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異常
」 試管嬰兒 補助 懷孕 試管 不孕適齡生育關乎母嬰健康 試管嬰兒首次最高補助10萬元
年齡為影響生育力及母嬰健康的重要關鍵,40歲女性自然懷孕率已降至5%以下,人工生殖活產率於受術妻年齡42歲以上也僅剩7.6%。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高齡生育風險高,應把握理想生育年齡及早規劃。此外,衛福部表示,一般不孕夫妻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協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願望。衛福部說明,醫學研究顯示女性的卵巢功能及卵子品質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導致卵子不易受精或胚胎染色體出現異常的情況。35歲以上孕婦面臨更高的流產、早產風險,孕期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機率也隨之上升,胎兒出現先天缺陷或低出生體重的情況亦增加。衛福部指出,社會普遍存在男性生育能力較不受年齡影響之迷思,事實上,男性40歲以後,精子品質不良機率逐漸提高,染色體異常率的機率也增加,使精子不易與卵子結合,除了自身生育力下降外,還有國外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生育可能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且可能與寶寶罹患自閉症、躁鬱症或思覺失調症等疾病有關。因此,考量母嬰健康,適齡生育不論男女都非常重要。依據我國出生通報統計,111年有超過三成新生兒(48,809名)來自35歲以上產婦,而年齡為影響生育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男女的生育能力會逐漸下滑,受孕的機率也跟著降低,女性30歲自然懷孕率約為20%,到40歲時則降至5%以下。衛福部解釋,即使有人工生殖技術協助,成功率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依據國民健康署針對完成胚胎植入療程之治療人次所做統計顯示,受術妻年齡在35歳以下活產率為44.6%,但42歲以上降為7.6%。另外,根據110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人工生殖治療個案的不孕原因,可能是先天、後天或外在環境所導致,其中以卵巢因素所占比例 34.1%為最高,兩種以上因素32.2%占第二位,男性因素(性腺刺激素缺乏、睪丸功能衰退、輸送精子管道阻塞及性功能障礙等)8.3%居第三位。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且未避孕,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者,應盡早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診斷,勿執著於食補調理、偏方、受孕姿勢或宗教信仰等,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當前晚婚、遲育現象普遍,不孕人口日益增加,為了幫助不孕夫妻實現生育期待及減輕經濟負擔,國民健康署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試管嬰兒補助,3年來已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成功產下2萬多名寶寶。若經醫師判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之需要,且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妻年齡未滿45歲者,可至全國101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首次申請最高可領補助金新臺幣10萬元,中低及低收入戶最高可領新臺幣15萬元,更多資訊請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補助專區】查詢。
試管嬰兒補助滿3週年 擴大至一般夫妻也能申請
衛生福利部自110年7月1日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迄今已經滿3週年,截至113年7月31日止,成功幫助1萬8千多對(18,157對)不孕夫妻迎來2萬多名試管嬰兒(20,539名)。在使用試管嬰兒補助生下第1胎的不孕夫妻當中,有2千對再度申請使用試管嬰兒補助來孕育第2胎,希望再度迎來家中的新成員。衛生福利部邱泰源部長表示,為支持與協助不孕夫妻達成生育願望,並減輕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經濟負擔,讓不孕夫妻們能一圓生育的夢想,將補助對象由以往只針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擴大至一般夫妻,只要其中一方具有我國國籍並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結婚登記,且妻年齡未滿 45 歲,經醫師診斷有不孕症及試管嬰兒療程需要,都可以申請補助。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自補助方案於110年7月上路以來,截至113年7月31日止,共有超過10萬6千人次通過補助資格審查,其中8萬5千餘件已完成療程,並獲得補助費用,整體補助件數較方案實施前每年12至20件成長超過2千倍。補助金額方面,衛福部說明,低收及中低收入戶維持每次補助上限為15萬元,一般夫妻首次申請最高可獲補助10萬元,再次申請最高補助6萬元,妻年齡未滿40歲每胎最多可獲補助6次,年齡在40-45歲間,則每胎最多補助3次,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都能受惠。衛福部表示,補助方案鼓勵不孕夫妻以單一或雙胚胎植入,三年來成果顯著,包括單胞胎比率高達87.1%、足月生產率(懷孕週數≧37週)為75.5%、新生兒出生體重出生體重大於或等於2500公克占76.7%(正常新生兒體重區間為2500~4000克),且相較於109年國內人工生殖施術結果,分別增加11.4%、10.7%、10.3%,數據均較以往明顯提升,翻轉過去人工生殖因採多胚胎植入,容易發生多胞胎妊娠、早產或低出生體重兒,而造成不利於母嬰健康的情況。衛福部指出,即使當前有人工生殖技術的協助,年齡仍是影響生育力或人工生殖成功率的因素之一。國際文獻指出,35歲以上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罹患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較高;男性生殖能力同樣也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衛福部呼籲,理想的生育年齡是25至35歲,適齡男女應及早規劃生育。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請尋求醫療專業協助,經醫師診斷有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需要,可至全臺特約人工生殖機構,申請試管嬰兒補助。目前全國總共有101家特約人工生殖機構,可協助符合資格的不孕夫妻線上申請補助。更多資訊及申辦流程可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專區】查詢,或撥打國民健康署人工生殖諮詢專線02-2558-0900,將由專人提供即時的服務。
核試驗釀災?恐怖「惡靈病」找上北韓 可憐新生兒先天無肛門、肢體不全
隨著近期兩韓關係緊張,北韓「重啟核試驗」的消息時有耳聞。但有脫北者向外媒透露,此前北韓在吉州郡豐溪里試驗場多次舉行核武器實驗後,周遭地區近年來頻頻出現原因不明的惡疾,不只許多成年居民莫名出現全身疼痛、低燒、癌症多發等症狀。還有許多新生兒下來就有先天性肢體不全,比如缺少了肛門、腳趾或手掌,而醫療系統卻對解決問題束手無策。據《鏡報》、《太陽報》等外媒報導,2015年逃離朝鮮的脫北者李英蘭(Youngran Lee,音譯)告訴外媒,她原本住在豐溪里試驗場附近的吉州郡市鎮,然而在她逃離朝鮮前,當地就已經被層出不窮的惡疾所壟罩。而她自己逃離朝鮮,也是為了賺更多錢挽救她罹患不明病症的兒子,然而她的兒子最終仍在2018年去世,且一直到死前,她的兒子都不被朝鮮當局允許前往醫院接受正規的診斷治療。「在吉州郡,新生兒生下來就有肛門、腳趾、手掌之類的肢體缺失已經成為常態」、「每隔一間屋子可能就有一名患有各類癌症的患者。」李英蘭表示,自己的兒子也是這類被「惡靈纏身」的患者之一。2014年10月,李英蘭27歲的兒子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低燒,她帶兒子前往當地醫院就醫,醫生告訴她,兒子的肺部開了分別1.5公分、2.7公分的大洞。而醫生也對激增的年輕人肺病感到大惑不解。李英蘭自述,兒子至少有8位親近的朋友自2012年起一一被診斷出患有肺結核,並且在4年內去世。事後,李英蘭為了救治兒子散盡家財,然後在2015年2月偷渡逃往中國,希望找到更多工作機會寄錢回家,同年8月,她抵達南韓,在當地接受為其數個月的強制性培訓,習得一定程度的工作技能以便之後融入當地社會。她一獲得自由,立刻打電話給兒子,要他到平壤(朝鮮首都)的大醫院去看病,然而兒子告訴她,吉州郡的一切肺結核與肝炎患者被禁止進入平壤,並且表示是「為了金正恩的安全」。之後2年間,李英蘭在南韓努力工作,並不斷託人將錢轉給兒子,確保他能在朝鮮得到足夠的照顧,不過兒子的狀況依然不斷惡化,最終在2018年5月不幸過世。「我失去了我的兒子、我的驕傲與快樂。」李英蘭表示:「他在沒有去醫院接受正確診斷的情況下就過世了。」李英蘭自己也飽受病痛困擾,她2016年在南韓的醫院接受輻射測試,結果顯示她「曾暴露在高劑量的輻射中」、「白血球數值非常低」。她透露:「我的全身都痛,雙腿痠痛,走路也不太方便,一年裡我因為頭痛住院了6次。醫院查不出任何原因,但我頭痛的時候眼睛都睜不開。我為此感到不安,也曾有自殺的念頭。」她還認識數名同樣來自吉州郡的脫北者,大家都有差不多的遭遇。南韓檀國大學教授文朱鉉(音譯,문주현)認為,所謂「惡靈病」的真面目是核武器試驗的輻射,當核武器爆炸後,衝擊波破壞附近的地層,使之產生裂縫,放射性物質就此滲透到附近的地表、土壤以及地下水系統中,在透過地下水系統與附近的河川相連,將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外界。文朱鉉教授表示,放射性物質可能透過多種方式滲透進入食物鏈中,人們可能會喝到受輻射的水,或吃到受汙染的水產,食用被汙染的水澆灌種植的農作物,或食用用受污染的草餵養出來的牛奶或牛肉。另外,豐溪里核子試驗場位於朝鮮長興川沿岸,該河川本身又為吉州郡的主要水源「南大川」注入水源。文教授估計,試驗場附近半徑40公里以內,估計超過100萬居民都可能受到影響。如果政府沒有採取適當對策來保護附近居民,跟其他區域相比,核試驗場附近的民眾出現癌症、白血病、染色體異常等疾病的機率將更高。
胎兒被驗出「超雄綜合症」網狂喊母湯:惡魔基因 準媽媽揭心酸後續
大陸四川省一名胎齡25週又5天的準媽媽近日在網路上求助,她在羊水穿刺檢查時,發現自己的孩子樣本Y染色體數目增多,推測為XY與XYY嵌合,而XYY也就是「超雄綜合症」,令她陷入兩難境地,引發網友討論。對此,當事人透露,自己和家人討論後,已在18日簽訂終止妊娠書,目前正在住院中。綜合陸媒報導,女網友的產檢報告發出後,引起網友廣泛討論。不少人建議她把孩子打掉,「超雄的犯罪率很高,很多罪犯基本是超雄綜合症」、「生下來就相當於在所有人身邊安一個定時炸彈」。面對網友建議,當事人回應,結合自身家庭情況及種種不確定因素,與各大醫院的老師、專家和教授溝通後,決定中止妊娠。據了解,超雄綜合症確實可能導致身材高大、自閉症、多動症、精神分裂症等,但這是嵌合體時基因分裂問題,即精子在靠近卵子時分裂出了錯,而非網上流傳的「雙胞胎吃掉哥哥或弟弟」。女網友強調,希望各位網友不要再妖魔化該病症,並呼籲外界積點口德,「失去孩子是一件很心痛的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董曦說明,超雄綜合症是一種性染色體異常綜合症,又被稱為47XYY綜合征,即男性在正常22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的基礎上又多出來了一個Y染色體,屬於一種特殊染色體變異性疾病,這種病癥在男嬰中的發生率為1:900。超雄患者在智力方面一般處於正常水平,在情感認知方面更容易注意力缺陷、多動和衝動發生率更高,比正常人更容易焦慮、抑鬱,更容易孤僻、暴躁。董曦指出,「不是所有擁有XYY染色體的人都會犯罪,他們也是一個正常的人,不應該被冠上各種過激的符號去醜化他們。」
試管失敗十多次! 44歲婦人「借卵求子」一次成功
44歲的黃小姐,過去曾在各大醫院與生殖中心進行十多次的試管療程,無奈不是培養不出好的胚胎,就是植入後屢次失敗,長期飽受打針及麻醉取卵的辛苦,使得黃小姐身心俱疲,先生也不忍看到太太如此折磨,聽取台中禾馨宜蘊生殖中心副院長吳成玄醫師的建議,接受捐卵天使的幫忙,幸運的是一次就成功懷孕。吳成玄醫師表示,台灣不孕症比例高達10-15%,相當於每七對夫妻中就有一對可能不孕。多數家庭對於自然懷孕的機率過於高估,從備孕到檢查,進而接受療程治療平均耗費2-3年時間,遠超出WHO 定義的一年不孕標準判定期,導致拖延求助生殖醫學的時程。吳成玄補充,造成不孕的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卵子衰退。當女性達到35歲,不只卵子數量大幅減少,胚胎的染色體異常比例也會逐漸升高,到了38歲以後,染色體異常比例就會超過50%,過了42歲更高達85%。吳成玄醫師指出,黃小姐在過去療程中遇到的挑戰主要來自於「年齡因素」和「胚胎品質異常」。卵子庫存量指標 (AMH) 只有0.4,使得取卵困難,加上品質不好和染色體異常的問題,導致胚胎最後無法著床或是著床後又流產。吳成玄醫師說明,對不孕的患者來說,每一次試管療程的失敗都是雙重打擊。門診中的個案都是花費極大心力和費用換得求子的一線希望,療程失敗或多或少會對身體造成一些損害,更對個案的心情有著極大影響,產生的壓力、焦慮、負面情緒等,也會進而影響到懷孕的成功率。像黃小姐這樣歷經失敗十多次的案例,吳成玄醫師深知,不論是在身、心靈上個案都不適合承受再一次的打擊,因此建議使用借卵方式幫助懷孕。經由仔細配對,找尋到一位捐卵天使,在植入前也透過中醫協助將子宮環境養好,最後植入一顆優質胚胎並成功懷孕!吳成玄醫師補充,根據國健署最新公布的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指出,個案在未滿35歲前,每個植入週期的活產率是 44.6%,到了41、42歲活產率則是18.7%,而年齡大於42歲時,僅剩7.6%的成功活產率。若使用捐卵術式,植入週期活產率可達45%,成功率整整增加了六倍!因此,建議同樣受到「年齡因素」和「胚胎品質異常」問題而遲遲無法懷孕的個案,也可嘗試借卵方法!吳成玄醫師強調,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女性預定生育的年齡也逐漸升高。但隨著年齡升高,卵子染色體異常的比率就會增加,受孕能力也逐漸下降,流產率也大幅提升。對於屢次接受試管嬰兒失敗的高齡婦女,建議為自己設下一個停損點,適時接受捐卵天使的幫忙,能夠及時提供幫助實現家庭夢想。
孩子消失中2/新生兒死亡率創15年新高 保母照顧致死重傷「每年都有」
剴剴虐童事件曝光後,已經面臨嚴重少子化的台灣社會,究竟是如何照養兒少?CTWANT記者調查,2023年新生兒13萬5571人,較前一年少3415人,再創新低,不幸的是,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竟連3年上升,2022年千分之2.8,創下15年來新高,兒虐致死案件年年發生。「一個醫療衛生都在進步的台灣,怎麼嬰兒與新生兒的死亡率反而很高?而且偏鄉縣市最高?可見是醫療分配不均。」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執行長周明湧告訴CTWANT記者,社福系統分工「過度專業」,產生漏接的灰色地帶。另一位專家則指出,社會普遍輕忽兒少照顧者的風險。衛福部統計,2022年台灣嬰兒死亡率千分之4.4,為近14年來新高;新生兒死亡率千分之2.8,創下15年來最高,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中排名末段班。婦產科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長薛瑞元認為有3大原因,包含染色體異常、早產、意外,其中意外又以趴睡造成寶寶窒息或猝死為大宗。「衛福部歸因於高齡生育和人工生育,但統計學卻打臉。」周明湧說,根據衛福部107年度衛生福利統計動向,105-106年及107-108年度嬰兒死亡率排名前3者皆為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且縣市間嬰兒死亡率最高與最低之差距由3.57倍增加為4.87倍。新生兒死亡率部分,105-106年度排名前3者分別為花蓮縣、屏東縣、高雄市,107-108年度則是花蓮縣、澎湖縣、屏東縣,縣市間最高與最低之差距由4.89倍上升至5.44倍。剴剴案爆發後,兒福聯盟連辦2次道歉記者會以平息社會大眾怒火,此事件也凸顯社福系統多頭馬車的問題。(圖/記者方萬民攝)周明湧指出,偏鄉新生兒死亡率顯然偏高,「這幾年私醫制度盛行,如果將生育率依據地區分別統計,很多偏鄉地方並沒有少子化,但是他們卻遇到缺乏醫生的問題。」薛瑞元透露,未來將會推動「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將強化兒科醫師訓練機制、讓早產兒又急又重的問題可就近得到照顧,並增加聯合評估與早期療育的量能。除了新生兒、嬰兒死亡率上升,兒虐致死案也不斷發生。2015年高雄,保母杜苡彤與男友高嘉華虐死1歲10個月男童;2018年台北,保母覃燕屏摔死6個月大男童;2019年高雄,保母徐若語虐打羅姓幼童致死;2020年基隆,保母劉庭妌虐死2歲9個月陳姓男童;2022年台中,保母蔡琪婷虐死1歲女嬰。根據2021年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施品竹的研究論文《司法案件中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分析》,2011年至2020年5月28日居家保母與嬰幼兒事故傷害之108筆案件進行分析,共有109位受害者與 118 位被告,其中有69位受傷、40位死亡。為什麼會發生?分析保母虐童案的判決書,原因主要是不耐孩童吵鬧、難帶,因此以暴力攻擊或虐待來宣洩怒氣。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理事長徐瑜認為,社會普遍輕忽照顧者的風險,總認為「有愛就可以勝任」,而忽略其專業價值,也缺乏給予照顧者實質資源的支持。以剴剴案為例,原生家庭無力照顧剴剴,因此由新北市社會局轉介給兒福聯盟媒合收養家庭,在等待過程中暫時安置於劉姓保母家,除了收出養媒合單位(兒福聯盟)社工需定期訪視,針對劉姓保母,台北市社會局居托中心也有一套既有的訪視制度。立委林月琴受訪時指出,剴剴去(112)年9月被送到保母家,兒福聯盟與最了解保母的居托中心之間完全沒有任何聯繫,從頭到尾兩邊都不互相溝通,訪視方式也大不相同,所以沒有辦法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執行長周明湧認為,每當發生兒虐事件,政府總把責任推給民間機構,事實上,想從根本解決問題必須從源頭改革起。(圖/記者劉耿豪攝)周明湧認為目前社福系統過度專業分工,所以責任難以歸屬。「如果今天政府委託兒福聯盟承辦收出養,從出養社工、收養社工、安置社工(可以說是機構、寄養家庭、保姆督導的社工)都由兒盟承辦,一條龍的服務比較能自行把關。但是這次兒盟是信任居托中心給的名單,因為不是自己管理的保姆,當保姆說不方便探視的時候,兒盟礙於合作與信任也不好說什麼。自然這個灰色地帶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另外,目前針對保母等照顧者也無心理評估機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翁士恆說,「為什麼保母的人性會消失?這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能建立一套問卷,定期評估這些保母的心理狀態,或許也能提早預防悲劇,不過這也需要足夠的預算支持。」
創世界首例!日本男童接受3親人「活體器官捐贈」 移植成功已順利出院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4日宣布,一位患先天性疾病的10歲男童接受雙親及阿公捐的活體肺與肝移植手術成功,同時也成為全球首例,已順利於3月1日出院。根據日媒報導,2023年11月時一名未滿10歲的男童因為罹患「先天性角化不全症」,接受40多歲雙親捐的左右肺一部分及60歲阿公提供的一部分肝臟。手術期間共用了4間手術室,時間長達18小時以上,約30名醫師參與,最後手術順利完成,男童及其雙親、阿公也已經在3月1日平安出院,捐贈的3名親人也都恢復正常生活。京都大附醫表示,在國外有少數案例是同時移植腦死患者提供的肺與肝,日本死後捐贈器官者少,沒有相關案例。由健康的人提供部分器官且同時移植成功是全世界首例,未來將有擴大新的治療可能性。事實上,受贈器官的男孩因為染色體異常,除了有先天性角化不全症的罕見疾病外,他曾在2歲時因為再生不良性貧血,4歲時就曾接受過妹妹捐贈的骨髓做移植手術,但之後肺與肝也發生狀況,因此必須再次接受移植手術。
未來媽媽的時空膠囊 關於冷凍卵子這件事
根據行政院資料統計,台灣女性手胎生育年齡從2005年的27.7歲增加到2020年的31歲。高雄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昱蓁表示,女性生殖力在30歲後逐年降低,35歲後更明顯。因此,非因醫療需求的社交凍卵成為30至40歲女性的首選。為什麼要凍卵?社交凍卵是什麼?陳昱蓁醫師表示隨著年齡增加,卵子的數量會逐漸減少,品質也會下降,且35歲後染色體異常率會明顯上升。此外,一些藥物和放射治療也可能會影響卵巢功能,進而影響生育能力,因此可以選擇先將卵子保存起來。隨著國人結婚年齡不斷上修,「晚生」也成趨勢,而所謂的社交凍卵,是指非因醫療需求的自願性凍卵;為了將足夠且品質優良的卵子先行保存起來,並在未來有生育計劃時解凍使用。冷凍卵子之安全性隨著科技進步,冷凍技術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不斷改良,經玻璃化冷凍卵子而活產的胎兒,其出生先天構造異常的比例為1.3%,相較於自然懷孕的3%並無提高。另外,玻璃化冷凍卵子與新鮮卵子懷孕的比較下,也會發現凍卵並不會增加產科及周產期的併發症。凍卵的理想條件具統計,會考慮社交凍卵的女性以30至40歲,具有高教育程度、中產階級以上;另外目前尚無伴侶、追求職業目標或經濟尚未穩定的原因居多。但試管嬰兒使用冷凍卵子的成功率,會隨著凍卵年齡上升而下降。以最極端的兩組年齡條件來看:小於29歲與40歲以上,其活產率分別是100%及3.7%;而又以35歲為分界,35歲以下的活產率明顯比36歲以上來的好。除了年齡外,冷凍的卵子數也是決定活產率的關鍵因素。雖然建議35歲以前凍卵,但依數據顯示,實際凍卵年齡平均落在37歲,足足晚了兩年以上。世界各國的立場或規範目前世界各國對於社交凍卵的政策不,如:法國、奧地利皆對社交凍卵有法律限制;其他國家雖然允許,但也有年齡的限制。英國規定社交凍卵只能冷凍10年;台灣目前的法律對於生殖細胞規範可以保存10年,並得在取得書面同意後延長保存。保險妳的一線「生」機陳昱蓁醫師認為,從保險角度來看,或許成本效益不一定划得來,但如果從個人自由與生育自主角度來看,或許是金錢無法衡量的。有人說「凍卵是世上唯一的後悔藥」,未來的情況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某天會心想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如果對於凍卵有想法,不妨把握30至35歲凍卵的黃金時間,到「生殖不孕科」門診檢查卵巢功能、諮詢凍卵相關療程。資料來源:2023年12月高雄榮總醫訊〈https://wwwfs.vghks.gov.tw/001/VghksUploadFiles/273/relfile/13805/132347/12%E6%9C%88%E9%86%AB%E8%A8%8A-p7.pdf〉
中西醫結合「遲緩兒獲新希望」 無痛雷射針灸活化大腦
今年四歲的張小弟於一歲時因癲癇反覆發作而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周宜卿副院長門診求助,經檢查後判定為染色體異常造成中/重度「全面性發展遲緩」。周宜卿副院長建議讓張小弟接受早期療育,並於112年5月起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許有志醫師的門診接受每周一至兩次的傳統針灸合併無痛雷射針灸治療。經七個月療程後,張小弟對於日常指令的理解、環境和情境認知顯著提升,原本不太活動的雙手開始出現探索性動作。在定期追蹤與治療下,張小弟明顯改善吞嚥和咀嚼問題,癲癇發作頻率與嚴重程度也有所下降,逐漸培養起部分生活自主的能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8%。衛福部統計,民國112年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數約三萬人,其中以2至3歲兒童所占比例最高。周宜卿副院長表示,「發展遲緩」是孩童在6歲以前,因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導致在認知、粗/細動作、語言、社交/行為及情緒/心理發展等五大面向,較同年齡的兒童發展來得緩慢。目前約只有2至3成能夠找出明確的病因。除了基因及染色體變異,有些早產、難產兒出生後,常伴隨神經系統發育問題,造成癲癇發生及發展遲緩。然而,大多數「發展遲緩」的孩童屬於輕度或中度程度,因此常容易被認為只是發展較慢而被忽略。實際上還有許多遲緩兒尚未被發現。許有志醫師說明,臨床上視孩童情況會使用一種或併用數種治療方法,包含:針灸、口服中藥、小兒推拿、穴位敷貼、藥浴等,其中以針灸療法最為大宗。傳統針灸是透過針刺在頭部與全身的穴道,以達到活化腦部及促進腦部血液灌流等療效;雷射針灸則是透過低能量的雷射作用在穴道上來達到調控神經系統、促進神經再生等作用,由於其「無痛」、「安全」及「非侵入性」的特點使兒童接受度較高,近年來被廣泛用於發展遲緩孩童治療上。此外,臨床上同時也會針對睡眠、呼吸道(過敏或感冒)、腸胃道(吞嚥或消化不良)及情緒等「共病」治療,從而減少孩童整體身心不適,改善其生活品質。周宜卿副院長提醒,若孩童疑似發展遲緩時,請不要灰心,建議應及時就醫諮詢,把握6歲前黃金治療期,且依醫師評估接受中西醫跨團隊治療以提高療效,使孩童身心靈能健康成長。
力拚「龍寶寶」好過年 試管療程數暴增6成
龍年將近,許多夫妻都計畫把握「龍年」順利懷孕生產,期待生出可愛的龍寶寶!不過由於現代人晚婚晚育,不孕或高齡不易受孕的比例越來越高,不少夫妻為拚龍寶寶,近期也紛紛嘗試人工生殖療程以成功受孕。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廖娸鈞醫師指出,農曆龍年前夕這三到六個月期間,個案來診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大幅暴增,相比去年111年同期,進入試管嬰兒療程病人成長超過6成,許多人搶過年返鄉前期待成功懷孕。台北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廖娸鈞醫師表示,為迎接龍年,許多生殖中心下半年個案量爆增,前來諮詢看診的個案與上半年相比多非常多,甚至有許多海外華人特地返台諮詢檢查,只為求生出龍寶寶。特別是周末假日,經常一天要安排7-10台以上的凍卵及胚胎植入手術。桃園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朱伯威醫師認為,現代人不孕比例越來越高的原因,大多還是礙於高齡不易受孕,且隨著年齡增長,卵子所剩數量就會更少,因此不良率與染色體異常的風險也會越高,建議女性應及早進行生育規劃,像是在35歲前安排凍卵,保存卵子的最佳狀態,讓女性在生育上保有更多的選擇權。這波龍年的增長趨勢,對於台灣的生育率是個好兆頭,也意味著有助於今(113)年台灣總體生育率,也代表有更多家庭願意接受專業生殖醫療的協助。據統計調查報告指出,台灣不孕症比例高達15%,平均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可能面臨不孕的問題。衛福部為支持不孕夫妻生育願望,並減輕家庭進行試管嬰兒的經濟負擔,在110年7月起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政策」,凡具有我國國籍,而且妻的年齡未滿45歲,一般家庭最高可申請到十萬元的政府補助,至今已逾15,000名試管寶寶透過試管補助誕生。
孩子不說話2/語言治療擠破頭!大醫院至少排半年 專家揪「真正禍首是它」
兒童語言治療的需求大幅增加,也讓醫院門診出現爆量情形,醫師透露「大醫院至少需排隊半年」,而且這種情況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現,關鍵就在於太多父母習慣3C育兒,專家提醒,孩子需要與活生生的人互動,才能從活潑的語調、有趣的表情中學習說話,而這些都是冷冰冰的3C無法做到的。「疫情前,語言治療至少就需要等半年左右,才能安排上課。」奇美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組陳璟綺組長表示,政府大力推動兒童早療,加上父母注重孩子發展,所以疫情前兒童語言治療需求就已供不應求,疫情間醫院降載,上課人數大幅減少,疫情解封後人潮再度出現。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張綺芬主任表示,不像生病就吃藥,語言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若單純是發音問題或語言發展較慢,大約需要3~6個月左右治療時間,若合併有智力、自閉症或染色體異常問題,則需要半年到一年。「每個語言治療師都有固定的上課時間,也排滿了患者,一定要有人畢業,才有新名額可補進來,目前最快3個月、最慢一年才能上到課。」針對初診的病患,台大醫院會盡量在就診一個月內先做第一次的語言評估。張綺芬說,「主要是先讓家長明白孩子目前的狀況,再一起討論後續安排,例如幫孩子進行早療轉介,可以就近到住家附近的語言治療所或復健診所,如果一定要在台大就診,可能就要等待一陣子。」專家認為「3C育兒」是阻礙孩童語言發展的最大原因,缺少真實互動與表情音調的刺激,會減少孩子說話的動機。(示意圖/非當事人,報系資料照)張綺芬說,在這些第一次進行語言評估的孩子中,大約有3成其實不需要上課,只要家長稍微調整教養,就能有很好的改善。「最大的問題就是3C,有太多孩子整天都在看iPad或手機,雖然這些影片的聲光效果都很棒,但它們不會對孩子說話,也沒辦法互動,長期下來,孩子的語言發展就會受影響。」張綺芬明白家長下班後的疲憊,但若能每天抽出一點點時間,就能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例如固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看故事書,或是坐下來陪孩子一起玩遊戲,而非買一堆玩具給孩子。陳璟綺認為,疫情期間無法頻繁接觸外界、或需要配戴口罩,並不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主因。「兒童的語言發展應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建議家長可在家裡提供或創造更多與孩子遊戲、陪伴、互動、溝通的機會,盡量減少過度使用3C育兒,因為如果父母只丟3C給孩子,而不多多與孩子相處互動,那無論是不是處在疫情,孩子的語言發展、人際互動,可能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1歲妹連燒4天咳到「吐黏液」 醫示警RSV成人也會感染:4症狀注意
小融(化名)是一位1歲半的小女孩,最近剛被送去托嬰中心,才送去1個多禮拜,就開始高燒,伴隨嚴重鼻塞,甚至常常咳到吐,嘔吐物中還帶有像似痰的黏液,即使服用症狀藥物,還是燒燒退退。連燒4天後,家人發現小融食慾跟活動力明顯下降,而且呼吸明顯費力且偏快,於是連忙驅車前往就近的醫院。小兒科醫師聽診發現,雙側肺部有痰音及喘鳴的咻咻聲,胸部X光也顯示雙側下肺有發炎現象,抽血報告發炎指數及白血球數量都上升,判斷很有可能是最近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感染,做了抗原快篩,也確定是陽性反應,於是診斷小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合併續發性細菌性肺炎」,收治入院讓小融睡在氧氣帳中,並以抗生素治療,在經歷幾天治療後,小融終於燒退帶藥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表示,近日因為疫情解封加上開學,許多學童連番生病,小兒科門診常聽到家長抱怨,幾乎每隔1、2個禮拜就需要看醫生,即將進入秋冬之際,更多呼吸道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根據疾管署資料統計,從9月開始,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分離陽性率開始急起直追,目前僅次於流感病毒。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群,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哮吼及肺炎。顏培如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會破壞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產生大量的壞死細胞以及分泌物,因此臨床上會觀察到病童的痰液很多,痰液阻塞幼兒小小的氣管後,就會使病童劇烈咳嗽、咳到吐,甚至呼吸急促,聽診時也會聽到氣管的咻咻聲,而且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程常常比一般感冒來的長,通常發燒會持續3到5天,而整體的呼吸道症狀平均需要將近2周才會明顯改善。另外,具有氣喘體質的小孩感染後也容易導致氣喘急性發作。顏培如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治療方式目前以症狀治療為主,需要多補充水分,藥物只能幫助緩解症狀,針對咳痰力道不足的嬰幼兒,家長可以在餵奶前拍痰或用居家噴霧器化痰,吸鼻器也可輔助抽吸鼻涕,幫助幼兒改善不適。但須注意,若是發現病童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或是出現明顯喘鳴聲時,請就醫讓醫師評估。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是燒退幾天後又再度發燒,也須小心是否併發中耳炎、鼻竇炎或是細菌性肺炎,若是以上情形,就會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疾病、免疫不全疾病以及神經肌肉疾病等孩童,目前健保給付部分病童施打單株抗體(Palivizumab)來預防嚴重的感染,包括: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之先天性心臟病童、出生時妊娠週數未滿33週以及小於35週且合併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顏培如也特別提醒,由於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後,身體並不能產生有效的終生免疫力,因此是可以重複感染的,即便是成人,也是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雖然大部分是輕症,但年長者及免疫力低落的患者仍可能引發嚴重的肺炎及併發症。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並不是專屬於幼兒的疾病,事實上,今年美國FDA首次核可的二款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目前將率先施打於60歲以上的成人,而其中一款還可用於懷孕週數32到36周的孕婦,在病毒流行期將屆時施打,可以保護即將出生的嬰兒直到月齡6個月以及提供孕婦本身免疫力。醫師呼籲,台灣目前尚未引進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因此仍需靠著避免飛沫及接觸傳染來預防感染,可以做的像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流行期出入人潮壅擠的場所,回家後接觸幼兒及長者前要換衣服。流行期將至,請大家有正確的觀念,才能一起守護家人的健康。
她是「狼人綜合症」小公主 王室收養2歲女孩支付教育、醫療費用
「狼人綜合症」(WerewolfSyndrome),又稱為「先天性遺傳多毛症」,原因是染色體異常所致,面上毛髮會異常生長,至今仍未有根治方法,在馬來西亞,就有一名現年2歲的女孩米思琳(Missclyen),在出生時患有這個病徵,甚至一出生就沒有鼻孔,由於家中無法負擔高額的醫療費用,消息曝光後引發當地民眾關注,對此,馬來西亞的王室成員,同時也是現任元首夫婦出面領養這名女童,並承諾會支付其教育及所需醫療費用。2歲女孩米思琳在出生時患有狼人綜合症,甚至一出生就沒有鼻孔。(圖/翻攝自網路)根據《婆羅洲前鋒報》和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馬來西亞元首后東姑阿玆莎(Tunku Hajah Azizah Aminah),收養這名患有狼人綜合症的2歲女孩,並承諾支付其教育及所需醫療費用。據米思琳的父親羅郎占拜(Roland Jimbai)表示,他們收到由砂拉越婦女、兒童與社區福祉發展部轉交來自王宮的聲明,「當我打開這封信時,我高興得哭了。我沒想到,那天我們與元首在婆羅洲的短暫會面中,能讓元首夫婦注意,願意收養米思琳」。聲明中表示,元首夫婦希望透過這筆援助金幫助減輕對米思琳家人在經濟上的負擔。根據報導,來自民都魯鄰里達島的羅郎占拜,和他的妻子特麗莎 (Theresa Guntin) 育有1子3女,米思琳則是他們最小的女兒。據悉,米思琳目前在民都魯醫院接受治療,除了滿臉都是毛髮外,她一出生就沒有鼻孔。羅郎占拜還表示,很感激元首夫婦願意領養女兒,「這意味著我們的米思琳是一位公主,我們將稱她為米思琳公主」。據報導,羅蘭家並不富裕,由於小女兒外貌特殊,一家人常遭受鄰居歧視。馬來西亞一共有9個王室,在13個州份之中,有9個州設有世襲統治者制度(除了馬六甲、檳城、沙巴和砂拉越),各王室的統治者被稱為「蘇丹」或「拉惹」。至於最高元首,正是從他們之中產生,米思琳如今獲得馬來西亞王室加上又是現任元首夫婦所領養,相信成長過程中將會受到外界尊重。
試管嬰兒補助提高生育率 龍年望創生育率高峰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台灣人口已連續三年負成長,2022年的新生兒人數更跌破14萬人大關,總生育率僅有0.87%。而受到晚婚晚孕的社會風氣、大環境因素,或是節節升高的不孕症比率,都會對生育造成重大影響。台灣生育率跌谷底 女性平均31.43歲才生第一胎去年(2022年)台灣的新生兒人數跌破14萬人大關,是光復以來新低點,僅剩13萬8986名寶寶出生;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更預測今年全球總生育率,台灣將以1.09位居末位。其實以內政部的統計數據就能看出端倪,去年國人「平均初婚年齡」再度提高,男、女性分別為32.6歲、30.7歲;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年紀也隨之升高,全國平均為31.43歲,台北市的女性甚至到33.63歲才生下第一胎;更有約三分之一的女性在35歲以上才成功生育。顯示國人生育年齡正不斷往後延。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生育數據普遍下滑,35歲以上高齡媽媽卻是不減反升。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超過35歲的女性發生不孕、流產、死胎或胎兒染色體異常的機會較高,如今在生殖醫學技術的輔助之下,可透過提前凍卵,或是試管嬰兒療程,都能大幅提高受孕成功的機會。挽救生育頹勢 「試管嬰兒補助」助產超過1.1萬新生兒李世明醫師表示,夫妻在正常性生活下,若嘗試自然懷孕一年仍未傳出好消息,即符合醫學上「不孕症」的定義。其中年紀、生理疾病、心理因素,以及環境荷爾蒙的影響等,都有可能是會導致不孕的發生,建議民眾應尋求專業生殖醫學門診及早診斷,尋求最佳的生育方式。政府為了鼓勵生育,於前年(民國110年)7月起開始實施「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方案」,大幅放寬試管嬰兒補助對象及限制,可望減輕夫妻財務負擔,提高生育率。而補助政策上路至今兩年多,共有5萬多件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更助產超過1萬1千名新生兒,幫助有目共睹!目前只要不孕夫妻有一方具我國國籍、妻子年齡小於45歲,並且於我國戶政機關完成登記,即符合補助申請資格。金額除低收、中低收入戶族群,每胎上限15萬元之外;一般對象首次申請補助上限為10萬元,再次申請最高6萬元。39歲以下女性每胎最多得以補助6次(40至44歲女性每胎最多補助3次)。龍年在即望創生育高峰 醫:明年四月前把握機會!「生肖」對於生育的影響甚鉅,回顧往年的龍年,據國發會資料顯示,在2012年、2000年、1988年、1976年等年度,出生率皆呈現高峰。而明年即將再次迎接龍年,可望再創生育高峰。傳統社會常有「望子成龍」觀念,因此常追求孩子的生肖,對此李世明醫師也表示,寶寶只要能健康都是好事,不過若要拼個龍寶寶,現在至明年四月前都是最佳時機!呼籲有生育計劃的女性可算好排卵期,在排卵前一天或排卵當天「做功課」,男方則禁慾3到5天,可以大幅提高中獎機率。面對歷經多次嘗試懷孕未果的民眾,李世明醫師建議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及早診斷、治療。若經醫師診斷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建議可到國健署核可的人工生殖機構洽詢,一旦符合資格可向衛福部申請試管嬰兒補助。
小腹凸出被誤會懷孕 檢查竟發現40公分寬子宮肌瘤!
41歲女性1年多前開始認真減肥,但即便手腳都明顯看出成果,唯獨下腹部始終不動如山,連同事都好奇是否懷孕,私下頻問:「是不是未滿3個月不能講?」,經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子宮肌瘤作祟,手術後取出重達3.5公斤、宛如臉盆大般的肌瘤,總算讓她笑說:「再也不用捶肚子自清了」!這名中年女性本身屬於易胖體質,最重曾胖到70多公斤,7年多前生產後,身材更是回不去,直到1年多前覺得不是辦法,於是開始展開瘦身計畫,不僅只吃原型食物,也會搭配運動,順利從70公斤減到57公斤,然而即便雙手雙腳都恢復纖細看到減重成果,唯獨下腹部依舊隆起如丘陵,同事們還以為是懷孕,頻頻傳來祝福恭喜訊息,更讓她苦在心裡,有口難言。超大子宮肌瘤作祟此外她在多年前生產時雖有診斷出小肌瘤,但她不以為意,因此多年來沒有持續追蹤,直到近1個多月前開始出現頻尿、便秘等狀況,且長期幫她調養體質的中醫師也建議安排詳細檢查,才讓她決定諮詢婦產科醫師,沒想到門診時就檢查出超大子宮肌瘤,旋即安排手術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陳泰昌表示,患者就醫時發現四肢纖細,唯獨小腹明顯突起,超音波檢查後確認是長在子宮肌肉層內的巨大子宮肌瘤,隨後抽血報告也發現血色素(Hb)偏低,只有4gm/dl(正常女性應該為12gm/dl左右),顯示患者也有嚴重貧血問題,研判是子宮肌瘤在長大過程中,逐漸造成經血量增加,但患者已經適應肌瘤,以致於未能提早發現就醫,才會讓肌瘤越長越大。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疾病手術過程中,陳泰昌發現巨大子宮肌瘤不僅包住輸尿管、壓迫子宮及卵巢,且盲腸也黏著在肌瘤上,但醫療團隊仍盡全力上述器官全數保留下來,最後順利取出重達3.5公斤、寬約40公分的子宮肌瘤,連患者媽媽看到照片都驚嚇地直說:「怎麼會這麼大顆啦」!至於患者術後恢復狀況也十分良好,手術五天後順利出院,體重更減少7~8公斤,患者及其母親都十分感謝醫師,患者更開心表示以後終於不用再當小腹婆,「也不用捶肚子自清沒有懷孕了!」陳泰昌指出,子宮肌瘤是婦科很常見的疾病,遺傳、染色體異常及荷爾蒙等都可能是致病原因,據統計,在台灣約每3至4個女性就有1個有子宮肌瘤,尤其以30-40歲婦女為高風險群,但確實多數肌瘤在長大的過程難以察覺,因此容易令人輕忽,提醒若有經血量增多、貧血、頻尿、腹脹、排便不暢等問題,都可以就醫檢查,防患未然。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產後甩肉13公斤肚子未消 竟是超大子宮肌瘤惹禍
41歲莊姓婦人產後發胖至70公斤,1年多前積極減肥順利剷肉13公斤,手腳都有明顯成效,唯獨下腹部始終不變,近日還會頻尿、便祕。莊婦就醫發現腹中竟長出重達3.5公斤、如臉盆大的子宮肌瘤,才想起多年前生曾診斷長出小肌瘤但未持續追蹤,幸經手術順利摘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陳泰昌指出,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疾病,致病原因包括遺傳、染色體異常及荷爾蒙等。據統計,台灣每約3至4個女性中就有1個有子宮肌瘤,尤其以30至40歲婦女為高風險群。陳泰昌說,患者就醫時四肢纖細,唯獨小腹明顯凸起,經超音波檢查確認是長在子宮肌肉層內的巨大子宮肌瘤。抽血報告也發現患者血色素僅4gm/dl,遠低於正常女性的12gm/dl,顯示有嚴重貧血問題,研判應是子宮肌瘤在長大過程中逐漸造成經血量增加,但患者已適應,才讓肌瘤愈長愈大。醫療團隊於術中發現,莊婦巨大子宮肌瘤不僅包住輸尿管、壓迫子宮及卵巢,且盲腸也黏著在肌瘤上,經團隊全力將上述器官全數保留,順利取出重達3.5公斤、寬約40公分的子宮肌瘤,令莊婦的母親都驚嚇直說「怎麼會這麼大顆啦!」。莊婦術後恢復狀況良好,術後5天即出院,體重也減少7至8公斤。陳泰昌提醒,多數肌瘤在長大的過程難以察覺,容易輕忽,女性民眾若有經血量增多、貧血、頻尿、腹脹、排便不暢等問題,都可就醫檢查,防患未然。
逾35歲才生第一胎「暴增至3成」 5類人建議凍卵保生機
去年全台新生兒僅13.8萬人,生育率降至百分之0.87,創下歷史新低。數據顯示,20年來已婚女性生育率不減反增,國人晚婚晚育已成趨勢,從內政部統計指出,2004年到2022年間,台灣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從30.7歲延後到32.6歲、女性則從26.9歲延後到30.7歲,台灣女性初婚年齡延後速度是男性的2倍。此外,35歲以上首次生產的高齡產婦佔比也從9.44%(21,468人)向上攀升到32.44%(44,583人),三個新手媽媽就有一位是高齡產婦。王家瑋生殖醫學中心院長王家瑋指出,35歲以上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藝人Janet謝怡芬婚前檢查時得知AMH指數過低,為不易懷孕體質,因此求診於王家瑋醫師後決定凍卵,並順利成功取出6顆健康卵子。婚後第一胎以自然受孕方式生下長子Egan,然2019年二度自然受孕時卻意外承受流產煎熬,隔年五月決定解凍2016年凍存的卵子求助試管嬰兒治療,因此雖然Dylan比較晚出生,但實際上他的出現比哥哥Egan還早。王家瑋醫師指出,年齡是女性生育能力的頭號敵人,逾35歲女性往往正值工作及事業奮鬥期,但生育能力也處在不可逆的狀態,而女性生育的黃金年齡在25至35歲,此時是卵子品質的黃金期,步入35歲之後,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尤其是38歲後卵巢功能及呈現陡坡下降,以致女性必須在生育與工作或事業發展上,做出妥協。王家瑋建議可以這麼做:一、主動關注自己的生育能力;建議3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進行AMH指數(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檢測,評估卵巢衰退或多囊性卵巢的指標之一,指數愈高,表示卵巢的卵子庫存量越多,指數太低,不代表不孕,而是需要比別人更早啟動,積極規劃生育計畫,並建議考慮提早凍卵,作為分散不孕風險的替代方案。二、凍存卵子,讓時間不再成為生育阻力:凍卵技術為試管嬰兒技術之延伸,預存年輕的卵子,妥善保存於攝氏零下196度低溫的液態氮環境,可减緩新陳代謝達到保存效果。王醫師也建議五類對象可考慮先行凍卵,包含:35歲以上無對象、未婚女性,但未來仍有婚育計畫者;計劃出國、長期打拼事業預估晚婚的女性;存在婦科疾病或有手術需求如罹患癌症者需進行化療或放射線治療;AMH值偏低(小於2);卵巢早衰者。王家瑋醫師補充,政府看見不孕症夫妻的難處與壓力,2021年7月公告大幅放寬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限制,過往僅補助中低收入以下之不孕症家庭,目前擴大包含45歲以下女性之夫妻,提供每次6至15萬元補助,統計平均每年有2萬多個家庭得以受惠。
恐現黃金交叉!台灣「高齡產婦」漸成生育主力 醫師憂心生產風險增加
近10年新生兒生母生育年齡占總生母比例台灣「高齡媽媽」越來越多!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10年來,35歲以上產婦占比從19%逐年上升至32%,向來被視為生育主力的25至34歲年齡層,則從71.2%下降至58.5%。婦產科醫師憂心,年輕產婦越來越少,高齡產婦越來越多,兩者占比將出現「黃金交叉」,台灣生產主力恐由高齡產婦接棒。國健署警告,女性生育年齡升高,除準媽媽生產風險增加,孩子染色體也容易異常,而有先天缺陷。國人晚婚、遲育日趨普遍,依據內政部統計,台灣2012年至2022年間,35歲以上產婦占比是10年前的1.7倍,平均生育年齡也來到32.4歲。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憂心,女性超過34歲就屬於高齡產婦,懷孕、生產風險將提高,孩子也可能出現先天性問題。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研究數據顯示,產婦年齡為35歲時,染色體異常風險機率為84分之1,這是25歲時、風險機率119分之1的1.4倍;且相關醫學研究亦指出,父母生育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生理及心理行為的健康問題,包括染色體異常、其他先天缺陷、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對國人遲育現象,諮商心理師羅惠群指出,現代社會對成功定義較嚴格,過去大學畢業就能找到不錯的工作、擁有好的收入,但國人如今面臨低薪問題,很多人都得繼續念碩士。以心理研究所為例,碩班需要4年,唸完書就已25、26歲,此時也不會想走入家庭,而多選擇就業。羅惠群說,多數人認為結婚的前提應有經濟基礎,須累積3至5年工作經驗,若職場環境難找對象,結婚時可能已30幾歲,生育年齡跟著往後延。黃建霈認為,女性主義抬頭也是遲育原因,早期女性很早就被要求結婚,如今女性學歷越來越高,待完成學業,可能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年輕人活得痛苦,怎麼會想生小孩,讓孩子受苦?」羅惠群認為,要解決少子化問題,須從多面向著手,包括友善育兒環境與居住環境等,而不是責備年輕人不想承擔責任,現在有太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無法滿足自己,又有何條件組織家庭?政府須設法降低痛苦感,調高薪資,才能改善生育問題。
去年新生兒死亡率創15年來新高 專家建議應進行深入死因回顧分析
2021年OECD國家與台灣新生兒死亡率比較我國生育率全世界墊底,新生兒死亡率卻高得嚇人,超越日、韓,去年平均每千名新生兒有4.4人死亡,是15年的新高,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排名末段班;尤其,死亡的新生兒中,有近3分之1是在出生後1天之內死亡,顯示國內生育照護系統有待改善。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長庚醫院2日召開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表示,「新生兒死亡率」是依每千名活產寶寶在28天內死亡數計算,我國新生兒出生數自2015年後逐年下滑,新生兒死亡率最近3年卻逐步攀升,去年新生兒死亡率是千分之4.4,是日本的2.7倍、韓國的1.6倍,而去年嬰兒死亡率,即每千名活產嬰兒未滿1歲即死亡者,是千分之2.8,2項數據皆在OECD國家中排末段班,可說是一大警訊。周弘傑特別指出,我國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發生在出生後1天內,約占整體死亡群體的3分之1,依統計結果顯示,新生兒快速死亡與「源於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與妊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的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等三大主因有關。近年來台灣女性晚婚、晚生,也是造成新生兒不易存活的關鍵因素。周弘傑說,早產是新生兒在1天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這與近年來45歲以上婦女生產數大幅上升有一定程度關聯,據統計,2021年45歲以上婦女共生514名寶寶,50歲以上女性也產下53名胎兒,2項數據皆寫下歷年新高。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偏高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分別是「遺傳」、「早產」及「意外」;至於出生後1天內死亡率較高,可能與各縣市的補助政策有關,有通報定義上的問題。國健署也曾分析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包含「城鄉差距,兒科醫師人力分布不均」,以及「偏遠地區孕婦產前照護不足且追蹤不易」、「緊急醫療救護系統未針對兒童及重症轉送設有專門團隊或系統負責」等三大項。周弘傑建議,政府若重視新生兒死亡現象,應進行深入的死因回顧分析,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超越日、韓 薛瑞元曝「3死因」:這非常荒謬
衛福部長薛瑞元今(2日)出席「降低臺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並在會前聯訪時指出,台灣新生兒主要以「遺傳、基因或染色體突變」、「早產」、「意外事故」3大死因最多,其中意外事故中又與「新生兒趴睡」有關,讓他直呼非常荒謬。此外,由於我國新生兒死亡率已在亞洲超越日、韓等國,有專家也向薛瑞元喊話,要求成立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專責單位,否則不知道這個問題該由誰負責,不料薛聽聞後卻快閃離去,僅待20分鐘就離開研討會。薛瑞元今出席由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舉行的「降低臺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並點出台灣新生兒3大死因,他指出「遺傳、基因或染色體突變」造成的死亡,若在產前檢查能提早發現或許還能避免,但涉及倫理等議題,但先歸類為不可避免因素。薛瑞元續稱,至於「早產」相關問題則多屬可避免因素,是目前努力的方向之一,包括避免早產、加強周產期照顧等,以減少造成早產的因素。針對嬰兒意外事故死亡,薛瑞元則無奈表示,相當多非常荒謬的例子都是與「新生兒趴睡」有關,其中某些家長讓小孩趴睡的原因又是覺得趴睡頭會比較圓,但這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國健署也呼籲民眾不要讓孩子趴睡,現在不知道新手父母接受情況如何,此方面宣導是未來進一步要做的。然而,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周弘傑則質疑,新生兒第0天的3大死因包含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姙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的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等,「這些是部長所沒提到的。」除此之外,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董事長林志嘉於致詞時也表示,台灣的新生兒出生率已經低的嚇人,死亡率又高於日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大問題,但重點是這應該由誰負責?至今仍找不到主責單位。他過去曾向行政院長陳建仁提到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偏高的問題,當時院長也同意要成立專責單位負責,沒想到後來發文向衛福部詢問,薛瑞元竟回覆現階段不考慮成立專責單位,「我們只想要問,新生兒死亡率偏高的問題究竟是誰要負責?如果整個政府體系沒人要負責,這可是不行的。」不料薛聽聞後沒有多做回應便快閃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