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傑
」缺貨將成全球產業常態 晶片荒最快2022下半年有解
今年全球半導體供需緊張,嚴重衝擊汽車等產業的生產,多國政府高層官員甚至親自出面拉貨,資策會昨日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半導體晶片缺貨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供需緊張狀況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才有望緩解。台灣產值1308億 優於全球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報告指出,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5509億美元,成長率25.1%;展望2022年,預估全球市場規模將達6065億美元,成長率10.1%。今年台灣半導體產業表現更優於全球,產值約1308億美元,年成長率高達31.8%。資策會分析師鄭凱安表示,半導體晶片缺貨成為全球產業新常態,簽長約與預付訂金來確保產能已成為晶圓代工業者的新營運模式,另外,代工業者透過漲價反映成本與提高毛利,同時減少重複下單造成供需失衡的情形,預估今年全年代工營收可成長20%。展望2022年半導體關鍵議題,鄭凱安提出兩個看法,首先是面對地緣政治發展與全球半導體供需失衡的困境,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區域半導體供應鏈發展,各主要代工廠規畫建廠與擴大產能,然而量產需要時間,供需緊張狀況預計要2022年下半年至2023年才有望緩解。後疫情時代 重AI技術應用第二則是人工智慧(AI)結合物聯網、汽車電子、化合物半導體等新興技術與應用,驅動更多類型與數量的半導體元件需求成長,將成為後疫情時代帶動半導體產業的主要成長動能。資策會資深產業顧問楊中傑剖析,短期內台灣半導體產業仍受惠於美中貿易戰造成的中國大陸去美化,以及國際大廠轉單效應,表現優於全球;長期而言,台灣必須面對中國大陸快速擴充半導體產能與發展供應鏈一條龍的競爭。另外,根據中華徵信所昨日發布的統計報告指出,面對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疫情肆虐下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變動,台灣全體公開發行公司加大投入研發的力道,上半年的研發費用比也首度突破3%上升到3.41%。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業(不包括IC設計業)今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已突破1000億元,超越電腦製造業的885億元,排名第1,顯示半導體業對於研發投入不遺餘力。
2030東南亞扮代工 關鍵零組件供應區域新要角
美陸貿易戰帶來的供應鏈遷移問題白熱化,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供應鏈遷移將是未來10年資訊產業最重要的趨勢議題之一,2030年東南亞將成代工組裝、關鍵零組件供應重要角色。資策會MIC指出,依據產業發展特性,思考2030年資訊系統產品區域化供應鏈的樣貌,可以看到產能以供應所在區域市場為主,關鍵零組件廠長期來看也將隨組裝廠遷移的2大供應鏈變化特色。資策會MIC預估,筆電供應鏈中組裝廠將持續移出大陸,即使到了2030年大陸仍是筆記型電腦製造重鎮,但是在比重上將下滑至40%。而關鍵零組件則將移往東南亞機會提高,預估2030年東南亞組裝比重達50%,台灣維持以研發為主,組裝約占5%。桌機供應鏈在大陸組裝比重將逐漸減低,2030年大陸將只保留組裝廠與零組件廠約2成的產能,組裝將以東南亞為重心,在泰國、越南與印度等地區,逐漸形成產業聚落、美洲有望成長至3成、歐洲捷克與波蘭占2成;而關鍵零組件仍以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約占4成。2030年北美仍是伺服器最大市場,台灣也將配合北美資料中心與品牌廠擴建研發中心,隨著台灣持續擴建組裝廠,關鍵零組件有望因為組裝廠規模擴大而返台。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楊中傑認為,面對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廠被取代的威脅不斷,遷移耗資龐大、品牌廠補貼少也成為遷移阻力,包含新地點的基礎建設與人力素質不佳等因素,都會為供應鏈遷移,增添難度與變數。
台灣及全球筆電出貨拜疫情各成長7.9%、6% 創5年新高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表示,2020年全球筆電出貨達1.7億台,成長率6%,創下近5年新高,台灣筆電出貨也成長7.9%,亦是5年來新高,主因是2020年疫情提前了筆電換機潮;隨著遠距成為常態,遠距應用題材的全球伺服器2020年出貨成長率預估為2.9%。MIC資深產業顧問楊中傑表示,2020年台灣筆電出貨成長7.9%,甚至超越2017年的換機潮,創下近5年新高,不過,由於2020年的大量採購,2021年預期臺灣筆電出貨將小幅萎縮。。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緩解,遠距辦公與遠距教學持續發展之下,筆電仍有成長空間,將有利於商用、教育筆電廠商。台灣伺服器出貨同樣受到疫情影響產能擴大,2020年出貨成長5.4%,表現優於2019年,展望2021年,英特爾(Intel)新品換機潮成長,以及5G滲透率提高對資料中心運算與儲存的需求,皆有利於臺灣伺服器出貨。楊中傑分析,資訊硬體產品市場的發展重點在於滿足人類工作與學習型態的改變,筆電在這波疫情下因遠距需求逆勢成長,相較起來,商用桌機市場受到較大衝擊,遠距辦公趨勢造成桌機市場需求衰弱,預估2021年臺灣桌機將較同期小幅下滑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