%,但年成長率超過20%,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3倍。TrendForce(集邦科技)則預估,2027年全球人型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超20億美元。馬斯克給的數字更瘋狂, Optimus預計今年量產一千至兩千台,每台成本約1萬美元,售價2萬美元,先配置在旗下電動汽車產線,他大膽預測,「2040年全球將有一百億台的人型機器人」,比目前全球人口還多。工研院分析師林研詩告訴CTWANT記者,特斯拉的Optimus,是目前機器人市場上唯一同時具備AI軟體、AI算力、大規模硬體製造的量產能力,「他是根據AI自我生成規劃,而不是預寫程式執行A到B的任務。」「同時,Optimus還有共用料,降低成本的優勢。」林研詩直言,人類手腕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揮動、左右移動、旋轉,若實現其中兩個自由度,每隻手腕的成本為712美元,若實現全部功能,需增加額外致動器,成本將增加至1103美元,特斯拉用自身車身升降門執行器,來應用至Optimus,從而降低製造成本。「由於台灣廠商在人型機器人的許多組成環節中已有佈局,隨著人型機器人市場逐步放大,台廠有打入全球供應鏈的機會。」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向記者解釋,人型機器人牽涉許多軟體、零組件,從大腦到眼睛、到四肢關節等,分為「心智層」、「感知層」、「運動層」、「動力層」四大部分,各個環節都是商機。 「心智層」包含晶片和人工智慧,主導機器人的大腦,「感知層」則仰賴3D攝影機、觸覺感測器、6D力矩感測器等,就像人類的神經系統,「運動層」和「動力層」則對應人類的骨頭肌肉、四肢,需靠伺服馬達、減速機、滾柱螺桿驅動器等零組件組成。就各類零件成本來看,以「運動層」中的行星滾柱螺桿占22%最高,其餘有複合材料件(含塑料及金屬)9%、6D力矩感測器8%,以及空心杯馬達占6%等。日本早稻田教授加藤一郎,1973年開發出雙足能行走的「WABOT-1」。(圖/翻攝自早稻田大學官網)「滾柱螺桿、力矩感測器為首的零部件市場成熟度低、壁壘高,價值量更大,孕育機會更多」,業內人士這樣直言。在螺桿方面,特斯拉機器人使用的是行星滾柱螺桿,主要用於肘部、髖部、大腿、小腿,為機器人運動控制之魂,因精度、可靠性、剛度等方面要求高,技術壁壘深厚。 目前,全球滾柱螺桿主要有德國舍弗勒、瑞典斯凱孚(SKF)、美國Exlar等龍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不過,法人指出,台灣優士特精密(U-SCREWS)長期佈局行星滾珠螺桿,羅昇(8374)也代理伊維萊Ewellix滾珠螺桿產品,此外,全球傳動(4540)研發中心持續開發相關產品。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圖/報系資料照)再比如Optimus 的「大腦」、運算單元,特斯拉使用自家Dojo D1晶片,為高效人工智能計算設計的ASIC,由台積電生產製造;所羅門(2359)提供的AI視覺技術,可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與決策能力。另外,台達電(2308)的電力模組,為人型機器人提供高效且穩定的動力系統;上銀科技(2049)生產的諧波減速機,為人型機器人的靈活運動提供了技術支撐。儘管人型機器人尚未大規模商業化,但相關概念股已掀起一波漲勢,焦點從視覺、軸承、驅動等核心技術延伸,還出現新、舊概念股輪動跡象。不過,法人指出,許多相關個股漲幅已大,題材熱度雖高但基本面尚未完全跟上,短線操作需謹慎,建議投資人等待回檔後再伺機介入。同時,多位分析師也跟CTWANT記者強調,機器人賽道爆發,其實隱藏著一條暗線產業邏輯,人型機器人從「概念孵化期切入量產期」,機器人市場帶來的商機,不僅是短期炒作題材,更是台廠長期佈局的重要戰略方向。
機器人錢景2/台灣是要角!全球市場今年上看1兆 專家曝緊跟「5趨勢」
「機器人未來可以代替人力!」美國能源部前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去年12月中旬訪問台灣,談到台灣缺工議題時,向CTWANT記者強調機器人可以作為補足人力的解方。調研機構Statista也指出,機器人取代單純、重複、可預期性的工作已成為趨勢,預估全球機器人市場2025年將突破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2136億元)。 隨全球勞動力短缺,機器人正速融入經濟活動及生活,從掃地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到醫療手術機器人,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機器人依外形,分為「人型」與「非人型」,一位下游業者告訴CTWANT記者,人型機器人就是「模仿人類的外觀與行為」,甚至具有基礎的情感識別功能,可應用在家庭陪伴、醫療康復和教育輔導等。特斯拉新推的人型機器人Optimus,定位就是「人類管家」,AI晶片巨頭輝達則為人型機器人「AI大腦」,打造「Project GR00T」通用基礎模型,除了上述兩巨頭搶先布局,還有美國新創Figure AI、Boston Dynamics等,中國的優必選、宇樹科技等。黃仁勳滿臉認真地對自家三隻萌寵說明新產品,甚至求問意見「你們覺得怎麼樣?」。(圖/翻攝自NVIDIA YT)展望2025年,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預告,機器人產業將聚焦五大趨勢:一是增強人機交互,推動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應用,提升溝通效率,特別是在醫療和客服領域;二是AI深度融入,提升製造、物流和醫療自動化水平,處理複雜任務並減少人為干預;三位AI驅動醫療保健自動化,提高精度與效率,減輕醫護負擔;四是農業機器人應用擴展,實現智慧化耕作,降低成本並提升生產力;五為機器人即服務(RaaS)快速成長,助中小企業普及自動化技術。而在機器人的全球供應鏈上,台灣廠商也沒有缺席。群益投顧資深產業研究員陳長榮在2025年元旦後的一場講座上說,台灣的機器人供應鏈相關完整,從軸承、齒輪、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工控系統、減速機、驅動器、機器視覺和感測器等,都有相關供應鏈廠商。比如台廠由盟立(2464)轉投資的子公司盟英已擁有年產能十萬組的諧波減速機生產線,近年還進一步發表整合減速機、驅動器及馬達的一體化關節模組,目前獲得多家機器人大廠採用,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日本、韓國及印度陸續展現成果。和大、盟立組成的盟英已擁有年產能十萬組的諧波減速機生產線。(圖/報系資料照)零組件廠也有更多發揮空間,其他也切入生產的還有上銀(2049),除了諧波減速機之外,也具備滾珠螺桿技術量能。提供齒輪、齒輪箱等精密零件的鈞興-KY(4571),已有供應協作型機器人、小型六軸機器人的實績,至於含金量較高的諧波減速機零組件亦在耕耘中,有望打破過去由日本品牌壟斷的局面。「而協作機器人,事實上就是大缺工時代下的救兵」,一位下游業者開玩笑地對CTWANT記者說。他解釋,協作機器人用來與人類一起工作,並非取代員工,擅長執行重複性、費力或危險的任務,應用場景已成熟,被視為2025年的成長重點。廣達集團旗下孫公司達明機器人(4585)去年前11個月營收達13.51億,已勝過2023年全年的12.6億元,是全球第二大協作型機器手臂廠商,和陸系機器人業者多以低價搶攻不同,公司一開始就定位是「唯一整合視覺系統業者」,提供客戶一條龍機器視覺軟硬體系統整合服務,整合度高,客戶建置成本下降。達明董事長何世池曾解釋,有次一家歐系汽車零件廠機器人手臂採購案中,對手報價只有達明的一半,但對視覺定位、AI檢測等系統,對手要額外收費,總成本反而高出數十倍,最終達明憑藉一條龍整合服務成功奪單。執行長陳尚昊表示,這樣的整合策略讓達明打入多家歐洲汽車供應鏈大廠。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台灣在工業用機器人應用軟體和關節型機器人,還有發展機會,在直角座標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自主移動型機器人等方面,台灣持續保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