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降雨
」 颱風 洪水山陀兒颱風衝擊!防高雄再淹水 明年度治水預算編列551億
行政院長卓榮泰12日前往高雄了解,山陀兒颱風高雄災後復原及改善措施,包括農漁產業、前鎮區前鎮國小等的災損。卓揆表示,政府秉持「農漁優先」使命,絕對會幫助農漁民朋友,並在最短時間內協助恢復高雄市容。針對淹水改善部分,經濟部水利署已提出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及在地滯洪等三大策略,同時政府明(2025)年度治水預算亦編列551億元,較今年增加159億元,希望挹注更多經費投入系統性治水工程,打造安全無虞的居住環境。對於高雄市前鎮區前鎮國小的受損,卓榮泰指示,為緊急協助校園復原,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已在第一時間迅速核定800萬元搶修復原經費,協助校園儘速恢復正常運作,後續如仍有相關緊急復建需求,中央將全力協助,確保校園環境安全無虞。高雄市政府向卓揆報告,此次山陀兒颱風造成高雄整體災損總額初估31.55億元,復建工程包括道路公園路樹、水利設施、校園環境、場館園區、農漁產業等,其中道路公園樹木、設施及路燈復舊經費共計14億元,依「公共設施災後復建工程經費審議及執行作業要點」,非屬中央復建工程補助範圍,希望中央以專案方式補助辦理。行政院表示,颱風極端降雨導致高雄低窪地區淹水,為改善淹水情形,中央於2024至2026年將分別補助高雄27.9億元辦理區域排水改善工程、4.7億元辦理雨水下水道系統功能提升工程,以及11.8億元辦理災後水利設施復建工程,總計挹注約44.4億元。此外,水利署亦將補助10.9億元辦理典寶溪流域排水改善,針對今日視察的芋寮滯洪池,將加速第三、四期開闢,並加高圍堤及搭配抽水機組,擴增滯洪量。
憂「山陀兒」影響晶圓出貨 台積電官方「淡定回應」震驚外媒
颱風「山陀兒」近日侵襲台灣,全台22個縣市皆已宣布停班停課,估計會帶來災難性損害。不過,有「護國神山」之稱的台積電已經啟動颱風應對程序,並發表聲明表示「此次颱風不會對營運造成重大影響」。這種將防颱措施描述為「例行公事」的淡定態度,令外媒感到震驚。台積電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包括路透社、科技媒體《The Register》及《Data Center Dynamics》等外媒都報導台積電廠區面臨颱風侵襲的消息,其中Data Center Dynamics更放大台積電聲明中的「例行」(routine)兩字,想強調台積電已做好萬全準備。外媒指出,台灣中央氣象署預測颱風山陀兒(時為強颱)將為台灣帶來強風豪雨,總統賴清德也警告颱風可能造成災情,目前全台已有22縣市宣布停班停課。編輯還特地指出,強颱的威力,與往往在歐美造成重大災情的4、5級颶風威力相當。令外媒編輯感到驚訝的是,面對強颱來襲,台積電卻顯得相當「輕描淡寫」。台積電在聲明中指出,在颱風山陀兒到來之前已啟動「例行颱風準備程序」、「預計天氣條件並不會對營運產生重大影響」。《The Register》指出,預計受到颱風影響的高雄,台積電一直在為該地區的晶圓廠部署A14製程晶片以及明年量產2nm技術做準備。而另一個預計受影響地區台南,有著台積電的Fab14工廠,專注於7奈米和5奈米工藝,以及Fab18工廠,專注於5奈米和3奈米生產,同時也是台積電大型研發中心的所在地。 《Data Center Dynamics》則提到,據我國中央氣象署警告,花蓮、台東及高屏山區等地在24小時內可能出現350毫米的極端降雨。基隆、台北、新北、宜蘭、台南及高屏部分地區也發布大雨特報,預計24小時雨量可達80毫米。氣象署提醒部分地區有土石流及泥石流風險,目前部分航班已取消。
極端降雨要來了!20年前911豪雨恐重現 北市府戒備
依照中央氣象署最新氣象預報顯示,台灣東南方海面上有一熱帶低氣壓接近,有可能會發展成颱風,台北市政府因此模擬極端降雨,不排除可達2004年的911豪雨事件等級,即平地12小時600毫米的「長延時強降雨」,研判北投、士林山區22日會有較大持續性降雨。台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表示,東南方的熱帶性低氣壓接近台灣,且不排除有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預期將出現豪大雨等級的雨勢,尤其陽明山區在24小時累積雨量可達300至400毫米,時雨量可達40至60毫米。災害防救辦公室指出,21日下午已通知北市府各局處,會依最新天氣預報及實際降雨狀況等資訊,可能提升台北市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層級,各防救災單位預作進駐人力準備,即起也加強防汛整備工作。北市工務局、消防局、士林及北投區公所21日晚間8時起,成立內部緊急應變小組,因應夜間突發災情;大地處則加強戒備注意落石及坍方,並先行盤點土石流潛勢區、老舊聚落及列管邊坡,必要時疏散撤離。公園處預先盤點假日可動員人力及機具;水利處密切監控台北市河川水位高度及上游水庫洩洪時機,及早通知疏散撤離及啟動疏散門關閉作業。災害防救辦公室提醒,山區溪河流域有溪水暴漲風險,前往活動應隨提高警覺,山區也有發生坍方、落石風險,要多加注意。
百年來最嚴重降雨襲擊歐洲!羅馬尼亞釀4死 捷克、波蘭強制撤離居民
中歐和東歐地區近期遭受連日暴雨影響,河川水位快速上漲,捷克、波蘭、奧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國引發水災,洪水更造成羅馬尼亞至少4人死亡、數千棟房屋受損。當局14日警告,這將是100年來最嚴重的降雨。根據外媒《CNN》、《BBC》報導,一個被稱為「鮑里斯風暴」(Storm Boris)的低壓系統正在歐洲緩慢移動,為其帶來直逼1個月的降雨量,暴雨了席捲中歐和東歐地區。其中,羅馬尼亞有8個縣受洪災侵擾,當局建立了救援營地,派出軍用船隻、飛機來將居民轉移至安全地帶;總理喬拉庫(Marcel Ciolacu)表示,現在的首要任務是防止進一步的傷亡。曾於2002年發生嚴重水災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已將防洪措施啟動,捷克和波蘭邊境城鎮居民也已被撤離,河水一夜之間上漲了近2公尺。捷克氣象局表示,自前天以來,北部及東北部地區累計降雨量已達250毫米,當局已下令部分地區強制撤離;捷克鐵路公司則透露,數10條路線已受影響。捷克受強降雨影響,已啟動防洪裝置。(圖/達志/路透社)波蘭河川水位暴漲,多地區堆沙包防洪。(圖/達志/路透社)而德國的南部、東部地區,也正為洪水做準備;鄰國奧地利的強降雨導致多條河水水位上漲,救援人員連夜趕往部分地區救災。波蘭、德國、捷克、奧地利和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已發布最高級別的紅色警報,歐洲氣象警告團體Meteoalarm稱,這種警報等級與「強烈的氣象現象」和「可能造成重大損失」有關,大範圍的嚴重水患將持續整個周末。報導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歐洲以及世界大部分地區出現極端降雨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係因溫暖的大氣可容納更多的水分,從而導致更大的降雨;歐洲部分地區將在短短幾天內突破9月整月的歷史記錄,而洪水、山崩也可能發生,奧地利首都可能出現強風,西部地區也將有大雪產生。
氣候變遷委員會登場 賴清德: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意識形態
總統府成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8日首度會議,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指出,供電的穩定是台灣社會關注的議題,而當初「非核家園」是在朝野共識下完成立法,並非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他更指出,「反核」或「擁核」並非單純的是非題,而是為了完成國家永續發展的複雜多選題。「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8日下午4點召開第一次會議,會中將由環境部長彭啟明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接著,由台電公司董事長曾文生報告「台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賴清德總統致詞指出,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有越來越多的專家提醒,人類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年夏天,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我們看到,百年大旱與暴雨風災,越來越是夾雜而至。在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期間,抗旱和防水災的應變中心,接連甚至同時開設的次數,就至少19次之多。「面對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極端降雨,或是高溫熱浪等災害,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艱鉅的挑戰。」賴總統說,突如其來的天災,像是急性感冒,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疾病,但無論是急是緩,我們都有責任,持續加強台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機制,不斷強化國家永續發展的韌性。「而我也知道,台灣的供電穩定,不僅僅是台灣社會關心的議題,更是國際供應鏈關切的焦點。」賴總統說,這陣子,各界對於核能的議題,也有很多的討論。二十幾年前,他在當立委的時候,跟許多跨黨派委員,提案制定了《環境基本法》,這部法律被稱為「環境憲法」,也是首次將「非核家園」四個字入法,在第23條條文寫道:「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賴總統強調,雖然當時是民進黨在中央執政,但當時的民進黨並不是國會多數。《環境基本法》能夠在朝野共識下完成立法,也證明了「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永續發展」才是朝野、不分政黨為國家共同打拚的目標。賴總統說,透過這個委員會,能夠讓大家知道,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氣候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才能夠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賴總統說,大家有不同主張的立場,是民主的日常;有多元的意見,更是民主最難能可貴之處。他期待,藉由這個委員會的討論,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都能體會到,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立場,但我們只有一個台灣;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主張,但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國家永續發展;我們共同的任務,就是多元思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國家永續發展擬定戰略,進一步讓台灣社會凝聚共識。
暴雨釀嚴重災情 河南女凌晨驚醒…目睹「家具全漂浮水面」:差點被沖走
近日中國河南省社旗縣連日暴雨,造成多地出現嚴重淹水,一名女子睡覺到一半驚醒,發現自家的房子已經被水淹沒,家具被浸泡在水中,床在水中漂浮,險些被沖走,讓她心有餘悸。女子拍下淹水畫面,帶著驚恐和無奈的聲音描述,她表示當時在睡夢中被聲音驚醒,睜開眼睛後,看到屋內的水位正在迅速上升,家電被浸泡、糧食被沖走,冰箱、床鋪都漂浮在水面上,趕緊下床逃命,沒想到屋外災情更慘,水已經淹到脖子部位,令她感嘆:「差點就被沖走,幸好醒來了!」女子凌晨醒來發現床漂在水面上。(圖/翻攝自星視頻)隨著事件發酵,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河南社旗的暴雨災情,由於此次暴雨持續時間長、降雨量大,給當地帶來巨大災害,許多低窪地區被淹,房屋、道路受損嚴重,居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暴雨中,除了有很多居民受災,還有大量農田淹水,農作物受損慘重。農民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生活陷入困境。不只如此,暴雨還導致交通癱瘓、電力中斷等一系列問題。根據中國天氣網,16日凌晨河南南陽盆地發生極端降雨,南陽、周口、許昌等地出現暴雨,昨天8時至今天8時統計,最大降雨量出現在河南社旗大馮營,為606.7毫米,按3時至3時統計,大馮營降水量達到683.5毫米。
氣候變遷報告出爐!全球暖化嚴重「台灣夏天恐達7個月」 3縣市被淹
集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及調適科研諸多學者戮力完成之新版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於今(8)日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國際會議廳舉辦《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公開說明會,也是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由國科會和環境部首度聯合公開發布之科學報告。會中由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環境部次長施文真以及氣象署署長程家平開幕致詞。本次說明會計有國家調適行動業務相關部會、各縣市政府以及關心氣候變遷調適議題各界共約680人參與。《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研究所教授李明旭擔任主編。2位主編於會中說明科學報告費時1年半的編撰流程以及科學關鍵重點。科學報告提到,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臺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除了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的升溫也會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在生態影響上,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面積將大幅減少。科學報告也顯示,全臺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其連續不降雨日數越來越多,豐枯水期的差距增加,乾旱事件的強度及頻率會提高;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一次;未來侵臺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數量將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臺灣的水資源管理與災害風險都會造成影響。海平面上升幅度相較於臺灣既有堤防之防護,影響相對不直接,但加上颱風暴潮影響,仍會造成部分沿岸低窪地區排水困難與淹沒面積增加。此外,在暖化2°C的情境下,海平面上升將導致海岸溢淹面積增加,其中以雲林縣(4.3%)、台南市(3.29%)、基隆市(2.26%)為前3,新北市則居第4,淹沒面積達1.5%。2位主編強調,此報告內容為收錄與參考國內外科研成果,為科學研究階段性成果之彙編,然而氣候變遷科研正快速發展中,建議各界仍須持續關注相關國內外科研成果之更新與發展。同時,此科學報告也反應了科學社群對於現階段國家推動調適工作的期許,期許國家在氣候治理上,除了政府部門現積極推動淨零減碳工作,也應加強重視因應水資源、農漁業、生態系統國土規劃、人體健康在未來降雨不均、熱浪、海平面上升等衝擊下之調適工作,也期待科學資訊的彙整對調適政策的研擬與推動有所助益。
冬季縮水、夏季變長!台灣百年升溫1.5度 極端天氣強度、頻率均增
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1日)安排「極端氣候災防預警暨汛期防汛準備辦理情形」專題報告,據交通部氣象署結合學研單位合作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地區過去百年來溫度上升約攝氏1.5度,年總降雨變化不大,但降雨日數減少,預估未來天候趨勢冬季變短、夏季變長,極端高溫、極端降雨強度及頻率均增加,且侵台颱風個數減少,但強度、降雨均會增強。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邀交通部長王國材就「極端氣候災防預警暨汛期防汛準備辦理情形」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根據中央氣象署結合學研單位合作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地區過去百年來溫度上升約1.5度,年總降雨變化不大,但降雨日數減少,顯示短時間的強降雨發生頻率增加。未來天候整體趨勢為冬季變短、夏季變長、極端高溫發生頻率增加、春雨減少、梅雨強降雨增加、極端降雨強度及頻率都增強,此外侵台颱風數也會減少,但颱風強度和降雨都會增加。對此,交通部綜合規劃司長張垂龍報告指出,水利署在今年3月18日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氣象署每周客製化提供未來1週的降雨趨勢供決策參用,且氣象署與公路局、高速公路局合作建置高速公路、快速道路及省道沿線觀測站點,持續開發「新一代劇烈天氣監測系統」(QPEPlus),也發展區域動力降尺度模式,就進行未來1至3個月提供乾旱指標預報,以有效降低乾旱所帶來的災害衝擊。張垂龍續稱,氣象署持續加強對極端事件的即時監測,並適時提出預警,像是今年颱風季起,於警報期間試辦「沿海地區風力預報」,協助縣市政府強化停班停課決策。另外大規模或較劇烈的豪雨,將每3小時更新預報;較大規模或劇烈豪雨除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必要時會透過災防告警細胞廣播傳送警訊;若有停班停課決策需要時,也會主動召開地方政府視訊連線研商會議。此外,在高、低溫特報精緻化預警,氣象署將採「黃、橙、紅」3色燈號分級,2022年11月以及2023年6月起,將低溫特報與高溫資訊的發布精細度拓展至鄉鎮尺度。農林漁畜牧領域方面,氣象署與農業部簽訂「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規劃至2025年完成將農業氣象觀測網,從現行79站擴增至249站。氣象署提供713個地點的農業精緻化預報資訊,供農民及相關單位運用。
航空城工程陸續開工!查出38處排水缺失 恐成防洪缺口
全台最大區徵開發案桃園航空城各分標工程陸續開工,桃園市審計處調查,因開發期程影響各區水路排水與設施接合,衍生排水不善風險,且開發區與剔除區內有22處排水建造物缺失,區外周邊也有16處待改善,形成潛藏防汛缺口。水務局表示,將以全流域角度審查,確保水路縫合,改善水利建造物缺失。審計處指出,水務局因應航空城建設涉及整體流域治理,2021至2022年委外辦理河廊服務計畫,針對航空城水域環境評估治理模式,結果顯示航空城第1期特定區優先開發區C1、C2與D3標等,邊界水路出口渠底高程未順接,呈現低接高或大小銜接落差,恐束縮水路。另剔除區內C2、D3標等邊界未順接,恐因無法向低處順流排水,需設抽水機或獨立排水系統。且航空城內河川與區域排水臨河側左右岸,存在16處可能的防洪缺口。審計處統計,桃園區域排水建造物定期檢查缺失中,航空城內優先及其他開發區與剔除區共有22處缺失,包括局部損壞,應防止損壞擴大有10處,部分已顯現缺陷或年久須維修者共12處,另在計畫區外周邊也有16處缺失,形成潛存防汛缺口風險。此外,新街溪排水流經航空城範圍外周邊地區,因未及開發區內道路百年不溢堤防洪標準,若因氣候變遷極端降雨強度增加,未加強評估分擔逕流量於周邊土地,恐因排洪能力不及,產生溢淹風險。審計處建議,為避免因開發期程影響分標水路接合交錯造成銜接問題,與剔除及周邊防洪缺口成為水患風險,應與開發單位強化各分標水路縫合,改善計畫內剔除區與區外周邊地區水利建造物防洪能力,並盤點公有土地納入滯洪或雨水儲留設施,建置防汛搶險所需的水防道路,達韌性防洪目標。水務局綜合企畫科長黃旭輝表示,會以全流域角度審查航空城各分標工程設計排水系統,確保河川、區排、下水道及滯洪設施等水路縫合,及計畫區、剔除區與區外水路串接。另為維護水域安全,也會定期檢查既有水利建造物,依檢查結果逐年辦理改善,並持續追蹤改善情形。
卡努颱風沒登陸卻帶來豪大雨 鄭明典認:和「莫拉克」相同
颱風卡努雖然沒有登陸卻帶來強大的外圍環流與引進西南氣流,造成中南部持續豪雨成災,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就在臉書透露,卡努給臺灣帶來極端降雨的機制,這個機制和莫拉克風災的事後分析幾乎相同!中央氣象局分析卡努颱風過後帶來豪大雨的原因。(圖/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今(8)日解釋卡努颱風雖然沒有登陸,但卻在中南部帶來豪大雨的原因,氣象局解釋卡努颱風與季風環流的兩股氣流,在台灣中南部匯集,形成有利的降雨條件。生成於季風環流中的卡努颱風,移動速度也比較慢,因此也加長了降雨時間。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就表示,卡努颱風的外圍環流與西南氣流輻合;颱風移動緩慢;輻合帶被地形鎖住,如此造成連續性強降雨。分析卡努給臺灣帶來極端降雨的機制,這個機制和莫拉克風災的事後分析幾乎相同。嘉義以南還是有局部大雨發生機率,提醒民眾外出記得帶傘,低窪地區要預防積水。(圖/CTWANT攝)而氣象局也持續發布豪雨特報,西南風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今(8)日屏東縣地區及高雄市山區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嘉義以南地區及臺東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低窪地區請慎防積水。
台灣均溫不斷創新高 氣溫上升速度比全球快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局統計台灣近100年均溫,每10年上升攝氏0.11度,近30年則每10年上升0.25度,相較全球均溫上升0.08度及0.21度,台灣增溫快速。專家預估,台灣未來極端降雨頻率將增加,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旱澇不均情況將較全球更為嚴重。近10年台灣11站年平均氣溫比較表。(圖/林良齊製表)入夏後,台灣各地飆高溫,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7月上半月,因熱傷害就診累計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高溫影響經濟活動,也影響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針對不同碳排情境,推估台灣在最壞情況下,約至2060年,中部及南部夏季日均溫幾乎都大於30度,六都中尤以台中及台南氣溫最高。根據氣象局歷年夏季6、7月高溫平均統計,台中分別為28.1度與28.9度,台南為28.9度與29.4度。氣象局以全台11處平地測站平均計算,台灣2020年均溫24.56度為史上新高,2019年為24.53度、第二高,都高出台灣百年均溫22.98度,尤其最近10年均溫已有7年排入史上前10高溫名次。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表示,台灣增溫較快,除受到全球溫室效應外,都市化也是一大因素。台大大氣系教授羅明輝也說,台灣農地減少,影響散熱,都可能是台灣升溫較快的原因。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研究員陳主智指出,長者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持續上升的高溫不利長者健康。陳主智進一步指出,政府必須拿出相當力度,以免65歲以上長者早逝的情況加劇,這也考驗我們的社會。今年為反聖嬰轉換至聖嬰年,聖嬰現象導致海洋溫度升高,將提供更多熱源,學術界預估明年全球天氣將會更熱,赤道地區升溫會更明顯,台灣也會受到影響。羅明輝指出,以過去資料顯示,台灣總雨量變化不大,但變異度愈來愈大,乾旱的時候愈乾、溼的時候愈溼,推測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使大氣可含水量增加,強降雨將更為頻繁。呂國臣亦指出,高溫連續日數也會變多,寒流次數減少。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則說,雖然台灣溫度上升趨勢不會像高緯度或大陸地區國家那麼高,但推論暴雨頻率會較平均為高,旱澇更不均,並集中在特定季節。
災難性暴雨襲擊北美 紐約、佛蒙特洪水成災「已知1人死亡」
美國從9日傍晚開始就遭遇破紀錄的暴雨,這強大的雨勢一直下到10日才稍微緩和,而在這短短10多個小時的時間,降雨量就是當地一個月的雨量,這也造成當地爆發大規模的洪水氾濫,目前已知在紐約、佛蒙特有1.3萬戶住家停電,同時還傳出1人死亡的消息。根據《衛報》報導指出,美國東北部於10日發生致命性大洪水,在紐約州當地,哈德遜河谷部分地區道路坍塌,洪水淹沒了一些地區,紐約州州長霍楚爾宣布奧蘭治縣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除此之外,也傳出有一人在離家避難時不幸罹難。當地居民表示,這次的洪水是自2011年艾琳颶風以來,他們見過最誇張的洪水規模,而艾琳颶風所帶來的洪災,也是當地歷史上最嚴重的氣候災難。除了紐約州北部和佛蒙特州綠山地區出現洪水外,當局推測,在康涅狄格州、麻薩諸塞州、新罕布夏州和緬因州的部分地區,預計也會出現因為豪雨而產生的山洪。美國大氣科學家警告說,儘管美國各州的洪水看起來與印度、日本、中國和土耳其等地的大規模洪災災害沒有直接關聯,但中間還是有共同點「溫暖大氣下形成的風暴,使極端降雨成為現實」。而科學家預測,如果氣候暖化持續嚴重的話,這類型毀滅性的災難也只會更嚴重。
「強聖嬰現象」機率曝光 專家曝聖嬰年颱風偏強、多屬長命颱
強聖嬰要來了嗎?氣象專家賈新興指出,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預估,超過9成機率於今年6至8月發展為聖嬰現象,並有將近84%的機率出現中等強度的聖嬰,即聖嬰指標超過1.0°C,有56%的機率成為強聖嬰(超過1.5°C)。賈新興指出,根據過往全球年均溫的歷史狀況,當出現聖嬰年時,以全球來看確實容易出現高溫年,2016年全球均溫創新高就是聖嬰年;但根據台灣13個平地站年均溫來看,台灣反而在反聖嬰年出現時容易出現高溫年,2020年台灣年均溫破紀錄就是反聖嬰年。賈新興表示,出現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遠離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長,多屬長命颱,而出現反聖嬰年時,颱風生成位置接近陸地,所以颱風強度偏強且生命期偏短,多屬短命颱,然而聖嬰和反聖嬰跟侵襲台灣的颱風數多寡無關,仍需視颱風生成後大氣的導引氣流狀態而定。賈新興提到,其次,出現聖嬰年容易出現暖冬,反聖嬰則容易出現冷冬,不過在暖化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冬季就需視反聖嬰和暖化彼此拉扯的力道了,再來,出現聖嬰年隔年春季降雨易偏多,反聖嬰隔年春雨則易偏少,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高溫、熱浪、乾旱、森林大火等,幾乎是每年必演的劇本,至於極端降雨則複雜得多,需要針對案例進行歸因的研究。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受極端氣候影響 台灣4大人文地景恐消逝
端午節將至,每年鹿港慶端陽的龍王祭活動有著「全台最美端午節」之稱,但鹿港古鎮恐因強降雨而風光不再。綠色和平昨日指出,極端氣候已衝擊「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台南北門」等4大人文地景,文化資產面臨凋零甚至消逝。要求2024總統候選人積極提出具體淨零政策,保護台灣傳統文化。綠色和平根據歷史數據與研究推估,台灣氣候危機已迫在眉睫,極端高溫、瞬時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已衝擊到「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台南北門」等人文地景。以鹿港老街為例,極端氣候讓鹿港地區近15年的梅雨期總累積雨量較前15年增加25%,近30年來共發生4次超過200mm的豪雨,總量相當於20萬座標準游泳池水量;以氣候模型推估2050年大雨發生天數將倍增,並出現超過350mm的大豪雨。鹿港老街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魏秀娟表示,極端氣候下的強降雨造成的淹水災害,對位於低窪地區古蹟區的鹿港老街商圈是極大的殺傷力,尤其梅雨季和颱風季的短延時強降雨,只要1到2小時鹿港老街就會淹大水,相當無奈。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台南北門的南鯤鯓代天府正遭受海水倒灌的威脅,即使有加高地基,但推估2050年代天府周遭低窪地帶將被海水覆蓋,南鯤鯓代天府恐成孤島。而阿里山3月平均降雨量較1990年已減少37.26mm,導致當地重要經濟作物竹筍欠收,推估2050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將拉長,旱災可能加劇;1988年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至今,進香路線已升溫近3度,推估2050年升溫達6度,體感溫度將達40度,遶境信眾已考慮減少參與天數或改以交通工具代步。國民黨立委謝衣鳳說,氣候變遷首當其衝就是水情,4月彰化進入「減壓供水」抗旱期,但極端降雨又嚴重影響民眾生活,淨零轉型不只是口號,必須有具體政策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高壓穹頂」不散去 美國熱浪破紀錄東移影響1.2億人
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Service)近日示警,上週席捲美國中部大部分地區的熱浪將開始往東移動,預計會出現破紀錄的危險高溫,提醒美國民眾必須為接下來的酷暑做好準備。美國北部和中部平原的高溫持續升溫,週日有超過1500萬人接收到高溫警報,明尼蘇達州和內布拉斯加州的氣溫預計將攀升至攝氏37.8度。美國國家氣象局氣象學家馬克切納德(MarcChenard)表示,上週為西南部十幾座城市帶來創紀錄高溫的高壓穹頂一直徘徊不散,向東緩慢移動。這波熱浪將於明天起向東進入五大湖(Great Lakes)區,氣溫勢將飆升至攝氏35度,比正常溫度高出攝氏11度。上週,由於熱浪侵襲中西部上段和東南部,這些地區紛紛發出各類高溫警報,估計約有1.2億人受到影響。高壓穹頂壟罩的地區邊緣,會出現雷暴、山洪暴發和極端降雨等猛烈天氣。美國最古老的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在上週也因猛烈洪水沖毀道路而關閉。直升機出動營救近90人。黃石公園表示,南區將於22日重新對外開放,但其他區域本季剩餘時間將持續關閉。科學家說,熱浪比過去幾十年溫度更高,且更為頻繁和持久,這是全球暖化趨勢的表徵。根據美國全球變遷研究計劃發行的國家氣候評估顯示,美國每年的熱浪數量從1960年代的2次增加到了2010年代的6次,熱浪季節的天數也比60年前多了45天。
印度神童又示警「12月這一天」是關鍵 未來半年內必出大事
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Anand)先前曾提出預言警告,11月19日的「血月」,可能使豪雨成災,果然印度不久後就發生洪水爆發。而阿南德又在台灣時間3日晚間,又有了最新的公開預言,不但說明了過去一年,全球極端降雨和地震發生的原因,也預言今年12月至明年4月間,可能會發生在人類身上的災禍。在阿南德的最新影片中,先是聚焦2021年全球降雨增加的原因,他認為,氣候變遷並非唯一的因素,整個亞洲2021年降雨暴增,不僅印度南部大水,大陸河南也因極端暴雨引發水災,就連歐洲都爆發洪災。由此可看出,2021年是洪災的一年。阿南德並警告,由於卡拉薩爾帕瑜伽(KALASARPAYOGA,又稱印度星盤)將在14日開始,他提醒,今年12月14日至2022年4月之間,是一段極度重要的時期,對於全球多個國家的經濟、天氣乃至所有面相都會有影響。阿南德提醒,今年1月至4月間,強降雨和地震將導致印度南部喀拉拉邦Mullaperiyar水壩受損,即便大壩不會馬上倒塌,2022年4月底以前必將發生大事,造成大壩嚴重損壞,倒塌的時間點,可能會落在2030年至2035年之間,政府必須謹慎注意。
西南風推一把!「這兩區」嚴防豪雨以上降雨 專家:梅雨恐下到6/3
台灣地區受到滯留鋒面逐漸南下影響,中央氣象局提醒,未來一周這道梅雨鋒面都將在台灣地區徘徊,且從周四起,西南風增強,屆時各地雨勢還會變大、雨區也會變得更廣;本周五中南部山區,更可能降下豪雨等級以上的降雨。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上午台南以北等15縣市,已發布豪、大雨特報,其中雲林縣為豪雨警戒。今天台灣西半部、東北部地區降雨明顯,明天鋒面會向南移動,屆時將會變成中南部的下雨時間長。至於梅雨會到何時?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監賈新興,今天上午在臉書表示,根據14天和氣候模式梅雨指標預測來看,整個大氣環境,都有利梅雨建立的條件,「至少維持到6月3日,而6月16日至20日是否再出現有利梅雨建立的環境則有待觀察。」換言之,這波梅雨鋒面才剛剛開始,恐得等到6月3日後,才能真正擺脫陰雨綿綿的日子。而這波梅雨影響最劇烈的時刻在何時?賈新興指出,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當極端降雨事件發生時,有55%的西南氣流指數超過4,從資料分析,在22日至24日(本周五至周日)的這段時間,西南氣流指數明顯超過4,可以說是這波梅雨「最高風險」的期間,呼籲民眾先做好防災工作,降低大雨帶來的危險與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