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體溫
」名媛貴婦不能說的愛!都愛最新頂級抗老、美白晚霜、精華TOP4!梳妝台必須擁有它們!
美國美容外科委員會專科醫生,也是知名整形醫師 珍•卡魯瑟斯博士說過:夜晚是肌膚煥新修護的黃金期,我的身體核心體溫在夜晚11點會開始下降,血液循環增強,而身體中的粒腺體(細胞的發電廠),在深度睡眠時才會加強產生,夜間為我們的皮膚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機會來平衡和煥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能優化睡眠質量和使用有效的夜間護膚產品,就能在夜間讓肌膚得到完整的修護,隔天早上就會有煥然一新的感受。1. LA MER醇萃活膚晚霜海洋拉娜LA MER就是以這個理論出發,推出全新「醇萃活膚晚霜」,也是一款專為為夜晚而生的乳霜,完美呼應肌膚夜間需求!海洋拉娜目前已經有經典乳霜、晶凍凝霜、舒芙乳霜,最新再推出醇萃活膚晚霜,KEVIN老師大力推薦其中的革新成份「MRA-3 ™ 深海仿生A醇」是針對夜間抗老研發,讓你在睡前啟動頂級寵愛儀式感,透過奢華的質地,讓肌膚「睡得更飽、修護得更好」。細緻的慕斯質地,柔軟而不悶膚,即使塗抹完即刻入睡也無須擔心在枕頭上留下任何痕跡,是夜晚最頂級的奢華保養儀式感。LA MER醇萃活膚晚60ml/15,800元(圖/黃筱婷攝、品牌提供)KEVIN老師更提醒,白天的保養品盡量簡單,才不會讓妝容花得很快,晚上在奢華的使用像海洋拉娜LA MER這種高能量的醇萃活膚晚霜,透過整夜的洗禮,讓自己感受貴婦的香氣尊寵。LA MER醇萃活膚晚60ml/15,800元(圖/黃筱婷攝、品牌提供)2. SHISEIDO極上御藏經典系列 極上御藏晚霜資生堂國際櫃最頂級的「極上御藏經典系列」全新升級,有如極上日本工匠打造的絕美工藝品,全新極上御藏系列整個系列從「茶道文化」中汲取了靈感。在極上御藏晚霜的外形曲線,來自於茶道器皿中盛載薄茶、上寬下窄的「棗罐」。每一個極上御藏晚霜也都附有一塊御疊蓆,也就是茶室中的榻榻米,讓晚霜可以端坐於日常之中,以最沉穩優雅的姿態示人。 這一次「極上御藏經典系列」全新升級,向許多日本的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展現 我們對於匠心工藝的極致追求,與精細優雅的日式精緻美學。「西陣織工藝」起源於平安時代的 京都,以華美的圖樣與精細的編織 設計舉世聞名。每一顆全新「極上御 藏晚霜」的蓋子上,都有一片獨一 無二的西陣織,作為獻給日本工藝的一封情書,彰顯了日式美學的低調奢華。SHISIEIDO資生堂國際櫃極上御藏晚霜50ml/11,500元(圖/品牌提供)極上御藏晚霜是歷經資生堂經40 多年的研究發現,透過資生堂專利科技「長壽肌因凍齡科技」,讓你的美隨著時間不斷進化。 「長壽肌因凍齡科技」蘊含日本高野山延命草、京都極上玉露以及高單位維他命C,特別傾注10 倍珍稀延命草精萃,喜歡頂級晚霜的女孩不能錯過!SHISIEIDO資生堂國際櫃極上御藏晚霜50ml/11,500元(圖/品牌提供)3. REVIVE THD黃金煥白精華 太陽超大,每天皮膚都被曬得又紅又不均勻,整個夏天下來肌膚變黑好多!肌膚最近看起來總是濁濁暗暗的。RéVive推出領先業界全新「THD黃金煥白精華」,添加超級維他命C-THD,突破過往水溶性維C無法克服的框架:成分不穩定、保存不易及滲透性不佳等問題,THD維他命C由親脂結構層層包裹精純維他命C,高穩定性, 建構了全新美白黃金標準ABC完美配方,並搭配4D玻尿酸和維他命B3再加上品牌核心科技『獨創複合新生胜肽』,質地是滋潤感剛好的精華感,超好吸收,擦完肌膚感受平滑膚觸。REVIVE THD黃金煥白精華 / 12,800元(圖/黃筱婷攝、品牌提供)「THD黃金煥白精華」,添加超級維他命C-THD,由親脂結構層層包裹精純維他命C,擁有高穩定性。REVIVE THD黃金煥白精華 / 12,800元(圖/品牌提供)4. SABON大馬士革玫瑰光透精華液SABON下半年度最重要的臉部保養新品登場,2022年推出大馬士革玫瑰光燦系列讓許多粉絲為之著迷,其玫瑰的香氣更是療癒,終於在大家不斷地敲碗想要精華液心聲後,終於在這個月底要上是全新大馬士革玫瑰光透精華液!全新大馬士革玫瑰光透精華液以 20,000*顆玫瑰凝萃晶球釋放珍稀保養精華,凝聚每 3,500 公斤僅能提煉出1公斤的大馬士革玫瑰精油,並選擇以天然小麥萃取而成的植物性玻尿酸,相較合成玻尿酸更容易被肌膚吸收,透過大分子+小分子雙重助攻保濕,潤澤更有感。週年慶新品優惠預告,2024週年慶預購會限定,買大馬士革玫瑰光透精華液,送臉部水晶按摩滾輪,數量有限贈完為止!(圖/黃筱婷攝)過了預購會之後,還有另一個選擇!在週年慶新品上市期間,更首次推出優惠活動,凡購買大馬士革玫瑰光透精華液+二合一臉部純淨磨砂膏,即贈限量臉部水晶按摩滾輪乙支。(圖/黃筱婷攝)
全台烤番薯!熱急症就醫人數暴增 急診醫揭「5分類」:這種最慘
進入炎熱潮濕的夏季,加上全球暖化影響,近年來台灣的高溫和極端高溫天數不斷增加。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指出,最近因熱急症前來急診的民眾數量不斷上升,顯示高溫和高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張閎斌醫師表示,人體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等方式來維持體溫恆定。然而,當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和對流這些散熱方式會失效,加上在高濕度的環境下,人體透過出汗「蒸發」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因此當人體暴露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就可能會出現各種熱傷害。張閎斌醫師說明,在急診醫學裡,熱傷害急症可區分為5種:熱中暑:很多民眾會誤解中暑的定義,其實「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一類,指的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失效,出汗蒸發無法有效散熱,導致核心體溫升高超過攝氏40.5,引發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和昏迷等。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損傷,且死亡率較高。熱水腫:常發生在手或腳,特別是老年人在經過長時間交通旅途後容易出現,也可能出現在從寒冷環境回到溫暖地區的年輕人身上。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和組織液滯留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退,但少數可能延遲至6週,建議可抬高腿部並穿彈性襪以促進回流。熱痙攣:容易發生於在濕熱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因大量出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腿部、肩膀或腹部會出現抽筋,可能持續達15分鐘。這時應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並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出現小腿痙攣,可抓住腳趾向上翹,腳跟下蹬,同時伸直膝關節。如抽筋持續不止,需立即送醫處理。熱暈厥:可能於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時發生,因下肢靜脈血液滯留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只需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平躺並補充水分,通常短暫休息後症狀會很快消失。熱衰竭:常發生於高溫環境中,或因空氣不良而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和電解質流失。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皮膚濕冷、虛弱、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和視力模糊;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過40度,意識清醒。應迅速將患者移到陰涼處平躺,保持呼吸通暢,可慢慢補充運動飲料,降溫後迅速送醫。張閎斌呼籲,民眾應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長時間活動,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鬆、透氣且淺色的衣物,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此外,也要避免在高溫高濕環境下獨自工作,最好能以團隊方式合作,以避免可能的不幸發生。在炎熱天氣中,定期休息並避免過度勞累也十分重要,以維護身體健康。
低體溫易猝死 專家點名:不只戶外工作者要當心,「這些人」也須留意
近日氣溫驟降,天氣漸冷,對於從事戶外或室內低溫工作者更容易造成健康傷害或促發疾病。對此,醫師提供幾點注意事項,提醒民眾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身體保健,平安過冬。低體溫劃分為三級 嚴重會致命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說明,正常人體核心體溫為37±0.5℃,當核心體溫出現下降趨勢,就容易引發低體溫症,即所謂失溫。依據瑞士低體溫分級系統,可將低體溫劃分為三級,當體溫下降到35℃至32℃時,代謝速率、呼吸速度及脈搏會增加,身體會不自覺顫抖,出現思考遲鈍、無法完成複雜動作等情形,此為輕度低體溫;下降至32℃至28℃時,心輸出量、呼吸速度與脈搏會減緩,整體對冷的感知會變差,發生意識模糊、心律不整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中度低體溫症,若沒有即時接受治療,就可能發展為重度低體溫,即核心體溫小於28℃,人體會陷入昏迷,甚至死亡。持續低溫至血管收縮 易誘發造成腦中風賴育民主任指出,若持續暴露在低溫環境中,會刺激交感神經造成血管收縮,收縮壓會上升10至20㎜Hg,舒張壓會增加5至10㎜Hg,導致血壓上升,進而誘發出血性腦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等急性疾病。勞保增列失溫疾病 「主被動回溫」協助送醫勞動部職業安全署於2015年增列勞工保險職業病種類項目,加入「低溫作業或低溫物品引起之凍傷、失溫等疾病」,具有潛在暴露的職業包括冷凍倉庫作業、戶外建築業、農耕畜牧業以及高山工作等,高齡長者、三高病患及有酗酒習慣者更是其中的危險族群。賴育民強調,若身邊的人出現失溫的情況,首先需要立即送醫急救讓體溫回到正常核心溫度,而在等待醫療支援前,可嘗試以下方法自行為患者回溫,按臨床指標與低溫的程度分為被動回溫與主動回溫。輕度或中度低溫的病人可採被動回溫法,將其移動至溫暖乾燥的環境,替換衣物並給予溫熱食物;主動回溫則是針對重度低體溫病人,利用照烤燈、暖氣、溫水袋或是41℃溫靜脈輸液等方式,以每五分鐘回溫0.5℃至1℃的速度漸漸提高體溫,需要在到院後有醫療人員照顧時才能施行。溫差大易猝死 高危險族群應著防寒套裝賴育民提醒,最近氣溫變化大,猝死事件頻發,除了上述潛在暴露職業外,民眾皆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預防。凡是於低溫環境工作者,務必遵從工作指引,穿著防寒套裝、食用溫熱食物、注意在低溫區工作時間勿太久,如果覺得寒冷難忍、身體顫抖就要立刻進入溫暖的室內或營帳等庇護所,如已有意識模糊、反應遲緩等症狀,務必送往急診就醫。
我國民眾失眠率高 醫師曝寢具也是影響睡眠的元凶
現代人常常會有睡不好、失眠的問題。家醫科郭威廷醫師表示,台灣失眠盛行率約為20%,也就是說每5人就有1人服用安眠藥,去年食藥署統計,健保在安眠藥這一塊大概花了10億顆左右的預算,國人一年要吃到10億顆安眠藥,失眠問題其實已經到了不可不重視的地步。然而,失眠、睡不好的原因有很多,需要一一釐清、改善才能有效減少失眠問題。除了民眾最容易聯想到的壓力、疾病等因素外,郭威廷醫師提醒,寢具也是一個影響因素,若找到對的寢具其實對於睡眠的品質、睡眠的維持都是大大的加分。失眠、睡不好問題可大了 寢具也是影響睡眠的元凶睡眠問題不僅會影響精神,讓人感到疲憊、頭昏眼花,還有可能影響全身器官健康。郭威廷醫師提到,很多國內外的論文都指出,長輩尤其是有三高慢性病的患者,失眠會加重藥物的阻抗性,另外,目前至少有20種以上的癌症,在治療的過程中睡得好不好,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有明顯差別的。睡不好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年齡、身體疾病、壓力等人體本身內部的問題外,外在環境的問題包含聲響、光亮、氣味,甚至寢具都有可能是導致失眠、睡不好的元凶。郭威廷醫師分享,之前有1位年長者,安眠藥從1、2顆吃到變4顆,前來門診醫師分析他睡不好的原因,發現這名個案睡眠中會因為咳嗽醒來,再深入分析後得知這名個案有哮喘、氣喘的體質,而且棉被將近6年沒有換過、洗過,上面沾滿了各種分泌物、皮屑、汙垢,都是黴菌、細菌、病毒、塵蟎的孳生物。別忽略寢具對睡眠的影響 如何挑選好的寢具?寢具對睡眠的影響往往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部分,除了要定期清潔、更換外,如何挑選好的寢具也很重要。郭威廷醫師表示,寢具除了舒適之外,保暖、通氣、透風,以及不覺得悶、不產生壓迫感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如果很保暖但卻很重、很厚,壓在身體上對心肺機能會有不好的影響。郭威廷醫師提到,在診間常會推薦門診患者換床好的棉被,尤其是含有石墨烯材質的,因為它是自然界裡導熱、導電最好的已知材質,有以下2特殊功效: 避免環境溫度影響睡眠: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導入及導出功能,具有恆溫的效果,不會因為外在溫度低或高而影響睡眠品質,隨時維持最舒適的溫度。共振釋放遠紅外線使身體產生α波:蓋著石墨烯材質的毯被時會跟人體產生共振,並釋放遠紅外線,提高血流量、血流速、血氧量提高,使身體的核心體溫、四肢體溫在整個睡眠過程中是均勻分布的。另外,當血流量、血流速提高時,能使身體更快地產生足量的α波。人在清醒的時候腦波是以β波為主,等到要入睡時會漸漸從β波轉化為α波,α波是入睡時的重要角色,許多人睡不著絕大部分是卡關卡在α波,石墨烯材質的毯被會刺激身體α波的產生,進而引導深層的入睡。另外,現在最新科技石墨烯結和蠶絲,不只重量輕不會增加身體負擔,蠶絲還有較強的吸濕性、透氣性,能保暖同時又不悶熱,可以防止異味、病菌產生,也相當適合台灣這樣夏天悶熱、冬天濕冷的氣候環境。郭威廷醫師表示,外在環境問題當然包含很多,其中可調的變數中最重要的就是寢具,不論是什麼原因影響睡眠,有一個好的環境對睡眠一定都是可以加分的,如果什麼都還沒有開始著手改善,記得第一件事應先挑選一床好的毯被。
網傳女星腦動脈瘤爆裂「吹頭髮恐是導火線」? 事實查核:錯誤訊息引恐慌
馬來西亞女子組合「四個女生」成員之一的莊群施(Queenzy Cheng)上月28日驚傳在拍攝時,突然手腳冰冷、嘴唇發紫猝死,享年37歲。之後妹妹證實,根據報告,姊姊的死因是腦動脈瘤破裂。另有媒體報導,疑跟「使用吹風機吹頭髮」有關。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證後指出,網傳報導引述一名馬來西亞醫師對女星死因的推論,誇大延伸為吹頭髮會讓動脈瘤破裂,引人誤解與恐慌,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事實查核中心表示,根據馬來西亞媒體後續報導,該女星的親友已駁斥使用吹風機過熱導致動脈瘤破裂的說法,並表示拍戲現場沒有吹風機,僅有做造型用的電棒捲。此外,事實查核中心也採訪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陳冠群表示,腦部動脈瘤並非長在頭部皮膚表面,而是在腦內,且人體核心體溫不會輕易受外界影響而變化,因此只要是正常使用吹風機,不管吹的是冷風還是熱風,都不至於讓血壓劇烈波動、導致動脈瘤破裂。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也指出,動脈瘤主要是因為血管結締組織的結構有問題,而目前已知造成動脈瘤破裂的原因,最主要是血壓上升,任何會造成血壓波動的事,都有可能會提高動脈瘤破裂的機率,例如震驚、生氣、勞累、睡不好、服用某些藥物等。林謂文說,正常使用吹風機應不至於造成動脈瘤破裂,因為動脈瘤位在腦內,外在因素大概只有外傷、用力敲擊頭部等,才有可能會使腦內血管破裂。事實查核中心認為,網傳報導引述一名馬來西亞醫師對女星死因的推論,誇大延伸為吹頭髮會讓動脈瘤破裂,引人誤解與恐慌,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低溫來了要小心!醫授「10招熱身法」 警告千萬別做「2件事」
台灣這幾天受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各地溫度明顯偏低,當氣溫驟降時,若沒做好保暖的話,恐有猝死的風險,但該如何讓身體變暖和?醫師分享十招熱身方法和兩大禁忌,警告「抽菸和喝酒皆不會禦寒,尤其喝酒是冬天最危險的錯誤禦寒行為,反而更容易受涼或感冒,甚至失溫、猝死」。因應首波冷氣團來襲,重症醫學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分享「十大熱身秘訣」,並破除兩物能禦寒的迷思,提醒民眾低溫特報容易發生猝死,保暖至關重要。首先,他說明「補充熱食」很重要,由於身體需要燃燒燃料,以保持核心體溫升高,每天至少吃一頓熱食,並攝取各種水果,蔬菜食物,可以選擇「辛辣的飲食」讓身體變暖,適量攝取會對身體有益。再來是「穿著」方面,可以從較薄排汗的保暖內衣開始,在中間添加絕緣材料,像是羽絨服或羊毛衫,並用風衣作為外殼。在睡覺時,挑選「可禦寒的棉被」,並「穿襪子」讓全身都能感到溫暖,更能安心入睡。而「鞋子」也很關鍵,對於慢性病患者、糖尿病人或腳血管疾病者,密封不好的鞋子會讓腳趾一直泡在濕冷,進而傷害神經血管,建議尋找較高IPX等級的鞋子。醫師分享預防寒流必做10大措施。(圖/翻攝自黃軒醫師臉書粉絲專頁)此外,也可以用一些家電輔助熱身,例如「烘乾機」、「電暖器」,但要記得遠離寵物和兒童。天冷時,「運動」不僅可以幫助熱身,還可以訓練肌肉並燃燒卡路里。最後搭配其他「居家保暖小物」,像是手套、耳罩、口罩、圍巾、暖暖包等,但千萬別在睡覺時抱著充電的保暖小物和暖暖包,如果睡著沒注意到溫度持續升高,將會傷害皮膚。不過,他提醒冬天也有兩大禁忌要注意,第一是「抽菸」不會禦寒,冬天太冷了,人的感官都會變得遲鈍麻木,往往在這時候會抽得非常快,於是吸進去的有害物質,可能是平常的好幾倍,更容易使血管收縮變窄、變脆、變硬,自然會導致血壓升高、易在冬天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第二則是「喝酒」不會禦寒,這是冬天最危險的錯誤禦寒行為。喝酒後,的確會有短暫的發熱感覺。但這種溫暖感並不能持久,當體表的血管愈舒張、鬆弛,體熱的散發就會愈快,使體溫急驟下降,身體禦寒能力降低,更容易受涼或感冒,甚至失溫、猝死。醫師提醒天冷千萬別做的2件事。(圖/翻攝自黃軒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做夢就是睡得好? 蒼藍鴿授「5招」增加深眠長度
全球人氣的遊戲IP《寶可夢》日前推出最新手遊「Pokémon Sleep」,主打一邊睡覺一邊抓寶,睡醒後還能查看睡眠狀況、深淺眠情形。據統計,該款APP自7月下旬上線至今,iOS和Android雙平台下載次數已突破1000萬次。除了人氣IP創造話題之外,也足以顯示現代人對於睡眠數據的好奇。不過這些數據如何判讀、睡眠品質的好壞又該如何評斷?了解睡眠階段 深眠時間其實不到四分之一本名吳其穎的醫師YouTuber《蒼藍鴿的醫學天地》在最近的影片中提到,睡眠階段共分為「非快速動眼期」(NREM)與「快速動眼期」(REM)兩種,而其中非快速動眼期又再分為N1、N2及N3。非快速動眼期(NREM)N1:屬於NREM的第一層,是指從清醒到睡著的狀態。此時人體的心跳、動眼速度、腦波、呼吸漸緩,肌肉也慢慢放鬆進入睡眠,約佔整體睡眠時間的5%。N2:即所謂的「淺眠期」,約佔整體睡眠的50%。全身的核心體溫會下降、眼球停止轉動。這時雖然較難叫醒,不過仍可能會有突然驚醒的情況發生。N3:即「深眠期」,是「非快速動眼期」最深的一層,約佔睡眠總長度的13%至23%不等。肌肉會處於全然放鬆的狀態,此時心跳、呼吸、腦波都會降到最低點,即便出現巨大聲響也難以叫醒。快速動眼期(REM)REM時期約佔總睡眠時長的25%,顧名思義,眼球會快速左右擺動,腦波也會回到與清醒時差不多的狀態,這時就是常「做夢」的階段了。蒼藍鴿表示,為了預防做夢時手腳亂揮造成危險,人體也會強制脖子以下的肌肉(隨意肌)呈現半癱亂的狀態。焦慮也會影響睡眠 「心率變異」成評斷依據要判定好的睡眠品質,蒼藍鴿提到,除了睡眠總時數很重要之外,也需將睡眠週期納入評估。以一般成年人而言,他建議至少睡足七小時,並且深眠(N3)時數維持在1至2小時以上,對於精神、活力的恢復更有幫助。而像是睡前飲酒、睡眠呼吸中止、白天的活動及焦慮程度也是影響睡眠品質的關鍵。蒼藍鴿表示,也可靠睡眠時的HRV(心率變異程度)來做評斷依據。若HRV越高,代表心率越慢、每次心搏的間隔越長,睡眠時也越放鬆;反之若HRV低,則可能代表身體焦慮,較難放鬆。因此,要有效增加深眠時間和睡眠品質,蒼藍鴿也在影片中整理五項建議:1. 固定時間就寢、固定時間起床,讓身體習慣睡眠週期。2. 維持體態、保持良好運動習慣,能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狀。3. 睡前冥想、腹式呼吸訓練,有助副交感神經活化。4. 睡前避免劇烈運動、使用3C產品。5. 中午過後避免攝取咖啡因。如何正確補眠?小心破壞睡眠週期越睡越累!▲吳其穎醫師(蒼藍鴿)建議,熬夜後的補眠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不少民眾放假時熬夜看劇、唱歌、打電玩樣樣來,導致週一上班、上學日好痛苦。到底常聽說的「熬夜一天補三天」是否有根據呢?蒼藍鴿也在影片中解答。他提醒,通常熬夜後的體力的確需要兩、三天來恢復,但民眾在補眠時切記「不要超過兩小時」,以免打亂睡眠週期,導致晚間更難入睡;而若還是覺得疲憊,也可加入30至40分鐘的午休。隨著科技進步,可以透過穿戴裝置就能了解睡眠情形,不論是睡眠階段或HRV(心率變異程度)的數值,民眾若能了解箇中含義,藉此改善生活作息,對於睡眠品質更有幫助!
不是中暑!老翁大熱天心肌梗塞暈倒 醫曝:當心「這些症狀」
天氣炎熱,一名70多歲的老先生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被送到急診室,老先生的太太以為自己的老伴是因為中暑昏倒,但經過醫師檢查發現老先生竟是「急性心肌梗塞」。所幸經由心血管中心團隊進行緊急心導管手術,這名病患阻塞的心臟血管順利被打通,並放置血管內支架,經過2星期的密集治療後,順利出院。中暑與心肌梗塞症狀不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提醒,夏天氣溫過高也會導致心肌梗塞,高風險群應特別留意。中暑皮膚乾、紅 心肌梗塞胸痛、冒冷汗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中暑」指的是人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有危及生命的狀況。中暑時,起初會覺得身體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過快、低血壓。若情況繼續惡化,會導致熱調節機能失效,身體體溫上升很高,產生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等症狀,甚至會造成多個器官衰竭、神智混亂、定向力變差、以及昏迷、抽筋等情形。至於心肌梗塞,蘇彥伯醫師指出,典型症狀主要是胸悶、胸痛,而疼痛情況可以延伸到肩膀、後背、或是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症狀,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是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心肌梗塞高危險群 醫師曝夏季預防方法夏天高溫會導致血液黏滯性上升、體液減少等,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提升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蘇彥伯醫師表示,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而最近天氣漸漸變熱,蘇彥伯醫師建議,高風險的病友們,在天氣炎熱時務必多留意氣象預報,於高溫警訊時避免外出做劇烈的戶外活動,有需要出門時,必須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也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避免脫水。如果本身有心臟衰竭或是腎臟病的患者,水分調控要更加謹慎,須詢問專業醫師的建議。此外,室內環境也要儘量保持涼爽通風,若室內溫度過高時,應適度的開啟空調。蘇彥伯醫師表示,空調的溫度最好設定在26-27℃上下,以免室內室外的溫差過大,反而造成不適,甚至增加急性冠心症的發生機會。天氣炎熱不只會增加中暑的機會,也會提升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中暑和心肌梗塞的症狀不同。蘇彥伯醫師提醒,倘若民眾真的有疑似急性冠心症的症狀發生,建議應儘速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洗冷水澡好處多多 增加新陳代謝又緩解抑鬱
相信許多人一年四季都是洗著熱熱的熱水澡,甚至洗個澡之後整個浴室都變成煙霧瀰漫的模樣。但現在美國健康網站Healthline就指出,其實洗冷水澡的好處十分的多,除了可以增加新陳代謝外,更能增加腦內啡,甚至有緩解抑鬱的情況。根據美國健康網站Healthline報導指出,所謂的冷水澡的水溫必須低於21度,報導中也指出,洗冷水澡並非是任何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它有助於改善身體的健康情況,同時也能緩解一些病症,洗冷水澡有以下好處:增加腦內啡腦內啡又稱為快樂激素,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顯示,全美至少有10%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而在一項臨床試驗中,每周進行2到3次不超過5分鐘的冷水淋浴被證明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狀。對於患有抑鬱症的人,洗冷水澡可以作為一種溫和的療法。改善新陳代謝人體有三種脂肪,其中白色脂肪主要功能為存儲能量,與肥胖和心臟病等疾病有直接關聯。而研究人員發現,棕色脂肪的水平卻是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而棕色脂肪則可以通過暴露於寒冷溫度中被刺激出來。促進血液循環當洗冷水的時候,雖然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洗完後卻能讓人感到精力充沛。這是因為冷水的溫度比人體體溫還要低時,低溫會讓身體想辦法維持核心體溫。如果經常洗冷水澡可使循環系統的效率提高。而這種方式,也在職業運動圈中行之有年。當人類瘀傷或拉傷肌肉時,低溫可以降低炎症的發生。通過降低身體某個區域的溫度,反而可以刺激身體加速運送溫暖、新鮮的含氧血液到達該區域,進而縮短恢復時間。抵抗常見疾病一項研究表明,洗冷水澡可以使人體更抵抗某些類型的癌症。荷蘭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洗冷水澡的人少請病假,這也代表洗冷水澡反而可以抵抗常見的咳嗽、感冒等症狀。一些免疫力下降、準備接受手術的人,其實也可以透過洗冷水澡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洗冷水澡的限制報導中也指出,洗冷水澡只是一種基於醫療方式下的輔佐模式。正在服用藥物、接受治療的人都不應該貿然中斷原本的治療方式。如果身體剛大病初癒,甚至是剛出院,要洗冷水澡的話都必須要等到身體狀況穩定後才能開始。盥洗方式重點是在「逐步養成習慣」,可以先在平常淋浴結束前,先慢慢降低水溫。直到水的溫度低到讓身體覺得寒冷,就這樣淋浴2至3分鐘,透過深呼吸來緩解身體的寒冷。之後就持續降低更多的溫度,延長自己沖冷水的時間,一直做到做後,可以完全捨棄熱水,直接用冷水洗澡。
穿襪子睡覺助好眠? 醫:待釐清但有「1好處」
天氣寒冷,有些人睡覺會穿襪子。許多媒體報導,國外研究發現,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比起沒穿襪子,穿襪子睡覺的人能更早入睡,並獲得更好的睡眠效率。然而先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已發布事實查核報告指出,媒體內容有部分錯誤。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相關內容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了解,不過腳底有許多神經系統,神經刺激會影響心血管功能,尤其年長者血管退化,睡覺穿襪子降低溫度對神經的刺激,可進而降低對心臟、血管的影響。韓國研究穿襪睡覺的影響 發現可改善睡眠《生理人類學期刊(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上,一份韓國研究針對6名平均22.7歲的韓國男性,調查其穿襪子睡覺與不穿襪子睡覺時的睡眠狀況。受試者需分別參與兩次睡眠實驗,由凌晨0時至隔日上午7時進行,一次未穿襪子,一次有穿襪子,過程中研究團隊對其睡眠情況進行觀察。研究發現,穿襪子睡覺後入睡時間明顯變短,與未穿襪子的入睡時間有7.5±5.3分鐘的差異,睡眠效率也顯著提高7.6±7.1%,總睡眠時間多了32.0±29.9分鐘,睡眠期間醒來的次數是8.8±4.3次,不穿睡襪則是16.3±4.9次,相差近2倍。而過去許多研究顯示,核心溫度的變動能幫助入睡,因此,研究團隊在進行研究前假設「穿襪子幫助提早入睡,與核心體溫變動有關」。但研究團隊用肛溫測量受試者的核心體溫時,發現穿襪子並沒有會影響核心體溫,假設並不成立。闢謠!穿襪助眠與核心溫度無關 待更多研究釐清然而,許多媒體引述這篇研究,表示入睡速度和身體核心溫度相關,穿襪子睡覺能幫助入睡,改善睡眠問題。針對這部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媒體內容錯誤,南韓研究確實發現,穿襪入睡比未穿襪者較快入睡、睡眠效率較高,但並非與核心溫度改變有關,機轉未獲證實,還有待更多研究釐清。此外,這項研究為觀察性研究,樣本數相對較少,受試者也沒有睡眠障礙,無法進一步證實穿襪睡覺對於睡眠的改善。醫師陳冠群也表示,研究並非主流,相關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年長者血管老化 穿襪、泡腳降低心血管風險不過,陳冠群醫師提到,有些年長者血管老化,晚上睡覺末梢循環會變得比較不好,尤其冬天比較冰冷,腳底又有許多神經系統,心臟除了血管之外,事實上還受神經系統控制節律,當腳暴露在寒冷的空氣中,引起的神經刺激對於心臟也有些影響。有些民眾在半夜甚至會因此有腳抽筋的情形發生,陳冠群醫師建議,這些年長者在睡前可以泡腳,讓神經、血管放鬆,或是在睡覺時穿上襪子,避免周邊末梢暴露在冷空氣中,這對抽筋的情形會有所改善,在睡眠來講應該也會有點幫助。不過,醫師提醒,民眾睡覺時應避免穿著比較高壓迫性的襪子(如:彈性襪),選擇保暖性的睡眠襪(如:毛襪),避免太緊的襪子影響血液循環。
喝咖啡反而更冷?中醫師曝3大NG保暖法 發熱衣「這樣穿」超母湯
寒流今晨(19日)發威全台急凍,新竹、苗栗低溫下探4度,連台南、高雄都只剩下10度左右,不少民眾為了保暖,都會喝熱咖啡保暖或穿上發熱衣。不過,中醫師余雅雯透露,喝咖啡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導致四肢發冷;而發熱衣的特殊纖維會讓汗水無法排出,因此會感覺更冷。余雅雯在臉書發文,「有些NG的保暖方法,反而會導致身體更冷、有著涼的風險,第一個就是:喝酒、咖啡暖身,喝酒會讓血液離開身體器官,往四肢末梢集中,因此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可能造成低體溫。而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所以離心臟最遠的四肢體溫會降低,更容易感覺手腳冰冷。」中醫師提到,錯誤穿著發熱衣也會造成反效果,「例如在發熱衣裡再襯一件衣服或穿太寬鬆的衣服,都會因為無法吸水氣,水氣就留在皮膚上,無法達到發熱保暖效果;還有人運動時會穿發熱衣保暖,但其實發熱衣的特殊纖維會讓汗水無法排出,因此會感覺更冷。」余雅雯提醒,「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人,絕對不宜單獨泡湯,因冷熱溫差易導致血管急速舒張、收縮,易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風,建議不要空腹泡,因為這時血壓較低,或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才較為安全。要避免身體不適,記得泡完後要補充水分,起身的時候慢慢起身,身體先起來腳繼續泡在水裡,趕快穿上衣服,還要記得千萬不要吹到風」。(圖/翻攝自上璽中醫 余雅雯 中醫師臉書)
慢性熱謀殺2/「晚餐吃白飯」專家喊NG 傍晚運動竟會害人失眠
哥本哈根大學研究指出,隨著氣溫上升,人類的睡眠時間會因此縮短,其中女性風險較男性高,主要是因為女性的皮下脂肪較多,容易讓核心體溫較高,因此比男性多損失25%的睡眠。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單家祁表示,觀察一些國際研究,發現夏天容易因炎熱而產生更多睡眠問題,主要是體溫過高難以入睡,但實際上,體內的核心溫度也相當關鍵。「核心溫度是指人體內部重要器官的溫度,一般在36~37度左右,如果核心溫度太高,也會影響睡眠。」單家祁透露,門診時曾有病人表示受失眠所苦,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最近都在傍晚運動。單家祁說,大家都以為不要在睡前運動就好,殊不知其實傍晚運動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那些本來就容易睡不好的人,傍晚運動之後,可能會拉高核心體溫,若是在就寢時還降不下來,就可能影響睡眠。」不過,單家祁強調這只是通則,所以也會有例外,有些人或許傍晚運動反而睡得好,還是應該依照個人狀況加以調整。除此之外,飲食內容也會影響核心體溫高低,單家祁表示,尤其是晚餐,如果吃大量碳水化合物食物,就容易刺激血糖,當胰島素大量分泌時,腎上腺素也會跟著上升,此時核心體溫就會升高,進而影響睡眠。《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一項新研究也證實,攝取含有精緻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分的食物,例如麵包、白米、蛋糕等,可能會導致較高的失眠風險。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James Gangwisch博士是這項研究的首席作者,他認為這些食物會讓血糖飆升,接著瞬間暴跌,這會誘發干擾睡眠的壓力荷爾蒙分泌。相對來說,若是晚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就能擁有更深沉、品質較好的睡眠,因為這些食物具有益生元,而益生元是腸道中益菌生長所需的化合物,有利於調控睡眠荷爾蒙。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有睡眠困擾,推測是因為荷爾蒙起伏較大,且較容易有情緒問題。(示意圖/CTWANT資料照)除了核心體溫之外,年齡也會影響睡眠,哥本哈根大學研究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因身體機能下降,會比年輕人多損失1倍睡眠。單家祁說,從許多研究都可以發現,老年人在夏天時入睡時間變得更短。「除了老化之外,主要是受到『睡眠相位前移』影響,也就是晚上7~8點就想睡覺,半夜1~2點就起床,生理時鐘整個往前移,所以容易有睡眠問題。」單家祁建議可嘗試延後入睡時間,同時增加白天的日照,讓大腦生理時鐘逐漸後移,就能改善睡眠問題。另外,女性因為荷爾蒙起伏較大、情緒問題較多,所以比起男性,更容易出現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等情形。「10個有睡眠問題的人之中,大約只有2~3個人是單純失眠,其他多數是情緒因素而影響睡眠。」單家祁建議從解決情緒問題著手,才能根本解決。
睡午覺「活活熱死」! 小黃司機猝死車上 醫:出現熱傷害徵兆盡速就醫
一名年約50歲的計程車司機在北市中山區北安路的服務站休息時,被人發現猝死在車上,經檢方相驗,初步確認死因為心因性休克,疑似因為天氣炎熱,司機在車內休息時,造成熱衰竭引發猝死。醫生就提醒,民眾身處高溫環境時間太久,可能會引發熱傷害,甚至有死亡風險!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就指出,曾經收治過核心體溫高達44度的熱中暑個案,因為從出現症狀到急診室,已經接近快3小時,儘管極力搶救,這名患者仍宣告不治,死因是全身器官衰竭。另有1名建築工人在烈日下工作時突然暈倒,同事發現後立刻將他送醫,但過程中並未適時降溫,人又躺在開放式貨車後面,直接曝曬陽光,送到醫院時,核心體溫高達43.9,但因高溫時間較短,幸運救回一命。朱柏齡表示,民眾處在高溫環境時間太久,就可能引發熱傷害,從體內開始高溫起計算,必須在半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8.5度,否則就有死亡風險。一般來說,六、七月恰逢酷暑時期,隨著疫情趨緩,民眾外出活動意願增高,此時就須更加注意高溫高熱對身體的危害,民眾除了預防常見的曬傷外,往往忽略兩個較嚴重的疾病,就是熱衰竭和中暑,兩者成因皆是在高熱環境下過久造成持續流汗,又未補充適當鹽分和水分,造成全身性的不舒服。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中暑等,其中以熱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超過30%,也就是100名發生熱中暑的人,至少30人死亡。至於如何預防熱傷害?除了避免曝曬在高溫底下,據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出「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等3大要訣,若是身體出現熱傷害等徵兆時,就該盡速就醫。
新冠肺炎出現「這現象」快就醫 結膜炎也可能是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由於症狀百變,大部分與一般感冒很類似,讓一般民眾難以捉摸,不知道自己是否染病。美國媒體CNN整理出新冠肺炎10大症狀,提到任何一個症狀發生,都可能在染上新冠肺炎後的第2天到14天內,會陸續出現,而其中以「呼吸短促」,是屬於後期症狀之一,只要出現該症狀,代表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必須立刻就醫。CNN整理出新冠肺炎10大症狀,分別為呼吸短促、發燒、乾咳、畏寒及全身疼痛、消化道系統出現問題、結膜炎、失去嗅覺和味覺、異常疲勞、頭痛喉嚨痛及鼻塞,還有突發性知覺混亂等十大徵兆。報導中提到,「呼吸短促」並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初期症狀,當該症狀出現時,代表胸腔已出現劇烈緊縮,一旦感覺無法靠深呼吸來增加自己肺部空氣時,就必須立刻就醫,以免危及生命。另外,很多人對於新冠肺炎的確診認知,會以高燒與否,視為判斷標準。但CNN以自家主播克里斯(Chris Cuomo)為例提到,克里斯在3月底確診新冠肺炎,但他的核心體溫約是36.4度,比平均值37度還要低,所以就算他量到的體溫只有37.2度,「對大部分人來說沒問題,但對我來說,已經算發燒了。」而根據中國大陸、南韓等國家研究,大約1%到3%的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結膜炎症狀,也就是透過揉眼睛等方式去接觸感染;而當出現此症狀時,還要同時觀察,是否還有其他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