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大陸板塊
」 地震 氣象署 餘震 花蓮 強震南台灣地震頻傳!民眾「聽到地鳴聲」疑地震前兆 氣象署:4情況也有可能
台南昨天晚間8點40分發生規模5.4地震,接著又發生多起地震,南部地區近期發生好幾起地震,不少在地人反映地震發生前聽到地鳴聲,感到有些擔憂與害怕。對此,中央氣象署也出面解釋地鳴的成因「4情況也有可能」,並表示這屬於正常現象。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台南地區昨(22)晚至今,已發生15次大大小小有感地震,最大規模達5.4;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說明,地震的原因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碰撞,接著應力往西傳遞,能量在地質較脆弱的地方釋放,也造成了脆弱地帶發生破裂。過去的案例顯示,規模5.4地震發生後,在未來出現3至5個餘震是正常現象。台南數起地震也引發網路上熱議,不少網友在PTT留言稱,「都是先聽到地鳴後一秒就震」、「要搖之前都會地鳴一下,好可怕」、「我家永康竟然先聽到地鳴聲才有地震?是錯覺嗎」、「時大時小,偶爾一兩次有地鳴聲但沒震」。對此,氣象署也在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解釋地鳴與地震關聯,地鳴是一種從地下傳來的低沉聲響,有人描述它像遠處的悶雷聲,也有人形容像重型車輛經過的震動聲。雖然目前在科學上沒有一致的解釋,人們普遍認為地鳴可能是地震波傳播到地表,地震波傳遞的介質從岩石變成了空氣,空氣振動而發出的聲音;因此民眾將地鳴視為地震發生前兆之一,尤其花蓮位處板塊交界,地底下的構造活動比較活躍。發生地震之前,當地居民偶爾會聽到類似聲響,包括嘉義、台南地區出現的地鳴,也可能是當地地層活動造成的聲響,屬正常現象。氣象署還引述了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多數地鳴被視為來自音爆、爆炸、大型車輛經過、施工等人為活動,有一部分則來自地震等自然現象,尤其是極淺層地震。即使聽到低頻的巨響,不一定是地震要來,發生「雷聲大雨點小」的地震也是有可能的。氣象署表示,不論地震是否伴隨地鳴,氣象署設置的地震測站依然全天候運作中,密切監測台灣各地的地震活動,若監測可能致災的大地震,也會透過「國家級警報」災防告警系統、電視台推播以及強震即時警報發送警報。雖然地鳴聽起來很可怕,但氣象署強調,真正要防範的是地震帶來的影響。收到地震預警或感受到強烈地震時,就要確實「趴下、掩護、穩住」冷靜避難,如果是在睡覺時間,只要在床上改成趴下姿勢、用枕頭保護頭部即可。氣象署表示,地鳴聲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圖/氣象署)
台南晚上狂震8次「33年前發生過」 氣象署示警:未來有規模4.5↑餘震
台南今(22日)20時40分發生規模5.4地震,最大震度5弱,中南部搖晃相當有感,之後也接連發生3起大大小小的餘震。對此氣象署提醒,未來3天可能還有規模4.5以上餘震,加上降雨,要提高警覺。台南市佳里區20時40分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過了3分鐘,台南市麻豆區20時43分接連發生2起地震,規模分別是3.5及4.3地震;到了21時19分,台南市麻豆區再度地震,這次規模3.5;隔了1個小時左右,22時17分又震了,規模4.0,同樣位於台南市麻豆區;過了6分鐘,22時23分台南市佳里區發生規模4.6地震。從18時45分開始,台南市佳里區和麻豆區已累計8起地震。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技正林祖慰說明,今晚台南佳里發生規模5.4地震,最大震度5弱,嘉義、雲林4級,新竹以南、高雄、屏東有1到3級震度,氣象署發布國家警報,範圍包含雲林、嘉義縣市和台南市,震後6秒就發出。林祖慰表示,台南地震為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應力推擠到西邊,脆弱地方發生地震,這這個地區過去有類似案例,發生規模5.4地震後,有規模3到4地震發生算常見現象。林祖慰也提到,從過去歷史資料來看,33年前也就是1991年3月12日到13日,台南佳里也有地震活動,最大規模5.6,接下來有規模4.5以上餘震,像這樣規模5以上地震次數少,偶爾發生會帶出規模3到4地震活動。
東南部外海一天兩震「實屬罕見」 氣象署說明:震央地點少見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27日凌晨0點38分、27日19點21分,台灣東南海域發生2次地震,其中一次規模達到5.4,由於該地點過往甚少發生地震,氣象署也為此說明,表示地震震央位於台東外海,屬於板塊前緣碰撞,算是比較少見的,預期後續所產生的餘震也會比較少。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27日凌晨0點38分,台東縣政府南南東方97.0公里處發生芮氏規模3.9地震,震央深度為23.2公里。而這起地震屬於小區域地震,僅在台東蘭嶼當地可感知最大震度4級。後續又於27日19點21分,台東縣政府南方104.3公里的台灣東南部海域上,再次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震央深度51.1公里,這起地震除了在屏東、台東等地最大震度為3級外,多數地區均為1級。根據《中央社》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受訪時表示,芮氏規模5.4的地震起因是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所致,屬於板塊前緣的碰撞。吳健富也提到,就過往資料而言,這次地震震央位置比較少見,但由於深度深,因此影響範圍也不大,後續餘震推測也會比較少,同時也沒有產生海嘯的可能。
台東外海「淺層地震」規模5.4 氣象署:震央地點少見
台東外海27日晚間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中央氣象署指出,震央地點的確比較少見,但這是屬於板塊前緣碰撞的地震,後續研判餘震也會比較少。根據中央氣象署觀測,台東外海今天晚間7時21分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震央位於台灣東南部海域、台東縣政府南方104.3公里,地震深度51.1公里,最大震度為屏東縣滿州、台東縣蘭嶼各3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起地震的主因是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導致的,是板塊前緣碰撞的地震。吳健富指出,本次地震的震央位置的確比較少見,但深度深,影響範圍也不大,後續餘震也會比較少,也沒有引發海嘯疑慮。
大地震後玉山變矮 落差5.2公分
台灣最高峰玉山每年吸引超過5萬人朝聖,0403花蓮大地震後其高度變化備受關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4日公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5月透過GPS測量法,測得玉山主峰高度為海拔3952.433公尺,較去年11月減了5.2公分,也比去年5月矮了1.7公分。玉管處強調,玉山主峰高度在「誤差範圍內」,勿過度憂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於0403花蓮大地震後比對資料發現,花蓮站(HUAL)抬升量為45.1公分,水平位移8.1公分,民眾關心震後玉山是否位移或長高?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每年5月、11月都會派員上山測量,5月8日最新測量結果,玉山主峰高度為海拔高度3952.433公尺,較去年11月減了5.2公分,也比去年5月矮了1.7公分。但是玉管處強調,依照10年來的數值,高低變化並不大,都在測量誤差內,並無顯著的變化,為求精準,測繪中心近期內會採用不同的測量技術再量一次。玉管處副處長邦卡兒.海放南說,台灣地處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聚合地帶,造山運動及測量技術都會讓玉山身高出現變化,歷年觀察發現,大地震後各山脈會位移,也容易造成山體崩落,玉山主峰高度雖有5.2公分落差,但都在合理誤差範圍內,不用太過擔心。
台灣離中國越來越遠?氣象署打臉「是靠近」 揭位移圖要這樣看
花蓮403強震後餘震不斷,23日連2起規模6與其他震源「脫海入陸」餘震,也引發各界關注,氣象署2年前貼出的「台灣9年位移」對比圖,更令網友震驚喊「離大陸越來越遠」。但氣象署解釋,若依相對速度場來看,台灣其實是越來越靠近中國。氣象署2022年公布全台超過160個全球衛星導航測站自2009年到2018年的監測對比圖,其中「絕對速度」顯示台灣西部往東方移動,令許多網友驚呼台灣離中國大陸越來越遠,並引爆各界討論。但氣象署表示,「真正要看的是相對速度」示意圖,須把板塊相對移動納入,且依此來看,台灣西南部每年以4到5公分往西南方向移動;東部往西移動;最遠距離的蘭嶼則以每年7到8公分往西北移動。換言之,台灣整體正朝中國大陸靠近。示意圖作者、地震測報中心技士蔡旻倩說明,以相對於一個穩定的板塊來看,菲律賓海板塊每年7到8公分的速度相當活躍,「我們應該是離中國大陸邊緣越來越近」。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則指出,台灣大部分區域仍處於歐亞大陸板塊,因此與大陸一側的相對運動量移動很小。另歐亞大陸板塊相對穩定,綜合下來沒有太大變化。另據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衛星測量資料,震央附近的花蓮基準站地震後雖抬升約45.1公分,但因沖刷侵蝕及形成土地,因此台灣高度的變化也不大。
上午連2震「最大規模5.6」 氣象署曝0403花蓮餘震:下周有雨山區防落石
花蓮地區今(21日)上午10時40分發生規模5.6地震,地震深度30公里,不到30分鐘後,11時7分又發生規模4.6地震,地震深度24.8公里。對此,中央氣象署表示,2起地震均為403花蓮大地震的餘震,並提醒下周有2波鋒面挾帶雨勢,尤其山區要注意安全。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技正江準熙說明,上午10時40分的地震發生位置在深度30公里、花蓮偏南部外海的地方,幾乎全台都感受到這起地震,上午2起地震仍屬0403花蓮縣大地震的餘震,在花蓮縣偏南邊的地方。江準熙解釋,花蓮大地震之後的餘震觀察,範圍都在 0403花蓮地震發生中部以北的地方、斷層範圍移動的地方,今天發生的地震廣義來說,是屬於0403地震的餘震,但從斷層角度來看不算是,而是0403花蓮地震主震發生後,產生應力轉移作用而觸發。江準熙指出,0403花蓮地震目前判斷是因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後產生的逆斷層地震,而今天這起地震的實際震源仍需後續進一步分析確定。由於今天這起地震附近本身也是地震好發地區,像是2022年9月17、18日的台東關山地震也屬於這一帶。當大地震發生後,整個震源應力結構會有轉移、調整,應力也會有些轉移,本來北部地方有屏障的範圍,因為屏障減弱以後,本來以北部為主的應力調整,也可能逐漸往南移,進而觸發花蓮縣南部地震。江準熙提醒,未來1周會有2波鋒面挾帶雨勢,山區要注意山崩、落石和交通安全。
7.2強震地表位移情形曝光 3大結果出爐
台灣東部外海3日7時58分發生規模7.2強震,全台劇烈搖晃,深度15.5公里,最大震度6強,餘震不斷,各地皆傳出災情。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於震後使用衛星測量資料,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計算出3大結果,包括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氣象署統計,從花蓮主震到餘震,累計至9日下午5時50分,共有803起。氣象署表示,這起強震是在921地震發生25年以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中部到北部都有感覺到相當震動,地震成因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東部這邊往北隱沒下去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所以從淺到深,都有可能發生地震,這區域也是地震好發區域,兩個板塊這邊碰撞,所以能量累積相當快速,這區域發生地震機率相當高。國土測繪中心表示,於震後使用交通部中央氣象署、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研究中心、台中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及本部國土測繪中心管理共322個GNSS連續觀測站衛星測量資料,並以Bernese基線解算軟體及IGR快速精密星曆,計算震央附近基準站地震前23小時(4月2日0時至23時)及地震後22小時(4月3日2時至24時)資料,最小約制於金門衛星追蹤站(KMNM),分析地震後基準站位移量級。計算出3結果:1.基準站水平最大位移量位於東管處站(YENL)約22.2公分,該站高程抬升約35.6公分;高程最大抬升量位於花蓮站(HUAL)約45.1公分,該站水平位移量約8.1公分;靠近震央附近花蓮新城站(SICH)水平位移約8.6公分,高程抬升約26公分,花蓮豐濱站(FONB)水平位移約4公分,高程抬升約2.2公分。2.台灣其他各地位移情形,北部地區位移量約1~4公分,西部地區位移量約1~6公分,南部地區位移量約1~2公分。3.整理地表位移影響較嚴重地區初步評估北起南澳(NAAO)、南至豐濱(FONB),西至高峰(KFN2)、埔里(PLIM)等範圍。
7.2強震撼全台!網嚇問:有可能發生規模9地震?氣象署早給答案
台灣東部海域昨(3日)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深度僅15.5公里,最大震度達到6強,全台劇烈搖晃,目前已造成9人死亡、逾千人受傷。由於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讓網友忍不住擔憂是否可能發生芮氏規模9以上的強震。對此,中央氣象署過去已給出解答。「台灣不可能發生規模9以上的地震?」1名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稱,根據自己看到的說法,若地震規模要達到9以上,需要大型斷層,而台灣的斷層頂多100公里,這次花蓮外海的7.2已是上限。貼文曝光後,其他鄉民留言「只有還沒發生,沒有不可能」、「你知道本土9級,任何建築法規都是一張廢紙而已了嗎」。事實上,氣象署過去曾在數位科普網說明,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芮氏規模達9.5,當時還伴隨有海嘯、火山活動與洪水的發生。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2012年的資料統計,臺灣島的活斷層總計有33條,最重要也是最長的活動斷層為花東縱谷斷層。氣象署指出,花東縱谷斷層也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分界線,長度約120公里;西半部目前最長的斷層是「車籠埔斷層」,全長近100公里。當斷層破裂的長度越長,表示地震規模越大,地表振動的強度也越強。但是,地表振動的強度會隨斷層距離之加大而減弱;通常在斷層附近,其地表振動最為激烈。總結來說,在每一次地震當中,斷層破裂的長度與地震的規模是呈正比關係,由於臺灣的斷層長度並不長,若真的發生地震,要到達芮氏規模9以上的機率應該不大。氣象署強調,人類與大自然相比十分渺小,尤其面對大自然的反撲更是束手無策,所以每個人平時應做好防震準備,並學習與災害共存。
花蓮強震規模上修為7.7 日氣象廳研判屬「逆斷層型」:與能登半島地震同類型
此次花蓮地震引發日本南部及菲律賓都發布海嘯警報,日本氣象廳稍後也將台灣地震的規模修改為7.7,並研判可能是「逆斷層型」地震,跟日本今年發生的能登半島地震同類型。日本3日在沖繩縣與那國島觀測到震度4級的地震,隨即向沖繩縣南部沿海地區發布海嘯警報。日本氣象廳指出,有高達3米的海嘯預計在當地時間上午10點襲擊日本西南海岸大片地區,沖繩島、宮古島和八重山島居民被通知遠離沿海地區。日本氣象廳也觀測到,在當地時間上午9點18分,第一波30公分的海嘯已抵達與那國島。石垣島和宮古島也觀測到海嘯。之後因為未發現地震搖晃和海嘯造成的損失而將海嘯警報,調降為「海嘯注意報」。菲律賓地震局向沿海多個區域的居民發出警告,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 Center)則在稍後表示,台灣地震帶來的海嘯威脅「目前已經過去」。日媒報導,日本氣象廳3日稍晚對台灣地震,把一開始稱地震規模為7.5、震源深度極淺的數值修改為7.7、深度23公里。日本氣象廳也表示,花蓮大地震研判屬於「逆斷層型」地震,由於台灣地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交位置關係相當複雜,應可斷定是「海洋板塊所造成的影響」。逆斷層型地震通常發生在板塊邊緣地帶,在日本、台灣等地周邊,由於板塊推擠,當能量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發生逆斷層地震,包括今年元旦的能登半島地震都是。
7.2地震全台劇烈搖晃「花蓮餘震破200起」 規模4以上餘震101次
東台灣今天上午7點58分發生規模7.2地震,全台都能感受到劇烈搖晃,而隨後餘震不斷,據中央氣象署截至今晚8點25分最新統計,總計發生了200次有感餘震,其中規模4以上的餘震有101次。根據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花蓮累計到晚間8點25分為止共發生200起餘震,其中規模6以上有2起,規模5到5.9有12起,規模4到4.9有87起,總計規模4以上的餘震有101次。氣象署晚間公布最新餘震統計。(圖/氣象署提供)這起在3日上午7點58分發生芮氏規模7.2的地震,各地最大震度為花蓮6強,宜蘭、苗栗5強,台中、彰化、新竹、南投、桃園、台北、新北5弱,台東、嘉義、雲林、高雄、台南、屏東4級,澎湖3級,馬祖2級,金門1級。這也是繼921大地震、25年以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造成花蓮陸續傳出災情,成了地震重災區,一共48棟樓房發生災損,還有4棟嚴重傾斜,分別是軒轅路天王星大樓、北濱路民宅、明禮路統帥大廈、華爾街大樓,不只房屋倒塌,還有隧道路面坍塌,橋面凸起水管破裂等等。外界揣測,這起強震跟之前0206花蓮地震是不是同一個地震帶,但專家解釋兩起地震斷層系統不一樣,據吳健富表示,這起地震主因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該地區為地震好發區域,能量累積迅速且地震發生機率相當高,受到板塊擠壓,能量蓄積相當快,雖然地震能量累積很快,但不會透過一次地震就把所有能量釋放,預計3到4天內會再發生規模6.5到7餘震發生。
餘震連發震到頭暈!規模5以上達14起 截至晚間6點「共167起地震」
花蓮今(3日)發生規模7.2地震,造成災情頻傳,根據中央氣象署截至晚間6 點為止,主震加上後續大大小小有感餘震,已有167起,其中規模5以上餘震有14起。中央氣象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這起在3 日發生的強震發生後,目前規模6級以上餘震共計2起,規模5級至6級餘震共計12起,規模4級至5級餘震共計80起,規模3級至4級餘震共計72起,顯著有感地震共計65起,小區域地震102起,累計167地震。對此,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這起地震規模7.2,發生位置是在花蓮和平外海、菲律賓海板塊隱沒下去位置,成因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這地區是地震好發區域,主要是兩板塊碰撞,能量累積快速,發生機率相當高。這起地震在全台灣各地都有感覺震動,若是在高樓,台北盆地感覺震動會更大,主要是盆地、大樓效應,馬祖金門也有感,還記得921發生25年後最大規模地震,地震深度是15.5公里,不排除3到4天內可能有6.5至7.0餘震。根據歷史文獻紀載,1920年花蓮外海曾發生規模8.0強震,也很多地質學者曾示警東部外海可能出現規模8.0的海溝型地震,並被專家列為台灣最需要注意的四大地震帶之一。截至今日18:01,共計167起地震。(圖/氣象署提供)
7.2強震牽動中央山脈斷層系統! 專家示警:恐觸發更多地震「規模多大很難說」
花蓮縣政府南南東方25.0公里臺灣東部海域,今早(3日)07:58:09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為921大地震後最大規模地震。對此,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這次規模7.2強震,恐怕會牽動旁邊的斷層活動,尤其是中央山脈斷層系統,後續要特別留意恐觸發更多地震,但規模有多大則很難說。臺灣東部海域今上午發生的芮氏規模7.2強震全台有感!也是自921地震以來最大規模強震。對此,氣象署地震中心稍早也提醒民眾,後續3、4天可能會有規模6.5以上至7.0的餘震。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也表示,這次的7.2強震和2018年的0206花蓮地震無關,因為0206主震震央在花蓮北邊,但是這次7.2強震的震央在花蓮南邊,2起地震斷層系統不一樣,而這次7.2強震發生在縱谷斷層北段上面,且7.2應該不會是前震,故不至於引發更大地震。不過,陳文山提醒,必須觀察此次大地震可能會牽動旁邊的中央山脈斷層系統,因為縱谷斷層和中央山脈斷層系統是接在一起的,甚至會牽動到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進而引發其他地震,至於規模多大很難說,因為這一帶過去10到20年來,地震規模都是6點多,而且921強震後,牽動地震規模也都是6點多。台師大地科系主任陳卉瑄也表示,今天地震發生在花東縱谷最北段的近海區域,可能與可能與米崙斷層及外海延伸構造、或是隱沒板塊邊界上的錯動有關。該震央區在1951年10月22至23日間,曾發生3個規模大於7的地震,並在1個多月內,觸發玉里斷層、池上斷層和台東下方構造的活動,這個地震序列共有12個規模大於6的地震,其中包含4個規模大於7的地震。在1986年11月14日,在此次震央區亦發生規模6.8的地震,當時1個月內的餘震,亦延伸至縱谷南段(池上和台東)。因此陳卉瑄研判,今天花蓮近海區的主震後,不排除「觸發縱谷斷層其他斷層段活動」之可能性。
921後最大地震兩震度相似 未來三四天可能仍有6.5以上餘震
台灣在今天7時58分,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二的大地震,震央在花蓮縣縣政府南南東方25公里,台灣東部海域,靠進陸地的位置,發生規模7.2,深度15.5公里的地震,由於震央離陸地非常近,再加上是極淺層地震,全台包括離島都有感覺到相當震度,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提醒,餘震可能仍不斷,大家絕對要注意安全。地震發生後,許多民眾主動回報災情PO網,圖為花蓮東大門附近傳出有兩棟房屋倒塌,但因第一時間資訊,尚難確定災情嚴重性與真偽,有待連續餘震結束後,當地縣市政府進一步查證。(圖/民眾提供)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說,地震能量累積快速,但不會一次釋放完畢,研判後續還有震度6.5到7的餘震,很可能發生在同區域,請全國民眾注意,時間就是這三、四天內,今天上午8時許已經出現6的餘震,民眾如果發現房屋有危險,必需要進行應變處置。地震測報中心認為,地震震央從淺到深都測到地震,是在921地震發生25年後發生的最大規模地震,兩個地震規模接近,地震從中部到北部都會非常明顯,尤其是台北盆地感受到震動會更大,離島馬祖金門也都有感。中央氣象署指出,根據民國109年地震新標準,六強震度的地震應該還是台灣第二個地震,在111年918池上地震也是六強震度。除了花蓮台東是六強震度,其他區域多為四強震度,全台都有感。中央氣象署針對宜蘭、新竹、花蓮等12個縣市發佈國家級地震警報。地震初判是菲律賓板塊與隱沒的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能量累積快速,這也是非常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僅震央附近規模六地震可說是非常多,2018、2019、2010到目前為止都有紀錄。九二一地震是發生在陸地上,規模7.3,深度8.0,5,造成災害相當嚴重,但今天地震震央是在海上,災情部份仍須持續觀察。中央氣象署也發佈海嘯警報,但預估海嘯波應該不會太大,提醒民防單位與民眾注意。
921後25年來「規模最大地震」 氣象署示警「未來3天恐有規模7餘震」
台灣東部外海今(3日)7時58分發生規模7.2強震,全台有感,深度15.5公里,最大震度6。氣象署稍早說明,這起強震是在921地震發生25年以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中部到北部都有感覺到相當震動,12縣市發布國家級警報。氣象署表示,地震成因主要是菲律賓海板塊,東部這邊往北隱沒下去到歐亞大陸板塊底下,所以從淺到深,都有可能發生地震,這區域也是地震好發區域,兩個板塊這邊碰撞,所以能量累積相當快速,這區域發生地震機率相當高。
花蓮地牛翻身「未來3天恐有規模4.5~5餘震」 氣象署曝雙北超有感原因
花蓮縣秀林鄉今天(21日)傍晚6點49分發生芮氏規模5.3地震,深度20.2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為4級,全台各地顯著有感,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該起地震與板塊運動有關,加上大樓、台北盆地效應形成共振效果,北部民眾很有感,未來3天內不排除有規模4.5到5餘震。根據吳健富指出,這起地震為花蓮外海菲律賓海板塊往歐亞板塊隱沒,花蓮最大震度4級,台北、新北、桃園2級,但因為大樓加上台北盆地效應形成共振效果,讓台北民眾感受到震度更為強烈和有感。吳健富還表示,這起地震為規模5.3,在此次地震的範圍內,過去30年內只發生過8起(含本次)超過規模5的地震,數量並不多,因此研判未來3天內還會發生規模4.5到5的地震發生,請民眾多加留意。吳健富表示,今年迄今3個月,尚未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規模5到6之間地震約有9個。根據氣象署測報資料,震度4級地區為花蓮縣、南投縣、台中市、宜蘭縣,震度2級地區為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彰化縣、新北市、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震度1級地區為台東縣、新竹市、台北市、基隆市、台南市。氣象署稍早指出,這起地震主要成因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有關,這2個板塊每年會以7到8公分的速度撞在一起,平時在擠壓時就會累積能量,當能量超過強度,就會產生破裂並釋放地震波,民眾就會感受到震動。
花蓮規模5.0極淺層地震!氣象署揭成因 未來4天防規模4以上餘震
花蓮縣近海今(24日)中午12時37分發生芮氏規模5.0有感地震,地震深度21.5公里,最大震度為花蓮縣4級、台東縣3級、雲嘉南及彰化地區2級,其餘多個縣市則為1級。對此,中央氣象署表示,這起地震是因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導致,雖然餘震不會太多,未來3到4天內仍要防範規模4到4.5餘震。根據氣象署資訊,這起地震震央位於北緯23.63度,東經121.58度,即在花蓮縣政府南方40公里處,位於花蓮縣近海,深度21.5公里;最大震度部分,依序為花蓮縣4級、台東縣3級、南投縣3級、雲林縣2級、嘉義縣2級、彰化縣2級、嘉義市2級、台南市2級、台中市1級、宜蘭縣1級、高雄市1級、苗栗縣1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今天中午的地震成因主要是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導致,由於菲律賓海板塊往西北移動,與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後往下隱沒,位置大約在花蓮、台東,這也是花東地區地震頻率比較高的原因。吳健富指出,這起地震屬於極淺層地震,而板塊擠壓過程中,表面能量蓄積,能量釋放比較快,花東地區本來就是地震好發位置,台灣每年發生規模5以上地震約20到30次,平均24、26次左右,所以不用太擔心,且這起地震後續影響不大,雖然未來3到4天仍須防範規模4到4.5餘震,但餘震不會太多。
15萬棟房屋垮了…甘肅強震「死傷攀至844人」 城鎮慘變廢墟
中國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18日深夜發生芮氏規模6.2極淺層地震,強震不僅造成臨夏州損失慘重,鄰近積石山的青海民、和縣金田村、草灘村更遭土石流滅頂。且據最新傷亡統計,本次地震已造成844人傷亡。(圖/翻攝自微博)據《央視》報導,截至19日下午15時,強震已造成甘肅113人死亡、536人受傷、15萬5393間房屋毀損;青海13人死亡、182人受傷。另據統計,甘肅消防局已救出67人、疏散後送685人,搶救工作仍在進行中;另有15所寄宿學校共1萬4654名師生全數安全後送。而來自中央與省級的5000雙棉鞋、4080床棉被褥、3120件棉衣、1604張折疊床、650頂帳篷與300套火爐已運送到積石山。(圖/翻攝自微博)本次震源深度僅10公里的6.2地震,起因於印度澳洲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的「拉脊山斷層」,其逆衝斷層的破裂帶釋放出大量能量引發地震,甘肅地震局評估近幾天仍有5強等級餘震。另該地震鄰區100公里內,先後發生過7次規模5以上地震,最近一次為2019年10月28日夏河縣的規模5.7地震。(圖/翻攝自微博)此外,積石山縣警方除協助救災,也忙於四處確認民眾下落,並勸導住家有安全隱患的居民儘早撤離。甘肅省應急管理廳也呼籲外縣市救援隊隊伍,因當地急需過冬裝備及物資,切勿自行前往協助救災。
甘肅6.2強震 專家揭「與921很類似」…當地恐再爆5強餘震
中國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18日深夜11時59許,發生芮氏規模6.2「極淺層」地震,截至今天(19日)中午前已造成111人死亡、236人受傷,另有數量不明、被困在倒塌房屋下民眾等待救援。該省地震局指出,震央附近近幾天仍可能發生5強餘震;台灣前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則表示,這次甘肅地震的發生原因與921相當類似。強震已造成百餘死傷。(圖/翻攝自微博)郭鎧紋表示,該地震起因於印度澳洲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此2板塊交界處除讓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也留下位於青海、甘肅的「拉脊山斷層」並引發大規模地震。他指出,拉脊山斷層與921大地震「車籠埔斷層」同屬逆衝斷層,當板塊互動造成破裂帶後,釋放出大規模能量引發地震。救援隊摸黑搜救。(圖/翻攝自微博)其中甘肅地震可分為「印度澳洲板塊向北擠壓歐亞大陸板塊」遠因,以及「拉脊山逆斷層」被觸發的近因,再加上當地房屋防震措施有限,因此災損較大,也考驗救災能力。另這次地震屬於「主餘類型」,為沒有「前震」的地震。許多民眾寧願頂著強風,也不願冒著餘震與房屋倒塌風險回家。(圖/翻攝自微博)甘肅省地震局副局長高曉明則在記者會指出,經本次地震區域構造分析、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等因素判斷,震央地區幾天內仍有發生「5級強」餘震可能性,地震局將嚴格做好餘震序列監視跟蹤,架設地震流動監測設備,加強各類監測資料分析,與進行地震災情調查和地震強度判定。
地牛搞失眠!半夜翻身嚇壞民眾 氣象署:近3日要留意規模4以下餘震
11日上午0點54分時,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震央位於台灣東部海域、距離花蓮縣政府南方64.9公里處,正央深度為28.7公里。而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也表示,在未來的2至3日內,要防範留意規模3.5至4的餘震。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11日上午0點54分發生芮氏規模5.4地震,最大震度為4級,發生於花蓮縣地區。而南投、嘉義、彰化等地區最大震度為3級;高雄、雲林、台中、台南、嘉義、宜蘭、苗栗等地區最大震度為2級;屏東、桃園、新竹、新北等地區最大震度為1級。根據媒體報導指出,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受訪時表示,這次地震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台灣東邊的菲律賓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而由於台灣東邊地震頻繁,所以在發生規模5.4的地震後,很難判斷哪一個地震是餘震,但估計餘震不會太大。吳健富預估,未來2至3日內要留意3.5至4的餘震,能量約在2至3天後就能獲得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