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留食物
」垃圾車清潔隊「11點提醒」教你怎麼倒回收! 他嘆:別直接丟上來
你知道在「追」垃圾車時,到底怎麼「正確倒垃圾」嗎?近日一名清潔隊的隊員就表示,許多鄉親並不太清楚究竟什麼物品可回收、不可回收,亦有極少數民眾無法分辨廚餘和垃圾,因此他列出11點提醒,希望網友們可以一起做好分類、環保愛地球。臉書粉專「大蘋果小太陽 活力粉絲團」,在23日轉發了一篇「垃圾車回收車清潔人員的心聲」,而該名清潔人員也提到,許多人不太知道可回收與不能回收的物品如何分類,並點出11種物品,「我想在此與親愛的您們分享一下何謂回收物品」。1.紙類:衛生紙屬於垃圾,不可回收;如果是紙箱,希望民眾能自行拆開,「一天下來拆數十個紙箱,手指頭痛痛要看醫生……」。2.寶特瓶:瓶內不要殘留液體,有不少民眾喜歡把菸蒂加水裝在裡頭,請務必注意。3.玻璃類:玻璃類並不包括瓷器,諸如碗盤、花瓶都是不可回收的,強化玻璃也不可回收,麻煩大家直接丟垃圾車即可。另外,玻璃容器內也要清理乾淨,並請分開給回收人員。4.金屬類:只要是銅、銀、鋁、鐵、金都可回收,雖然雨傘是鐵類,還是要先將外層膠布拆掉才可回收。5.塑膠袋:例如食品、衣物的包裝袋等等皆是垃圾,塑膠袋只有「手提軟性塑膠袋」可回收,「摸起來硬硬的袋子就不行,並且要乾淨不能有臭臭的液體在裡頭噢」。另外,裝藥物的袋子、鋁箔包裝袋,通通屬於垃圾;餐盒、飲料杯類則必須清洗乾淨,不可殘留食物或液體。6.舊衣物:只有衣服跟褲子可回收,床單罩、枕頭都是垃圾,鞋子也是不回收的。7.燈管燈泡:可以回收,但是破損的就要丟垃圾車。8.光碟CD、DVD:光碟可以回收,但錄音帶跟錄影帶要丟垃圾車,那些都是不可回收的物品。9.家電類:皆可以回收,但像是超大冰箱或其他超大型家電,就要視情況收取了,「畢竟回收車容量有限……我們一台車回收幾百户,收取量驚人,希望鄉親包容」。10.保麗龍:交由回收人員回收,上面有膠帶、貼紙的要清除乾淨,若可以先折成小塊就能放比較多,裡面一樣要清洗乾淨,尤其是放海產的真的是五味雜陳。11.電池:行動電源、家用電池、汽機車電池。最後,該名清潔人員提醒,也許很多朋友認為回收人員態度差不親民,是因為回收人員都很累,需要站在行駛的車上分類所有東西,很不容易,希望大家不要把物品用丟的上來,然後灑得車上四處,「很抱歉無法微笑面對大家」。
免洗筷毒又髒!重症醫曝「這款筷子」病菌爆多:比馬桶蓋髒8倍
每天吃飯會用到的筷子,洗過就乾淨了嗎?其實上面所潛藏的細菌數量出乎意料的多,若不小心吃下肚恐導致食物中毒、腸胃炎,尤其又以「1設計」的筷子最骯髒,含菌量竟比馬桶蓋高出7至8倍。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生活中常用到的餐具「筷子」,容易滋生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及幽門螺旋桿菌等致病菌,若不慎吞進這些細菌,恐引起食物中毒、腸胃炎等病症,嚴重甚至染上致命的疾病。黃軒引述台灣一份研究指出,針對「4種材質的筷子」分析清洗乾淨後的含菌量,發現不鏽鋼筷的含菌量為最低;竹筷和仿瓷筷子的含菌量相近,但均已超過200(隻)的標準值;而木筷的含菌量高達600,超出標準值的3.3倍。黃軒進一步說明,其中又以含菌量高達1.3萬的「有條紋竹筷」最可怕,細菌數不但比一般竹筷多了37倍,甚至比馬桶蓋骯髒7至8倍,且木筷在潮濕的狀態下,也較易發霉和繁殖細菌,每20分鐘細菌繁殖速度就會增加1倍。那麼使用免洗筷是否較為衛生?黃軒示警,免洗筷與普通筷子的細菌檢出率「無顯著性差異」,且免洗筷的硫化物化學含量又更高,最好不要使用衞生筷「又髒又毒!」對此,黃軒也建議,洗滌筷子時應仔細清洗,避免上面殘留食物殘渣與油汙,清洗乾淨後要「散開晾乾」,再將「筷子頭朝上」放進筷筒,並且要垂直擺放筷筒,以免筷子頭沾染筷筒底部的細菌,最好的做法是每周定期消毒。
牙膏別沾水「飯後別馬上刷」 16項刷牙迷思曝光
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可以遠離蛀牙。許多人刷牙前,一定會把牙刷給沾濕,然而專家卻提醒不要這麼做,另外還有許多迷思,像是飯後立刻刷牙、改善牙周病的牙膏等,讓人長知識了。《人民日報》點出16項刷牙要注意的事情:1、最好不要用冷水刷牙口腔專家提醒,刷牙時用最接近自己體溫的溫水,效果最好。2、擠牙膏別沾水牙膏不是用泡沫來清潔牙齒,而是靠裡面的清潔成分和牙刷與牙齒的摩擦,牙刷不沾水,擠上牙膏慢慢刷,漸漸出現細微的泡沫,牙膏的清潔成分才能被發揮到最大。3、牙膏買2種,分早晚用白天唾液分泌量是晚上的3~4倍,容易抑制細菌產生,且口腔內易殘留食物殘渣,應使用清潔功效好的牙膏;晚上人處於睡眠狀態,唾液分泌不足,應使用抑菌型牙膏。4、家人不要共用牙膏全家共用一支牙膏,容易互相傳染口腔疾病,如家中一人感冒,或患有口腔疾病,在刷牙口語牙刷相互摩擦下,又會將病毒、細菌傳播到其他人的牙刷上。專家提醒,擠牙膏不要沾水。(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5、使用含氟牙膏研究顯示,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2次,患齲齒(俗稱蛀牙)的危險性降低40%,但學齡前兒童刷牙時會因誤吞部分含氟牙膏,引起腸胃不適,甚至是氟化物攝入水平的變化,因此兒童不宜使用。6、買牙膏避開7種壞成分牙科專家建議,應避免7類牙膏成分,十二烷基聚氧乙醚硫酸鈉(SLS)、 「三氯沙」(triclosan) 、染料劑、調味劑、水合矽石、酒精、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7、選擇軟毛牙刷硬的尼龍牙刷對刷除牙齒表面的菌斑、牙銹效果好,但長期使用易損害琺瑯質;軟的尼龍牙刷摩擦力小些,對琺瑯質的損害也較小。8、牙膏擠太多,牙齒會變脆體內含氟過多會形成氟斑牙,使牙齒變脆,刷牙時不需要擠上一整條,黃豆大小就足夠。太多牙膏會讓牙齒變脆弱。(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9、牙刷越普通越好如果口腔、牙齒沒有疾病,或病變不嚴重,建議使用傳統普通牙膏。10、藥物牙膏不能治牙周病某些中草藥牙膏能減輕牙齦出血症狀,但慢性牙周病患者可能沒有局部出血症狀,僅靠牙膏的功能和是否出血來自行判斷,可能延誤病情,導致情況更嚴重。11、牙齒沒了也得刷牙刷牙不僅是清潔牙齒表面,而是整個口腔環境,包括牙齦面和舌頭,就算牙齒掉了,但黏膜、牙齦等組織都還在。12、飯後別馬上刷牙用餐時大量酸性食物會附著在牙齒上,使牙齒表面的琺瑯質軟化,甚至與鈣、磷分子產生反應,牙齒會變得軟而脆,此時刷牙會破壞琺瑯質,損害牙齒健康。(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13、牙膏中有「沙子」?立即停用劣質摩擦劑不僅使琺瑯質越來越脆弱,還會磨損牙齒與牙齦的結合部位,造成牙齦萎縮,刷牙時要注意口感,若感覺牙膏質感粗糙,有沙子般的顆粒留在嘴裡,立即停用。14、牙膏要經常換品牌長期使用同一種牙膏,可能會使一些有害的口腔病菌產生抗藥性,從而使牙膏失去作用,經常更換牙膏種類,能維護正常的口腔菌群,有利於牙齒健康。15、牙膏底部標黑條,有毒嗎?牙膏軟管底部的色標主要用於牙膏灌裝封尾時的定位與識別,這樣的包裝很常見,和牙膏的成分沒有關係。16、3個訊號提醒換牙刷(1)牙齦根部顏色變深,說明累積較多汙垢。(2)刷毛尖變軟塌,代表磨損度較大,已無法有效清潔牙齒。(3)如果刷毛之間距離明顯變寬,就更容易殘留牙刷根部。
紙吸管藏癌3/滲血海龜催生環保限塑商機 不要再買了!重複利用才正確
2015年哥斯大黎加岸邊一隻海龜成為全球焦點,因為牠鼻子內卡了一根15公分長的塑膠吸管,使牠不斷流著鼻血,那一刻喚醒大眾環保意識,也催生出巨大的限塑商機。仔細想一想,為了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你是不是買了更多環保杯、環保手搖杯帶、環保餐具?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重複利用這些產品直到它壞損,那就失去環保意義,也依舊救不了海龜。近日因紙吸管含致癌成分,而讓環保議題再成焦點,資源循環署表示,禁用塑膠吸管的初衷是希望民眾盡量不要使用吸管,可採直接喝的方式,若有需要也應是使用不鏽鋼或玻璃吸管,「因為它們可以一再使用,不是用過就丟。」但許多消費者因此購買許多相關商品,舉例來說,台北、新北於去年12月、今年5月起開始在連鎖超商速食禁用一次性塑膠杯之後,momo電商平台發現單月環保杯業績瞬間增加4成。不只如此,周邊商品如環保手搖杯袋、吸管等也都賣得嚇嚇叫。根據外電報導,自從2015年塑膠吸管成為眾矢之的後,全球光是一年的拋棄式紙吸管的市場就高達16億美元。就連蘋果iPhone也改採環保再生材料,業界評估將引爆數千億元的環保商機。但回歸到根本,卻有許多民眾不曉得正確的資源回收方式,根據環境部調查,在一般垃圾中有超過4成的可回收資源,包括廚餘、塑膠、紙類、紙製容器通通都被裝在一起丟棄。除此之外,最常見的錯誤方式還有錯誤分類,以1杯手搖飲料為例,紙吸管是一般紙類回收;可生物分解PLA吸管則歸屬於可堆肥處理;塑膠封膜PET應丟棄在塑膠類;淋膜紙杯則是廢紙容器類。2022年4月環保署規定連鎖超商、速食、飲料、超市等通路外帶飲料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杯」,也以降價方式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杯。(圖/趙文彬攝)華紙纖維材料事業部總經理陳瑞和受訪時表示,由於手搖飲料杯分類方式過於複雜,不免讓人覺得麻煩,所以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整杯丟在一般垃圾類,若能推廣使用不含塑的全紙商品,「從紙封膜到全紙回收杯,民眾只要和過往一樣,整杯丟入『紙類』回收桶,循一般廢紙回收管道處理,就能減少後端回收商的成本與工序,避免因回收不當造成二度污染。」另一個常見的資源回收錯誤是沒有倒掉剩餘的食物液體,資源循環署表示,先倒掉殘留食物與液體、並且稍微沖洗,可以讓後續的回收更順利,也不會污染其他回收物品,「不要留下過多食物殘渣,但也不必洗到非常乾淨,因為後續都會經過專業處理,只要好好分類就可以。」
16浮屍詭現沿海!高大成揭是否為「同一案」3關鍵
台灣沿海海域近期屢傳浮屍案,截至今(29日)下午已有多達16具遺體被發現,且其中5人持有我國身分證,範圍涵蓋桃園、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及高雄等地。對此,法醫高大成指出要釐清3個關鍵,才能確定這些案件是否為同一案,以及死者是否在成為浮屍前就已死亡。高大成指出,這3個關鍵分別是生前溺水還是死後溺水、死者胃部有無食物、死亡時間區間有沒有超過1週。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無生前溺水,如有則臟器裡會出現海藻、浮游物,「即使變成乾屍也找得到」,且由於每個海域的藻類會不太相同,可以看出是否為同個地點或事件。反之,如果是死後溺水就可能是他殺,高大成表示,如果遺體變成乾屍狀態,雖然會讓外傷較難被看出來,但死者生前若遭毆打死亡,體內的血塊就一定會被發現;而體內器官又是另一關鍵,高大成表示,若是被活活餓死,除了胃會空無一物,全部器官也會嚴重變輕,例如肝臟重量就可能只剩一半。最後,如果浮屍的死亡區間相差不到1至2週,那麼屬於相同案件的可能性就提高,反之就可能是不同案件混在一起,高大成猜測,這些浮屍可能是台灣人要去海外、外籍人要進入台灣,才會剛好有台灣及外籍死者。
「小強」出沒超崩潰!醫師教3招除蟑法 不需要拖鞋打爆蟑螂
蟑螂生命力頑強,是許多家庭最想根絕的頭號害蟲,恨不得將牠打爛噴汁。這麼可怕的生物,到底該怎麼處理才對?對此,皮膚科醫師蔡逸姍分享3種超簡單的殺蟑妙招,不需要拿拖鞋打爆它,家裡也不會再出現可恨的小強蹤跡。拖鞋打偏! 蟑螂出沒家中讓人超崩潰。( 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根據一項調查研究指出,在城市裡40至60%氣喘患者有蟑螂過敏原抗體IgE ,在台灣過敏原排行榜僅次於塵蟎。蔡逸姍表示,雖然蟑螂是重要的分解者,但也可能四處傳播病菌、汙染食物,甚至引發氣喘、皮膚搔癢、流鼻水、打噴嚏等危害,蟑螂的唾液、分泌物、表皮脫落、排泄物、甚至死掉的屍體,都可能引發上列各種危害。預防蟑螂出沒,食物沒吃完要密封,家中保持乾淨。(圖/報系資料照)若想有效消滅蟑螂在家中出沒,中山女高生物老師蔡任圃的建議,可從3方面對抗蟑螂。首先就是餓死蟑螂,民眾只要將食物收好、若沒吃完的食物則要密封罐夾鏈袋或冰起來,同時不要殘留食物屑,家中保持乾淨。再來,可以渴死蟑螂,例如晚上塞住排水孔,地板保持乾燥,使蟑螂沒有水源可喝。建議可以使用手搖杯倒扣在排水孔口,晚上暫時封住排水口。最後,噴死蟑螂,也就是遇到蟑螂不要用拖鞋打,可以使用肥皂水噴撒蟑螂,效果比殺蟲劑環保且安全有效;蔡逸姍指出,雖然蟑螂有可能從鄰居家、或是附近的餐廳跑來你家,但盡可能地維持居家環境乾淨,就可以減少讓蟑螂拜訪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