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治療
」 標靶藥物 肺癌 肺腺癌 癌症 乳癌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力拼2030減1/3癌症死亡人數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成關鍵
根據衛福部公布之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多年來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佔總死亡人數四分之一,每年約有超過5萬名國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治療是台灣健康議題中極待解決的問題。賴清德總統也喊出健康台灣願景,目標在2030年減少因癌症死亡人數三分之一,顯示政府對癌症早期篩檢、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重視。而基因檢測在精準醫療中更扮演了關鍵角色,不僅能識別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估計治療效期,更能因應腫瘤新衍生的抗藥性,迅速更換治療,從而幫助醫師為患者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隨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正式納入健保,行動基因(ACT Genomics Co. Ltd.)協助將NGS檢測無縫整合到各家醫院的癌症治療計劃中,幫助更多癌症患者獲得更精準的治療,國家健康願景更邁進一步。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標靶藥物治療癌症的效果優於傳統手術和化、放療,先進行基因檢測可找到患者可能的突變基因,更精準地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然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項目數量不同,費用也有所差異,自費價格約1到10萬元不等,對癌友而言更是筆不小的負擔。所幸自今年5月1日起,NGS納入健保給付,將以檢測方法、基因位點多寡及病人需求等條件,採取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自付差額方式,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預估每年將有約2萬多名癌友受惠。國際上已有許多利用NGS檢測衍生的生物大數據進行臨床應用,進一步發展創新癌症醫療產品。例如韓國藉此提供公共衛生研究有效的資料和樣本管理系統;日本則成立專門負責醫療研發的資助機構以支援基因研究和數據管理。行動基因技術長陳華鍵表示,行動基因近期將通過與研究機構合作,發展基因檢測結合機器學習的本土疾病風險評估模型,以協助疾病預防與診斷。陳華鍵進一步說明,由於NGS檢測在分析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需要強大的大數據處理能力來發現和再分析疾病。行動基因將持續透過機器學習優化演算法,並導入LLM與Generative AI科技,提升基因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行動基因目前也在研發深化AI科技的應用,並參與國際研究計畫,如美國癌症研究之友主持的同源重組缺失之生物標記協調專案(HRD Harmonization Project)。近期,行動基因更優化了其癌症基因檢測技術,不僅一次可檢測440個癌症相關基因、13個融合基因和350多種融合基因組合,涵蓋標靶、免疫、荷爾蒙和化學治療評估,檢測結果更於近日縮短至8個工作天,幫助醫療團隊更快擬定出最佳精準治療方案。行動基因研發團隊也持續觀察最新檢測形式,確保提供最具臨床價值的檢測。陳華鍵表示,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納入健保是台灣精準醫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行動基因作為醫療單位臨床及研究的精準檢測夥伴,致力於技術創新,研發費用更達2023年營業支出的26%,以提供更完善的專業檢測數據。未來將持續與醫療機構緊密合作,輔助臨床判斷與治療策略,共同推動癌症治療和精準醫療的進步與普及,造福更多癌症患者。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癌中之王」難察覺…專家籲4大警訊 有「這習慣」罹癌機率高3倍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因其早期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一經發現往往已是中晚期,復發率高,造成治療困難。根據肝膽腸胃科專家指出,當出現黃疸、長期腹痛、腹瀉以及明顯體重減輕時,極有可能是胰臟癌的早期信號,不容忽視。臉書《欣悅肝膽腸胃科》發文指出,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年齡在60歲以上的長者,且男性機率高於女性,酗酒者、患有慢性胰臟炎或糖尿病的人士以及吸菸者也屬高危險群。值得注意的是,吸菸者的胰臟癌機率比常人高出3倍,且戒菸20年後的罹癌風險才能降到與常人相等。台北市衛生局曾提出,由於胰臟癌早期幾無症狀,病人確診常已是晚期甚至末期,診斷相當困難,8成無法手術切除,需使用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效果都十分有限,術後5年存活率不到15%,無法手術切除者的預後更差,5年存活率低於5%。早期診斷出的有近八成是透過腹部超音波及血液檢測被篩檢出來,因此定期健康檢查至關重要。胰臟癌治癒的機會十分有限,要降低罹患胰臟癌風險,專家表示除戒菸、戒酒外,飲食均衡也相對重要,可於日常飲食中就避免攝取過多高動物脂肪食品,此外,若是在長期接觸化學藥品的環境下工作,也應該配戴好口罩及手套,達到工作環境中的自我保護。
實支實付「放寬」理賠癌友門診治療? 壽險公會千言書憂:怕步入防疫險之亂
針對癌友期盼「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能夠以「批註條款」方式,放寬理賠到癌友未住院時所做的治療,健保署建議再修以「發揮補位健保機制」等各界聲音,壽險公會今天(26日)發出千言字三點原則新聞稿,擔憂一旦融通恐造成繼防疫保單之後的再一次亂象,甚有保險公司高層疾呼「不要讓我們這一代,掏空了下一代」。壽險公會表示,對於近來許多新聞有關現在商業保險實支實付保單要求須住院治療才能獲得給付之紛擾議題,暨日前癌症希望基金會等病友團體以及立委舉辦商業保險協同健保等議題之相關公聽會所提之建議,今天就此加以重點說明。首先對於健保署先前曾經建議商業保險可再修正以發揮補位健保機制,壽險公會及保險業者均表示肯定其立意良善。但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於本質上仍有差異,不僅涉及國際再保公司的賠付條件,更攸關其他廣大保戶群之利益。以下為壽險公會說明全文如下:一、健保與商業保險於本質上有差異商業保險係客戶依自身需求與預算考量選擇購買,由經營者自負盈虧,保戶之權益悉依契約條款所約定,與一般社會保險採強制納保、非以營利為目的,以提供人民基本保障並以國家財政支持為後盾之性質迥然不同。二、保險商品設計已有與時俱進保險商品提供保障功能依不同商品類型而有所差異,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係屬基礎型之醫療保險商品,主要提供住院期間醫療支出保障,而針對有癌症保障需求之客戶,則另提供癌症等商品供其選擇。近年因應醫療科技進步,業者設計癌症商品亦與時俱進,除早期提供住院醫療類型外,近期亦以提供一次或分期給付型並結合新型療法(如標靶藥物治療、基因檢測、質子治療、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等)之癌症保險商品為主,另癌症商品亦設計包含門診手術,甚至達文西手術等給付項目,來滿足客戶需求。三、採融通理賠將違反契約精神並影響多數既有保戶權益一旦放寬癌友門診治療可比照「住院」醫療理賠,將擴及全體醫療險保戶亦主張比照,恐造成繼防疫保單之後的再一次亂象,影響保險公司之財務能力,危及其經營之穩健性。更甚者,後續醫療險費率將上調,此果將轉嫁由多數未罹病的保戶承擔,實有違公平待客之合理性。另外,報導指出以批註條款方式來開放對未住院癌友的實支實付理賠,其本質就如同開發新商品一樣,需考量核保議題、是否有可靠發生率支持商品定價,及是否有合適的風險控管措施(如:再保可行性)等多方面向,業者需較多的時間審慎評估後方能有結論。至於健保署提出,希望保險公司設計病弱體(即已罹癌者)保單、自費治療項目保險,除保險局與健保署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多年,在發生率研究方面,已完成多項經驗統計資料外,壽險公會針對相關發生率、損失評估所需健保署提供及健保署協助媒介提供之統計資料,刻正彙整業者之需求。在此,也很感謝主管機關及健保署的協助,透過健保資料庫開放,將助於業者研發設計更多創新類型的商品,來滿足民眾更多元化之需求。最後,仍提醒民眾應依人生各階段需求,定期檢視自身保單,並評估是否需要強化保障,以適時補足保障缺口。
女星患罕病「月吞330顆藥」 治療5個月狂冒3併發症…身體近況曝光
曾是綜藝節目《大學生了沒》班底的女星曾甜(曾庭榆),早年活躍於廟會圈並被外界封為「廟會女神」,今年6月自曝患有自體免疫疾病「重症肌無力」,一個月要吞330顆藥才能換來身體穩定。曾甜日前分享身體近況,透露經過2次標靶藥物治療後,目前類固醇劑量降到只剩每天1顆,狀況已經越來越穩定。曾甜13日在臉書發文,「在經過兩次標靶藥物治療之後,狀況可以說是越來越穩定,也經醫師評估後,目前類固醇劑量降到只剩一天1顆!!!從原先的一天8顆到一天1顆,只經過了5個月的時間,我身體真的很給力呢!雖然說臉還是偏小小的圓腫,但隨著藥量減少,月亮臉也確實慢慢消下來了」。她提到,「原先的肌無力起因是免疫系統太強大,於是吃類固醇以及免疫抑制劑+標靶藥物把免疫系統強壓下來,但隨著越壓越低的過程中,我也產生了不少因為免疫系統太低的病症」。曾甜表示,她的左小腿有塊疤痕,「那是在免疫抑制劑吃正好3個月時,長了帶狀皰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曾甜接著說,自己後來很容易感冒,「本來沒在感冒的我因為這些藥物讓我開始超!容!易!感!冒,以往可能吞個普拿疼就好了,現在看醫生吃藥都不見得會好…再來皮膚方面也出現小問題,我有了脂漏性皮膚炎,雖然是屬於輕微的,但時不時的搔癢也讓我皮膚常常泛紅的狀態,甚至有些搔癢,都讓我覺得是不是其他疾病要出來了」。曾甜坦言,「以上雖然都是吃藥就能改善,可是心裡總大喊『我還要吃多少藥看多少醫生啊~~~』,而且這些疾病都是這輩子從未出現在我身上過,且極度陌生的,也不確定未來還會有什麼陌生疾病發生在我身上,畢竟免疫力低下的疾病確實很多。但…也總比讓我身體無力的『重症肌無力』來得好啦」。(圖/翻攝自臉書/曾甜粉絲頁)
1年編150支舞累翻…藍波老師罹淋巴癌「暴瘦15公斤」 親揭患病原因
演藝圈御用舞蹈名師「藍波」8年前確診淋巴癌,手術後歷經18次放射性治療及標靶治療,才得以抗癌成功,但也因此暴瘦15公斤。藍波老師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剛開始總覺得身體莫名疲倦,起初以為是年紀關係,後來才發現是癌症,後來仔細思考生病原因,認為可能是過去工作壓力太大,「1年要編150支舞」。藍波在《健康點點名》節目中分享,自己在確定罹癌前,總覺得身體莫名疲勞,起初以為是年紀大了,直到接受健康檢查才發現竟是罹患惡性淋巴癌,3天後就緊急動手術,之後經歷18次放射線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因副作用影響,體重一度暴瘦15公斤,讓曾經是「拚命三郎」的他不得不防慢人生腳步。生病後,藍波開始思考原因,認為可能是過去工作壓力太大,忙碌時「1年要編150支舞」,壓力一直無法宣洩,加上常熬夜、喝酒應酬,健康才會亮紅燈。幸運的是,藍波目前已康復,現在除了減少工作量及維持運動,也感激醫護人員和老婆一路以來的支持和幫忙,說到激動處忍不住哽咽「真的謝謝你們!」外科名醫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曾表示,由於淋巴系統遍布全身,因此只要有淋巴系統的地方,都有可能長出淋巴癌,若是淋巴突然腫大但伴隨疼痛症狀,那麼可能是細菌或病毒造成的一般感染,大多1至2周後會自行消腫;但若是癌細胞引起,淋巴結則會越來越大,且腫塊沒有疼痛感,因此「不痛的腫塊」反倒更加危險。對此,江坤俊也列出淋巴癌的6大常見症狀,包括不會痛的腫塊(常出現在兩側脖子、腋下及鼠蹊部)、莫名發燒、夜間盜汗、持續咳嗽、全身發癢及莫名變瘦等,一旦發現有上述症狀,就要有所警覺並就醫。
健保如賭博1/癌婦申請標靶藥遭拒 每月10萬藥費壓垮全家
台灣全民健保制度舉世聞名,多次被國際媒體譽為「世界第一」,如今健保出現財務黑洞,民眾申請健保也難上加難。桃園77歲林陳姓老婦罹患肺癌,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如今其使用的相關藥物雖幸運納入健保,但老婦申請時卻被以她2年前曾使用過免疫療法為由拒絕,全家經濟瀕臨崩潰。由於現行健保規定每種病只補助一種療程,意思是這位老婦曾選擇使用免疫療法,不管有效沒效,健保都不再提供標靶藥物,此一規定似乎逼著病人拿自己的命進行一場豪賭,選對就能靠健保續命,選錯就只能自費砸大錢去買命。77歲林陳姓老婦人罹患癌症,仰賴每月9萬8000元的標靶藥物救命,龐大醫療費用讓一家人喘不過氣。(圖/黃威彬攝)10月4日上午,林小姐陪著年近8旬的老母親回醫院複診,在颱風將來的滂沱大雨中,她扶著母親走進院區,亦步亦趨的跟在媽媽身邊,母女兩人的手緊緊相握,而在這幅溫馨畫面的背後,卻藏著將一家人壓垮的龐大醫療費陰影。「每個月9萬8000元,什麼的家庭能夠這樣花?」林小姐表示,母親罹癌前生活十分活躍,除了日常的打牌唱歌外,還能跟好友跳國標舞和爬山,直到2年前她自覺骨頭隱隱作痛,求助骨科卻被安排轉診至胸腔內科,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在醫生的建議下曾進行一次免疫療法,但身體出現嚴重排斥反應只好作罷。 「家裡已經沒有爸爸了,不希望媽媽這麼大年紀還要化療,這才決定吃標靶藥物。」林小姐提到,她曾目睹化療患者吃不下、睡不好還掉頭髮的景況,她不捨愛美的母親如此受罪,當時正好助攻非小細胞肺癌的新標靶藥「capmatinib」獲准上市,林家人討論後決定自費使用該藥物。所幸此標靶藥物對病症有極大幫助,林老太太在持續服藥後病情逐漸穩定,生活品質幾乎回到患病前,但該藥每日得服用4次,老太太每月的藥費和醫療費超過10萬元,加上各種手術費用,林家人至今已燒掉近300萬元,沉重壓力壓得全家都喘不過氣。今年6月,健保署通過「Tepmetkofilm-coated Tablets 225mg暨其藥品給付規定」,而該藥品與林老太太服用的「capmatinib」有相似療效,林家人聽聞此好消息時感激涕零、普天同慶,原以為肩上的擔子終於能稍稍減輕,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們一巴掌。林老太太前年10月確診肺腺癌非小細胞癌第4期,所幸病情在標靶藥物治療下逐漸穩定。(示意圖/123RF)「原本以為終於得救了,心情就像在洗三溫暖一樣。」林小姐無奈表示,健保給付規定每月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但當時健保並沒有給付該款標靶藥物,健保署溯及既往,用2年前無效的免疫療法為拒絕理由,讓他們難以接受,林老太太更因打擊過大,連藥都捨不得吃。「又不是真的賺很多錢,大不了就不吃了。」林老太太表示,她眼見自己的病成了子女沉重負擔,數月前開始瞞著家人和醫生,將每日4顆的藥物減至每日2顆,直至近期要買藥時才被醫生發現,身體也因此出現抗藥性,如今只期望健保署能放寬限制,給癌友一條生路。健保署表示,林老婦人使用免疫療法時正值疫情時期,院方可自行審查免疫療法,林老太太確實有使用此療法並給付,而法規明定每位病人每個適應症限給付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且不得互換,這才會兩度駁回申請,如患者有疑慮,可請院方在60天內提出爭議審議以進一步釐清。
正要慶祝重生「乳癌卻復發在眼睛」 想陪女兒成長!讓她勇敢奮戰
現年48歲的林女士在34歲時發現左側腋下有腫塊,原不以為意,在親友催促下才到醫院檢查,沒想到初步判斷是2期乳癌,在手術切除腫瘤時,確認乳癌已到3期,再接著做4次小紅莓化療與4次歐洲紫杉醇化療,病情恢復良好,服用抗雌激素劑10年後,終於不用再回診。2021年8月底林女士覺得右眼常有異物感,在一般眼科看診但未改善,漸漸開始出現頭痛,轉診神經科檢查,發現右眼窩內側肌肉膨脹出一塊組織,壓迫眼睛導致無法正常轉動,採檢才發現竟是乳癌細胞轉移復發。時隔10多年乳癌再次找上林女士,她內心充滿擔憂,當時對2名才高一的女兒說,可能很難參加她們的大學畢業典禮。但家人給予林女士強大支持力量,同年11月初先做雙側卵巢及輸卵管切除手術,經歷短暫休養後,開始用口服標靶藥物迎擊癌細胞。林女士說,第一次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治療時,就能感受到明顯效果,眼窩內側膨脹肌肉慢慢消下,副作用比起化療更是大幅降低,過去接受化療掉髮非常嚴重,乾脆剪個精光戴著棒球帽就去上班。標靶藥物雖也導致掉髮,但都在可接受範圍,且口服標靶藥物不須要像化療一樣接管,讓生活更加便利。根據衛福部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乳癌病患共有1萬7千371人,當中0至49歲患者竟然有5 541人,約占整體31.89%,相當於每3名就有1名屬於停經前的年輕患者。並且在年輕患者中,有1 300名病人確診時已處於第四期,也稱晚期乳癌或稱轉移性乳癌。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馮安捷表示,根據癌細胞受體對不同激素表現,乳癌能區分成4種亞型,現在針對各亞型已有多元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化學治療,還有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等。近年更發展出便利性高的口服細胞週期抑制劑(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不僅能夠協助對抗腫瘤,副作用相對也較低。馮安捷醫師提醒,在醫學期刊研究中發現,乳癌患者每4人就有1人,在治療5至10年後發生復發或轉移。另外,世界外科腫瘤期刊研究中也提到,過半數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診斷5年後可能轉移復發。若患者帶有特殊基因突變,研究顯示具有較高的復發率且更容易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不佳。馮安捷醫師呼籲,基因檢測已是癌症治療必要過程,除了能協助區分癌症不同亞型,讓病患能夠有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外,也有助評估治療後狀況。尤其高復發風險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病患,治療後必須按照醫生指示定期檢查,就算出現轉移復發或抗藥性,也應趁早介入控制癌細胞,讓患者繼續陪伴最愛家人與完成夢想。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如何兼顧療效與生活品質?醫病共享決策來助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對於需要長期服用標靶藥物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如何平衡藥物的有效性與副作用是相當重要的關鍵。55歲的王女士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白血球數高達14萬,經醫師診斷有脾臟發炎,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隨即開始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王女士起初很開心各項癌症指數在用藥後有明顯改善,不料隨之而來的頭痛、嘔吐、水腫等副作用卻讓她苦不堪言,甚至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所幸,王女士在提出副作用問題後,與醫師討論更換新一代標靶藥物,治療至今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病情控制也非常穩定,讓王女士得以重返職場,回歸正常生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不能等 延誤治療恐大幅縮短存活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教授蕭惠樺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癌症,起因為基因突變刺激造血幹細胞異常增生,使患者的脾臟腫大,進而出現左上腹脹痛、骨頭痠痛、疲倦無力等症狀。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進展緩慢,但由於臨床症狀難以察覺,若未早期診斷、治療,一旦惡化成加速期或急性期,治療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大幅縮短存活時間。目前醫學上已經發展出多種針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突變基因所設計的標靶藥物,儘管相較於早期化學治療與干擾素,不僅藥物反應率好,副作用也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會面臨無法達到預計治療目標或副作用的問題。以患者為中心 醫病共享決策討論合適治療目標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醫師指出,隨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藥物不斷與時俱進,目前治療觀念也從早期控制疾病惡化到現今的維持生活品質,甚至是評估日後達到停藥的可能性。醫師會以「新的治療目標」與「停藥議題」兩大課題,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的方式,綜合患者的治療期待與醫師的專業評估結果,共同討論合適的治療目標。舉例來說,對於剛開始治療的患者,是否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MMR)就是攸關存活時間的重要指標,而已經治療一段期間且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的患者,則可以就更深度的分子學反應、較低的副作用、停藥的時機等不同治療期待與醫師討論。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共存 定期回診與規律用藥很重要響應202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台灣髓緣之友協會也舉辦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講座,提供病友正確的衛教資訊。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柳學治理事長分享,自從進入標靶藥物時代後,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猶如慢性病一般,鼓勵病友積極面對疾病,只要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規律用藥,不要輕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相信在病友與醫師共同努力下,加上病友團體的支持,多數病友都可以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平共存。
長輩倦怠食慾差「當心罹白血病」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首納健保
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血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下又細分多種類別,分類複雜民眾難以分辨。而血癌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好發於60歲以上銀髮族,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也容易與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被稱為「沉默殺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歐美國家最常見的白血病,但在亞洲的發生率很低。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CLL患者共計 241 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即使病人數相對少確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多數患者早期並無症狀,都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常見七大症狀包括:(1)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1成以上)、(2)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3)夜間盜汗、(4)淋巴結腫脹、(5)全身倦怠、(6)食慾不振、(7)全身乏力,由於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是老化而延誤治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醫師表示,對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危險患者來說,目前唯一可能根治方式為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患者確診時大都已經60-70歲,且超過90%都有合併一種以上的共病,身體難以負荷副作用極大的移植治療,因此治療上以「無症狀者定期追蹤;有症狀者介入治療」為基準,目標以維持患者生活品質、延長病人存活期為主。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 國際治療準則建議:第一線應採標靶治療「基因變異」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重要的預後因子,可藉此評估病人接受治療後反應是否良好、疾病進程、治療難易度。CLL病人間基因表現的歧異度非常大,約有數十種基因變異,其中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病患通常較早出現症狀且預後最差 6 。傳統CLL的治療是以化療為主,近年雖有標靶藥物加入,但在使用時機上,仍被規範在化療加單株抗體兩種藥物治療失敗後,才有機會在後線選擇使用標靶藥物。由於患者多為中高齡者,化療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頭暈等,往往使患者難以負荷持續接受療程。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醫師說明,由於17p染色體缺陷患者對化療反應不佳,研究顯示,國內有約10% 的患者具有17p染色體缺陷,中位數存活期僅3-4年,顯著低於沒有基因變異的患者,而這樣的結果也與過往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關。因此此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建議,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第一線應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蔡承宏醫師補充,過往一線治療選擇有限,患者需先進行化療,但實際上卻反應不佳,反而讓病人錯失治療良機。日前,血液癌症患者前線治療迎來曙光,台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也往前邁進一大步,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趨勢,不但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17p染色體缺陷)一線用藥;此外針對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患者,也成為二線健保給付用藥。蔡承宏醫師強調,相較傳統治療,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較高、亦能降低心房顫動、高血壓、出血等副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尤其納入健保給付成為一線用藥,也讓高風險的CLL患者少走冤枉路,免於接受不必要的化療過程,幫助患者重拾精彩生活。
肺癌轉移腦部別氣餒! 新一代標靶藥物可降低腦轉移風險
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之冠,當腫瘤轉移至腦部時,活存期僅剩數月,晚期肺癌治療一直都是臨床上一大挑戰。患者應如何治療才能降低腦轉移風險並延長存活期?屏東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洪緯欣醫師表示,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患者除了手術還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使用,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可用的武器越來越多,不僅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還能降低轉移風險。肺癌惡化轉移至腦 恐有中風或失禁症狀肺癌有惡化快、易轉移、易復發、預後差等特點。若出現頭痛、頭暈、半邊不能動等類似中風的症狀,代表可能已有腦轉移,甚至侵犯到腦膜會出現健忘、失智、下肢無力走路黏在地上、大小便失禁等狀況。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有EGFR基因突變時,轉移至腦部的發生率高達30-40%。根據台灣癌症資料庫2010-2016年資料顯示,第四期肺癌患者佔了58%,存活率最久僅約二年,若有EGFR基因突變合併腦轉移,存活期恐僅剩6-12個月。肺癌治療方式多元,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標靶藥物等。洪緯欣醫師說明,若腫瘤大顆但患者年紀尚輕的話,可優先動手術切除腫瘤;傳統全腦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可照射多顆腫瘤,但一年後容易出現健忘等腦部損傷與後遺症;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加馬刀)可精準照射於腫瘤上,健保有給付腫瘤小於3.5公分且3顆以下之患者使用;近年新興的質子治療更可精準放射治癌,雖然費用昂貴,但長期副作用少。新一代標靶穿透力強 可降低腦轉移風險以藥物治療EGFR基因突變腦轉移患者時,化療受限血腦屏障而療效不佳,因此標靶藥物成為腦轉移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洪緯欣醫師表示,新舊標靶藥物有和化療不同的治療機轉,有EGFR基因突變患者,第一線就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最佳,腦部無惡化存活期與整體存活率都有明顯改善。使用傳統標靶藥物的無病存活期約為一年,接著會產生抗藥性,副作用如長痘化膿、腹瀉、甲溝炎等;新一代標靶藥物可延長腦部無惡化存活期,並降低腦轉移風險,須注意皮膚、腸胃等副作用。臨床上,醫師會根據專業判斷,考量藥物的療效、副作用、腦部穿透性以及病人的身體狀況,決定合適的用藥選擇。雖然目前健保給付第三代標靶藥物有限制,不過醫師鼓勵病友不要灰心,這十年來肺癌治療技術突飛猛進,EGFR基因突變肺癌患者存活期從不到一年增加至三年多,甚至有病友可長達十年,相信無論標靶或免疫治療等藥物,健保會逐漸擴大給付,加上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突變基因,可用的武器也會越來越多。
43歲男罹罕見骨盆腔肉瘤 精準醫療助攻「保住膀胱直腸」重獲新生
林口長庚去年收治一名病患因解尿與排便困難就醫的43歲運輸業司機,負責診治的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葉俊男主任表示,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診斷出直徑10公分大肉瘤,並明顯壓迫到膀胱與直腸。一開始以胃腸道基質瘤一線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但腫瘤持續惡化變大至14公分,林口長庚病理科黃士強醫師進一步檢測出顯著的Pan-Trk染色結果,經次世代定序分析確認帶有罕見的NTRK基因融合,在口服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治療3個多月,檢查發現腫瘤縮小到4公分。林口長庚泌尿腫瘤科林柏宏醫師再以達文西輔助腹腔鏡手術精細切除殘餘腫瘤保留了直腸與膀胱原本的功能,透過多科際團隊合作,讓病人維持既往的生活品質且順利繼續司機工作。至今滿一年未復發,順利重返職場,解除原本擔心膀胱重建和人工肛門的危機。葉俊男主任表示,此案例體現精準醫療對於惡性腫瘤不可或缺且顯著的療效,將一個傳統手術可能要面臨骨盆腔大範圍切除、合併人工肛門及尿道重建手術的個案,轉變為透過基因檢測給予精準標靶藥物治療讓腫瘤縮小。林柏宏醫師認為,能讓病人重新回到工作與生活,且不需要人工造口或引流袋,是本個案重要的臨床價值。林口長庚醫院的這個案例報告已被刊登在2023年1月國際知名期刊《美國臨床癌症學會精準腫瘤期刊(JCO precision oncology)》。林口長庚腫瘤科黃文冠醫師解釋,NTRK基因中文名稱為神經營養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活化後會促進細胞增殖與分化等功能。NTRK基因融合是指不同染色體之間或同一條染色體內發生基因之間重新排列,使得NTRK基因與其他基因緊密結合在一起。NTRK基因融合會導致細胞的酪胺酸激酶訊號的異常激活,促進部分兒童或成人實體腫瘤發展,研究顯示NTRK基因融合是重要的致癌驅動因子。黃文冠醫師表示,雖然帶有NTRK基因融合並不常見,在所有實體腫瘤約占1%,但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NTRK蛋白抑制劑能抑制腫瘤細胞內異常的NTRK活化訊號傳遞,出現顯著的腫瘤反應療效。第一代NTRK蛋白抑制劑有兩種口服標靶藥物,相繼在2018年和2019年經FDA核准,適應症用於帶有NTRK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已許可上市,不過目前於成人尚未健保給付。
台灣據統計多達百萬人「過度飲酒」 引發肝病危險性較一般人多出2成
肝癌是長年佔據死亡率第2高的癌症,且有年輕化趨勢,是國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症狀就診時,疾病多已進展至晚期。根據統計,我國有多達100萬人有過度飲酒的「暴飲」情形,酗酒習慣者引發肝病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出2成,而肝病帶原者若長期過量飲酒,死於肝癌的危險性更較常人高出數十倍。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約有近850萬的飲酒人口、其中多達100萬人過度飲酒,且國內大學生飲酒率高達4成4。過量飲酒是諸多疾病的風險因子,最直接影響的器官正是負責代謝酒精的肝臟,經常性飲酒更可能增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發生機率。研究指出,有酗酒習慣者引發肝病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出至多2成,而肝病帶原者若長期過量飲酒,死於肝癌的危險性更較常人高出數十倍。北榮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三奇表示,很多民眾認為飲用葡萄酒有助健康,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不管任何酒類,只要過量都會成為致病因子。陳三奇曾遇過一名B肝帶原患者,常因工作所需而飲酒,40歲左右健檢時確診晚期肝癌,對正值事業高峰、壯年時期的他來說,是一大打擊。當時男子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但癌細胞指數仍持續上升,決定嘗試免疫合併療法,治療後不僅成功縮小腫瘤,4個月後腫瘤更全數消失,後續追蹤未有復發狀況。近期隨使用該療法的患者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出現。陳三奇表示,有研究指出,晚期肝癌患者使用免疫+免疫的合併療法治療後,每3位患者中就有1位腫瘤縮小。臨床試驗中,經標靶藥物治療後的肝細胞癌病人,二線使用免疫合併療法治療後,約有半數患者可將存活期延長到近2年,醫界期盼該療法有機會納入健保,讓晚期肝癌患者延長存活期,翻轉人生。◎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婦女昏迷送醫查出肺癌晚期! 標靶藥物治療兩周病況即好轉
屏東一名婦人某日在家中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緊急送醫時,不僅血氧只剩下50%,左側肋膜出現嚴重積水,兩側淋巴間質浸潤需轉至加護病房引流。安泰醫院榮譽林基正副院長表示,經過詳盡檢測後,發現婦人確診腺細胞肺癌晚期且發生多處轉移,包含腦部轉移。所幸,透過安泰醫院提供健保已有給付的肺癌基因型檢測後,快速確認致癌基因,精準投入標靶藥物後,僅住院治療兩個禮拜,腫瘤便明顯縮小,病況大幅改善甚至恢復行走能力。林基正副院長提醒,如果出現久咳不癒等肺癌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為了避免初期症狀不明顯而錯失黃金檢測期,也建議民眾響應政府德政,高危險族群每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攝影檢查,以利及早發現肺癌。若確診肺癌也無須緊張,早期肺癌可行手術治療,而晚期肺癌針對現行已有標靶藥物肺癌基因型,有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可用,搭配上安泰醫院提供的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癌友能在減少經濟與時間成本的前提下,更輕鬆的力抗肺癌。爭取更好的預後與存活期 先確認基因型才可及早精準用藥!「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民眾忽略,發生明顯症狀而送醫,往往已是晚期」林基正副院長以該婦人患者說明:「其送醫前不知罹癌,只覺得呼吸越來越喘,左下肢不斷有疼痛感,隨著時間症狀不斷加重,最後竟然無法下床走路,儘管如此,患者在症狀還沒有變嚴重前即時至醫院檢查而是在呼吸困難才緊急送至急診,且在醫囑下進行全面性檢查後,才確診晚期肺癌。」肺癌可區分成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台灣患者以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所幸,今日我國非小細胞肺癌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只要及早進行基因檢測,都有望掌握黃金治療期。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至於有哪些重要基因型需要檢測,建議可以優先針對已有標靶藥物可用的肺癌基因型進行檢測,如:EGFR、BRAF、ALK、ROS1、MET等基因檢測,避免因無法確認致病基因而拖延治療,影響預後與存活期。傳統基因檢查耗時長 新型檢測方式能大幅縮短判讀時間林基正副院長指出,在癌症精準治療時代,基因檢測已經是關鍵檢查,但傳統基因檢測項目有限,大多是逐一檢查基因突變,當送驗的單一基因沒有測到異常,才會展開下一個基因檢測,檢查期間沒辦法使用標靶藥物,病患只能先用化療控制,容易耽誤精準治療投入時機,病情治療與控制成績也會大打折扣。「在有許多標靶藥物選擇的今日,透過新型基因檢測技術,大範圍的針對致病基因進行檢查可說是預後關鍵!」,林基正副院長指出:「提及一次檢驗多種基因的方式,民眾最常想的就是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不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會檢測數百個基因,檢驗費用動輒數萬、數十萬,對於民眾經濟負擔較大。」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攜手打造多元肺癌基因檢測平台 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更佳醫療品質「因為經濟能力較差而無法進行新型的基因檢測著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所幸,今日已有可以『精準鎖定數十個肺癌致病基因型』的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檢測,對於肺癌治療而言,不僅仍能揪出作祟基因型,也因為檢測範圍更廣且精準,患者的經濟負擔也就大大降低。」林基正副院長開心的分享:「為了幫助屏東在地鄉親,安泰醫院與奇美醫院合作,於院內提供肺癌患者多元肺癌基因型檢測(Mutiplex PCR),僅需約2周就能檢驗11種基因型別,可預期對於屏東地區的肺癌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展望。」▲潘奕宏醫師(左一)、陳彥廷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李鴻宗主任(右二)、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一)為屏東在地鄉親,提供一條龍式醫療服務。「當然,完整的肺癌治療可不僅僅是及早找出致病基因而以,展開療程後,還需要針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多方面各方面的治療,而這些都需要跨科別專家的協助,在過去,患者都必須輾轉於各科別掛號、候診,頻繁的舟車勞頓與漫長的等待,往往會讓患者逐漸失去治療積極度。」林基正副院長進一步指出:「為此,安泰醫院特別成立屏東唯一一家的精準癌症治療中心,提供包含肺癌在內的各癌症患者一條龍式的跨科別服務,讓癌友在住家附近就可以享有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以肺癌治療舉例,團隊可以更有效的協調胸腔內科與外科團隊醫師,讓病患從診斷、手術、到藥物治療,都能有妥善規劃與安排,加上個案管理師不斷後續追蹤,讓病患在疾病上不論大小事,都能有最快與良好處置。」▲陳彥廷醫師 (左一)、潘奕宏醫師(左二)、林基正副院長(中)、洪靖雲肺癌個管師(右二)、李鴻宗主任(右一)提醒民眾,確診肺癌切莫過於焦慮,今日在屏東即可享受到媲美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品質。
30年老菸槍喉嚨沙啞、背痛竟是「腰椎骨」被啃掉! 元凶曝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55歲業務員「阿明」菸齡超過30年,近來因喉嚨沙啞及背痛影響談生意,就醫影像檢查結果竟發現腰椎骨疑似「被吃掉」,經胸腔內科醫師確認後,證實是肺癌第四期併發癌細胞多處骨頭轉移。抗血管新生療法 副作用低、阻斷癌細胞擴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戴芳銓指出,患者 經過X光、CT等系列檢查後,確認是左肺肺癌第四期,正子攝影檢查(PET-CT)報告也發現體內已有多處骨頭轉移現象,顯見病情發展十分迅速,考量患者疼痛情形嚴重,先透過「好神刀」放射治療減輕其疼痛狀況,好轉後再以傳統標靶藥物治療,並建議採用副作用較低的「抗血管新生療法」,藉此阻斷腫瘤養分供給,也阻斷癌細胞擴散能力,目前正持續治療中。肺癌早期偵測計畫 符合這些條件每2年1次CT檢查抽菸是肺部最大殺手,因此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規定,符合年齡門檻的民眾若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者,每2年可安排1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CT)檢查。戴芳銓主治醫師補充,後者是採用「平均每日吸菸包數」乘以「吸菸年數」計算,例如患者自述20歲踏入社會就開始抽菸,每天都得抽1包以上,換算後即是35「包年」。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這些徵狀快就醫戴芳銓主治醫師提醒,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可能會有久咳不癒、咳痰或有咳血等徵狀,若同時有背痛、肩膀痛,以及食慾不振、體重短時間減輕等不適情形,就得提供警覺,盡快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問題診治,以免延誤病情。值得注意的是,肺癌因發生率攀高,儼然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因此65歲以上成人最好每年接受一次胸部X光片檢查,若是有抽菸、家族史,以及接觸致癌物質的成人,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萬一真的不幸罹癌,也能藉由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方式,控制腫瘤生長與轉移,重返健康人生。
她40歲乳癌復發又轉移 憑1療法改善腫瘤惡化
40歲的劉小姐十年前因觸摸到胸部不明腫塊而至他院就醫,並接受手術及荷爾蒙治療,很不幸的在2021年復發;經由胸壁上復發腫瘤的切片檢查得知屬於三陽性乳癌,已擴散至肺、肝、骨骼以及腦部,導致劉小姐經常抽筋而造成行動不便,甚至某次行走不慎造成病理性骨折須開刀治療。新型抗體複合藥物效果佳 癌指數半年回到正常範圍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一般外科醫師張耀仁指出,上述患者先使用一線、二線甚至三線標靶藥物治療,評估病情後,也建議給予新型的抗體複合藥物,加上放射性治療,半年後,腦部轉移腫瘤明顯縮小,劉小姐已能自由行走,癌指數也回到正常範圍內。早期篩檢、診治幾乎可治癒 先導性治療也可縮小腫瘤張耀仁指出,零期(原位癌)或一期乳癌光靠手術治療,就可以達到幾乎治癒的效果。有別於以往的手術治療,新式內視鏡導引乳頭乳暈保留術適合早期發現的年輕女性,透過乳房外科及整形外科合作,不僅傷口小、復原速度快,而且術後病人滿意度高。除此之外,標靶型或三陰性乳癌亦能利用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調節抑制劑等進行先導性的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手術的範圍也會縮小,甚至可採取乳房保留手術。高風險族群 務必兩年一次定期乳癌篩檢多半的乳癌患者都是在觸摸到乳房腫塊後才發現,但通常已進展成第二期以上,要透過手術及藥物治療才能根除病灶。張耀仁提醒,一側乳房曾得過乳癌、家人曾罹患乳癌、未曾生育者、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都是乳癌的危險族群,需定期追蹤;而國民健康署每兩年一次,免費提供45到69歲的婦女、有乳癌家族史的40歲以上女性進行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正確治療,乳癌是有可能治癒的。
選對治療方法 助延長肝癌存活期
83歲林先生因腹痛送至醫院急診,發現末期肝腫瘤及血管侵犯,由於年紀及多重內科疾病關係,採取標靶藥物治療,經過18個月後,胎兒蛋白腫瘤指數便恢復正常,且腫瘤明顯縮小,顯見肝癌已達到良好控制。依照肝癌患者疾病狀態 給予不同治療選擇安南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郭立夫說明,根據研究統計數據,慢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在現今醫療技術下,已獲良好控制及治療,但肝癌和肝內膽管癌仍為現行癌症發生率前五名,其中又以俗稱肝癌的肝細胞癌為大宗。醫療團隊會依照患者的體力、腫瘤大小、位置、腫瘤數目、擴散範圍等,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即便嚴重到晚期肝癌了,仍有多元化療法可考慮。早期肝癌以根除性治療為主 六大手術依患者病況而定郭立夫說明,早期肝癌仍以根除性治療為原則,並進一步舉例六大類型手術:一、肝葉切除手術及肝臟移植手術:早期肝癌且肝功能良好的病人,治療存活率高且復發率低,肝葉切除手術是主要的治療選擇。若肝功能不佳,則可考慮肝臟移植手術。二、射頻燒灼治療(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俗稱電燒):如果評估身體不宜接受切除手術,且腫瘤數目為3顆以內、每顆小於5公分,便建議採取射頻燒灼治療,經由超音波導引,透過細針穿刺將電流轉化成熱能,把腫瘤細胞組織凝固壞死,達到腫瘤死亡之目的。三、5治療:若腫瘤過於龐大而不適用前兩項手術,則可使用肝臟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由於肝癌為透過肝臟動脈供應腫瘤營養,栓塞肝臟動脈的血管可阻止供應養分,使腫瘤自然凋亡。四、標靶藥物治療:通常適用於晚期肝癌、肝功能正常但腫瘤已侵犯到門靜脈,或是已有肝外轉移的患者。但需注意是否有高血壓、腹瀉及手足症候群(手腳皮膚易脫皮)等副作用。五、免疫藥物治療:透過活化及增強患者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進而提升存活率,但可能造成肝炎、肺炎等其他器官功能異常的副作用。雖然副作用發生比率不高,仍須注意治療後的身體變化。六、放射治療:包括光子刀、電腦刀、質子刀、釔90放射線治療,透過高單位能量輻射線照射腫瘤部位,以達到治療效果。平均存活期拉長逾兩年 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佳郭立夫強調,肝癌仍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最好,他以過去晚期肝癌患者為例,因治療選擇不多,平均存活時間通常不到半年;但隨著近年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晚期肝癌已無須恐懼,患者平均存活時間亦漸漸拉長至超過兩年。
殯葬王病逝4/「最惡性腦瘤」存活期難超過2年 多位名人皆迅速辭世
龍巖集團創辦人李世聰3年前與朋友聚會時,突然全身無力,由於他本來就有心房顫動的舊疾,所以當時醫師認為應該是小中風,直到治療無效之後,才轉而發現是更為棘手的腦瘤。當時據傳李世聰是罹患腦瘤中的神經膠質細胞瘤,病程已經來到第四期,並在台大醫院接受手術與標靶藥物治療,當時龍巖低調表示李世聰手術順利,正在復原中。腦瘤的存活率與手術是否完全切除腫瘤有關,之後需再搭配化療或標靶治療。(圖/報系資料照)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資料,原發性腦瘤以神經膠瘤最為常見,佔所有腦瘤患者約43.9%,其中就包含神經膠質細胞瘤,且幾乎惡性度都極高,存活時間很少超過2年,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推測與電磁波、外傷有關,包括作家李敖、名嘴陳立宏都是罹患此病而過世。罹患腦瘤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且會伴隨噁心、嘔吐等相關的症狀,除此之外,也要視腫瘤位置而定,如果腫瘤長在大腦掌管運動的區域,會出現抖動的癲癇症狀,如果在大腦的視力區就會導致視力有問題、出現在額葉可能就會有帕金森的狀況,沒有一個特定的症狀,這也正是腦瘤難以察覺之處,所以往往確診時多已是晚期。
肺癌晚期還可活多久? 醫揭「1關鍵」延長生命機會大增
孫太太在50歲的時候被診斷出肺癌第四期,當時右側肺部表面廣泛性的佈滿了肺腫瘤,若以早期傳統治療方針,在無法開刀只使用化療的情況下,病況大約只能維持六個月的穩定期,且通常病人無法順利活超過一年;即使有了標靶藥物,平均也只能穩定控制一年左右,之後仍無可避免會出現抗藥性,所幸,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目前已有越來越多肺癌標靶藥物及治療方法,肺癌晚期不再等於末期。肺癌晚期可開刀 微創手術加速復原新竹臺大分院胸腔外科陳沛興醫師說明,癌症越晚期,腫瘤相對大、周邊組織受損更嚴重,需手術切除的部分也越多,即使切除了原發部位的腫瘤,也容易復發,對病人身體負擔相當大。在手術技術的進步下,肺癌手術大多可用微創胸腔鏡手術完成,傷口疼痛減少、恢復加速、住院天數縮短,因此開胸手術已漸漸被胸腔鏡手術取代。除了直接切除,也可利用冷凍治療來破壞腫瘤,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較小,可成為腫瘤切除手術或是麻醉風險高的肺癌病人替代選擇。標靶藥物治療 穩定控制病況陳沛興醫師說明,案例孫太太當時就診時,發現可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進行治療,並且在服用三個月後發現大部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下一小塊區域仍有腫瘤存在,服用六個月後,腫瘤大小與分佈範圍縮小到可以開刀,且對身體負擔較小的程度,因此為其安排手術。於開刀後,孫太太持續服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近四年,病況控制穩定。直至四年後,孫太太的肺部腫瘤又出現新的進展,經切片發現腫瘤突變為T790M,立即將標靶藥物由二代改為三代繼續服用,於後續的追蹤檢查中發現,原本惡化的區域又再度地獲得控制,且標靶藥物的副作用相較化療來的低,目前已穩定控制七年有餘。依病人狀況 個別制定治療計畫陳沛興醫師強調,若為較晚期的肺癌,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計畫,以延長壽命且兼顧生活品質為目標,晚期肺癌手術最重要的概念是先求不傷身,再求效果,治療的方向更著重於控制肺癌,並與之共存,盡可能的切除腫瘤,但不造成身體過大的副作用,用控制的概念取代治癒,讓風險與治療效果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