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篪
」 拜登 習近平 美國 楊潔篪 外交部「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認中國崛起體現在「奧運成績」:成美國全方位競爭者!
巴黎奧運11日正式落幕,中國金牌數與美國打成平手!對此,提出「修昔底德陷阱」1詞的哈佛甘迺迪學院(HKS)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在美國外交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Interest)撰文分析,中國從過往的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出該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乃至於體育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不過,若美中2大強權最終進入「以全面戰爭為結局的修昔底德式競爭」,雙方都不可能獲勝。因此2國的政治菁英必須找到既競爭又合作的大國關係。曾擔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國防特別顧問、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國防計畫助理部長的「修昔底德陷阱」之父艾利森,9日在美國政治與外交雜誌《國家利益》上,以「中國vs.美國:地緣政治奧運會」(China vs. America: TheGeopolitical Olympics)為題撰文指出,就像當今世界上大多數領域的競爭一樣,本屆奧運會僅有2個超級大國斬獲了最多數量的金牌:中國和美國。艾利森感嘆,「中國從1個無名小卒,竄升成為美國在奧運會上的主要競爭者,而這也反映了中國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崛起,該國也成為21世紀美國的決定性地緣政治對手。」直到40年前,中國還從未在現代奧運會上獲得過獎牌,中國的首面獎牌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的。20多年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贏得了48面金牌,而美國則獲得了36面金牌。此外,在2021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上,美國隊奪得39面金牌,總獎牌數則為113面,而中國隊則拿下38面金牌,總獎牌數為89面。艾利森回憶,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他曾和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所領導的哈佛學者小組,受命為新政府過渡團隊準備1系列報告。具體而言,他們的任務是「記錄過去20年中,美中1系列競爭的實際情況」,而這麽做的目標在於,提供1個客觀的數據庫,以便政策制定者重新評估應對中國挑戰的根本性戰略。上述報告深入探討了美國和中國在5個核心領域的競爭:經濟、科技、軍事、外交和意識形態。每項研究都確定了評估該領域競爭的標準和指標,以及每個主題可用的最佳資料來源。每份報告都對21世紀前20年發生的未來情境做了總結,並對每個國家2020年的國情做出了坦率的判斷。艾利森指出:「5份報告的結論都是相同的:1個本世紀初還看不到我們車尾燈的國家,未來將與我們並駕齊驅,在某些情境下,甚至超越了我們。」艾利森指出,雖然美國情報機構仍然心不甘情不願地堅稱中國「是日益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increasingly near-peer competitor),不過這是1個過時的錯誤認知。如今問問奧運賽場上的運動員,他們會告訴你,中國必須被視為1個「全方位齊平的競爭對手」( full-spectrum peercompetitor)。艾利森也分析:「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FBI)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所採用的衡量國民經濟的最佳單一標準,中國現在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根據FBI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1.2萬億美元,而美國則為24.6萬億美元。許多美國人發現這與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完全相反,以至於他們根本拒絕相信。他們堅稱,根據市場匯率衡量經濟的傳統標準,美國仍然是第1。他們還反駁,中國的公民人數是美國的4倍,因此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遠遠落後。但在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已經取代了其競爭對手,成為世界第1大貿易國、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以及高科技產品出口國。艾利森表示,美國仍然位居先進科技的最前沿,而且隨著美國人工智能公司不斷發展,未來10年可能更為關鍵。雖然美國目前對先進半導體和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下一代綠色技術方面,中國已確立了主導地位,至少在未來10年,西方的綠色轉型發展將亮起紅燈。而在軍事競爭中,美國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艾利森認為,美國作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獨霸全球,在幾乎每個大陸上也都有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盟友和基地網路。然而,中國現在是一個相當棘手的軍事對手。尤其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系統改變了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遊戲規則,包括台灣地區、南海和東海;在美國國防部對台海衝突的兵棋推演中,中國更以18比0取得勝利。艾利森還引用了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Alexander Milley)將軍的名言:當「『所有底牌都掀開』時,美國在國防開支上不再贏過中國。」艾利森進一步解釋,1996年,中國國防預算僅為美國的1/30。到2020年,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支出超過美國支出的一半,且有望與美國持平。此外,中國可以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中國每名現役士兵的開銷成本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儘管中國的核武庫比美國小得多,但其核武力量已確保能「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MAD)。因此艾利森以奧運會做比喻,提出5個值得進一步反思的要點。首先,艾利森認為正如傳統的奧林匹克宣言所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競爭促使對手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而且如同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對於專注競爭優勢和貿易的國家來說,他們的競爭會創造出更大的蛋糕,讓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更大的一塊餅,「用習近平最喜歡的1個詞來說,就是『雙贏』。」其次,正如奧運會為人熟知的那樣,每個項目只有1個人能拿到金牌。大多數人永遠不會進入勝者的圈子。所以,從一方面看,任何有資格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是奧運會選手,都可以說是贏家,但另一方面,這些贏家裏的大多數人,將成為獎牌競賽中的失敗者。在賽局理論中,雙贏的經典案例是獵鹿:兩個人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捕獲到鹿。但此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劃分所得,在一場零和遊戲中,一方的份額越大,另一方的份額就越少。同樣,在生產電動汽車或半導體等貿易產品時,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主導地位,它就擁有可以影響其他國家的權力。第三,中國外交官經常否認美國所謂美中2國是競爭對手的看法,但在體育領域,中國可以說是一個熱情而堅定的競爭者。儘管大陸前外交部長楊潔篪指出,中美「應該開展雙贏合作,而不是敵對競爭」;前外交部長秦剛還聲稱,美國所謂的「競爭」不過是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壓;現任駐美大使謝鋒也強調,中美競爭應該像馬場競賽,而非摔跤比賽。但艾利森認為,習近平本人就是拳擊手,而正如習近平所言,在拳擊運動中,「耐力、力量、場上的控制」是最重要的。第四,雖然奧運會本質上事關民族自豪感,但在核心地緣政治競爭中,GDP、技術領導地位、軍事力量和外交實力會影響國家安全,甚至生存覆滅。包括艾利森本人在內的美國人都認為,美國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國際安全秩序,且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凡的時代,並在此後幾十年間,一直是該秩序的維護者。這種前所未有的「長期和平」提供了穩定,讓包括美國人在內的全球80多億人,在收入、健康和福祉方面,都比史上任何其他時代有了更大的增長。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正在挑戰美國在各領域的霸權地位,這是典型的修昔底德式競爭,而艾利森也提醒,歷史上大多數的修昔底德式對抗最終都以「戰爭」畫下句點。第五,正如2021年東京奧運會口號說的那樣:「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非常類似,雖然美國和中國注定是有史以來競爭最激烈的對手,但雙方都無法逃避1個事實,那就是他們的競爭是由雙方面臨的生存挑戰所決定的,如果缺乏對方的合作,雙方都無法獲勝。如今,兩國都擁有核武庫,如果爆發全面戰爭,雙方都有能力將對方從地圖上抹去。艾利森也舉例:「這2個經濟體是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若兩國當初都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刺激措施,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就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蕭條。」,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和中國都並未面臨1場真正的經濟崩潰,但艾利森表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助長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崛起,並最終點燃了第2次世界大戰,我們都不想再看到類似的悲劇重演。而且,預防流行病、全球恐怖主義等跨國威脅,以及核武器擴散的危機,也需要美中雙方的協調與合作。艾利森因此拋出疑問:「中美能否既是激烈的競爭對手,也是認真的合作夥伴?難到這些不是相互矛盾的要求嗎?」在一個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世界中,似乎一定要有1個人戰勝另1個人。然而,商界領導者經常會選擇「合作性競爭」(co-optition)。例如,蘋果和三星在銷售高端智能手機方面是殘酷的競爭對手,但誰是蘋果手機零組件的主要供應商呢?答案正是三星。當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Donald Cook)被問及此事時,他回答:「生活是很複雜的。」美國和中國政治菁英能否找到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呢?艾利森表示,拜登政府認為,其「競爭共存」戰略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一大步。去年11月的中美元首峰會曾提到了競爭(competition)、溝通(communication)與合作(cooperation)的3C概念,在竭盡全力擊敗對方的同時,雙方還保持開放的管道,在最微妙和危險的問題上進行定期、坦誠的私下溝通。不僅包括2國元首及其信任的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對話,還包括內閣官員和軍事領導人之間的類似會議。此外,2國還在台灣、氣候變遷、芬太尼、貿易等議題上,以符合各自國家利益的方式進行合作。艾利森文末也引用美國知名作家菲茨傑拉德(F. ScottFitzgerald)的名言:「衡量一流智力的標準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持有2種相反的觀點,並且仍然保持大腦的正常運轉。」艾利森補充:「我們必須希望,像政府這樣複雜的機構,能夠經得起住這項考驗——並且在未來幾十年中都能做到這一點。」
秦剛遭「免職」! 王毅回鍋擔任中國外長
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今日表決,決定免去秦剛的外交部部長職務,任命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為外交部部長。王毅目前為大陸外交事務的「一把手」,過去40年長期在外事系統工作,去年打破年齡慣例、晉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顯示受到重用。王毅過去40年長期在大陸外事系統工作,曾擔任大陸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駐日本大使、國台辦主任,自2013年3月起擔任外長超過9年。他在去年中共二十大以69歲之齡,打破「七上八下」不成文慣例,晉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今年1月,王毅於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誌撰文,顯示他已接任中央外辦主任,接替擔任該職位逾9年的楊潔篪,成為大陸外交事務的「一把手」。當時他重述去年11月中美領導人拜習會的中方說法,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王毅當時於文中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不可逾越的紅線。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不顧中方嚴正警告執意訪台,中國堅決鬥爭、堅決反制,顯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的堅定意志。王毅也將與9個台灣邦交國建交納入過去十年的外交「成果」。
中共二十大中央委員名單出爐 4原常務委員遭替換
中共二十大22日中午在北京閉幕,新一屆中央委員名單出爐後,現任政治局常委李克強、汪洋、栗戰書、韓正未能連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則可望打破慣例取得第三任任期。與此同時,「習家班」人馬大批「入局」或連任中央委員,顯示今後習近平對中共高層權力的掌控,更為增強。綜合外媒22日報導,大陸官方22日公布新一屆205位中央委員會委員及171名候補委員名單,以及中紀委名單133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大常委中,僅習近平(69歲)、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67歲)、中紀委書記趙樂際(65歲)續任中央委員。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7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72歲)、全國政協主席汪洋(67歲)、國務院常務副總理韓正(68歲)均未留任。同時,中共政壇「七上八下」(68歲及以上必須退休,67歲及以下可留任)的慣例也在本屆正式打破。包括現年69歲的大陸外長王毅、72歲的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均獲留任。過往炙手可熱的共青團勢力遭到大幅縮減,相反的,「習家班」強勢崛起,廣東省委書記李希22日當選中央委員與新一屆中紀委委員,幾可確認將接任中紀委書記。今年因上海封城引發重大爭議的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更是異軍突起。此外,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丁薛祥、中宣部部長黃坤明、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等「習家班」人馬,也續任中央委員。另一方面,現任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和劉鶴、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未在中央委員名單中。金融系統方面,證監會主席易會滿由上屆的候補委員晉升至中央委員,但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則未進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及副行長潘功勝也未在名單內。涉台方面,將滿65歲的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未進入名單中,一般預料國台辦領導層將換血。至於二十大閉幕後的另一重頭戲,為23日上午舉行的第二十屆一中全會,會議將選出新一屆中共領導核心,包括政治局常委在內的25位政治局委員。
中日建交50周年前夕 日外長尋求穩定建設性關係!王毅點名台灣問題
中國和日本在1972年9月29日簽署「日中聯合聲明」正式建交,今年適逢50週年紀念,日本外相林芳正曾在2日表示,有必要靠日中雙方的努力,構建有建設性且穩定的關係。對此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則在12日透過影片,在「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討會」的開幕式上致辭回應,他呼籲日方對於歷史、台灣等「涉及中日關係根本的重大原則問題」,不能絲毫含糊,更不容動搖倒退。據《北京日報》及日本《共同社》的報導,日本外長林芳正2日在記者會上稱,有必要靠日中雙方的努力,構建有建設性且穩定的關係,又強調日本有必要與在本國周邊加強軍事活動的中國進行溝通。中日外長原定8月4日舉行會談,但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且日本做為七國集團(G7)的一員,譴責中國圍台軍演,因此中日外長會議遭到中方臨時取消。目前日本當局展現積極姿態,冀望在9月聯合國大會之際,實現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舉行會談。據悉,聯合國大會將在9月21日至27日舉行。對此王毅就「構築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提出5點看法:要踐信守諾,維護中日關係政治基礎。「與國人交,止於信」。要確保兩國關係行穩致遠,必須恪守中日達成的四個政治檔和迄今做出的承諾。對於歷史、臺灣等涉及中日關係根本的重大原則問題,不能絲毫含糊,更不容動搖倒退。在踐信守諾、維護中日關係政治基礎方面,王毅舉大陸前總理周恩來、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互動為例,強調要確保兩國關係行穩致遠,必須恪守中日達成的四個政治文件和迄今做出的承諾。著眼大局方面,需把握正確發展方向。雙方應始終以戰略和長遠眼光,從兩國根本利益出發,將「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反映到政策上,落實在行動中,排除干擾,妥處分歧,確保中日關係的航船不擱淺、不偏航。他說,對於歷史、台灣等涉及中日關係根本的重大原則問題,不能絲毫含糊,更不容動搖倒退。在著眼大局、深化合作上,王毅接著表示,雙方應將「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反映到政策上,落實在行動中,並指雙方要牢固樹立夥伴意識,秉持全球視野,共同抵制「脫鉤斷鏈」的錯誤做法,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暢通、貿易投資環境公平開放。加強引導、順應大勢方面,王毅則稱,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中日作為地區和世界重要國家,要看清多極化、全球化、文明多樣化、區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共同反對零和博弈與陣營對抗,促進地區穩定和區域融合發展,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在兩國邦交正常化50週年前夕,中日已開始激活對話。8月17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秋葉剛男,與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才舉行了長達7小時的會談。據消息人士透露,秋葉剛男在該場會議中詢問楊潔篪有關「中日領導人在9月視訊會談」的可能,楊潔篪則回應會向上級報告日方的意向。
美日韓3方會議即將展開 蘇利文計畫造訪夏威夷印太司令部
隨著裴洛西訪台後台海局勢逐漸升溫,白宮於當地時間30日表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將於8/31、9/1在夏威夷會見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秋葉剛男(Takeo Akiba)、韓國國家安保室室長金聖翰(Kim Sung-han)。據《路透社》的報導,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發言人華森(AdrienneWatson)在聲明中指出:「(美日韓)3方會議結束後,蘇利文將造訪總部位於夏威夷艾亞的美軍印太司令部(US Indo-Pacific Command),討論我們防衛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聯盟關係。」不過在此之前,秋葉剛男才於17日先與楊潔篪在天津會談,並稱雙方將繼續對話,以創造出「有建設性、穩定的關係」。28日2艘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飛彈巡洋艦穿越台灣海峽,為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問台灣後首見。不過中國解放軍並沒有做出環台軍演的升級舉動,因為這不是航母戰鬥群或航母打擊群,事實上,在裴洛西訪台前,美軍艦就時常穿越台海。美國海軍表示,這項行動展現美國對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承諾,以及美軍可以在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地方飛行、航行與執行任務。但「雷根號」航母據傳本來要穿越台灣海峽,目前卻被發現已回到位於日本橫須賀的母港,結束其護衛裴洛西的任務。
拜習會16日登場 美國務院:和平解決台海兩岸分歧
眾所矚目的「拜習會」將於台北時間明(16)日上午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進行視訊會談,這將是拜登上任後,美中最高領導人首度線上「面對面」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3日晚在推特發文稱,他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已在12日通過電話,2人除討論拜習會的籌備工作,美國並關注台灣海峽兩岸和平與穩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更進一步說明,布林肯敦促北京依據台灣人民的意願和利益,透過有意義的對話,和平解決台海兩岸分歧。美已事前簡報 我方密切關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10月6日在蘇黎世會談後,即表示將為拜登與習近平安排視訊會議,至11月14日,雙方宣布將選在明天舉行。我國總統府、國安會和外交部對美中高峰會保持密切關注,外交部表示,美方已向我方進行事前簡報,並承諾將會循例,會後向我方說明相關內容。兩巨頭線上會 緩和台海局勢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昨日發布的布林肯與王毅通話內容顯示,布林肯強調美國在台海和平穩定的長期利益,並對中國持續對台灣的軍事、外交及經濟壓力表示關切,他敦促北京「以符合台灣人民的意願和最佳利益的方式展開有意義的對話,和平解決台海兩岸議題。」相較於中國外交部13日披露王毅對布林肯表示,美方不應再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息等內容,雙方都只寫出己方立場。另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美中最高領導人將透過這場線上會談,緩和美中緊張局勢,預計這是拜登上任以來議題最廣泛的會議,雙方都盼由兩位最高領導人的直接接觸,穩定兩國在地緣政治至貿易等領域的激烈競爭關係。報導引述籌備拜習會的消息人士說,美中雙方均不期望有具體結果或聯合聲明,但預計習近平將藉此討論台灣安全問題,以及外界抵制北京2022冬奧等議題。消息人士又指,美國副國務卿雪蔓7月在天津會見中國外交官員時,兩國已悄悄恢復工作層面對話,並討論主要的「不滿清單」,雙方原則上同意在不久的將來放寬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中美高級官員 今年多次會晤拜登政府上台後,美中高級官員今年已有過幾次會晤,包括今年3月時,布林肯、蘇利文與楊潔篪、王毅在阿拉斯加,進行一場氣氛火爆的會談,7月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峰與雪蔓在天津會談,以及10月時蘇利文與楊潔篪在蘇黎世再度晤談。雖然前述高層會談未能使美中關係「破冰」,但雙方逐漸顯現關係改善的跡象。拜登與習近平則有兩次電話交談,第一次在今年2月農曆年除夕,被視為「拜年電話」,第二次的通話則在9月,兩人針對雙方利益一致與分歧領域廣泛討論,也討論兩國確保競爭不會陷入衝突的責任。北京推動融合發展 不放棄武力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昨則在全美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合會的年會上致詞時表示,當前民進黨煽動兩岸對立,勾連外部勢力,正一步步把台灣民眾裹挾上「台獨戰車」,中方加倍努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同時,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我國外交部副發言人崔靜麟表示,拜登政府官員也一再重申對台灣的承諾是「堅若磐石」,外交部會繼續關注美中雙邊的互動情形,也會在台美既有的堅實基礎上,持續推動雙方的全球夥伴關係。
「拜習會」下周登場 擬以視訊舉行
外媒《路透社》報導引述一名消息人士指出,美國總統拜登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最快下周舉行視訊峰會,白宮發言人及中國大陸駐美大使館拒絕證實消息。根據該報導,消息人士透露,由於中國大陸的新冠疫情限制及習近平不願出訪,華府因此希望能在11月舉行視訊峰會。拜登今年初甫上任之際,美、中雙方就爆發外交口水戰,令盟友感到不安,美國官員相信,拜登與習近平直接接觸,是避免全球兩大經濟體陷入衝突的最佳方式。白宮副發言人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8日被問及美中視訊峰會舉行的時間點時,僅重申雙方已達成在年底前舉行視訊會談的原則,她強調雙方正在確認細節,但不願提供進一步消息。路透社指出,外界對這場會談的期待很高,雙方就新冠起源、北京擴大核武等議題出現分歧,不過至今拜登政府對這場會談能否有具體成果的期待很低。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上個月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舉行會談,會後華府與北京都表示雙方已達成在年底前舉行拜習視訊峰會的共識。專家則認為雙方可能達成鬆綁記者簽證的協議,另外也期待雙方能重新開放美國駐成都領事館及大陸駐休士頓領事館,以此改善美中關係。但拜登政府已經表示,至今雙方尚未討論重啟領事館的議題。
視頻出席G20領導人第16次峰會 習近平提3點建議
據央視網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10月31日)晚間在北京繼續以視頻方式出席G20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16次峰會,重點闡述對氣候變化、能源、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看法。習近平指出,氣候變化和能源問題是當前突出的全球性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也關係地球未來。習近平呼籲,國際社會合力應對挑戰的意願和動力不斷上升,關鍵是要拿出實際行動。第一,採取全面均衡的政策舉措。必須統籌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兼顧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民生,主要經濟體應該就此加強合作。第二,全面有效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要堅持聯合國主渠道地位,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基石,以國際法為基礎,以有效行動為導向,強化自身行動,提升合作水平。第三,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支持力度。二十國集團成員應該率先促進先進技術推廣運用,發達國家也要切實履行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習近平強調,過去15年,中國碳排放強度大幅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中方將陸續發佈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支撐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持續推進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行業、企業率先達峰,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轉型的努力作出積極貢獻。習近平指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延宕蔓延引發多重危機,國際社會多年積累的發展成果遭受嚴重侵蝕,發展中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昭示,各國命運相連、利益相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將造福有關國家人民,也事關整個人類和地球的前途和命運。習近平強調,中方近期發起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國際社會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二十國集團在這方面要凝聚共識,加強行動。第一,堅持發展優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要將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合作置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和二十國集團議程的突出位置,著力解決貧困、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第二,堅持行動導向,推進務實合作。要加大發展投入,重視發展中國家需求,在減貧、糧食安全、工業化、互聯互通等重點領域加強合作。中方今年9月成功舉辦了國際糧食減損大會,願繼續通過二十國集團平台,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方案。第三,堅持互利共贏,構築夥伴關係。要支持聯合國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深化全球發展夥伴關係,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發達國家要切實履行發展援助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源。中方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將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深入對接,共同推進全球發展事業。峰會通過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羅馬峰會宣言》。丁薛祥、劉鶴、楊潔篪等參加。王毅作為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在義大利現場與會。
拜習線上峰會年底前登場 學者「美國背3大壓力求轉圜」
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外交代表楊潔篪於6日進行高層會談後,雙方大致議定將在年底前舉行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線上高峰會。而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認為,美國將會背負著3大壓力來面對這場峰會,主要是國內財政通膨、阿富汗事件導致美國外交遭受衝擊,以及民主黨的民調下滑,推估拜登需要在對中關係中尋求轉圜空間,緩解上述的3大壓力。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潘兆民表示,美國基本大宗民生用品是從中國進口,但因為中國近期實施嚴格的限電措施,讓運輸到美國的商品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美國也面臨嚴重的通膨問題,這也導致美國的民生物價上升,民怨四起。美國所背負的第二個壓力,就是阿富汗撤軍事件,潘兆民解釋,這起撤軍過程中嚴重衝擊到美國外交事務,盟國對於美國的不信任感持續上升,再加上美國又聯合英國搶走法國隊澳洲的潛艦訂單,這也讓法國隊美國、英國、澳洲不滿,如果法國轉向與中國在南海攜手合作,這無疑是讓美國在對外戰略上的布局埋下不可控的因子。潘兆民提到,美國第三個壓力則是民主黨的民調直線下滑,目前拜登政府在中間選民的支持率僅剩下38%,有高達58%的不滿意,如果繼續下滑,將會衝擊到民主黨在期中的選舉結果,如果美國能對中國尋求到一個轉圜的空間,甚至藉由某些合作來改變現況的話,這對於民調有極大的幫助,而這也是拜登政府急欲尋求的目標。
中美敲定「習拜視訊峰會」 學者稱在吊胃口:風向變了
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委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瑞士會晤後,美國政府一名高級官員表示,美中原則上達成一致,兩國元首將在年底前舉行線上會晤。對此,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關學系榮譽教授陳一新表示,「風向變了」,沒意外的話「習拜視訊峰會」將舉行,台灣現在想要尋求台美關係突破的多項議題機會都不大了。陳一新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達成的是元首舉行「線上峰會」,可見習近平還是要吊足拜登胃口,面對面峰會達成的意義與解決問題畢竟還是比視訊要來得大,因此若拜登要面對面會晤,還須多做點讓步,但陳一新研判這已是明年的事情。陳一新表示,此次楊潔篪與蘇利文會談,相較美中前幾次在阿拉斯加、天津等會談更有進展,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在背景簡報會上對記者表示,此次的基調與阿拉斯加的會談不同,雙方進行「坦誠」和「廣泛」的討論,而不是通常的「談話要點」,在外交談判上後者是沒有聚焦各說各話,而這次楊蘇對談6個小時則都談到細節,包括台灣問題、南海等,雖然還是有很多問題有歧見,但至少有交集,且最大進展是已為「習拜視訊峰會」鋪路。
美中視訊峰會 美官員:拜登、習近平計畫年底前舉行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周三在瑞士蘇黎世進行長達6小時的閉門會晤。外媒披露,美國官員透露,美國和中國原則上同意兩國總統在年底前舉行虛擬會議。路透社報導,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周三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瑞士蘇黎世一間機場飯店進行閉門會晤。白宮表示,蘇利文對中國在南海的行動、人權和北京在香港、新疆和台灣的立場等有爭議的問題表示擔憂。然而經過一夜,北京和華盛頓都表示,持續6個小時的會談是建設性和坦誠的。而在此之前,美國官員曾暗示,這次的會晤是拜登總統9月9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的後續行動,此前世界兩大經濟體似乎陷入了僵局。美國一名高級官員周三表示,美國和中國原則上同意兩國總統在年底前舉行虛擬會議,增進兩國間的交流。官員說,「從今天的談話中,我們確實原則上同意在年底前舉行一次虛擬雙邊(峰會)會議。」官員認為,「廣義上來講,今天的談話比我們迄今為止,在領導人級別以下所進行的更有意義和實質性的接觸。」但他表示,這不應被視為關係解凍。官員強調,「我們正在努力實現的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穩定狀態,我們能夠在這種狀態下進行激烈競爭,但要負責任地管理這種競爭。」關於虛擬會議進一步的細節,白宮發言人 Jen Psaki回應,「我們仍在研究這會是什麼樣子,當然,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最終細節。」
王之道/台灣亟需擺脫倚美迷障
美中阿拉斯加高層會談劍拔弩張,即使仍必須謀求合作,但尖銳的戰略對抗已基本確立。對於美中對峙加劇,台灣親美反中人士興高采烈,以為美國會更挺台灣,成為護衛台灣的堅強臂膀,殊不知台灣已進入最危險時刻。造成美中強硬對抗的根本原因,在於兩者實力差距快速縮小,大陸仗恃實力增強,已從仰視世界變為平視美國,不接受美國霸權之下型塑的國際秩序,正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甫結束的「兩會」上說:「大陸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即使台灣不接受,但就大陸而言,兩岸問題屬於國內事務,不僅是美中爭鬥的核心,更是兩強最重要接戰點。決心要「平視美國」的大陸,與優勢不斷流失而焦慮不安的美國直接對撞,未來最可能擦槍走火的地方就是台灣。眼見美中高層對談脣槍舌戰,中方強硬到此地步,實在出人意料,我們除了看熱鬧,還必須理解他們能夠理直氣壯的底蘊何在?假如我們不能穿破迷障,從兩強鬥爭中看清那殘酷又日益迫近的現實,繼續執迷於美國的幻象中,將錯誤地一路走到黑。美國總統拜登沿襲川普政府的政策,將大陸視為競爭對手及民主最大的挑戰, 不惜揪他國合作與大陸打群架,企圖建構「包圍網」,一方面展現其戰略高招, 另方面卻也反映出美國力有未逮。這個美國發起的包圍網堪稱綿密,不僅從「雙邊軍事同盟」(美日、美韓、美澳)、「四方安全對話」(美、日、印、澳)和「五眼聯盟」(澳、加、紐、英、美)等多路並進,形成抗陸的多重聯盟;另外還將衝突與管制點聚焦於印太區域,串聯東海、台海、南海,在科技管制、疫苗產銷與稀土合作等方面齊頭並進。然而,以美國目前財政困絀與資源貧乏困窘,能投入多少資源與政策作為,盟國多不看好,實際上的配合意願與實踐程度必然不如理想。更何況大陸正如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阿拉斯加會談後所說的「發展壯大不可擋」,而且幾乎每個國家都與大陸有緊密的經貿關係,從歐盟到日本,誰不以本國利益為重?情勢或許對台灣短期有利,但美國實力正在衰退,國際關係不再以美國意志為主導。在民進黨執政下一味親美抗中的台灣,處在美中競爭焦點,不應淪為美方棒打大陸的「力量倍增器」,否則極有可能戰火臨身,又無可恃的靠山,最後重蹈當年南越覆亡的命運。
拜登上台後首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登場 楊潔篪狠嗆美國沒資格居高臨下
各界關注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於美國當地時間18日登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對話的開場白中闡明中方有關立場,他稱希望這次對話是真誠的、坦率的,他還強調,「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說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應美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率領中方代表團成員抵達美國阿拉斯加的第一大城市安哥拉治。根據雙方商定,3月18日至19日,楊潔篪、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安哥拉治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這是中美元首除夕通話後的首次高層接觸,也是美國新政府執政以來中美首次面對面會晤。楊潔篪在開場白中還說道,與中國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歷史會證明,對中國採取「卡脖子」的辦法,最後受損的是自己。王毅也表示,過去幾年,由於中國的正當權益受到無理打壓,中美關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嚴重困難,這種局面損害了兩國人民利益,損害了世界穩定與發展,不應再繼續下去了。
王之道/極端反中 鐵釀國安危機
歷史性的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高峰會議一落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隨即飛到日、韓,進行外長和防長的「2+2」對談,緊接著還有美印的防長會議。這一系列的外交攻勢,是美國總統拜登落實「美國回來了、外交回來了」的宣示;面對美中厚植實力的激烈國際競賽,三月十八日的美中高層會議備受矚目。台灣是美中交鋒不可迴避的棘手議題,雖然拜登政府對台承諾「屹立不搖」,但川普時期過度操作的「台灣牌」,顯然不是拜登的政策選項。位於美中戰略對抗中心的台灣,更需要融入Quad倡議的「自由開放印太」體系,民進黨極端「反中」的意識形態,卻扭曲了目標與手段,已成為對外關係的最大障礙。Quad會後,針對記者詢問「台灣的外交部長(吳釗燮)曾表示,希望與Quad有更多的安全合作,會中討論是否觸及台灣?」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回應,Quad不是軍事聯盟,也非新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而是四個民主國家共同打拚經濟、科技、氣候及安全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蘇利文的回應中,刻意不提台灣,反倒凸顯台灣議題的高度敏感性。由此可見,即使是曾經承諾維護台灣安全的拜登政府,亦無意依循「川普模式」升高對大陸的敵意。Quad的落幕,象徵美中競爭新階段開始,布林肯與蘇利文訂於三月十八日、十九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會見大陸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外交部長王毅。然而,會議雖尚未上演,美中就火藥味十足,中方定位是「應美方邀請的高層戰略對話」,而美方強調只是在美國領土進行的「會面」,雙方言語交鋒、步步為營,只為搶得先機。蘇利文自信滿滿地表示,這次會面將體現拜登以「實力基礎」面對大陸的戰略,除了在印太地區的凌厲外交攻勢,美國也正努力改善與歐盟的關係,希望彼此在對抗大陸上統一步調。面對美國的嚇阻,大陸想必不會輕易就範。香港、台灣、甚至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問題,都可能是中美直接討論的話題,可以預期雙方將針鋒相對,毫不退讓。美國積極的外交作為,將為美中關係帶來更多可能,相對的,台灣不可測的風險就會增加。美國透過實力對大陸展開溝通對話,應是台灣仿效的模式,可惜在民進黨極端反中立場下,只能消極被動依附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國安危機。
美國務卿布林肯將與王毅會面 外交部:已請美方事後簡報
美國國務院宣布,美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將於美東時間18日在阿拉斯加與中共中央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中國大陸外長王毅會面,外交部今(11)日對此表示,已循例在事前與美方進行溝通,並請美方在事後向我方簡報說明會談要情。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外交部一向透過多元管道密切關注區域情勢發展動態,以及各方高層官員對話情形,並與美方就各項議題隨時保持順暢溝通;因此,對於近期美、日、印、澳四方高峰會,美日、美韓高層會談等動態,外交部都予密切關注,對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訪問日、韓回程中,偕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預訂在3月18日於阿拉斯加與陸方官員會晤一事,外交部已經循例在事前與美方進行溝通,並請美方在事後向我方簡報說明會談要情。歐江安強調,台美關係持續緊密友好,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已多次重申《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強調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磐石」,也一再以實際行動展現堅定支持台灣的明確立場,日前布林肯國務卿也公開表示將邀請台灣出席民主高峰會;未來外交部也將持續與拜登政府的團隊持續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及繁榮。
王之道/蓋亞那台灣辦公室告吹真相
我國在蓋亞那共和國(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一夕翻轉,原因固然是大陸的打壓,卻也印證了民進黨政府外交決策的重大挫敗。由於民進黨政府以「聯美抗中」做為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則,相信美中交惡有利於「抗中保台」,在意識形態蒙蔽下選擇性地解讀美方立場,拒絕面對、考量大陸因素,也沒有實力當後盾,無法達成具體突破。美國拜登政府延續前總統川普的強硬對陸政策,和大陸之間的對立情勢未見緩和,美國務院、國安會及國防部也表達了「堅若磐石」的挺台立場,保證提供台灣足夠的自衛能力,並警告大陸停止對台灣的軍事、外交及經濟施壓。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接受電視訪問時更進一步指出,美國會確保能阻止大陸對台灣的侵略,所有選項都在美國的控制範圍內。然而,大陸同樣沒有絲毫軟化的跡象,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二月一日向拜登政府喊話,要求其嚴守一中原則,尊重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停止插手香港、西藏、新疆等涉及主權與領土完整的議題。與此同時,美中在台海展示軍力動作不斷,日前大陸在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進行最大規模、多機種的軍機擾台行動,而美海軍「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也經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活動;美海軍飛彈驅逐艦「馬侃號」在二月四日進行拜登上台後首度穿越台灣海峽的航行,台海似乎又回到川普時期軍事對峙的動盪局面。有鑑於拜登政府高姿態公開支持台灣,民進黨政府見獵心喜,許多綠營人士更因拜登遲遲沒有致電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而感到振奮,認為大陸處於不利局面,是台灣開展與拜登政府關係的「絕佳時刻」,這也暴露民進黨政府決策過程的盲點。其實,拜登政府並非毫無選擇地反中,國務院日前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而所謂「提供台灣足夠自衛能力」,仍保持一貫的「戰略模糊」。另外,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卸任前宣布「對台交往準則」失效,以及國安會提前解密「美國印太戰略架構」,對此拜登政府至今尚未做出任何回應。拜登政府也承認,美國無法單獨因應大陸的挑戰,必須透過國內重建、結合盟邦與伙伴合作等多重手段,建構所謂的「實力地位」。然而,台灣卻孤注一擲完全寄望美國,放任兩岸關係惡化於不顧。美國的堅定支持與友誼,是台灣拓展國際空間最大助力,但在美國熱烈歡迎下,台灣試圖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卻功虧一簣,終究無法抗衡大陸的壓力,可說是台灣當前外交困境的縮影。中華民國的尊嚴再度受到踐踏,除了譴責大陸之外,難道國家領導人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或是尋求可能的解決方案嗎?
布林肯與楊潔篪通話!美國為台灣互嗆 將追究中共責任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6日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通話,這也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首次有美方官員與大陸官方的對話,據布林肯表示,他在通話中提到台灣、新疆、西藏和香港等多項北京所謂的「紅線議題」。布林肯。(圖/達志/美聯社)據《法新社》引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發出的新聞聲明指出,布林肯在通話中表示,美國會持續捍衛新疆、西藏和香港等地的人權與民主價值,也會敦促北京加入國際社會行列。楊潔篪。(圖/達志/美聯社)布林肯還指出,針對中國大陸威脅包含台灣海峽在內的印太區域穩定,以及損害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的作為,美國將對中國進行究責。針對台灣的議題,楊潔篪宣稱,「台灣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應當嚴格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布林肯先前在國會提名聽證會上已表態,同意川普政府對北京方面的強硬政策,這次通話,布林肯仍維持先前的說法,而北京也是「老話重提」,拜登在上任後已與多國領袖通話,但至今未與習近平通過話,雖然拜登政府上台後,北京迫不及待地要緩解雙方的緊張關係,包括楊潔篪也曾向美方喊話,31次提及「合作」,但華府方面的回應始終是「不急」。
美國務卿布林肯就任記者會!首度表態「美中關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走馬上任後,27日首度就美中關係表態。他表示,美中關係具有對抗也有競爭的面向,但亦有合作的空間。他舉例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便符合中美兩國利益。白宮同時宣布,為了就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與各國加強合作,將於4月22日舉辦由溫室氣體主要排放國領袖參加的全球氣候變化峰會。這場峰會設想以視訊形式登場,屆時有可能出現線上「習拜會」。氣候峰會 習拜有可能線上會面布林肯27日到美國國務院履新,並召開上任後的首場記者會。他表示,「美中關係可以說是我們未來在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這不是祕密」,「這種關係愈來愈具有對抗性,它有競爭性的一面,但也有合作的一面…在符合我們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合作,這顯然包括氣候問題。」他指出,若能在對抗全球暖化上取得具體進展,對中美及其他國家都有利。布林肯說:「我希望我們能夠追求這一點,這符合我們外交政策的大背景,也符合我們與中國的許多共同關切的問題,而我們需要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稍早在與國務院人員見面時,布林肯說,「全世界都需要」美國領導,他將重視與盟國和夥伴的外交合作,以應對當前的大挑戰,包括「疫情、氣候變化、經濟危機、對民主的威脅、為種族正義奮戰以及(美國的敵手)對我們的安全與全球穩定構成的威脅」。白宮27日則宣布,美國將於4月22日舉辦全球氣候變化峰會,並強調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是拜登政府外交和安全防務方面的一大核心工作。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美國是第二,若無兩國的配合,氣候問題絕無法解決。美中雙方在南海軍演不斷,圖為大陸空軍轟-6k飛機巡航。(圖/新華社)履新談話 誓言建立美領導地位美國舉辦氣候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可能獲邀出席,而在峰會以視訊形式舉行的情形下,習與拜登料將在線上會晤。《華爾街日報》上周曾報導,北京擬派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赴美推動「習拜會」,並聚焦於氣候變化和疫情合作。不過中方隨即否認相關報導。現年58歲的布林肯被稱為「拜登的多邊主義先生」,他將助拜登終結前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路線,但布林肯也贊同外交應有某種延續性。在27日的記者會上,布林肯便誓言建立美國的領導地位,聯手美國的盟友,應對來自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的挑戰。美國務卿布林肯明確表示,在南海議題上,美國和力抗北京施壓的東南亞國家同在。圖為大陸南海艦隊。(圖/中新社)南海議題 支持東南亞國家抗中布林肯27日也致電菲律賓外長陸辛,重申美菲同盟對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至關重要,並強調《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涵蓋整個太平洋地區,包括存有主權爭議的南海。據美國國務院的聲明,布林肯稱,這一條約明顯適用於當菲律賓武裝部隊、政府船隻和飛機在太平洋遭受武裝攻擊時的情形,這包括南海。布林肯表示,美國反對中國在南海逾越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所允許的任何海洋主權主張,並保證會與那些面對中國壓力的東南亞國家主權聲索國站在一起。這是拜登政府上台一周以來,針對南海問題表達的最明確、最強硬立場。南海的軍事形勢緊張,美軍繼派遣「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後,一架B-52戰略轟炸機近日也在區內巡航,還被指採取「詭異曲折」的飛行路線,如同繞飛南海一圈。
「隱身」一個多月 耿爽履新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常駐副代表
在「隱身」一個月多後,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履新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常駐副代表(特命全權大使銜),成為常駐代表張軍的副手。自1982年錢其琛以外交部發言人身份主持第一場記者會,迄今共有30人擔任過該職。這30位發言人的仕途路徑大致有二:一是躋身黨和國家外交領導決策層,包括錢其琛和李肇星後來官拜部長。另有更多的發言人被外放,擔任駐外使節。在主持了4百多場記者會後,耿爽6月5日完成當天的工作後宣布因工作調動即日起卸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這位在任近4年的發言人期間留下不少「成語」和個性化表情。作為外交部對外最「高調」、亮相最為頻繁的面孔,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一般常設3人,其中1人由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擔任,其他2人是副司長。事實上,自1982年3月26日時任外交部新聞司長錢其琛首次以發言人身份公開響應當時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有關中蘇關係改善至今,中國外交部已有31任(含現任)發言人履職,盤點30人(因秦剛兩次履職,實為30人)的仕途前景,他們或躋身中國外交領導層,或外放擔任駐外使節,此外也有少數仕途突然轉軌消失在外交活動中。一直充當中國對外發聲主要管道的新聞司,直到1980年代前一直未建立固定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曾任副總理兼外長的錢其琛在回憶錄《外交十記》中提到,1982年中蘇關係開始出現緩和跡象,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烏茲別克首府塔什干發表長篇講話,雖然仍對中國進行攻擊,但明確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表示願意改善關係。當時正在考慮建立發言人制度的中國外交部在鄧小平的指示下準備藉此進行正面響應,於是時任新聞司長的錢其琛在3月26日主持召開中共外交部建部以來首場新聞發佈會。中國外交部迄今共30位發言人,其中男性25人;有13人當時都曾擔任過新聞司長。任發言人時間最長8年,包括現任中央外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建超(2001年至2009年在任),和新聞司迄今第二位女性司長華春瑩(2012年至今),最短僅1年,如齊懷遠和現任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等人。30名發言人的仕途路徑,雖然各有參差,但大體可分為兩種情形:其一,躋身中共及國家外交領導決策層。自錢其琛迄今,共有5位外交部長,其中有新聞司工作經歷者兩人即錢其琛和李肇星,唐家璇和王毅出身於亞洲司,楊潔篪則為美大司出身。另,齊懷遠最終退休於國務院外事辦主任任上。曾於2001年至2006年任發言人的孔泉則在2015年躋身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正部級)。躋身副部級的至少7人,包括曾任駐英大使和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的馬毓真,現任中央外事委副主任劉建超,4位現任和曾任外交部副部長齊懷遠、崔天凱、秦剛和馬朝旭、及外交部阿富汗事務特使孫玉璽等。這凸顯了新聞司在中共外交系統的強勢地位。轉任其他外交系統領導職者也不乏其例,如現任禮賓司長洪磊、美大司長陸慷和歐洲司副司長劉為民。其二,更多的外交部發言人被外放,擔任駐外使節,新聞司的工作只是過渡和經歷,如現任中國駐希臘大使章啟月、駐羅馬尼亞大使姜瑜則皆屬此情形。此外,曾任外交部部長助理的沈國放則算是「異數」。他在1993年至1998年任外交部發言人,1996年升任外交部新聞司長,但在2005年12月28日被突然解職,「發配」到外交部下屬事業單位世界知識出版社工作,實際上完全脫離外交事務。
美陸高層夏威夷會談 外交部表示台美關係良好:事先就知情
美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夏威夷會面,年初美中簽署貿易協議後,雙方因為貿易、新冠肺炎及香港問題關係緊張,這是兩國高層首度會面。外交部對此表示,我國與美方一直保持良好溝通,在事前就知道會面事宜,也請美方向我簡報。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說,外交部一向密切關注美中高層互動情形,並與美方保持多元順暢的溝通管道;她說,此次龐培歐與楊潔篪於夏威夷會面,「我們一如以往,事前瞭解相關情形,並循例請美方向我簡報。」歐江安說,台美關係緊密友好,川普政府上任後,美方已多次重申《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的對臺承諾,包括龐培歐在內的美國政府高層也一再公開稱許台灣是「可靠的夥伴」、「民主成功的故事」,以及「世界上良善的力量」,充分反映美國對台灣一貫堅定支持與台美日益緊密的全球合作夥伴關係;未來外交部將秉持互信及互惠的原則,持續穩健深化臺美在各領域及各層級的密切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