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弘芯
」 半導體 台積電鴻海崛起印度中2/進軍半導體尋找新江湖地位 「蔣爸在我們這裡」盼發揮魔獸效應
在2月1日鴻海土城總部的開工祭典上,主祭董事長劉揚偉右後方站著加入集團不久的半導體策略長蔣尚義。消息來源向CTWANT記者透露,「蔣爸的加入,可發揮如籃球洋將霍華德加盟雲豹的『魔獸效應』,作為一個醒目的招牌,負責幫離開中國的鴻海,建立鮮明的半導體製造形象。」同時招募半導體上下游供應鏈,一起到印度打拼;目前歐洲晶片大廠意法半導體(STM)蓄勢加入。隨疫情、地緣政治、通膨等變數爆發,全球供應鏈重整之際,鴻海也急於參與定義新的半導體供應鏈,尤其疫情間爆發晶片荒之後,鴻海更下定決心要自製車用半導體,不只是「為喝牛奶養一頭牛,更建立一個農場」,該公司高層透露。鴻海朝半導體業挪移,尋求新的江湖地位歷程上,不少顛簸。15年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就有意進軍半導體產業,因鴻海組裝的電子產品樣樣都要晶片,但隔行如隔山未能如願,鴻海一度參與東芝半導體競標案,最後在2017年郭台銘一句「那是叫鴻海去抬轎的世紀騙局」落幕,去年中,鴻海欲透過投資紫光集團股權,但在美國封鎖中國半導體發展的情勢下,迫使鴻海在同年底出清紫光持股。劉揚偉2019年接下鴻海董事長大位,隔年便公布MIH(電動車開放平台),要號召供應鏈全面進軍電動車產業,電動車需要大量晶片,而鴻海只有夏普日本的8吋廠,這使得劉揚偉大催油門,加快自建半導體產能腳步。2021年8月,鴻海買下旺宏竹科8吋廠簽約儀式,正式進軍車用半導體。(左起)旺宏電子董事長吳敏求、旺宏電子總經理盧志遠、鴻海科技集團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圖/鴻海提供)2021年5月,鴻海先是與國巨合作投資國創半導體做車用IC,6月在透過子公司與馬來西亞攜DNeX合蓋12吋、28奈米廠,兩個月後,購入旺宏6吋廠,作為鴻海半導體人才與研發、小量產基地,並建立充電關鍵的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SiC)」。去年更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簽下備忘錄,要在印度蓋28奈米12吋晶圓廠,目標2025年投產。這樁投資案引起業界重視,知情人士指出,「馬來西亞有台灣封測大廠日月光投資,對半導體並不陌生,但印度的半導體供應鏈要從零開始建立。」因為印度沒有晶圓廠,鴻海也沒蓋過晶圓廠,一切等於從「零」開始。因此,去年11月蔣尚義的加入,對鴻海集團的半導體新事業猶如「神隊友」。自從他加入之後,鴻海對外場合時常提及「蔣爸在我們這裡」,言談間頗為自豪。2022年鴻海科技日,大動作發表電動車款,以鴻華先進為LOGO。(圖/鴻海提供)今年76歲的蔣尚義,早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讀完博士後,先後在德州儀器及惠普工作,1997年返台加入台積電,曾是張忠謀接班人選之一,最為半導體產業津津樂道的是,作為台積電研發大將,他加速台積電世代推進,使得台積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超越英特爾、成為半導體製造龍頭,2006年,蔣尚義為照顧家人第一次從台積電退休,第二次退休在2013年,2016年底他赴中芯國際擔任獨立董事,2019年轉往武漢弘芯擔任執行長,但不久後爆發財務危機,2020年底回鍋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但不到一年就離開,外傳因「中芯內鬥」。蔣尚義在美國「電腦歷史博物館」紀錄片訪談中曾言:「加入中芯,是人生錯誤、是一生最愚蠢決定。」重回台灣的蔣尚義,被劉揚偉與昔日台積電部屬、鴻海半導體「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找上門,幾經三顧茅廬,蔣尚義在去(2022)年10月18日鴻海科技日首度露面,被鴻海聘為半導體策略長。對自己在鴻海的新工作,蔣尚義下了一個註解:「以前是從半導體去看應用,現在是從應用端反過來看半導體。對我來說是新的挑戰。」
資金問題爆「千億大騙局」!武漢弘芯復工無望 全員遣散
曾延攬台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出任CEO的武漢弘芯半導體,於去年因資金問題爆出「千億大騙局」爛尾事件。陸媒披露,武漢弘芯停滯一年多後,已復工無望,26日通知全體員工,必須在28日下班前提出離職申請。武漢弘芯將遣散所有員工。圖為2019年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圖/新華社)離職方案 仍無配套補償財新網報導,據武漢弘芯內部員工透露,公司發布通知明確表示,「結合公司現狀,公司無復工復產計畫,經公司研究決定,請全體員工於2021年2月28日下班前提出離職申請,並於2021年3月5日下班前完成離職手續辦理;休假人員可於線上辦理。」至於遭遣散的員工能否得到補償,目前仍不清楚。一名員工說,「離職方案沒有給出任何配套補償,武漢弘芯高層也未作出任何解釋。」該名員工還說,「沒想到武漢弘芯會死這麼快,之前內部一直有傳言說小米、華為等公司或要接盤。有些員工想要N+1賠償(指按年資再加發一個月工資的資遣費),現在也都沒有了。」報導稱,儘管武漢弘芯投資進度停擺一年,但都有按時發薪水給員工,本月20日員工也拿到當月全部工資。而去年11月後武漢弘芯股權幾經變更,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持股比例已從10%增至100%。當地政府接手後,曾計畫在今年6月完成工廠後續基礎設施建設,並同步進行招商引資,在找到投資人後政府即退出。但隨著弘芯不復工後,當地政府下一步如何收拾殘局備受市場關注。蔣尚義受訪 稱經歷噩夢蔣尚義去年中離開弘芯後曾說,「我在弘芯的經歷是一場噩夢。」陸媒《36氪》日前發表題為「千億芯片大騙局」近萬字報導揭開蔣尚義經歷的「噩夢」。在中美貿易戰爆發後2018年起,大陸晶片廠有錢也買不到荷蘭ASML的高端光刻機(曝光機)。但靠著蔣尚義的業界人脈,弘芯2019年12月獲得一部全新的DUV深紫外光刻機。但去年初弘芯竟就將這部8億元(人民幣,下同)買下的光刻機,以5.8億元質押給武漢農村商業銀行。弘芯團隊一名成員說,當時「蔣爸開始覺得不對勁。」去年6月,蔣尚義打算辭去弘芯董事與CEO職位,為強留住蔣尚義,時任董事長李雪艷威脅、阻止他離職,蔣甚至一度淪為弘芯對外展示的傀儡。之後蔣尚義迅速離開武漢,回到美國的居所。在蔣辭職一個月後弘芯騙局爆發,武漢地方政府一紙文書,再將弘芯慘況展露無遺,包括存在資金缺口、項目停滯、高層全無半導體從業背景等黑幕,也被稱為「千億晶片大騙局」。
曾挖台積電高層!武漢弘芯千億專案爛尾 通知遣散所有員工
曾經作為大陸推展本土半導體產業夢想,但卻在2020年爆發財務危機並被大陸政府接管的武漢弘芯27日傳出,近日公司以「無復工復產計畫」為由,要求所有在職員工在2月28日前提出離職申請。這說明武漢弘芯的千億專案正式化為泡影,該案也成為大陸激進推展半導體歷程中的慘痛教訓。集微網27日援引知情人士說法表示,武漢弘芯半導體現已開始遣散全體員工。弘芯高層已經在一個240人的內部群中公開表示,「結合公司現狀,公司無復工復產計畫,經公司研究決定,請全體員工於2021年2月28日下班前提出離職申請,並於2021年3月5日下班前完成離職手續辦理;休假人員可於線上辦理。」另據IT之家報導,弘芯半導體項目在2017年11月正式成立,計畫投資人民幣1,280億元、劍指14奈米及7奈米以下邏輯工藝製程,從此引來各方無數關注,甚至還在2019年爭取到台積電前營運長、目前身在中芯國際的業界泰斗蔣尚義出任公司執行長。同時,在美國技術封鎖下,武漢弘芯在2019年底為號稱「國內唯一一台能生產 7奈米晶片」的ASML光刻機舉辦了盛大的進廠儀式,但如今專案工程早已停滯,甚至近乎爛尾,而當時入場儀式標語卻是「弘芯報國,圓夢中華」。2020年11月,武漢弘芯被武漢市政府全盤接管,而原有班底李雪豔、莫森等人也宣布退出公司經營。目前弘芯總經理韓曉敏表示,爛尾晶片專案應當考慮對接大陸成熟龍頭企業接手或與科研機構合作,爭取實現一定程度的回收利用。
迎戰美國圍堵 陸宣布:半導體減免稅負大放送
在美國圍堵大陸半導體產業之下,大陸政府17日宣布,將落實半導體企業減免稅負的優惠政策,包括製程在28奈米或以下,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生產企業,最高可免徵十年的企業所得稅,新規定溯及2020年1月1日起實施,意味著今年相關企業即可受惠,有利減輕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企業的財務壓力。綜合陸媒報導,美國2020年下半年在半導體領域加強對大陸施壓,與此同時大陸業界卻頻傳狀況,先是年中武漢弘芯傳出項目爛尾,近日又有廣州海芯12吋廠停工,以及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驚爆高層內鬨,現任聯合CEO梁孟松憤遞辭呈等負面消息。市場咸認,官方選擇此刻宣布減免稅利多,頗有穩定軍心意味。中國財政部、發改委等四大部門17日聯合宣布,為了促進大陸半導體產業朝向高品質發展,鼓勵製程小於28奈米以下、且營運在15年以上的半導體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可免徵企所稅,政策自2020年1月1日開始實施。該項措施明顯有利中芯、華虹等製造業者。另外,製程小於65奈米以下,且營運在15年以上者,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徵企所稅,第六年至第十年依25%的稅率減半徵收。製程在130奈米以下,且營運在10年以上者,前兩年免徵,第三年至第五年按25%的稅率減半徵收。利多消息宣布後,迅速拉升當日陸港市場半導體類股氣勢,其中,港股上市的華虹半導體大漲7.4%,而日前受累高層人事變動風波的中芯國際H股,早盤延續前日重挫下跌3%,但新政公布後股價反彈,收盤翻紅上漲3.7%。受到美方接連針對半導體領域出手,大陸2020年頻出重大政策扶持自家產業鏈。本次利多政策宣布前,大陸國務院已在8月4日先公布發展半導體和軟體新政,內容達40條,強調要以更大手筆的補帖扶持業者,並提出對製程小於28奈米且經營15年以上的企業或項目,免徵前十年的企業所得稅。9月初市場則傳出,大陸將在「十四五規劃」中,對半導體、無線網路、人工智慧(AI)等領域投注約人民幣10兆元的龐大銀彈,力挺業界發展以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為材料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圖/工商時報李書良整理)
蔣尚義回鍋....梁孟松怒辭中芯CEO 原因爆光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連放震撼彈,15日剛公告台積電前營運長、武漢弘芯前CEO蔣尚義將回鍋出任中芯副董事長,未料16日接著爆出近年為中芯立下汗馬功勞的中芯聯合CEO梁孟松,因不滿公司未事先通知其台積電老長官蔣尚義「空降」的消息,憤而提出辭呈,引發兩岸業界震撼與熱議。在陸港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目前正處於被美國列為黑名單的尷尬期,此際卻驚傳高層人事內鬨,引來各方關切。綜合陸媒報導,中芯國際15日公告稱,蔣尚義將擔任中芯副董事長,入職日為12月15日。在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間,蔣尚義曾任中芯第三類獨立非執行董事。但這起人事案卻引發梁孟松反彈。梁孟松除了在這次人事變動中投出無理由棄權票,隨後並向中芯董事會提交書面辭呈,但董事長周子學並未當場核准。梁孟松在辭呈簡述其3年來在中芯的工作經歷時表示,自己從2017年11月被任命為聯合首席CEO後,盡心竭力完成了從28奈米到7奈米,共5個世代的技術開發。這是一般公司需要10年以上才能達成的任務。而這些成果是由他帶領的2,000多位工程師,日以繼夜、賣命拚搏得來的。針對蔣尚義的空降,梁孟松透露自己是在9日才接到周子學電話告知。梁孟松說:「對此,我深感十分錯愕與不解,因為我事前對此事毫無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經不再被尊重與不被信任。」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事件反應出中芯內部組織管理上的問題。2011年時,當時擔任中芯CTO的楊士寧與CEO王寧國也爆發紛爭,最終兩人都離開中芯。而在梁孟松加入中芯後,公司內部也屢傳他與另一位聯合CEO趙海軍不和的消息。
半導體業淪「葡式蛋塔」? 陸1年內瘋狂暴增7.1萬家相關企業
大陸各省市半導體產業數量及概況近年晶片成為大陸產業發展焦點,對半導體的投資也陷入瘋狂,2020年內新增至少7.1萬家半導體,年增幅逾31%,但伴隨近期數宗半導體項目爛尾成泡沫,如何防控當前氛圍、審慎規劃半導體產業發展成為大陸官方的重點課題。第一財經報導,無論是8月的半導體與軟體發展新規還是11月初的中共五中全會上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積體電路都仍被列為最必要的發展技術之一。在近年大陸諸多關鍵企業、產品被美國限制供應,卡住關鍵晶片的窘境下,突破這層核心技術難關成為各地政府希望繳出的政績。但鑑於近期包括武漢弘芯等多項人民幣(下同)百億級別的項目有爛尾、停擺跡象,當前這種晶片狂熱也成為頭痛問題。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日前便表示,繼前些年鋼鐵、水泥等領域有重複建設、產能過剩等現象後,當前晶片以及太陽能等產業也有盲目投資、造成巨大損失的現象,需要加強監督與規劃。不過數據反映這股半導體投資熱潮可能無法這麼輕易壓下,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大陸年內新增逾7.1萬家經營範圍含有「集成電路、芯片、半導體」的相關企業,年增長達31.7%,數量呈現爆發式成長。第一財經引述業內人士說法稱,目前市場上資金仍充足,但半導體更多要看脫穎而出的項目,很多停擺項目都屬於初期不夠謹慎審查,未來若在立項時就有多方面考證,產業總體風險其實可控。另有業內人士稱,如山東、東北等地沒有形成電子產業聚集經濟、沒有配套供應鏈,就不適合發展半導體,沒必要趕熱度,發展性也沒有深圳、上海來得有優勢。數據顯示,當前大陸經營範圍含「集成電路、芯片、半導體」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相關企業裡,廣東省境內有多達12萬家,遠高各省市。其次的福建逼近4萬家,第三的江蘇逼近3萬家,而山東也以約1萬家的規模高居各省市第六。但適合半導體的省份也並非沒有項目爛尾風險,如經濟強省、半導體與電子產業都深具規模的江蘇,便出現包括南京德科碼、德淮半導體等百億級別的停擺項目。此外,科創板的成立亦為半導體投資增添柴火,初級和次級市場上不少資金都流向半導體,清科研究中心此前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大陸股權市場中,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獲得1,083.5億元的投資,年增280%領先各產業。
DRAM教父高啟全離開紫光集團!下一步計畫曝光
被市場譽為台灣DRAM教父的大陸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高啟全,在五年合約期滿後,於10月1日正式離開紫光集團。高啟全對外表示,階段性任務完成後接下來他要做自己的事。業界指出,高啟全要等紫光集團正式對外發布消息後,才想說明他的下一步計畫,在台灣繼續做半導體相關事業可能性高,且不排除自立門戶,從事再生晶圓事業。高啟全曾任台積電6吋廠廠長,並參與創立旺宏電子。高啟全於1995年被延攬擔任南亞科執行副總,帶領南亞科逐步轉換了好幾個技術世代,2004年與英飛凌合資成立華亞科後擔任南亞科總經理,並接手華亞科董事長。不過DRAM市場的起伏相當劇烈,再過去十餘年當中,英飛凌切割獨立的DRAM廠奇夢達、日本業者合組DRAM廠爾必達等,均陸續宣布破產倒閉。高啟全則帶領南亞科及華亞科化解經營困境並擺脫營運頹勢,並與美光建立技術合作關係。不過,美光合併華亞科一案,則是在高啟全離職後才開始進行並完成。高啟全在台灣DRAM產業歷練超過30年,於2015年10月由華亞科董事長位子退休,之後轉戰中國紫光集團,曾引起產業震撼。高啟全原來希望到中國紫光集團任職,可以結合兩岸優勢,打造記憶體聯合陣線,同時整合全球記憶體版圖。高啟全為紫光集團完成合併武漢新芯及NAND Flash整合,並成立長江存儲及完成3D NAND技術藍圖及產能布建。長江存儲2017年10月宣布透過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方式,成功完成中國自有技術3D NAND研發,2019年發表自有Xtacking架構的64層TLC 3D NAND並進入量產,今年則開始生產128層3D NAND。高啟全在去年8月底將武漢新芯總經理暨執行長一職,交棒給前聯電執行長、現同為紫光全球執行副總的孫世偉,高啟全轉而擔任紫光DRAM事業群執行長。不過,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高啟全雖然已接手紫光集團的DRAM事業,但DRAM要自主研發需要很長的時間,紫光的DRAM布局才剛起步,紫光重慶DRAM廠年底才要動工興建廠房,高啟全便已選擇離開,也引發業內高度關注。高啟全與紫光集團五年合約期滿,10月1日正式離開後將開拓另一番新事業。高啟全1日對本報表示,之後要做自己的事,現在不方便多說,到時大家就知道了。(圖/工商時報)實事求是 不隨陸半導體圈浮誇自大陸官方2015年成立大基金扶植中國半導體產業以來,在過去的五年當中,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出現「全民大煉鋼」的遍地開花景象,隨時都可聽到大陸的地方政府與某些名不見經傳的業界人士要合作蓋12吋晶圓廠,並且號稱幾年內要做到7奈米或5奈米等先進製程,或是宣稱二~三年內要衝刺月產能到10萬片或20萬片。但是,大陸半導體產業想要「超台趕美」、彎道超車,雄心壯志是有,但卻也過於不切實際,目的之一當然也是為了拿到大基金補貼款。在貿易戰持續升溫的情況下,如今來看,格芯中止成都建廠案,武漢弘芯至今難以收尾,雖說不是第一個案例,但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接下來還會有很多牛皮吹破的投資案爆開。但是,高啟全2015年到紫光集團任職並籌畫半導體投資案,到今年10月1日的五年約滿離職,他在如此浮誇的大陸半導體產業界,反而建立了一個實事求是、穩紮穩打的風格,不為了爭取補助款而說大話,也不會為了加速投產腳步而有侵權違法行為。高啟全在紫光集團的半導體投資第一案是長江存儲,三期的建廠規模是達月產能30萬片,雖然高啟全在任的五年當中,30萬片產能並沒有全部開出,但這反而正突顯了高啟全在大陸半導體業界獨樹一幟的特殊風格。他曾說過,建廠規畫不虛晃一招,技術未成熟前也不會貿然投產。高啟全協助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建立了中國大陸自有3D NAND技術及產能,後來接下了紫光集團的DRAM事業執行長一職。但DRAM開發要由無到有,五~十年時間跑不掉,又不能踩到其它業者專利紅線,無法一步登天。雖然合肥長鑫已宣稱擁有奇夢達技術來源、並要量產DRAM,但如此短的時間完成設計及量產,國際三大DRAM廠自然早已磨刀霍霍,等著檢視其是否有侵權問題。紫光集團DRAM事業才剛起步,高啟全已離開,這個局會如何演變,將是未來幾年台灣記憶體廠商最關注的話題。
2年燒光660億!4倍薪挖台積電員工 武漢弘芯成為「最大騙局」
先前中國大陸武漢弘芯半導體為了快速掌握高階晶片的製程技術,以市場行情4倍的高薪挖腳台積電員工,但近日卻遭媒體爆料,種種跡象顯示武漢弘芯已經面臨財務危機,甚至要成為中國大陸晶片史上最大騙局。根據《網易新聞》報導指出,2017年11月,武漢弘芯半導體成立,對外揚言將投資人民幣1280億元(折合新台幣約5517億元)在半導體的製程發展技術上。而且在創立之初,武漢弘芯就揚言要主攻14奈米製程,甚至準備進攻7奈米製程,在當時,僅有台積電與韓國三星才有如此實力。在晶圓這個「沒錢、沒人就寸步難行」的領域,武漢弘芯到2019年年底時,實際累積投資總額也到了人民幣153億元(折合新台幣約660億元),原本預計2020年的投資額為人民幣87億元(折合新台幣約375億元),看起來資金非常的充裕。人才部分,則是挖角了台積電負責人張忠謀的左右手蔣尚義來擔任CEO,也因此,在2019年時,中國大陸從台積電挖角了100多名工程師與管理人員,其中有一半都去了武漢弘芯。武漢弘芯也從創立之初,就成為湖北省2018、2019年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可以說是備受矚目,一切事情也看似順風順水。但卻有媒體發現,武漢弘芯當初為了搶攻7奈米製程,在2019年年底購入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竟然在今年初以人民幣5.8億元(折合新台幣約25億元)的估值,抵押給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東西湖支行,該台光刻機甚至全新尚未使用。而且在中國大陸的社群網站上,有不少收到武漢弘芯聘書的準員工,都在抱怨公司一直在拖延時間、不讓新員工入職。有消息人士透露,武漢弘芯因為沒有經費繼續燒錢,二期工程幾乎沒有任何進度,甚至在去年7月時就全面停擺。11月時甚至傳出二期工程用地遭到武漢法院查封三年,原因是武漢弘芯一期工程的總承包商,積欠底下小包商人民幣4100萬(折合新台幣約1.76億元)的工程款。連續兩年都被納入省級重點建設項目的武漢弘芯,在2020年5月21日所發布的《湖北省2020年省級重點建設計劃》中,卻找不到他的身影。7月30日,武漢市東西湖區政府甚至在發表文件,指稱武漢弘芯存在項目主體資金不足,隨時面臨資金鍊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媒體分析武漢弘芯的產權結構,發現背後的兩大股東「北京光量藍圖科技」與「武漢臨空港開發區工業發展投資集團」,北京光量藍圖科技的大股東是李雪艷,過去之前沒有半導體相關行業經驗,光量藍圖甚至是在武漢弘芯開工前一個月才成立,而且武漢弘芯成立至今都在燒政府贊助的資金,光量藍圖沒有出到半毛錢。於是媒體推斷,李雪艷成立空殼公司光量藍圖,接著透過光量藍圖拉到武漢區政府的贊助,成立武漢弘芯,接著透過總包商,將包含貸款、工程款、貨款等債務、風險,轉移給銀行、小包商、供應商。到最後,不管是政府、承包商、供應商、工程師與員工,全部大受重傷,這也讓武漢弘芯成為中國晶片史上最大的騙局。
陸半導體公司4倍薪狂挖台積電員工 竟是「中國晶片史上最大騙局」
大陸武漢弘芯半導體近期宣布的一項投資計畫引發半導體業大震動,該項目擬投資1280億元(人民幣,下同),作為武漢市明星項目,並邀請到曾經履職台積電和中芯國際的半導體行業風雲人物蔣尚義擔任總經理,如今卻傳出停工,陸媒報導甚至稱之為「中國晶片史上最大的騙局」。據陸媒報導,弘芯這項投資計畫將主攻14奈米製程,項目啟動一年後將進軍7奈米製程,產能將達到每月3萬片。此言一出,震驚半導體行業。因為當前全世界僅有台積電、三星具備7奈米晶片量產能力。據報導,自2019年以來,大陸從台積電挖走了100多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薪水可以翻3至4倍,其中超過一半的人去了武漢弘芯半導體。今年7月30日,武漢官方發布的《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中明確提及,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引發軒然大波後,上述檔案也被火速刪除。不僅如此,對於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的進展,近期也有武漢市民在武漢城市留言板諮詢。對此,8月28日,武漢市東西湖區官方回覆稱,經區商務局投資協調管理調查,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因為資金鏈問題,項目暫停了。資料顯示,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僅有2位股東,分別為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發展投資集團(地方國資),持股比例分別為90%、10%。然而,北京光量藍圖一直未曾出資,而武漢臨空港經開區的繳納出資額2億元。
錢可能白花了!傳陸企2.5倍薪挖角百名工程師 業界曝「沒人掌握關鍵技術」
昨日傳出有兩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公司分別各挖角50位台積電前員工,甚至傳出薪資高達2.5倍之多,不過現在有業界人士出面解釋,這些錢可能白花了。根據國外媒體《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濟南的泉芯集成電路製造(QXIC)與武漢弘芯半導體(HSMC)兩間公司,分別挖走了50多位前台積電員工,甚至傳出由「享譽業界」的前台積電高層來領導業務,目標就是想要開發14奈米及12奈米的晶片製程技術。台積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台積電近年的年度離職率一直低於5%,未來會持續維持(低離職率),同時並培訓內部人才。而研究機構Gartner的半導體分析師Roger Sheng認為,就算中國大陸透過聘用人才的方式來扶植半導體產業,短時間內也很難完成「先進晶片廠」的目標。為了防範這些新興的競爭者,有消息人士對《日本經濟新聞》表示,台積電已經與生產設備的供應商簽約,要求他們不得把為「台積電客製化」的晶片生產設備,賣給中國大陸的廠商。而根據《工商時報》報導指出,有業界人士表示,弘芯半導體(HSMC)的確有開出台積電2到2.5倍的薪資,台積電也很重視人才外流的事情,目前的人員流失尚不足影響公司的領導地位,但仍然會持續對公司的商業機密與智慧財產保持高度警戒。根據《三立新聞》報導指出,有業界人士透露,中國大陸的半導體技術,在短時間內很難追上台灣,因為台積電的分工相當細密,除非是副總級以上的人物,才有機會掌握到研發的關鍵技術,一般員工基本上沒辦法掌握到技術的全貌。
扶植半導體產業 傳陸晶片廠挖台積電百名工程師
華為執行長余承東日前對外表示,華為手機的高階晶片將在9月15日停產,停產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美國的經濟制裁,這才導致有設計能力、沒有晶片生產能力的華為(或是說中國)面臨到無貨可用的窘況。而似乎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狀況,日前就傳出有中國晶片廠,從台積電挖走逾百位資深工程師,目的就是要扶植中國大陸境內晶片產業,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根據國外媒體《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指出,濟南的泉芯集成電路製造(QXIC)與武漢弘芯半導體(HSMC)兩間公司,分別挖走了50多位前台積電員工,甚至傳出由「享譽業界」的前台積電高層來領導業務,目標就是想要開發14奈米及12奈米的晶片製程技術,雖然這項技術仍然落後於台積電2至3代,但已經是目前中國大陸最新的技術。泉芯集成電路製造(QXIC)與弘芯半導體(HSMC)兩間公司分別成立於2019年與2017年,是在中國大陸政策支持下所開設的的新公司,而有鑑於近年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中國大陸內的政策逐步朝向「自給自足」的方向前進。而台積電身為全最大晶圓廠,一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挖角」的目標,像是弘芯半導體(HSMC)就曾祭出優於台積電2至2.5倍的年薪與分紅來招攬人才。研究機構Gartner的半導體分析師Roger Sheng認為,就算中國大陸透過聘用人才的方式來扶植半導體產業,短時間內也很難完成「先進晶片廠」的目標。而台積電也對《日本經濟新聞》表示,台積電近年的年度離職率一直低於5%,未來會持續維持,同時並培訓內部人才。而有人憂心人才的出走,也會將先進的技術帶往中國大陸,在智慧財產權方面,台積電表示會在法律範圍內,做出最大努力來保護,這並不代表要攻擊競爭對手,台積電會尊重他人的智慧財產權,同樣的希望供應商與公司也能尊重台積電的智慧產權。
武漢肺炎/半導體、汽車業都受影響 大陸經濟面臨考驗
隨著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加溫,中國大陸各個城市出現封城狀況,大陸股市也出現暴跌,本月3日直接暴跌8%,是史上最大跌點,而加上武漢是半導體重鎮,也讓「中國製造2025計畫」受到嚴重影響。中國製造2025計畫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時所提出的政策,其大意是要讓中國大陸在2025年時,邁入製造強國的行列,在中國大陸政府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製造強國前段班成員之一。不過現在這個計畫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受到巨大影響,因為半導體跟自駕車,都是該計畫的重點項目之一,而武漢剛好是這兩項產品的發展重鎮,半導體廠商有武漢弘芯,記憶體方面則紫光集團投資的長江存儲。而自駕車方面,武漢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個獲得自駕巴士服務批准的城市,不過只要安全措施繼續執行,自駕巴士的商業服務就沒辦法進行,而湖北地區有許多汽車製造商,其中包括通用、本田等等都在武漢有和資公司。在2018年時湖北地區出產了242萬輛汽車,佔了中國大陸市場總額1成左右,而湖北省能貢獻中國大陸GDP的4%,武漢佔了其中的37%,因此這次肺炎影響中國大陸經濟甚鉅。
武漢肺炎/中國部分行業大受影響 但創新科技將帶來轉變
中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很多地方企業仍在停產停工,短期來看,線下服務業遭受重創,中小企業首當其衝,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受到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不容輕視。根據《中國企業家》的報導,全中國延長春節假期,各地企業延後開工,旅遊、餐飲、交通、娛樂等線下消費陷入停滯,服務業首當其衝,收入幾乎是「斷崖式下跌」。2019年春節黃金周,全國零售和餐飲業實現銷售額10兆50億元,旅遊業收入5139億元。但2020年春節假期10天,消費幾乎停擺,零售和餐飲業收入銳減,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比上年同期下降近73%,旅遊相關行業陷入冰凍狀態。專家估算,僅零售、餐飲和旅遊市場的直接損失就超過1萬億元。除了服務業之外,製造業也同樣受影響。首先是製造業成本上升,因為疫情爆發在春節假期,國家延長假期,企業停工停產,人工成本、房租成本、庫存成本都會上升。對製造業最直接的影響是貨物貿易出口。2019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額17.23萬億元,其中機電類產品出口10.06萬億元,佔58.4%;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3.31萬億元,佔19.2%。機電類產品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4.63萬億元;機械設備出口2.87萬億元。從出口主體來看,民營企業出口佔比51.9%,已成為出口第一大主體,上述行業短期內市場可能受到影響。除了出口,可能受到影響的還有全球供應鏈。武漢「封城」後,晶片產業就開始聚焦武漢三大晶圓廠--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武漢弘芯的營運情形,三家企業如果停產,將嚴重影響全球最缺貨的三大晶圓供給狀況。不過,服務業基於新技術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此次疫情爆發,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大公司迅速開發出大數據尋人、查找附近發熱門診、線上就診等服務,這些都有可能在疫情過後形成新的商業模式。未來,無人零售、無人餐飲、無人機配送等興起,與新零售相關的各種配送平台、上門服務平台等都有機會崛起。另外,製造業的富士康,已經在深圳、成都、鄭州、太原等地運行了6座熄燈工廠,包括精密機構件加工工廠、智能刀具加工工廠、精密組裝、測試及包裝工廠等。這些熄燈工廠人力節省88%,效率提升2.5倍,完全不用擔心工人不能及時上工,這也是「中國製造」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疫情過後,將形成一些新生活方式和認知,必然帶來相關產業和行業加快調整,企業若能把握機會創新,就能迎來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