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物館
」 化石 國立歷史博物館 南美館 皇樓 伴手禮楊謹華又和老公Ben偷放閃!IG合照洩露兩人『愛的秘密』實在太甜了!
楊謹華與圈外老公Ben的好感情可說是羨煞眾人,楊謹華之前受訪時就曾透露兩人幾乎不吵架之外,就算工作忙碌,他們還是會把握時間放假出遊。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像是最近楊謹華飛往法國參與Delvaux的巴黎時裝週活動,街拍花絮照就不忘揪老公Ben一起合影,兩人還很有默契的都拎DELVAUX的包入鏡,用"同牌情侶包"低調偷放閃很可以。楊謹華身上背的Delvaux Pin Swing安哥拉白肩背包/111,500元、Ben身上背的Pin City黑色斜肩包/價格店洽(圖/取自楊謹華IG、品牌提供)而其實這次楊謹華的巴黎行,不僅在Delvaux歷史博物館的露天劇場式佈景中,欣賞到了馬格利特系列或E-ink 合作的包款,又或是2025春夏的新款;她還踏入Delvaux工坊,親自了解工匠們是如何以手工溫度,細心打造出這些宛如藝術品般、富有故事性的美麗作品。(圖/品牌提供)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婦撿3.5kg石頭長年當門擋 鑑定為「3800萬年前琥珀」價值超過3千萬
羅馬尼亞有一名婦人在河邊撿了1塊3.5公斤重的石頭,把它帶回家當門擋10幾年,直到婦人過世,親戚整理遺物發現這顆石頭,拿去鑑定後發現它是3800萬年前的琥珀,價值超過100萬歐元(約新台幣3591萬元);這塊琥珀被列入羅馬尼亞國寶外,還收藏於布澤烏縣立博物館中。綜合外媒報導,羅馬尼亞東南部小鎮Colti有一名老婦人,在河邊撿了1塊3.5公斤重的石頭當門擋,10幾年下來就算家裡遭小偷,石頭也沒有被拿走;在1989年老婦人過世後,她的一名親戚繼承她的房子,在長時間觀察下,注意到那塊石頭看起來不簡單,懷疑是寶石,特地拿去鑑定。經過波蘭克拉科夫歷史博物館(History Museums in Krakow)鑑定後,長年被當作門擋的石頭,居然是來自3800萬年前的琥珀,甚至更久之前,初估價值有100萬歐元(約新台幣3591萬元)。後來這顆價值不斐的琥珀,被收藏在布澤烏縣立博物館。近日布澤烏縣立博物館館長Daniel Costache透露,這塊琥珀目前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琥珀中體積最大的之一,且它還富有高科學價值,已經被羅馬尼亞列為國寶之一。
礦場熄燈1/《國土計畫法》放生停採礦場 侯友宜會AIT秘境恐被迫歇業
《國土計畫法》2025年5月即將上路,除了各縣市不少農地開發無望而遭地主抗議外,全台最後一座煤礦「新平溪煤礦文化館」恐因立法盲點,被迫熄燈歇業,台灣煤礦文化保存將成絕響,也引發國際關注。位於新北市平溪基平公路旁的「新平溪煤礦文化館」前身就同名的煤礦場,1965年由台陽公司啟用後,1984年由基隆人龔詠滄接手,持續開採到1997年才因應多元能源政策停產。全場荒廢4年後,2002年龔詠滄投入千萬元畢生心血復刻園區,直到2012年交給兒子龔詠滄後,2014才安心離世。該處為全台灣最後一個繳回礦權的煤礦場,頗受鐵道迷熱議的第一部台灣電氣化運煤「獨眼小車」也僅存於此,不只文史專家,就連日本鐵道學者也曾前仆後繼地走訪這裡的「洗煤場」與「水平坑」等採煤設備。576公頃的園區堪稱是全台最完整的煤礦文化鏈,環境清幽與隱密性,新北市長侯友宜選總統時,就跟AIT官員此會談。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有著台灣第一部電氣化運煤火車頭「獨眼小車」,吸引日本「釧路市立博物館」聞風而來,締結友好姊妹館。(圖/新平溪煤礦文化園區提供)新平溪煤礦文化館長龔俊逸表示,他父親在1997年停止採礦,卻一直寄情於此地,從2001砸下新台幣千萬找回老班底,完整復刻煤礦生產過程,打造觀光園區,希望留住台灣最後的採煤記憶。2008年,龔俊逸銜父命延續新平溪煤礦場,每個月維護費幾近「燒掉一台國產車」,完整地保存從水平坑道、坑口、軌道運輸、檢量室、翻車台、卸煤斗、選洗煤場、儲煤槽直至十分側線專用鐵道,是台灣唯一具有完整序列性的煤礦遺址。龔俊逸指出,由於新平溪煤礦場1965年才開採,是台灣最晚開採的煤礦坑,加上1997年停採後,又遲至2019年全台最晚向經濟部礦務局繳回開採執照,因此最先進的煤礦開採設備都保留在這裡,連日本的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與釧路市立博物館都紛紛率團參訪。他說,在2024年初因賴總統萬里老家礦宅案,經濟部礦業局才盤點了全台已停礦的礦業用地即日起可「解除地目」,號稱要回歸「原本用途」,但現有礦地在1974年《區域計畫法》上路前,早已作為礦業用途。新北市長侯友宜在競選2024總統大選期間,看準「新平溪煤礦文化園區」幽靜與隱密性,曾與時任AIT官員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此交換政策與選情意見。(圖/翻攝自侯友宜臉書)佔地數百公頃的園區原為多數地主持有,隨著凋零與繼承後,目前自然人地主便多達40位,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還來信聲稱園區地主「竊佔國土」,原來小火車起點坑口是由周圍地主「包裹式」地租給園區,但其中約500平方米的軌道起頭上客處,是過去採煤後堆積的棄石而成,「地主」仍然是國家,儘管因全區正送「文資鑑定」而暫不開罰,但終究不是解決之道。有學者指出,自龔俊逸2014年扛下新平溪煤礦園區經營後,他就擔心龔終有一天可能因礦區地目「妾身未明」挨罰,後來龔在2021年提出「文化景觀」列冊申請,才開啟「搶救煤礦博物館」的序幕;當時「文化景觀」審議委員回應,由於園區龐大,流程須列入公聽會,而即使認列「文化景觀」,建築修繕經費也很有限,審議委員建議改申請「文化資產」,沒想到接下來便是漫漫長路。台灣工業發展中「煤礦」功不可沒。而支撐著台灣電力供應的500多座煤礦場紛紛功成身退,唯一碩果僅存的新平溪煤礦園區,正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圖/記者周志龍攝)該學者直言,「歷史建築」認定委員會是由文化部主導,單看園區「檢量室」、「側線軌道」等建築,第一時間難免認定為普通房舍與軌道,很難說服專家認定為歷史建築,至於背後的礦業故事,專家也不一定「有感」。如果在《國土計畫法》上路前無法被認列為「古蹟」,上路後這處用地將因劃入國土「保育區第二類」,現有的販賣與觀光體驗等都被限制,等於整個運營作業將因而被迫歇業。值得一提的是,本刊在走訪平溪十分老街時,地方耆老替園區頗抱不平,稱侯友宜選舉前曾看中此地清幽隱密,借來與AIT官員商討選情,後續有意接棒的劉和然副市長,也曾到此與平溪居民座談「博感情」,「但他們卻忘了保護這塊地」,耆老感嘆。
史上最完整劍龍骨架14.5億成交! 創恐龍化石拍賣歷史新天價
在紐約蘇富比7日拍賣會上,有史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劍龍化石以4460萬美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衛報》報導,這具綽號為「Apex」的恐龍遺骸的成交價超過了拍賣前最低估價的11倍以上。2022年,商業古生物學家古柏(Jason Cooper)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法特郡(Moffat County)的私人土地發現了這具化石。Apex身高3.4米,從鼻子到尾巴全長8.2米,比之前最完整的劍龍標本「Sophie」大30%以上。Sophie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Apex」化石由一位匿名買家購得,該買家會考慮將標本借給美國機構展覽的可能性。買家表示:「Apex出生在美國,也將留在美國!」蘇富比全球科學和流行文化部門負責人哈頓(Cassandra Hatton)說,Apex激發全球競拍者的興趣,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化石:「這次拍賣籌備多年,我們在每個環節都與古柏密切合作,從它在科羅拉多州恐龍鎮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到最後在紐約售出。」哈頓表示:「我很高興這樣一件重要的標本在漫遊地球1.5億年後,如今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一非凡的結果凸顯了我們對保護這些古老寶藏的堅定承諾。」Apex在歷來發現的最完整骨骼中名列前茅,在總數319塊骨骼中,擁有254個挖掘出的化石骨骼。蘇富比拍賣行稱,這副骨架屬於一隻大型、強壯的成年劍龍,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跡象,表明它活到了高齡。標本沒有顯示戰鬥相關的傷害或死後被掠食的跡象。它被保存在堅硬的砂岩中,使得骨骼完整未變形。Apex是這次蘇富比自然歷史拍賣會的焦點,其他拍品包括隕石、礦物、法國砂岩結晶體,以及首次出現的舊石器時代工具。本次拍賣會總成交額達4580萬美元,創下自然歷史拍賣會的最高紀錄。
1994年首次問世「隔年列為最佳產品」 69歲JAVA之父宣布退休
被譽為「Java之父」的高斯林(James Gosling),日前才剛度過自己69歲生日,沒想到日前突然宣布準備退休,高斯林表示「經過多年從事軟體開發的工作後,現在是時候享受生活的時候了。而他也提到,盡管受到新冠肺炎和行業環境的影響,但他在亞馬遜的七年工作經歷還是非常美好的」。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高斯林從小就對技術類工作充滿興趣,12歲就能設計電子游戲。14歲時曾參觀大學,首次接觸到軟體開發,並對此產生濃厚興趣。後來他進入卡爾加里大學,並在1977年獲得電腦科學學士學位。1983年,高斯林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獲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在學期間也開發了Gosling Emacs編輯器,這款編輯器是首款在Unix上運行的類似Emacs的編輯器。畢業後高斯林進入IBM,但由於未受到公司領導層的重視,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跳槽到Sun Microsystems。1991年6月,高斯林帶領一小隊工程師啟動了一個名為Green(綠色計劃)的項目,目標是開發一種用於消費電子設備的程式語言。在經過多次調整,這種語言最終被命名為Java,並在1994年首度問世,於1995年正式發布,而發布之後,JAVA迅速成為全球最流行的編程語言之一,甚至被列為最佳產品。盡管Java取得了巨大成功,但Sun公司的經營狀況卻逐漸下滑。2009年,甲骨文(Oracle)以56億美元收購了Sun公司,高斯林隨後加入甲骨文,但由於薪資待遇和職級問題,以及對公司管理方式的不滿,高斯林在2010年離職。2011年,高斯林短暫加入Google,但於同年8月離職。後續他加入了一家從事海洋機器人研究的創業公司Liquid Robotics擔任首席軟體架構師,並在此工作了5年。2017年他加入亞馬遜AWS,繼續他的工程師生涯。2015年,高斯林被授予IEEE約翰·馮·諾依曼獎章。2018年,他因設計並創造了Java語言而被收錄進計算機歷史博物館榮譽牆。詹姆斯·高斯林在退休聲明中表示,盡管自己已經退休,但他有一長串有趣的副業要做。
早在2000年前困擾人類 科學家驚曝「蟑螂如何佔領地球」
世界各地都可見蟑螂,可以說佔領了地球。近日一項新研究指出,德國蟑螂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就困擾人類,科學家揭露牠們的轉變,跟全球商業、殖民和戰爭等因素有關。據《CNN》報導,一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為了解蟑螂是如何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科學家唐和他的小組,向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害蟲防治專家拿了17個國家,281隻德國蟑螂標本,遍布57個地點,想從牠們身上了解演化。德國蟑螂(右)和美洲蟑螂的體型差異。(圖/達志/美聯社)科學家從樣本中的基因組數據發現,現代蟑螂可以追溯到18世紀歐洲,由2100年前的野生亞洲蟑螂演化而來。科學家推測,印度或緬甸人在亞洲蟑螂的自然棲地種作物,而蟑螂適應了人類食物,接著轉戰到人類家庭。一千年以後,隨著貿易和軍事活動增長,蟑螂開始往西跑,可能是上了士兵和旅行者的午餐籃。科學家表示,蟑螂約在270年前首次進入歐洲,這和瑞典著名遺傳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在1776年的描述相近,在七年戰爭戰後10年,約120年前,蟑螂從歐洲來到美洲。據悉,德國蟑螂在世界各地無所不在,牠因為250年前首次出現在歐洲的科學紀錄中才得名,但人們對他的了解卻不多。對此,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無脊椎動物學館長韋爾(Jessica Weir)指出,昆蟲是人類文化結構的一部分,跨大西洋貿易路線可能是德國蟑螂傳播的原因。韋爾表示,人類就一直在家裡製造牠們,室內管道加上溫暖的環境,讓蟑螂繁衍。接下來,唐想對數百個標本進行完整基因定序,了解德國蟑螂如何適應人類環境,如德國蟑螂有其他害蟲沒有的殺蟲劑抗藥性,和牠進化這麼快的原因。據悉,德國蟑螂也表現出社會行為,會相互交流去哪裡找食物。
嶺南畫派宗師辭世…傳葬儀社見「死亡超過1天」報警 兒曝:亡父交代
嶺南畫派宗師歐豪年今年4月25日辭世,享耆壽90歲。如今傳出家屬發現歐豪年死亡後並未通報警方,而是直接打給葬儀社;葬儀社人員到場,驚覺往生者已死亡超過1天,不敢大意,決定通報警方。對此,歐子解釋,父親因信仰因素,離世前曾交代希望死後能在家多待幾天,並拿出亡父親手寫的字條佐證。文化部表示,歐豪年1935年生於廣東,出身書香門第,家學底蘊深厚,後因侍從父母移居香港,1952年師從嶺南畫派名家趙少昂,用心學習嶺南派技法,並以寫生自我鍛鍊,於筆墨章法皆有獨到之處,年少即於各地參與美術展覽,1960年受聘為崇基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中文系國畫科講師。歐豪年於1968年應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來臺舉辦伉儷聯展,自此與臺灣結下不解之緣,1970年獲中國文化學院(現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敦聘,於美術系任教並遷居臺灣,而後獲頒為中華學術院哲士、華岡教授、董事會董事,並亦曾出任系主任職務,於華岡校園作育無數英才,並使嶺南畫派拓展於臺灣畫壇。歐豪年先後獲頒法國國家美術學會巴黎大宮博物館雙年展特獎,以及韓國圓光大學、美國印第安那州波里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輔仁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名譽博士,並於2000年成立歐豪年文化基金會。2002年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成立,歐豪年受聘為永久榮譽館長,亦慨然捐贈收藏予中國文化大學及輔仁大學成立歐豪年美術館,並數次舉辦展覽及學術研討會等,為推動與傳承嶺南畫派不遺餘力。其繪畫題材廣泛,遍及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等,對於書法與詩文亦多有研究,藝術成就多元而豐富。沒想到,正當藝文界悼念大師離世之際,卻傳出歐豪年的告別式現場沒有布置,經禮儀公司告知才知已取消,且遺體已火化,甚至傳言檢警懷疑歐豪年死因。據悉,歐豪年離世後,兒子沒有通報警方,而是直接打給葬儀社處理。禮儀人員到場後,發現歐豪年躺在臥室,房內開著冷氣,明顯死亡超過1天,才通報警方。警方獲報到場勘驗,初步排除外力介入跡象,死者身上也無明顯傷痕,遂報請檢察官相驗。由於距離死亡時間可能超過3天,加上歐豪年生前較少就醫,沒有病歷供參考,法醫難以判斷死因。歐子解釋,父親因信仰因素,離世前曾交代希望死後能在家多待幾天,並拿出亡父親手寫的字條佐證。檢察官得到家屬同意後,本月3日會同法醫進行解剖,並將相關檢體送交法醫研究所進行化驗以確認死因,遺體則在解剖後請家屬領回。
博物館醫美2/疑「去中」作祟 立委憂故宮恐步史博館後塵
台北市南海路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承載著許多民眾年輕時的記憶,歷經多年整修、重新開館,卻遭建築師及學者批評「自我矮化」,展場宛如縣市文化中心空間。立院教育委員會立委林倩綺因此辦理會勘,邀請學者專家與史博館長、整修工程建築師團隊對話,林倩綺也憂心國父紀念館、故宮和中正紀念堂未來修繕恐步上史博館後塵。 立委林倩綺強調,館方有權決定展出內容,但享譽國際的大博物館常結合「在地民意與記憶」,整修期間資訊也儘量透明化,讓外界瞭解整修進度與內容,畢竟多元、專業監督,才能避免「閉門造車」之憾。此外,國家博物館也甚少為修繕長期全面封館,而會兼採部份整修、部分開館,不致損及國際信任度與教育意義;反觀史博館從107年7月全館封館整修,完工時間長達6年,如今連國父紀念館也全館封閉整修,林倩綺質疑此舉違反國際博物館常軌,更難杜外界「避民意監督」的悠悠眾口,擔憂故宮或中正紀念堂會不會重蹈覆轍。 國民黨智庫教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說,文化部下轄老字號文化館所近期陸續整修,都有奇怪脈絡,先是全館封閉、長期整修,外界很難從旁監督,完工後才赫然發現館藏及內外空間大變,遭疑放棄「典藏品中心主義」,在「去中」陰影揮之不去,國家博物館展出常大同小異,減損國家博物館競爭力。 他舉例,史博館典藏主力原是漢代綠釉陶、唐三彩陶俑等河南出土古文物以及近現代書畫大家作品,整修後常設主展空間卻被新近崛起現代藝術家作品取代,藝術品是空高粱酒瓶、舊泰山八寶粥鐵罐、老式攝影機、以及「大同寶寶」、舊羽毛球等,認同者叫好史博館「朝氣重現」,異議者則直批「時空錯置」,建議上述藝術品應改由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收藏,並引爆「去中化」激烈論戰,恐降低不想捲入意識型態之爭民眾的觀展意願。 高中時代就讀建中的陳學聖說,爭議焦點的史博館陽台本身其實不特殊,但站在陽台遠眺北市大片荷花及扶疏綠意,就是許多老台北人記憶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閒」寫照。如今三、四樓陽台「無敵美景」已被禁錮,因「新」史博館以舊史博館咖啡廳「是違建」、「開門」不利文物防潮為由,用整面不透光毛玻璃門隔絕展場與陽台,謝絕民眾參觀。陳學聖當面向館長王長華建議,不妨展出防潮疑慮較低的藝術品,兼採防墜新建築工法,但史博館態度極為保留。修繕後的史博館,將三、四樓陽台封閉,許多老台北人盼能開放,重溫昔日站在陽台上鳥瞰植物園的無敵美景。(圖/趙世勳攝)林倩綺認為,史博館剛重新開館,包括軟硬體外界難免意見多,包括現代書畫大家張大千、溥心畬、常玉等大家作品掛在牆上,歷代珍品擠在史博館一隅狹窄空間,「放在C位」的是當代藝術作品;史博館則堅持這些安排是要凸顯當代藝術作品,是為回顧歷史、多元共融、展望未來,但說服力恐怕不足。 此外,史博館聲稱拆掉五樓原庫房改當展場,可以增加館內展示空間,卻將四樓原展場改對外餐廳營業,新庫房也仍無著落,徒增數萬件珍貴典藏品移動頻率及風險,而五樓的「史博館歷史」,只有文字、照片與影像,「充實度、必要性」皆惹議,盼史博館能從善如流參考修正,並藉此次經驗降低國家級文化館所未來類似修繕時的爭議。 史博館表示,史博館完成內部空間整建及外部庭園景觀更新之際,將秉持博物館專業,持續向前走,歡迎各界先進持續給予指教,並尋求社會多元聲音的最大共識。新史博館的空間變得比修繕前寬廣,但是館內展出空間仍引發議論,尤其張大千等藝術巨擘的畫作直接掛牆上,部份藝文界人士也抱怨燈光不符博物館級專業水平。(圖/趙世勳攝)
博物館醫美1/史博館「整形」認不得! 藝文界譏:無聲文革
成立近70年歷史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經6年漫長整修,今年2月下旬終於開放民眾參觀,但整修過後的面貌與內容卻掀起藝文圈的激烈討論,有老台北人參觀過史博館的新面貌,大呼「巔覆記憶」,更形容「歷史建物」消失猶如歷經一場「無聲文革」。 位於台北市建國中學對面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成立民國44年,隸屬於文化部管轄,自107年全面封館開始整修;完工後的史博館以深咖啡色玻璃盒造型建物作販賣部,導致正門口左右兩側彷紫禁城宮殿圍牆被遮住,還被民眾懷疑是違建,與日前才被台北市蔣市府否決的故宮正門玻璃亭增設案手法如出一轍。其實,前總統陳水扁任內,也曾堅持以維修中正紀念堂名義,用鷹架及布幔遮蓋令他看不順眼的「中正紀念堂」牌匾,時為郝龍斌主政的市府即認定違反文資法「禁遮蔽規定」。前總統陳水扁任內,堅持以維修中正紀念堂名義,用鷹架及布幔遮蓋他看不順眼的牌匾,並規劃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當時的台北市郝龍斌市府則認定違反文資法中的「禁遮蔽規定」。(圖/報系資料照)根據《文化資產保護法》第 34 條規定,營建工程或開發行為,不得破壞古蹟、歷史建物,亦不得遮蓋其外貌或阻塞其觀覽通道。因史博館外牆也是歷史建物,前北市副市長李永萍推測,史博館動工前恐曾取得柯市府同意,亦曾聽說當年柯市府某位文資大老強烈反對鬆綁史博館歷建,但被強力施壓後封口,呼籲也是建中校友的蔣萬安市長,重行檢視昔日當年決策過程,守護全民記憶。 本刊調查,史博館修繕爭議不只外牆遮蔽。因史博館全區,包括正門廣場前方、由已故宜蘭籍雕塑大師楊英風設計的「龍谿園」,在民國96年時任北市長郝龍斌將其列入受《文資法》保護的「歷史建築」。但107年底柯市府的文資審議會,卻將史博館從外牆到龍谿園間的區域排除在歷建外,而史博館整修工程當時「恰巧」剛動工。整修完成後的「龍谿園」從原先楊英風設計的中式園林,變成日式枯山水及韓國草坪混搭,僅留下涼亭,被學者批評是對台灣前輩藝術家的嚴重不敬。(圖/趙世勳攝)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陳復說,龍谿園是國府遷台後首座公營、也是當時全台最袖珍中式園林,為紀念籌建史博館積勞成疾過世的首任館長包遵彭而設,受託規劃的雕塑大家楊英風,當時創作力旺盛,他融入傳統文化意向,透過曲水石橋區隔緊鄰南海路「鬧中取靜」,讓民眾得以就近親近大師美學。 楊英風堪稱戰後台灣美術史巨擘,他率先提出景觀雕塑概念,強調藝術與個人互動,被推崇為臺灣文化藝術產業現代化的先行者,為人熟知作品多為金屬雕塑,親自操刀的中式園林不多,柯市府文化局為何在107年排除「龍谿園」歷建資格,北市文資會記錄未明敘理由,引發好奇。 歷建失去「保護傘」後常遭遇浩劫,修繕後的龍谿園,原中式園林也被「半日式枯山水混搭韓國草坪」取代,藝術巨擘風貌挨批名存實亡,草坪上放置「懷舊是危險的嗎」鐵牌,更被文化界人士抗議「暗搞文革、還不忘嘲諷反對者」。政壇則傳出當年文化部與柯市府有人看「中式園林」礙眼,就算園林出自本土雕塑巨擘楊英風手筆,但凡「政治不正確」,都難逃逐步消失命運。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澄清,因整修廣場水池才拆園林,但後來修繕團隊發現重砌難以回復楊英風作品原貌,曾尋求楊英風後人諒解。根據立院預算書顯示,國立歷史博物館修繕計畫原訂總經費10億413萬5千元,(文化部)中央公務預算負擔8億5,351萬5千元,其餘1億5,062萬元由「國立文化機構作業基金-國立歷史博物館作業基金」預算支出,但因工時延長與疫後通膨因素,文化部後爭取追加預算至12.7億元。長期關切藝文事務的前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分析,博物館、文化場館近年整修常牽扯意識型態,及政治干預陰影。但設立史博館不就為保留「歷史」,若連「歷建」都難保,還奢談什麼?盼主政者別僅聚焦「顛覆歷史記憶」,應用更開闊胸襟面對歷史,才能發揮「鑑古知今」價值。史博館表示,館內空間整建及外部庭園景觀更新之際,將秉持博物館專業,持續向前走,歡迎各界先進持續給予指教,並尋求社會多元聲音的最大共識。
林熙蕾、馮德倫當年跟另一半求婚都是跟CINDY CHAO訂製,還自嘲:「當年求婚舒淇那一顆,等了一年,先給替代的才求婚成功!」
是什麼厲害角色才能把重量級的馮德倫和林熙蕾請出來站台?原來是Cindy Chao,這位首位獲法國文化部特別頒發「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的亞洲珠寶藝術家;博物館典藏級藝術珠寶CINDY CHAO The Art Jewel今年邁入20周年,品牌即將巡演 「廿載拓界 生命的律動」二十週年全球巡迴展,首站於臺北晶華酒店盛大開幕,把馮德倫和林熙蕾找來站台,兩人皆配帶了這次經典又絕美的二十週年系列:四季葉片胸針和蜻蜓胸針出場,談到CINDY CHAO的作品,兩人不約而同地說,當年求婚戒都是跟CINDY訂製的特別款,尤其馮德倫自曝,自己跟CINDY要求要一個求婚戒指,但因為CINDY花了很久的時間才做出來,他只好先把草圖剪下來,然後附上一個暫時假的替代求婚,讓全場記者大笑!而林熙蕾也說,當時老公是美國人,她只跟老公說:『我的結婚戒指要CINDY做的,你只要付錢就好!』!(圖/林士傑攝)而昨天是老婆舒淇的生日,馮德倫po出舒淇年輕青澀的模樣並祝老婆生日快樂,但卻遭老婆舒淇在下面留言:『算盤已備好~~』馮德倫則笑說,他就是故意想說要找一張不一樣的,還反問舒淇好友林熙蕾說『是不是很好看?』一臉無辜樣讓全場大笑!舒淇在底下留言:『算盤已備好』笑翻大家。 (圖/取自馮德倫ig)左為馮德倫配戴的CINDY CHAO 二十周年系列蜻蜓胸針、右為林熙蕾配戴 CINDY CHAO 四季系列長葉胸針:金秋(圖/品牌提供)這次20周年,以「胸針展」形式,呈現珠寶藝術家Cindy Chao 20年創作美學與工藝精髓,和她在創作道路上的工藝革命精神以及自信無畏的藝術堅持。2023 Black Label Masterpiece II大師系列 帕米爾胸針(圖/品牌提供)二十周年系列蜻蜓胸針(圖/品牌提供)四季系列長葉胸針:春(圖/品牌提供)2024年2月,全球頂尖珠寶人才培養搖籃─法國巴黎高等珠寶學院(La Haute Ecole de Joaillerie)更邀請Cindy Chao向優秀學生傳授她深度掌握的法國傳統珠寶蠟雕技藝和她獨特創作觀點。她用傳承精神啟發年輕學子,完成巨型蠟雕創作在巴黎羅浮宮展出。學院教授表示:「我們創校160年來,首次邀請海外藝術家授課,華人珠寶藝術家Cindy Chao擁有當今歐洲乃至全球高級珠寶行業所迫切需要的藝術堅持,為此領域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藝術視角與活力。」左起為馮德倫、Cindy Chao、林熙蕾合影。(圖/林士傑攝)Cindy Chao其實是真正的台灣之光,從出道至今,已有三件作品分別被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納為永久館藏,這也是CINDY CHAO成為200年來首位獲得三大國際權威博物館收藏的華人珠寶藝術品牌。20年前的2004年,CINDY CHAO The Art Jewel發源於台北;而今已在國際舞台持續寫下當代珠寶藝術美學新頁,選擇在二十週年將這些榮耀帶回家鄉,選擇臺北作為全球巡迴展首站。這次的胸針展覽,共有15件極具代表性的胸針作品集結展出,展品總價值近新台幣35億元。 Cindy Chao以將品牌帶上國際舞台的「四季系列」,及象徵藝術家勇氣與堅持的「蜻蜓系列」作為核心主題,將累積20年的工藝精髓與藝術創意呈獻給臺灣藏家。
連假何處去2/高史博各館舉辦「童樂派對」 到誠品生活新店找MR.FRIENDLY
台灣各地博物館或休憩場域都針對將至的連假推出各項活動,像是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聯合轄下各館於即日起至4/7舉辦「童樂派對Just for fun!」,透過趣味體驗、戲劇演出、小手拉大手門票組合與賣店優惠,邀請親子到博物館同樂同遊。活動包含多項體驗與優惠,除了有賣店滿額抽好禮,4/4至4/7哈瑪星台灣鐵道館還推出「事事如意超值優惠」特別專案,可一次暢玩模型展和搭乘超人氣小火車;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見城館則加碼12歲以下兒童期間免費入館,民眾可得把握機會省荷包。到高史博參加拼圖活動有機會獲得好禮。(圖/高史博提供)高史博4/4至4/7推出「高史伯在哪裡」的拼圖活動,集滿館內指定的「高史伯」就有機會獲得精美禮物;4月5日特別規劃「史伯English繪本小時光」,親子觀眾可跟著人氣英語繪本老師解開酪梨的神祕身世。同日下午4時至5時將由世界小丑先生帶來「史伯家的小丑派對」互動遊戲,活動免費參加。4/4見城館則推出「草仔粿好運皂」親子活動,手作香皂加入被視為驅邪避凶的艾草,護佑孩童平安成長;高雄左營孔子廟與在地傳統糕餅老店推出「鳳片糕DIY體驗活動」,讓大家藉此瞭解傳統糕餅的製作技藝;高雄市皮影戲館4月7日將由觀音山東華皮影劇團帶來《金兜山獨角青牛 》,故事敘述經典小說《西遊記》孫悟空與獨角風大王大戰救唐僧的對打環節,免費索票請洽高雄市皮影戲館或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相關體驗、購票詳情可至高史博官網(https://khm.org.tw/)查詢與報名。誠品生活新店3F黑盒子從4/4起連三日將有喜劇電影院、馬戲雜耍等豐富展演內容限時登場。(圖/誠品生活提供)另外「誠品生活新店」4/4起將舉辦首次會員日「Turn on your smile微笑生活」,將有25場讓人笑聲不斷的喜劇舞台、喜劇電影院、馬戲雜耍等展演內容,其中挑高12米的展演場域「黑盒子」,嚴選單口喜劇v.s.漫才短劇、Live podcast、經典喜劇電影等3大主題;4/20日本最大喜劇公司吉本興業「漫才少爺」恰逢在台推廣漫才文化十週年,還將藉台灣生活經驗與觀察視角呈現三段融合中文與台語的漫才,並透過應對現場觀眾提問等元素即興設計表演環節。4/5、4/7「Skyline Film屋頂電影院」也將搬進黑盒子場域,精選動作喜劇《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雞不可失》,邀會員免費觀賞。多幅「MR.FRIENDLY友善先生」全新創作將於台灣公開展出。(圖/誠品生活提供)4/4~6/2誠品生活新店2F、3F紅廳也將迎來「MR.FRIENDLY友善先生」2024年海外首發限定作品展,由官方藝術家Misuta Tike藉現代藝術風格融合MR.FRIENDLY經典外型,在保持招牌八字眉與靦腆微笑的元素下,延續核心理念:Love & Peace;此次25件限定作品中,還有眾多新作首次在台公開亮相!像是年初甫於日本結束展出的4幅1.8米大型展板畫作,以黑白筆觸呈現童趣風格,該畫作還能切為12件小型作品供不同藏家收藏。此次也有逾30款人氣周邊同步快閃,不論是撞色經典人形斜背包、手札必備3D泡綿貼紙、經典絨毛玩偶等,相信都會令粉絲愛不釋手,更釋出連日本官網都尚未販售的4款獨家設計帆布包,不妨一起感受MR.FRIENDLY為世界帶來的幸福祈願。捷絲旅台南虎山館最受親子歡迎的「鼓趣客房」,兩位11歲以下兒童也可以免費入住。(圖/捷絲旅提供)另為搶攻連假出遊商機,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旗下捷絲旅Just Sleep品牌全台連線,集合台北西門館、三重館、宜蘭礁溪館、花蓮中正館、台南虎山館、高雄站前館及中正館等七家飯店的資源,即日起至4/30推出「童享趣」兒童節優惠住房專案,提供兒童免費入住再贈自助早餐及備品,各館另紛紛加碼玩具伴手禮、延遲退房等禮遇。以台北三重館為例,兩大一小入住豪華客房,每人每晚平均只要900元起;台南虎山館此次專案房型為最受親子歡迎的露營風上下舖「鼓趣客房」,除附贈翌日早餐兩客外、兩位11歲以下兒童也可以免費入住,兩大兩小入住每人每晚平均只要1,250元起。4至6月官網訂房加購高鐵車票享全台最低7折起優惠,以上房價已包含每房每晚10%服務費及5%稅金,詳情可上官網(https://www.justsleephotels.com)。
馬英九大陸行明啓程 重點參訪歷史古跡科技新創
前總統馬英九繼2023年赴中國大陸展開「祭祖和平之旅」,二度率團前往對岸展開交流。馬前總統是兩岸分治74年來,中華民國首位卸赴陸的卸任元首。此次長達11天的交流行程當中,將分別前往廣東、陝西、北京,而備受外界關注的「馬習會」是否上演,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則表示,相關行程在安排中。馬英九在卸下總統一職后,積極推動兩岸交流,馬英九基金會前年邀請陸生交流團赴台展開9天16個學術交流行程。馬辦也宣稱,這對兩岸和平以及舒緩情勢緊張有重大意義,希望兩岸的年輕人多一點認識、交流,方能減少誤解和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相隔8個月,馬辦此次將率領「大九學堂」20名青年訪團大陸展開交流。前總統馬英九4月1日至11日將率團搭乘中國南方航空CZ-3088班機,於4月1日下午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除了參訪中山大學進行學術交流,預計將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參觀國父孫中山先生故居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除了歷史博覽館,此次交流團重點安排參訪各大科技公司,如大疆、騰訊、比亞迪等。在廣東停留3天后,4月4日上午,全團將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馬援祠及馬援墓尋根,並且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法門寺、大慈恩寺、陝西歷史博物館及西安國家版本館、楊凌智慧農業示範園、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陝西停留4天后,參訪團4月7日抵達北京,展開此行第三站的訪問。期間除了前往北京大學參訪交流,也不忘參觀八達嶺長城、北京故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及盧溝橋、鳥巢體育館等景點。預計爲期11日的參訪交流形成將在4月11日上午落幕,全團搭乘中國國際航空CA-185班機,由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飛返台灣。
響應「地球一小時」! 7-11、全家「明晚8點半~9點半」將關燈
荒野保護協會自2010年起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參與「地球一小時」的世界性活動,過去他們都會在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周六晚間8點半與全世界共同關燈一小時,但隨著活動已在台灣遍地開花,他們也宣布不再主辦,轉變為響應單位。而23日也就是3月的最後一個周六,雖然荒野保護協會已不再主辦「地球一小時」,但7-11及全家都紛紛宣布,將在23日晚間8點半至9點半關燈,響應活動。臉書粉絲專頁「7-ELEVEN把愛找回來」發文宣布,統一超商將支持全球最大規模環保節能行動,活動期間除了攜手集團旗下相關企業,還會有有逾4百家供應商及永續夥伴共同響應,於3月23日晚間8點半至9點半,將招牌燈關閉1小時,除了統一超商,臉書粉絲專頁「全家在這里」也發文表示,全家將在23日晚間8點半響應活動,此次全家更號召9大關係企業、34大公益團體一同參與,以全家來說,預計就有4200家店參加。此外,還有眾多企業積極參與,包括台北喜來登大飯店、漢神巨蛋購物廣場、摩曼頓全台街邊門市以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江口德子台灣拍戲愛上霧台 隨身攜帶黃冠智贈送手鐲
日本女星江口德子來台拍攝《獨活女子的守則4》,取景地包含台南、高雄等各個地方,日前她接受台灣媒體書面聯訪,透露很喜歡霧台,「因為魯凱族的飯菜非常好吃」。她體驗了原住民文化,大讚食物非常美味、令人感動,人也非常友善溫柔,「我希望能在那裡待上更長的時間。下次想去歷史博物館。」此外她也覺得台南這座城市非常迷人,「孔廟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我也向朋友推薦這裡」。放天燈很受觀光客喜愛,江口德子當然不會錯過,她表示這是第一次體驗,「雖然當天吹著強風,但在工作人員細心指導下,我安全地放飛了天燈」。如果不為工作,而是自己私下許願的話,江口德子會祈求家人和朋友能擁有平安快樂的生活。黃冠智送了一支手鐲給江口德子,江口德子把它當成鑰匙圈每天帶在包包裡。(圖/Hami Video提供)江口德子享受獨活,在日本,她通常在咖啡店或電影院度過個人時間,但也曾因為忘了帶錢包,只能打道回府。她同樣喜歡一個人旅行,之後想來台灣吃豆花、參觀美術館,「台灣人非常友善,因此我相信我可以享受獨自旅行的樂趣」。此次她與多位台灣演員有對手戲,被問到有沒有從傅孟柏和黃冠智身上,感受到台灣男生的特質,江口德子說:「兩位演員都很迷人。黃先生在我們拍攝期間,特地在拜訪的魯凱族飾品店裡,送我一支手鐲作為禮物。我把它當成鑰匙圈每天帶在包包裡。」江口德子想再訪台灣,吃豆花、參觀美術館。(圖/Hami Video提供)她也誇獎台灣演員的日日語台詞,讓人感受到比日本人更真摯的情感,而她喜歡的中文詞彙是「謝謝」。《獨活女子的守則4》全劇已在Hami Video獨家上架。
整修5年多…史博館開幕竟還有「錯字、卷軸落塵」 館長回應了
國立歷史博物館閉館整修5年多,2月21日正式打開大門開放民眾參觀,但許多人看展後大驚,整修這麼多年,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單元卻見品名卡出現多處錯字塗改、品名未列出時代,甚至卷軸還可見落塵,擔心是否匆促開館而未顧及展覽品質,甚至可能造成藏品損傷。館長王長華回應,同仁或有心急和疏忽,但一切都是她督導不周,目前外界提出的問題均已改正完畢。史博館剛開幕即有大批觀眾興沖沖前往,但隨即反應有品名卡出現修正帶蓋過錯字,並以手寫字塗改錯誤處,且大多數作品都未列出時代,或以手寫補上年代,認為品名卡是藏品與大眾間的知識媒介,不僅要內容正確,也要兼顧門面,手寫塗改失之草率。王長華表示,重新開放後便陸續收到各界意見,品名卡塗改係在布展時以典藏品上資料直接輸出,「應是沒有校對而出現錯誤,廠商重新輸出期間,因心急求好而手寫塗改。」《筆墨豐碑》展品多為一時之選,包括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林玉山、傅狷夫等名家之作,然而觀眾也發現卷軸的「地棍」出現粉塵堆積,恐有損害畫作疑慮,更擔心是附近捷運工程對史博館建築本體造成影響,藏品安危堪慮。王長華說明,法國羅浮宮才發生有人對《蒙娜麗莎》潑湯汁,為保護水墨書畫在近日加裝壓克力框,上端螺絲鎖牆面後出現粉塵,也立即在事後完成清理。
加州海灘有暗黑海怪屍體 頭頂不明巨鞭「嘴藏透明尖牙」
美國加州的海灘上出現一條「暗黑海怪」,這條海怪屍體不僅全身漆黑、嘴巴影著非常鋒利的透明尖牙,頭上甚至有一根不明條狀物。經專家將檢體分析後確認,該隻怪魚是深海的相模灣鞭冠鮟鱇,這也是加州當地3年來第二度發現同樣物種。美國加州橘郡水晶灣近日發現「黑色怪魚」。(圖/California State Parks - Orange Coast District臉書) 根據《洛杉磯時報》記者坎帕(Andrew J. Campa)在臉書分享的消息,加州橘郡水晶灣(Crystal Cove)再度發現怪異種,水晶灣國立公園的救生員福克勒(Sierra Fockler)在莫羅海灘(Moro Beach)海灘附近散步時發現這條形狀怪異的黑色鮟鱇魚躺在岸上,據國立公園管理方表示,這條雌性的黑色鮟鱇魚恰巧是在13日星期五被發現,因此被認為是不祥徵兆。美國加州橘郡水晶灣近日發現「黑色怪魚」。(圖/翻攝自推特) 坎帕同時引述加州魚類和野生動物高級環境科學家主管霍雷茨科(MichelleHoreczko)的說法,這條雌性黑色鮟鱇魚,從嘴巴到尾鰭約有14英吋長(約35.56公分),雌性鮟鱇魚頭上有一條長長的莖,前端可以發光,用來作為在海底3000英尺(約914.4公尺)處誘捕獵物的誘餌。牠們的牙齒就像尖銳的玻璃碎片,是透明的。牠們的大嘴能夠吸吮和吞嚥和自己身體一樣大的獵物」。霍雷茨科透露,這尾雌性黑色鮟鱇魚被送往位於加州洛杉磯市聖派卓(San Pedro)的AltaSea海洋野外實驗室進行檢查,並將移交給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製作成標本,「這樣標本就能保存下來,供科學研究使用。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魚擱淺沙灘,也不清楚為什麼近年來我們這個地方出現兩條這種魚」。霍雷茨科在電郵中還表示,「全球至今為止所蒐集到這種生物的標本,大約只有30隻左右,因此這一次的發現非常具有價值,可能會增加專家對於該物種生活史的了解」。美國加州橘郡水晶灣近日發現「黑色怪魚」。(圖/California State Parks - Orange Coast District臉書)
歐洲萬年前有食人習慣 研究證實:「喪葬習俗」並非充飢
有研究指出,約在1.5萬年前生活在歐洲的馬格德林人(Magdalenian),喪禮文化竟是將親人的遺體吃下肚。科學家也在當時的人骨上發現經過咀嚼、用刀切以及從骨頭取出骨髓的痕跡,馬格德林人這樣的行為並非充飢,而是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喪葬習俗。根據《CNN》報導,《第四季科學評論》期刊的一份報告,以西元前1.1萬至1.7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西歐的馬格德林文化為研究對象,發現他們食人是常見的一種喪葬習俗。英國國立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y Museum)的專家查閱相關文獻,確定有59個馬格德林遺址埋葬了人類遺骸,分別位於法國、德國、西班牙、俄羅斯、英國、比利時、波蘭、捷克和葡萄牙等國家。其中15處還發現人類遺骸上有被咀嚼、頭骨被刀切割、從骨頭中取出骨髓的痕跡,有些遺骨還和動物骨骸丟在一起,而這些證據都顯示了當時的人們有同類相食的習性。研究人員則強調,人體遺骸的處理較多發生在北歐和西歐各地,而食人行為在馬格德林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埋葬行為,而非為了充飢。另外,也有研究人員透過遺傳基因發現,當時歐洲有兩個不同的祖先群體,分別為馬格德林文化和埃皮格拉維特文化(Epigravettian)。他們發現前者更偏好食用死者,而後者則是傾向將死者埋葬,隨著後來埃皮格拉維特人往馬格德林人居住的地方遷徙後,食人習慣就逐漸被埋葬取代。
滅絕百年「奇異大耳棕蝠」現蹤巴西 專家曝:仍有滅絕風險
巴西科學家2018年在若因維利(Joinville)發現了一隻奇特的蝙蝠,沒想到經研究發現,這是一隻已消失百年的奇異大耳棕蝠(Histiotus Alius)。這也是當地自1916年首次發現這種神秘物種以來,發現到的第二隻奇異大耳棕蝠。據《SciTechDaily》報導,2018年11月,巴西科學家在中部的帕爾馬斯草原野生動物保護區(Palmas Grassland Wildlife Refuge),發現了這隻蝙蝠,據該報導,這隻身份不明的大耳蝙蝠死後製作成標本,並存放在里約熱內廬國家博物館做進一步研究。科學家進一步與該地區常見的熱帶大耳棕蝠(Histiotus velatus)進行比較後,發現這種蝙蝠完全不同,最終確定該蝙蝠是「奇異大耳棕蝠」,確認了該物種第2個已知紀錄。奇異大耳棕福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數據缺乏」(DD)級別。據了解,奇異大耳棕蝙有橢圓形的擴大耳朵,耳朵由一層很低的膜連接; 背毛和腹毛呈深褐色,體長約10到12公分,這些特徵組合最像「南方大耳棕蝠」(Histiotus magellanicus),後者幾乎沒有連接耳朵的薄膜。科學家自1916年首次見到奇異大耳棕蝠後,就沒見過第二隻奇異大耳棕蝠,唯一的標本也存放於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們最近捕獲的蝙蝠距離首次發現奇異大耳棕蝠的所在地約相隔了280公里,顯示相關物種居住在了當地的保護區內,分布在茂密雨林到海拔1200公尺高地等多個地點,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這並不意味著奇異大耳棕蝠的保育得到了改善,尤其是蝙蝠棲息地長期面臨著農業活動等土地佔用問題。巴西研究人員2018年捕獲的蝙蝠,經鑑定為已經消失100多年的「奇異大耳棕蝠」。(圖/翻攝自ZooKeys)
2023臺灣文博會 串聯全臺、點亮空總 年度最大國家級文創盛事正式啟動!文化部長史哲:打開空總 看見首都未來文化發展的機會
2023臺灣文博會再度重返臺北,即創下首度跨出單一縣市、展館最多、範圍最大的文博會新紀錄,展覽場域以首都文化軸線上的舊空總出發,延伸至國家鐵道博物館、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與花博爭艷館等5大文化場域,推出「文化策展」、「文創品牌」、「IP授權」、「文化展演」等4大內容;並首次邀集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熱蘭遮博物館等各博物場館為副展館,讓2023文博會成為全臺響應的文化博覽會。「2023臺灣文博會」將於今日至10月1日展開,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出發,延伸至國家鐵道博物館、華山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與花博爭艷館等5大文化場域,共有包括「文化策展」、「文創品牌」、「IP授權」、「文化展演」等4種不同面向,邀請全臺民眾共同響應年度最大型的藝文盛事。(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2023臺灣文博會將於9月22日至10月1日展出,今(21)日晚間搶先在文化策展主展區之一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開幕晚會。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文化部長史哲、吐瓦魯國大使潘恩紐暨使節團、立法委員吳思瑤、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數位發展部政務次長李懷仁、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長蔡嘉駿、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彭俊亨、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臺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陳淑慧、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仕淵、澎湖縣政府參議陳晶卉、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總策展顧問吳漢中與多位策展人齊聚,一起為文化創意年度盛事臺灣文博會揭幕。2023臺灣文博會空總展區戶外展示「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開幕晚會由知名科技展演藝術策展人馮建彰打造,在工地鷹架轉譯而成的文化科技藝術裝置作品「Working inProgress X 鷹架GPU」前展開,以文博會「文化物種大發現」主題,結合地景、光影、數位藝術與表演藝術跨界合作。演出由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古名伸擔綱編舞總導演、馮建彰為視覺影音統籌設計、時尚服裝設計師許艷玲擔任造型設計,共同打造「表演藝術x科技影音x時尚潮流」開場。舞臺上12位舞者肢體展現多層次的分裂與交融,音樂創作融合過往空軍戰情空襲警報聲響,工地鷹架樣貌轉換成敲擊節奏,服裝打破制式概念,以外太空異型呈現一片片的螢幕,藉由燈光、色彩不斷撒落在舞者身上;舞臺後方的戰情大樓則如同宇宙未來的GPU,強光閃爍、色彩變化,運算未來的核心載體與表演者共創超現實的未來科幻感,象徵著空總正邁向多重未來的新想像。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日本藝術家髙橋匡太 TAKAHASHI Kyota合作,藉由舞者穿戴充滿魔力色彩會發光的雲形圈圈(KIRARA RING),聯手展現點亮空總的夢幻世界(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在重節奏的打開空總聲光秀後,緊接著由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與日本藝術家髙橋匡太 TAKAHASHI Kyota合作,聯手展現點亮空總的夢幻世界,藉由舞者穿戴充滿魔力色彩會發光的雲形圈圈(KIRARA RING),搭配巨大且魔幻的馬戲篷等夢幻流動畫面,以及可愛精靈們的精彩表演,一起點亮空總,並象徵2023臺灣文博會盛大開展。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致詞時表示,「一個城市不會只因為建設就讓城市變得壯大,只有文化可以讓城市偉大」,位於臺北黃金地段的空總能夠保留作為文化場域,而非科學園區、社宅,「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李孟諺說,文博會辦理至今,越來越具規模,期許文博會不僅是展現臺灣的文創產業,也要創造更多的商機,「期待有50萬人進場,創造10億商機」。李孟諺也特別提到,史哲帶著雄心壯志就任文化部長並積極爭取各項計畫,在行政院長陳建仁、副院長鄭文燦及相關財主單位支持下,文化部明年不僅將迎來史上最高將近300億的預算,更將以文化黑潮計畫全面照顧文化藝術各個面向,相信在這樣的新氣象下,「臺灣的文化將更加蓬勃」。「2023臺灣文博會是一個打開空總,讓大家看見首都未來文化發展的機會」,史哲指出,首都臺北上一個重大文化建設是1980年代的兩廳院,在當時威權政治環境下,兩廳院是命定的、功能性的文化投資,70億的興建預算幾乎決定了臺灣的文化高度。自此以後,臺北企圖提出閒置、舊空間的活化再利用,包含華山、松菸,甚至臺北機廠也即將成為「活的鐵道博物館」。但除此之外,臺北是否需要一個能夠呼應自由、民主、開放以後,創作自由且不限能量的文化場域?空總這塊位於總統府、臺北市政府中間的珍貴土地,就成為「考驗臺灣文化發展能否再次站上里程碑,也考驗臺灣民主化後大家的共識」。文化部長史哲(左)參觀2023臺灣文博會空總展區「打開空總 X AI多重未來」,展覽運用AI演算,結合科技藝術,生成空總未來可能的樣貌與影像,啟發觀者的想像。(圖/2023臺灣文博會提供)史哲說,此次文博會以空總作為文化策展主要場域,即是為了呼應各界對於空總的期待,試圖以更大幅度的「打開空總」,讓大家對空總的未來有更多想像。不論是FOCA的兩頂帳篷打破空總過去硬梆梆的空間、修復中的鷹架創造文化科技舞台、DOME穹頂展演實驗場再次挑戰沈浸式體驗的可能、藝術銀行展現10年成果、即將在明年迎接1624年後400年也將成為文博主辦場的臺南市,以及澎湖館、主題館等。期待透過這些精采策展,讓大家看見空總,使它成為未來首都最重要的文化投資,也讓臺灣的文化能量在國際呈現更高的價值。文化部表示,2023臺灣文博會自9月22日起連續10天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鐵道博物館推出文化策展、文化展演、體驗活動、科技藝術等精彩活動。在空總展區,有FOCASA雙馬戲篷首次現身臺北,匯聚臺灣各領域的頂尖表演團隊在馬戲篷演出;另有全臺最大球體、超高解析度沉浸影音體驗「FUTURE VISIONLAB 2023」DOME穹頂展演實驗場,以及首次以施工中工地鷹架為文化科技展演舞台「Working inProgress X 鷹架GPU」,掃瞄QR Code戴上耳機,就可以享受科技互動光影技術的音樂派對。此外,「打開空總X AI多重未來」展覽,藉由AI科技的結合,由9個虛擬人物敘述對空總未來的看法,也邀請民眾成為首都國家級重大文化投資的共同設計者;而每年受矚目的主題館「野性博物館」呈現創作者的初心、地方館臺南館再現府城「四百年前那片陽光沙灘」、澎湖館展現「吉光遍嶼」的海洋文化意象、藝術銀行「上半場比數10:10」呈現藝術家的精彩創作、工藝主題館「鷂-飄浮的停機坪」展現材質工藝之美等齊聚空總展區。在鐵博展區,則以「鐵博‧新生」為概念,規劃「鍛冶工場」、「客車工場」、「總辦公室」、「澡堂」4大展區,帶領大家認識臺灣在地的鐵道文化,以「微開箱」的方式讓大眾親近古蹟空間結合鐵道元素的魅力,並推出「藍皮文博號」DR2303號柴油客車於文博會展覽期間串連松菸展場,呈現鐵博對火車深入研究、專業修復、動態保存的階段性成果,具體展現「活的鐵道博物館」目標。文博會期間除了文化策展之外,緊接著文創品牌、IP授權商展也即將在9月26日起在華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艷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整個展期規劃逾100場的表演藝術匯演、走讀、論壇、工作坊及講座,透過文博會看見臺灣自身蓬勃多元、不受拘束、如野生般的創意力量,將臺灣文化內容推向國際,開啟臺流時代,面向全世界。
史博館將「台灣化」?藍指大都會博物館藏全球文物從沒聽說要「美國化」
媒體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打算將該館定位為「一座貢獻給理解台灣近現代社會文化發展史的博物館」,此舉引發藍營憂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質疑,史博館此舉恐失去自己的優勢與特色。陳學聖說,近年來跟台灣相關的博物館太多了,包括台史館、台文館、台博館、史前館、原民館、客家館…等,各館之間內容重複甚多,而且展品的數量和豐富性有限。至於「唯二」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故宮」和「國立歷史博物館」,如果也跟著「台灣化」,只會讓展示更貧乏無趣。陳學聖強調,台灣在文化上追求主體性是對的,但並不表示要把內容侷限在台灣,排斥其他文化。例如大英、羅浮宮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大文明的古物與藝術品,從來就沒有人要求這些博物館「英國化」、「法國化」或「美國化」。假如國內每個博物館都非得和台灣連結不可,那麼像中研院史語所收藏甲骨文是否也要「台灣化」?外傳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將轉型「台灣化」「近代史化」,引發藍營及藝文界的高度關切,陳學聖也呼籲史博館應博採眾議,勿一意孤行。(圖/報系資料照)陳學聖表示,史博館成立之初,有兩批主要典藏,一是來自河南博物館的文物,另一則是接收日本侵華時期掠奪的古物。陳學聖認為,史博館雖與故宮同樣是以中華文物為主要館藏,但做為台灣第一個展示藝術作品的「國家畫廊」,經營出以美術為核心的特色,這是與故宮稍有區隔的藍海策略,而且值得繼續延續下去。但是,王長華一方面認為史博館聚焦於美術是名不符實,另一方面,又要彰顯它對台灣美術史的貢獻,豈非自相矛盾?陳學聖表示,民進黨愛標榜台灣的海洋文化。但海洋文化的特色就是具有包容性,兼容並蓄,假如一味封閉自戀,那就不是海洋文化,而是狹隘的島嶼文化。他非常期待史博館整修後,可以彰顯台灣海洋文化恢宏的氣度,尊重博物館的專業,不要因為意識形態而削足適履。陳學聖建議,史博館應召開專家會議,確認重啟的方向,以免狹礙的決策,讓史博館跨出的第一步就侷限了自己的未來。藝文界人士私下指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其文物收藏跨全球數千年歷史而聞名,觀光客造訪,可在同一天遍賞完整的埃及墳墓、日本各時期的武士盔甲、中國歷代的瓷器精品等,是觀光客必到的文化重鎮。儘管美中關係近年緊張,也從沒有聽過美國人主張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去中化」「美國化」。該人士指出,國際知名博物館多有足以吸引全球觀光客的典藏及展出,歷史博物館既然是國家級的博物館,也應思考在現有館藏的基礎上,如何吸引全世界的觀光客朝聖,若觀光客到台灣看到的博物館內容都大同小異,不僅難以吸引民眾及觀光客朝聖,博物館「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恐難充分發揮,想收支平衡可能也會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