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地
」 鱷魚 生態 動物 澳洲 灰熊暖冬又遇颱風重創 茂林紫斑蝶度冬數量減
每年10月紫斑蝶南下度冬,高市茂林區紫蝶幽谷就會出現群聚紫斑蝶,但今年尚未發現群聚現象,茂管處環境中心講師廖金山表示,因氣候不夠冷,加上今年多次颱風破壞蜜源及棲息地,導致目前僅記錄約1萬隻,預期茂林度冬紫斑蝶將減少許多。交通部茂林風景區管理處表示,台灣「紫蝶幽谷」與美洲「帝王斑蝶谷」齊名,同屬世界級自然資產,茂林是全世界僅有的2處越冬型蝴蝶谷之一,每年約10月至隔年2月,紫斑蝶便會集中遷往大武山麓的山谷躲避寒冬,直到春天來臨才陸續北返。長年在茂林記錄紫斑蝶數量的茂管處環境中心講師廖金山表示,茂林共有7個蝴蝶谷,每一次度冬整體數量都維持在40萬至50萬隻左右,紫斑蝶屬於熱帶蝶種,正常活動溫度在15°C以上,今年暖冬,至今天候不夠冷,一直未見紫斑蝶群聚現象。除暖冬氣候影響紫斑蝶南下度冬數量外,今年接二連三的颱風,導致蜜源植物被摧毀,加上棲息地遭破壞,無法吸引紫斑蝶停留,近日觀察僅約1萬隻現身,不排除也可能直接飛往屏東林邊度冬。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瑞祥表示,暖冬影響台灣紫斑蝶的遷移,今年氣候異常,觀測人員上周六日發現大量紫斑蝶仍停留在北部苗栗,因此預測南下茂林地區度冬紫斑蝶高峰期將落在12月中到1月底。陳瑞祥指出,今年颱風破壞紫斑蝶的蜜源植物,為了補充蜜源,茂管處特別補植500株高士佛澤蘭,紫斑蝶協會也提供600株,為首批嬌客提供充分蜜源,希望能留住大量紫斑蝶。他並提醒,今年賞蝶機會很珍貴,蝴蝶多在步道兩旁吸食花蜜,遊客欣賞同時切勿徒手抓蝶,避免牠們竄逃及受傷,也歡迎民眾把握時機上山賞蝶,欣賞群蝶飛舞的美麗風景。
人類滅絕後世界大亂?科學家揭露1生物「接管地球」
未來某一天人類恐怕因為戰爭或氣候變遷滅絕,國外科學家指出,世界不會因此大亂,極大可能會由「章魚」接替人類主宰地球。有研究發現,章魚的智慧、靈巧性和適應力,在動物中脫穎而出,還有成為文明創建者的潛力;科學家們目前只是推測,但章魚的能力的確有科學依據。根據外媒《太陽報》報導,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庫爾森(Tim Coulson)表示,在地球上章魚是聰明、適應力佳和資源性豐富的生物之一,他說明章魚的高等神經結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都是構建文明的關鍵特徵;加上章魚天生的靈巧性,及早被發現會使用石塊建造棲息地,由此可見在未來演化下,章魚很有可能進化如人類。不過庫爾森也點出章魚的最大缺點,牠們的壽命和其他動物比起來較短,平均壽命約1.5年至5年,此外牠們的身體還缺乏骨骼結構,都是限制其社會發展的因素。然而庫爾森補充,章魚雖然壽命短但相對成長速度快,身體與心理成熟後繁殖率高,多少能彌補進化的劣勢。許多人會質疑章魚只能在水中生活,但庫爾森推測章魚在環境影響下,可能演化出類似水肺的器官,延長沒有水的生存時間,適應陸地生活,甚至進一步發展出捕獵陸上動物的方法。庫爾森也解釋為何不是靈長類動物、鳥類或昆蟲接替人類掌管地球,他認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面臨的威脅類似,在氣候變遷和捕食者壓力下都可能走上滅絕之路;鳥類和昆蟲缺乏靈活性,難以製造工具或進行大規模環境建造。針對章魚最有可能接替人類主宰地球的假設,庫爾森強調目前只是推測,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為演化過程受到隨機突變和環境變化影響,未來是否還會出現別的物種具備像人類的智慧或強大的適應能力,都是未知數。而這項假設也令許多人們反思,自身與地球的關係,是否對地球生態負責避免發生遭滅絕的那一天。
南極洲皇帝企鵝流浪到澳洲!牠現身數千里外西澳海灘 專家親揭原因
澳洲的海洋海灘(Ocean Beach)近日出現一隻皇帝企鵝,引發當地人關注,由於皇帝企鵝棲息地在南極洲,推測這隻皇帝企鵝從南極洲到海洋海灘,只少穿越了2200英里,約3540公里。皇帝企鵝只在南極洲野外被發現,不過牠們的生存環境如今飽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報導,澳洲動保部門證實這隻來自數千里遠外南極洲的皇帝企鵝(Emperor Penguin),日前在經歷史詩般的長途海上之旅後,現身西澳州(Western Australia)海灘。報導引述西澳洲生物多樣性、保育、景點部(DBCA)說法,這隻皇帝企鵝在本月2日出現在海洋海灘,而且有營養不良的狀態,目前由當地專業野生動物保育員照顧中,估計需要幾週才能康復。皇帝企鵝只在南極洲野外被發現,不過牠們的生存環境如今飽受氣候變遷的威脅,另外,由於海洋海灘和南極洲相距超過3540公里,也就是這隻皇帝企鵝顯然游超過3540公里,才能現身澳洲。另據《澳洲廣播公司新聞》(ABC News)引述西澳洲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研究員坎內爾(BelindaCannell)推測,這隻皇帝企鵝可能是順著洋流往北漂,「牠們在覓食的時候傾向順著洋流移動,可以找到更多不同種類的食物,所以可能是這些洋流流向了比正常距離更遠的地方」。據了解,皇帝企鵝是18種企鵝中最高和最重的企鵝,體重可達40公斤,站立身高約1.1公尺,雌皇帝企鵝在繁殖季可產下1顆蛋,並交由雄性伴侶孵化,然後花大約2個月時間下海覓食。1隻來自南極洲的皇帝企鵝現身數千公里外的西澳洲的海灘。(圖/翻攝自X)
大霈沒問酬勞獻聲BBC紀錄片 被海底美景感動:好想潛水
BBC Earth紀錄片《亞洲》找來「大霈」李霈瑜為中文預告獻聲錄製旁白,她以一身大自然叢林風Dress code出席首映會站台力挺,讚嘆紀錄片各個視角都讓人目不轉睛,尤其第一集主題「海浪之下」上演繽紛海底世界,讓她忍不住直呼:「好想跳下去!好想潛水!」大霈開心接下《亞洲》的中文預告配音。(圖/侯世駿攝)《亞洲》由BBC Studios自然歷史部歷時近4年拍攝完成,依不同動物棲息地環境共分為7集,是BBC首部聚焦亞洲的野生動物生態系列紀錄片。大霈當初受邀為《亞洲》中文預告獻聲錄製旁白、推薦,完全沒問酬勞就一口答應,她開心表示:「可以跟BBC Earth被聯想在一起,實在太榮幸了!尤其像我潛水潛了這麼多年,我在節目裡看到的生物基本上都有碰過,可是怎麼沒有看過牠們有這些表現跟行為?是讓我最驚訝的!這部新系列拍攝了4年,可見背後付出了多長的等待和多強的耐心,真的覺得很了不起,會想要一看再看!」值得一提的是,《亞洲》拍攝團隊特地來台取景,製作人喬尼基林表示,他印象非常深刻的台北動物故事,便是在台北辛亥國小定居的大赤鼯鼠,這隻飛鼠抓住了城市生活的機會,在圖書館的窗台內建立溫暖安全的巢穴,遠離掠食者。為了拍攝這段大赤鼯鼠的故事,喬尼表示事先耗時一年做準備並確認其飛行路線,實際上花了好幾週才成功拍到他飛身覓食的畫面。喬尼表示:「台灣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還有很多故事沒被述說,我們也有跟台灣非常優秀的生物學家林亨利合作,他協助提供非常多在地資訊,拍攝期間所有台灣的工作人員都提供非常大的幫忙,是很開心的拍攝經驗。」
彰化四面佛寺「蝙蝠秘境」遭闖入 台灣葉鼻蝠數量驟減逾八成
台灣葉鼻蝠為台灣產翼手目中體型最大的食蟲蝙蝠,是台灣特有亞種,然而彰化市四面佛寺旁一處隱秘的台灣葉鼻蝠棲息地,日前遭到一名男子闖入並持掃帚驅趕拍打,導致棲息的600多隻蝙蝠受驚飛離,現場僅剩約100隻,數量驟減超過八成,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據了解,這處台灣葉鼻蝠秘境因蝙蝠象徵福氣,一直被廟方視作福地,為了避免民眾打擾蝙蝠休憩,廟方並未對外標示地點。然而一名男子在11月2日上午闖入該處,手持樹枝、木棒及掃把攻擊蝙蝠。他先以木棒敲擊鐵樓梯扶手,發出尖銳聲響驚嚇蝙蝠,隨後再持樹枝驅趕拍打。整個施虐過程持續約1分鐘,最終造成1隻蝙蝠墜地死亡。當地相關部門已拉起封鎖線並加裝警告標語,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台灣葉鼻蝠雖為台灣特有亞種,但並未列入保育類動物,無法依《野生動物保育法》進行處罰。彰化縣農業處表示,將研擬依據《動物保護法》對該男子進行懲處。若違反《動物保護法》第6條「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的規定,將處以1萬5000元至7萬5000元的罰款。此外,若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79條的規定,男子也可能面臨3000元以下的罰款或申誡,目前警方仍在進行調查釐清相關責任。根據《自由時報》的報導,彰化四面佛寺總幹事林峻毅表示,原本棲息在此的600多隻蝙蝠在受驚後飛離,剩餘的蝙蝠數量銳減至約100隻,堪稱生態浩劫。估計飛離的蝙蝠今年底前都不會回來,是否能在明年重返棲地仍待觀察。林峻毅也說明,台灣葉鼻蝠通常在每年3月中下旬來到該地區居住,並於5至6月繁殖後代,7至8月進入交配期,直至農曆大雪節氣才會離開,前往東邊山區的天然岩洞或隱蔽的廢棄掩體過冬。蝙蝠在冬季會冬眠,來年春暖時再次返回棲地。林峻毅呼籲,台灣葉鼻蝠對聲音和強光非常敏感,白天觀賞蝙蝠時,民眾應保持安靜,避免使用閃光燈或強光照射,以免干擾蝙蝠休息,並影響其生態環境。
彰化農田驚見蚯蚓大軍 農民憂:要地震了?
彰化市三村里一處農地近日出現「蚯蚓大軍」,農民在田間看到成群結隊的蚯蚓沿著田埂蠕動,數量驚人,令人頭皮發麻,擔憂是不是地震前兆。對此,氣象署2022年曾闢謠,蚯蚓容易受地溫、濕度、日照時數、氣壓等環境因素影響爬出地表,跟地震無關。彰化市三村里的農民表示,昨天上午下田耕作時,他看到密密麻麻的蚯蚓集體朝著同一方向快速移動,彷彿在集體轉移棲息地,且蚯蚓體型巨大,每隻長度動輒10幾、20公分長,數量多如千軍萬馬。農民表示自己種田十幾年,第一次遇到這種景象,憂心是不是地震快來了。氣象署在2022年曾解釋蚯蚓爬出地表跟地震無關。氣象署指出,蚯蚓容易受地溫、濕度、日照時數、氣壓等多重環境因素影響。例如大雨過後土壤水分增加,導致蚯蚓大量爬出,這種自然現象與天氣變化相關,而非地震前兆。中央氣象署解釋蚯蚓爬出跟地震無關。(圖/翻攝自臉書/報地震-中央氣象署)近期康芮颱風過境台灣,帶來豐沛雨量,包括屏東長治、台南永康等地在降雨過後,都出現過類似的蚯蚓湧現情況。彰化地區近期也有多次降雨,可能造成土壤濕度增高,造成大量蚯蚓爬出地表。因此,三村里田間出現蚯蚓大軍,很有可能是因為日前下雨導致。
體重破1噸!世界最大圈養鱷魚「卡修斯」過世 享壽110歲
位於澳洲昆士蘭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於2日宣布,世界上最大的圈養鱷魚「卡修斯」(Cassius)已於近日去世,享壽110歲。根據外媒《CNN》的報導,這條鹹水鱷魚長達5.48公尺(18英尺),體重超過一噸,自1987年被帶入昆士蘭州凱恩斯附近的美拉尼西亞鱷魚棲息地海洋公園以來,成為該地區的旅遊亮點。美拉尼西亞鱷魚棲息地海洋公園(Marineland Melanesia Crocodile Habitat & Gift Shop)在臉書的公告中透露,卡修斯自10月15日以來健康狀況逐漸惡化,最終於2日不敵病情去世。該公園在聲明中表示,「卡修斯的壽命已遠超過野生鱷魚的預期壽命,他的離世讓我們深感悲痛,但他永遠留在我們心中的愛與記憶將不會消逝。」卡修斯於2013年在菲律賓鱷魚「Lolong」去世後,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圈養鱷魚」。自他1987年從北領地運抵保護區以來,這隻巨鱷成為遊客前來參觀的熱門焦點,並在全球範圍內享有知名度。保護區表示,儘管卡修斯離開了,但他留下的記憶與影響將繼續激勵著人們關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
南京野豬氾濫成災!衝撞高鐵致機械師身亡 還闖旅店覓食
極目新聞29日報導,南京一列高鐵10月27日與野豬相撞,機械師下車排查故障時,被鄰近列車碰撞身亡,此事引發關注。南京市野豬數量 已超過每平方公里4頭。專家稱,野豬進入高鐵可能是因棲息地野豬數量太多,下山覓食所致。據鐵路南京站官方微博消息,10月27日傍晚,一頭野豬侵入南京南站至紫金山東站間的高鐵聯絡線,與通過列車D5515次相撞,引發設備故障停車,造成途經南京南站的部分列車晚點。D5515次隨車機械師下車排查處置故障過程中,被鄰線限速通過的列車碰撞,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極目新聞報導,南京市野豬已經氾濫成災。南京市林業站站長孫立峰接受媒體採訪稱,南京8個行政區均有野豬分布,且種群密度呈總體上升趨勢,從2021年的每平方公里3.24頭增加到2023年的4.43頭。而此次高鐵事故發生地附近的紫金山區域,就是野豬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極目新聞報導,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胡慧建表示,野豬撞到高鐵導致人員傷亡情況罕見,至今未曾聽過同類案例。野豬氾濫並非南京孤例,由於野豬自身繁殖能力強、天敵缺失等原因,目前大陸多地野豬成災。胡慧建稱,南京紫金山生態環境好,可能因為棲息地野豬數量太多,高鐵沿線大多又荒無人煙,野豬才下山跑到高鐵行經區域覓食。近年來,南京地區野豬頻頻擾民,甚至攻擊市民。10月25日有媒體報導,有遊客在紫金山遊玩期間被野豬衝撞受傷。27日,還有一頭野豬闖進南京一四星級旅店大堂,被警方和保安攜手擒獲。能否通過捕殺野豬來控制野豬數量?胡慧建說,儘管2023年6月30日野豬被調出國家「三有」名錄,不再是受法律保護的野生動物,但目前野豬的控制手段仍然極為有限。個人現在可獵殺野豬,但成本高、人身安全風險大,所以不鼓勵私人獵殺;政府組織獵殺也是不得已,由於手段受限,成本高、效率低,絕大多數地方的野豬危害控制可以說是不理想的。能不能完全避免野豬進入高鐵等公共交通區域?胡慧建稱,目前高鐵沿線的隔離網可能不夠結實,野豬攻擊力強,需要加固攔網,在可能出現的區域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設置聲音驅趕野豬。
五月天花蓮開唱!國旅補助再加碼拚觀光 7天6夜最高折6000元
地震、颱風接連重創花蓮旅宿業,交通部觀光署6月起推動振興旅遊補助,五月天與多組歌手團體則將在11月於花蓮舉行公益演唱會,市區訂房率衝到8成5。鎖定演唱會吸引力,觀光署加碼推出花蓮住宿補助3.0與3.0Plus專案,指定期間遊花蓮7天6夜最高補助6000元。為振興花蓮觀光業,觀光署分階段推出振興花東旅宿的自由行住宿補助,看準演唱會吸引人潮威力,再推11月加碼3.0專案,延長旅客住宿獎助期間至11月30日,並放寬活動期間申請獎助次數限制及調整優惠金額。觀光署說明,國人於11月1至3日演唱會期間住宿花蓮,除可享有重遊花蓮2.0方案,一晚補助1000元,另於演唱會前3天或後3天,額外再享第1晚補助最多1000元、第2晚再補助最多1500元優惠。後續還有3.0Plus加碼方案,只要於11月7至30日住宿花蓮,可享有第1晚補助最多1000元、第2晚再補助最多1500元優惠。觀光署表示,振興計畫持續滾動修正,民眾可利用各階段加碼方案獲最大優惠效益,如於11月3至9日到花蓮旅遊7天6夜,可使用2.0、3.0及3.0Plus方案,可使用5次優惠,最高折抵6000元。花蓮豐濱鄉公所也看準演唱會商機,11月1至5日推出「月洞遊憩區」2人同行1人免費方案,豐濱鄉長邱福順說,「月洞」是東海岸稀有蝙蝠棲息地,每年原吸引3萬多人次遊客。但今年受地震、颱風影響,截至9月遊客數只剩1萬5000人次,因此盼演唱會帶動當地觀光。
物種恐大滅絕?AI列出11種「可能在2050年消失的動物」…牠從35年前便失去蹤影
隨著人們用掉更多地球上的資源,導致自然空間減少、生物數量下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2024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1970年以來,野生動物數量已下降了73%,目前有超過4.1萬種動物面臨滅絕威脅。對此,人工智慧「Gemini」就列出了11種「預測將在2050年滅絕的動物」,並分析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根據外媒《每日星報》(Daily Star)報導,人工智慧「Gemini」表示,有幾個物種正面臨嚴重威脅,被認為是高度脆弱,因此「Gemini」在每個動物群中,點出了最為突出的例子。1. 北極熊:從哺乳動物來看,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北極海的冰山融化,影響北極熊的食物來源,故可能在2050年消失。2. 西部大猩猩:隨著森林砍伐影響,以及人類與花豹的獵殺、伊波拉病毒,西部大猩猩成為了「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3. 蘇門答臘虎:由於過度砍伐森林及盜獵問題,蘇門答臘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野生個體數量約剩下400至500隻。蘇門答臘虎。(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4. 加灣鼠海豚:又稱為「小頭鼠海豚」,雖然從未被直接捕獵,但由於牠們經常被困在流刺網中,早在1996年便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根據2018年夏天收集的聲學數據,全世界只剩下最多22隻、至少6隻幼年小頭鼠海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預計約有10隻左右。加灣鼠海豚。(圖/翻攝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網)5. 皇帝企鵝: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牠們的繁殖地、食物供應成了問題,2022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將皇帝企鵝納入「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保護名單。6. 北極海鸚:大西洋唯一的本土品種海鸚,由於其主食沙鰻開始向北邊較冷的水域遷移,導致吃不飽,數量下降。北極海鸚。(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7. 紐西蘭本土鴞鸚鵡:唯一不會飛行的鸚鵡,由於外來掠食者的威脅,人們自1989年開始便運行鴞鸚鵡復育計劃至今。8. 加拉巴哥象龜:現存體型最大的陸龜之一,由於外來入種入侵、棲息地喪失、非法野生動物貿易,加上18至19世紀的捕鯨者及海盜經常捕捉象龜作為在船上的糧食,目前加拉巴哥象龜數量仍在銳減。加拉巴哥象龜。(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9. 科摩多巨蜥:現存世上體型最大的蜥蜴,由於棲息地環境逐年惡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保護級別從「易危」升為「瀕危」。科摩多巨蜥。(示意圖/翻攝自unsplash)10. 金扁蟾:由於全球暖化和環境污染,金扁蟾自1989年以後便再也沒有被發現過。至2006年,金扁蟾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被改為「絕滅」。 金扁蟾。(圖/翻攝自Animal Diversity Web)11. 巴拿馬金蛙:屬於「極危物種」,由於棲息地喪失、壺菌擴散(為兩棲類的一種傳染病),當人們發現其野生群時,已接近「滅絕」,急需進行保育工作。巴拿馬金蛙。(圖/翻攝自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男子報警稱友人遭棕熊攻擊身亡 警方調查後「真兇是別人」
美國西北部蒙大拿州日前發生一起命案,35歲男子克耶瑟姆(Dustin Kjersem)於10日前往荒野露營,但由於結伴的友人發現克耶瑟姆並未應約出現,四處尋找後,卻發現躺在血泊中的克耶瑟姆,於是急忙報警,表示克耶瑟姆疑似遭到野生灰熊襲擊身亡。但根據警方調查,發現克耶瑟姆其實並非是死於熊掌之下,而是有人使用利器將其殺害。根據《CNN》報導指出,加拉廷郡(Gallatin County)警長斯普林格(Dan Springer)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初步驗屍結果顯示,克耶瑟姆身上有多處砍傷,所以克耶瑟姆並非是死於熊爪之下,而是一起謀殺案。斯普林格警長表示,目前尚未有任何兇手的線索,呼籲任何有訊息的人提供線索。斯普林格警長甚至強調「這是一起殘酷的謀殺,需要社區的幫助來破案」、「待在森林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警惕,」。克耶瑟姆的妹妹普萊斯(Jillian Price)也在記者會上聲音顫抖地表示「這個週末,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兄弟、兒子、叔叔、最好的朋友和爸爸,這是無法想像的方式。他是一位充滿愛心、樂於助人且敬愛孩子的父親,根本不應該遭遇這樣的事情。」報導中提到,克耶瑟姆於10日離開位於貝爾格萊德(Belgrade, Montana)的住家,帶了大量的露營裝備,準備在森林中露營度過週末。但他在10日下午與家人最後一次聯繫後,便失去音訊。克耶瑟姆朋友則表示法,他在12日上午10點,在大天空(Big Sky)以東約2.5英里處發現克耶瑟姆的遺體。該地區位於191號公路以東,是熱門的獵人、露營者的休息地點。友人初步懷疑是野生灰熊釀禍,但警方找到一位蒙大拿州魚類、野生動物與公園部門的熊專家對現場進行勘察,但並未發現任何灰熊活動的跡象。但由於現場並沒有任何監控,甚至連手機訊號都十分微弱,所以現場調查遭遇嚴重阻礙,根本找不到任何有效的線索,警方甚至連凶器的種類也無法確定,只能推斷是一件足以對頭骨、身體造成嚴重損傷的硬物。加拉廷郡警長副隊長卡梅爾曼(Nathan Kamerman)呼籲,在10日至12日期間「任何在麋鹿溪地區有安裝小徑或狩獵相機的人,請聯繫我們,即使影像看起來無關緊要。」卡梅爾曼副隊長還提到,任何在該地區行駛並配備行車記錄儀的人,或是看到克耶瑟姆卡車的人,都請與警方聯繫「任何看到該地區有異常情況的人,也請聯繫我們。」卡梅爾曼表示,目前調查人員正在跟進多條線索,希望能拼湊出一幅完整的畫面,找出真相。報導中也提到,西蒙大拿州是熊的棲息地,2024年7月,一名72歲男子在冰川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附近採摘越橘時曾遭到灰熊襲擊,儘管該男子最終將灰熊擊斃,但他也因此受傷住院。但克耶瑟姆的案件並非是灰熊襲擊,調查人員甚至還沒確定其死亡時間。
3類環境恐吸引蟑螂 無毒教母曝「超神清潔物」殺光小強
蟑螂是人人喊打的生物,而且身上攜帶各種病菌,讓人渾身發毛。無毒教母譚敦慈揭開引來蟑螂的3大原因,並提供杜絕方式,避免家中環境成為蟑螂的溫床。蟑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似乎怎麼都殺不完。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譚敦慈指出,食物暴露、紙箱和雜物堆積以及下水道油脂堆積,是吸引蟑螂的3大原因。1.食物暴露蟑螂特別喜歡食物的味道,無論是廚餘、殘羹剩飯,甚至是未妥善保存的食物,都會吸引蟑螂前來,因此任何食物都應該密封保存,尤其是廚餘要立即處理或放入冰箱,避免暴露在空氣中。2.紙箱和雜物堆積紙箱、報紙等物品散發的氣味容易吸引蟑螂,因此不要在家中堆積這類物品,建議家中保持乾淨整齊,避免給蟑螂提供棲息地。3.下水道油脂堆積廚房下水道往往因為油脂積聚而成為蟑螂的溫床,這些油脂殘留為蟑螂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應該定期清理。若想防止蟑螂進屋,譚敦慈會使用「過碳酸鈉」清潔下水道和廚房區域,過碳酸鈉與水接觸後,會釋放出過氧化氫,具備強效的清潔與消毒能力,可以分解油脂和食物殘渣,減少蟑螂的食物來源。譚敦慈建議,平均每2周進行消毒一次,使用熱水搭配過碳酸鈉沖洗廚房水槽和排水孔,能有效去除堆積的油脂,並且殺死蟑螂幼蟲。另外,下水道是蟑螂進入家中的主要通道之一,譚敦慈提醒應將未使用的排水孔密封,尤其浴室和廚房是容易潮濕的地方,更應該注意封堵。
長10公尺、重300公斤巨型烏賊被沖上海灘 專家:洋流、水下生態可能發生變化
西班牙北部城市利亞內斯一處海灘,日前發現一隻長達10公尺的巨型烏賊被沖上岸,由於這種生物原本生活在海洋深處,難以在其自然棲息地觀察到,在世界上僅記錄有21個標本。由於巨型烏賊突然躺在海灘上,這讓生物學家正在思考洋流或水下生態系統是否發生變化。根據外媒《鏡報》(The Mirror)、《Murcia Today》報導,本(10)月11日,有人在利亞內斯的埃爾薩布隆海灘(El Sablón beach)上發現了這條巨型烏賊,這引起了當地科學家的濃厚興趣。報導指出,這種巨大的海洋生物屬於「Architeuthis Dux」物種,更普遍被稱作「大王烏賊」(giant squid),世界上僅記錄了21個標本,其中大部分在西班牙北方的坎塔布里亞海(Cantabrian Sea),牠們最大可長達17公尺長,重300公斤。海洋保護組織「Cepesma」主席路易斯(Luis Laria)表示,這種巨型烏賊非常害羞,在坎塔布里亞海和紐西蘭以外的海域很少見到。《鏡報》也稱,該物種經常被比作北歐神話中著名的海妖,傳說中,牠能夠用巨大的觸手擊沉船隻。不過,實際上,巨型烏賊對人類相對無害,另由於其肌肉中氨含量較高,因此不能食用。目前,這條巨型烏賊被轉移至市政府相關場地進行處理,至於巨型烏賊為何會出現在海灘上,生物學家正在考慮洋流變化的問題,或是水下生態系統的條件是否已經改變。
海保署攜手遠見天下文化 世界候鳥日前夕推出《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 澎湖青螺是小燕鷗漫長遷徙旅途的第二個家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攜手未來親子學習平台推出以保育類「小燕鷗」為主角的新繪本《這裡,真的不一樣了!》,在世界候鳥日前夕(11日)於高雄港港史館舉行新書暨動畫發表會,開場由大伙房書院帶來小燕鷗保育行動劇,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總經理何瑋、繪本作者王文華、審校臺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洪崇航博士及港務公司高雄港職場互助教保中心小朋友,共同攜手倡議海鳥保育行動。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及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同時透過影片,與在蘭嶼的蘭恩教保服務中心小朋友互動,呼籲大家共同守護候鳥棲地,讓臺灣永遠是小燕鷗漫長遷徙旅途的第二個家,並致贈小朋友小燕鷗布偶。有興趣的民眾可至政府出版品展售通路(「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及「國家網路書店」)購買,或至海保署官方網站(https://www.oca.gov.tw/海洋保育教育>海洋保育教案)閱覽。《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封面(圖/海保署提供)。陸曉筠表示,臺灣是許多候鳥及遷徙物種的中繼站,有玄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以及書中黃嘴黑帽的小燕鷗等7種保育類燕鷗在臺灣繁殖,每年季節悄然變換時,候鳥們便開始漫長的遷徙旅程,在這裡避暑、過冬、繁衍下一代;繪本故事引導我們跟著小鷗與小燕幫下一代找尋適合的居所、覓食、度過風雨,再一起透過守護行動讓可愛的燕鷗寶寶小黑、小圓順利成長,到離巢遠去,澎湖青螺棲地保育有成,志工們等待小燕鷗們再次回來,這裡就像是牠們的第二個家。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與蘭恩教保服務中心小朋友互動(圖/海保署提供)。陸曉筠補充,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並關心這些遠道而來的海洋嬌客—小燕鷗,特別邀請金鼎獎作家王文華創作《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透過故事與插畫展現守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性。海保署一貫致力於推動海洋保育政策與行動,此次推出第四本《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同時出版動畫與教案,期盼孩子們能從繪本小燕鷗的眼中,思考我們對待環境的方式,學會愛護環境,守護小燕鷗的棲息地,呼籲社會各界將保護海洋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共同實現海洋保育的目標。大伙房書院小燕鷗保育行動劇(圖/海保署提供)。海保署指出,臺灣每年迎接無數遷徙物種,其中,小燕鷗是臺灣最小的鷗科鳥類,每年4至8月,這些小巧的海鳥從南半球飛抵臺灣沿岸,在河口與沙灘築巢繁殖。然而,牠們的繁殖過程充滿挑戰,不僅要面對天敵與氣候變遷,還要應對流浪犬貓入侵、車輛輾壓及人類活動的破壞,這些威脅大大影響了小燕鷗的繁殖成功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也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的環保意識,《這裡,真的不一樣了!》透過中文、英文雙語編譯,希望藉由繪本推廣,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繪本中找到屬於自己對海洋的那份感動及愛護海洋的心,讓關心海洋的行動全齡化、國際化。海保署進一步說明,今日發表會上,參與貴賓共同呼籲大眾「守護燕鷗、珍惜海洋」,遵守「四不一要」原則,首次公開《這裡,真的不一樣了》繪本內容,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在國家書店及五南書局通路購買,繪本教案刊登於海保署官網,動畫也公開在海保署Youtube。此外,今年10至11月也將在北、中、南及澎湖舉辦海洋保育繪本工作坊,歡迎親子家庭報名參加,活動報名資訊後續將公布於海保署及未來Family Facebook官方社群平台,敬請期待。
袋鼠困在工地擋土牆縫隙「卡成一條」 急救後還需復健、打點滴
澳洲昆比恩一處建築工地裡,有位工人上班時,發現一隻袋鼠卡在縫隙中,野生動物保護中心(Wildcare Queanbeyan)的救援人員趕抵現場協助脫困後,發現牠的膝蓋、眼睛都受了傷,做完簡單的急救措施後,便將其送往負鼠森林野生動物保護區(Possumwood Wildlife)接受進一步的護理。根據外媒《渡渡鳥》(The Dodo)報導,野生動物保護中心表示,這隻袋鼠最初被發現在昆比恩一個建築工地裡,困在了擋土牆後方的壕溝內,身上有多處受傷,這讓救援工作變得複雜而危險。野生動物保護中心派出4位專業人員前往現場,經過評估後,由獸醫先替袋鼠注射鎮定劑,再小心地將牠從壕溝裡救出來。初步診斷,發現這隻袋鼠的膝蓋受了重傷,眼睛也因為工地的灰塵而刺痛。這隻袋鼠的腿部、眼睛受了傷。(圖/翻攝自WildCare官網)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為牠取名為「灰灰」(Dusty),工作人員也隨即將牠送往負鼠森林野生動物保護區。獸醫仔細檢查後,發現「灰灰」除了腿部、眼睛有傷,還有嚴重的代謝問題,目前需要待在保護區進行康復治療,包括打點滴、復健等等,待其完全復原後,便會釋放回原來的棲息地。對此,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也在文末指出,「這次救援是團隊合作和快速行動的好例子,我們非常感謝那些反應敏捷的民眾,也感謝我們的成員確保了灰灰的安全。」
國境之南發現新物種! 國海院命名「太平島紡錘鰕虎」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攜手海洋大學,組成聯合團隊在國境最南端的南沙太平島海域調查隱蔽性魚種,意外發現世界新種的鰕虎科魚類,並以發現地命名為「太平島紡錘鰕虎」,近期將正式發表在國際動物生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讓台灣多樣性魚類物種數再添一筆。南沙太平島海域發現世界新種鰕虎科魚類「太平島紡錘鰕虎」。上圖採集自南沙太平島海域、下圖採集自小琉球海域。(圖/國海院提供/中國時報林瑞益高雄傳真)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指出,鰕虎是魚類分類中最大的科之一,全球已知物種超過2000種,台灣就有超過260種。紡錘鰕虎分布在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熱帶與亞熱帶,為岩礁及珊瑚礁區的底棲中小型魚類。此次命名的世界新種「太平島紡錘鰕虎」是棲息在珊瑚礁區的隱蔽種,不易發現。研究團隊詳細比對台灣及南海的分類學研究資訊後,運用形態學及分子證據佐證,明顯區隔近緣種的紡錘鰕虎,才確認此新種的存在。「太平島紡錘鰕虎」是出現在台灣海域的第6種紡錘鰕虎,目前發現穩定棲息於太平島約5至20米水深的珊瑚礁海域,只有極少量曾在台灣西南部小琉球海域被記錄下來,成魚體長大約3至6公分,體態透明並有許多黃色小斑點,背鰭則有2個深黑色圓斑,不同於其他紡錘鰕虎體色。國海院海生中心主任張至維表示,海大團隊過去在1994年做過零星太平島海域魚類調查,當時曾採集到與槍蝦共生、前所未見的鰕虎科魚類,於2006年以「太平島鈍鯊」公諸於世。國海院與海大團隊自2022年起共同調查太平島魚類,並在今年完成命名另一個太平島世界新種。這2種鰕虎都是以太平島周邊海域為主要棲地,因此未來對該海域的生態保育,將有助於維護這些嬌客的重要棲息地。
國泰金登紐約氣候週分享生物多樣性前瞻趨勢 展現國際影響力
2023世界經濟論壇提到「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統失衡」名列未來十年重大風險。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昨(26)日於2024紐約氣候週期間舉辦之「世界生物多樣性高峰會」(World Biodiversity Summit)擔任「自然資本價值評估:為自然創造市場」之與談人,暢談引領企業帶動自然正成長的投融資觀點、前瞻趨勢、與行動作為。此行程淑芬同時應水資源倡議單位Ceres (Ceres Valuing Water Finance Initiative )邀請,分享「水資源管理建構企業氣候韌性」為台灣唯一代表人。國泰金三度參與紐約氣候週,展現國際影響力,讓世界看見台灣金融業對自然正成長的投入。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參與2024紐約氣候週期間舉辦之「世界生物多樣性高峰會」之與談人,暢談引領企業帶動自然正成長的前瞻趨勢與行動作為(圖/國泰金控提供)。程淑芬於氣候週會中首先發表對全球自然投資觀察表示,達成自然正成長是全球共同的目標,迫切需要更多資金,根據彭博研究,每年約有 1,660 億美元的資金流入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距離2030 年所需約 9,960 億美元仍有五倍缺口。程淑芬同時呼籲「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投入永續供應鏈、影響力投資、建構自然生態系,以擴大自然生物多樣性市場;全球來自51個國家的416個組織採用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其中45%來自亞洲,顯示亞洲企業有意願在自然行動積極響應,待國際框架作法更明確就能看到進展。」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相關領域很廣泛也複雜,程淑芬建議,若要打造完善自然生物多樣性的市場,應建立全球統一的自然生物多樣性專案平台、媒合多元資金與不同風險屬性的自然專案,建構一致性標準,如發展自然或生物多樣性額度的市場規則,以提升市場效率與穩定性。同時,要讓更多市場參與者看見成功的案例,如世界銀行推行的犀牛債券,將復育犀牛的成果與債券收益產生連結,目前已成功復育黑犀牛成長近8%,創造自然生物多樣性與投資人的多重效益。會中,程淑芬擔憂大多數人對生物多樣性喪失關注度低,與談人皆有同感,也站在鼓勵聽眾的角度,表達對生物多樣性前景的肯定與樂觀,而能力越強責任越大,擁有資源的公私領域,應該共同建構一個更大的、更有意義且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市場,成為本場最大共識。與談的最後,程淑芬呼籲「每個人都影響一個利害關係人,自然投資就會越成功。」在Ceres水資源論壇當中,程淑芬強調水資源、水品質、水穩定都攸關人類及地球生物生存,也分享國泰金控及子公司除自身營運提升用水效益之外,也分析投融資部位高水資源風險企業,針對半導體產業、電力、食品相關產業水治理表現納入水資源投資管理與議合領域,席中分享台灣高科技產業積極因應水資源風險,鼓勵企業在綠色轉型相關作為,從亮點專案擴大到更全面的水資源治理,避免漂綠風險。國泰持續關注對自然有益的創新金融模式,旗下子公司已積極領先展開多項自然行動;國泰作為台灣唯一簽署「重視水資源金融倡議」(Valuing Water Finance Initiative)的金融業,於水資源領域進行投資、放款,包含水處理、水供應、汙水處理等產業範疇;國泰人壽作為台灣金融業首位加入「Nature Action 100」,2023年與190家國際機構投資人共同對「自然棲息地的退化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重大影響的100家來自食品、化學、林業與製藥等產業的公司議合,影響其採取積極行動保護及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目前國泰觀察,市場已經出現自然議題的資產管理商品、保險商品,也有非常值得效法的混合金融模式,賦予生態系統服務應有的價值以吸引資金;期待公私部門在達成自然目標上持續合作,降低資金投入的障礙。
黑熊偷吃百箱蜂蜜剩2箱「連蜜蜂都吃下」 專家揭恐怖吃人內幕
大陸湖北有一處山上的村莊,出現了多隻亞洲黑熊,牠們偷吃村民儲存的100多箱蜂蜜,全程都被監視器錄下,皮厚不怕蜜蜂的亞洲黑熊,還把蜜蜂一起吃下肚,最後只留2箱,造成村民損失慘重。不過有專家指出,山裡的黑熊其實很危險,4年前曾有熊吃人事件,因此警告「不能保證下次來只吃蜂蜜」。綜合陸媒報導,湖北襄陽市保康縣傳出一起蜂農因黑熊損失慘重的事件,位置在海拔1400公尺山上的馬橋鎮,有不少村民是蜂農,村裡儲存了100多箱蜂蜜,但23日村民向政府官員表示,村裡好像有熊出沒,他們的蜂蜜被吃到只剩下2箱;村民架設的監視器還拍到熊吃蜂蜜的畫面,「牠皮厚不怕蜂螫,舔一舔連蜜蜂都吃進去。」馬橋鎮政府找來保康縣的專家到場調查,經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李翔從影像鑑定,在村裡出沒的熊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亞洲黑熊」。雖然許多網友覺得黑熊吃蜂蜜是有趣的事情,但有專家看了卻說很恐怖,「因為你不能保證黑熊下次來只吃蜂蜜」;專家指出,2020年5月四川發生一起黑熊吃人事件,當時有2人被撕咬進肚,1人遭攻擊致死,黑熊遭特警射殺後,胃裡還有人體軟組織,此事件一度震驚社會大眾。熊是大型哺乳類動物,屬於雜食性食物,而偷吃村民蜂蜜的黑熊棲息地在海拔1400公尺的山中,多半以捕捉鹿、羊這類小型動物為食,因此有網友好奇為何黑熊要偷吃蜂蜜;據悉,因為熊是雜食性,很多食物不容易消化,吃蜂蜜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牠們的免疫力,還能續速補充能量,另外牠們吃蜂蜜時經常連蜜蜂和幼蟲一起吃下肚,正好能補充蛋白質。
高屏溪驚見鱷魚 屏縣府:自行捕捉恐受傷
屏東縣政府農業處日前在高屏溪上游的萬丹鄉崙頂堤防11號橋下,抓到1隻體長超過2公尺的眼鏡凱門鱷,附近民眾指出,至少還有5隻鱷魚在附近流域活動,農業處已加強巡邏,也請民眾協助通報,並建議不要嘗試自行捕捉。有民眾17日在屏東縣萬丹鄉崙頂堤防11號橋下發現鱷魚蹤影,因擔心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危害,隨即通報屏縣府農業處,委託專業廠商趕往現場處理,以雞誘捕纏鬥3小時,終於將長207公分、重54公斤的眼鏡凱門公鱷抓到。附近民眾指出,至少還有5隻鱷魚在附近流域活動,因高屏溪流域是人跡常至的地區,且萬丹崙頂下淡水溪支流,往上走就是牛稠溪,鱷魚會不會沿溪往上走,實在令人擔心。農業處表示,這些眼鏡凱門鱷是寵物棄養、或是從哪裡流出,還要再查證釐清。鱷魚除人為飼養外,活動於廣泛的水域棲息地,因台灣並無原生種鱷魚,且鱷魚具攻擊性,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如果在野外看到鱷魚,千萬不要嘗試自行捕捉,一定要通報1999或1959,由農業處派專業廠商前往處理。農業處評估,捕獲的鱷魚活動力強且具有攻擊性,已由廠商帶回後續處理。據了解,這隻鱷魚已是成鱷,因具攻擊性、且有非常強的逃逸性,最終可能將人道處理,再以事業廢棄物進焚化廠。2006年屏東縣在612水災時,發生養殖場凱門眼鏡鱷流入東港溪,這次高屏溪流域再次發現鱷魚,是否為當時流入東港溪的凱門眼鏡鱷進入高屏溪生存,有待進一步調查釐清。
黑猩猩殺死嬰兒「屍體還被肢解」 幾內亞居民洗劫保護區洩憤
西非國家幾內亞(Guinea)寧巴山自然保護區(Nimba Mountains Nature Reserve)日前發生一起黑猩猩屠殺幼嬰的意外,結果憤怒的民眾於20日攻擊當地的黑猩猩保育研究中心。該中心管理人員表示,群眾先是洗劫中心的建築物,破壞並縱火焚燒無人機、電腦和超過200份文件等設備。根據《CNN》報導指出,整起事情的起因,是當地一名婦人佐格巴(Seny Zogba),日前他在木薯田工作時,一隻黑猩猩從背後襲擊他,除了咬傷他之外,還將他的嬰兒拖入森林。隨後,該名被黑猩猩走的嬰兒被發現陳屍在距離寧巴山自然保護區3公里(約1.9英里)處,而且嬰兒的屍體已被肢解。如此事件引爆了當地民眾的憤怒,多數民眾認為,嬰兒之所以慘遭不幸,黑猩猩研究中心應要對此負責。後續就演變成憤怒民眾對中心進行破壞的行為。幾內亞生態學家阿利吉烏·西拉(Alidjiou Sylla)表示,由於保護區內食物供應的減少,黑猩猩更頻繁地離開保護區,增加了與人類接觸和攻擊的可能性。黑猩猩研究中心表示,自2024年年初以來,已經記錄了黑猩猩在保護區內對人類的6次攻擊事件。報導中提到,西非的幾內亞、賴比瑞亞(Liberia)和獅子山共和國(Sierra Leone)的森林,是極度瀕危的西部黑猩猩的棲息地。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資料顯示,從1990年至2014年間,這些黑猩猩的數量減少了80%。在幾內亞寧巴山自然保護區的博索森林(Bossou forest)中,僅剩下7隻黑猩猩。與此同時,報導中也提到,當地過去有著特殊的傳統,黑猩猩在幾內亞是會受到尊敬的動物,當地人習慣以食物作為禮物贈與黑猩猩。但也是因為這種習慣,會促使一些黑猩猩離開保護區,進入人類聚居地索討食物,有時候甚至會對人類發動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