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北社區
」雲林慢慢走2/透過8大主題玩味雲林的眉眉角角 逛完展別忘了品嘗人氣美食
正在北港老糖廠熱鬧開展中的「TheMEGA Yunlin 雲林厚工學」,探究展名其實很有意思,不只「厚工」來自台語的「費工夫」,「MEGA」也是台語諧音的「眉角」,表示正因為職人們講究每一個小眉角,才有如今各領域的厚工學。展覽除了以數位互動讓大家貼近傳統文化,還有像「共享學」這個展間,根據職人及品牌特性分為「享風土」、「享技藝」、「享生活」3大區,並結合小賣店與講座分享會,以觸覺、視覺、嗅覺、味覺等,讓大家了解雲林在地產業及技藝發展,以及青年返鄉或外地移居者的創業故事。共享學展間的3大主題之一「享風土」,以白米、醬油等生產原物產的品牌,刻劃雲林的物產豐饒。(圖/雲林縣政府提供)觀光學入口處可見波光粼粼的海洋意象,圖中便是近年以藝術鐵花窗掀起話題的雲林口湖鄉梧北社區。(圖/魏妤靜攝)接著來到「觀光學」展區,這裡主要可分為3大主題:「與海」、「與人」、「與山」,分別介紹西部靠海、中部平原、東部倚山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致。而且透過沉浸式體驗技術及空中造景垂吊各鄉鎮物種元素,如烏魚、黑面琵鷺、八色鳥等,表現雲林生態;展場中間則設置3座環形展示牆,介紹雲林的宗教、糖鐵與特色建築等人文面向,希望勾起民眾想探索雲林的興趣;最後的「未來學」展區,以樹為意象帶出「生產」、「生態」、「生活」3大主題,讓大家了解雲林怎麼從農業大縣轉型為智慧城市,並邀請民眾將想像中的雲林透過QRcode掃描輸入,一起運用AI生成式圖像呈現100個對雲林未來的想像。未來學展區中的「生態樹」主要介紹政府綠能永續政策,設計為傾聽的樹,讓民眾聽聽居民訴說生活上因政策帶來的種種改變。(圖/魏妤靜攝)布袋戲館其中一區設計成「漂浮戲偶宇宙」,並營造漸層、光影變化,表達不同時期的戲偶發展。(圖/魏妤靜攝)展覽除了重點展示雲林「5大學」之外,另有3大特色主題館,包括台灣布袋戲傳習中心主題館「微物銀河」,雲林被稱為「布袋戲故鄉」,雲林虎尾也正在建置「台灣布袋戲傳習中心」,在此館除了展示各式戲偶、呈現布袋戲偶從業工作者的人文深度,也希望帶出「布袋戲的未來式」;另有融合竹編、絲瓜布及客家花布等多元媒材,加上多達10組傳統花燈元素的燈會主題館「燈藝風華」;娃娃展主題館「童趣綻放」則展示以收藏芭比娃娃聞名的服裝設計師林國基的藏品,戶外展區還以《粉紅Barbie芭比》包裝盒作為設計;而北港朝天宮、北港武德宮、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北港大復戲院、北港文化中心、北港舊登記所、義民廟及集雅軒等8大衛星場館,也會配合展覽推出各項精彩活動,民眾不妨善用接駁車串連成北港小旅行。「芋頭中卷米粉湯」使用澎湖空運過來的中卷,搭配鮮蚵、文蛤與鬆綿芋頭,相當過癮。(680元,圖/魏妤靜攝)「鮮蝦捲、芋頭丸、三絲捲」拼盤的鮮蝦捲有新鮮彈牙的蝦仁,芋頭丸加了鹹蛋黃香氣十足,三絲捲則是傳統北港小吃。(1,150元,圖/魏妤靜攝)看完展後若想就近填飽肚子,還可到離「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車程只要5分鐘左右的「吉輝婚宴餐廳」用餐。雖名為婚宴餐廳,但這裡也是在地人或外地家庭客群會選擇的聚餐場地,特色菜餚有料多實在、湯頭鮮甜的「芋頭中卷米粉湯」,還有手工製作、炸得香酥的「鮮蝦捲、芋頭丸、三絲捲」拼盤,其中三絲捲據說是北港特色小吃,還加了豆薯增添口感;另外還有以在地苦茶油搭配土雞的家常好味,及以乾冰搭配氣派大船上桌的三色冷盤。老闆也提到有不少海鮮會特地從澎湖空運或附近的東石漁港進貨,就是要讓客人吃到「尚青」的食材。從舊池塘變為親水公園的「憨吉秘塘」,不時會吸引遊客前來打卡。(圖/魏妤靜攝)以地瓜做出紮實內餡的「地瓜瑞士捲」共有3種不同外皮口味,圖為「黑糖地瓜瑞士捲」。(280元/捲,圖/魏妤靜攝)飯後再來點特色下午茶,隨記者前往全台最大的地瓜產地水林鄉吧!在這裡有一間「阿德的家」以使用在地台農57號地瓜做甜點而出名,招牌的「地瓜瑞士捲」有滿滿香甜地瓜餡,外皮則有原味、黑糖與巧克力等口味;除了瑞士捲,以水林地瓜餡搭配自製卡士達醬的「地瓜泡芙」亦用料紮實、很受歡迎。有趣的是,老闆王慈德其實一直在經營原子筆工廠,還取得迪士尼等知名品牌授權代工製筆,但因為懷抱烘焙夢意外做出人氣點心。他在工廠旁闢設空間賣甜點,而為了推廣社區營造還捐出一甲多土地,由水保局協助打造「憨吉秘塘」親水公園,不僅環境清幽,每年5月左右還有阿勃勒盛開,可見宛如黃金雨的美景。在「阿德的家」享用下午茶,還遇到不怕生的鵝自在漫步。(圖/魏妤靜攝)「The MEGA Yunlin 雲林厚工學」展覽展期:2023/11/18~2023/12/3地址:雲林縣北港鎮光復路2號(北港1911好庫文化產業園區)網址:https://themegayunlin.ylccb.gov.tw/備註:活動期間在斗六火車站、雲林高鐵站、嘉義高鐵站提供接駁、方便民眾抵達主展區,每日從上午08:30發車,平日60分鐘一班、假日30分鐘一班,另有「展館環狀線」、「停車場專線」,可前往北港各大衛星展區吉輝婚宴餐廳電話:(05)782-2255地址:雲林縣北港鎮太平路22號阿德的家(憨吉秘塘)電話:0928-151-805、0978-577-157地址:雲林縣水林鄉山腳村尖山腳45-18號營業時間:週一~週五10:00~12:00、14:00~18:00,週六、日10:00~18:00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dewang.bakery
雲林慢慢走3/一遊重生後的台西老街頹屋 來看畫家阿嬤、在地達人藝術創作
在雲林北港逛完厚工學展覽如果意猶未盡,還可順勢走訪因地方創生而有了新變化的台西鄉,台西鄉早年因有港口、貿易活動,曾經繁華一時,位於市區的中山路也被譽為「台西第一街」,但後來人口外流,老街逐漸沒落。雲林縣政府為推動老街再造,找來曾為雲林縣口湖鄉梧北社區以「鐵花窗」為主軸,與職人們合作掀起打卡熱潮的水牛設計部落團隊,為中山路街區進行改造,也讓老舊頹屋在2022年初重新煥發新風貌。丁許涼阿嬤親切招呼記者到她家看其他作品,配色相當繽紛。(圖/魏妤靜攝)以「海口放送」為品牌精神的「台西鄉中山路人文景觀再造計畫」於去年初完工,並陸續獲得2023美國IDA國際設計獎建築公共空間榮譽獎、2023柏林設計獎都市設計銀獎等重要獎項,此次記者便走訪了3間頹屋。首先來到曾經是西裝店、銀樓及租書店的「頹屋191」,這裡展示了高齡85歲的素人畫家丁許涼的畫作,她原本曾在雲林麥寮學習成為訂作女裝的師傅,後來和製作西裝的另一半結婚,兩人在此開設「英美西裝店」。2020年丁許涼開始習畫,時常以隨手可得的日曆紙背面或圖畫紙等,畫上熟悉的老房子與動、植物。「頹屋203」在網路上是老街最熱門的打卡點,從頹圮中自然生長的大樹、斑駁紅磚牆與老玩具,意外混搭出美妙風景。(圖/魏妤靜攝)「頹屋205」1樓可見擅長中國結編織的許櫻桃阿嬤所作的作品。(圖/魏妤靜攝)以鳥籠搭配文字的大型藝術裝置。(圖/魏妤靜攝)而吸引不少人拍照打卡的「頹屋203」前身是理髮廳,已經閒置了40~50年,現則改造為「海口囝仔客廳」,並由「台西希望教室」的孩子們透過回收材料再創作,除了在牆面上裝飾各式玩具,也讓馬賽克拼貼浴缸搖身一變為花圃,成為在地亮點;再來到曾是日治時期「保正的家」的「頹屋205」,則分別可於1樓看到由編織達人許櫻桃手作的中國結盆栽,以及2樓由鳥籠達人丁茂賢、丁尚文、丁英南三兄弟創作的作品,其中丁家三兄弟據說已在台西製作鳥籠30多年,全台約7成手工鳥籠都出自他們之手。具有80幾年歷史的日式木造建築,經修復後成為台西海口故事屋。(圖/魏妤靜攝)台西海口故事屋現為藝文展覽空間,並可見屋長兼藝術家丁仁桐以象徵雲林的文蛤殼與牡蠣殼黏貼的大型木芥子娃娃。(圖/魏妤靜攝)而在離台西老街不遠處,還有一間2019年對外開放的「台西海口故事屋」,台西鄉舊稱為「海口庄」,1937年興建的建築最初原是日治時期的台西海口庄長官舍,其後又做為鄉長宿舍、社區營造中心等用途使用,現已公告為歷史建築並由台西藝術協會負責管理。這裡除了是台西鄉民可使用的公共空間,每年還有6檔藝文展覽輪番推出,會邀請雲林在地藝術家或台灣各地、國際藝術家參展,也時常舉辦說故事及親子DIY活動。故事屋旁還有一幅大件壁畫「看見台西-入口意象創作」,是台西鄉公所邀請兩位邀請馬來西亞街頭塗鴉藝術家於2019年所作,並融入台西出產的蝦、蟹、牡蠣等元素。故事屋屋長丁仁桐還提到,馬來西亞藝術家在不只一件創作中畫上船舶,象徵自己到各地遊歷,台西這件壁畫中的船舶名為「台西-1」,意為由此開展航向世界的旅途。由馬來西亞藝術家Annienah與Snozze噴漆創作的3層樓高壁畫,船舶方向是從台灣海峽到陸地,暗喻為當地帶來更多財富。(圖/魏妤靜攝)台西鄉中山路頹屋地址:雲林縣台西鄉中山路191、203、205號台西海口故事屋電話:(05)698-1703地址:雲林縣台西鄉民權路24號開放時間:10:00~17:00,週一、二休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aikoustoryhouse/
雲林百年「人面雀榕」五官變和藹可親 信眾分析可能這原因
雲林縣口湖鄉梧北社區有1棵300餘年雀榕,其樹瘤外觀神似人臉,被稱為「人面雀榕」,相傳已化為神靈,後由地方信仰中心調天府李府千歲敕封為「龍財神榕」,近年來神榕五官有所改變,以前比較威嚴,現在變得和藹可親,就科學角度而言,可能是樹齡漸長,樹瘤形狀改變造成的,不過信眾認為是遊客變多「神榕心情變好了」。梧北社區「人面雀榕」據傳在村落形成前就已存在,村民發現這棵老榕樹接近根部處的樹瘤,外觀非常像人臉,可看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甚至還有明顯的牙齒,眼睛上方隆起處像圍了1條頭巾,村民們都覺得這是「神榕」,主動定期清理周邊環境,成為大家乘涼聊天的聚集點。梧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春生表示,相傳若有災害發生,神榕會落葉預警,幫助村落躲過災害,神榕還曾被雷劈過2次,後來持續生長,枝葉繁茂依舊,大家都認為這是替地方「擋劫」,調天府李府千歲因此透過乩童,敕封為村落守護神,名為「龍財神榕」。王春生說,近年來大家發現,原本看起來相貌威嚴的神榕,眼睛愈來愈下垂,像是在瞇眼微笑,牙齒則變得較不明顯,頭巾也不若以往隆起,整體讓人感覺愈來愈和藹可親,隨時在對路過的人露出笑容,讓人看了心情變好。王春生指出,神榕胸徑約1.6公尺,胸圍約5公尺,高6、7公尺,已由雲林縣政府列為老樹保護名單,原本知道的人不多,後來梧北社區進行社區營造,以鐵花窗為營造主題,成為雲林縣沿海特色景點之一,吸引許多民眾前來打卡,「龍財神榕」是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人氣愈來愈旺。「龍財神榕」信眾認為,神榕變得和藹,可能是遊客日多,經常有人參拜,在大家的陪伴下心情變好了,看見神榕笑容漸盛,大家也很開心,希望神榕繼續保佑社區,讓大家安居樂業。雲林縣口湖鄉「人面雀榕」五官變和藹,信眾認為是「神榕心情變好了」。(圖/張朝欣攝)
雲林口湖 人文社區 訴說在地情
雲林縣口湖鄉的「梧北社區」,2020年推動景觀再造後成為網路旅遊話題,社區內多添了十多面有故事的鐵花窗,與鄰近同在口湖的「成龍村」自然人文景點連成一氣,值得一同走訪。「椬梧水塔」底部不只是小雨燕棲息地,還以「家」的意涵進行瓦片拼貼的藝術改造。(圖/林士傑攝)「阿嬤,咁ㄟ凍請您佮阮講窗仔的故事?(阿嬤,能不能請妳跟我說這個窗仔的故事?)」經營雜貨店的九十二歲阿嬤李林選,在梧北社區的鐵花窗完成後,不只雜貨店成為遊客的問路站,連她本人都變成宣傳活招牌。梧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春生提到,社區因被選中進行「椬梧城鎮之心人文景觀再造」計畫,用「跟著小雨燕趣旅行」的可愛意象做主軸,貫串社區人文景點與生態,散落在社區中、訴說十個在地故事的十三面鐵花窗,因此一炮而紅。梧北社區的鐵花窗作品《廟前柑仔店》,細緻地做出了糖果罐的造型,也刻畫出李林選阿嬤的人生。(圖/林士傑攝)尋鐵花窗 聽村民故事想造訪鐵花窗,可從社區信仰中心「調天宮」為起點,循著小雨燕的標示一路前進。每扇窗中以不同的「雙手」圖案,帶遊客看到雜貨店阿嬤從事農耕的過往、素人畫家為照顧妹妹返回口湖的情誼,認識從台南北門嫁來口湖的「玫瑰姐」、自創詩詞寫滿家牆的詩人陳山派,以及致力民主運動的「民主先聲」李萬居,也能看到設計鐵花窗的「芃芓藝術工作室」和「鐵作職人」曾文昌團隊,牽引出居民人生故事的用心。《陳山派詩人厝》有陳山派嘻笑以對洗腎心情,與描述農村生活的創作。(圖/林士傑攝)《椬梧地、產、景》呈現在地養殖文蛤、白蝦等產業面貌。(圖/林士傑攝)正午時分,「口湖遊客中心」內有間「甘苦人餐廳」,以農民辛勤栽種的食材、養殖的魚蝦做成美味佳餚,可依預算、人數配菜,也有以花枝排、煎虱目魚為主菜的個人套餐,還有超值划算的海鮮麵,成為遊客造訪口湖常選擇的用餐地點。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口湖遊客中心的廣場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將傳統信仰中的海洋守護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提醒大家珍惜環境。(圖/林士傑攝)矗立在遊客中心外頭的大型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接連獲得二○二○年義大利「國際A'設計大獎」(A' DesignAward & Competition)銅牌、二○二○「巴黎DNA設計獎」(DNA Paris Design Awards)。作品外型取材自台灣養殖魚類「龍膽石斑」,表面以低溫釉窯燒的陶片、磁磚,搭配鏡面玻璃等構成,魚肚位置還闢有座位可入內休憩。「甘苦人餐廳」的「虱目魚腹套餐」,能嘗到無刺虱目魚腹與加了蝦仁的花枝排,還有鮮甜的當令時蔬。(350元/套餐)(圖/林士傑攝)老屋新生 問路吃茶點當車拐入成龍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荺紾帶我們走進宮廟旁的「成龍‧捌貳」。這是去年八月村子終於成立的問路站,屋內略矮的天花板亦可看出是頗有年份的老屋所改建。而做為工作人員的返鄉青年們,正忙著烤熱「黑豆司康」與「烏魚子司康」,以及現泡由在地農民栽培的「有機黑豆茶」,同時回答旅人們對成龍村景點的各種疑問。手工低溫烘焙的「有機黑豆茶」香氣淡雅,口感綿密的「黑豆司康」與濃郁的有機地瓜抹醬滋味絕配。(有機黑豆茶80元;黑豆司康55元)(圖/林士傑攝)「成龍‧捌貳」不只提供茶點,還不時舉辦產地生態導覽活動。(圖/林士傑攝)緊鄰著的「成龍集會所」,門神圖案是以Q版鳥類形象繪製,象徵成龍村每年有許多冬候鳥停留。成龍集會所在六十多年前曾是金湖國小成龍分校,民國七十二年才改成集會所,一度因管理不易而閒置幾十年,在村民與藝術團隊共同合作下,才變成現在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的繽紛空間。遊客拍攝網美照時,也不妨仔細瞧瞧,還能在磁磚間看見居民生活影像。「成龍集會所」以磁磚拼貼得相當繽紛,可以在此稍作休息與自由閱覽。(圖/林士傑攝)認識溼地 訪藝術作品成龍村最初被外界所認識的起因,是十年前開始舉辦的「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成龍溼地原是大片耕地,卻在民國七十五年及民國八十五年間分別遭受「韋恩」颱風與「賀伯」颱風侵襲,引發海水倒灌與土地鹽化,農民失去良田,只好轉型從事養殖漁業。然而溼地雖不再適合農耕,卻成了鳥類最佳棲息地,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都有大批候鳥來此過冬。成龍村民在2016年首次創建自己的藝術作品《連結》,以橋梁形態象徵與自然和諧共存。(圖/林士傑攝)林荺紾提到,由觀樹教育基金會主辦、在地居民參與合作的藝術節,讓溼地與居民生活更加緊密,融入生態意象的創作不只部分來自村民設計與搭建,也由於多採用木、竹等自然材料,時間久了難免損壞,因此村民甚至會自發巡視、重新修補。想多了解成龍村,用雙腳走訪一圈溼地創作、和在地居民聊聊天,絕對是最佳方式。藝術家李蕢至以漂流木創作的《海螺》是2020年新作,用以表達溼地生物的多樣性。(圖/林士傑攝)烏金飄香 日曬好滋味豔陽下,木板上平躺著一塊塊烏魚子,閃耀著美麗的光澤,包著頭巾的阿姨們穿梭其間忙著幫烏魚子翻面,是成龍村另一道冬季美好風景。直到農曆年前,都有機會在「豐樺水產」看見曬烏魚子的景象。(圖/林士傑攝)加工技術承襲自爺爺的「豐樺水產」老闆林豐樟表示,每片烏魚子得歷經採卵、綁線、清洗、去血等至少十道工序,才能精製完成端上桌。因應現代養生觀念,還得縮短鹽漬的時間,從而增加了加工過程的變數。即便挑戰重重,他們仍致力保留烏魚子鹹香好滋味,製作「一口吃隨身包」,以人工把關、分切包裝,來到口湖時,可別忘了帶點美味烏魚子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