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治療
」 癌症 健保 肺癌 新冠肺炎 衛福部8旬翁血尿持續兩個月!就醫檢查竟是侵犯性膀胱癌 「三模式治療」保住膀胱
85歲陳伯伯今年初因出現血尿近2個月,到醫院求治,診查無小便疼痛、腰及腹部疼痛,診斷為無痛性血尿。經由尿路顯影斷層掃描發現陳伯伯右側膀胱壁有一個超過6公分大型腫瘤,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腫瘤充滿右側膀胱憩室,因體積巨大而無法以內視鏡完全刮除乾淨,腫瘤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高度惡性尿路上皮癌」,且已侵犯到膀胱肌肉層。評估年紀與體能狀況 目標改善血尿症狀、控制腫瘤由於腫瘤表現高度惡性,有極易侵犯及轉移之風險,臨床上標準治療應安排膀胱全切除手術,但考量陳伯伯有許多內科疾病,接受大型手術發生併發症機率極高。經泌尿科、放射腫瘤科和血液腫瘤科團隊研究討論後,安排接受三模式治療,希望能改善血尿症狀及控制腫瘤。醫師團隊評估陳伯伯的年紀與體能狀況,以膀胱腫瘤為放射治療的主要重點,輔以適合其體況的化學治療配方,順利完成同步化學放射治療的完整療程,治療效果評估也達成團隊原先設立的目標,後續並未再發現血尿症狀或殘留顯著副作用。三模式治療需審慎評估 安全治療並提升生活品質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文冠指出,對高齡膀胱癌病人而言,根除性膀胱切除術雖然是標準治療方式,但可能對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三模式治療(TMT, Trimodality Treatment)是值得考慮的替代選擇。TMT結合了經尿道腫瘤切除術(TURBT)、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目的是保留膀胱功能並有效控制腫瘤,選擇TMT需要謹慎評估,並與多學科診治團隊進行深入討論,確定對特定病人的適用性,在治療後必須接受長期定期追蹤,以及時發現可能的復發或進展。這種平衡療效和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為許多不適合接受根除性手術的老年膀胱癌病人提供新的希望。放射腫瘤科主任盧皓維強調,膀胱癌的三模式治療需仰賴泌尿腫瘤團隊多專科醫師的合作。先經泌尿科醫師執行最大限度且安全的經尿道腫瘤切除術,再經放射腫瘤科醫師標示膀胱內殘餘腫瘤、膀胱全體積和區域淋巴結等區域,依序給予適當的放射線劑量,期間還需腫瘤科醫師輔以同步化學治療。如此才能達到安全治療膀胱腫瘤,同時仍保有生活品質的目標。中老年人為膀胱癌高危險群 有相關症狀應謹慎就醫泌尿科劉緯陽主任表示,中老年人都屬於罹患膀胱癌的高危險群,如果解尿時發現有無痛性血尿,甚至解血塊,不分男女都應儘快到泌尿科就診,接受詳細完整的尿路系統檢查,例如:電腦斷層尿路顯影及膀胱鏡等。另外,老年病人如果罹患侵犯性膀胱癌,當身體狀況已無法承受手術風險時,可考慮同時接受低劑量化療及放射治療,以達到控制和縮小腫瘤的目標,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
CAR-T細胞免疫治療給付滿周年 共45人通過「3.7億藥費健保來幫忙」
自去(112)年11月後,健保署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納入健保已滿一週年。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說,「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或「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兩疾病,患者若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即有機會符合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全台約100位癌友符合資格。根據健保署資料,今年有60人申請,健保過件率高達75%,共有45人成功通過,包含3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6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每人819萬、共計約3.7億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付。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3位患者已完成治療,包含29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4例兒童或青少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讓各界更雀躍的是,已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患者,至今均維持良好的疾病控制。「感謝健保署與專家理解治療的急迫性,持續加速審查進度,從送件至核准平均僅要一至兩週,傾盡全力幫助癌末患者爭取治癒」,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也鼓勵:「未能成功申請健保的個案,多是經過評估後,患者仍可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尚不需使用CAR-T細胞免疫治療;另外則是檢附資料不全,待補齊資料後即可再次申請,千萬別氣餒!」「健保給付通過後,自費藥價也大幅降低」,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接續分享:「國際間CAR-T細胞免疫治療單次費用要價1200萬至1500萬不等,在台灣自費治療有望減少680萬藥費,降價幅度高達45%;再加上台灣血液疾病治療經驗成熟,從檢測、治療可完善提供治療後的各種副作用控制與照護,更是吸引了各國患者特地到台灣治療。」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今年就各有一位七十歲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以及十四歲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癌童,特別從越南飛來台灣自費治療,無疑帶動了我國國際醫療發展,讓台灣的血液癌症治療持續於國際間發光。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暨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副秘書長指出,國健署《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在男性、女性癌症發生與致死排行中排名均為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不僅發生率不容小覷,也嚴重威脅了國人性命。在這兩個疾病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為常見的類型。前者好發於兒童,後者則好發於中高齡者。雖然兩疾病發病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與疲勞、生長痛、腰痠背痛混淆,但事實上,病程可能惡化的極為快速,未即時就醫治療,可能在短短幾週、幾個月就會危及性命。劉家豪醫師進一步說明,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臨床經驗統計,在第一線的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療程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6至7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劉家豪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一旦第一線治療復發或是反應不佳,患者的治療就會變得相當棘手,壽命也將陡坡式下降。舉例而言,約有2成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在第一線治療失敗或復發,而這群病患高達5至7成的癌童活不過五年,多數的癌童還是來不及長大。若檢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約一半病患在第一線化療後復發或無效,此時這群病患更是有高達7至8成難以存活超過五年,此類醫學困境一直難以克服。劉家豪醫師鼓勵,近年來CAR-T細胞免疫治療問世,這種集結了基因、細胞、免疫治療等醫療科技於一身,屬於一種藥品,經過多國的大型臨床試驗,在治療成效與安全性上有保障。劉家豪醫師指出,CAR-T細胞製作需要先分離患者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再送往國外實驗室植入可以追蹤癌細胞標的的基因序列,將原本如同「普通士兵」的T細胞,轉變成有如「精銳兵」會辨認癌細胞標的之CAR-T細胞,並透過大量複製,打造一支可以精準殺滅癌細胞的戰隊。將這些CAR-T細胞回輸患者體內後,這群「精銳部隊」還可以在人體內生長,因此可以透過一次性治療達到緩解疾病的成效。治療反應不佳與復發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有8-9成的機率可以完全緩解;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則有4-6成可以完全緩解。病患可以不用接受強力的化療,也可以用此免疫細胞療法控制病情。現衛福部規定僅能在九家擁有專業團隊之醫學中心才可執行。李啟誠理事長指出,在健保支持下,CAR-T細胞免疫治療日益普及,也提醒患者,若治療期間發現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復發的跡象,切莫對治療失去信心。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治療期望,這有助於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並積極遵循醫師的建議治療,便有機會擊退癌症陰霾,重新掌握人生主導權。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胸悶易喘恐是心臟瓣膜生病! 主動脈瓣狹窄如何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潘昱僑報導】一位85歲長者平日規律運動,但心絞痛與呼吸喘的狀況逐漸變嚴重,照心臟超音波竟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且合併冠狀動脈狹窄,若不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林口長庚心臟瓣膜團隊由內、外科醫師合作為患者進行經導管瓣膜置換(TAVI)與心導管手術,一次就將兩種狀況處理好,讓患者能重新上場揮舞球拍!雖然導管瓣膜動輒上百萬,但健保可有條件給付等4+1種特定風險族群,大幅減少經濟負擔。心臟大門無法正常打開 3大警訊要當心主動脈瓣膜是位於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門」,通常由3片瓣膜組成,是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葉集孝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如門片無法正常打開,心臟需要更費力才能把血液輸出去,常見原因為老化,好發於70-80歲以上的民眾;另一原因是先天異常,患者僅有2個瓣葉,較一般人少1個,50-60歲就會發生早發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狀況。提醒民眾,若出現「走路易喘」、「頭暈目眩」、「胸悶胸痛」3個警訊,恐危及生命,應積極治療。國際標準治療方針 外科開胸長期效果佳針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副主任陳紹緯說明,3大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外科開胸手術與經導管療法。開胸手術經證實有效且可提供穩定的長期效果。手術方式是切除老舊主動脈瓣膜,縫合新的人工瓣膜。雖然須裝人工心肺機、暫時停止心臟功能實施手術,但手術視野廣,適合年輕或伴隨多種心臟問題(如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狹窄或二尖瓣問題等)的患者,一次打通心臟門戶。 藥物治療:幫助緩解不適症狀。 標準開胸手術:適合伴隨多種心臟問題的患者,穩定耐用。 經導管瓣膜置換:適合高齡或高風險族群,微創恢復快。至於人工瓣膜要如何挑選呢?陳紹緯表示,金屬瓣膜耐用度高,牛、豬製成的生物瓣膜產生血栓機會較低,因此不用吃抗凝血劑,患者可依個人需求選擇。長者高風險怎麼辦? 經導管微創傷口小不過,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多為70-80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常合併其他疾病,進行開胸手術需要暫時停止心臟,對於年長者負擔較大。好在另一種「經導管療法」,由內外科醫師共同合作,為高齡患者克服了治療風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張其任解說,經導管療法最大的特色是不需要插管麻醉,從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即可進行。傷口小不用縫合,只要簡單止血即可完成,恢復時間非常的快速,不少患者即使是90歲高齡,中午治療、下午就可以正常進食,2、3天後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動。經導管療法流程:從病患的鼠蹊部做股動脈穿刺,植入導引鞘管,將帶有人工瓣膜的導管引入血管內。從股動脈一路沿著主動脈,進到退化瓣膜所在的位置。經由影像定位,把瓣膜擴張,退化的瓣膜推在外側,新的瓣膜取代舊瓣膜。4+1條件健保給付! 團隊擬定治療策略然而,經導管置換瓣膜動輒上百萬,讓許多患者與家屬卻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內科系主任謝宜璋表示,目前健保可給付4+1條件置換瓣膜: 4點必要條件:心衰竭症狀達到2~4級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至少2位心臟外科醫師判定進行開胸手術風險過高病人有1年以上的術後存活率另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開刀風險性過高有以下情形之一者:曾接受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嚴重主動脈鈣化,胸腔燒灼後遺症,曾接受過縱膈腔放射治療,嚴重結構組織疾病,導致不能進行手術,肝硬化及肺功能不全者。符合以上規定者,即可申請健保之給付。國人平均壽命延長,共病多、病情複雜,手術風險也提高。謝宜璋表示,對於高齡患者,侵入性低的治療為優先考量。每位患者病情不盡相同,心臟內外科醫師會在手術前召開聯合會議,擬定對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手術也會由內外科醫師一起執行,確保患者的安全。長庚醫院的團隊合作模式越來越成熟,期許未來為國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持續提升台灣的醫療水準,跟世界接軌。
「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衰弱症」老年人 與生心理、社會經濟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說,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五項衰弱臨床表徵 體重、疲憊感、肌握力、行走與體能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肉減少症與衰弱關聯大 使疾病每況愈下葉孟奇表示,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規律運動、保持動態 降低「肌肉減少症」跌倒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葉孟奇說,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泰國大學新生昏迷多月...校方謊稱「樓梯摔下」 真相卻是霸凌釀禍
泰媒報導,一名泰國的應屆大學新生在曼谷一所大學的校園中身受重傷,就此昏迷不醒。在曼谷附近巴吞他尼府住院至今已長達數月,且仍然在險境中徘徊。這名學生的母親表示,校方一開始謊稱該名新生是自己從校內建築的4樓樓梯摔下來,事實卻是校園霸凌導致她的兒子受害。她雖然向當地警局提交了證據,然而2個月過去,案件不僅沒有任何進展,校方也沒有承擔任何責任。於是她憤而將事件向媒體曝光,誓言要替兒子追討真相與正義。據泰媒《Thaiger》報導,42歲的塔納萬‧潘諾法(Thanawan Pannoppha)近日向媒體「第7頻道」尋求幫助,表示自己剛上大學的兒子在大學校園內受到攻擊,從樓梯上摔下陷入昏迷,至今仍躺在醫院且需要靠呼吸器維生。塔納萬告訴媒體,兒子去上學後,她在8月23日接到一通自稱來自大學教授的電話,告訴他兒子從大學一棟大樓4樓的樓梯摔下,現在已經被轉移到醫院,並且通知她到醫院去照顧兒子。當她抵達醫院,她見到兒子正在接受醫生的心肺復甦搶救,她立刻質問教授發生了什麼事,但教授堅稱是她兒子「自己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塔納萬根本不相信這種說法,因為她認為光從樓梯上摔下根本不可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傷害。醫生甚至告訴塔納萬,她兒子被送到醫院的時候連呼吸心跳都停了,是在醫院的搶救下才勉強留住了性命,但依然要靠呼吸器的幫助才能存活。一旦關閉機器,塔納萬的兒子很快就會死去。塔納萬告訴媒體,一名大三的學生8月28號向她坦承,當天是他踢了塔納萬兒子的胸口,導致對方癲癇發作並失去知覺,才會在無防備的狀態從樓梯上摔下。塔納萬立刻向當地警察局提交了這名學生的供術,然而事情又過去了2個月,案件至今沒有任何進展,校方也沒有承擔任何承認。據泰媒報導,該大學宣稱由於事發現場沒有任何監視鏡頭,因此沒有辦法提供任何證據,也沒有校方工作人員意識到發生了霸凌事件。塔納萬對校方的說法抱持懷疑,並告訴媒體她決心為兒子討回公道,找到該為這起事件負責的人。她還告訴媒體,因為在經濟上有困難,她無法負擔更積極的治療費用,只能依靠國家福利提供兒子最低限度的標準治療。當地警局的局長則堅稱,警方正在積極調查此案,並且已經前往過現場搜查證據。這起事件在泰國的網路上掀起討論,也引起了當地社會對教育機構內霸凌行為和安全監督的擔憂。
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健康不平等!同是肺腺癌「健保資源差10倍」 患者陷要錢、要命的抉擇
藝人汪建民不菸不酒竟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震驚不少民眾。事實上,肺癌已20年蟬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目前也是唯一發生人數、死亡人數皆破萬的頭號奪命腫瘤,肺癌可怕在於有逾半數的病人為晚期確診,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但其中佔3成的「晚期無腫瘤基因突變肺腺癌」,健保治療選擇卻仍停留於傳統化療,進一步依人數占比推算,健保資源更差了將近10倍。2024「世界肺癌日」前,國內兩大醫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攜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和朝野立法委員王正旭、陳菁徽和羅廷瑋,今(19日)共同替這群處在治療缺口上的肺腺癌病人請命。一名肩負養家重擔的55歲父親,去年因背痛許久,尋遍中西醫均無法改善後,輾轉到胸腔科就醫竟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背痛原因是腫瘤已轉移至脊椎,進一步檢測後確定是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且PD-L1屬低表現量,不適用標靶藥物,這名父親沒有商保可支援。為了能繼續賺錢養家,他和醫師討論後,還是勉強擠出有限的存款,調整劑量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搭配健保給付的傳統化療,目前病情控制良好、暫不影響工作,但龐大的自費治療壓力,已讓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要中斷自費治療,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抉擇,這位父親的無奈也映照出眾多晚期肺腺癌病人正遭遇的困境。擁有治療癌症多年經驗的立委王正旭指出,要實現賴清德總統「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的目標,肺癌當然是頭號打擊對象,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應加速趕上國際趨勢。同具醫師背景的立委陳菁徽也強調,肺癌對民眾健康的威脅最大已無庸置疑,在擴大推動早期篩檢之餘,也應顧及晚期病人的治療需求,畢竟生命無價,勿漠視晚期病人的健康權。健保署去年底(2023)已陸續給付肺鱗癌、小細胞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但面對肺癌當中佔約8成的肺腺癌,健保資源挹注在標靶治療相對豐沛,病人第一線就有標靶藥物可用,預後較佳;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人仍以健保化療為主、預後不佳,形成晚期肺癌的治療缺口,也是降低肺癌死亡率、實現總統政見的絆腳石。面對晚期肺腺癌病人仍停在化療的困境,健保署長石崇良今年以來已陸續在公開場合透露,精進免疫藥物應用、接軌國際指引是該署的政策方向,繼肺鱗癌、小細胞肺癌後,肺腺癌的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給付,「應該很快陸續有好消息!」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賴俊良理事長表示,以肺癌最大宗的肺腺癌為例,健保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對降低死亡至關重要,目前健保在標靶治療挹注資源較多,臨床治療武器相對充裕,唯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尚未給付,多數病人仍停留在傳統化療、影響預後,是降低肺癌死亡的阻礙。「健保給付要加速跟上日、韓等國!」他強調,包括國內五大醫學會共同編撰的晚期肺癌治療指引,及國際治療指引均建議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為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治療首選,目前除日、韓外,包括健保署審核藥品給付的重要參考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都已公費給付,如要落實總統政見,健保應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否則肺癌治療離降低死亡的目標將愈來愈遠。「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治療資源少,像是被健保遺忘的一群病人!」收治該名55歲父親的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培菘坦言,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的建議,有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現已涵蓋72%,反觀無腫瘤基因突變的藥物,健保給付的涵蓋率僅17%;如進一步以人數占比推估,前者可使用健保給付的國際指引藥物達75%,後者僅8%,落差將近10倍,顯示同是晚期肺腺癌病人,在健保下的治療命運和預後都有天壤之別,衍生健康不平等。「我們不希望病人看得到藥,卻用不到!」他指出,根據各項大型臨床研究指出,如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只用化療,半數活不過一年,有腫瘤基因突變者因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相對完整,預後較佳,徐強調,晚期肺腺癌患者若於一線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不僅中位數存活期可提升逾2倍、死亡風險更可降低4成。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宣捷幹細胞新藥 再獲衛福部核准「衰弱症一/二期試驗」
宣捷幹細胞生技(4724)自有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新藥(UMC119-06-05)繼獲得衛福部核准執行慢性阻塞性肺病臨床二期試驗後,於6/3再接獲衛福部來函核准幹細胞新藥(UMC119-06-05)治療年老患者衰弱前期及衰弱症之I/II期臨床試驗。衰弱症是一種老化綜合症候群,症狀包括虛弱、步行速度變慢、活動力降低、疲倦、體重減輕等,因而容易發生跌倒、骨折、入院、失能等不良預後。台灣地區65歲以上社區老人的衰弱盛行率接近5%,衰弱傾向為40%。衰弱症無標準治療方式,現行以支持性治療為主,藉運動、均衡飲食、營養補充品等方式維持個體的健康。宣捷團隊表示UMC119-06-05為具有分化潛力及再生能力的多功能幹細胞,具有調節免疫力、抗氧化、抗纖維化以及抗細胞死亡的能力。透過調節特定細胞激素的表現,間質幹細胞可調節免疫能力,發炎物質的釋放,因此可望降低人體內發炎狀態,改善衰弱徵狀及預防不良預後的發生。宣捷幹細胞公司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新藥(UMC119-06-05)已獲准執行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之二期臨床試驗。現再接獲衛福部來函核准執行治療年老患者衰弱前期及衰弱症之I/II期臨床試驗。董事長宣昶有表示,宣捷集團自主研發異體臍帶間質幹細胞新藥,持續發展幹細胞新藥用於自幼兒至老年的多項適應症臨床應用,異體細胞新藥具有平價、品質穩定及治療等待期短等多項優勢,宣捷集團將持續探索細胞新藥的各種發展可能,持續關注再生醫學對疾病的治療或生命健康維護應用,維持人類生命品質。
多元治療方式改善女性婦科問題 4類患者不適合應洽詢醫生
女性們是否有難以啟齒又困擾已久的煩惱呢?例如「我下面很乾,夫妻生活很不舒服,因常常拒絕先生都快引起婚姻危機了」、「我是賀爾蒙敏感型的乳癌患者,化療後更年期症狀很不舒服,但又不能使用賀爾蒙治療該怎麼辦?」、「生完小孩很多年了,運動、跑步、跳繩還是會漏尿,要是遇上感冒咳嗽更是漏的厲害,有辦法改善嗎?」陰道鬆弛乾澀 治療多元可改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林季瑤指出,口服女性賀爾蒙、外用賀爾蒙藥膏,治療效果約有10-25%的改善幅度,但若是遇到賀爾蒙高感受性的癌症或是哺乳中的女性(使用雌激素會使泌乳量下降),便合適使用陰道雷射治療方式,一般療程建議每月一次,連續三次標準治療,每次療程約10分鐘,無須住院、麻醉,門診即可完成,治療後約可改善70%,效果可持續約6-12個月左右。陰道雷射無疼痛感 明顯改善性生活雷射治療的原理是利用略高於生理溫度的熱能束打入皮膚的真皮層,藉由Heat shock proteins (HSPs)的產生達到組織重塑(tissue remodeling),這些蛋白質會間接促進生長因子的合成。目前有幾篇大型的回顧性論文證實陰道CO2-laser以及Er:YAG-laser可以有效緩解更年期生殖泌尿道症狀,並增加陰道上皮細胞的厚度。在所有接受雷射治療的病人當中,並沒有報告指出嚴重的副作用,且能夠明顯改善性生活的滿意度,高達90%的病人在治療後恢復性生活。陰道雷射治療可算是一項針對這類生殖泌尿道症狀的安全選項之一,治療中一般不會有疼痛感,只有在接近陰道開口時會有稍微溫熱感覺,治療後2-3天內陰道可能會有輕微的分泌物或微量粉紅色出血,一星期內需避免性生活。四類患者不適合陰道雷射 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林季瑤提醒有4種情況不適合進行陰道雷射:1. 陰道或骨盆腔有急性嚴重的發炎或感染中。2. 陰道出血時(經期中、產後惡露、不明原因陰道出血)。3. 子宮頸、陰道、外陰惡性腫瘤正在接受化放療的患者。4. 懷孕中。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陰道雷射治療應用在此類婦科症狀處理,但並未列入健保給付項目,仍屬自費項目。若有相關困擾的民眾請至婦產科尋求專業建議與評估。
「攝護腺最新治療」解決中年男性小便困擾 門診手術即可進行
47歲王先生,因解尿不順需非常用力且無法一次排乾淨,常常剛上完馬上又有急尿感,一個晚上起床3至4次,嚴重影響睡眠以及生活品質。半數中年男性症頭 攝護腺導致小便困擾攝護腺肥大幾乎是一半男性會遇到的疾病,盛行率在50歲男性約50%,到了70歲時甚至達到70%。臨床上服用的藥物大多也僅能治標,無法有效讓攝護腺縮小。因此在藥物逐漸無法控制時,手術就進入到不可或缺的腳色。而手術有以下六個適應症包括:反覆泌尿道感染、急性尿滯留、膀胱結石、膀胱憩室、反覆血尿、腎功能受損。傳統手術有其限制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降低併發症率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曾文歆說明,過去的標準治療方式為「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以傳統的雙極電刀一塊塊刮除阻塞的攝護腺組織,在刮除的同時還必須同時止血,導致手術中出血量較多、手術時間長、切除的組織較少。近10年來,也發展到了「經尿道鐳射攝護腺剜除術」,從攝護腺的邊膜血管較少處,以鐳射完整地將攝護腺剜除下來,不僅出血量大幅減少、手術時間縮短到1至2小時、也能切除最多最完整的攝護腺組織。但儘管手術已不斷在進步,依然有些許難以克服的併發症,如逆行性射精(發生率60至70%)、膀胱頸狹窄(發生率1至2%)。曾文歆進一步說明,最新的「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其手術方式也是從尿道進入,並在攝護腺肥大處將細針插入組織,並釋放出高溫的水蒸氣來破壞攝護腺組織,使增生的組織慢慢萎縮,進而改善排尿阻塞的問題。手術過程非常快速僅僅只有5至15分鐘即可完成,過程中出血量也極低,因此甚至可以在靜脈麻醉下以門診手術的方式來進行。攝護腺超過80ml不適用 術後放置尿管避免急性尿滯留 由於水蒸氣破壞攝護腺組織,手術後會使得組織局部腫脹,因此建議手術後1周暫時放置尿管,避免急性尿滯留狀況發生。此尿管可以使用尿管閥來自由控制排尿狀況,因此不須帶著尿袋,尿管也可以正常洗澡及清潔,不影響日常的活動。而因為其原理是用細針做水蒸氣消融,因此若攝護腺太大超過80ml,效果較不明確,因此目前較不建議使用。值得注意的是,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後逆行性射精發生率僅3%,因此對於攝護腺大小適中(30至80ml)、病人非常年輕仍需保有射精功能者、或是全身麻醉風險較高者,水蒸氣消融術都是不錯的新選擇。
19歲高中生拚學測、血癌卻反覆復發 CAR-T細胞免疫治療點亮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1名19歲男高中生,為了學測每天苦讀,然而,苦讀的地點不僅僅在教室、圖書館,為了對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他還需要花費時間在醫院抗病、拚學測。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盧孟佑主治醫師分享:「該個案在17歲時,突然反覆高燒與嚴重貧血,就醫抽血檢查後,竟發現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發病。雖立刻接受標準治療,但個案屬於難治型病患,嘗試多種治療方式都復發。所幸,今日健保已給付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有望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兒童青少年好發族群 積極治療約八成患者可擺脫血癌陰霾盧孟佑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好發族群為兒童與青少年,這個階段的患者往往處於求學階段,發病後可能衝擊其課業;看著孩子年紀輕輕就需要承受治療之苦,照護者也會感到心疼。無論是患者抑或是照護者,發病後的抗病生活,身心都得要承受莫大壓力。盧孟佑醫師也進一步指出,標準療程約2.5至3年,首先是引導期,會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盡可能的殲滅癌細胞,達到無法偵測標準;再來是鞏固期,會更換藥物把可能殘存癌細胞清理乾淨;最後則是維持期,病童可以邊規律接受化學治療,邊回學校上課,如果有任何異狀就要立即回診。只要撐過標準療程,約有八成的患者能夠治癒,擺脫血癌陰霾。治療反應差、反覆復發別放棄!CAR-T細胞免疫治療燃起一線生機「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寶貝,儘管只有兩成左右的患者屬於難治型或復發型,但對於家長而言,預後不佳的消息都會讓他們萬分痛心、甚至拒絕接受。」盧孟佑醫師提醒:「第一線的治療失敗後,家長也無須傷心得太早,過往臨床上就有多元藥物可接續治療,例如惡性度較高的費城染色體突變之患者,就可以透過標靶或免疫藥物,搭配更高劑量的化療或是幹細胞移植,除此之外,今日也有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作為選擇。」盧孟佑醫師進一步指出,免疫T細胞原本就有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但癌細胞容易躲過免疫T細胞的追擊。而CAR-T細胞免疫治療正是抽取病患血液,分離出免疫T細胞後,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強化免疫T細胞識別與攻擊癌細胞能力,再輸回患者體內,讓這群配備「追蹤系統」的CAR-T細胞,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並且將其殲滅。小心身體過強免疫反應 紅疹、血壓、肝功能發生異常須注意盧孟佑醫師也說,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病人需小心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發生,當免疫反應過強引起全身性反應,例如發燒、紅疹、血壓下降、肝功能異常等,就要馬上就醫在適當處理下,壓制住細胞激素風暴,另外,也有病患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例如腦水腫引起異常,也要趕快接受處置。健保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 符合資格者即可申請盧孟佑醫師強調,利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相對其他方式副作用相對較低,CAR-T細胞能在自我分裂,源源不絕與癌細胞作戰,CAR-T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研究顯示,3至5年存活率能高達50%,原本因費用昂貴,能接受治療病人不多。所幸,今日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只要是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就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而上述個案正好符合資格,目前已經提出申請,未來有望在政府的幫忙下,透過CAR-T細胞免疫治療重拾人生主導權。
糖尿病控制不佳!傷口潰瘍險截肢 高壓氧治療成功改善
70歲羅先生糖尿病始終控制不好,前一陣子右腳底出現一個潰瘍傷口,沒想到傷口越來越嚴重還產生化膿。羅先生到診所去治療,醫師擔心持續的惡化可能會導致截肢,趕緊轉診。糖尿傷口潰爛 癒合速度也慢轉診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部長黃贊文門診,發現羅先生糖尿病足的潰瘍,已造成骨髓炎,馬上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清創及抗生素治療。不過因為多年控制不好的糖尿病造成的周邊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佳,傷口癒合速度也相當緩慢。黃贊文部長建議到高壓氧治療中心,由李祥安主任安排接受一天一次的高壓氧治療,骨髓炎獲得改善且傷口的範圍已有顯著的縮小。在完成多次療程後,羅先生已完全癒合回到正常生活。高壓氧來治療 正確傷口照護黃贊文部長表示,高壓氧治療是讓病人進入高壓氧艙內呼吸百分之百的純氧,並藉由艙內的高壓讓大量氧氣溶解在血漿裡面送到身體缺氧的組織。近代高壓氧一開始是美國海軍用來治療潛水人員身上常見的減壓病(也叫做潛水夫病),後來陸續發現高壓氧可以用來治療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骨髓炎、腔室症候群、傷口癒合不良、突發性聽力損失、放射性膀胱炎和慢性疲勞等的疾病。李祥安醫師說,糖尿病的病人產生的傷口癒合不良除了容易導致骨髓炎及截肢,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糖尿病的病人若是有足部的潰瘍傷口,一年內的死亡率是其他沒有傷口的糖尿病病人的三倍。糖尿病合併足部潰瘍傷口的標準治療包括:足部減壓、增進血液灌流、治療感染、血糖控制、傷口照護等。壓氧治療中心 尋求專業評估高壓氧治療提供高濃度氧氣及促進血管新生的作用,相當適合治療因糖尿病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及產生的傷口癒合不良。當氧氣濃度上升同時也有殺菌、抑菌與增強血液中白血球殺菌能力的效果,也適合用來治療感染傷口和骨髓炎。李祥安醫師建議,如有慢性傷口治療許久未見好轉,可至高壓氧治療中心尋求專業評估。雖然高壓氧治療看起來好處多多,但一樣有可能產生副作用及風險。
嚴重三尖瓣膜閉鎖不全「心衰竭」加劇! 臺大醫引進新醫材成功救命
82歲男性病患周先生,由於嚴重三尖瓣膜閉鎖不全合併右心衰竭,在保守的藥物治療下心衰竭症狀加劇,因高齡病人且拒絕接受傳統開心手術治療,經過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醫療團隊的評估,排除其他可能治療選項,決定引進TricValve系統。治療嚴重三尖瓣閉鎖不全 成功申請TricValve系統 在臺大醫院人體研究倫理委員會的專家審核同意後,向食品藥物管理署申請專案進口,於2023年11月4日成功地利用TricValve系統執行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病患周先生於術後心衰竭症狀大幅改善,精神和食慾比起手術前都有明顯的進步。傳統開心手術風險高 微創瓣膜治療新福音傳統開心手術目前雖然是標準治療,但許多病患由於年老或罹患許多疾病,手術風險相對較高,常是臨床治療的一大難題及瓶頸。近年來以心導管為基礎的微創瓣膜治療技術日新月異,目前新的觀念及醫材正從主動脈瓣膜的治療,逐漸擴及其他的心臟瓣膜。「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是透過心導管將兩個支架瓣膜分別置放於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瓣膜材質為牛的心包膜組織,縫製於鎳鈦合金的支架內,讓因三尖瓣缺損而逆流的血液不會外溢至上下腔靜脈,藉此治療因嚴重三尖瓣閉鎖不全而導致的心臟衰竭。異位性上下腔靜脈支架瓣膜置放術 傷口小、時間短、成功率高來自歐洲的研究顯示,這種先進的治療不僅承繼了許多心導管瓣膜治療技術的優點,其中包括傷口小(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1公分大小)、不須體外循環輔助、手術時間短(約2小時)及高成功率(94%),同時亦證實可以有效改善病患的心臟衰竭症狀。
蟬連19年女性殺手 勿輕忽這一型乳癌的高復發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乳癌連續19年攻佔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其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絕對不可輕忽,一旦復發預後和三陰性乳癌一樣糟!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大中呼籲女性定期篩檢、及早治療,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治療重點是在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預防復發的輔助性治療新趨勢為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可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顯著。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好發的癌症,近30多年來發生率持續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約1萬5千名患者。根據國健署最新十大癌症顯示,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64歲)更早發生。當心這些特徵有高復發風險 一旦捲土重來就難纏!乳癌依據荷爾蒙接受體(ER/PR)以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分為多種亞型,每一型之臨床特徵、存活率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其中,最大宗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R+,HER2-)占約6成。一般認為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預後較佳,但若是高復發風險族群,其預後與惡名昭彰的三陰性乳癌一樣棘手,不可不慎。 趙醫師說明,乳癌亞型中的管腔B型患者儘管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但復發風險比較高,無論管腔B1型或管腔B2(三陽性)型都比管腔A型預後差。其中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早期乳癌患者中的高復發風險族群佔所有乳癌患者約2-3成。研究顯示,復發患者中約8成以上在手術後5年內發生,約3成是在手術後2年內就復發。目前乳癌的標準治療流程是先切片檢查確認病理報告,接著進行手術治療,但若腫瘤較大者常會先進行手術前輔助化學治療,手術後接續評估復發風險。高復發風險族群特徵如下,建議及早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淋巴結轉移4顆以上淋巴結轉移1-3顆加下列其中1項條件:腫瘤≥5公分、腫瘤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20%。細胞週期抑制劑加上標準荷爾蒙治療 手術後輔助治療預防復發趙醫師表示,無論復發風險高低,治療重點是在患者尚未復發之前就予以預防,在完整的手術後,對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就有下列輔助治療策略:第一、化學治療現今醫學發達,化療被列為標準治療的一環,有助降低復發風險。第二、荷爾蒙治療若患者能耐受副作用,可進行5-10年療程,可依復發風險決定服藥多久。第三、局部放射治療若腋下淋巴結轉移超過4顆、腫瘤大於5公分,以及接受標準乳房保留手術的病患,建議在化療後接受放射治療。第四、細胞週期抑制劑最新發展出的細胞週期抑制劑可與荷爾蒙治療合併使用,也可算是標靶治療的一種,療程為2年。完整的荷爾蒙治療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根據研究可再降低32%的復發風險,效果非常顯著,優於僅使用荷爾蒙治療,因此細胞週期抑制劑扮演了關鍵角色。此療法目前為自費,猶如預先買保險,治療越完整,復發風險就越低。2年1次乳癌篩檢+個人化精準治療 綻放粉紅人生「每個病人都非常珍貴」,趙大中醫師呼籲,女性身為家庭、社會、職場的中堅分子,面對乳癌頭號殺手,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灣乳癌患者9成為早期,可跟醫師討論個人化治療策略,且台灣治療技術先進,醫療團隊會盡其所能讓患者接受最完整的治療。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實證醫學證明,癌症篩檢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並可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 。政府針對下述女性同胞也有補助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服務,國人應善加利用。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
攝護腺癌標靶新藥獲健保給付 一線治療可降近8成惡化風險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五名,像是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六人行》中的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以及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後才進行診斷,而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攝護腺癌藥物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影響重大。臨床治療,大多是給予荷爾蒙藥物以抑制雄性激素,但病友通常在治療幾年後會產生抗藥性,而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高。根據研究,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可降低近八成疾病惡化風險,今年11月也獲得健保給付,成為有BRCA1/2基因突變且曾使用過新型荷爾蒙治療惡化病友的治療新選擇!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黃昭淵主委分享,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指出,今年11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曾使用過賀爾蒙療法且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也大幅減輕患者經濟上的負擔,而轉移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年長患者多體力不足接受二線治療,故一線藥物選擇相當重要,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郭威廷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一線治療也會影響預後。根據研究,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若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減少近八成的疾病惡化風險,以及死亡風險降低近四成。相較單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PARP抑制劑亦可與新一代賀爾蒙療法合併使用,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一年以上,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攝護腺癌抗戰將近四年的鄭先生也現身分享,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兩年的存活期。因鄭先生也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在接受過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後,也跟從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鄭先生現已60歲,穩定跟攝護腺癌共處4年多,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也讓他更珍惜生病後的每一天。比起初期化療讓他體力迅速下滑像是80歲老爺爺,精準化的治療下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打高爾夫還是游泳、慢跑都可正常的進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更再次呼籲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病友們,第一線治療選擇相當重要!可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掌握精準治療關鍵,現健保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後,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男性朋友也應更加注意自我的健康,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PSA篩檢,若家族中有癌症病史者應格外注意,及早篩檢不僅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早應對。
燒腫癢汗咳瘦 別輕忽淋巴癌初期六大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淋巴癌被譽為「沉默殺手」,是從淋巴結長出來的腫瘤,初期症狀可能有頭頸部、腋窩等的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皮膚發癢、咳嗽、體重減輕等六大徵兆出現,「整體來說,還是以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游介宇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變大、變硬,且固定不動時,就要小心可能是惡性腫瘤,要儘早做切片檢驗,以及早接受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惡性度高淋巴癌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何杰金氏淋巴癌以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從國健署的癌登資料顯示,國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每年發生人數約3000人左右,死亡率不低,但卻是少數能治癒的癌症之一,如能及早診斷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達7成以上。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中,有將近5成屬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是所有淋巴癌中,比例最高的類型。游介宇指出,DLBCL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速,即使是早期,癌細胞也可能已經擴散出去,且因屬全身性,是無法靠手術根治的,目前治療方式仍以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為主。新機轉藥物問世 為治療找到新契機過去治療DLBCL都以化療為主,自從上世紀末開始有對抗CD20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後,才有了突破,成功提高了治癒反應率。這二十多年來,陸續也有標靶藥物及化療藥物問世,臨床會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試圖再提高治癒率,但都失敗;「直到最近,有新的標靶藥物出現,為DLBCL的治療找到新的契機。」游介宇進一步說明,過去使用的標靶藥物是對抗CD20單株抗體為主,新的標靶藥物是靶向CD79b的抗體藥物複合體,是將單株抗體與化學治療藥物透過連結物質結合在一起,在安全性一致下,有更好的治療效果。根據2021年美國血液病年會,POLARIX試驗結果發現,對於DLBCL預後程度相對比較差的患者,在兩年追蹤後發現,使用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比起傳統的標準治療,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顯著有將近7%的差距,「整體來看,使用雙標靶組合的病患,其復發及死亡風險降低27%。」游介宇強調,從臨床試驗數據上來看,新的CD79b抗體藥物複合體與抗CD20單株抗體及化療的雙標靶組合有其優勢,「當然,即使是以傳統的單株抗體合併化療藥物也有不錯的成績,關鍵在於不要輕忽可疑的症狀。」目前衛福部已於2022年12月通過可用於DLBCL的起始治療,礙於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規範,並非所有病人適用,詳細資訊建議與主治醫師做討論。醫師再次提醒,如果發現淋巴結有腫大、變硬、又固定不動時,且合併有前述六大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務必要進一步就醫,以切片檢驗是否為惡性淋巴癌,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
新國病!逾6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晚期 專家呼籲「國家介入」才能提升存活率
肺癌已連續19年為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奪命腫瘤,不僅對國人健康造成巨大威脅,也對醫療健保造成沉重負擔。面對肺癌威脅,目前確診時已三、四期的病人占逾6成,因此,衛福部國健署自去年七月起啟動LDCT篩檢,盼能夠翻轉肺癌的診斷期別,以揪出更多早期患者並及時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國內肺癌權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台灣大多數肺癌患者不吸菸,除了本身的基因外,陸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空氣汙染,也可能致癌,肺癌成因複雜且晚期確診比例高、死亡人數多,面對此頭號奪命腫瘤,他強調,肺癌防治應以國家層級來處置,設立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為必要之舉。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特聘教授陳保中也指出,雖然台灣過去在菸害防制、空氣汙染上皆持續推進,然而在防治策略整合上,仍有進步空間。陳保中教授指,肺癌防治涉及環境到醫療,並非單一單位可處理,需要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專責單位設立,凝聚各界共識、統籌行政資源與執行,才能保障全民健康。楊泮池院士強調,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盼比照美國癌症登月計畫,朝「25年內肺癌死亡率減半」的願景前進,中期目標為結合LDCT的篩檢政策,達到一期肺癌診斷數倍增,及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短期目標則又分為初級(預防)、次級(篩檢)及三級(治療)等三面向進行防治,特別是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期待能在五年內翻倍,以大幅降低肺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在初級防治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認為須從強化民眾預防觀念開始,持續推行菸害防制以降低國人吸菸率,從根本上幫助民眾遠離吸菸可能致癌的威脅;此外,空氣汙染如汽機車排氣、工業區廢氣的管控,需環保單位協助將空汙指標逐步降至國際標準。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指出,肺癌的致病因子複雜,國內很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因此,教育國人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很重要,如「天天五蔬果」的飲食概念,烹調時避免高溫炒炸、規律運動等,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整合,從前期教育、健康習慣養成著手,再串接到篩檢和治療,全面性對抗肺癌。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則針對次級防治說明,次級防治則將重心放在「早期篩檢」上。去年七月起,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公費補助LDCT篩檢國家,針對符合年齡的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等高風險群,提供兩年一次的LDCT篩檢,接下來也期盼能夠建立更完整的高風險族群預測模式,透過LDCT揪出更多的早期肺癌病人,並落實陽性個案追蹤計畫,讓患者及早治療、幫助提高存活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陳育民補充,肺癌的死亡率與診斷期別高度相關,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一旦第四期才確診,五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差別相當大。因此,如能透過國家級肺癌辦公室的設置,建立台灣本土肺癌篩檢與早期診治之共識指引,有助將醫療資源更及時地投注在早期肺癌患者身上。除了預防、篩檢外,現況晚期肺癌患者比重仍逾六成,晚期治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強調,如何藉由接軌國際標準治療,幫助提高不適合手術的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絕對是國家級肺癌辦公室要達成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重點。他坦言,健保資源限制下,現仍有部分標靶藥物未獲給付,免疫藥物的給付也與國際指引有些許落差,因此,三級防治目標是讓健保提供的肺癌治療能接軌國際,幫助提升晚期患者存活率及生活品質。
千萬元CAR-T細胞治療納健保 給付條件、可執行治療7醫院名單曝!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經過化療、骨髓移植等前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發生復發後,雖然還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以選擇,但卻需自費至少1千萬元。不過今(112)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讓過去因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不能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有了一線曙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CAR-T細胞治療將暫時性支付2年,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受惠,健保估計每年需挹注約8億元,不過CAR-T治療需要經過嚴格認證、訓練才可執行,而且治療後可能會引起免疫風暴,需要整個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因此目前只有7家醫院可執行,分布在北中南東各區,增加治療可近性。CAR-T治療昂貴、製備時間長 納入健保帶來治療希望魏德聖導演最新電影《BIG》,以癌症病童為主題講述6個家庭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女童罹患白血病,最後卻因化療無效、骨髓移植失敗而病逝,石崇良署長在11月2日記者會上提到,如果是現在,她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CAR-T,有機會可以戰勝疾病改寫電影結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表示,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取出患者的T細胞送往國外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再回輸到病人體內的一種高度個人化治療方式,無法事前量產,整個治療製備時間需要約30天。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啟誠表示,CAR-T治療自費需要千萬元,過去常想「這麼貴的藥真的有可能健保給付嗎」,沒想到終於在11月1日正式給付,目前花蓮慈濟醫院已有一名和疾病纏鬥9年的病患,專程從台南到花蓮治療,他的資料已送往審查,若通過將會成為CAR-T健保給付的受惠者。CAR-T健保給付條件為何? 哪些醫療院所可執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但成人仍有發病機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則好發於高齡者,在經過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一線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可獲得長期控制。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療反應不佳、復發,或無法接受骨髓移植。因此,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這些病患作為後線治療的新選擇,而今年11月起若符合以下條件,可獲得健保給付:給付資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補充事項:需證實癌細胞仍帶有CD19終身限給付1次療程,需在特殊專案審查通過後6個月內完成輸注不得為HIV或活躍期之B肝、C肝之感染者不得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不得有活躍的次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癌侵犯執行治療之醫師與醫療院所,需符合健保署規範之資格目前,可執行CAR-T治療的醫療院所共有以下7間:北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南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東部:花蓮慈濟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表示,健保給付估計每年約有100位病患受惠,但其實背後關係到的不只是這100個病患,而是100個家庭,現在北中南東都有團隊可以提供治療服務,增加病人可近性,也減少病人因病而窮的情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提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正密鑼緊鼓的舉辦教育課程,盼能提高我國醫療量能,讓患者可以就近治療,之後也將有CAR-T專區上線,幫助民眾面對治療。
罹癌醫師曾兩度瀕死 CAR-T細胞免疫治療救命「2個月後返職場」
最新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男性、女性癌症致死排行中,白血病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兩疾病,分別排名第九與第十名,可見得這兩種癌症正嚴重威脅國人性命。去年起,我國臨床上已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用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之後線治療。為了讓患者獲得適切的治療,健保署於今年11月正式將「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品Kymriah(祈萊亞)」納入健保,每年有望嘉惠近百位在生死關頭徘徊的患者。53歲的周紹賓,本身是放射科醫師,5年前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合併血癌,在苦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後,成功控制疾病。豈料在今年2月癌細胞來捲土重來,經診斷後確診其致癌基因高達三種,屬惡性度最高的類型。過去,這樣的患者存活期可能僅有2%,大多只能選擇安寧緩和治療。周紹賓選擇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並在5月16日回輸經過「武力改良」的CAR-T細胞,成為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位CAR-T細胞免疫治療個案。相較於傳統的異體幹細胞移植,CAR-T細胞免疫治療副作用大幅降低,且有更卓越的治癒率。周紹賓說,「5年前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身體變得相當虛弱,我幾乎休息了1年才可以重返職場。然而,本次在完成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我一個半月後就出院了,並在7月時就重返職場。」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都是相當常見的血液癌症,前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平均每4位癌童,就有1人屬於此疾病,但成人仍有一定發病機率;後者則好發於高齡者,值得一提的是,平均約每2位淋巴癌患者,就有一位屬於此類別。兩者疾病致病機轉雖不同,但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病程來的又快又猛,未及時採納正規治療,恐在短短幾個月就有生命危險;且治療難度高,存活期相對較短。儘管兩癌症的惡性度較高,但確診後患者與家屬也無須灰心,只要積極治療,在經過高劑量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一線治療後,約有8至9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7至8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可獲得長期控制。黃威翰進一步說明,雖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與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在前線治療就有極佳預後,但前者仍有1至2成的兒童與高達5成的成人患者發生復發;後者則有2至3成的患者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這群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發生復發的患者,癌症的惡性度極高,就算咬牙撐過高劑量化療與異體幹細胞移植,仍有高機率再次復發。一旦再次復發,存活率恐大大降低。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復發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患者不到半數可以存活超過5年、成人患者更是僅有1成的存活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存活期更是滑坡式下降,僅有2成患者可以存活超過2年。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李啟誠理事長表示,如今CAR-T細胞治療獲得健保給付,屬於「25歲以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成人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即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大幅提升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可近性。這讓過去因為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無法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也有機會在癌末階段力拼長期存活甚至治癒。
人工關節染蜂窩性組織炎 「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隔天可下床
81歲的江伯伯,1年前在外院接受右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3個月前,江伯伯右膝關節腫痛,被外院診斷罹患膝蓋蜂窩性組織炎,吃了3個月的抗生素,右膝蓋關節仍紅腫甚至越來越痛,坐立難安,甚至走路劇痛如同刀割。於是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中醫大附醫)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林宗立醫師門診,經診斷江伯伯是人工膝關節受到細菌感染,建議接受兩階段手術。江伯伯於10月剛接受完第一階段手術,移除人工關節並先置入本院自行開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術後第二天江伯伯即可使用輔助器下床行走,膝關節活動度如正常人良好,傷口紅腫也消退。江伯伯直呼: 「原來感染的源頭是人工關節,怪不得蜂窩性組織炎一直吃抗生素治療都不會好」。依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萬5千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年齡分布在60~70歲。林宗立醫師指出,人工膝關節置換是老年人普遍且成熟的手術,成功率極高,但偶爾還是會有術後感染的可能性,發生率約1%;發生感染主要症狀包括膝關節疼痛、傷口紅腫、竇道化膿、及蜂窩性組織炎久病不癒等,若延遲正確治療造成必須反覆手術與拔除人工關節,嚴重者導致關節功能永久喪失。林宗立醫師進一步分析,慢性人工膝關節感染的標準治療為兩階段手術:第一階段手術為移除人工關節、並置入含抗生素的活動型骨水泥,文獻顯示,感染治療成功率因此高達 92%~95%,待感染控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移除骨水泥及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可大幅降低感染復發。林醫師說,與過去靜態型骨水泥相較,置入活動型骨水泥的膝關節活動角度大,可減少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利於第二階段重建手術。林宗立醫師說明,近年來傳統手作、翻模或市售活動型骨水泥因設計上較粗糙或力學不穩定,產生不少骨水泥相關的機械性併發症,如骨水泥破裂鬆脫或關節脫臼,導致膝關節功能反而變差、療程延長、需再接受手術並增加重建手術的困難度。林宗立醫師團隊研發的「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能顯著控制感染,改善關節功能,增加活動角度,並減少併發症。「3D列印活動型骨水泥」已獲得多項專利認證、技術移轉、及多篇國際期刊發表,林宗立醫師表示,若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傷口周邊有疼痛紅腫化膿,經治療後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人工關節感染,需盡速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