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程超
」 梁程超 肝癌 疫苗 健檢 北投健康管理學院致死率與「癌王」胰臟癌相同 專業醫提醒:4危險徵兆要注意
衛福部日前公佈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第一名還是癌症。而在眾多嚴重中,雖然胰臟癌僅排名第七,但由於其發生率幾乎等同於死亡率,因此有著「癌王」的稱號。但肝膽腸胃科醫師梁程超也提醒,除了胰臟癌外,膽管癌的致死率也是十分的高,甚至與胰臟癌並列第一,民眾不得不防。肝膽腸胃科醫師梁程超日前出席《早安健康》節目錄製時表示,膽管癌是一種膽管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細胞在反覆修復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病變,是一種發生率不高但極具威脅的癌症。梁程超醫師解釋,如果民眾有先天性的膽道疾病、膽道結石及一些發炎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原發性硬化性膽道炎),便是膽管癌的高為族群,尤其60至70歲的男性。梁程超醫師指出,膽道系統遍布整個肝臟,而肝臟長腫瘤在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當腫瘤生長到一定大小時,可能會引起腹部悶脹,而許多人僅以為這是胃部不適。即便民眾即時就醫,醫師也不一定第一時間能聯想到是膽管癌,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梁程超醫師表示,許多患者因為膚色異常、尿液茶色、異常倦怠、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症狀,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罹患膽管癌。梁程超醫師解釋,如果膽管癌的腫瘤生長在膽管輸送膽汁的位置(總膽管或肝門脈附近)的話,腫瘤會阻礙膽汁運送,進而引發黃疸,使患者面色泛黃。在預防方面,梁程超醫師建議民眾應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高熱量的飲食,因為這類食物會導致膽固醇濃度升高,進而在膽汁相對不足時,身體容易因此產生結晶。除此之外,運動也可以促進膽管收縮。
張燕清肝癌病逝!「初期發現也難治」7危險因子曝 3指標過高快檢查
知名台語創作歌手張燕清曾替蔡小虎、龍千玉、羅時豐、王識賢、翁立友等歌手寫歌,今(22日)傳出肝癌病逝,享壽69歲。醫師透露,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呼籲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1萬2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肝癌為我國主要十大死亡癌症第二名,且與肺癌已經連續42年排名前2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醫師說明,當腫瘤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肝臟表面包膜,由於肝臟包膜內含有豐富的痛覺神經,當肝包膜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產生疼痛感。另外,若是侵犯至鄰近器官也可能會有症狀發生,例如腹部腫塊、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嘔吐、易感疲倦、黃疸等,然而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至6個月的存活時間。梁程超表示,即使在肝癌初期就已發現,也有能因經過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已發生肝硬化,也會導致治療選擇上的困難,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避免肝癌的死亡威脅。醫師指出,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提醒,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因此「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施明德肝癌復發 醫示警「初期幾乎沒症狀」!7大風險因子曝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4日上政論節目《TVBS戰情室》透露,82歲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因為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洗腎、性命垂危。對此,醫師列出肝癌7大風險因子,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抽菸、黃鞠毒素、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及遺傳性代謝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在專欄中指出,由於肝臟內部實質沒有痛感神經,在腫瘤初期發生時,甚至是再進展到中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症狀,當發生症狀經就醫診斷者,有很多都是癌症晚期,平均僅剩3~6個月的存活時間,死亡率相當高。要如何對抗肝癌的死亡威脅,梁程超表示,只有依靠定期安排健康檢查及遠離危險因子,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B型及C型病毒性肝炎,另外還有過量飲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抽菸、食用被黃鞠毒素污染的穀物、肥胖、暴露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遺傳性代謝疾病等都是肝癌的危險因子。梁程超提醒,其中,B肝、C肝的患者務必要定期追蹤,並且評估抗病毒藥物之治療,避免讓肝炎惡化成肝硬化及肝癌。梁程超也提到,民眾近年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飲食西化,國人肥胖盛行率增高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持續增加,需注意脂肪肝、高血糖及三酸甘油脂是否過高,這些也是肝癌背後的危險指標,「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是預防肝病變的關鍵動作,可利用抽血結合影像檢查為肝臟做好初步防守。
男子患B肝卻不以為意 檢查後驚見肝臟「變粗糙不平整」
一名55歲男子年輕時曾檢驗出罹患B型肝炎,不過他卻忽視B肝的嚴重性,未持續進行追蹤檢查。直到一次健檢才發現,肝臟已經出現脂肪肝、肝硬化的情況。對此醫師指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病變不會出現不適感,若病毒長期在肝臟發炎,會導致肝硬化,嚴重還可造成肝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自己一名55歲男病患罹患B型肝炎,不過對方卻忽視B肝的嚴重性,未持續進行追蹤檢查。直到與妻子一同前往健檢才意外發現,肝臟已出現脂肪肝現象;另外病患肝臟的體積偏小、肝臟紋路較粗糙、肝表面不平整,顯示肝臟也有肝硬化情況,幸虧經過檢查後,並未發現腫瘤。對此梁程超指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初期病變毫無不適感,對於大多數B肝患者來說都是一樣。因此要是長期疏忽未進行追蹤檢查,使得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肝臟細胞發生纖維化,就會導致肝硬化情況發生。梁醫師分析,引發肝癌的原因除了慢性病毒性肝炎(B型、C型肝炎)外,黃麴毒素及酗酒也是可能的原因;食品若保存方式不當容易遭受黃麴毒素汙染,黃麴毒素被認為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梁等。另外,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也會增加罹患肝癌的機率。除此之外,有肝癌症家族史、脂肪性肝炎、肥胖、抽菸皆為罹患肝癌的危險族群。梁程超也表示,早期肝硬化症狀通常不明顯,僅在嚴重時才會發生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不過若是此時才就醫檢查,肝臟多半已處於肝硬化情況,要是後續未再妥善控制,就會走向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事實上,依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 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感染後每5人有1人會發展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
無症狀輕忽B肝 55歲男健檢驚見肝硬化…醫揭病程3部曲:最終章是癌
55歲的王先生,年輕時曾被檢查出得過B型肝炎,雖然醫師有提醒日後需要定期追蹤,不過當時的他認為B肝感染的人不少,即便感染也不會有太大健康危害,由於他也沒有不舒服症狀,就忘記醫師的叮嚀再去追蹤檢查了。事隔數十年,王男接受健康檢查,發現肝臟已經開始硬化,所幸尚未有腫瘤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沒有健康檢查習慣的王男近日陪伴太太一起安排健康檢查。已知有B肝的他,在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肝臟有脂肪肝,並且肝臟體積偏小、肝臟的紋路較粗糙、肝表面呈現不平整狀態,這些影像的特徵代表肝臟已有肝硬化;當天,健檢項目也包含有腹部磁振造影,所幸肝臟尚未有腫瘤發生。梁程超指出,肝臟被稱做沉默的器官,由於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肝臟在初期發生病變時毫無異常不適感。以王先生的案例來說,與大多數感染B型肝炎者一樣幾乎沒有症狀,但長期疏忽未定期追蹤,錯過了可能在肝臟慢性發炎階段的藥物控制,放任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使肝臟細胞發生纖維化,進一步導致肝硬化。梁程超補充說明,早期肝硬化的症狀通常也不明顯,嚴重時有可能發生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若是此時才意識到肝臟發生問題再去就醫檢查,有很大的機率肝臟已處於肝硬化階段,倘若後續再沒有妥善控制,就會走向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最終章。梁程超也分享,常見民眾詢問是不是一旦肝硬化,就沒辦法逆轉,也沒辦法避免得到肝癌嗎?他表示B型肝炎患者如果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避免B型肝炎病毒造成肝臟反覆發炎,不但肝功能可漸漸恢復,以往的研究也顯示肝硬化等級有下降的趨勢,所以肝硬化是有機會逆轉,而且也能夠將低罹患肝癌的風險。所以B型肝炎的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如果有符合抗病毒藥物的治療,醫師也會評估後給予治療。梁程超醫師提醒,民眾若想知道自己的肝臟健康狀態,檢查方式其實很簡單,只要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就可了解;也再次呼籲若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一定要定期追蹤,如果符合抗病毒藥物治療者,一定要接受治療,才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37歲男每天早餐吃三明治「健檢發現胃炎」 醫示警9習慣:增加胃癌機率
許多人習慣吃三明治當早餐,沒想到這個習慣恐增加罹癌風險。一名旅居歐洲的37歲男子,早餐常吃夾火腿、培根或煙燻鮭魚的三明治,結果回台灣健檢發現胃炎。對此醫師便提醒,愛吃4種食物都可能提高胃癌機率。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男子長期住在歐洲,飲食習慣也入境隨俗,早餐常吃夾火腿、培根或煙燻鮭魚的三明治,也常吃冷食,也會餐敘飲酒,回台灣做健康檢查,卻發現罹患胃炎,胃部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解釋,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污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感染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要注意其害胃癌的產生有密切關聯。研究指出,胃癌患者有8成胃部都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據了解,除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喜歡吃高鹽、醃漬物、煙燻處理或發霉(黃麴毒素)的食物,也會提高胃癌機率,還有抽菸、喝酒、經常發生胃炎、曾接受胃部接除手術、有胃癌家族病史,有這9種習慣或症狀,罹患胃癌的機率也較高。另外,胃癌的發生和老化也有關,好發於50歲以上長者,以男性為居多。由於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發病往往都已經是中晚期,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5種預防胃癌的方法:1.早期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2.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3.減少多鹽、氮鹽及燻烤食物4.避免不必要的放射線波及5.改變生活方式,減少菸、酒
疫苗打不打1/健檢報告無異常卻猝逝 專家:細節藏在「2個數字」裡
從今年3月開打新冠疫苗以來,截至9月5日為止總計有734例疑似死亡案例,其中AZ占581例、莫德納占147例、高端占6例,過去總認為年紀較大的長者,才可能爆發嚴重不良反應,但隨著8月23日高端疫苗開打,6例清一色都是40~50多歲,明顯年輕許多,也因此讓許多人猶豫「到底該不該打疫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疫苗的確有可能引發某些免疫反應,進而導致特定的心血管疾病,例如最近青少年即將接種的BNT疫苗,研究顯示會誘發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這就完全無法預測,沒辦法事先知道誰會得?誰不會得?但根據美國研究顯示,大多數接種BNT疫苗導致心肌炎的青少年,最後都會恢復健康。研究顯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會引發罕見的心肌炎,但多數都會恢復健康。(圖/報系資料庫)除了BNT疫苗之外,大多數接種疫苗後爆發的心血管疾病,應該與疫苗無關,而是身體本就潛藏一些危險因子。例如九把刀岳母的健檢數字都很標準,唯獨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超標,她接種AZ疫苗猝逝後,外界解讀與這兩項數值有關。那為什麼健檢報告沒有提早發出警訊?「因為許多人都看錯健檢報告的重點!」梁程超說,膽固醇分為高密度、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負責運送膽固醇到肝臟再利用,被稱為血管清道夫,所以又稱「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則是接手將肝臟合成出的膽固醇運送到身體各處使用。低密度膽固醇在運送過程中,如果身體血管發炎,便會吸引膽固醇去修復血管,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中一種小顆粒膽固醇,由於它非常容易被氧化,所以會變成泡泡卡在血管壁中,最終形成血管堵塞的一層油脂,因此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梁程超表示,低密度膽固醇超標的確是警訊,但並非絕對,「關鍵是其中的小顆粒膽固醇!」而小顆粒膽固醇是否超標,就要去看「三酸甘油脂」與「高密度膽固醇」的數字。其中,三酸甘油脂可反應人體攝取的油脂、熱量是否過高。梁程超舉例,假設一個人的三酸甘油脂為100mg/dl、高密度膽固醇為40mg/dl,乍看之下數字非常標準,但將100除以40卻是2.5,只要超過2,就代表攝取的油脂過多,但好膽固醇卻太少,所以會造成小顆粒膽固醇超標。所以下次看健檢報告時,不要以為沒有紅字就代表一切健康,記得好好檢視自己的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數字。
疫苗打不打2/慢性病患如何評估風險? 專家:「5指標2檢查」幫助釐清
隨著Delta病毒再度蔓延全球,許多國家都開始接種第三劑疫苗因應,台灣自然也不例外,但由於接種疫苗的疑似死亡案例陸續爆發,例如九把刀岳母接種AZ疫苗4天猝逝;作家陸之駿接種高端疫苗後第二天爆發主動脈剝離而亡,另一位44歲男子患有糖尿病,但其他並無異常,最後竟死於心臟病合併心肌梗塞。許多民眾雖然知道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萬一疫苗不良反應真的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又該如何是好?況且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非常多,又該如何評估自身接種疫苗的風險?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建議評估「5指標」,分別是腹圍、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膽固醇。以腹圍來說,男生不可超過90公分、女生不可超過80公分;血壓則是收縮壓不能超過130毫米汞柱、舒張壓不能超過85毫米汞柱。空腹血糖值須在100mg/dL之內;三酸甘油脂不能超過150mg/dl;高密度膽固醇則是男性須小於40mg/dl、女性需小於50mg/dl。一向支持國產疫苗的作家陸之駿,接種高端疫苗時還在臉書PO文,沒想到隔日猝死,成為高端首例疑似死亡案例。(圖/翻攝陸之駿臉書)梁程超說,以上5項指標中若有3項不合格,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接種疫苗就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建議詢問醫師加以評估,或是透過更積極的飲食控制、運動,讓各項數值恢復標準後再接種疫苗,就能降低相關風險。此外,由於疫苗不良事件多為心血管疾病,梁程超表示,除了關心自己的血壓、血糖、血脂數字之外,還有2個容易忽略的健檢數據,其實也和心臟健康息息相關,建議若有異常要多加注意。例如「高敏感性C-反應蛋白(hs-CRP)」就是反應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其中也包括血管的發炎。不過,由於身體所有部位的發炎都可能造成hs-CRP異常,所以必須搭配其他檢查來釐清原因。另一個則是「同半胱胺酸」,它是人體代謝後的一種產物,如果數字偏高就顯示血管粥狀化,可能會導致血管梗塞或破裂,相較於hs-CRP,跟心血管疾病更直接相關。
疫苗打不打3/主動脈剝離一再爆發 接種前「做這件事」可躲過死劫清
近年不少猝死案例都與主動脈剝離有關,除了藝人小鬼黃鴻升解剖後確認,錄影途中意外身亡的高以翔也被懷疑是主動脈剝離釀禍,而最近疫苗疑似猝死的案例也接二連三都與主動脈剝離有關,讓人不禁害怕「下一個會不會是我?」主動脈剝離是個非常急促且危險的病症,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可增加1%死亡率,至少50%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危險因子是高血壓,2/3患者都有血壓偏高的毛病,如果血壓控制不好,或是高血壓病史長達10年以上,爆發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就比較高。「尤其許多人打疫苗時相當緊張,可能會導致血壓瞬間飆升,就會增加接種疫苗後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性。」梁程超納悶為何接種疫苗前都不需先量血壓?「如果能多增加這個程序,或許就能降低相關風險!」接種疫苗時若是過於緊張,可能會導致血壓飆高引發主動脈剝離,建議接種前先量血壓較好。(圖/報系資料庫)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所有主動脈剝離患者,背後一定都有潛藏因子。」王宗道說,許多人血壓飆高但卻完全沒有感覺,調查顯示有3成民眾罹患高血壓不自知。依據現行標準,若收縮壓超過120毫米汞柱、舒張壓超過80毫米汞柱,就屬高血壓族群,應儘早就醫治療。至於血壓超過多少不適合打疫苗?王宗道表示,若收縮壓超過160~180毫米汞柱、舒張壓超過110毫米汞柱,且有頭痛、頭暈、無力等症狀,建議暫緩接種,等身體狀況比較穩定了再打。打完疫苗也要在家量血壓,若收縮壓平均值超過140毫米汞柱就要提高警覺,超過170毫米汞柱,則須及早做降壓處理,以免發生憾事。梁程超建議,若高血壓患者想進一步確認主動脈狀況,也可花個幾千元自費進行冠狀動脈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就能更加安心。
疫苗打不打4/專家為膽固醇喊冤! 心血管疾病的元兇是「它」才對
依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心臟疾病為第二大死因,奪走2萬餘人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其中冠心病(又稱冠狀動脈心臟病)與高血壓性心臟病較常見於中壯年族群,另心絞痛、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冠心病,也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只要提到心血管疾病,多數人就會認為元凶一定是膽固醇。「我一定要為膽固醇說公道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過去膽固醇一直被汙名化,事實上人體非常需要膽固醇,不管是細胞更新、荷爾蒙、應付壓力的腎上腺素皮質醇、維生素D的合成都需要膽固醇,所以如果膽固醇太低,對身體健康是不好的!梁程超說,大家熟知的高密度、低密度膽固醇,事實上兩者都不是膽固醇,而是一種脂蛋白,專門負責運送膽固醇,當血管發炎時,膽固醇為了修復血管才會聚集在血管壁,因此形成所謂的血脂。夏天幾乎人手一杯含糖手搖飲料,若是攝取過多的糖分,容易使血管發炎,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圖/報系資料庫)「所以一切萬惡的根源是血管發炎!並不是膽固醇。」梁程超表示,想要降低血管發炎的機率,最重要的是「減糖」,只要能做到,無論是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會降低,自然就不會進一步導致心血管疾病。程涵宇營養師建議,想要從日常飲食中減糖,省先要避免早餐吃甜麵包,例如奶酥麵包、紅豆麵包等,也不要喝含糖飲料如奶茶、全糖豆漿等,當然也不要喝含糖的手搖飲料,也要戒掉含有精製糖的蛋糕、點心。除此之外,梁程超也建議戒菸、戒酒,因為香菸、酒精都會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血管發炎,就算沒有三高問題,假若又菸又酒,還是無法擺脫心血管疾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