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
」 死亡率 心肌梗塞 寶林茶室 衛福部 發燒燒錢徒勞1/衛福部花19億反擊超級細菌 遭疑醫院回報制度出師未捷
因應世界各國向「超級細菌」宣戰,衛福部明年起將啟動為期5年的「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劃」,總經費19億元,目標是減少成人使用抗生素用量5%,降低超級細菌「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簡稱CRAB)」感染率10%。所謂「超級細菌」在醫學上就是指「抗藥性細菌」,因為現有細菌已經對諸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因此患者感染了超絕細菌後,可能無藥能醫,而非指新發現某種特定細菌。衛福部跟進世界潮流,以防範抗生素濫用、預防抗藥性為起點,欲防堵超級細菌肆虐。但立委葉元之卻踢爆,衛福部疾管署雖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簡稱THAS)」,監控醫院超級細菌感染狀況,但卻僅要求各醫院「自願」通報。換言之,醫院若為了省事,不通報院內感染案例也行。立委葉元之質疑,政府推動對抗超級細菌感染五年計畫,但衛福部卻未強制醫院通報院內感染事件,恐使相關統計數據失真,不利實際控制。(圖/黃耀徵攝)據了解,葉元之質詢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的通報機制,就是因為收到民眾陳情,抱怨院方對防範超級細菌掉以輕心,明知加護病房內已有疑似感染病例,卻因沒有負壓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只能用簡易拉簾隔離疑似已感染病患,重症患者家屬只能聽天由命,他懷疑這樣做根本難以避免擴大感染。歷經疑似超級細菌事件的E先生(化名)告訴本刊記者說,今年春節前他的九旬父親呼吸急促,緊急送往台北某大型醫院呼吸加護病房急救,之後院方告知病情趨穩後應可出院,然而接下來家屬卻發現其父連續幾天白晝昏睡、晚上難眠伴隨臆語。院方懷疑可能是院內感染,告知檢驗超級細菌約需一週時間,結果老父病情急轉直下,沒等到檢驗結果就已過世。因為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及醫護人力不足,即使加護病房內出現疑似院內感染超級細菌病例,也難被隔離,加護病房病患感染超級細菌機率升。(圖/報系資料照)E先生後來在離院前意外得知,院方早已「懷疑」他父親感染「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CRKP,若即時投藥後抗生素也許有治癒機會,但因醫院沒有快速檢驗設備,只能等驗結果、不敢貿然換藥;更令他驚訝的是,院方人士私下透露,他父親入院時,因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全滿,而且不只呼吸加護病房中有病患疑似感染CRKP,內科加護病房也有,無法移轉,醫護人員才用隔簾簡單隔離疑似病例,然而加護病房內以重症老人為多,抵抗力通常都不好,感染與否就全憑老天爺決定。此外,若病患死亡後確認感染,為避免醫療糾紛,院方也不會在死亡證明書上登載院內感染,統計失真,衛福部與醫院只能「盡力」控制,讓死者家屬埋怨「制度殺人」。也因此,若真有心控制超級細菌,強制回報、精確統計感染人數,恐怕是衛福部難以逃避的第一步。葉元之所擔憂的不只是19億元的公幣平白浪費,而是國家又浪費了5年的抗菌備戰時間,他以新冠疫情期間傳出院內感染,死亡率高達5成的超級細菌之一的CRKP「碳青黴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為例指出,衛福部統計,111年全國CRKP感染人次是1723人,112年1961人次,113年到9月底止已高達831人次,醫院CRKP感染人數確實逐年增加,每年可能至少有數千病患死於CRKP,然而卻沒有實際死亡案例統計,就是因為醫院採自願通報,感染存在「黑數」。
廚師腹脹燒到38度!送急診竟「快洗腎」 醫示警「這疾病」易被輕忽:今年7例
57歲林姓男子是一名廚師,有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控制,不過從今年1月中旬起發燒到38.1℃、有畏寒現象、輕微腹脹,除此外並無其他症狀,也沒出去旅遊、或接觸動物、家人同事也沒群聚現象,因症狀愈來愈嚴重,於是前往北市聯醫急診就醫。經檢查,醫師表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任王登鶴指出,林男當時血氧飽和度97%、體溫35.4℃、脈博9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93/50 mmHg,急診發現其腎功能很嚴重,肌酸酐8.1 mg/dl,已到了要洗腎的程度,同時有泌尿道感染、低血壓、肝功能異常、肺水腫併發急性呼吸衰竭現象,因病情病危,於是安排住院至加護病房。經過檢查,林男被診斷出是鉤端螺旋體感染。王登鶴說明,鉤端螺旋體為細桿狀螺旋型,主要宿主包括鼠、犬、豬、牛、羊、馬等動物,為人畜共通病,感染症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熱帶地區,發生國家遍及全世界,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東南亞病例較多,感染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高燒、全身酸痛、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膽、胸膜炎和腎衰竭。王登鶴表示,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病原會存在於動物的腎臟或生殖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感染,進一步污染水源、土壤等周圍環境,再伺機經由動物皮膚傷口、結膜與被污染尿液或食物接觸而感染宿主,皮膚有傷口、戲水、接觸囓齒動物的人較易被感染,農夫、漁民、廚師、食品加工工人、污水或垃圾處理廠的工人都是易被感染的族群,嚴重時將有致命的可能性,死亡率高達5-10%。王登鶴示警,因鉤端螺旋體感染在台灣不常見,今年到5月中旬全台總共7例,容易被醫師輕忽,沒想到這個病而診斷延遲,導致病人死亡,因此提醒大家,在台灣對於發燒、肢體疼痛、或合併黃膽或急性腎衰竭的病人,鉤端螺旋體感染應該列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導致病人死亡。
《黑白大廚》看健康3/「阿姨無菜單料理」父親腦出血後改變人生 醫:一症狀最關鍵
Netflix《黑白大廚》人生料理比賽時,參賽者「阿姨無菜單料理一號」端出安東湯麵,原來她小時家境富裕,但父親事業失敗、大受打擊腦出血而半身不遂,眼看家道中落,母親只好賣麵扛起家計。腦出血相當致命,存活下來約半數失能,經常造成家庭一夕崩塌,醫師提醒,腦出血的主因是血壓,而頭痛是最關鍵的症狀!「阿姨無菜單料理一號」本名金美玲,在《黑白大廚》8強賽時端出一碗樸實美味的安東湯麵,她含淚哽咽道出人生故事,原來她原本家境富裕,但父親事業失敗後又爆發腦出血,雖然撿回一命卻半身不遂,母親為了養育孩子便在市場角落賣麵,金美玲說:「我學生時期非常討厭吃那道湯麵,因為那給人一種貧窮的印象,我當時就是如此厭惡。」沒想到母親也接著病倒,金美玲只能一肩扛起賣麵的養家工作。她說:「我曾經極度厭惡的湯麵,卻成為我人生最棒的恩人。這碗麵對我而言,就像奇蹟與命運般的存在。我們全家人因為這碗麵,能過著幸福的日子。」令人感動的人生故事,逼哭大批觀眾。「腦出血總是發生得很緊急,而且死亡率高、失能機率也很高!」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說,所以預防最重要,其中血壓就是最大的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但血壓無聲無息,所以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以致於許多腦出血患者都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送進醫院。「尤其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去年有一位35歲的腦出血患者,由於是嚴重的腦幹出血,所以發生的當下就立刻全身癱瘓、意識不清,雖然當時搶救回來,但最終還是不幸過世。」《黑白大廚》參賽者「阿姨無菜單料理一號」本名金美玲,她的父親因腦出血而半身不遂,導致家道中落,也促使她走入餐飲業。(圖/翻攝自Netflix)張庭瑜說,這位年輕男性血壓過高、工時過長、又有菸酒習慣,推測是這些因素才讓他爆發腦出血。「他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家中除了父母,還有一位原本就失能的哥哥,他離世後家庭處境變得更艱難。」張庭瑜嘆道,腦出血絕對是預防勝於治療,而預防方式也很明確,就是控制好血壓。「尤其已經逐漸進入秋冬,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張庭瑜說,雖然腦出血沒有症狀可提早警覺,但血壓高可以預先知道的,建議要養成固定監測血壓的習慣,血壓過高就要趕緊就醫,同時若出現頭痛、頭暈等高血壓症狀,也要有所警覺,多一份留心就能保護自身健康與家庭幸福。
中年男子心臟「腫大如文旦」 心衰竭難察覺 「5類人」要注意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供給器官,一旦罹患心衰竭,宛如失去核心馬達的機器人般,無法正常運作。然而心臟功能衰退或疼痛的感覺,往往容易與胸痛或其他器官不適混淆,使多數民眾難以察覺而延誤就醫。一位50歲中年男子長期出現明顯水腫與氣喘吁吁的症狀,後期甚至無法躺平睡覺,緊急就醫後安排X光檢測,才發現應為自己拳頭大小的心臟已腫大到一顆文旦般大,這位患者檢測心臟超音波時射出分率(EF)竟僅10%!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趙書平醫師提醒,心衰竭不僅會造成頭暈目眩、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嚴重更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包膜積水,並且常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互相影響,危險性不容小覷。 研究預估,2050年時台灣心衰竭患者將高達80多萬人,屆時將嚴重影響我國社會生產力。趙書平醫師指出,能否早期篩檢並確診才是左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近年心衰竭已有多種治療藥物問世、更有能兼顧心糖腎的藥物加入治療行列,若能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患者仍有機會穩定症狀、逆轉心臟功能。衛福部資料指出,台灣心衰竭患者死亡率比「國病」癌症更高,5年死亡率高達50%,可說是我國最危險的疾病之一!心衰竭主要是由於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受損,導致無法有效泵出足夠血液滿足身體需求,趙書平醫師說明:「心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尤其患者躺下時感覺更喘,這時更應及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醫師提醒,患者時常將累喘症狀與工作勞動所造成的疲勞混淆,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隨心臟功能不斷衰竭,最終引發患者失能或死亡,因此,建立民眾對於心衰竭的正確認知更加重要。 趙醫師亦強調,若民眾有吸煙、飲酒等習慣,或符合以下5大高風險族群類別,更需積極注意自己是否有心衰竭風險,5大族群包括:中高齡者、有心臟疾病或心衰竭家族病史者、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與糖尿病患,都應定期篩檢以利早期發現心衰竭。 心衰竭早期並無特異性症狀,民眾感知度不高,往往是造成錯失黃金治療期的主要關鍵,所以,從共病著手預防心衰竭,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治療上趨勢。數據指出,急性心衰竭患者併發腎功能惡化比例達45%、並有約40%心衰竭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證實心衰竭、糖尿病與腎臟病三者息息相關,因此包括美國與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中皆建議,評估心衰竭治療時,應注意是否合併其他共病,顯見「共病共管」成為當今心衰竭治療重點。 有鑑於此,近年醫師們也會針對高風險族群患者提供更多共病衛教與管理方針,以降低心衰竭對台灣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性。趙書平醫師表示,過去曾遇過患者雖為高風險族群、但因對心衰竭症狀不了解,且未有定期篩檢習慣,最終就醫時心臟已十分腫大,導致治療更加困難。所以除了對患者建立基礎衛教認知,高風險族群患者更應注重定期健檢,並可加做心電圖、胸部X光及心臟超音波,及早阻險護心。 心衰竭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優先,常見藥物包括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SGLT2抑制劑、利尿劑等。近年隨共病共管成為評估標準。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SGLT2抑制劑,因同時具有保護心臟、預防腎病變的效益,目前也成為國內外指引推薦的心衰竭患者標準治療藥物。趙書平醫師説:「這樣的藥物在心、糖、腎共病管理中具扮演重要作用,研究指出,患者治療後可減少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7,糖化血紅素顯著降低,也能有效降低腎衰竭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足見目前藥物發展對心衰竭患者疾病管理的全面性。」 近期適逢9/29世界心臟日,趙醫師提醒,民眾除了應認識心衰竭基本症狀,日常也可以透過穩定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來維持心臟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搭配定期健檢與心臟超音波等,檢測自身心臟功能是否正常,而對共病或心衰竭患者來說,呼應共病共管概念,若想穩定控管心衰竭,則應同步監測糖化血紅素、腎功能、尿蛋白等數值,定期服藥、禁菸禁酒,以利共同管理心、糖、腎風險,守護心健康。
蟬聯10大死因之首42年!這「2地」癌死亡率全台最高 病團:與家庭、交通有關
國民健康署過去曾指出,雖然國人健康持續改善,但仍存在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根據《中央社》報導,癌症蟬聯10大死因首位已42年,而台灣東部、南部的癌症死亡率高於北部,這與獨居、交通時間長有關。許多國家或國際組織,諸如美國、加拿大、丹麥、荷蘭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均認為社會環境因素是導致健康不平等的關鍵因子,且其影響久遠,包括貧窮、社會地位、壓力、工作環境、社會隔離、失業、社會支持、交通等。台灣近年新增癌症患者以每年約12萬人速度上升,其中60歲以上長者,占將近6成左右,據112年台灣10大死因分析,癌症死亡人數每年約有5.3萬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分析相關資料後,發現南部癌症死亡率多出北部33%,東部更高出了45%。報導指出,從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往服務的個案裡可以看出,首先,東部、南部癌友多為獨居或老老照顧,較少與子女同住,意味著家庭支持系統薄弱;其次,這些地區的醫療院所佔比也較低;再者,由於患者需要搭乘巴士、自行騎機車往返,高頻率且耗費極長的時間,不少癌友會選擇放棄穩定治療。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曾以新聞稿解釋,癌症治療屬於高頻率且穩定的醫療介入,整個療程持續1至2個月左右,每2至3周的化療已讓人疲憊不已,再加上每天1次或每周5次的放療,以及噁心、嘔吐等治療副作用,若沒有支持就醫的交通工具,將大幅增加路程上的危險。對此,《中央社》舉例,住在台東的陳大姐因罹癌而轉為打工兼職,每次治療都只能搭乘每日僅來回一班次的車前往就醫,往往一早出門,傍晚才能到家,半年25次療程,周周就醫來回就得6小時。而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指出,南部及東部,分別有超過6成及7成的癌症病友,常常是無人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就醫,因此改善交通對於提高偏鄉的銀髮癌友的治療持續性、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基金會自106年起,與民間企業合作推出「銀髮偏鄉・就醫無礙」計畫,期間已協助逾2000名偏鄉銀髮癌友穩定就醫。
美東北驚傳東部馬腦炎病例「致死率30%」 4城鎮緊急封鎖「29城鎮遭列管」
美國東北部於近期驚現罕見的東部馬腦炎病例,由於該疾病死亡率高達3成,且是經由病媒蚊叮咬所傳染,目前有關當局已經將4處具有嚴重風險的城鎮進行封城,另外還有29處城鎮遭到列管。綜合外媒報導指出,美國麻薩諸塞州最近出現4年來首例東部馬腦炎(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EEE)病例,根據當地州公共衛生部門(DPH)公告,感染東部馬腦炎的患者是一名80歲伍斯特郡(Worcester County)的男性,目前有關他感染病毒的具體地點和方式尚未公布,其健康狀況也未對外公佈。但由於這起病例,讓麻薩諸塞州4個城鎮被列為「嚴重」風險區,其中分別為道格拉斯(Douglas)、薩頓(Sutton)、韋伯斯特(Webster)和牛津(Oxford)。另外有6個城鎮被列為「高風險」區,分別是厄克斯布里奇(Uxbridge)、北布里奇(Northbridge)、卡弗(Carver)、達德利(Dudley)、米德爾伯勒(Middleborough)和普利茅斯(Plymouth)。還有23處城鎮被列為中度風險區。據了解,東部馬腦炎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蚊媒疾病,感染者的死亡率高達30%。在2019年,馬薩諸塞州曾有12人感染EEE,其中6人不幸死亡。州公共衛生專員戈德斯坦(Robbie Goldstein)表示,EEE病例雖然罕見,但其嚴重性不容忽視,特別是在已經確認有EEE病例活動的區域,居民應該採取必要措施來保護自己。東部馬腦炎在美國極為罕見,每年平均僅報告11例病例,但一旦感染,其後果極為嚴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除了有30%的感染者會死亡外,許多康復者會留下持續的神經系統問題。面對這一危機,牛津(Oxford)鎮率先實施了宵禁,但這決定引發一些居民的不滿,認為會影響學校的體育活動。但報導中也提到,宵禁是根據州健康專家的建議實施的,專家們認為,從傍晚到黎明的時間段風險最高。同時,有關當局還建議居民使用含有美國環保署(EPA)認證有效成分的驅蚊劑,並穿著能覆蓋皮膚的衣物,以減少蚊子叮咬的風險。在普利茅斯(Plymouth)鎮部分,當地有一匹馬被診斷出感染EEE,當地官員已經封閉市政公園和運動場,禁止夜間訪客進入。馬薩諸塞州公共衛生部門與農業資源部門也宣布,將在普利茅斯郡進行空中噴灑,同時在伍斯特郡部分地區進行卡車載噴灑,以降低蚊子數量。
吃生魚片隔天上吐下瀉「險釀敗血症」 專業醫解釋「1細菌」致命危險
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近日分享一起病例,指稱先前曾遇過一名65歲罹患慢性肝炎的患者意識模糊的到醫院求診,詢問後才知道前一天該名患者食用生魚片,隔天就開始上吐下瀉,甚至出現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的情況。後續醫師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海洋弧菌搞鬼。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陳威龍醫師表示,根據家屬透露,這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在旅遊時,曾於海鮮餐廳享用了大量生魚片,但隔日開始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起初,患者還認為只是單純的腸胃不適,選擇自行服用成藥。但病情迅速惡化,到當日晚間,患者已經四肢無力,整個人癱軟在沙發上,家人不得不緊急將其送醫。而當患者抵達急診室時,情況已經相當危急。陳威龍醫師回憶道,患者已陷入意識模糊和敗血性休克的狀態。後續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近期的飲食史,陳威龍醫師迅速判斷,推測患者可能是感染到海洋弧菌,好在檢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判斷,在經過治療後,患者順利撿回一命。陳威龍醫師表示,海洋弧菌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常見細菌。它們在20度至27度的環境下生存,因此夏季是最有利於其生長的季節。這種細菌通常附著在海洋生物體上,隨著海鮮一同被捕撈上岸。雖然高溫烹煮可以有效殺死這種細菌,但食用生食時就可能不慎攝入。而對於多數健康人群來說,即使不小心攝入了被海洋弧菌污染的食物,通常也只會出現輕微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但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如癌症、糖尿病或肝病患者,感染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陳威龍醫師強調,感染海洋弧菌的重症患者如果未能及時得到救治,病情會迅速惡化。過去就有多名重症患者在住院48小時內,因多重器官衰竭或猛爆性敗血症而死亡,死亡率高達50%以上。也因為這起案例,陳威龍醫師特別提醒民眾,日常要注意保護肝臟健康。他建議民眾在生活中應遵循四大原則:首先是戒菸戒酒,減少對肝臟的直接傷害;其次是注意飲食,多攝取富含鎂、葉綠素、維生素A和C的新鮮蔬果,以及含有Omega-3等優質油脂的食物,這些營養素對維護肝臟健康至關重要;第三是確保充足的睡眠,給予肝臟足夠的休息和修復時間;最後是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導致酒精性脂肪肝等問題。
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呼吸窘迫新藥9月納健保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2022年為千分之2.8,高於OECD國家。為讓寶寶順利長大,健保署將「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藥Curosurf納入給付,同時放寬Surfactant的用藥規定,呼吸困難的新生兒不必等到插管,就能使用藥物,預計9月上路,盼減少新生兒死亡憾事。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窘迫症候群,容易造成寶寶死亡,若能及時用藥,就能緩解呼吸急促、發紺症狀,減少插管的痛苦,甚至幫助寶寶脫離插管。自9月起,健保署將新藥Curosurf納入給付,用於呼吸窘迫的新生兒,受惠人數為245至659人,每人每年可省下4.4萬元。同時,Surfactant的給付規定也放寬,呼吸窘迫的新生兒不必等到插管,在使用連續性正壓呼吸器(CPAP),且氧氣需求大於3成的前提之下就能用藥,估計將有490至540人受惠,每次療程可省5.4萬元。為滿足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病友的期待,健保署也放寬含nusinersen成分的脊髓腔內注射藥物、含risdiplam成分的口服液劑的給付條件。從「3歲以下發病確診」擴增至「18歲以下發病確診」,同時取消上肢運動功能RULM大於等於15分的起始治療條件,預估每人每年藥費約660萬元,約250人受惠,新增19億元健保支出。目前臨床針對IL-36基因突變的全身性膿疱性乾癬尚無標靶治療藥物,健保署也透過暫時性支付方式納入支付。另也收載新藥risankizumab用於克隆氏症,並放寬含abrocitinib成分藥品用於12歲剄未滿18歲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者。這3種藥物的給付,分別在7到10月間上路。
南韓女實況主來台熱倒在街頭!醫推斷恐「罹2病」非中暑
台灣正式進入夏季,連日天氣不斷飆出36度高溫,讓民眾哀聲直呼熱到快中暑,南韓一名女實況主「五月」近日來台旅遊,恰巧遇上酷暑,她昨(29日)晚間9時許獨自在街邊直播時,突面露痛苦呼吸困難倒地昏厥,疑似中暑被緊急送醫,所幸救治後並無大礙。對此,有急診室醫生推斷,該名女實況主可能是「罹患2病」而非中暑。南韓女實況主「五月」昨(29日)晚間前往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知名景點「林家花園」附近直播時,疑似中暑引起身體不適,從直播畫面可見,她披頭散髮地蹲坐在路邊,臉色慘白露出痛苦神情,還伴隨急促的呼吸聲。她急忙用英文向路過的民眾求救,但礙於語言隔閡卻遲未有人伸出援手,直至她最後體力不支倒地昏迷,一名目擊男子才緊急衝上前幫忙,協助撥打救護車救援,此段畫面曝光後,網友紛紛認為「五月」可能是受不了台灣高溫,才因此中暑病倒路邊。對此,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急診科醫師李宜恭表示,意識改變、胡言亂語及體溫升高均是中暑患者的常見症狀,且「熱中暑」為死亡率高達50%的急症,但女實況主經送醫休息後,短時間內便獲得好轉,加上她在影片中情緒激動,推測女實況主可能是熱痙攣或熱衰竭,合併過度換氣症候群,症狀不像中暑那般嚴重。
先報活產再報死亡!CDR揭生育津貼造成「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上升」
據部分縣市「兒童死因回溯分析」(CDR)個案討論會議中發現,中止妊娠手術拿出來的新生兒有微弱心跳,原本過去大多不會開立出生證明書,但各縣市加碼生育津貼、獎勵,甚至高達6萬元以上,有家屬要求醫師開立出生證明書去辦理申請,領完津貼待嬰兒死亡後再開具死亡證明書,甚至還可再領取喪葬補助,因此造成我國嬰幼兒死亡數增加的「過度登錄」現象。據「過度登錄與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上升」和「調整後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國際與國內縣市比較」的研究指出,2018年至2021年共有1699名新生兒死亡,如果剔除掉懷孕周數小於22周或出生體重小於500克,則僅有1222名死亡,若把調整前的數據與OECD國家比較調整前我國為PR60,調整後為PR47。不過,就算調整後為PR47,我國距鄰近國家如日本PR3及南韓的PR13仍有距離。研究提及,台灣近幾十年來判定活產行為有增加趨勢,且有縣市差異,使得台灣縣市別新生兒死亡率,無法反映真實健康風險。衛福部兒少CDR辦公室的計畫主持人、成功大學公衛研究所教授呂宗學建議放寬生育津貼領取條件,不要規定有出生證明書才能申請,如採取類似勞保的「生育給付」,懷孕一定周數以上的流產個案,也能獲津貼,雖對縣市出生數增加沒幫助,但可感謝女性願意懷孕,也避免造成新生兒死亡率上升的「副作用」。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表示,國內新生兒死亡確實有過度登錄的問題,例如22周以下或500公克以下早產兒,若排除計算,新生兒死亡率會降低許多;至於22周到24周早產兒,若狀況不佳、家屬同意放棄救治,但仍計入新生兒死亡,也會產生過度登錄的問題,是值得討論的議題。江明洲強調,新生兒死亡率高牽涉多重原因,例如長久以來被討論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產前照護、新生兒照護等議題。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少子化,儘管國內新生兒死亡數呈現下降趨勢,但整體新生兒數量快速減少,仍會導致新生兒死亡率上生。
吹冷氣要小心!醫示警滋生病菌恐致死 5類人是高危險群
隨著天氣變熱,許多人開始使用冷氣,不過先前中國大陸廣州一名男子因高燒不退,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他感染了退伍軍人菌,最終住院40多天後才出院。醫師指出,退伍軍人菌可能存在於冷氣機等空調系統的冷卻水塔,人若吸入帶菌的氣霧可能染病,因此應定期清洗與消毒相關設施。根據陸媒《齊魯晚報》的報導報導,該名男子因為高燒3天不退,前往醫院就診,檢查後發現男子感染,肺部已明顯發炎。在治療過程中,男子一度出現心、肝、腎等多重器官損傷及呼吸衰竭,所幸在經過40多天的住院治療,最終康復出院。報導中指出,醫生說明退伍軍人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冷氣機系統冷卻水和冷凝水為退伍軍人菌提供理想的滋生環境,而吸入含有退伍軍人菌的水霧是感染的主要途徑,此病菌對於抵抗力弱或年長的菸癮者更具威脅。醫生也提醒,感染退伍軍人菌後,患者有可能會表現出輕微的上呼吸道症狀到嚴重的肺炎,治療延誤可能導致高死亡率。由於退伍軍人菌的嚴重性及當前缺乏有效疫苗,民眾應加強日常生活中水源及冷氣系統的衛生管理,定期消毒是預防該病的關鍵措施,尤其是在夏季冷氣使用高峰季前夕。退伍軍人症源於1976年,當時美國召開退伍軍人大會,釀成肺炎爆發,因此命名。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退伍軍人菌感染會引起兩種症狀不同之疾病,即退伍軍人症及龐提亞克熱,且死亡率高達15%,若有免疫功能障礙者,數字會更高。衛福部疾管局也曾在官網指出,退伍軍人症主要是由「退伍軍人菌」引起,經由吸入或嗆入受到含有該菌的氣霧或水而致病,並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相互傳染。退伍軍人菌普遍存在自然界及人造用水設施中,特別喜歡在溫暖且停滯或流速緩慢的水中生長。疾管局指出多數人對退伍軍人菌都有抵抗力,暴露在有退伍軍人菌的環境中,約只有5%的人會得病,特別是免疫功能較差的人。有5類型的人特別容易受感染,包括老人、吸煙、慢性肺部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及接受類固醇治療者,還有器官移植者。一般而言,退伍軍人菌對於身體機能正常的健康人威脅極小,且及早發現感染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即可治癒,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影響親水休閒活動的意願。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水中退伍軍人菌的菌量多寡,與疫情發生的機率高低並無明顯關聯,因此應以「清除水中的退伍軍人菌,破壞其繁殖所需的條件」作為主要的防治觀念,定期針對供水系統進行清潔與消毒。為確保國人休閒用水安全,建議相關業者應加強營業場所親水設施之衛生管理,包括更新老舊的供水管線、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保持溫泉或池水循環流暢、定期執行公共浴池清潔與消毒工作,及勤於清除池壁上的生物膜等,也應注意供水系統相關設備之清潔與消毒是否完善。同時,建議免疫力較差的民眾盡量避免使用SPA等噴霧設施,以降低感染退伍軍人病之風險。
危險!澳洲「食腦蟲」再現 當局關閉游泳湖區
澳洲西部一處受歡迎的游泳湖區德拉克斯布魯克堰(Drakesbrook Weir),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食腦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澳洲當局正在進行檢測。去年台灣也發生感染案例,一名30多歲女性到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出現頭痛、肩頸僵硬等腦炎症狀,病程發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根據當地報導,位於西澳伯斯(Perth)市以南100公里的德拉克斯布魯克堰,今年已經是第3次因阿米巴原蟲風險而關閉。當局正在進一步測試,直至排除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amoeba)存在之前,這個受歡迎的游泳湖不會重開。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會導致致命的阿米巴腦膜炎。原蟲能透過鼻子進入大腦,在腦中大量繁殖並吞食腦部。阿米巴原蟲入腦的個案雖然相當少見,但死亡率高達99%。西澳已知自1980年代以來有3起相關病例。專家表示,即使只有極少數人感染,一旦感染,大多數人都無法存活,阿米巴腦膜炎患者會在3周內致命。政府建議,任何在湖中將頭浸入水中並感到不適的人,都應立即就醫。澳洲衛生部專家表示,阿米巴原蟲可以在兒童嬉水池和氯化不良的游泳池中發現,如果泳池裡的水溫熱、不含氯,但有一點汙垢,就會面臨阿米巴原蟲感染的風險,因此應該定期更換池水。美國衛生部門則在一份報告中稱,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從嘴食入肚中不會導致疾病,但若是從鼻子進入,則可能會致命,例如潛水、滑水或其他水上活動時可能發生的情況。台灣去年也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死亡案例,為我國史上第2例。一名30多歲女性兩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後來出現頭痛、發燒、畏寒、頸部疼痛、抽搐症狀,經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後續病程進展快速,發病1周後死亡。醫院採集檢體並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當時共追蹤642名曾前往該室內親水設施的民眾,均無出現疑似症狀。根據我國疾管署監測資料,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5年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以7到8月為多;2022泰國、印度亦曾有零星案例。
兒童未坐汽車安全座椅死亡率高8倍! 專家提「4要訣」保平安
新聞事件時有所聞,兩車發生車禍,車內受到嚴重撞擊,車上妻子僅受輕傷,但妻子手中懷抱著剛滿月的嬰兒,就沒有那麼幸運,因為未依規定乘坐汽車安全座椅,搶救後仍宣告不治;也有駕駛路途中自撞路燈桿,車上載了2名友人、妻子及6個月大的男嬰,自撞事故發生後,發現車內沒有汽車安全座椅,最後導致駕駛不治,男嬰被救出時昏迷。提醒家長們,不論路途的遠近,千萬不可輕忽兒童乘車使用汽車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兒童未乘坐安全座椅 死亡率增加根據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 的交通事故統計,兒童未乘坐安全座椅,死亡率是乘坐者的8倍。國民健康署110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未滿4歲兒童每次乘坐轎車時,有將近1成8的家長不常將兒童安置在安全座椅上,其中家有3歲到未滿4歲的兒童的家長中,更有將近2成的家長從來沒有將兒童安置在安全座椅上。準備適齡汽車安全座椅 牢記使用4要訣行車時使用安全座椅可降低兒童頸部73%衝擊力、減少71%死亡率,後向乘坐的安全性提高75%。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家長務必幫嬰兒準備符合國家標準CNS 11497檢驗規定之適齡汽車安全座椅,並牢記以下4口訣,於每次乘坐轎車時,將兒童安置在安全座椅上,讓每位兒童都能安心出門、平安返家。一、「後」:只安裝於「後」座,並選用「後」向式安全座椅。二、「安」:請依循各廠牌說明書「安」裝安全座椅。三、「固」:安裝完成後,必須確認安全座椅穩「固」不搖晃。四、「指」:確認寶寶繫緊安全帶,並保留一「指」寬的空隙。
不只上吐下瀉「大腸桿菌害婦人心肌梗塞」 菌血入侵心臟險喪命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里8日起驚傳有上百里民上吐下瀉,釀禍的元兇是水中的大腸桿菌,其實感染大腸桿菌不只有上吐下瀉等腸胃症狀,大腸桿菌也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甚至導致一位60歲婦人爆發心肌梗塞,差點喪命。60歲屈姓婦人無三高與慢性病,卻突然畏寒,嚴重嘔吐,緊急前往醫院急診,心電圖檢查結果疑似急性心肌梗塞,啟動搶救性心導管治療,卻發現婦人心臟血管無阻塞,完全不可能造成重度急性心梗。血液培養報告三天後出爐,才知道兇手原來是大腸桿菌感染,原來婦人是因為尿道感染大腸桿菌,菌血刺激心臟,因此引發類似心肌梗塞現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副主任施宏謀表示,尿道感染的患者約3成會引發菌血感染,若未及時治療,死亡率高於10%;屈婦是非常罕見的情況,若未能在急診當天被發現菌血,根據臨床經驗,引發敗血症的機率恐超過5成。幸好婦人透過AI平台分析血液血球,一分鐘檢測便警示婦人疑似罹患菌血症(高風險),需立即啟動感染症相關檢查評估、兩套血液細菌培養,並同時給予菌血症抗生素治療。婦人獲得即時且妥善的治療,在一週後健康出院。施宏謀表示,大腸桿菌存在於腸道,免疫力不佳時容易感染,是泌尿道感染常見的致病菌,一旦延遲治療導致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更是大於40%,且每延遲1小時抗生素治療,病人的死亡風險就會增加7-9%,民眾不可輕忽。
男突腹部劇痛竟是長期便秘大腸破裂 滿肚子大便險送命
嘉義一位58歲男子,日前突然出現腹部劇痛、冒冷汗等症狀,送至衛福部嘉義醫院急診,醫師診斷為糞性結腸炎併發大腸破裂,導致嚴重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6成,院方緊急進行剖腹探查手術,發現患者滿肚子大便,塊狀糞便在糞水中載浮載沉,腹膜臟器遭到嚴重汙染,所幸治療後,患者已順利出院。嘉義醫院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嘉義醫院指出,這名患者有中風及慢性便秘病史,當天到醫院時,大腸已破裂,糞便、糞水嚴重汙染腹膜臟器,外科醫師連忙將腹腔徹底洗淨,並把破裂腸道切除、做人工肛門,經過專業治療和精心照護,病患恢復良好。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主要是由於慢性便秘導致大腸內糞便形成硬塊,對腸壁產生過多壓力,造成結腸組織缺血發炎,嚴重者甚至會壞死、導致結腸破裂,引起糞性腹膜炎,此疾病常見於年長者,尤其是長期臥床、神經認知功能障礙或藥物使用影響腸道蠕動的患者,一旦腸道破裂,死亡率高達6成。嘉義醫院外科主任張書豪表示,糞性結腸炎是一種罕見但危險的大腸疾病。(圖/嘉義醫院提供∕中國時報記者呂妍庭嘉義傳真)張書豪說,此病例也提醒民眾,便秘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於伴隨有慢性疾病的高風險群體,更應該重視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至於便秘的預防措施包括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高纖飲食、適量運動等,一旦出現慢性便秘,應即時就醫並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有需要時安排大腸鏡檢查,避免引發嚴重併發症。
清明掃墓注意恙蟲 出現6症狀快就醫「致死率高達60%」
清明連假即將來臨,民眾除了返鄉祭祖,也會安排出遊行程。不過,若前往草叢很多的地方,要特別小心,若接觸到恙蟲,就會增加感染恙蟲病的風險,死亡率高達60%,不可不慎。據了解,台灣全年皆有恙蟲病例發生,歷年通報數自4至5月開始呈現上升,6至7月達高峰,桃園今年有4例確診病例,都有爬山或從事農作的活動史,後來出現頭痛、畏寒、起紅疹,經就醫治療均已恢復。由於恙螨體型微小,肉眼幾乎看不見,通常孳生在草叢間,伺機叮咬動物或人類,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若感染恙蟲病的患者,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1周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丘疹,有時會併發肺炎或肝功能異常。需特別注意的是,被恙螨叮咬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為1至2周,早期發現可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死亡率不到1%,但如果沒經妥善治療,死亡率最高可達60%,提醒民眾不要錯過就診的黃金時機。衛福部呼籲,民眾清明掃墓或到郊外踏青,要做好防護措施,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福部核可成分之防蚊液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返家後應儘快沐浴更衣,避免恙螨附著叮咬。如有出現疑似恙蟲病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或有無出入草叢等暴露史,以利醫師及時診斷治療。
食安連環爆2/專家一度認為「仙人掌桿菌更像兇手」 米酵菌竟可在人體繁殖
這周台灣壟罩在寶林茶室奪命食物中毒案的食安風暴下,在毒素真凶未確認前,專家一度懷疑「仙人掌桿菌」,甚至有疫調專家認為「仙人掌桿菌的孢子可在人體內繁殖,但米酵菌不行」,28日晚證實米酵菌酸是禍首後,也間接證實米酵菌也能在人體內繁殖,未來恐怕更難對付!寶林茶室案持續擴大,由於患者皆曾食用粿條(粄條)或河粉,台北市衛生局因此針對食材供應鏈稽查。衛生局長陳彥元說,已查獲上游供應商位於新北,此廠商另供貨至南港的中盤商「鴻祈食品行」,一共供應雙北10家小吃店,目前已停止供貨,所以消費者不會再吃到有風險的食材。目前致病原因仍在檢驗中,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也針對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毒素進行分析,她在臉書撰文表示,「這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的臨床症狀很類似。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桿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32度的室溫,文獻上沒有它是否曾經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但推測是不會的。」而仙人掌桿菌則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何美鄉說,第二例死亡的66歲男子病程變化,和繁殖環境非常相關。「這位66歲的男性病程相當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何美鄉認為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說:第一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因此何美鄉認為仙人掌菌機率較大。如今檢驗確認死者體內有米酵菌酸,恐怕也間接證實米酵菌可在人體內繁殖。對於檢驗結果,何美鄉隨後受訪時表示,過去米酵菌酸中毒很少被看到,文獻上也是有限,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因此現在要找出這個菌,現在不確定是哪一個食材或醬料有,但可以確定是在寶林廚房內有。何美鄉說,應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病菌,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希望能盡量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這是當務之急。其實仙人掌桿菌毒素也頗具威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仙人掌桿菌會分泌一種嘔吐毒素cereulide,它對熱和酸具有高度抵抗力,因此不怕胃酸,加熱也無法破壞。當毒素到達胃和十二指腸,會透過結合5-HT3受體刺激迷走神經引起嘔吐,還透過抑制脂肪酸氧化、細胞損傷和抑制人類自然殺手細胞來改變線粒體活性,進而造成急性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症。沒有即時治療的話,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器官衰竭,伴有瀰漫性凝血異常、低血糖、急性腎衰竭和代謝性酸中毒,死亡率高達5成。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常發生在沒有冷藏的澱粉類食物,例如米飯、義大利麵等,尤其在夏天,食物於20℃以上的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沒吃完的白飯若是冷藏過久,同樣會孳生仙人掌桿菌,建議放置冷凍較為安全。(圖/123RF)程涵宇說,《美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曾刊登一名仙人掌桿菌中毒案例,20歲的比利時男大生為了避免在空腹的狀態下運動,因此將自己5天前吃剩、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義大利麵加熱食用,男大生隨即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隔天家人察覺兒子沒踏出房間,開門查看時才發現男大生躺在床上,已無生命跡象,後來證實是仙人掌桿菌中毒。程涵宇說,飯、麵、板條等食物烹調後要儘速食用,如果沒有馬上吃,應保溫在60℃以上(放在電鍋要確定電鍋溫度有高於60℃),若不確定,建議不吃就要立刻放冰箱,不要放在室溫過久,如果這類澱粉食物已經預估會存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再盡速吃完。程涵宇提醒,仙人掌桿菌的芽孢非常耐高溫,在水煮、小火煮、煮、燜、燉、燉、蒸這種有水的加熱方法中,孢子需要在121 °C下持續5分鐘以上才能被消滅。如果是用燒烤、炙烤、烘烤、烘烤、灼熱、炒這種沒有額外加水的加熱方法,120 °C下要1小時才可殺死孢子,所以還是事先預防較為妥當。
怎知粿仔條變質?老店業者傳授「聞看摸」3招:發黏別吃下肚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引起民眾對於「粿仔條」等米麵製品聞之色變。對此,粄條老店業者提醒,若是發現粄條等麵類發黏、變黃或散發酸味,這都是食物變質的現象,小心別吃下肚。寶林茶室發生嚴重食安風暴,連帶造成不少消費者擔憂其他麵食類也出問題,甚至有店家乾脆不賣粿仔及粄條,就是為了打消民眾對食材的疑慮,而粄條是否變質又該如何判斷?對此,屏東百年粄條老店業者表示,不論從視覺、味覺甚至是觸覺,都能觀察出異狀,若是粄條壞掉不新鮮,外觀會變黃發霉、聞起來有酸味、摸起來會黏黏的,而最佳的保存溫度是在冷藏10度以下。至於此次釀禍的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多可怕?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且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王介立指出,由於米酵菌酸為高度脂溶性,推測一旦遭到感染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且目前沒有解毒劑,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對醫師而言相當棘手。
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腎臟科醫示警:導致人體細胞「全面性壞死」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人體只要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究竟「米酵菌酸中毒」有多可怕?對此,腎臟科醫師王介立指出,米酵菌酸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會對人體細胞發動「無差別攻擊」,導致細胞全面性壞死。醫師王介立在臉書發文表示,粒線體是人體發電廠,而粒線體毒素「米酵菌酸」造成的危害,就是讓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難以繼續提供身體能量,最終導致「全面性的細胞死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粒線體毒素之一就是氰化物。王介立透露,目前醫界對於「米酵菌酸」的相關報告並不多,不過由於此毒素為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一旦入侵恐遍布人體,而這也意味著採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方法移除毒素,效果並不佳。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至於該如何避免吃下米酵菌酸?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建議,民眾應盡量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麵等主食,由於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材,不論從外觀、味道及口感上均無異狀,很難像一般腐壞食物容易被察覺,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將毒素吞下肚。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致死率達4成!毒物醫洪東榮曝:可嘗試「1方法」救命
台北市遠百信義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導致2人死亡、5人重症命危,衛生福利部昨(28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解剖死者後發現,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檢出該毒素,事實上米酵菌酸毒性相當兇猛,只要些許劑量就可能喪命,且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對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建議,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洪東榮表示,毒性十分猛烈的米酵菌酸,只要被人體攝入1至1.5毫克就能致命,當粒線體遭到毒素入侵,包括腦、肝臟、腎臟等器官及身體組織都會受到損害,無法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且一旦細胞壞死是不可逆的傷害,更沒有解毒劑能讓粒線體恢復功能,因此「米酵菌酸中毒」的死亡率高達4成以上。目前醫院救治肝腎衰竭的患者,大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或是採用血液透析(洗腎)、血漿置換術,移除體內毒素,醫界對於米酵菌酸中毒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仰賴身體器官自我修復,洪東榮認為,或許可嘗試使用「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 Cystein,NAC)解毒劑來救治中毒患者。他解釋,此種解毒劑通常用來治療「乙醯氨酚」中毒患者,像是服用過量普拿疼,由於乙酼氨酚與米酵菌酸有不少相似中毒症狀,嘗試用它作為解毒劑,可能對於搶救米酵菌酸中毒的患者有助益。針對使用NAC當解毒劑,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持不同看法,他指出以中毒患者的病況而言,只能透過血漿置換術清除毒素,緩解病程發展,要想使用NAC救命恐怕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