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星
」46億年歷史小行星「貝努」樣本降落猶他州 有助科學家解「地球起源」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探測器「冥王號」(OSIRIS-REx),歷經耗時7年、往返62億公里的旅程,已於24日釋放至今最大的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這個攜帶貝努(Bennuvu)岩石等物質的小行星樣本具46億年歷史,將有助於科學家研究地球起源以及解決對於早期太陽系的疑問。根據外媒報導,冥王號任務耗資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2億),自2016年發射後於2年後抵達小行星「貝努」,並於2020年10月成功在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其中含約250公克的岩石、塵土等物質,在完成任務後,於在2021年5月開始返航。經過長達2年多時間,冥王號回到地球軌道,並於2023年9月24日在地表上空約10萬公里處釋放樣本艙,樣本艙降落於猶他州西部沙漠美軍達格威試驗場(Dugway Proving Ground),由NASA美國空軍團隊收回。儘管250公克不多,但對於NASA團隊預計進行的試驗已相當足夠,詹森太空中心(JSC)科學家斯坦貝利(Eileen Stanbery)表示,「我們可以以非常高的倍率分析非常小的粒子,及如何將10微米大小的顆粒切成10幾片,並以奈米為刻度繪製圖像,所以250公克是很龐大的。」據報導,這不僅是NASA首次從小行星上採集樣本,更重要的是成功收回,初步檢查顯示樣本艙在降落過程中無受損。這個猶如輪胎大小的樣本艙以每秒12公里速度進入大氣層,多虧防護罩和降落傘,樣本艙得以減緩下降速度,成功降落。冥王號釋放樣本艙後,NASA將再次賦予它新任務,探索另一顆小行星99942號「死神星」,貝努樣本將於25日空運送往NASA位於德州的詹森太空中心進行後續分析。貝努是一顆「近地天體」,直徑約500公尺,外觀呈現陀螺狀,平均每6年行經地球附近一次。科學家判定貝努上的岩石成分約有46億年歷史,包括在太陽系中最古老的物質,還有更重要的是富含碳機物質及含水礦物質;而根據計算運行軌道的預測,貝努很可能在159年後,也就是2182年的9月24日時非常靠近地球,甚至與地球發生撞擊。因此科學家特別關注這顆小行星,藉由冥王號的近距離觀察與採樣,希望發掘更多資料來了解地球歷史,並研究未來避開撞擊的可能性。
搜奇/死神星2029年進逼地球 威力逾11萬顆廣島原彈
美國太空總署(NASA)雖然有防禦措施,阻止其他星體或物體要撞擊地球,不過根據NASA公布的資料顯示,一顆直徑約1100英呎(約335公尺)的巨大小行星「死神星」正朝地球直奔而來,並將在2029年4月14日4時和地球擦肩而過。按照觀測數據,死神星普遍被認為不會撞地球,但若碰撞若發生,將釋放超過11萬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科學家透過掌握的數據認定死神星不會與地球相撞,但若撞擊真的發生,死神星撞擊地球將釋放出約1411萬4000顆廣島原子彈。(圖/Pixabay)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這顆命名為99942的小行星,又被稱為「死神星」(Apophis),是一顆近地小行星,早在2004年就被專家發現,透過觀測數據顯示,死神星將在台灣時間2029年4月14日4點49分時最接近地球,並以1萬9千英里(2萬5749公里)的距離掠過,不過死神星與地球最近距離不斷上修,因此普遍被認為不可能上演「彗星撞地球」的戲碼。NASA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29年死神星掠過的難得經驗將有助相關研究進行,屆時科學家將出動光學望遠鏡與雷達望遠鏡對其加以觀測,而部分地區的民眾則可透過肉眼見證與「死神」擦身而過的瞬間。雖然科學家透過掌握的數據認定死神星不會與地球相撞,但若撞擊真的發生,NASA曾經估算,死神星撞擊地球將釋放出約1480兆噸TNT的能量,換算下來約合11萬4000顆廣島原子彈,可能造成種族毀滅等級的大規模浩劫。除次之外,地球的大氣層雖然看不到摸不到,卻有如地球的防護罩,將許多來自太空的有害物質隔絕在外,不過有研究指出,其實每年平均有多達5200噸外星塵埃到達地球表面。根據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來自南極中部冰穹C科學考察站「康宏站」(Concordia Station)的研究人員,針對當地積雪樣本進行微型隕石採集,最終獲得1280顆未熔化的微型隕石,以及808粒直徑在30至350微米之間的宇宙塵埃,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進行分析後做出結論,顯示每年約有5200噸的太空塵埃落在地表,其中較大的微型隕石和宇宙塵埃分別占1600噸與3600噸,這數據並不包括較大體積的隕石碎片,另外,這些塵埃經過大氣層洗禮前,總重約為1年1萬5000噸,這也顯示大氣層稱職地扮演著守護地球的角色。巨大小行星「死神星」正朝地球直奔而來,並將在2029年4月14日4時和地球擦肩而過。(圖/翻攝自perf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