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
」 格陵蘭 川普 美國 丹麥 格陵蘭島![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91622/sm-78bed1ddbc95aa6fa59faa869e7fde98.jpg)
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我們不想成為美國人
20日甫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曾多次揚言要入侵北約創始會員國丹麥王國的自治區「格陵蘭島」。對此,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埃格德(Múte Egede)也在美東時間21日做出最新回應稱,格陵蘭島始終會是北約成員,且願意與美國合作,但對成為美國人及美國的一部分不感興趣。據悉,川普早在1月初就揚言美國將不排除軍事佔領巴拿馬運河及格陵蘭島,雖然他在就職演說中並未提及格陵蘭一事,但隨後在橢圓形辦公室被記者問及此事時,他卻聲稱:「格陵蘭島是一個美妙的地方,我們需要它來維護國家安全。我確信丹麥會贊成,因為他們花了很多錢在維護及保留它。」對此,格陵蘭自治政府和丹麥官員皆在21日發言回應川普的威脅,並公開捍衛這個北極島嶼的自決權。埃格德強調:「我們將永遠是北約的一部分,以及美國的堅定夥伴和鄰居。在過去80年裡,格陵蘭和美國在安全問題上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我認為我們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領域。但我們也想明確表達一點:格陵蘭人不想成為美國人,也不想成為美國的一部分,格陵蘭島的命運由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決定,但我們希望與美國開展強而有力的合作。」川普就任總統當天,丹麥首相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率先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示,歐洲需要在川普2.0下「應對新的現實」。丹麥外交大臣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21日稍早表示,任何國家都不應該簡單地自行佔領另一個國家,「我們不可能建立這樣一種世界秩序,那就是只要國家足夠強大,無論它們叫什麼,都可以實現自己的野心。」報導補充,格陵蘭島是丹麥的自治領地,該島在法律上擁有透過公投宣布獨立的權利,因此格陵蘭將於4月6日之前舉行選舉,預料獨立公投將成為選舉的首要議題。在經濟上,格陵蘭依賴哥本哈根的漁業,以及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1/5的補貼。儘管格陵蘭擁有自治權,但哥本哈根負責該島的司法事務、貨幣政策、外交事務、國防和安全政策。此外,美國和丹麥皆是北約創始會員國,因此美國若入侵格陵蘭是否會觸發《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的共同防禦條約值得關注。事實上,早在1951年,華盛頓與哥本哈根就簽署了《格陵蘭島防務條約》,根據該條約,美國承諾保衛該島免受外部侵略,且美國得以在格陵蘭島西北部持續營運興建於1943年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原名為圖勒空軍基地),該基地在北極地區具有關鍵戰略地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2/391592/sm-5aa13b6a1fa204e775ffb22fd5f408fb.jpg)
矢言「讓美國再次偉大」!就職演說稱將開啟黃金時代 1表看懂川普新政
1分鐘看懂川普新政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20日宣誓就職,正式開啟第二個總統任期。川普在就職演說中形容,他就任總統這天,是美國人民的「解放日」,美國的「黃金時代」從此開始。他矢言會讓美國再次偉大,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唯一的使命就是擊敗美國的敵人。川普承諾恢復「美國優先」政策,稱「美國的衰敗已經結束」。《紐約時報》指出,在長達29分鐘的就職演說中,川普未花費時間高談闊論美國理想,而是使用咄咄逼人的語氣,旨在讓國內外聽眾都聽到警告:「在更有經驗的川普領導下,美國不會接受任何人說不」。停止政府審查 恢復言論自由川普演說時,前任總統拜登和其他民主黨人面無表情地坐在一邊。川普則痛批政府面臨「信任危機」,並稱「激進而腐敗的建制派」甚至無法管理國內的簡單危機。川普顯然是在暗指肆虐洛杉磯的山林大火。他又提到將簽署行政命令,立即停止政府的所有審查,並恢復美國的言論自由,「我們絕不會再讓國家的巨大權力被當作打壓政治對手的武器」。就職前,尚有多起官司纏身的川普直言,「我對這件事頗有了解,我們不會讓它發生,不會再發生。」在演說中,川普開門見山地談到具體問題,除多次批評過去的政府政策,並宣布將採取一系列行政命令,涵蓋移民、能源、貿易和國家安全領域。川普說,身為總司令,他的首要責任就是保衛美國免於威脅和入侵,這正是他即將要做的,會令大家大開眼界。狂簽行政命令 推翻拜登政策川普表示,他將宣告美墨邊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承諾部署軍隊以保護邊境安全;川普也宣告全國能源進入緊急狀態,重申「我們會開採,寶貝,開採(drill, baby, drill)。」在外交政策方面,《紐約時報》指出,川普的演說呼喚著強大美國的回歸,這樣的美國不會糾結於維護國際秩序,也不會煞費苦心地培育盟友脈絡。川普說,「美國將再次認為自己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國家」,承諾增加美國的財富並「擴大我們的領土」。最後這一點可能會引起美國盟友的關注,他們已對川普有意收購格陵蘭島並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感到擔憂。川普另表示,他將簽署命令,停止讓美軍在執勤時被激進的政治理論和社會實驗所影響,美軍將能專心於他們的唯一使命,亦即打敗美國的敵人。但他同時說,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僅是我們要贏得戰役,還有我們如何結束戰爭,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未捲入的戰爭。」對以哈停火沒信心 將會普丁川普說,他最引以為傲的成就,將是成為和平締造者與團結者,「我們的力量將終止一切戰爭,為這個曾經充滿憤怒、暴力且完全不可預測的世界帶來團結的新氣象。」川普稱,上周日哈瑪斯釋放3名以色列人質,是他立下功勞。不過,21日有記者詢問他,以哈是否可以維持停火,並持續推進協議進程?川普卻回答,「這不是我們的戰爭,這是他們的戰爭。但我沒有信心。」就職後,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告訴記者說,他正準備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丁,「我和他處得很好,我希望他願意達成協議」,因為普丁不與烏克蘭達成協議結束戰爭,正在摧毀俄羅斯。社群首篇貼文 解雇前朝高官川普21日還發布他就職以來的首篇社群媒體貼文,宣布解雇前總統拜登任命的4名高階政府官員,並在貼文最後加上:「你們被開除了!」(You Are Fired!)他警告,近期將有「超過1000名」公務員被炒魷魚。一旦川普兌現競選承諾,未來數天或數周,許多政府機構都將面臨人事動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391072/sm-4201961975d48acbffec8380a25fe2d6.jpg)
歐盟正在為川普震撼做準備!「格陵蘭、關稅戰、北約國防開支」成焦點
美歐關係是世界上最大的雙邊貿易和投資關係,雙方的貿易額每年約為1.5兆美元。雖然歐盟高級官員表示,他們期待深化與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的貿易關係,不過布魯塞爾私底下也正在為「川普震撼」(Trump Shock)做準備。據悉,川普此前曾放話,若歐盟不向美國採購能源來降低雙方的鉅額貿易逆差,那美國將祭出關稅大棒伺候,尤其2023年歐盟對美國的貨物貿易順差超過1500億美元。對此,歐盟執委會貿易議題發言人吉爾(Olof Gill)解釋:「儘管歐盟對美國有大量貨物貿易順差,但美國對歐盟也有大量服務貿易順差。」另一方面,川普還威脅,除非北約創始國及歐盟成員國丹麥,出於國家安全考量放棄自治領土格陵蘭島,不然美國將對丹麥徵收關稅。對此,歐盟官員表示,川普的脅迫純粹是假設性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回應,她期待與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進行積極接觸。與此同時,川普更呼籲北約成員國將國防支出從目前GDP的2%提高到5%。對此,前英國陸軍軍官國防安全和軍事分析師迪金斯(Simon Diggins)認為,「我們的國防支出一直遭到忽視,我認為川普所說的不無道理,如果歐盟期望美國支持你,且美國的保護傘仍停留在原地,歐盟能做的就是支付美國保護費。」報導補充,川普就任總統之際,正值俄烏戰爭即將邁入第4年。川普此前已呼籲迅速解決烏克蘭衝突,歐盟則回應,如果華盛頓不願意繼續發揮領導作用,歐盟願意採取行動支持基輔。國際社會正在為承諾執行「美國優先」議程及帶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川普做好準備。法國總統馬克宏此前也示警,由美中競爭所引發的全球貿易戰即將來臨,「這是一個全力加速此種趨勢的關鍵時刻,歐盟必須繫好安全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89241/sm-92372a0ef7578ee292437e3627ee113e.jpg)
川普虎視眈眈!丹麥加強雪橇犬「特種部隊」守護格陵蘭
美國準總統川普未上任便盯上全球第一大島嶼格陵蘭,聲稱不排除通過武力來奪取格該島。為加強在格陵蘭島的軍事存在,丹麥政府近日擬購買兩艘新的北極巡邏艦、加強雪橇犬巡邏隊。作為地表上獨一無二的軍方雪橇犬巡邏隊,「天狼星巡邏隊」是由丹麥國防司令部於1950年成立的特種作戰部隊,負責在格陵蘭巡邏,目前隸屬於丹麥海軍。該部隊最初名為「堅決行動」,1953年更名為「天狼星」,以紀念天狼星中最亮的恆星。自冷戰以來,丹麥一直透過雪橇巡邏,來宣示對格陵蘭島北部及其未開發的礦產資源的主權。這塊位處北極的廣闊冰原,富含煤炭、礦石和礦物,儘管極不適合人類居住,但仍然很搶手,而川普如今更是毫不掩飾地虎視眈眈這塊寶地。BBC曾介紹道,「天狼星巡邏隊」是丹麥海軍部隊之一,負責在格林蘭島巡邏,並保衛其對格陵蘭島的主權。每年秋天,6支雪橇隊(每隊由2名丹麥皇家海軍士兵駕駛)要花長達6個月的時間,在16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巡邏。他們是這片面積相當於丹麥3倍大的廣闊荒野中,唯一的民族。每隊最多配有14隻狗狗,一天的巡邏距離通常為30公里。晚上,士兵們躲進一個高科技帳篷裡。即使在隆冬時節,狗狗也會睡在外面。該部隊選擇性培育格陵蘭犬(Greenland Dog),以提高其耐力和力量。每隻狗工作五年,從服役到退役,天狼星巡邏隊的犬隻,將拉雪橇超過2萬公里。至於在該部隊服役的2年期間,每名士兵每月可獲得2萬2000丹麥克朗(新台幣約9萬5528元)的薪水。他們的北極訓練包括訓練狗狗、建造緊急雪地庇護所和尋找食物。除了必須面對嚴酷的天氣和可怕的低溫外,天狼星巡邏隊員還要應對其他一系列挑戰,例如突然出現的北極熊和意外事故。有趣的是,丹麥國王腓特烈十世曾是這支部隊的一員。冷戰早已結束,但格陵蘭島仍是一個令人嚮往的領土,因為這裡擁有豐富的石油和礦產。由於邊界爭議,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天狼星雪橇巡邏隊的任務,變得更加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388272/sm-f4a747d188d3151ea8ec7181016a1898.jpg)
川普加大威脅 公開表示「不排除武力奪取」巴拿馬運河、格陵蘭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在佛羅里達州的馬阿拉戈(Mar-a-Lago)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開表示,他希望美國能控制格陵蘭(Greenland)與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並強調這兩個地區對美國的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至關重要。他直言「無法保證」不採取軍事或經濟手段達成這些目標。根據《BBC》報導指出,川普表示格陵蘭在美國追蹤中國、俄羅斯軍事活動這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當地蘊含豐富的稀土礦藏,對高科技設備和電池製造至關重要。川普表示「我談的是保護自由世界。」川普也提到,格陵蘭位於北美與歐洲間的戰略航線上,美國必須加強對此地的影響力。而川普此番言論也引發丹麥政府的強烈反應。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強調「格陵蘭島屬於格陵蘭人。」表示丹麥絕對不會出售格陵蘭,但願意與美國加強合作。而在提到巴拿馬運河時,川普批評美國政府當年將運河歸還巴拿馬的決定。川普也聲稱,目前中國已滲透八麻馬運河,並指控巴拿馬政府對美國船隻收取過高費用。但先前巴拿馬總統穆利諾(José Raúl Mulino)就曾反駁,運河完全由巴拿馬控制,並不存在中國干預。香港的長江和記實業(CK Hutchison Holdings)僅管理運河入口處的港口,並未涉及運河運營。在新聞發布會上,川普還提出「美國與加拿大合併」的可能性,稱美加邊界是「人為劃定的線」,並批評加拿大的進口商品政策。川普也提到,美國為了保護加拿大,結果投入巨額資金,認為加拿大「應該成為美國的一個州」。而川普這番言論也讓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回應「(合併)絕對不可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84965/sm-d91421ce3534384c846d564793cb9b70.jpg)
川普再放話 有意收購格陵蘭島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22日公布駐丹麥大使人選後,再次暗示有意購買丹麥的自治領地格陵蘭島,稱美國控制該地區對全球安全和自由至關重要。這一言論再度點燃2019年以來的爭議,川普當時首度提議買島,但遭到丹麥總理怒斥荒謬。川普當天在社群平台宣布提名由線上支付平台PayPal共同創辦人霍爾里(Ken Howery)擔任美國駐丹麥大使。他在聲明中先稱讚霍爾里,最後卻加上:「為了全世界的國安和自由,美國認為絕對有必要擁有並控制格陵蘭島」。霍爾里曾在2019至2021年間擔任駐瑞典大使,他透過線上平台表示,自己將致力於強化美國、丹麥與格陵蘭島之間的關係。格陵蘭位於北美洲東北,東側隔海與冰島對望。格陵蘭地理上屬北美大陸,地緣政治卻和歐洲更加緊密。格陵蘭現已非歐盟成員國,但透過域外領土身分取得歐盟的資金補助。川普也並非一時興起,美國早在1867年購入阿拉斯加時,就計畫一同向丹麥買下格陵蘭;1946年時任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又提議以1億美元收購。美媒分析,格陵蘭島設有空軍基地改建而成的美國太空基地,對防務具備關鍵效用,烏克蘭戰爭的持續更是進一步凸顯該島在北極圈和北大西洋的軍事地位。川普2019年開始有意購入格陵蘭島,並派人調查交易可行性,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聞訊後斥之「荒謬」並堅定表示絕不出售該島。格陵蘭島外交部當時亦回應:「我們開放經商,但不開放出售」。丹麥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升溫,川普數日後甚至取消前往丹麥的國是訪問行程。川普近期的發言頻繁提及他國領土,除了收購格陵蘭外,他在18日宣稱「很多加拿大人都希望成為美國的第51州,我認為這是一項好主意」,22日又批評巴拿馬運河收費過高,揚言要收回運河控制權。《紐約時報》分析,川普的言論反映出未來可能推行對抗性的外交政策,運用非常規威脅和尖銳要求,取得勝過盟友和對手的優勢。外界無法得知川普是否會將發言付諸實踐,但報導預測川普一旦行動破壞他國主權,將迎來其他國家領導人的強烈抵制。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0/364460/sm-784df7cf4b78906a51c851020cf4edd6.jpg)
北極熊出沒!牠疑乘浮冰而來「翻垃圾嚇壞居民」 慘被警射殺
北極熊出沒冰島!當地警方19日接獲通報,在一棟避暑別墅的附近發現了一隻北極熊,雖然北極熊在冰島是受保護物種,但如果對人類或家畜構成威脅,就可以將其擊斃。由於環境局拒絕將這隻北極熊重新安置,考量當地民眾的安全情況下,只好將其殺害,據了解,這隻被射殺的北極熊是冰島自2016年以來,首次被目擊。北極熊慘遭警方射殺。(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聯社》的報導,位在冰島的西峽灣警察局長詹森(Helgi Jensson)表示,警方在徵詢環境署意見後,環境局拒絕為北極熊重新安置,警方也認為,北極熊對當地民眾構成威脅而將其射殺。報導稱,這隻北極熊在一棟避暑別墅的附近出沒,詹森表示,當時別墅有位老婦人獨自一人待在屋內,看到北極熊在外頭翻找垃圾時十分害怕,便透過衛星電話服務向在首都雷克雅維克的女兒求助。對於射殺這隻北極熊,詹森表示,「這不是我們願意做的事。但從照片可以看出,這隻北極熊非常接近一棟避暑別墅,裡面還有一位老婦人」。北極熊慘遭警方射殺。(圖/達志/美聯社)這隻被射殺的北極熊是冰島自2016年以來首次目擊,北極熊在當地是受保護物種,但如果牠們對人類或家畜構成威脅,就可以將其擊斃。這隻北極熊體重介於150至200公斤,雖然發現帶有格陵蘭的DNA,但將牠們送回約300公里外的格陵蘭,除了成本高昂,加上格陵蘭島也擔心北極熊身上會帶有危害當地物種的細菌等。據冰島自然歷史研究所科學典藏部主任史威斯多提爾(Anna Sveinsdóttir)表示,北極熊並非冰島的原生物種,但偶爾會乘坐巨型浮冰從格陵蘭漂流到岸邊,最近幾星期,冰島北岸發現了許多冰山,儘管北極熊攻擊人類的情況極為罕見,但在1870年至2014年期間,加拿大、格陵蘭、挪威、俄羅斯和美國共記錄了73起北極熊襲擊事件,造成20人死亡、63人受傷。另據一份在2017年發表的《野生動物學會公報》研究指出,全球暖化導致海冰減少,使得更多飢餓的北極熊上岸,增加了與人類衝突的可能,而照之遭射殺的北極熊將被帶到研究所進行研究,包括皮毛和頭骨可也可以被保存在研究所的收藏品中。北極熊慘遭警方射殺。(圖/翻攝自X)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36400/sm-cbcdf25379781aab667a79d45c965940.jpg)
20年來最強磁暴!台灣無緣欣賞極光 星鏈提警告
太陽活動劇烈,太陽閃焰將日冕物質噴向太空,20年來威力最強太陽風暴上周末起侵襲地球,中央氣象署5月10日首度發布磁暴特報,影響持續至今日,北半球低緯度地區均可見極光,台灣因距離磁北極較遠,無緣見得。馬斯克SpaceX旗下的星鏈(Starlink)衛星部門則發出警告,太陽風暴所引發的地磁風暴,可能造成出現服務降級的情況。一場強勁的太陽風暴在全球上演驚人的極光秀,北極光的觀測範圍一直延伸至北半球較低緯度都可觀賞到。世界各地都有報告看到燦爛的紫色、綠色、黃色和粉紅色極光光芒,包括德國、瑞士、中國、英國、西班牙等地。太陽風暴引發地磁風暴,令人擔憂可能對電力和通信網路造成嚴重問題,到目前未出現重大中斷的通報。中央氣象署指出,上次出現類似規模的磁爆,是2003年10月28日萬聖節磁暴,持續約60小時,磁爆除會影響電力系統,也影響高頻無線電、GPS訊號、衛星定位準確度等。太陽日冕物質拋射,帶給全球許多地方絢麗的極光,就像是慶祝母親節的禮物。氣象署說明,極光是高能帶電粒子撞擊大氣層氣體,產生不同極光顏色,由於現在地磁北極在格陵蘭島附近,歐美極光出現在低磁緯,據傳墨西哥北部、約北緯22度有觀察到極光,為何同樣緯度的台灣卻看不到,是因台灣離磁北極較遠,所以在這次事件中無緣欣賞。《路透》報導,馬斯克在社群媒體發文表示,由於地磁風暴,星鏈的衛星正承受巨大壓力,但據報導目前仍正常運作。星鏈擁有大約7500顆繞行地球軌道,其中的60%左右,提供低軌衛星網路服務。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262243/sm-012669c6f4a1e022213daddf7644dcca.jpg)
加拿大今年已爆發逾2300起野火!煙塵飄抵冰島、挪威
加拿大野火延燒數月,今年以來已發生多達2300起森林大火,燒毀了440萬公頃的林地,燒毀面積是往年平均的15倍之多。此外,野火所產生的煙塵造成嚴重空汙,甚至飄散至美國及數千公里遠的挪威,目前來自各國的數百名消防員已前往加拿大協助救災。綜合《路透社》、《CNN》報導,加拿大跨機構森林火災中心(CIFFC)報告指出,目前全國共爆發414起野火,其中239起尚未獲得控制,當局周四(8日)已緊急撤離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的2500名居民,以及擴大野火疏散命令;另西部艾伯塔省(Alberta)也有逾3500人被迫撤離。加拿大交通部發言人表示,目前交通運輸仍正常營運,「尚未收到航空班機遭到野火波及,造成重大影響的消息。」然而,美國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受到野火霧霾侵襲,包括甘迺迪機場(JFK Airport)、拉瓜地亞機場(LaGuardia Airport)、紐瓦克國際機場(Newark International Airport)等紐約3大機場,部分航班遭取消或延誤,空中交通大打結。更誇張的是,加拿大的野火煙塵甚至飄散至數千公里遠的挪威、冰島與格陵蘭島。不過,挪威氣候與環境研究所(NILU)科學家伊凡傑利歐(Nikolaos Evangeliou)透露,有別於美國部分地區的有害空汙,挪威民眾可能僅能看見或聞到淡淡的煙塵,不會造成健康危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3/259773/sm-764f48103fb2d505a0ef4b3d34e32205.jpg)
俄軍「間諜白鯨」瑞典海岸現蹤 專家這樣說
近日有人發現「間諜白鯨」出現在瑞典海岸,其實牠在2019年就曾在挪威現蹤,牠的身上綁背帶,還有運動相機的支架。專家表示,不清楚牠移動的原因,可能是荷爾蒙驅使牠尋找伴侶。據《Al Jazeera》報導。追踪白鯨的組織表示,2019年出現在挪威芬馬克北極地區的白鯨,現在再次出現在瑞典海岸外,據說牠曾經接受俄軍訓練,當時挪威漁業局的海洋生物學家從牠身上取下一個背帶,上面還有運動相機支架,上面寫有「聖彼得堡設備」(Equipment St Petersburg)字樣。官員當時表示,牠可能是從圍欄中逃脫出來,也可能受過俄羅斯海軍的訓練,因為牠很習慣人類。當地居民將牠命名為瓦爾迪米爾(Hvaldimir),這在挪威語中代表鯨魚,也和俄羅斯有雙關之意。白鯨組織說,瓦爾迪米爾花了3年多時間,慢慢從挪威海岸移動。白鯨近日在瑞典海岸現蹤。(圖/翻攝Habertürk TV)海洋生物學家斯特蘭(Bastian Strand)說,「我們不清楚牠現在為何游那麼快,因為牠很快離開了自然環境,可能是荷爾蒙驅使牠尋找伴侶,或者可能是孤獨,因為白鯨是一種群居的動物。」瓦爾迪米爾的年紀大約在13到14歲,正是荷爾蒙高漲的年紀。據了解,牠在2019年4月到挪威以來,牠沒有再見過一隻同類。白鯨組織解釋,瓦爾迪米爾不是一隻野鯨,牠的行為就像是一隻迷路或被遺棄的寵物,牠不會避開人類,而是尋找他們。據悉,白鯨最多能長到6公尺,壽命在40到60歲間,通常棲息在格陵蘭島、挪威北部和俄羅斯周圍的冰冷水域。對此,莫斯科當局從未對這隻「間諜白鯨」做出回應。斯特蘭德表示,瓦爾迪米爾的身體很健康,可以在挪威的鮭魚養殖場下捕捉野生魚類,但他現在有點擔心瓦爾迪米爾在瑞典的覓食能力,因為牠的體重變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5/225275/sm-42f7318c82367fea23f081c00bfa68ac.jpg)
潘多拉魔盒即將開啟!格陵蘭200萬年前「最古老DNA」現蹤 打破舊有基因研究認知
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講師、科學家皮德森(MikkelWinther Pedersen)的研究團隊於近日在科學雜誌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研究並指出,他們從格陵蘭北部的永凍層中採樣到可追溯至200萬年前、迄今為止最古老的DNA,這打破了「DNA生存極限只有100萬年」的認知。對此,哥本哈根大學地球生物學家珊德(Karina Sand)也表示,「潘多拉魔盒即將開啟。」據CNN TÜRK的報導,瑞典斯德哥爾摩古遺傳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從格陵蘭北部的永凍層中採樣到可追溯至200萬年前、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猛獁象牙DNA,開啟了古遺傳學的新篇章。研究共同作者皮德森表示,「一直以來,人們認為DNA的保存極限只有100萬年,但我們目前發現的竟然是原來的2倍。這正在打破舊有的基因研究界線。」皮德森指出,「流經這個環境的河流,把礦物質和有機物質輸送到海洋環境中,而這正是這些陸地沉積物沉積的地方」,接著在大約200萬年前,這片水下的陸地因地殼運動而隆起,成為北格陵蘭島的一部分。新研究中發現的DNA標誌著遺傳學的重大飛躍,且現在已可描繪當地200萬年前的景象。皮德森表示他們發現了當時獨有的102種植物物種,而且200萬年前,格陵蘭島的攝氏溫度比現今高了11至17度。皮德森續稱,他們在格陵蘭最北的Kap Copenhagen中的沉積物發現這些DNA片段,這些DNA遺跡「來自現今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環境」,並被冰凍在毫無人跡的最後淨土,因此這些DNA才得以保存下來。對此,哥本哈根大學地球生物學家珊德也發表評論指出,「潘多拉魔盒即將開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4/164314/sm-372a07dcb8e79a244d738039a9d07fc7.jpg)
污染無極限 科學家首次在南北極發現有毒奈米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是殘害海洋動物的極大元兇,先前才傳出在全球最深的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檢驗出奈米塑膠微粒的存在,現在科學家也在南北兩極首次發現塑膠微粒的危害。根據《unilad》報導指出,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科學家在南極與北極地區,都發現了比塑膠微粒還要更小的奈米塑膠微粒,其中甚至在格陵蘭島發現了至少存在50年之久的奈米塑膠微粒,這代表著塑膠污染已經蔓延到全球各個角落。報導中指出,在北極發現的奈米塑膠微粒中,主要是源自於汽車輪胎的灰塵,推測應該是被北美與亞洲的季風吹拂帶到北極。而在南北極兩地也發現大量源自於聚乙烯的塑膠微粒,這主要是用於購物袋、寶特瓶的原料。目前奈米塑膠微粒對於人類的影響尚不明確,但專家認為,塑膠汙染將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嚴重衝擊地球的生態系統,專家估計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在未來20年內直接翻倍。研究負責人馬泰瑞克(Dusan Materic)表示,這次的研究證明了,奈米塑膠微粒並不是一個新的環境問題,而是我們直到現在才發現它的存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148591/sm-fd9d777555be387728d7113edbe4ec4d.jpg)
毀滅性衛星照顯示「地球如何被氣候變化破壞」 前後對比曝光
各國領袖齊聚蘇格蘭格拉斯哥進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會中談論,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導致全球氣溫升高,這意味著冰川和湖泊消失。而檢視衛星圖像,其顯示了氣候變化如何破壞了世界上美麗、珍貴的地區。根據《每日鏡報》報導,伊朗的烏爾米耶湖曾是中東第二大鹹水湖,它是一個封閉的盆地湖水,唯一的消耗是蒸發。一項研究發現,近幾10年來,鵜鶘和紅鶴的棲息地烏爾米耶湖的面積減少了約88%。阿拉斯加的哥倫比亞冰川在同一時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它沿著楚加奇山脈向下到達威廉王子灣時,這個巨大的冰雪形態正在慢慢融化。自1980年代開始融化以來,由於全球氣溫上升,它已經退縮了12英里,厚度減少了一半,導致海平面上升。阿拉斯加的哥倫比亞冰川。1984年(左)、2020年(右)。(圖/翻攝自推特/@PeterBrannen1)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世界各地的冰川,不包括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冰川,每年平均損失267億噸冰。如果全球氣溫在20世紀沒有上升這麼多,那麼湖泊和冰川都不會縮小這麼多。限制對物理世界產生類似嚴重影響的一個關鍵部分,是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持在盡可能低的水平,這意味著排放更少,吸收更多,而自地球上出現智慧生命之前,樹木就一直在做這件事,不幸的是,幾十年來的大量砍伐,導致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樹木消失。而人類開荒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近四分之一,主要來自世界森林的破壞,以生產棕櫚油、大豆和牛肉等產品。另外在過去幾十年裡,亞馬遜雨林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被砍伐,今年夏天巴西亞馬遜雨林的破壞達到10年來的最高水平。「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是全球氣候變化峰會,被視為阻止環境進一步惡化的成敗點。會中,100多位全球領導人承諾,2030年結束前,停止和扭轉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並以190億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資金為基礎,投資於保護和恢復森林。然而環保主義者警告,除非迅速得到更多資金、透明監控以及對與森林破壞有關的企業和金融家的嚴格監管,否則這些承諾可能會失敗。許多環保人士也指出,政府和企業一再做出類似的零毀林承諾,但均未兌現。森林政策和政策負責人喬(Jo Blackman)認為,雖然《格拉斯哥宣言》簽署方數量眾多,包括來自森林資源豐富的國家、大型消費市場和金融中心,但如果缺乏力度去規範這個宣言,它就有可能重演過去失敗的承諾。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136490/sm-3f5c0726519ec1e8cd5431fd0e922d9a.jpg)
科學家採集格陵蘭浮冰樣本 意外發現世上「最靠北」島嶼
近日有科學家在格陵蘭北部海域採集浮冰樣本時,意外的發現一個全新的島嶼,這個島嶼不僅人類從來沒有涉足過,而且還刷新地球最北端島嶼的紀錄。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極地探險家兼格陵蘭北極站研究機構負責人拉施(Morten Rasch)表示,原本研究團隊成員只是要到Oodaaq島進行浮冰樣本的採集,這個島在1978年被認定為是地球最北方的島嶼。但是當他們抵達該島嶼進行定位後,發現自己卻身處在Oodaaq島的西北方780公尺處,因此認定自己發現了一個人類從未涉足過、地球上最北方的島嶼。報導中指出,這個島嶼的寬度約30公尺,距離海平面約有3公尺高,是一個由海底泥漿與冰河混合而成的島嶼。目前拉師的研究團隊將該島命名為Qeqertaq Avannarleq,該名在格陵蘭語中有「最北端的島嶼」的意思。丹麥國家空間研究所地球動力學教授福斯伯格(Rene Forsberg)表示,Qeqertaq Avannarleq完全符合島嶼的標準,因此認為這應該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北端的島嶼。而福斯伯格也表示,格陵蘭島北部海域有著茂密的極地海冰,夏天的厚度約為2至3米,但是在1978年發現Oodaaq島時,當地的海冰平均厚度有4公尺。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135365/sm-8ea5d5024215860d154c2810c9382226.jpg)
格陵蘭冰原「有紀錄來第一次降雨」!3天狂下70億噸 冰層加速融化
全球異常氣候現象頻傳,長年被冰雪覆蓋的格陵蘭島頂端區域竟然在近日出現「有紀錄以來第一場降雨」,且在3天時間內就降下約70億噸的雨水量,造成冰蓋融冰量高於平均7倍之多。「CNN」報導,上周末格陵蘭冰原海拔約3216公尺處的山頂,氣溫在不到10年內,第3次升高到冰點之上,且持續約9小時,加上受到濕暖空氣影響,造成了罕見的降雨,根據「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這是當地自1950年有紀錄以來首次降雨,3天內總共狂倒了約70億噸水量,造成冰層大量融化。冰雪數據中心的研究科學家坎伯斯(Ted Scambos)指出,這是格陵蘭正在迅速暖化的證據,這種狀況「千年來前所未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極地項目官員默瑟(Jennifer Mercer)則表示,由於這起重大的降雨事件,位於格陵蘭冰原頂端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觀測站必須改變測量方式,以因應從未經歷過的天氣事件,她也指出「過去10年中,融化、大風和降雨這類的天氣事件越來越多,超出了被認為是正常範圍,且頻率有增加趨勢」。報導指出,根據聯合國氣候報告研究,受到氣候暖化影響,格陵蘭島在過去20年中快速消失,今年7月還曾經在1天內就有超過85億噸的冰層融化;2019年,格陵蘭冰蓋則有大約5320億噸的冰融化,造成全球海平面永久上升1.5毫米。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2/131372/sm-d7964bd8dc87e43517836b7a2ee9b793.jpg)
北極格陵蘭1天融冰量85億噸 可讓佛羅里達州泡水5公分
近年北極均溫不斷升高,格陵蘭島(Greenland)冰原多次傳出因融冰而斷裂出冰蓋。在美國時間27日融化的冰量,足以讓面積有17萬平方公里(約4.7個台灣大小)的佛羅里達州(Florida)都被覆蓋,且水深足足有2吋深(5.08公分)。據《CNN》報導,這次的融冰是近10年內第三次極端融化,且範圍非常深入冰原內陸,甚至比從1970年代開始的衛星時代還要深入。據丹麥氣象研究所(Denmark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資料顯示,27日格陵蘭冰原損失了85億噸表面質量;若從25日開始計算到27日,損失量更是高達184億噸。(圖/世界氣象組織推特)雖然這一次的融冰量不像2019年時一般極端,但融冰的面積卻更大,被外界認為是「創紀錄的融冰年」。科羅拉多大學國家冰雪數據中心(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的專家史坎伯斯(Ted Scambos)對此直言:「這次是很重大的融冰,27日格陵蘭島東半部從北端到南端的大部分地區,大部分都融化了,非常不尋常。」報導指出,人類造成地球暖化,讓冰損量急速增加;雜誌《冰凍圈》發表一篇相關研究,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地球已經損失了驚人的 28 萬億噸冰,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北極,包括格陵蘭冰蓋。參與研究的其中一名作者斯萊特(Thomas Slater)說:「隨著格陵蘭上空的大氣繼續變暖,昨天(27日)的極端融化等事件將變得更加頻繁。」他指出,隨著格陵蘭地表繼續融化,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都容易受到風暴潮洪水的影響,尤其是在極端天氣與高潮同時發生時;到了本世紀末,格陵蘭島的融化將使全球海平面上升2至10公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8/108828/sm-4b1063cb634fd2738d7a110136ad2f9f.jpg)
疑冰山上睡著被迫漂流 愛爾蘭海岸隔17年驚現北極海象
愛爾蘭一對父女艾倫(AlanHoulihan)與5歲的女兒穆利安,23日在海邊發現一頭巨大的海象,由於擔心牠的狀況,艾倫立即連絡了相關單位前往救援。據悉,距離愛爾蘭最近的海象群應是格陵蘭島與斯瓦爾巴特群島;有專家據此推測,該海象應是在冰山上睡著後,一路漂流到了愛爾蘭。根據《Dilymail》報導,艾倫與女兒穆利安近日外出散步時,在海邊發現一頭疑似走失的巨大海象。只見牠似乎剛剛睡醒,一臉迷濛的仍不知自己目前身處何處。由於此次是愛爾蘭自2004年來首度發現海象,讓父女倆振奮之餘,卻也相當擔心海象的健康,因此趕忙連絡了相關當為前往救援。據悉,海象通常僅在北極一帶活動,海洋生物學家弗蘭納裡(Kevin Flannery)為此推測,該頭海象可能是不小心在冰山上睡著,被載著一路往南漂流,自格陵蘭(Greenland)橫越大西洋抵達了愛爾蘭。由於距離當地上一次有海象出沒已有17年之久,使得附近民眾顯得相當興奮,甚至替海象取名為「威利」(Wally)。當地的動物福利慈善機構RSPCA在發現威利後,立即幫牠進行健康檢查,所幸威利除了體重稍輕之外,並未受傷。然而,就在發現威利的6天後,當RSPCA打算再度前往替其進行檢查時,卻發現威利已不見蹤影。據報導指出,由於海象遷徙過程中危險重重,除了須考量食物是否足夠之外,旅程中也有可能力竭而死,因此不大會輕易冒險南下,目前相關單位仍在針對海象離開原生地的原因進行調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73316/sm-85aa0daa0aa0783fc37b4dc442373d2d.jpg)
影片曝光!北極最大冰蓋斷裂 110平方公里流失入海
北極格陵蘭島(Greenland)東北部最大的冰蓋,日前因為融冰而斷裂了一大塊冰蓋,之後碎裂成許多小塊,總面積大約110平方公里,造成冰原嚴重流失。專家指出,到本世紀末,海平面預計將上升超過3英尺(約91公分),這將造成許多沿海都市受到直接衝擊。據《BBC》、《CNN》報導,日前流失的冰蓋編號為79N,專家特頓(Jenny Turton)表示,30多年來北極的溫度升高了3度,而且去年、今年都分別觀測到破紀錄的高溫,「過去幾年格陵蘭島東北地區的天氣令人難以置信!」她表示,冰蓋融化斷裂與溫度上升、整個歐洲和格陵蘭的熱浪有關。(合成圖/SDG2030推特)丹麥和格陵蘭地質調查局專家傑森(Jason Box)表示,其實在2010、2012年,79N還不是最大的北極冰蓋,而是因為格陵蘭西北部的彼得曼冰川(Petermann Glacier)大量流失,79N才變成最大的北極冰蓋。傑森坦言79N非常重要,是因為與內部冰原的附著方式,「這代表若將來有一天,全球氣候真的像我們預期的一樣暖化下去,它可能成為格陵蘭退冰的重點原因之一。」報導指出,隨著地球兩極附近的冰蓋融化,到本世紀末,海平面預計將上升超過3英尺,許多沙灘、沿海的建築物,都將會直接消失。79N斷裂入海的影片曝光後,也讓人看得膽戰心驚,人類即將面對可能發生的生態浩劫。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69329/sm-103f869e79e377a3dabce54d4bad19ce.jpg)
格陵蘭融冰創記錄!已達「臨界點」比降雪還快 全球生態危機
地球暖化加快融冰腳步,使得全球海平面都跟著上升,光是格陵蘭島(Greenland)去年損失的冰量,就比2003年以來的平均量多出2倍以上。研究指出,陵蘭島的融冰已達無法挽回的「臨界點」,甚至比降雪的速度還要快!(圖/Google Map)據《紐約時報》報導,格陵蘭島去年創下融冰新記錄,尤其7月時當地受到不尋常的熱浪侵襲,融冰將近一半,損失超過5300億公噸,是自2003年以來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科學家表示,當來自歐洲的暖空氣向北移動,格陵蘭的溫度就會飆高,冰蓋表面便開始融化,損失的量大致等於全年的平均損失。據《BBC》報導,格陵蘭去年融冰量是1948年以來最驚人的一次,人類持續大量的碳排放會將格陵蘭推向「極端融化」的深淵;有研究指出,融冰速度已經比30年前快了整整7倍,而且這種加快融冰的趨勢還將越演越烈。(圖/Pixabay)根據丹麥氣候科學家施滕德爾(Martin Stendel)的計算,格陵蘭島2019年的融冰量足以覆蓋整個英國約250公分高。德國科學家薩斯根(Ingo Sasgen)對此直言:「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格陵蘭越來越多的極端融化的境界。」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的研究指出,到了2100年,就算只計算格陵蘭島的融冰,就能讓全球海平面上升10至12公分,且融冰會讓永凍土曝露在外,引發更嚴重的生態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67939/sm-1d71f64f3b9e0f245299308775c436a2.jpg)
為研究而喪命!格陵蘭冰層融化無法逆轉 氣候學家凍死於冰隙中
世界著名的氣候學家史蒂芬(Konrad Steffen),日前傳出在格陵蘭的冰層破裂意外中去世,享年68歲。而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指出,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格陵蘭的冰層融化問題,已經達到了不可逆的程度。根據國外媒體《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氣候學家史蒂芬是聯邦理工學院的冰川學家,是最早提出全球暖化概念的學者之一,研究氣候變遷長達40年,同時也在格陵蘭進行數十年的研究,證明格陵蘭的冰層融化速度加快,是因為氣候變化所導致。而他在8月8日時,因為墜入了格陵蘭「瑞士營」研究站附近的冰隙中,遭底下的冰水凍死。研究人員表示,最近的風雪太大,遮住了冰隙,所以他們在沒有注意到的狀況下,釀成此次的意外。而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的氣候科學家尼利三世(Ryan R. Neely III)認為,全球暖化導致格陵蘭冰層脆弱,這也讓冰隙越來越多。1952年出生的史蒂芬專攻氣象學,於1984年獲得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90年成為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氣候學教授,2005年至2012年,擔任環境科學研究所(CIRES)所長。他曾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在席間表示,每年格陵蘭島因為融化損失的冰量,可以淹沒哥倫比亞特區,因此吸引美國政治圈的注意。而他同時也發現,南北極是全球暖化最嚴重的地方,近20年,極區冬天的溫度上升4度,所以導致冰層鬆動。而冰層會因表面受熱融化,逐漸滑向大海,產生劇烈的崩塌。而冰層中因融化而滲出的雪水,也會加速冰層的滑動。在史蒂芬不幸逝世後,CIRES主任阿卜達拉蒂(Waleed Abdalati)對外發表聲,「大家都感到難過,但知道史蒂芬是在他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而離去,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奉獻給研究,又感到有些安慰。」而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透過研究1985年至2018年、橫跨北極234個冰川,共計34年的數據發現,格陵蘭的冰川已經過了關鍵期,每年的降雪量已經不足以補充冰川在夏季融化而流失的份量。而如果格陵蘭的冰層全部融化的話,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