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死亡率
」 癌症 衛福部 內政部 死因 肺癌不吸菸肺癌2/空汙傷害不輸香菸 2時段勿戶外運動「機車族要戴口罩」
肺癌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已取代肝癌成為新國病。根據台大公衛學院研究,若持續30年暴露在一定濃度以上的空汙細懸浮微粒(PM2.5)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比每天抽一包菸還高,這或許是近來不吸菸肺癌患者激增的原因之一,醫師建議上下班時間最好別進行戶外運動,以免吸入大量空汙,而機車族也要佩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才能過濾廢氣裡的微粒與道路揚塵。「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告訴CTWANT記者,肺癌是全球及台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9,700人死於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五分之一。雖然台灣近十年來肺癌的標準化死亡率有下降趨勢,但其發生率仍在增加,尤其是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空汙正是原因之一,台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菸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研究利用環境部2005至2020年全國PM2.5監測資料,再以空汙能見度、PM10推測1968至2004年各地區空汙PM2.5濃度,比對國內1997至2020年肺癌登記資料,此為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根據環境部統計,2023年各項空氣污染指標,PM2.5年平均濃度以雲林縣19.3微克/立方公尺(μg/m3)最高,主要是少雨、弱風天數多。其次為嘉義縣市及金門的18.8μg/m3,離環境部所訂中南部年平均值15μg/m3仍有一段差距。PM 2.5 已被證實是致癌物,肺部自然是首當其衝、最先受害的器官。長期關注空污的北醫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莊凱任曾建議,民眾可先自我審視,平常最容易暴露到髒空氣的來源是什麼?例如鄰近工業區的居民須注意工業排放空氣污染物,都會區居民則受交通廢氣影響較多,因此必須從住家環境開始了解可能的污染物質,再以適當的方法排除或減少空氣污染物的來源,例如簡單的把窗戶關上、減少揮發性化學產品的使用、烹調習慣的改變、室內植物的擺設、空氣清淨設備的裝設等方法。至於交通,為了方便逼不得一定得騎摩托車時,莊凱任強調「口罩絕對是必備!」國健署建議機車族配戴附加活性碳的拋棄式防塵口罩(符合 CNS14756),除了吸附車輛廢氣中的有害氣體,也能過濾掉混合在廢氣裡的微粒和道路揚塵。由於這類口罩的活性碳會吸附污染物,長期使用後可能失效,因此不建議長時間重複使用。戶外運動的地點很重要,研究顯示公園比馬路旁更好,比較不會影響肺功能。(圖/記者方萬民攝)在《空汙世代的肺部養護全書》一書中,台大公衛學院陳保中教授提到自身的運動方法,「我通常早上6點多到醫院,避開高空汙時段;下班時我會走比較少空汙的『路線』,盡量避開大馬路,改走小巷弄」。運動也是同樣道理,盡量避開交通尖峰的上、下班時段,避免吸到廢氣。對於場地,陳保中教授也有一番見解,「河濱公園是蠻好的運動場地,車少、空曠,河道旁風大,有風流動能加速改善空汙;另外,台灣山林豐富,不必特別去挑戰大山岳,鄰近的小山丘也不錯,像台北近郊就有很多條親山步道,也是假日運動的好選擇。」「英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長期在馬路附近運動的人肺功能較差,而公園運動的人則較好。」方昱宏認為空汙是長時間的影響,雖能「趨吉避凶」,但很難靠著短時間的措施,如空氣清淨機、口罩來達到完全預防的效果,還是必須由政府來改善空汙問題,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不過,方昱宏建議若要進行戶外運動,可到環境部的「空氣品質監測網」查詢空氣品質狀態,若出現紅色警報、甚至紫爆,就不要外出活動,才可以較有效的避免空汙危害。若必須外出上班或上學,國健署則建議配戴防霾(PM2.5)口罩(符合 CNS15980),以濾除空氣中的 PM2.5 微粒。
嘉惠4千名癌友!健保10月擴大「這1類肺癌標靶藥」給付 年省近115萬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為提高肺癌存活率及降低死亡率,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中央健康保險署自113年10月起擴大給付治療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第三代標靶藥osimertinib成分藥品,適用對象不再限制需腦轉移,及除原EGFR Exon 19 Del基因突變,新增EGFR Exon 21 L858R基因突變,並由原給付於第4期擴大至第3B及3C期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治療,預估新增嘉惠4千名肺癌病友。肺腺癌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 osimertinib成分藥品延長存活率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且110年起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肺癌以非小細胞肺癌中之肺腺癌發生率最高,約占所有肺癌的70~80%,而肺腺癌以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約50~60%的發生率,且約90%為 exon 19與exon 21。根據一項osimertinib成分藥品第三期雙盲、活性藥品對照、隨機分派的FLAURA試驗,納入具EGFR Exon 19 Del或Exon 21 L858R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結果顯示osimertinib成分藥品相較標準EGFR-TKI組,統計上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8.7個月,降低54%發生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6.8個月,降低20%發生死亡風險。健保給付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助肺癌病友精準用藥健保署致力將具治療效益之藥品納入健保給付及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在侵犯性或轉移性NSCLC且具EGFR基因突變的第一線治療策略,於健保審議藥品給付參考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2024年第三版非小細胞肺癌(NSCLC)指引,其中osimertinib成分藥品分屬Category 1(證據等級高);另三大主要醫療科技評估組織加拿大(CADTH)、澳洲(PBAC)及英國(NICE)已給付該藥用於未曾接受過治療且具EGFR突變之局部侵犯性或轉移性(第IIIB或IV期)NSCLC病人之第一線治療。經過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的共同努力,同意osimertinib成分藥品以簽訂藥品給付協議方式擴增給付規定。健保給付年度藥費最高 肺癌標靶藥擴大給付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本次擴增給付之osimertinib成分藥品,歷經3次與廠商協商,讓藥品在健保有限資源下,得以依實證做有效益的給付。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115萬元藥費,並新增挹注年藥費約50億元,預估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達91億元,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之藥品。
48歲許家蓓子宮內膜癌病逝 超越子宮頸癌居首!2大原因造成年輕化
台北市議會民進黨團總召許家蓓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化療後,不敵病魔,今(18日)凌晨2點25分病逝,享年48歲。據衛福部資料,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女性,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子宮內膜癌已超越子宮頸癌,居女性生殖器官癌症首位,是近10年內成長快速的癌症之一。2021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據衛福部統計,子宮內膜癌每年約有1500位新確診的病患。子宮內膜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經期不規則、停經後出血、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目前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飲食西化、肥胖是子宮內膜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報告證實體重過重或肥胖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原因,因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而誘發癌症細胞成長。而長期攝取高升糖負荷飲食使體內處於高胰島素濃度,容易導致胰島素抗性,除了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外,研究指出也與癌細胞的生長正相關。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要多吃蔬菜、全穀類食物、豆類、水果;少吃高升糖、紅肉、加工肉品、高鹽、鹽漬食物;以及不使用市售防癌健康食品。同時不可過重及規律的運動,每天至少從事30分鐘運動;任何能讓心跳加快及呼吸深沉的活動為宜。
免費肺癌篩檢出千人罹癌 衛福部籲高風險群快來篩
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國民健康署今(6)日公布,從111年起,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國健署今日表示,肺癌已連續14年為我國癌症標準化死亡率最高之癌症,於110年亦為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但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9成,為遠離肺癌之威脅,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之高風險民眾應接受免費肺癌篩檢。但除了肺癌篩檢定期作,搭配戒菸更為保險。肺癌之所以難防治,主因是早期肺癌通常沒有明顯徵狀,很多人是在出現明顯症狀後才就醫,診斷時多為晚期,因此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月起推動高風險族群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所補助的對象包含:1.具肺癌家族史者: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每2年1次。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為順利安排肺癌篩檢,國民健康署提醒,先打電話到醫院確認篩檢的資格和流程,若有吸菸情形,也請務必於篩檢前接受本署特約機構提供的戒菸服務才能進行檢查。國民健康署呼籲,雖然篩檢可以早期發現肺癌,但並不能防止癌症的發生,吸菸者及早戒菸,才是降低風險良方。篩檢異常怎麼辦,國健署說明,從111年7月1日至113年6月30日,共有11萬4,445人次接受了肺癌篩檢服務,找出1,401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83.2%(1,165人),證實肺癌篩檢有助於早期發現,而根據統計,肺癌1期的5年存活率近9成,若肺癌進展到第4期,則存活率僅剩1成。然而,篩檢只是發現病灶的工具,吳昭軍呼籲,篩檢後若結果顯示異常,務必要遵循醫囑進行追蹤或確診,每2年定期篩檢,可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病情延誤。為降低肺癌的威脅,請提醒身邊符合篩檢條件的親友,儘快接受篩檢服務。凡是符合參加肺癌篩檢之民眾,皆可至肺癌篩檢合約醫院進行篩檢諮詢及預約排檢。目前全國已有194家合約醫院,遍及全國22縣市,民眾可就近進行篩檢。備註: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
國人平均壽命80.23歲 高於全球逾7歲
內政部今(23)日公布「112年簡易生命表」及「第十一次(民國108-110年)國民生命表」。112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23歲,其中男性76.94歲、女性83.74歲;若與聯合國公布2020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0歲及9.0歲,國人男、女性平均壽命均以臺北市最高。內政部指出,雖持續受到人口老化影響,但因COVID-19疫情死亡人數較上年減少,112年國人死亡人數計20萬5,202人,較111年減少2,927人,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15萬5,744人(占全國75.90%),較111年減少2,993人。另外,112年粗死亡率為8.79‰,較111年減少0.13個千分點;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人,較上年下降3.2%。因上述緣由,致112年國人平均壽命較111年增加0.39歲,其中男性增加0.31歲、女性增加0.46歲。內政部表示,以直轄市而言,112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以臺北市83.32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男、女性平均壽命亦均以臺北市最高。以各縣市平均壽命而言,112年以新竹市81.50歲最高,臺東縣76.04歲最低。東部縣市平均壽命較西部縣市低,臺東縣、花蓮縣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分別差距4.19歲、3.11歲,惟已分別較102年縮小1.17歲、0.44歲。此外,內政部除了每年編算及發布「簡易生命表」外,亦參採主要國家作法,每10年編算「國民生命表」。本次發布之「第十一次國民生命表」,係依據民國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之常住人口資料,輔以民國108年至110年戶籍資料進行編算。我國108年至110年國民平均壽命為80.63歲(男性為77.41歲,女性為83.83歲),較第十次(98年至100年)增加1.51歲(男性增加1.45歲、女性增加1.36歲);就長期趨勢來看,歷次生命表隨時間上升,平均壽命上升幅度穩定。內政部表示,各國都很重視生命表的編算,國民平均壽命是衡量國家基本健康評估、整體社會經濟福祉及國家競爭力評比的重要統計指標。內政部每年編算生命表,提供政府有關人口政策、人力規劃、衛生保健等參考及學術研究之用。
台北市2023年10大死因曝光!新冠降到第5 前三為癌症、心臟病、肺炎
台北市衛生局7月3日發佈2023年最新死亡統計數據,癌症依然是台北市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新冠則從第3位下降至第5位。性別方面,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951.1人,女性僅為708.5人。台北市衛生局指出,2023年台北市共有20555人死亡,比前一年減少492人,減幅達2.3%。主要是因為新冠的死亡人數大幅減少了所導致。全市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841人下降至823.4人,標準化死亡率也有下降。根據數據,台北市十大死因依次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和事故傷害。這些死因佔總死亡人數的76.2%,其中7項是慢性疾病所致,占比60.9%。與2022年相較,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死因前2位,新冠肺炎則由第3位降至第5。肺炎回復至第3位(同2016年至2021年),事故傷害回到十大死因(2022年退出十大死因)。死亡率的顯著變化反映在多個疾病上。與2022年相比,2023年的新冠死亡率大幅下降35.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下降13%,心臟疾病下降5.8%,糖尿病下降8.3%。然而,肺炎的死亡率上升了20.5%,事故傷害上升了17%,高血壓性疾病上升了8.7%。在事故傷害中,跌倒是主要原因,占事故死亡的30.8%,其次是運輸事故,占27.7%。台北市衛生局還指出,依年齡觀察,死亡率在65歲後快速上升,死亡總人數中有82.2%為65歲以上長者。十大死因中死亡人數65歲以上占比超過90%者,有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95.4%)、肺炎(占93.9%)、新冠肺炎(占93.0%)、高血壓性疾病(占91.2%)。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1歲,十大死因以事故傷害死亡年齡中位數70歲最低,癌症73歲次低。深入探究各年齡組前3位死因,分別為15至24歲組:自殺、事故傷害、癌症。25至44歲組:癌症、自殺、心臟疾病。45至64歲組: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65歲以上組:癌症、心臟疾病、肺炎。此外,北市衛生局還指出,在2023年,男性死亡率顯著高於女性,尤其在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新冠和肺炎方面。男性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有951.1人死亡,女性僅為708.5人。男性的十大死因中,除了腎病一項,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全都高於女性。癌症依然是台北市主要的死亡原因,占總死亡人數的25.9%。在各類癌症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居首,其次是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第三位為女性乳癌。與去年相比,癌症死亡率有所上升,主要因為人口老化。然而,女性乳癌、口腔癌和卵巢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癌症已超過50年居台北市首位死因,十大死因中,慢性疾病更占了7項。市民朋友應更加注重自己和家人健康,落實良好生活型態,並定期健康篩檢及接受預防接種。衛生局亦會積極推動各種健康促進及預防保健服務。
癌症連42年居十大死因之首 死亡時鐘較2022快轉14秒
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癌症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衛福部公布最新統計,2023年癌症在台灣奪走5萬3126條性命,相當於每9分53秒就有1人死亡,癌症死亡時鐘比2022年快轉14秒。癌症十大死因中,肺癌連續20年排名第一,而胰臟癌、卵巢癌、攝護腺癌相較於10年前排名皆上升。專家指出,共同的風險因子都是肥胖。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穩居首位,去年造成5萬3126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25.8%。去年癌症死亡人數較前年增加1199人,死亡率上升,但若加計人口老化因素調整後,即所謂「標準化死亡率」,反而是下降,反映出人口老化趨勢。就年齡觀察,去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死亡人數增加以65到74歲最明顯,比前年增加869人。另外,前列腺癌、胃癌則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前,顯示威脅性隨年齡而增加;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相較於前年的10分7秒,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了14秒。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提醒,癌症的共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不運動、肥胖和家族史,呼籲國人多利用五癌篩檢,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和肺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慕華說,年紀越長、細胞變異的機會累積越多,因此越容易罹患癌症,而近年健檢及高階影像檢查普及,許多患者及早發現並治療,雖然最後仍死於癌症,但中間的存活期延長了;雖然癌症死亡時鐘逐年加快,但整體國人平均壽命持續增加,代表也有很多早期發現的癌症患者被治癒。和前年相比,去年十大癌症死因順位沒有變動,肺癌占據首位、肝癌居次。若與2013年相比,攝護腺癌、胰臟癌與卵巢癌死亡率分別上升44.3%、57.5%和28.7%,排名皆上升了1位,來到2023年的第5、第7和第10位。賈淑麗表示,觀察10年來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死因排名都上升,共同的風險因子都是肥胖。楊慕華分析,胰臟癌是胰臟慢性發炎,而肥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兩者確實有關聯性;卵巢癌和荷爾蒙有關,體重過重可能影響荷爾蒙分泌;至於攝護腺癌增加,主要和人口老化有關,和肥胖關聯性較低。
國人最新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榜首!交通運輸為事故死亡首要原因
2023年十大死因國人最新十大死因出爐,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占據首位。隨著新冠肺炎的影響漸緩,去年全國死亡人數減少2863人,新冠的死因排名也下滑到第6位。事故傷害則名列第8,是唯一非疾病死亡原因,其中「運輸事故」占了43.4%為最多,且各年齡層都是因運輸事故死亡為首要原因。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死因排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十大死因排序多數和2022年相同,僅新冠肺炎排名從第3下滑到第6,而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上升1名,回到疫情前水準。衛福部分析,去年全國死亡人數20萬5575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2863人,下降14%,主要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所致。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去年新冠死亡數較前年減少5705人,降幅近4成,各年齡層死亡數皆有下降,預估今年(2024)新冠肺炎可降到國人死因第15名之外。另外,自殺死亡位居2023年國人死因第11位,自殺死亡人數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各年齡層中,僅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首見下降,較前一年下降4.9%,其餘年齡層有回升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趨勢,且在1到14歲、15到24歲、25到44歲等年齡層,皆排到前3大死因。事故傷害則是十大死因中唯一非疾病死因,意指「非蓄意傷害事件」。衛福部表示,去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7063人,較前年增加110人;其中以運輸事故3068人最多,占比43.4%,其次是跌倒1665人,占比23.6%。進一步分析各年齡層事故傷害主要死因,皆以運輸事故排名居首。0到14歲以意外溺死排名第二,15到24歲、25到44歲則以接觸毒藥品意外中毒排名第二,45到64歲、65歲以上高齡者,均以跌倒排名第二。消基會交通部召集人李克聰認為,去年幾波交通平權的抗爭,但交通部公布今年第1季數據,行人死亡人數卻還在上升,可見目前最需要的是建立「停讓」文化,無論是禮讓行人還是車輛間彼此相讓,都要有更扎實的教育,警方執法也要有更務實的依據。他強調,教育、工程、執法都需要長時間執行才能出現成效。交通部表示,經統計今年1至3月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去年同期降低,減少39人,機車、高齡者、酒駕、兒少族群都在減少,目標2030年降低死亡人數30%、行人死亡人數下降50%。交通部表示,在工程方面,與內政部共同推動4年400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另就提升揭露資訊的完整性,增加民眾參與管道,也會推出「道路交通號誌標誌設計規則參考指引」,以改善標誌標線號誌各地不一致的情形。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2年少1.48歲 國人平均壽命「倒退嚕」跌破80歲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昨在醫療政策記者會指出,國人的平均壽命正在倒退,從2020年81.32歲,到2022年變成79.84歲,2年少了1.48歲,侯友宜直言,「執政黨不該感到汗顏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直言,醫療人力再不加速補足,國人平均壽命還會繼續下降至2025年。近10年國人平均壽命。(圖/林周義製表)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連續2年平均壽命減少,2022年死亡人數較上年增加2萬3672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5%,致國人平均壽命較2021年減少1.02歲,不僅在OECD國家中落後,也輸給日本、韓國。侯友宜批評,民進黨全面執政快8年,醫療環境下滑、健康品質劣化,病人及家屬背負沉重經濟負擔的痛苦吶喊,民進黨「醫師主席」賴清德,有聽到人民聲音?「是刻意選擇聽不見,還是害怕面對?」陳秀熙認為,台灣連續兩年平均壽命下降,與國際相同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但台灣又落後日本等先進國家,是因超額死亡數太多。陳秀熙表示,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在疫情間折損頗多,即使現在疫情已趨緩,因護理人員人力不足,導致醫院關病床,脆弱族群得到不到醫療照顧,超額死亡率還在升高,現在仍高達20%,估計會持續到2025年。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韓國1996年時,平均壽命落後台灣1歲,這2年則超車台灣2歲,台灣在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健康指標,都輸給日韓,足見蔡政府執政8年,對衛生投資不足。洪子仁再以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做比較,台灣2021年僅占GDP6.6%,相比南韓的8.4%、日本的11.2%均大幅落後,侯友宜主張提高到8%,就是希望至少比照南韓。「如果總統把人民生命價值擺在最重要位置,就應該解決健康指標下滑問題!」洪子仁表示,近來出現30年最大缺藥潮、急診塞到爆、疫後醫護缺工造成關床,都與健康投資不足有關,總統參選人應該拿出魄力面對。
2022年國人平均壽命出爐 死亡率略增問題出在這
內政部今日公布「2022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另外,與聯合國公布2020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6歲。內政部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2022年國人死亡人數為20萬8129人,較2021年增加2萬3672人,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15萬8737人(占全國76.27%),較2021年增加2萬1483人。另外,2022年粗死亡率為8.92‰,較2021年增加1.06個千分點;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較上年上升9.5%。內政部說明,觀察歷年數據發現,若當年度死亡人數增加幅度較大、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時,會出現平均壽命較上年減少的現象。2022年因死亡人數較上年增加2萬3672人(+12.83%)、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5%,致國人平均壽命較2021年減少1.02歲,其中男性減少1.04歲、女性減少0.97歲。以直轄市而言,2022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以台北市83.75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男、女性平均壽命亦均以台北市最高。以各縣市平均壽命而言,2022年以新竹市81.72歲最高,台東縣76.46歲最低。內政部補充,東部縣市平均壽命較西部縣市低,台東縣、花蓮縣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分別差距3.38歲、2.26歲,但已分別較101年縮小1.72歲、1.14歲。內政部表示,各國都很重視生命表的編算,國民平均壽命是衡量國家基本健康評估、整體社會經濟福祉及國家競爭力評比的重要統計指標。內政部每年編算生命表,提供政府有關人口政策、人力規劃、衛生保健等參考及學術研究之用。民眾若想了解這次公布的「簡易生命表」,可至內政部統計處網站(網址:https://www.moi.gov.tw/cl.aspx?n=646),點選「我國生命表」瀏覽查詢。(圖/內政部提供)
國人平均夀命79.84歲 較前年減少1歲多
內政部今(11)日公布「111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國人平均壽命較2021年減少1.02歲,但與聯合國公布2020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6歲。內政部指出,受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2022年國人死亡人數為20萬8,129人,較2021年增加2萬3,672人,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15萬8,737人、占全國死亡人數的76.27%,較110年增加21483人。另外,2022年粗死亡率為8.92‰,較110年增加1.06個千分點;依WHO的世界標準人口年齡結構,調整計算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較上年上升9.5%。內政部解釋,觀察歷年數據發現,若當年度死亡人數增加幅度較大、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增加時,會出現平均壽命較上年減少的現象。111年因死亡人數較上年增加2萬3672人、增加12.83%;標準化死亡率上升9.5%,致國人平均壽命較2021年減少1.02歲,其中男性減少1.04歲、女性減少0.97歲。內政部分析,以直轄市而言,2022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以臺北市83.75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男、女性平均壽命亦均以臺北市最高。以各縣市平均壽命而言,2022年以新竹市81.72歲最高,臺東縣76.46歲最低。內政部補充,東部縣市平均壽命較西部縣市低,臺東縣、花蓮縣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分別差距3.38歲、2.26歲,但已分別較101年縮小1.72歲、1.14歲。
40歲女健檢驚見肺結節…輕忽1關鍵「變肺腺癌四期」 1年半後慘賠命
衛生福利部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但仍有不少民眾輕忽追蹤的重要性。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透露,他曾遇過一名40歲女性健檢發現有肺部結節,後續位定期追蹤,1年半後轉變成肺腺癌四期,不幸病逝。國健署今(3日)舉辦肺癌篩檢滿週年記者會,楊政達在會中分享收治個案,該名女性健檢時發現肺部結節,3個月內反覆就醫3次,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被醫師告知暫無大礙後,便放下心中大石,未按照醫囑定期追蹤,1年半後因呼吸喘就醫時,已演變為肺腺癌第四期,最後不幸病逝。國健署指出,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我國111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8人,相較100年每十萬人26.0人,已下降16.2%,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占了111年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4%)。肺癌患者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徵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但109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我國每2個肺癌確診個案就有1個已經是第4期,晚期個案占6成以上,錯過早期治療機會。國健署表示,公費補助LDCT肺癌篩檢服務已受檢民眾中,約9.2%經醫師評估有疑似異常之肺部結節,需定期檢查追蹤或進行確診程序。肺部結節多數為良性,衛生福利部薛瑞元部長提醒,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爭取較大的復原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我國肺癌篩檢計畫實施週年以來,找出的肺癌個案有85.1%為早期,證實能有效於早期發現肺癌,有助提高肺癌存活率。因此,符合資格者應儘速參加篩檢,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備註)以上,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疫情影響…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 每10分鐘就有1人罹癌「連41年居死因之首」
2022十大癌症衛福部昨天公布2022年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1年,高居死因之首,5萬1927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時鐘再度加快3秒,每10分7秒就有1人罹癌,肺癌則是第19年居十大癌症死亡率之冠。國健署表示,在新冠疫情影響最深的2022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4癌的篩檢率下降了14%,多達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殺手。癌症已連續41年高居國人死因之首,國內去年共有5萬1927人死於癌症,比前一年增加了271人,其中發生率最高的大腸癌,死亡數也比前一年增加了196人。胰臟癌、前列腺(攝護腺)癌以及卵巢癌三癌人數也上升。而十大癌症死因中,又以肺癌居首,去年共奪走1萬53條人命。第2至10名則依序為肝癌、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及卵巢癌,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死亡發生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快,過去2年,從變快1秒、再到變快3秒。去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2.7人,較前一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去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賈淑麗表示,國健署去年開始,將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4癌篩檢擴大至5癌,7月起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用於檢測早期的肺癌。若不將肺癌篩檢計入,去年4癌篩檢率比疫情前1年(2019年)下降了14%,等於有72萬人中斷篩檢。其中大腸癌篩檢的下降比率達13.5%,這些因素都會反映在日後的癌症死亡率。賈淑麗強調,從公布的國人死因更能看到篩檢數字的相關性,提醒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要重新注重篩檢的規律性。
新冠躍居去年第3大死因 奪走1.4萬人命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去年大爆發,曾一度單日超過9萬人確診,也導致死亡人數攀升。根據衛福部統計,前年死於新冠肺炎者共896人,為當年第19大死因,去年則一口氣升至第3名,奪走1萬4667條人命。去年國內總死亡人數共20萬8438人,較前年增加2萬4266人,上升13.2%,主要是受到了新冠肺炎、人口老化的影響。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443.9人,增加了9.5%。根據衛福部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仍然以癌症居首,已連續41年排名第1。第2名至第10名則依序為心臟疾病、新冠肺炎、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前年相比,第1、2名不變,第3名則由新冠肺炎取代,而原為第10名的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被擠出排行榜外。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的新冠肺炎,從前年的第19名竄升至第3名,死亡數從896人暴增至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佔86%,死亡中位數為92歲,比前年增加10歲。
子宮頸癌好發35歲以上婦女 醫曝2預防方法
綜覽臺灣各大疾病排行,子宮頸癌可謂榜上有名,既列位女性十大癌症,亦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並列三大常見婦癌,更隸屬於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四大癌症篩檢(乳癌、子宮頸癌、結直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子宮頸癌好發35 歲以上婦女 初期無明顯症狀依據國民健康署110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為608人,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2.8人。安南醫院產科主任周泰甫說明,子宮頸癌好發於35 歲以上婦女,平均年齡落在40~55 歲。由於子宮頸癌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及痛感,容易導致許多患者延誤治療黃金時機,待發現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時,癌細胞可能已經侵犯到骨盆內部了!健保公費補助 「這些人」每年享免費1次抹片檢查因此,周泰甫主任強調,按時做子宮頸抹片,可於早期偵測出子宮頸有無感染、發炎、異常細胞,及早預防癌症的發生。目前健保公費補助30 歲以上、有性經驗之女性,每年可免費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周泰甫主任解釋子宮頸抹片檢查方式,即從陰道採擷含有子宮頸剝落細胞之分泌物,接著抹片經染色後,可透過顯微鏡找出可疑癌細胞;倘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需安排進一步的陰道鏡及子宮頸切片檢查。此外,為避免影響抹片的準確性,國民健康署建議女性做檢查前,應留意以下5點:不要沖洗陰道、避免盆浴、勿放置塞劑、前一晚不要有性行為、避開生理期。施打HPV疫苗 預防70%子宮頸癌發生除了定期做子宮頸抹片,周泰甫主任表示,施打HPV疫苗也是有效的預防選項。HPV全名為Human papillomavirus,意即「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以及男女外生殖器癌的發生息息相關。目前研究資料顯示,不論男女,每個人一生中約有5~8成機會感染到HPV,尤其女性開始有性行為後,感染HPV的機會將大幅增加;而接種HPV疫苗可預防至少70%的子宮頸癌發生,且年齡介於9~45歲的民眾都適合施打。
「2對象」納入公費補助第五癌篩檢 有8成檢出早期肺癌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我國110年肺癌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2.2,相較100年(10年之間)已下降14.6%,但仍然高居臺灣癌症死因第一位,且存活率相對低,105-109年新發個案5年相對存活率為38.2%。肺癌早期偵測計畫 符合資格快檢查肺癌患者之所以存活率較低,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而出現顯著症狀時,診斷已多為晚期。早期肺癌(0及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但第4期就急降至1成,不同期別的存活率差距甚大。國民健康署參考國內外實證研究,並與相關學協會及專家多年努力合作規劃下,自111年7月1日起,開始補助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LDCT檢查,將肺癌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補助的篩檢對象包括: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篩檢出早期肺癌(0及1期) 個案約占86%自111年7月1日至111年12月26日止,全國已有2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86.3% (138人),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逆轉肺癌的期別分布。而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不用承受晚期肺癌治療過程中的身心痛苦及龐大的醫療費用。異常者遵循醫囑追蹤 戒菸減少罹癌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檢查結果疑似異常的民眾,務必遵醫囑定期追蹤,以觀察結節有無新增或變化;若經醫師確診為肺癌者,更應配合治療計畫,儘早診治,爭取較大的復原機會。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以上,但只要吸菸者戒菸10到15年,肺癌發生機會就可減半。
余苑綺病逝/大腸癌居10大癌症之首…直腸癌復發率更高 主要症狀一次看
資深藝人余天與李亞萍的二女兒余苑綺2014年確診直腸癌,8年來經歷超過70次化療和各式治療,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及飲食西方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民國95年起大腸直腸癌已經超越肝癌,成為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從84年的4,217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2.9人,95年發生人數首次超越肝癌,成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發生人數已超過15,000人,107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8人,標準化發生率上升82.5%。而死亡人數從84年的2,46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3.3人,107年已增至5,823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9人,標準化死亡率上升12%。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余苑綺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圖/翻攝自余苑綺 Chichi臉書)至於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則稱之為直腸癌,其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瘻管等。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整體觀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約4分之3發生在左側的乙狀結腸至直腸部位,顯示直腸癌的發生率遠高於大腸癌。此外,直腸有儲存糞便的作用,癌變風險高,一旦確定罹癌,癌細胞轉移至肺臟的機率,也比大腸癌高3至4倍,第三期的復發率也比大腸癌高4成。有別於大腸癌,直腸癌因侵襲風險較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還需進行放射線治療,已降低復發率。不僅如此,若直腸癌的病灶位置過於接近肛門,嚴重時可能必需做人工肛門,對患者的健康照護和生活品質,無疑產生重大負擔。余苑綺今(21)日下午不敵病魔,享年39歲。(圖/報系資料照)衛福部表示,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國健署自93年起,開始推動50-69歲大腸癌篩檢服務,並自99年起納入預防保健服務項目,正式於全國推行,於102年6月起將篩檢年齡調查為50-74歲。糞便潛血檢查(FI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相當簡單方便,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國健署提醒,預防大腸癌方式包括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等。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去年死亡增1.1萬人 新冠排名曝光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110年死亡人數共18.4萬人,較109年增加1.1萬人,而去年國內爆發新冠本土疫情,外界關注死亡人數增加,是否與超額死亡有關?衛福部官員表示,並無相關統計,僅引用《經濟學人》數據表示「台灣從109年到110年都是負數」,指並無超額死亡的問題。專家則認為,慢性疾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但社交活動減少可能降低某些疾病死亡數,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說明,110年死亡人數上升有兩大原因,一是人口老化,二是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而新冠肺炎列死因第19位,並非死亡人數增加主因。110年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是否因國內本土疫情導致超額死亡?劉訓蓉引述《經濟學人》模型推估結果指出,台灣自109年到110年超額死亡皆為負數。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則補充說明,根據《經濟學人》統計模型推估,109年到今年4月為止,台灣超額死亡數為「負4310」。不過,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曾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100年至109年死亡人數共增加2萬人,可歸因於寒流或流感,但去年是暖冬,卻比前年多死了1萬人,增加的死亡人數創歷史新高。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李建璋說明,超額死亡是以「實際死亡數減掉預期死亡數」,實際死亡數是固定的,因此關鍵是如何推估預期死亡數;每個機構設計的推估模型不同、納入不同的變數,計算出來的超額死亡數就會不同。對於《經濟學人》推算台灣超額死亡為負數,李建璋表示,不清楚該模型加入哪些變數,因此難以評斷是否公允。他推測,疫情期間社交活動限縮,導致肺炎、流感等死亡數減少,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死亡數,可能受到醫療排擠而增加,兩者消長之下即可得出超額死亡數。至於衛福部認為人口老化導致死亡人數增加,李建璋表示,確實有所關聯,但應進一步分析「排除年齡因素」的標準化死亡率是否增加。他呼籲衛福部應開放死亡統計的詳細資料供學術研究,以了解國人死亡情形。
去年死亡大增1.1萬人 衛福部揭原因
衛生福利部公布110年國人死因統計,死亡人數共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去年國內爆發本土疫情,「新冠肺炎COVID-19」也納入國人死因,排名第19位。另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十大死因第7位「事故傷害」中,「運輸事故」死亡人數創歷史新低。衛福部統計,110年死亡人數共18萬4172人,其中十大死因佔7成6;和109年相比,除了肺炎死亡人數減少1.4%,其餘皆上升,以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最多。衛福部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指出,110年死亡人數上升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是人口老化,由於65歲以上人口增加快速,死亡人數也隨之上升,死亡年齡中位數是77歲;其次是去年1月低溫天數多達3分之1,為105年霸王寒流後,首次死亡率和標準化死亡率同時增加。去年國內首度爆發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衛福部統計,110年因新冠肺炎死亡共896人,包含國人國外死亡57人。劉訓蓉說明,由於死因統計是以直接導致死亡的「原死因」判定,可能和疾管署公布的死亡人數有些微不同。劉訓蓉指出,新冠肺炎排名國人死因第19位,並非去年死亡人數增加主因。是否因為新冠肺炎導致去年超額死亡?她說明,以《經濟學人》統計模型推估,台灣從109年到110年超額死亡數都是負的;截至5月31日統計,全球僅台灣和紐西蘭仍維持負數。衛福部統計,110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與109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從第7名升到第6名,事故傷害降為第7名。據統計,110年事故傷害死亡共6775人,與109年差異不大。劉訓蓉指出,受到本土疫情影響,民眾減少外出移動,事故傷害的「運輸事故」死亡人數較109年減少85人,創歷史新低。若以年齡別觀察,1到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到44歲以癌症與輕生居前兩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亡前兩名。
不做「抹片檢查」罹癌機率增3.7倍 早期治療存活率達9成
依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診斷出子宮頸癌個案1433名,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7.9人,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9位;109年子宮頸癌死亡人數為668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3.1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8位。子宮頸癌防治最好的方式就是抹片檢查,透過規律的檢查,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可降低約7成。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每年約200萬人接受服務,其中發現約1200名子宮頸癌個案及約1萬2000名癌前病變個案,經治療可以阻斷疾病進展。58歲的劉女士,今年4月時參加衛生局的子宮頸抹片篩檢活動,結果發現抹片異常,劉女士認為沒有出現不適的情形,並不以為意,加上受到疫情的影響,所以沒有即時回診追蹤。衛生所的護理人員發揮鍥而不捨的精神,經過耐心地說明與關心,最後劉女士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結果確診為子宮頸癌0期,劉女士表示「6分鐘真的護了我的一生」。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的病變97.3%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子宮頸癌個案,而從未做過抹片篩檢者,罹患子宮頸癌(1期以上)的風險,是3年內曾做過抹片篩檢者的3.7倍。早期(0-1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在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為陽性時,並不代表罹患癌症,請婦女朋友遵循醫師指示接受進一步檢查,並請依醫囑回診追蹤及診治。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婦女朋友,子宮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規律的抹片篩檢能早期發現子宮頸的病變,即便是已經停經、很少或很久未有性行為的女性,也千萬別輕忽子宮頸癌的威脅。目前在疫情相對控制的情況下,也別忘了「6分鐘護一生」的衛教宣導口號,落實並定期至醫療院所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國民健康署建議30歲以上婦女至少每3年應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符合篩檢資格的婦女,請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至健保特約具婦產科、家醫科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也可多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前要注意:避免盆浴、不要沖洗陰道、勿放置塞劑、前一夜不要有性行為及避開月經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