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營造
」 生態
台灣中油深耕永續再獲國際肯定 連續六年榮獲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
2025「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sia Responsible Enterprise Awards, AREA)頒獎典禮暨國際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高峰會,昨(27)日在泰國曼谷舉行,台灣中油公司連續第三年獲頒「企業永續報告獎」,由發言人林珂如代表受獎,展現永續資訊揭露的透明度、全面性及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成果;近六年來,台灣中油共累計獲得14項AREA大獎,顯示長期深耕永續經營的表現獲得國際肯定。「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已邁入第15屆,係亞太地區最具指標性的企業永續獎項之一,目的在表彰實踐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表現傑出的企業,各獎項需通過書面審查、實地訪談與專家評選等層層關卡,台灣中油自亞洲各國參與企業中脫穎而出,展現落實永續經營之實力與成果。台灣中油對推動永續發展不遺餘力,2003年即設立永續經營推動委員會,致力於推動ESG策略並全面與營運整合;2007年起,每年自願編製永續報告書,2023年度報告書內容積極回應社會大眾對氣候與環境議題的關注,特別強調對環境保護的承諾,在營運場域及周邊環境持續推動環境維護、海陸域生態監測與生物多樣性營造計畫。台灣中油深耕永續,連續六年獲2025「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由發言人林珂如代表受獎(圖/台灣中油提供)。台灣中油的永續作為皆呼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包括發展藻礁保育與觀塘小燕鷗棲地營造等計畫,對應「海洋生態」與「陸域生態」的目標;在「可負擔潔淨能源」方面,截至2024年建置超過270座太陽光電系統;在職場安全與員工福祉方面,台灣中油導入AI科技強化工安管理、定期實施災害應變演練,並持續推動員工健康促進措施,總合傷害指數連續28年以上低於全產業平均,落實「健康與福祉」及「優質就業及經濟成長」。此次台灣中油再度榮獲「企業永續報告獎」,不僅肯定台灣中油長期在永續發展上的努力與成果,更激勵全體員工持續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展望未來,台灣中油將持續深耕永續,邁向淨零轉型的目標。

蛙生好難1/斑腿樹蛙、美國螯蝦入侵 台北赤蛙保護區竟成外來種復育地
桃園市楊梅區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全國最小野生動物保護區,成立目的為守護第二級珍貴保育類動物台北赤蛙,曾被譽為「生態界珍珠」,近日卻因復育14年僅增加13隻台北赤蛙而遭到市議員周玉琴批評,當地民眾更發現,福壽螺、美國螯蝦和斑腿樹蛙等外來種在保護區成立後大舉入侵,質疑「保護區成外來種復育地」。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楊梅區仁美路段731埤塘,原為自來水公司戰備池,供農田灌溉所用,在無使用需求後演化成自然埤塘,因長年保持一定水位,加上位置隱密而孕育豐富生態環境,曾擁有北台灣數量最多的台北赤蛙群。台北赤蛙俗名「雷公蛙」,其體型纖細嬌小,體長約3到5公分,又被暱稱為「夜晚綠精靈」,過去在台灣田間隨處可見,後因農業型態改變,農藥和肥料普遍使用,加上農地改為住宅和保育區,台北赤蛙族群隨著棲地迅速減少。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調查,高榮保護區內2005年單晚最高觀察到187隻台北赤蛙,2010年單晚最高調查量為16隻,2013年更僅剩7隻,桃園市府因而在2012年公告,將此區劃成野生動物保護區,總面積為1.1公頃,是國內面積最小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桃園首座被劃設為保護區的陂塘。台北赤蛙早年生活在台灣田野間,如今因農藥普遍、棲地縮減而逐漸消失,現已成為二級保育類動物。(圖/桃園市農業局提供)此後桃園市政府屢次公告宣布復育有成,2021年還發布新聞稿,表示台北赤蛙在園區內「生意」超好,粗估園內至少有200隻幼蛙誕生,成蛙數量則達400到500隻,復育數量是近年十年最多,當桃園市府興奮報喜時,當地居民卻是憂心忡忡。市議員周玉琴近日在議會質詢,表示野保區設立13年,市政府每年編列130萬元預算,2024年單日最高調查量為30隻,僅比劃設保護區前增加14隻,對其成效深表質疑,且保護區內還出現過去沒有的美國螯蝦、人厭槐葉蘋等外來種,呼籲找第三方公正研究單位復查外來種從何而來。更令人擔憂的是,每晚30隻調查數量恐僅是「樂觀估計」,根據「113 年度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棲地營造及臺北赤蛙復育案期末報告書」,調查人員的確5月27日和6月7日各觀察到30隻,包括目視5隻和聽音25隻,也就是實際看到的赤蛙屈指可數,整年則觀察到239隻,包括43隻目視和239隻聽音。在保育進展一言難盡時,外來種卻在保護區內「快樂長大」,當中更包括低海拔環境中幾乎無敵手的斑腿樹蛙,調查團隊在2022年看到54隻斑腿樹蛙,另還聽見15隻,當年實際捕獲30隻,2024年則看見28隻,另還聽見6隻,實際捕捉移除數量則為19隻,保護區內恐還有大量黑數則威脅本土樹蛙族群生存。當地民眾更質疑,美國螯蝦和福壽螺在2018年前並不存在,懷疑是保育區經營團隊帶種源進去後才「欣欣向榮」,保育區近年又出現雜食性的吳郭魚,這些生物都是台北赤蛙的天敵,嚴重威脅台北赤蛙生活區域和蝌蚪生存機會,嘲諷表示「根本是外來種復育區」。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為復育台北赤蛙而設立,早年水質清澈、生態豐富,如今卻遭外來種入侵。(圖/桃園市農業局提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回憶,她2、30年前曾在朋友的介紹下到楊梅尋找台北赤蛙,當時楊梅草澤溼地環境豐富,台北赤蛙可謂遍地都是,印象中過去的確沒有斑腿樹蛙,但外來種侵入原因複雜,她認為應是近年環境變化,過去的草澤在開發後成為停車場、菜園或住宅區,吳郭魚、斑腿樹蛙等強勢外來種可能隨溝渠侵入,並在此擴張族群。楊懿如提到,根據高榮的報告,可看出保護區內有台北赤蛙幼體和母蛙,顯示族群逐漸穩定、正在延續,但生存範圍被困在野保區內,「最好可能就是這樣」,強勢外來種捕食蝌蚪,也是台北赤蛙族群無法擴大的原因之一。楊懿如建議,控制外來種侵入不該僅限於高榮,而是整個區域一起控制,保育也同樣如此,應與附近居民溝通,共同推動友善農法和生態保育觀念,保育區棲地與外圍擴張串聯,才有機會使族群增大,讓台北赤蛙再次展現蓬勃生機。斑腿樹蛙在台灣低海拔環境中幾乎沒有敵手,嚴重影響原生物種生存,高榮管理團隊2024年移除19隻,仍有黑數在保育區內擴張。(圖/翻攝高榮野生動物保育區臉書,CTWANT合成)對此,「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棲地營造及台北赤蛙復育案」計畫主持人、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秘書長劉正祥說,外來種植物並非是團隊刻意引進,而是在種植與蛙類共生植物時不小心夾帶,而美國螯蝦等外來種則是「本來就有」,非外界傳言的保護區成立後才出現。劉正祥說,團隊老師吳聲昱過去在龍潭吳家生態池就有復育台北赤蛙的經驗,目前將更積極移除外來種,並控制會吃青蛙和蝌蚪的鷺科鳥類、斑鱧等原生種,盡力守護台北赤蛙成長。桃園市農業局林務科回應,在諮詢多位專家後,認為外來種是環境變遷而擴張至保護區,而保育成功不能單以經費作為衡量,保護區主要功能是營造棲地,讓台北赤蛙在此安居,目前每天晚上約能發現30到35隻,後續將加入專家學者意見,共同為台北赤蛙持續努力。

蛙生好難2/年清上千公斤外來植物 生態殺手竟是經營團隊親手引進
桃園市楊梅區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近日遭市議員周玉琴質疑成效不彰,認為野保區成立13年來,僅成功復育14隻,野保區內更出現美國螯蝦、斑腿樹蛙和吳郭魚等外來種動物,植物問題也同樣嚴重,保護區內還有人厭槐葉蘋、銅錢草和大花咸豐草等強勢外來種植物,更有多種是經營團隊引進,如今每年要清除上千公斤,周玉琴因而呼籲第三方公正單位介入,重新審視保育結果。桃園市政府為保護瀕臨絕種的二級保育類動物台北赤蛙,2012年成立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年編列130萬元預算,委託台灣溼地復育協會進行此保育區內棲地營造與台北赤蛙復育。而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由吳聲昱發起,他出生桃園龍潭.原是只有初中學歷的瓦斯工程包商,後不忍故鄉農田和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自己童年熟悉的水草都消失無蹤,因而自發性的尋找原生種水草回來復育,他因而多次登上媒體版面,還被稱為「田中博士」、「台北赤蛙之父」,如今高榮復育成果卻備受質疑。周玉琴近日在議會質詢,表示野保區設立13年,市政府每年編列130萬元預算,2024年單日最高調查量為30隻,僅比劃設保護區前增加14隻,保護區內還出現過去沒有的美國螯蝦、人厭槐葉蘋等外來種,呼籲找第三方公正檢視保育成果,農業局則承諾會找專家加入。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由吳聲昱發起,吳聲昱號稱「台北赤蛙之父」,保育成效卻備受質疑。(圖/翻攝吳聲昱臉書)根據「111年度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棲地營造及臺北赤蛙復育案期末報告書」,人厭槐葉蘋竟是由歷年維護管理團隊引進,但該植物在國際上早已惡名昭彰,更被視為水域的生態殺手。嘉義大學生物學系暨研究所所長呂長澤表示,人厭槐葉蘋生長快速,往往會覆蓋池面影響水下透光性,而該植物不斷增長後,植物體也會往下壓導致腐爛,消耗水中氧氣,讓池子中的水生植物難以生存,且其繁殖性極強,若是在工具中不小心夾帶一小塊,便能在水池中繁殖。呂長澤說,清楚外來種植物分為物理和化學方式,但灑藥等化學方法會破壞生態,建議每月定期人工清除人厭槐葉蘋,再依生長速度調整清除頻率,不給它生長機會,才能根除。高榮野保區中的水質也讓呂長澤擔憂,他提到,過往報告看不出有水質問題,但從近日現況來看,能發現水面有大片綠藻,可能是近日天氣炎,導致藻類增生,藻類耗用水中溶氧量導致水棲生物缺氧,惡性循環恐讓優氧化加遽,建議定期清除藻類植物,並引進活水以改善水質。桃園市議員周玉琴呼籲農業局邀請第三方公正單位檢視保育成果,農業局則承諾會邀請專家參與。(圖/影音組攝)呂長澤說,目前國內多地面臨外來種威脅,而海關身處第一線進行邊境管制,相關單位更該加強教育宣導,讓民眾知道那些植物是外來種,不該隨便棄養導致外來種侵入環境,上下齊心才能阻擋外來生物侵略台灣原生環境。對此,「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棲地營造及台北赤蛙復育案」計畫主持人、台灣濕地復育協會秘書長劉正祥說,外來種植物並非是團隊刻意引進,而是在種植與蛙類共生植物時不小心夾帶,而美國螯蝦等外來種則是「本來就有」,非外界傳言的保護區成立後才出現。劉正祥說,團隊老師吳聲昱過去在龍潭吳家生態池就有復育台北赤蛙的經驗,目前將更積極移除外來種,並控制會吃青蛙和蝌蚪的鷺科鳥類、斑鱧等原生種,盡力守護台北赤蛙成長。桃園市農業局林務科回應,在諮詢多位專家後,認為外來種是環境變遷而擴張至保護區,而保育成功不能單以經費作為衡量,保護區主要功能是營造棲地,讓台北赤蛙在此安居,目前每天晚上約能發現30到35隻,後續將加入專家學者意見,共同為台北赤蛙持續努力。

守護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嘉義九芎埤復育棲地「壯大水雉族群」
林業署嘉義分署號召志工、保育團體,在九芎埤種下近2萬株印度莕菜及菱角。(圖/翻攝畫面)嘉義分署長李定忠也親自種下一株株印度莕菜苗,期待長成一整片水雉的「浮」地。(圖/翻攝畫面)許多參與者第一次下水親身體驗棲地營造,現場氣氛熱絡。(圖/翻攝畫面)水中作業的同時,志工夥伴在陸地清理陳年堆積於護岸上的垃圾。(圖/翻攝畫面)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25日於嘉義縣水上鄉塗溝村舉辦「雉浮日—九芎埤水雉浮葉棲地復育」活動,集聚來自各地等致力於保育水雉的民間團體與志工夥伴共襄盛舉。(圖/翻攝畫面)有「凌波仙子」美稱的水雉,被農業部公告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經過30多年保育,台灣本島水雉族群數量從不到50隻,到去年冬季已突破3000隻,但在菱角農老化、改作,棲地面積逐漸萎縮,又有氣候及農業變遷等多重影響下,擔心好不容易復育的成果受到衝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向農田水利署認養嘉義縣水上鄉九芎埤,號召志工、保育團體,在九芎埤種下近2萬株印度莕菜及菱角,期盼透過棲地營造,讓水雉在友善環境中生活、養育下一代。林業署嘉義分署表示,水雉是台灣農田濕地代表性保育鳥種,屬於農業部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在溼地內的浮葉植物上築巢、覓食,自1989年公告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以來,歷經30多年復育,水雉族群數量從不到50隻,至2024年冬季突破3000隻,是台灣野生動物族群復育的標誌性物種。不過,嘉義分署發現,水雉族群仍面臨菱角農老化、改作導致棲地面積逐漸萎縮等問題,又如數年前因大旱導致嘉南平原菱角田區停止灌溉,在氣候及農業變遷多重影響下,恐面出現現有棲地不足困境,而影響水雉生存。為此,嘉義分署在國土生態綠網框架下,積極尋覓可營造浮葉植物的水雉補充棲地,經盤點後,發現九芎埤就在國家級嘉南埤圳重要溼地內,且是農田水利署管轄、無灌溉功能的埤塘,其周邊菱角田也是嘉義縣水雉生態給付推動重點區域之一,是極具潛力的水雉衛星族群復育據點。為壯大水雉族群數,嘉義分署去年6月主動向農水署嘉南管理處認養九芎埤,昨(25日)在水上鄉塗溝村舉辦「雉浮日—九芎埤水雉浮葉棲地復育」活動,邀集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等政府單位夥伴,以及國家森林志工、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志工、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志工、嘉義縣野鳥學會、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塗溝社區發展協會與國立嘉義大學學生等50人,從嘉義、台南、高雄齊聚九芎埤。民間團體與志工夥伴,齊心合力在九芎埤東側水灣約2000平方公尺區域內,種植近2萬株的印度莕菜及菱角,期透過浮葉植物營造繁殖與覓食環境,許多參與者第一次下水親身體驗棲地營造,現場氣氛熱絡。嘉義分署長李定忠也親自種下一株株印度莕菜苗,期待長成一整片水雉的「浮」地,早日在九芎埤看到水雉爸爸在浮葉植物上孵蛋的身影。嘉義分署表示,後續會先觀察存活狀況,如有區塊成長不理想再進行補植。嘉義分署指出,此次行動不僅是水雉復育工作重要一環,更是推動「嘉南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的具體實踐,透過國家與民間攜手合作,串聯溼地地景,強化生態廊道連結,進一步提升國土生物多樣性安全網效能。嘉義分署表示,未來會持續與各界合作,透過復育行動、友善耕作推廣及生態給付制度,擴大水雉與溼地關注物種的友善環境面積,實現人與自然共好願景。

中信金出手了! 挺台江國家公園「擴大黑面琵鷺糧倉+助兇狠圓軸蟹產卵」
中信金(2891)於三年前率金融業之先加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隔年發布全臺首本TNFD報告書,2025年5月則與位於台南的台江國家公園簽署MOU將持續實踐維護生物多樣性;金控總經理高麗雪表示維護生物多樣性責無旁貸,此次號召中信銀行、台灣人壽、中信證券、中信投信四家子公司支持台江國家公園棲地營造,讓私人魚塭成為「人、魚、鳥共好」的永續棲地。台江國家公園為我國第八座國家公園,是臺灣唯一國際級濕地型國家公園,兼具碳匯、防洪、淨水及生態功能,雙方公、私攜手打造臺灣國家公園首例推動「其他有效地區保育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將共同投入濕地治理、友善魚塭、保育兇狠圓軸蟹和指標性瀕危物種黑面琵鷺;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中信金控以實際行動力挺台江處,舉辦護蟹淨灘行動,認養陸蟹熱點「城西夢幻湖地區」。國家公園署署長王成機表示,國家公園是國土保育的核心,很榮幸與中信金控攜手推動溼地棲地保育,期盼有效結合企業力量,驅動永續共好;台江處處長謝偉松則肯定中國信託在永續治理的卓越表現,期待透過此次合作導入企業永續管理資源及模式,有效推動台江各項保育工作。中信金控總經理高麗雪率領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中信證券總經理林佳興、中信投信總經理陳正華及中國信託志工群前往城西堤防旁濕地淨灘,讓「濕地清道夫」兇狠圓軸蟹有更乾淨的產卵環境,並將於7、8月施行監測調查、夜間巡護及交通管制,讓抱卵遷徙的母蟹順利跨越馬路堤防降海釋幼。此外,根據2025「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目前全球數量來到7081隻,其中來臺灣度冬的就有4100多隻,占全球總數近六成,台江國家公園這次攜手中信金控要擴大推動友善魚塭及救傷監測追蹤。中信金控四家子公司攜手四位在地漁民,在台江周邊魚塭推動友善經營,透過其他有效地區保育措施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簡稱OECM)機制,鼓勵魚塭在候鳥度冬期間配合「曬坪」,連續五天以上放低水位維持20公分,留下雜魚、不驅趕鳥類、不使用化學藥劑等友善行為,擴大黑面琵鷺糧倉;並提供獎勵金支持漁民永續𨍭型、發展黑琵自有產品品牌,讓漁業生態與棲地保育共好,「養魚」與「養鳥」和諧共存。

布袋濕地廢曬鹽田 成候鳥過冬新天堂
嘉義縣布袋鹽田廢曬後,不但成生態豐富溼地環境,也是東亞澳候鳥遷徙線重要中繼站,在林業署嘉義分署與高雄市野鳥學會合作下,透過溝渠疏濬、營造十字形渠道、挖掘引水渠道及調節水位,成功打造候鳥友善棲地,入冬以來已吸引7000隻候鳥棲息,其中黑面琵鷺約800隻,占黑琵在台度冬族群20%。林業署嘉義分署表示,2019年國有財產署啟動邊際土地認養機制,高雄市野鳥學會認養343公頃布袋廢曬鹽田,積極投入棲地巡守、棲地營造、環境教育宣導及生態調查監測等工作,並針對鹽田地形,營造出適合候鳥棲息、覓食環境,有如舒適的過境旅館。早期布袋9區鹽田在雨季容易出現水位過高,旱季又缺乏水源情況,造成水鳥棲息困難,經嘉義分署挹注經費,攜手高雄市野鳥學會,透過浚深排水溝渠、挖掘引水渠道及設置虹吸管,增加土丘、土堤、淺溝等高低起伏落差的環境,改善棲地水文場域。嘉義分署表示,2024年共完成中央溝渠疏濬550公尺,營造5座十字形溝渠達1070公尺,挖掘後的土方堆砌成總長度440公尺土堤,夏季提供長住水鳥繁殖,颱風季水位高漲又變成水鳥避難棲所,入冬後,土堤發揮避風效果,吸引超過3000隻黑腹燕鷗棲息,傍晚時總見燕鷗群飛。嘉義分署認為,去年豐沛降雨及棲地營造奏效,10月度冬期後,水鳥種類與數量大幅上升,12月鳥調紀錄平均約7000隻候鳥嬌客棲息,包含國際關注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黑面琵鷺,就觀察到約800隻,宛如候鳥樂園。

大甲溪、筏子溪棲地營造奏效 石虎明顯增加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9日舉行「台中綠網保育策略暨階段推動成果分享」大平台會議,透過與在地機關、NGO、社區及企業公私協力,串連大肚台地與筏子溪綠藍帶、大安溪與大甲溪溪流保育軸帶,以建構石虎等關注物種生態廊道。台中分署指出,大甲溪和筏子溪石虎數量明顯增加,顯示棲地營造奏效。林業署台中分署加強推動綠網保育軸帶空間上跨機關整合,透過小平台會議方式,聚焦於溪流生態廊道改善、筏子溪巴氏銀鮈庇護所棲地營造可行性評估成果分享等相關保育迫切議題;另擴大辦理2場大平台會議,以保育軸帶規畫與成果分享,優先推動課題之跨域合作討論及交流,共同營造友善棲地。林業署台中分署說明,會議分享以綠藍廊道串連、生態植被復育、公私協力參與等3大議題執行情形與成果,分署長期與台中市農業局辦理石虎族群監測調查及保育推動工作,逐步完備台中地區石虎等關注物種基礎調查工作,結果發現大甲溪和筏子溪石虎數量有明顯增加,顯示棲地營造達到效益。林業署台中分署指出,為減少棲地破碎,營造生態綠網,委託保育軸帶復育計畫中調查到85科330種物種(台灣特有種38種;列入珍稀物種計32種),成果豐碩。另為恢復原生綠帶及營造關注物種棲地,目前已培育狗花椒、台灣百合、正榕等約60種原生植物,逾10萬株苗木,可供大肚台地火燒跡地造林復育、海岸及河川保育軸帶生態植被復育等,加速植生恢復。

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全臺13位典範農友現身分享、盼更多農友加入友善耕作
2022年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選拔活動,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甄選類別分為「生產操作」、「生態營造」、「土壤碳匯」三大領域。歷經三個月的書面審查、現地評選等階段,遴選出13位典範農友,於11月22日舉辦頒獎典禮,並邀請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共同與會。綠色保育標章旨在促使農業活動兼顧生計與保育的永續發展,在12年間,陪伴農友們累積了許多友善農耕的作法,此次也會將獲獎農友的耕作特色與經驗集結成冊,期盼進一步帶動農友間的經驗交流與技術提升,鼓勵更多人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也讓大眾認識綠色保育標章產品「人與環境共好」的珍貴價值。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頒獎活動現場,同時也以綠色保育食材製作精緻的綠保饗宴,期望大眾支持綠保食材(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首屆「大腳印獎」獎項突顯出友善農業耕作特色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透過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動,藉由農友對土壤的友善作為,展現農業在生態上的貢獻,也為農友帶來生產外的鼓勵。綠色保育標章的圖案設計主軸為「田裡有腳印」,彰顯人與動物共享一塊田的精神,也是農友們的用心所在。「大腳印獎」即是遴選出默默耕耘、守護大地的典範農友,加以表揚、鼓勵,讓社會大眾更能看見綠保農友守護生態的用心。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選拔活動,11月22日舉辦頒獎典禮,匯集全臺13位獲獎者,分享並交流友善農耕經驗與技巧,期望帶動更多農友加入(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每一位符合綠色保育標章的農友,必須在不影響田間生物的棲息和農田附近的自然生態下耕作,除了不施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及除草劑,更積極營造動物的棲地,守護田間的物種與生物多樣性。因此,首屆「大腳印獎」分為三個獎項:「生產操作組」重視土壤、病蟲草的田間管理技術與生產銷售的收益;「生態營造組」則著重在棲地營造與農田生態服務的價值;「年度特別獎」則是以國際聚焦的碳中和議題,特別設立「土壤碳匯組」。期望透過三大面向,呈現綠色保育對生產、生態、環境議題的價值與貢獻。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特別製作「2022綠色保育大腳印農友精選特集」,收錄本屆獲獎及入選者共16位農友的田間風光,以及耕作特色與經驗,輔以評選委員的講評說明,將於慈心基金會官網上架與大家分享,也期待有更多農友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第一屆榮獲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土壤碳匯組」特別獎的農友顏明川分享農場土地透過鋪覆蓋物、少翻耕來增加有機質,維持土壤固碳功能(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設立年度特別獎,鼓勵農友關注並投入「土壤碳匯」本屆榮獲「土壤碳匯組」特別獎的農友顏明川、鄧秋美夫婦,透過鋪覆蓋物、少翻耕來改善土壤、增加有機質,維持土壤固碳功能。同時考量碳足跡,自製堆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積極作為,讓農田土壤的碳匯能力持續累積。林務局表示,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從去年的大旱到今年的大雨,對農業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而因應氣候變遷的根本之道,是從源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宣示台灣將推動2050淨零排放,農委會隨即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顯示農業部門對於氣候變遷政策的高度重視。慈心基金會關注農田生態系以外,更在2021年加入千分之四倡議聯盟,更著力宣導土壤碳匯的重要性,也提供農友施作建議,並邀請農友進行試驗,期望能夠藉由農友們的參與,累積更充足的資料與經驗,進而推廣土壤碳匯的農耕技術。因此,首屆「大腳印獎」的年度特別獎以「土壤碳匯」為主題,期望農友關注並投入土壤碳匯的操作,一同為地球環境做出貢獻。第一屆榮獲綠色保育「大腳印獎-生態營造組」獲獎者大合照(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綠色保育重視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健康,原本即有利於固碳,在此基礎之上,慈心基金會建議農友做重點調整,積極採取增進土壤碳匯的措施。包含:以不耕犁或少耕犁的方式耕作,來避免土壤壓實;用草生栽培的方式或以覆蓋物保護田區,減少土壤裸露;施用堆肥、有機肥、稻草、落葉等方式增進有機質。再配合定期觀察、記錄與採土檢驗,以明確的固碳操作方式,讓更多二氧化碳轉為土壤有機質,來增進土壤碳匯的效益。長期支持綠色保育標章商品的有機通路里仁公司董事長李妙玲感謝農友的用心與堅持(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以綠色消費共同守護田裡的大小腳印截至2022年10月底止,全台共有459位農友取得綠色保育標章,通過面積逾742公頃,保育物種達到42種,棲地保育已有263件,綠色保育理念於全台遍地開花。「每一次消費,你都在選擇你想要的世界樣貌」,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產品可於全台里仁門市及部分家樂福、全聯門市,或是天天里仁、直接跟農夫買等電商平台選購,希望透過「大腳印獎」的舉辦,使消費者有更多機會隨著農友的大腳印,守護田間野生動物的小腳印,陪伴臺灣生態環境復甦。

台灣中油營造小燕鷗棲地 自然繁殖率大幅提升至七成以上
台灣中油公司與桃園市政府及桃園市野鳥學會合作,3年前開始在桃園沿海地區營造保育類野生動物小燕鷗棲地,吸引越來越多小燕鷗築巢繁殖,自然繁殖率大幅提升至七成以上。今(20)日台灣中油在桃園市竹圍漁港舉辦「111年度小燕鷗繁殖成果發表會」,再次宣示守護生態的決心。小燕鷗為二級保育鳥類,每年4月會北返到台灣,並於5至7月間群聚在開闊的海邊沙礫地築巢,是唯一在本島繁殖的鷗科鳥類。依往年桃園過境及繁殖紀錄,每年平均約150隻出現,近3年最高200隻左右,今年根據桃園市野鳥學會調查,截至6月初,竹圍漁港約觀察到150隻成鳥。小燕鷗為二級保育鳥類,每年4月會北返到台灣,是唯一在本島繁殖的鷗科鳥類。(圖/中油提供)為信守三接環評承諾,台灣中油從108年開始與桃園市政府及桃園市野鳥學會合作,在桃園海岸進行小燕鷗繁殖棲地營造工作,營造地點包括竹圍漁港、白玉海岸、大潭海岸及許厝港國家溼地,共設置4個繁殖棲地,並於各營造地點進行繁殖監測調查。由於白玉海岸及竹圍漁港北堤等營造區土地非台灣中油所有,因此初期費了一番努力且經多方協調後逐步達成共識,展開營造工作,才讓竹圍漁港棲地營造規模日益擴大,越來越多小燕鷗在此落地築巢。桃園鳥會及八德大伙房書院小朋友布置假鳥及庇護瓦。(圖/中油提供)營造棲地過程包括在竹圍漁港北堤整地並搭建圍籬,再配合布設假鳥及庇護瓦以減少小燕鷗受到野生動物及人類行為的干擾,安心繁衍下一代。這些棲地的小燕鷗繁殖成功率,從原本自然繁殖率不足三成,大幅提升至七成以上,109年竹圍漁港棲地甚至達到九成繁殖成功率,營造及繁殖成效可說相當成功。董事長李順欽再次宣示台灣中油保育小燕鷗等生態的決心,他表示,未來台灣中油將繼續與各界合作,持續推動小燕鷗的棲地營造工作,盤點小燕鷗築巢數量並監測其孵化率,讓竹圍漁港成為小燕鷗的第二個家,也願提供各單位共同推動保育的參考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維護及復育三接周邊生態環境,達成生態永續與經濟進步雙贏的願景。

亮起來! 台積電努力4年終於復育200隻螢火蟲
除了公司獲利、員工薪水傲人,台積電也持續發揮綠色製造力量,在工廠導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管理,率先成為全國第一座在廠內復育螢火蟲成功的企業。台積電表示,歷經四年不懈的努力,累積至去年4月,台南廠區出現超過200隻螢火蟲的成蟲,目前正同步將螢火蟲棲地營造的經驗,擴展到新竹以及台中廠區。為讓螢火蟲穩定繁衍後代,台積電去年更專注水質與植被環境管理,監測食餌螺類數量使其繁殖成長,讓黃緣螢幼蟲順利生長化蛹。此外,台積電以友善方式維護棲地,除了模擬螢火蟲自然生長環境,去年進一步管控夜間光害,降低路燈燈桿高度、使用LED 590nm螢火蟲專用燈,有效減低螢火蟲棲地干擾。台積電積極打造生態友善的廠區環境,去年9月與生態學者合作選址,預計新增廠內三處螢火蟲棲地營造點,未來將規畫選育適合的目標物種、調整棲地環境,一步一腳印累積綠色能量,創造科技與生態的平衡。同時,台積電在台中Fab 15B廠旁營造首座近自然林,已成功復育九種稀有植物,讓科技與環境共榮,並攜手學界恢復環境原始生態。由於台積電Fab 15B廠緊鄰生態資源豐富的台中都會公園,為確保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及維持生物多樣性,在廠區興建初期即攜手在地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推動近自然林與稀有物種的生態復育計畫。截至今年3月,Fab 15B廠近自然林共計復育204種植物,原生種比例達78.4%,其中涵蓋九種稀有植物,包含被農委會評定為易受害(VU)等級的狗花椒等。Fab 15B廠為台積電首座成功營造近自然林的示範廠區,未來將做為大肚山稀有植物復育基地,逐步串聯周邊綠帶,透過台灣原生種數量及植栽歧異度提升計畫的持續推展,擴大既有近自然林與生物圈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