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案例
」 小林製藥 紅麴 死亡 疾管署 流感燒錢徒勞1/衛福部花19億反擊超級細菌 遭疑醫院回報制度出師未捷
因應世界各國向「超級細菌」宣戰,衛福部明年起將啟動為期5年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總經費19億元,目標是減少成人使用抗生素用量5%,降低超級細菌「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簡稱CRAB)」感染率10%。所謂「超級細菌」在醫學上就是指「抗藥性細菌」,因為現有細菌已經對諸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感染了超絕細菌後,可能無藥能醫,而非指新發現某種特定細菌。衛福部跟進世界潮流,以防範抗生素濫用、預防抗藥性為起點,欲防堵超級細菌肆虐。但立委葉元之卻踢爆,衛福部疾管署雖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簡稱THAS)」,監控醫院超級細菌感染狀況,但卻僅要求各醫院「自願」通報。換言之,醫院若為了省事,不通報院內感染案例也行。立委葉元之質疑,政府推動對抗超級細菌感染五年計畫,但衛福部卻未強制醫院通報院內感染事件,恐使相關統計數據失真,不利實際控制。(圖/黃耀徵攝)據了解,葉元之質詢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的通報機制,就是因為收到民眾陳情,抱怨院方對防範超級細菌掉以輕心,明知加護病房內已有疑似感染病例,卻因沒有負壓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只能用簡易拉簾隔離疑似已感染病患,重症患者家屬只能聽天由命,他懷疑這樣做根本難以避免擴大感染。歷經疑似超級細菌事件的E先生(化名)告訴本刊記者說,今年春節前他的九旬父親呼吸急促,緊急送往台北某大型醫院呼吸加護病房急救,之後院方告知病情趨穩後應可出院,然而接下來家屬卻發現其父連續幾天白晝昏睡、晚上難眠伴隨臆語。院方懷疑可能是院內感染,告知檢驗超級細菌約需一週時間,結果老父病情急轉直下,沒等到檢驗結果就已過世。因為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及醫護人力不足,即使加護病房內出現疑似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難被隔離,加護病房病患感染超級細菌機率升。(圖/報系資料照)E先生後來在離院前意外得知,院方早已「懷疑」他父親感染「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CRKP,若即時投藥後抗生素也許有治癒機會,但因醫院沒有快速檢驗設備,只能等驗結果、不敢貿然換藥;更令他驚訝的是,院方人士私下透露,他父親入院時,因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全滿,而且不只呼吸加護病房中有病患疑似感染CRKP,內科加護病房也有,無法移轉,醫護人員才用隔簾簡單隔離疑似病例,然而加護病房內以重症老人為多,抵抗力通常都不好,感染與否就全憑老天爺決定。此外,若病患死亡後確認感染,為避免醫療糾紛,院方也不會在死亡證明書上登載院內感染,統計失真,衛福部與醫院只能「盡力」控制,讓死者家屬埋怨「制度殺人」。也因此,若真有心控制超級細菌,強制回報、精確統計感染人數,恐怕是衛福部難以逃避的第一步。葉元之所擔憂的不只是19億元的公幣平白浪費,而是國家又浪費了5年的抗菌備戰時間,他以新冠疫情期間傳出院內感染,死亡率高達5成的超級細菌之一的CRKP「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為例指出,衛福部統計,111年全國CRKP感染人次是1723人,112年1961人次,113年到9月底止已高達831人次,醫院CRKP感染人數確實逐年增加,每年可能至少有數千病患死於CRKP,然而卻沒有實際死亡案例統計,就是因為醫院採自願通報,感染存在「黑數」。
全球頭號傳染病殺手!結核病取代新冠病毒 疾管署:國內疫情穩定控制
結核病(Tuberculosis)超越新冠肺炎(COVID-19)成為2023年全球傳染病死亡首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報告指出,去年新診斷患者逾800萬人,也是歷年最高紀錄,對此,國內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我國結核病並未出現失控現象,至於在國際間,推測是因COVID-19疫情各地醫療量能受影響。結核病成全球頭號傳染病殺手。(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據WHO今天發布的報告,結核病在2023年取代新冠肺炎成為傳染性疾病相關死亡案例中的首要原因,突顯全球在根除結核病上面臨的挑戰。WHO的數據顯示,去年約有820萬人被新診斷為結核病患者,這是自WHO於1995年開始全球結核病監測以來的最高紀錄,高於2022年報告的750萬人。對此,羅一鈞表示,國際上有些國家因為過往新冠疫情時,封城、衛生體系崩壞,讓原本定期追蹤的病人,無法獲得妥善治療;加上醫療體系量能無法支應結核病篩檢,導致篩檢率降低,造成全球結核病失控。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我國結核病並沒有出現失控現象。(示意圖/達志/美聯社)至於國內情況,羅一鈞指出,台灣較無經歷新冠疫情期間的特殊現象,雖然疫情升溫期間,有些民眾因不敢就醫而減少篩檢,但是受影響時間並不長,僅在2021、2022年有看到篩檢量短暫下降,去年就已明顯回升,因此國內結核病疫情仍持續在穩定控制上,並沒有明顯受到影響甚至失控的狀況。針對國內疫情是否受國際影響,羅一鈞認為,目前外籍人士僅占全國結核病確診個案約10%,每年約700餘例,因此仍以控制本土疫情為優先;不過她也坦言,鄰近國家結核病有多重抗藥性的比例,遠高於台灣,因此也會密切注意,如移工入境跟定期健康檢查不會鬆懈。WHO近日顯示,結核病在2023年已取代新冠肺炎,成為全球傳染性疾病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示意圖/達志/美聯社)另外,疾管署也表示,台灣的結核病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人,逐年降至2023年的28人,但要達到2035年每10萬人口小於10人的目標(約2340人)還有一段路要走。未來將擴大篩檢對象,加強潛伏感染者的治療,以加速降低發病率。WHO近日顯示,結核病在2023年已取代新冠肺炎,成為全球傳染性疾病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圖/翻攝自X)
板橋殯儀館貨梯墜落停用...遺體靠人力搬運「只下不上」 冰櫃恐告急
新北市板橋殯儀館22日下午5時許發生貨梯墜落意外,造成3名館方人員在運送遺體從2樓摔落至1樓。目前事故電梯已被停用,遺體搬運僅能靠人力來維持運作,不僅降低效率還提高了工作人員受傷風險。為此,目前2樓的遺體存放區也暫停使用,出現「只下不上」狀況。業者擔憂,這樣下去新進遺體恐怕要面對沒空間冰存的慘況。22日下午5時許,板橋殯儀館3名工作人員搭乘貨梯,正準備從2樓搬運遺體至1樓時,貨梯鋼索突然斷裂,導致貨梯急速下墜,電梯內工作人員因此受傷,其中1人腿部骨折,3人皆被緊急送往亞東醫院治療,所幸無生命危險。據了解,殯葬處在事發後已經緊急停用該貨梯,仍在2樓遺體存放區保存的24具遺體後續也僅能仰賴人力搬運,不僅降低效率,還提高了工作人員受傷風險。為此2樓的遺體存放區也連帶宣告暫停使用,出現「只下不上」的狀況。但一名不願具名的殯葬業者透露,近期天氣劇烈變化,可能導致死亡案例增加,如今2樓遺體存放區停用,所有新進遺體及準備辦理告別式的遺體都安置在1樓。目前雖在1樓設置移動式冰櫃應急,但移動式冰櫃僅能存放4至5具遺體,且溫控效果不如固定式冰櫃穩定,擔心若貨梯問題不迅速解決,可能影響殯儀館的整體運作。針對昨日事件,新北市民政局長林耀長回應,貨梯鋼索斷裂是因鏈條滑軌焊道接點金屬疲乏導致。殯葬處已將該貨梯封閉停用,並將加快汰換作業,預計半年內完成。此外,殯葬處將全面檢查現有設施,確保未來的使用安全。
2寶媽被寵物倉鼠咬傷! 她抵醫院外竟昏迷倒地亡
西班牙近日發生一起離奇死亡案件,一名38歲的「二寶媽」被自家飼養的倉鼠咬傷並感到身體不適,當兩個兒子帶她前往就醫,而婦人才剛抵醫院門口時,竟突然失去意識宣告不治。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名38歲哥倫比亞籍女子,11日晚間10點30分左右,在西班牙維拉雷亞爾市(Villarreal)的醫療中心外突然倒地,醫護人員見狀,立刻衝上前對這名婦人急救,但最終仍無法救回她的性命。據了解,該女子被家中的寵物倉鼠咬傷,於是17歲和11歲的兒子就跟著婦人到急診室尋求醫療協助└诶想到該名婦女在距離醫療中心大門僅幾公尺處突然倒地死亡。根據報導,狂犬病和細菌感染可能會透過倉鼠傳播,在極少數情況下,若民眾被倉鼠咬傷,恐會導致嚴重呼吸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需立即送醫治療,在2007年5月,就曾有一名男子被倉鼠咬傷後出現過敏性休克,最後送到英國伍斯特郡雷迪奇(Redditch)的一間醫院加護病房治療。據醫護人員表示,過敏性休克大多見於蜂螫或藥物過敏,另外,被倉鼠咬傷出現休克狀況極為少見,提醒民眾若被動物咬傷,應盡早就醫。另外,專家還建議,若飼主被家中的寵物倉鼠咬傷,應仔細清洗傷口以降低風險。針對這名二寶媽的死亡案例,目前尚未得知死因,警方已將其遺體送交法醫解剖,以釐清是否和倉鼠咬傷有關。西班牙一名婦人遭倉鼠咬傷後死亡。(圖/翻攝自X)
山陀兒吹倒路樹「壓住愛車」 高雄男慘被開單…過來人曝解方
山陀兒颱風造成各地嚴重災情,甚至出現死亡案例。高雄有民眾的愛車被吹倒的路樹壓住動彈不得,沒想到恢復上班上課後,卻被收費員開單,讓他覺得很倒楣,對此網友也提供解決方法。這名苦主在臉書「爆料公社」貼出照片,畫面中可以看到,因為颱風過境,他的愛車被倒塌的路樹壓住,完全無法移動,沒想到正常上班後,收費員竟對他的車輛開單,讓他傻眼直呼:「颱風天被樹插著不能動很倒楣了,交通局民族上的停車格真愛收費」。收費員開了2張單。(圖/翻攝自爆料公社)仔細看可以發現,汽車擋風玻璃夾了2張收費單,開單日期為113年10月5日,時間從上午8時5分開始到下午4時5分,每隔30分鐘開1次,以每30分鐘收費15元計算,總計金額為240元。經歷曝光後,引發一陣討論,網友紛紛留言:「除非是報廢車,不然都是照開不誤」、「開單的人員想要業績」、「應該是能消單」、「樹壓著車子也開單,真的很貪婪」、「好奇被路樹插著是要自己想辦法處理嗎?還是有哪個機關可以幫」、「擺明了啊~就是要錢」。另外,也有許多人建議,「這個狀況通常是找里長就能處理了。因為里長會協助跟區公所通報」、「可以申訴看看唷」、「開單是職責所在,你還是自己去申訴吧」、「可以去交通局申訴」。
「事後丸」擬改為指示藥 藥局也能買得到!掀各方激辯
為避免非預期懷孕,不少女性選擇服用俗稱「事後丸」的事後避孕藥。衛福部食藥署擬將「事後避孕藥Levonorgestrel」,從現在需醫師開立的處方藥,改為可在藥局購買的指示藥品,但是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發函食藥署表達強烈反對,婦產科醫學會憂心青少女會誤以為「吃了就不會懷孕」,增加危險性行為而產生嚴重後果,請政府審慎考量。Levonorgestrel(左炔諾孕酮)是第一代事後避孕藥,屬於單一高劑量黃體素藥物,原理是延遲或抑制排卵,達到避孕效果。針對無事前避孕者,現在需由醫師開立處方箋,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且越早服用,避孕效果越好。8年前通過轉類 遭反對而擱置食藥署今年8月30日邀集醫界開會討論,決議將Levonorgestrel轉為指示藥品。事實上,食藥署在2016年就已通過該藥品轉類,當時就受到許多團體反對,擱置至今已8年。婦產科醫學會強烈反對,臨床上服用該藥後可能出現經期紊亂,因此醫師會要求患者服藥後2周須回診或自行驗孕,以確認避孕成功,避免因無法及時發現懷孕,衍生更大的風險。擔任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的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表示,該藥失敗率仍有20%,等於每5人就有1人會避孕失敗,此外也可能因子宮外孕而大量出血,過去就曾發生孕婦在家死亡案例。婦產科醫學會憂心,開放為指示用藥後,藥局就能買得到,可能使女性誤以為這是可隨意使用的避孕方式,進而導致危險性行為,並引發性傳染病而危害青少女健康,因此發函食藥署要求重新審慎評估。醫:失敗率2成 恐致經期紊亂然而,藥師公會全聯會直指,十大先進醫藥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韓國,早已將避孕藥列為指示用藥,我國有關避孕及終止懷孕的藥事管理制度,有待精進。有藥師透露,國內避孕藥市場充斥亂象,一盒事後避孕藥正常售價僅200到500元,有些診所一盒要價約690元,高出行情;民眾若不想看診,自行到藥局即使沒有處方箋也可能買得到,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都有。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強調,就是因為管理不當,才導致亂象叢生,適當調整避孕藥的管理制度,可降低民眾錯失使用避孕藥的黃金時間。藥師:調整制度有助導正亂象婦產科醫學會則回擊,雖包括美國等國家已將該藥列為非處方藥,但那是因為國外就醫不便,台灣醫療資源充裕且便利,並無將Levonorgestrel轉為非處方藥的必要。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因醫療原因或遭性侵而選擇手術或使用口服墮胎藥物(RU486)流產總人數逐漸下降,從2010年的7.5萬人次降至2022年的4.9萬人次,但尚不包括自費人工流產,也就是「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估算黑數達30到40萬人,是國內新生兒人數的2到3倍,顯見事後避孕需求甚高。食藥署則強調,目前尚未有上路日期,會持續收集各界意見後再做決議。
被低估的新冠1/「不是小感冒」死亡人數比流感多9倍 再感染病逝風險增2倍
中秋節過後,許多診所擠滿看病人潮,宣告進入病毒活躍的「多事之秋」,而蟄伏其中的大魔王便是新冠病毒,當多數人認為新冠疫情穩定的同時,事實上,光是今年至少在年初與6月時就出現2波確診高峰,甚至首度出現孩童死亡案例,吳至行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新冠肺炎絕不是小感冒,疾管署資料顯示,新冠死亡人數是流感的9倍,而且再感染者死亡風險更增2倍!疫情爆發已4年,根據疾管署去年9月至今的統計,XBB新冠疫苗全台接種率僅11.82%,6個月至4歲孩童甚至不到1%。「打氣」如此低迷,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看新冠」。「許多人都誤以為新冠病毒已經不具威脅,但其實並非如此!」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說,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導致疫情詭譎多變,今年夏天已經造成一波疫情,緊接著馬上要進入呼吸道疾病盛行的秋冬季節,恐又會造成一波新的高峰。黃振國說,過去是「一個人(病毒)的武林」,在一支病毒霸主之下,其他病毒沒有機會侵犯人類,但隨著新冠病毒愈來愈可以在人群間傳染 ,代表病毒愈來愈適應人類。「新冠真的不是感冒!」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說,別以為感染新冠病毒只有輕微呼吸道症狀,事實上,新冠病毒會結合人體「ACE2受體」進入全身器官,對心肺、消化系統、大腦、腎臟等帶來損害,相較於流感更加可怕。疫情持續至今4年,民眾對接種疫苗逐漸感到疲乏,根據疾管署資料,去年9月至今的全台新冠疫苗接種率僅11.82%。(圖/報系資料照)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去年新冠死亡人數比流感高出9倍,今年2月就分別有1歲、6歲孩童染疫身亡,這是睽違10個月後首次有兒童病逝,也敲響警鐘。不只如此,每一次感染新冠病毒都會重創健康。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與密蘇里州退伍軍人醫療服務臨床流行病學中心合作,針對2020年至2022年44萬3,588名確診者,4萬947名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以及530萬名未感染者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和首次感染者相比,重複感染者的死亡風險不僅高出2倍,住院風險更超過3倍。此外,感染兩次或以上的患者的心臟疾病風險也是首次感染者的3倍,甚至肺部、腎臟、骨骼、肌肉、神經失調等健康問題都恐受到負面影響。吳至行說,另一項追蹤研究也發現,即便是低風險族群,確診後仍有多達7成個案「至少一個器官受損」。「接種疫苗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黃振國強調,當新冠病毒變異大就需要更新疫苗,目前流行的JN.1變異株跟先前的XBB變異株已有40個變異點,差異很大。而10月開打的JN.1新冠疫苗可以預防現在流行的變異株,因此無論過去有無接種新冠疫苗,都要記得接種最新的JN.1疫苗,以更新抗體,確保體內有保護力。
被低估的新冠3/「左流右新」疫苗一起打安全嗎?研究曝「最大副作用是它」
中秋節過後,疾管署打出「左流右新」口號,10/1新冠、流感疫苗首度同步開打,,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新冠疫苗,由於一次接種2疫苗,引起民眾擔心副作用將更嚴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際研究顯示,同時打新冠、流感疫苗者,半數都會在注射部位出現局部疼痛,其他則會頭痛、疲倦,但症狀都不超過48小時。「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近5成長者患有3種以上慢性疾病,當慢性病越多、新冠死亡風險就越高,若患有2~5種慢性疾病會提升死亡風險達2.6倍。」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表示,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新冠死亡風險更提升4倍,若為透析患者,死亡風險最高更飆至430倍。再觀察疾管署資料,無論是疫情初期或現在,可以發現新冠重症、死亡案例中9成是65歲以上的長輩,雖然風險如此高,65歲以上長輩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卻僅有1~2成,因此疾管署今年首度讓流感、新冠疫苗一起打,期盼能提升長輩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為何長輩不肯打疫苗?最常見的原因是認為不出門何必打疫苗。「這是錯誤觀念,新冠病毒會在家庭成員間傳播,所以不出門也會感染。」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說,研究顯示7成指標病例是學齡孩童,許多孩子會從學校將病毒一起帶回家,這也是學童列為第一波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的原因之一。疾管署規劃新冠、流感疫苗於10/1同步開打,第1階段開放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則是從11/1日開始開放施打,新冠疫苗接種對象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未列於第一階段者,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為50~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65歲以上長者是新冠重症、死亡的危險族群,若是有多種慢性共病,死亡風險更會大為增加。(示意圖/非當事人/記者黃耀徵攝)新冠和流感疫苗同時打,許多民眾害怕副作用太強,「根據以色列團隊針對醫護人員在2022-2023年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同時打新冠和流感疫苗者,與只打新冠疫苗者的身體反應相似。」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副作用並沒有增強,同樣都有約一半出現注射部位的局部症狀,也都有約四分之一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疲倦等全身性症狀,且症狀絕大多數不超過48小時。該以色列研究也發現同時打兩種疫苗不會影響新冠疫苗的免疫反應。吳至行說,依照過往新冠疫情的趨勢來看,下一波高峰應該會落在12月,現在病毒株正在轉換,本來是JN.1,但現在KP.3正在慢慢上升,而11、12月氣候越來越冷,群聚機會也越來越多,疫情就會慢慢升溫,加上10月有國慶假期,一路到12月就會爆發。建議規律施打新冠疫苗,除了可以降低重複感染的風險,若是真的不幸染疫,也能有效減緩症狀、副作用。
死亡人數超過癌症 心血管疾病成台灣第一隱藏殺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每年有超過2050萬人因為心血管相關的疾病而死亡,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健康殺手。依照民國112年衛福部的數據,台灣去年約有23,000人死於心臟病,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但若是連同十大死因第四名的中風、第五名的糖尿病以及第七名的高血壓一起計算的話,光是去年全台灣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CVD)的人數就高達56,350人,超過十大死因第一名的癌症。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是可以事前預防的。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說,根據國健署每年的資料顯示,台灣每年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的比率逐年升高,這些孩子在成年後有八成仍會過重,若能在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就能提前避免罹患三高,最終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狀況發生。心血管疾病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抽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體重、BMI及壓力等,都會影響到心血管的健康,如果不好好控制,最後就會慢慢演變成疾病,危及性命。陳文鍾執行長說,在眾多的危險因子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但數據顯示只有不到六成的高血壓病患,有成功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的達標數字。沒有達標的主要原因,往往在於沒有養成量血壓的習慣,導致病患並不清楚自己的疾病狀況,因而延誤就醫與治療的黃金時間。除了高血壓的達標率不樂觀之外,另外兩項三高達標率也同樣不理想;糖尿病在台灣的達標率也只有六成左右,而膽固醇更是只有不到四成病患有達標。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王宗道副執行長表示,針對三高達標率低的問題,其實政府與各方一直在推動各項改善措施。像是衛生福利部計畫以5年的時間積極推動「三高防治888計畫」,擬將80%三高病患加入照護網,加入照護網的三高病患80%接受生活習慣諮商,讓三高控制率可達到80%。目前台灣三高病患約有534萬人,加入照護網的病患約有301萬人,估計還有四成六的病患尚未收案追蹤。今年八月份首先起跑的「社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就是想替地區醫院就醫的三高病患導入個人健康評估,讓個管師可以持續追蹤病患的三高數值。王宗道副執行長說,以政府的力量結合醫療院所、專業團體的支持,期待在三高達標率慢慢變高的同時,也能看到台灣民眾的心血管健康變得更好。除了加強納入照護網的比例之外,王宗道副執行長也呼籲政府在健保用藥上,能引進國際的數值來作為衡量標準。王宗道副執行長舉例,以低密度膽固醇LDL來說,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於2022年聯合公布了最新版的《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希望將LDL用藥的治療目標與國際接軌,設定為一般風險100mg/dL以下、高風險病患70mg/dL以下,取代現有健保用藥規定的130/100mg/dL,用更嚴格的標準來降低國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預後。若在健保方面,能將藥物給付的數值標準下修,對於高風險族群來說,醫師便能用更積極的治療態度來降低他們的心血管死亡風險。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加拿大廚師網售「自殺工具包」!他狂銷40國紐西蘭認定第5起死亡案例
加拿大一名華裔廚師肯尼斯羅(Kenneth Law)被控自2020年到2023年被捕期間,曾向40多國、多達1200人寄送輕生工具包,先前在紐西蘭,就有4起死亡案件與該廚師販售的「自殺工具包」有關。不紐西蘭20日又再添一起,當地驗屍官康寧漢(Alexandra Cunninghame)證實,近日發現的一名死者也與肯尼斯羅兜售的「自殺工具包」有關。自殺工具包以夾鏈袋包裝,內含亞硝酸鈉,是一種食品添加劑,若誤食恐致命。(圖/翻攝自CTV News)根據《馬來郵報》等外媒報導,紐西蘭一名25歲女子,先前收到一件從網路商店訂購的包裹後,於2022年4月在奧克的旅館內輕生,而這間網路商店與曾擔任廚師的肯尼斯羅有關。報導引述康寧漢的說法,她雖然無法確認包裹內,是否真的裝有提供這名女子輕生的物品,但她也指出,「紐西蘭嚴格限制這種藥物,因此不易取得」。據康寧漢證實,先前已有3名學生和一名私人健身教練於2022年到2023年輕生,這些死者都曾與肯尼斯羅有關的網站上訂購商品。據了解,來自加拿大的肯尼斯羅2023年5月被捕,加拿大警方認為,他從2020年到去年被捕期間,寄出多達1200個「自殺工具包」給超過40個國家的人,尤其針對網路上的弱勢群體發送。加拿大檢方表示,這些工具包內有一種食品添加物,若遭誤食有可能致死,檢方以14項謀殺罪名、14項協助自殺及提供自殺諮詢罪名起訴他,不過肯尼斯羅否認指控。此外,英國警方也指出,當地至少272人買了肯尼斯羅在網站上的產品,其中88人身亡。目前包括英國和義大利等其他國家,也在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示警下展開調查。CTWANT提醒您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小林製藥毒紅麴釀120死 日本政府終確定元凶是「軟毛青黴酸」
紅麴製保健食品向來受到民眾青睞,而日本小林製藥3月宣布紅麴保健品恐引發腎臟相關疾病後,並接到120人死亡、上百人住院案例,會長與社長也於7月引咎辭職。經過日本官方檢驗的結果,「禍首」矛頭指向「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但當時無法確定它是否就是造成上百人死亡的元凶。如今厚生勞動省正式發布調查結果,證實造成消費者死亡與腎臟損傷的就是「軟毛青黴酸」。日本政府確認小林製藥紅麴事件中造成腎臟損失的「元凶」。(圖/達志/美聯社) 位於日本大阪的小林製藥生產的紅麴營養品,今年1月起就有收到醫院通報,稱消費者在食用後出現腎臟問題,事後累計502住院,其中因攝取問題食品死亡的有120人。針對這起事件,厚生勞動省18日公開確認,當中對腎臟造成傷害的是一種名為「軟毛青黴酸」的天然化合物。據《日本新聞網》報導,厚生勞動省針18日召開線上記者會表示,由日本國立醫藥品食品衛生研究所,透過分析和檢測小林製藥紅麴食品後,發現產品當中發現多種化合物,其中的「軟毛青黴酸」會對腎臟造成毒性傷害,因此有強烈證據顯示,此為本案真正的致病元凶。根據報導,小林製藥旗下含有紅麴的多項保健食品陸續爆出食用者出現腎臟損傷,甚至有人死亡,隨後死亡案例越來越多,而出問題的批次集中於2023年6月至8月出廠的紅麴保健品。經相關單位分析該批次的原料後,發現含有原本不應該含有的物質,經檢驗確認為劇毒的天然化合物「軟毛青黴酸」。除此之外,綜合《產經新聞》與《關西電視台》報導,受到紅麴問題影響,日本牙科醫師會稍早認為,小林製藥不是值得推薦的企業,取消推薦小林製藥製造的牙線棒、牙間刷等3項商品,而小林製藥也宣布這三項商品將暫停販賣。小林製藥的紅麴健康產品造成消費者罹患腎病。(圖/翻攝自X)
剛宣布PHEIC!瑞典驚見更致命「M痘變種病例」 非洲以外首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才剛在美東時間14日,於2年內2度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DRC)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痘(Mpox,舊稱猴痘)案例激增,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沒想到,瑞典衛生部長弗斯梅德(Jakob Forssmed)15日就指出,該國出現了首例傳染性更強的Mpox變種病例,且是首次在非洲以外的地區發現該變種病毒。綜合衛報、NBC、Newsx的報導,剛果民主共和國衛生部長15日發聲明指出,自今年年初以來,該國爆發的Mpox疫情已導致548人死亡,且影響到所有地區,今年通報的病例數更超過15600例,已打破去年整年的總數。截至目前,超過96%的Mpox病例和死亡案例都發生在該國。對此,譚德塞也在美東時間14日宣布,根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Mpox案例激增,有可能在非洲各國甚至非洲大陸以外的國家進一步傳播,因此構成了PHEIC。據悉,本次的決定是2年內第2次因為Mpox宣布PHEIC。禍不單行的是,瑞典衛生和社會事務部長弗斯梅德15日又在記者會上宣布:「我們現在也在下午確認瑞典出現了首例更嚴重的Mpox病例,即I型分支病例。」瑞典國家健康福利委員會首長威澤爾(Olivia Wigzell)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首起病例是在非洲Mpox疫情大規模爆發的部分地區遭到感染的。」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報告稱,剛果某個小鎮出現了1種更致命的新型Mpox變種病毒,可殺死多達10%的感染者。另根據瑞典教授兼首席流行病學家吉斯倫(Magnus Per Gisslén)的說法,目前該病例是I型分支的1個版本,「可能與更嚴重的病症和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瑞典衛生部則在新聞稿中補充,該名患者在非洲待過一段時間,近日才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就診。Mpox由正痘病毒引起,於1970年的剛果首次在人類中檢測到,該疾病幾十年來始終被認為是中非和西非國家的區域性疾病。直到2022年7月,非洲以外的多國才因為該病毒的性接觸傳染特性,在一系列以前從未出現病例的國家迅速蔓延開來,因此被宣布為PHEIC。所幸在全球病例持續下降後,針對Mpox的PHEIC於2023年5月宣布結束,直至今年才又宣布PHEIC。
日本宮崎7.1強震 外交部:尚未傳出國人受災受困
日本宮崎縣東側海域在台北時間8月8日下午3時40分左右發生芮氏規模7.1地震,並發布海嘯警報。外交部極為關心日本發生強震後的受災狀況,已於第一時間致電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表達關心慰問及願意提供協助之意;我國僑民、留學生及觀光客目前則均未傳出受災、受困消息。外交部說明,地震發生後立即指示我國駐福岡辦事處掌握災情及國人受困狀況。據駐福岡辦事處最新回報,截至9日上午總計有10餘位日本民眾受傷,尚無死亡案例;另九州境內有幾處房屋倒塌及小規模山崩,交通系統曾短暫停運,目前已全數恢復正常運作。至於我國僑民、留學生及觀光客目前均未傳出受災或受困消息。外交部表示,已指示駐福岡辦事處持續密切注意後續災情發展及國人受災情形,並即時提供受困國人必要協助。若國人在當地遭遇緊急情況需要協助,請立即撥打駐福岡辦事處急難救助手機號碼:+81-90-1922-9740。
凱米颱風撲台「至少1死58傷」 全國總災情932件…逾13萬戶停電
凱米颱風已增強為強烈颱風,但威力還在增加中,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從51公尺增加到53公尺,且有雙眼牆的特徵。全台各地傳出災情,截至今(24日)下午2點半止,凱米颱風釀1死58傷,全台總災情有962件。高雄鳳山區建國路一段下午發生路樹倒塌,一名女騎士被壓傷,當場失去生命跡象,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成為凱米颱風首例死亡案件。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由指揮官劉世芳主持第5次工作會報,提到災情包括路樹倒榻458件、廣告招牌68件、道路20件、橋樑3件、鐵路高鐵3件、土石6件、建物毀損76件、水利設施1件、民生基礎設施163件、交通事故1件、環境污染3件、其他157件,另外全國有13萬1625戶停電,累計積淹水22件。根據統計,從昨天凌晨12點到今天,全國降雨量排名前7,分別是宜蘭縣太平山503.0毫米、台中市南湖圈谷346.5毫米、桃園市拉拉山309.5毫米、花蓮縣和平林道266.0毫米、新北市福山植物園251.5毫米、新竹縣西丘斯山231.0毫米、台北市茶製場217.0毫米。全台11縣市進行預防性疏散撤離,截至下午2點,累積撤離人數共4018人,收容處所開設34處,收容安置386人。而全台除了連江縣二級開設外,其他21縣市均為一級開設。此外,易成孤島地區共有14縣市、48鄉鎮、193處,193處中有38處採預防性撤離,至於其他155處,中央已督導各地方政府完成10天民生物資儲量整備。
吃小林製藥「毒紅麴」身體受損嚴重 85%受害者腎功能尚未恢復
日本知名藥廠「小林製藥」先前傳出有消費者服用旗下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食品,結果引發腎臟疾病,甚至有人因此不幸身亡。後續也被證明,小林製藥的紅麴原料中被檢測出含有具有毒性的「軟毛青黴酸」。而現在也有日本媒體報導指出,即便事情發生至今已有4個月之久,但當初誤食有毒紅麴的受害者中,有85%的受害者至今腎臟功能尚未恢復正常。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指出,日本腎臟學會近期提交一份報告,報告是由全國各地醫師提交206名患者的症狀和治療經過,其中有105人的腎臟各項指數被詳細分析。而報告中顯示,儘管事發之後,這些人持續接受治療,但當中有85.7%的患者腎功能仍低於正常值。報告也提到,雖然有部分患者在治療初期時就有明顯恢復跡象,但多數患者的腎功能還是無法回歸到正常狀態。其中部分患者甚至在治療初期有明顯恢復,但整個療程走下來,腎臟功能還是無法恢復正常。除此之外,腎臟學會還報告了一名90多歲女性的死亡案例,該名女性自2023年3月開始服用小林製藥的紅麴保健食品,2023年12月就出現發熱、倦怠等症狀,後續因為腎功能下降而被送往醫院治療。最終,該名女性因全身肌肉力量下降,因此確診肌少症,同時又合併尿路感染等疾病,於2024年2月去世。腎臟學會認為,雖然整個患病流程看起來,紅麴保健食品並非是直接死因,但學會認為,該名患者的死亡,與紅麴保健食品有明顯關係。報導中也提到,目前日本厚生勞動省也於6月28日發表聲明,表示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相關的死亡案例已新增至76例。
泰國體感高溫破50度「已有38人中暑死」 鴨子也熱到不下蛋、榴蓮農叫苦
東南亞地區近期遭熱浪襲擊,極端高溫讓人們叫苦連天,泰國今年迄今已有38人中暑死亡。泰國一名鴨農也申訴,農場中的鴨子在熱天紛紛躲在樹蔭下乘涼,無法下蛋,讓他忍痛割愛,將5200隻鴨子賣掉。泰國近日出現極端高溫,曼谷「體感溫度」一度突破攝氏50度。據泰國《民族報》和英國《衛報》報導,泰國公共衛生部健康署副署長阿塔彭(Atthapol Kaewsamrit)5日表示,自2月22日開始該國許多地區出現極端炎熱天氣,有38人因此中暑死,死者大多是在戶外勞工、老年人、酗酒者及合併症患者(co-morbidities)。據統計,大部分死亡案例發生在泰國東北部,其次是中部和東部地區。阿塔彭表示,酷暑將持續襲擊泰國多個地方至6日。他勸告民眾避免長時間曝曬,也應減少飲酒,並建議民眾穿著輕薄衣服及多喝水。對於熱浪來襲,泰國披集府的63歲鴨農賽易(Sae Klomkamnerd)大吐苦水,稱在極端高溫下,自己養的鴨子熱得下不了蛋。他說,「面對炎熱天氣,我們白天會抽取更多地下水來填滿池塘,這樣鴨子就可以到水裡降溫,但到了早上9點多10點水溫就變得太熱,鴨子都不肯進水,只想到樹蔭下乘涼。」他指出,「在正常的天氣中,有80到90%較年幼的鴨子會下蛋,但現在天氣太熱了,只有60%的鴨子肯下蛋,有時甚至只有50%。老鴨的情況就更糟了,只有3成肯下蛋。」賽易說,蛋的體積也小了許多,因鴨蛋以重量販賣,現在一托盤的鴨蛋只能賣到75泰銖,若收成好,每盤可以賣到100到105泰銖。他感歎道,「今年真的很糟糕,真的很艱難。」不僅如此,極端天氣也讓泰國的榴槤在樹上爆裂、水稻作物遭到毀壞。每年3月到6月是泰國榴槤的收成季,但過去幾週,泰國最高溫徘徊在攝氏40度左右,隨之而來的乾旱導致收穫期縮短。當地一名榴蓮農表示,高溫導致榴槤成熟得更快,但長得不夠飽滿,品質不符合標準,因此也賣不出好價錢。他說, 「今年我們遇到了危機。如果未來氣溫繼續上升,我們就完蛋了。」高溫乾旱不僅損害榴槤質量,還增加種植成本。由於當地無雨缺水,榴蓮農被迫每隔一天購買約12萬公升水,使用10輛水車給果園澆水,導致榴槤種植成本大幅增加。
危險!澳洲「食腦蟲」再現 當局關閉游泳湖區
澳洲西部一處受歡迎的游泳湖區德拉克斯布魯克堰(Drakesbrook Weir),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食腦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澳洲當局正在進行檢測。去年台灣也發生感染案例,一名30多歲女性到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等腦炎症狀,病程發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根據當地報導,位於西澳伯斯(Perth)市以南100公里的德拉克斯布魯克堰,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當局正在進一步測試,直至排除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amoeba)存在之前,這個受歡迎的游泳湖不會重開。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會導致致命的阿米巴腦膜炎。原蟲能透過鼻子進入大腦,在腦中大量繁殖並吞食腦部。阿米巴原蟲入腦的個案雖然相當少見,但死亡率高達99%。西澳已知自1980年代以來有3起相關病例。專家表示,即使只有極少數人感染,一旦感染,大多數人都無法存活,阿米巴腦膜炎患者會在3周內致命。政府建議,任何在湖中將頭浸入水中並感到不適的人,都應立即就醫。澳洲衛生部專家表示,阿米巴原蟲可以在兒童嬉水池和氯化不良的游泳池中發現,如果泳池裡的水溫熱、不含氯,但有一點汙垢,就會面臨阿米巴原蟲感染的風險,因此應該定期更換池水。美國衛生部門則在一份報告中稱,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從嘴食入肚中不會導致疾病,但若是從鼻子進入,則可能會致命,例如潛水、滑水或其他水上活動時可能發生的情況。台灣去年也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死亡案例,為我國史上第2例。一名30多歲女性兩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來出現頭痛、發燒、畏寒、頸部疼痛、抽搐症狀,經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後續病程進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醫院採集檢體並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當時共追蹤642名曾前往該室內親水設施的民眾,均無出現疑似症狀。根據我國疾管署監測資料,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5年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以7到8月為多;2022泰國、印度亦曾有零星案例。
小林製藥爭議後…日本消費者廳徹查6795種保健食品 18款爆出健康危害報告
日本製藥大廠「小林製藥」3款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食品,造成服用者出現腎臟疾病,目前已累積5人死亡,114人住院治療。對此,日本消費者廳12日公布了針對1693家公司的6795種保健食品的緊急檢查結果,報告顯示曾有醫療專業人士對其中18種產品提出至少117件健康危害報告。綜合日本Goo、《每日新聞》的報導,小林製藥事件後,日本消費者廳針對1693間公司是否報告健康危害進行問卷調查。截至11日,當局已收到1395家企業之5551種產品的回覆,約佔整體的80%。在18種被醫療專業人士報告有健康危害的產品中,一半是補充劑,且有11家企業出售了這些產品。雖然目前117件健康危害報告中尚未傳出死亡案例,且大多數為輕症,但仍有幾名患者住院治療,這些輕微症狀包括腹瀉和濕疹,而住院患者人數方面則並未透露。部分案例目前尚未證實與產品有因果關係,且調查結果通篇未透露公司及產品名稱。該行政機關解釋,沒有任何產品需要立即採取下架行動,因為尚不能推論任何產品與特定症狀相關,不過這117件健康危害報告無一申報到政府機關。報導補充,在食品功能標籤制度下,如果公司按照國家指導方針提交申報,便可以在食品中標註其功效及功能等,無需經過國家審查,僅需基於《食品標籤法》的食品標籤標準要求及時報告任何健康危害。不過,小林製藥在事件爆發後2個月才向政府報告此事,導致消費者廳必須主動開始調查其他企業。
曾進口小林製藥紅麴原料 食藥署揭226件下架產品「名單一次看」
日本小林製藥含紅麴保健食品風暴未歇,多名消費者食用後罹患腎臟疾病,甚死亡案例,台灣也有民眾吃完出現問題,而業者也曾輸入小林製藥紅麴原料,下游廠商製成紅麴膠囊,食藥署因此緊急公布下架產品名單,共有226件產品進行預防性下架。日本民眾服用小林製藥含紅麴成分保健食品,許多人出現腎臟疾病問題,截至目前已有5人死亡,以及至少114人住院,多人一度需要洗腎,當局正朝產品可能與死者的死亡有關作為方向調查。至於台灣方面,高雄一名70歲婦人平常有服用大醫生技紅麴保健食品的習慣,去年3月被診斷出急性腎衰竭,5月開始洗腎,小林製藥紅麴事件爆發後,也接到要求停止食用紅麴產品的訊息,懷疑就是引發疾病的元兇。食藥署今(31日)也在官網公布「國內業者主動通報預防性下架資訊」,包括紅麴膠囊、紅蚯蚓配方、紅麴粉、一家人醇納麴益生菌等,共226件產品。據了解,食品業者若有使用或販售日本小林製藥之紅麴相關原料或產品,需依日本原廠通知或建議,停止使用、販售及自主下架,並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7條第5項,落實自主通報,違者可處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