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中心
」 顏宗海 農藥 中毒 食藥署 譚敦慈漱口水爭議2/「刺激黏膜、增生細菌」恐增4癌症風險! 醫:非單一原因勿恐慌
含酒精漱口水不僅會影響血壓調節,早在15年前就有研究認為其增加口腔癌風險,接著又有另一項研究稱咽喉癌也與其相關,都與酒精刺激黏膜有關。今年6月,比利時研究針對知名品牌的含酒精漱口水進行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會讓口腔增加2種致癌細菌,可能會增加食道癌、結腸直腸癌風險。不過,醫師認為癌症的發生非單一因素,呼籲民眾不必因此恐慌。 2009年,墨爾本大學口腔醫學副教授麥克勞在發表於《澳洲牙科醫學期刊》的報告中指出,他們評估數份研究後,「有充分證據顯示」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報告指出,含酒精漱口水中的乙醇會讓致癌物更容易滲透進入口腔組織,造成傷害,酒精副產品乙醛據信也有致癌性,並可能在漱口時囤積在口腔中。 這份研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牙醫師抨擊研究不夠嚴謹,且不該只以單一論文的結論作為定論。2014年,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牙醫學院資深講師David Conway在發表於《口腔腫瘤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指出,一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超過3次,會使口腔癌和咽喉癌風險升高。英國牙醫師公會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當時也跳出來澄清「這項研究結果並非定論」。 2024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團隊在《醫學微生物學雜誌》成果,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連續3個月每天使用知名品牌含酒精漱口水,然後再連續3個月使用安慰劑漱口水。研究發現,每天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後,參與者口腔中的具核梭桿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2種細菌的含量明顯增加,而這2種細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侵入性感染,並與多種癌症有關,例如食道癌和結腸直腸癌。研究指出,含酒精漱口水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風險,其中與酒精會刺激口腔黏膜有關,比起吸菸風險更高。(圖/報系資料照)研究人員指出,知名品牌漱口水含有約20%的酒精,而酒精可能會擾亂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平衡,導致某些有害細菌的滋生。雖然這項研究僅針對單一品牌含酒精漱口水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認為,使用其他含酒精漱口水後,也可能對口腔細菌產生類似的影響。 針對漱口水致癌的疑慮,衛福部認為,傳統漱口水內含的酒精量,目前並無實證顯示會增加口腔癌機率。「酒精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目前仍未有定論,衛福部也只說『未證實』而已。」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癌諸多危險因子中,酒精是最直接影響的關鍵,主要就是它長期對細胞會有不好的影響。 口腔癌防治先驅、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韓良俊也曾指出,酗酒、抽菸、檳榔導致口腔癌主要是「局部作用」,口腔黏膜直接受到這些危險因子的影響,而漱口時酒精停留在口腔的時間有時更長。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則認為,癌症的原因往往相當多元,並非單一因素就會致癌,漱口水會致癌目前僅是理論推測,尚無大型研究實證,因此不必過度恐慌。黃斌洋則認為,長期使用漱口水前,最好諮詢醫療專業人員的意見,並依據個人症狀選擇適合的漱口水,當症狀緩解時就不要再使用漱口水,以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漱口水爭議1/酒精濫殺好菌「恐影響血壓升降」 換季防爆發心血管疾病
在商業廣告多年的宣傳下,許多人都認為漱口水是必備的口腔清潔用品,事實上並非如此,甚至有醫師警告,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可能會影響血壓,甚至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秋冬換季溫差變化大,三高族群需特別當心。 秋天氣溫瞬息萬變,正是心血管疾病發季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資料,心臟疾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每年超過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尤其最常發生在季節交替時。 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主任張庭瑜表示,血壓是最大關鍵,幾乎8~9成的腦出血都跟血壓有關。「每到冬天腦出血患者就增加約3成,除了溫差大會刺激血管收縮,天氣冷也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腦出血風險,所以首先要定時服用血壓藥,同時做好保暖工作,再來就要注意症狀。」 但血壓無聲無息,很多人血壓高也不自知,萬一無意中刺激血壓上升,可能就會引爆心血管疾病,而日常生活常見的漱口水,竟然可能是肇禍兇手? 美國心臟外科醫生Jeremy Londonb日前在社交平台PO文表示,為了心臟健康,他不會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因為這類漱口水會殺死口腔內所有細菌,其中包括好的細菌,這些好菌有助人體產生一氧化氮,能幫忙血管壁擴張,有助於調節血壓,當這些好菌都被殺死之後,自然就會影響血壓,尤其對患有高血壓的人更不好。 「英國也有這樣的相關研究,關鍵就在於一氧化氮。」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一氧化氮可刺激血管的內皮細胞擴張舒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同時增加血流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此外,一氧化氮也可避免血管內壁形成斑塊、血栓阻塞,減少中風和心肌梗塞的機率。 多數民眾依賴漱口水緩解口腔不適症狀,醫師建議度過急性期後,還是要根本治療病因才是解決之道。(圖/報系資料照)國際期刊《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2022年時曾進行研究,找來19名健康民眾開始每天用2次含酒精漱口水,並測量血壓。結果發現,24小時內,血壓上升了2到3.5毫米汞柱,而血壓每升高2毫米汞柱,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分別升高7%和10%。 「除了殺光好菌,含酒精漱口水也會影響唾液分泌!」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表示,口腔唾液中含有許多免疫球蛋白與酵素,含酒精漱口水因為容易揮發,所以會進一步影響唾液腺分泌,導致口腔唾液變少,也可能影響血壓升降。 黃斌洋提醒,只要好好刷牙、使用牙線,其實可將漱口水作為選擇性輔助用品,除非是雙手較不靈活的長輩或中風患者、或剛動完口腔手術者才需要。大多數民眾可能是因為牙周病、牙齦發炎等原因使用漱口水,建議先治療好口腔疾病才是根本之道,而非依賴漱口水。
老翁採路邊野菇…吃完竟看到「魔神仔」 醫診斷:是魔菇
來路不明的野菇不要亂採!一名69歲男子在路邊採摘蕈類,以為是雞肉絲菇,沒想到回家之完後,出現頭暈、尿失禁,還出現幻覺稱看到「魔神仔」,就醫檢查發現尿液中有「魔菇」代謝物,確定中毒。台灣已知至少有29種有毒蕈類,國內毒物中心在1986年到2004年間,共登錄43起蕈類中毒事件,多數發生在春季到秋季雨後,因採食蕈類所致,臨床表徵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來,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指出,全世界已知的蕈類有超過5000種,其中100到150種有毒,20多種毒性最強,曾導致死亡。據了解,有一名69歲男子在堤防邊道路採摘蕈類,誤以為是雞肉絲菇,吃下後產生嚴重噁心、冒汗,腹瀉超過10次、腹痛長達3小時,就醫後醫生給予點滴和止痛藥物治療,但仍有發冷、腿部發紫情況,還發燒到39.5度,經治療改善,但隔天仍有腹瀉及尿液滯留的情況,疑為綠褶菇中毒。楊振昌說明,該個案的2份樣本經檢測核基因片段序列,顯示為土生念珠菌,明顯與送驗樣本外觀不同,研判應是樣本寄送與處理過程已造成其他微生物大量滋生,因此無法針對標的物種提供正確的分子鑑定結果。經尿液鹼性藥物檢驗,檢出psilocin,是「魔菇」代謝物,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中毒後30~60分鐘可能會產生頭暈、無力、焦慮、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嚴重者(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死亡。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提醒,看到路邊生長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餽贈親友,以避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假如不小心誤食而中毒,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小米粽案怪急診?邱泰源發言引基層醫怒火 醫事司長急緩頰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後續查出農藥托福松被混入小米粽。國民黨立委盧縣一質疑,為何第一位死者送醫時,醫師沒察覺可能是食物中毒。衛福部長邱泰源回應,應加強急診醫師的防範性,需要系統性檢討。但此話遭醫師怒轟,全台醫學毒物中心查了3天才知道是農藥中毒,卻要求急診醫師第一時間就要發現,實在太困難。上月18日凌晨,一名婦人食用了自製的小米粽後身體不適,緊急送醫仍宣告不治,家人在不知情之下,分送小米粽給守靈的親友,導致多人陸續送醫。該案共12人食物中毒,其中4人死亡。曾擔任屏東偏鄉衛生所主任的盧縣一指出,第一位死者送到急診室後判定死亡,醫師詢問後就當作一般疾病處理,開立乙種診斷書回去報請相驗。盧縣一指出,為什麼第一時間沒辦法釐清是否為食物中毒事件?托福松的味道非常不好聞,患者送醫時應有明顯的臨床症狀,病歷上有無記載?衛福部應去了解。邱泰源回應,如果是自己和國民黨立委蘇清泉這種年齡的醫師,只要是農民來看診,懷疑是中毒,都會趕快戴兩層手套,「不然像是巴拉刈,可不是開玩笑的!」他接著說,可能因為農藥中毒事件發生越來越少,急診醫師的防範性須再加強,需要整體系統性的檢討。此話引起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不滿,他表示,台灣急診一向像菜市場一樣,只有10分鐘的時間好好看病人;全台醫學毒物中心一起大辦案,查了3天才知道是農藥中毒,卻要求醫師第一時間就要發現,「太困難了吧!」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回應,部長應該是講得比較快,並不會檢討急診醫師、釐清責任,但會檢討制度面,可當作未來的教材;將從案例中學習,並作成提醒,發通函給各公會,提醒醫師參考。
小米粽事件「急診醫敏感度不足」? 邱泰源發言引基層醫怒火:傲慢又打擊士氣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於今年9月發生小米粽農藥中毒事件,造成4人死亡。曾擔任醫師的國民黨籍立委盧縣一今(9)日對衛福部長邱泰源提出質疑,「第一位死者送醫,為何沒辦法第一時間懷疑是食物中毒?」邱泰源面對質詢時辯稱,「急診醫師敏感度不足」,還表示急診醫師的防範性需要再加強,需要整體系統性的檢討。這番發言引爆基層醫師的怒火,不僅有醫師譏諷,醫學毒物中心大辦案都查了3天才知道是農藥中毒,被檢討的卻是基層急診醫師。還有急診醫師直指部長的說法「充滿傲慢又打擊醫護士氣」,難以想像是從衛福部長口中說出。曾任偏鄉衛生所主任的國民黨籍立委盧縣一今日質詢時提到,小米粽事件第一位死者送醫時,為何無法第一時間釐清是食物中毒?尤其托福松的味道非常不好聞,送到醫院時患者應該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難道病歷上沒有記載這些東西嗎?衛福部應該要去了解,否則現在鄉親認為投訴無門、求償無門,已經要準備籌組自救會,沒有人能賠償他們生命的損失。對此,邱泰源回應,「對於這件事感到非常遺憾和難過」,稱「如果是自己和蘇清泉這種年齡,只要是農民疑似中毒,會趕快戴兩層手套,不然像是巴拉刈,這不是開玩笑的」。他還表示可能是因為農藥中毒事件發生比例越來越少,急診醫師的防範性稍微需要再加強,需要整體系統性的檢討,至於求償部分,會運用社工資源予以協助。然而,邱泰源的說法引爆了基層醫師的怒火,胸腔科醫師蘇一峰就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的急診室一向像菜市場一樣,急診醫生可能只有10分鐘的時間好好看病人,要求急診醫師第一時間就發現實在強人所難。他還譏諷表示,「醫學毒物中心大辦案都查了3天才知道是農藥中毒,被檢討的卻是基層急診醫師?」由前急診醫師經營的粉絲團「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更是為基層急診同仁抱不平,表示如果病人是一群人集體來送醫,並且表現出相似的症狀,急診醫師很容易就能判斷是中毒。但如果是一個8、90歲的老人家,送到急診時已是OHCA狀態,家屬也沒提供可疑病史,「那要急診醫師直接猜是中毒,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他還指出,就算是在台北市這樣醫療資源豐富的地區,寶林茶室中毒事件也沒辦法在第一時間就抓到原因,何況是醫療資源相對稀少的花蓮。鄉民需要情緒宣洩出口,但絕對不應該是幫忙救治病人的急診醫師。邱泰源身為衛福部長,面對質詢時說的應該是「這是一個困難的案件,我相信醫師已經盡最大的努力在救治,我們會將這個案例作成教育訊息,讓更多急診醫師在未來能更有警覺。」而不是講得像是:「我這個年紀的醫師都對農藥中毒很有警覺啦,現在年輕醫師就是見識太少了。想(對醫護)求償嗎?我們幫你!」因此他認為,邱泰源的說法「充滿傲慢又打擊醫護士氣」,難以想像竟然由衛福部長口中說出。安東尼蘇還表示,小米粽事件發生後,急診醫師同仁們早已討論過這個案例,大多認為想準確的判斷「非常困難」。特別是在OHCA狀態下,病患根本無法說出任何訊息,許多的毒性症候也會變得不明顯,「我沒看到哪個白目說這還好吧怎麼看不出來?」他還以盧縣一提出質疑的「尤其托福松的味道非常不好聞,送到醫院時患者應該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反諷:「你要問的是,為什麼農藥這麼不好聞,但受害者全家都沒察覺還吃了下去。」認為受害者吃了都沒聞到了,為什麼覺得急診醫師能聞出來。還有網友留言指出,「當天急診醫師有問有沒有可能中毒,是家屬自己斬釘截鐵的說不可能啊~~(電視有播出來)」。安東尼蘇進一步指出,小米粽事件的肇因,衛福部查了幾天查到是有機磷,但來源是什麼?用「殘留」根本說不過去,因為症狀太凶猛,臨床上只有自殺或人為添加才會這麼嚴重,「一場到現在還充滿謎團的事件,你現在回頭去找第一位接觸的急診醫師,指責他沒有第一時間判斷是何種毒物中毒?係爹靠喔幹!」許多網友在安東尼蘇的發文底下留言相挺:「吃小米粽的沒有感覺,醫師要望聞問切,嗎的,官字二個口」、「講幹話最簡單,建議以後接OHCA病人,急診醫師要先觀落陰」、「農藥中毒→找醫師賠償,這個邏輯真是不可思議」、「責難第一線同仁是我國官場文化,舉凡小孩被保母打死、毒物事件都可以看到這種論調!」
台東蝸牛小米粽「人體檢驗結果曝」 11人全驗出托福松
台東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爆發「蝸牛小米粽」食物中毒案,造成12人送醫,其中3人不幸喪命,食材檢體送驗確定驗出劇毒農藥「托福松」。疾管署今(24日)公布人體檢驗完整結果,12名個案除1名死者無醫院留存檢體可送驗外,其餘11人均自血液或尿液檢出「托福松」。食物中毒案發生後,衛生局採食物檢體,另外也針對受害者的血液和尿液採檢,送疾管署南港實驗室,再比照寶林食品中毒案,分別交由台大法醫所、北榮毒物中心檢驗。副署長羅一鈞說明,綜合2單位檢驗結果,12名個案除了1名死者無醫院留存檢體可送驗,11名個案的血液和尿液中均檢出「托福松」,目前12名個案共計3人死亡、2人仍住院、7人已出院。據了解,衛福部緊急送驗剩餘的粽子,在食餘檢體中驗出劇毒有機磷農藥「托福松」,血桐葉和蝸牛則未驗出農藥。食藥署署長莊聲宏指出,小米粽檢出「托福松」後,進一步針對「食餘」檢體及內部5樣食材進行農藥托福松之定量分析,結果「食餘」(蝸牛小米粽)檢體檢出濃度為224mg/kg,小米、內葉、豬肉、蝸牛、竹筍的檢出濃度分別為 405、150、60、42、32 mg/kg,其中又以小米濃度最高。
台東小米粽害3死!毒物醫示警「托福松難清洗」 應釐清1關鍵
台東金峰鄉的賓茂和壢坵部落近日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目前懷疑是由「蝸牛小米粽」引起的。食藥署也對五種食材進行定量分析,發現小米的有機磷農藥托福松濃度異常高。對此,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目前的關鍵在於釐清這些食材是如何受到污染。據了解,這件事件起因於一名83歲的曾姓阿嬤在中秋節自製小米粽,材料包括血桐葉、蝸牛、竹筍、豬肉和小米粉。食用幾小時後,她不幸去世,親友在守靈時食用剩餘的粽子後,亦接連出現問題,造成總共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6人住進加護病房觀察中。衛福部已緊急送驗剩餘的粽子,並在檢測中發現了劇毒的有機磷農藥托福松,而血桐葉和蝸牛則未檢出農藥。食藥署署長莊聲宏表示,蝸牛小米粽的檢測結果顯示,檢體中托福松濃度為224mg/kg,小米、內葉、豬肉、蝸牛和竹筍的濃度分別為405、150、60、42和32 mg/kg,其中小米的濃度最高。食藥署與台東縣衛生局也於9月19日至台東縣金峰鄉之第一例死亡個案住家,採集第二批檢體6件,包括搗米臼內殘留小米粉、鹽、味精、醬油、廚房置物櫃內已開封外袋標示法台寶(芬普尼)及蒸煮鍋塗抹拭子,由衛生局寄送本部食藥署,已著手進行檢驗分析。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顏宗海表示,醫院經常收治有機磷殺蟲劑中毒的患者,通常是蓄意服用,死亡率約15%,而老年人則約為20%。他指出,托福松水溶性差,難以清洗,誤食後可能引發噁心、嘔吐,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休克及意識不清。顏宗海強調,當前的重點在於弄清楚這種農藥是如何污染食材的,是否為人為因素則仍待檢調釐清。顏宗海認為,這應該是國內首次出現如此嚴重的有機磷農藥集體食物中毒案例。他提醒,若誤食農藥,許多人會錯誤地以為大量灌水或喝牛奶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可能會引發吸入性肺炎,增加治療難度,最佳處理方式仍是立即送醫。
蝸牛小米粽釀3死!最新人體檢驗出爐 8人體內均有劇毒農藥「托福松」
台東爆發「蝸牛小米粽」中毒案,造成12人送醫搶救,其中3人死亡,還有6人仍在加護病房。衛福部19日公布,確認在粽子食餘檢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而疾管署今(20)日透露,最新人體檢驗結果出爐,收件的8名個案血液檢體均檢出有機磷「托福松」。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疾管署配合食藥署及台東縣衛生局,目前分送人體檢體(血液、血清、尿液)至台大法醫所及北榮毒物中心檢驗,最新進度為台大法醫所回報,收件之8名個案血液檢體均已檢出有機磷「托福松」,與食藥署食餘檢體檢驗出托福松結果一致。至於外界曾懷疑的「聚乙醛」,台大所收件8名個案均未檢出。在中毒事件發生後,衛福部18上午便由食藥署、疾管署派員南下,會同北榮毒物科醫師前往收治個案的醫院訪視個案;19日,再與衛生局調查小組成員前往台東金峰鄉賓茂村,至現場採樣,送回食藥署實驗室檢驗。其中,所採食物檢體包含蝸牛、血桐葉、蝸牛小米粽(食餘)等等,僅在食物殘餘中發現有機磷「托福松」,蝸牛跟血桐上均未檢出。另外,也針對受害者採血液與尿液檢體,將送往疾管署南港實驗室,比照寶林食品中毒案,分別交由台大法醫所、北榮毒物中心檢驗。據悉,此種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需要實名購買,現在用於瓜果類防治害蟲,但究竟農藥從何而來仍不得而知,有待檢調持續釐清。
暑假毒陷阱1/列管空窗「喪屍毒品」流竄全台 動物麻醉藥恐成下波新毒
7月13日新北三重一名25歲黃姓男子吸食俗稱「喪屍毒品」菸彈後撞死員警,引發社會關注,隔一天,基隆44歲劉姓男子同樣在吸食喪屍菸彈後,開車自撞起火。長達2個月的暑假才過一半,光是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就已破獲6起「喪屍毒品」交易案,其中一起賣家年僅17歲,7月30日信義分局更在新店破獲毒品工廠,查獲價值1100萬的喪失毒品原料,刑事局、新北市刑大也陸續查獲大批「喪屍毒品」。「喪屍毒品」成分依托咪酯(Etomidate)屬人體麻醉劑,法務部今年6月13日法務部毒審會決議後將依托咪酯列管為第三級毒品,預計10月正式上路,查獲警員透露,毒販因此囂張地向買家宣稱就算吸食被抓到也不會有刑責,而這四個月空窗期,正跨越暑假,長達2個月的暑假,令人憂心這類毒品會否傷害青少年的身心。根據內政部統計,警方每年暑假查獲青少年的毒品犯罪約占全年度3~4成,今年警方更是以麻醉藥依托咪酯為查緝重點。同樣鑽法規漏洞的還有動物麻醉藥「替來他明」(Tiletamine),恐成毒犯下波輸台重點毒物。依托咪酯是目前最新型的毒品,本來是人體使用的短效型麻醉藥,以靜脈注射使用,在台須由持合法執照的藥商進口限醫療使用。近年中國出現依托咪酯濫用現象,和傳統吸毒方式不同,毒販會將依托咪酯加入電子菸的菸彈中,還結合各式水果、茶香等風味,企圖增加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吸食依托咪酯能迅速擁有2至3秒全身酥麻放鬆的快感,但吸食後會無法思考、無法控制身體、異常顫抖、身體扭來扭去宛如殭屍,因此被稱作「喪屍毒品」,中國早在去年10月就已列管為毒品禁止吸食。毒販因此將市場轉向台灣,因為依托咪酯雖然已在多國被列為毒品,但在台灣目前仍是一般麻醉藥物,許多毒販直接宣傳依託咪酯可代替大麻並且合法,吸引不少年輕人爭相購買,還跟買家掛保證,不但吸食有快感,就算被抓到也沒有刑事責任。刑事局、雙北今年紛紛查獲多起依托咪酯菸彈、甚至加工廠,顯見「喪屍毒品」已擴散全台。(圖/報系資料照)新北市刑大去年9月首次在非法電子菸油中檢出該成分,短短不到一年,「喪屍毒品」便在全台流竄。新北地檢署今年3月查獲依托咪酯485公克、7月4日刑事局更破獲首宗以「依托咪酯」電子菸彈分裝場,查獲可製作1600枚電子菸彈的依托咪酯和果汁菸油,市價約480萬元,吸食依托咪酯的案例也屢見不鮮。眼看濫用情形愈演愈烈,法務部在6月13日緊急召開毒品審議委員會,決議將依托咪酯列管為第三級毒品,但9月行政院公告、10月才能正式上路,而這段長達4個月的過渡期僅能先用《藥事法》來裁罰輸入或製造的業者,但對吸食卻無法有所作為,也讓家長憂心不已,深怕正值暑假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會染毒。警政署強調,這段空窗期會持續加強查緝依托咪酯案件,也已經列暑假青春專案的重點查緝對象,以防制這類物質危害。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告訴CTWANT記者,依托咪酯使用過量會有三大問題,首先是「呼吸衰竭」,其次會抑制人體的腎上腺素,可能導致休克。第三,依托咪酯畢竟是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神經,若是同時又服用安眠藥或酒,很容易造成意識昏迷、呼吸衰竭。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執行長林芯瑩曾分享一位依托咪酯成癮案例,這位藥癮者說,吸食後的快感來得快去得也快,因此會不斷補充,頻繁使用的下場,就是逐漸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有一次開車等待紅燈時多抽幾口,下一秒回神時已撞上對向車道的車輛,短短半年就撞爛了家中3部車。不只依托咪酯,近年來毒販鎖定各式人畜麻醉藥,根據刑事局統計,近年受理混合式毒品檢驗數據來看,110年檢體數約17萬個,到了今年光是1-6月,檢體數就已有15萬個。根據最近中國的新聞指出,一種替代「依託咪酯」的動物用麻醉藥「替來他明」已悄悄在市場上出現,吸食後會出現筋攣、心跳過快、嘔吐、嚎叫等症状,過量可能會意識不清、死亡,未來是否將成為台灣下一波新興毒品,值得關注。預防新興毒品6原則
筷子切勿整把搓洗! 譚敦慈籲「2跡象」該丟了:恐全家得肝癌
許多人洗筷子時習慣「整把一起搓」,但無毒教母譚敦慈透露,此舉反而可能吃下毒物。她解釋,若是將筷子整把搓洗,不僅可能讓筷子上的圖案剝落,釋放出重金屬,這樣的方法也根本洗不乾淨,尤其竹筷子還可能因此發霉、長毛。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近日在節目《醫點不誇張》中分享,在她的家裡,每個人都是洗完自己的筷子後,再放到洗碗機中,也建議民眾「自己的筷子自己洗」。至於究竟該如何正確洗筷子?譚敦慈表示,筷子上通常有橫向的刻痕,應該要順著刻痕清洗,再把整根筷子直向搓過幾遍,務必要一根一根洗。譚敦慈接著分享,在大陸有很多「全家得肝癌」的案例,是因為他們常用的竹筷子很容易卡髒污,用到發霉卻不更換,一旦筷子裂開、長毛,還是應該把整組筷子丟掉換新。另外,譚敦慈堤到,自己家使用的是304不鏽鋼材質的筷子,而由於美耐皿材質的筷子容易變形,她不太會去使用;如果在吃火鍋時,切記不要把美耐皿的筷子泡在湯裡,「鍋子在那裡滾,美耐皿它沒辦法耐熱的」。對此,林口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指出,美耐皿屬於三聚氰胺和甲醛聚合物,表面上雖說可耐高溫達攝氏100度以上,但現實中使用,可能在攝氏40、50度就會開始溶出三聚氰胺。而他也強調,美耐皿餐具不能放入滾湯中加熱,也不可放入烘碗機烘,將會很容易變質,最好每1至2年就汰舊換新。
每天連皮吃蘋果…他「血中農藥超標」 譚敦慈籲:水果一定要刷洗
食用乾淨、新鮮的蔬果,能夠抗氧化、幫助排便,也能減低患上慢性病的風險。有著「無毒教母」之稱、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就分享,有位患者注重養生,每天中午都吃一顆帶皮的蘋果,但由於不去清洗,經檢驗發現血液中已經農藥殘留超標。譚敦慈在節目《挖健康》裡提到,自己在毒物科有遇過一個案例,這名患者很重視養生,中午都會去買蘋果吃,也覺得進口蘋果帶皮的功效更好,常常擦一擦外皮就食用,最後卻發現血中農藥超標。譚敦慈進一步強調,「所有的水果都要洗」,無論是香蕉、芒果等等,甚至在切哈密瓜前也要先清洗過。值得注意的是,譚敦慈直言,百香果在農藥排行榜裡每次都是前幾名,也需要特別小心。譚敦慈表示,洗水果不用流動的清水,只要準備一個水盆,將所有要吃的水果一起放進去,再拿出洗臉刷,把每個水果都泡在水裡刷洗,包括蒂頭都要刷乾淨,再拿水沖一下就完成了。另外,譚敦慈還說明道,雖然芒果無毒、富含維生素C,但由於芒果是漆樹科的水果,表面容易有汁液,與皮膚接觸可能會引起皮炎,因此民眾吃芒果前,也務必要將表皮刷洗乾淨,最後以水沖洗,避免出現過敏反應。
夏天吃西瓜「這舉動」致敗血症奪命! 譚敦慈示警:務必注意餐具
香甜多汁的西瓜常是夏季備受歡迎的消暑聖品,冰鎮過後再吃上一口,更會使西瓜便得更甜。不過,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就指出,過去曾有人用湯匙挖西瓜,吃不完卻又連著湯匙一起冰回冰箱,因此而感染李斯特菌,最後不幸敗血症逝世,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有著「無毒教母」之稱的譚敦慈在節目《挖健康》分享,因為家裡人口不多,在準備買西瓜回去食用時,都會選擇店家剖開後的部分西瓜,而她也提到,過去有學者發現,蓋保鮮膜的水果表面容易長細菌,所以當她回家後一定會先摘除西瓜上的保鮮膜。譚敦慈進一步提到,除了將保鮮膜撕開外,她還會用刀子薄薄地切除西瓜果肉的表層,也避免了塑化劑問題,再將西瓜切塊放進保鮮盒後,才會冰進冰箱。另外,譚敦慈提醒,民眾在吃西瓜等水果時,務必要用乾淨的叉子取用食物,不要把刀叉或湯匙再放入未吃完的水果中,以免滋生細菌,進而引發腸胃道發炎。而譚敦慈也舉例道,過去大陸曾有一名獨居者,因用湯匙挖西瓜吃,吃了幾口又將湯匙和剩下的西瓜一同放回冰箱,動作重複數次過後,西瓜也因暴露於室溫下開始孳生細菌,加上人類口腔內原本的細菌,造成這名獨居者感染李斯特菌,引發敗血症逝世。
夏季冷傷害1/一盤涼拌菜吃進加護病房 專家「6大建議」防中毒
氣溫直線飆升,讓人忍不住想消消暑,但無形中卻可能帶來健康危機?例如許多人愛吃的涼拌菜,其中就暗藏中毒風險,日本曾爆發450多人吃市集上的涼拌小黃瓜集體食物中毒,中國一位老人家因隔夜涼拌黃瓜引發感染性休克,送進加護病房差點喪命!專家提出6大建議,只要照做就不必擔心傷身體。2014年日本靜岡市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450多人因生食小黃瓜感染出血性大腸桿菌;2016年緬甸136人因吃涼拌木瓜絲而上吐下瀉;2023年中國四川一家四口吃隔夜的涼拌皮蛋而引發食物中毒住院;另一位同樣來自四川的67歲男子,吃下隔夜的涼拌小黃瓜後造成細菌感染,進一步引發感染性休克,幸好搶救後恢復健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涼拌菜雖然吃來爽脆美味,但一不小心卻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因為涼拌菜大多是生食,沒有經過高溫烹調的殺菌步驟,再加上夏天氣候濕熱,若沒有及時冷藏容易滋生微生物、細菌,所以食物中毒的風險就比較高。」「尤其是市場販售的涼拌菜,風險更高!」程涵宇坦言,自己幾乎不曾在市場買過涼拌菜,主要是市場環境、溫度都難以控管,還會有蒼蠅、蟑螂等,也難以做到生、熟食分區處理,再加上老闆經常一邊處理食材、一邊收錢,都很容易汙染食物。專家認為自製涼拌菜最安全,除了要徹底清潔雙手之外,也要注意使用的刀具、容器都要保持乾淨。(圖/123RF)程涵宇認為自己製作涼拌菜較為安全,但要注意以下6件事。「首先,盡量自製涼拌菜;其次是一定要先清洗雙手;第三,是製作時生熟食器具要分開;第四,食物及鍋具要用冷開水或逆滲透水沖過;第五,涼拌菜最好現做現吃,放置室溫不要超過2小時;第六,如果涼拌菜份量較大,先分出當餐要吃的份量,不要一大鍋上桌後再放進冰箱,以免微生物滋長風險大增。」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認為,不一定要使用生食製作涼拌菜,以小黃瓜為例,只要汆燙過,就能去除小黃瓜殘留的農藥、細菌、蟲卵、硝酸鹽和A型肝炎病毒等有害物質。而且汆燙後立即冰鎮,就能保持小黃瓜的脆度和顏色,照樣可以涼拌小黃瓜。另外,超商販售的涼食如溏心蛋、生菜沙拉,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提醒孩童不要食用。「孩童6~8歲前胃酸還沒有太多殺菌功能,直到8歲後,胃酸功能逐漸成熟,才具備能吃生食的能力。不過,12歲前因免疫力仍未發展得很完整,吃生食仍有一定的危險性,建議等到國中起,再開始嘗試生食較合適。」
好市多這款「超人氣零食」捲土回歸!網喊抵制:送我都不要
中國超夯零食「魔芋爽」因調味鹹香加上嚼勁口感,引進台灣後曾帶動一波熱潮,不過就有醫師示警,由於「魔芋爽」屬高度加工食品,且成分含高脂、高鈉,過量攝取恐造成腎臟負擔,甚至引起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近日有民眾發現,好市多又再度上架魔芋爽,引起大批網友抵制聲浪,直呼「送我都不要!」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Costco好市多 商品經驗老實說」曬出照片,發文驚呼「魔芋爽風頭過後回來了!」只見好市多貨架上擺滿8層高的香辣口味魔芋爽,似乎這款零嘴又再度躍上熱門市場。消息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回覆,「降價我也不會買...」、「送我一定拿去丟掉」、「沒辦法接受那個味道跟口感」、「抵制+1,連垃圾都在賣」、「改名叫洗腎爽算了」、「到底誰喜歡吃調味橡皮筋」、「中國的同事都叫我不要吃這個,他們自己也不會吃」、「撇開產地疑慮跟食品安全顧慮,這東西還是別給小孩吃,調味太重,鈉含量也超高。」事實上,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曾表示,吃下小小一包魔芋爽相當攝取超過200毫克的鈉含量,加上日常飲食中也有許多鈉潛藏其中,容易無形之中「鈉」破表,不管兒少或成人,均會提高罹患高血壓的發生率。
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毒物醫:政府可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
寶林茶室食中毒案,台北市已累計21名案例,其中2例死亡,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毒物專家顏宗海31日認為,政府除了要釐清污染源,也應培養引發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除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也能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顏宗海表示,台灣首度碰到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造成2人死亡、4人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首先必須釐清污染源,可針對餐廳環境、食材、醬料檢驗,每個細節都不要放過。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耐高溫,無法透過烹飪消除,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將導致人們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肝腎臟衰竭、休克及腦部病變,卻沒有解毒劑能使用。但他點出,米酵菌酸的病原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該菌在22至23度、PH值7.0環境下產生,該菌必須透過特殊培養方式在實驗室養出,才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國內目前未有相關技術,建議政府未來研發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技術。顏宗海強調,如果能在實驗室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將可掌握哪些維生素能殺死唐菖蒲伯克氏菌,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食安連環爆1/台灣首見米酵菌酸「10年奪陸43命」 無色無味高溫殺不死「5大原則逃死劫」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發生集體中毒事件,截至3月29日已累計23人就醫,其中2人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首位死者年僅39歲且身體健康,用餐後隔日便因急性腎衰竭而亡,病程又急又快,專家認為極不尋常,因此緊急解剖檢驗,3月28日晚上衛福部證實檢體採樣到「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見,許多南洋料理的餐飲業者也紛紛主動停售河粉、粿條等商品,希望降低民眾疑慮。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資料,2010~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造成43人死亡,其中2015年一家四人慘遭滅口,2020年則在親友聚餐中一口氣奪走9條人命。根據新加坡食品局資料,想預防米酵菌酸中毒要掌握5大原則,其中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最為重要。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3月28日,共計有18名患者與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相關,其中2人死亡。首名死者為39歲的呂姓男子,3月22日至寶林茶室吃炒粿條,24日因急性腎衰竭搶救不治身亡。但衛生單位卻在26日才驚覺是食安事件。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此案首例是在24日由新北市衛生局通報,由於病患出現肝衰竭,並非典型食品中毒症狀,因此直到死亡都沒有被懷疑或通報,後來陸續收到醫院通報疑似案例,才立即要求餐廳停業。」66歲男子3月19日同樣享用寶林茶室的炒粿條,之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的症狀,並前往新光醫院就診,經過多日治療,最終在27日也因急性腎衰竭身亡,成為第二位死亡案例。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一般食物中毒大多都在幾個小時內就發作,很少像該名患者「幾天後」才猛爆性肝、腎衰竭,「也是第一次遇到」。疾管署表示,除2名死者之外,目前6人住院治療中(5人住加護病房、1人住一般病房),15人症狀輕微返家休養。陳彥元說,醫院端有對所有病人進行常見造成食品中毒的細菌及病毒培養,包含沙門氏菌、痢疾桿菌、困難梭狀桿菌等,結果都是陰性。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該男子住院後有為其進行細菌培養,但無培養出細菌,推測這次情況較像毒素導致。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是禍首的可能性高,最後經解剖2位死者檢驗後,確認檢出「米酵菌酸」。由於民眾對米酵菌酸感到擔憂,台中食安處、法制局及經濟發展局也在28日共同組成市府聯合稽查小組,對於提供河粉、粿條等南洋料理的業者,包含非常泰、塔塔加、瓦城、PappaRich金爸爸、海記醬油雞飯等店家,特別針對粿條及河粉類等食材來源、保存等項目稽查。其中台中大遠百的非常泰、塔塔加泰式料理2家業者已停售河粉產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米或椰子所做的發酵食物,若發酵過程不當,有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此菌可能再洐生米酵菌酸,這是一種非常毒的毒素,依國外報告,可讓中毒者在1天之內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在40%至100%間。台北市衛生局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一起調查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食品中毒事件,現場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中國食源性疾病疫情監測系統,2010年至2020年共通報19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這些通報共導致146例疾病、139例住院、43 例死亡。」程涵宇說,米酵菌酸中毒是中國的法定傳染病,中國一開始較多的中毒事件,是自製發酵玉米粉製品、銀耳、地瓜粉和玉米粉製品(果凍),後來又有許多濕米粉、木耳)的中毒事件,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毒素無色、無味、耐高溫,民眾難以查覺,高溫烹調也無法消滅,在中國、非洲、印尼都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支持性療法,例如中毒者若休克就打強心劑,若是不能呼吸就為他插管。顏宗海說,新加坡食品局曾針對米酵菌酸提出預防5方法,分別是避免在家中發酵玉米或椰漿產品、或添加檸檬汁或醋減少毒素形成的機會、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豆豉相關食物、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白木耳或黑木耳,請在冰箱中浸泡,以盡量減少細菌生長,另外,發酵食品時要採取良好的衛生措施,例如對所有食品接觸表面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對食品造成不良污染。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則指出,5到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建議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她也提醒,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寶林案北市府罰250萬 顏宗海揭自救法抗米酵菌酸襲台
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下午表示,針對「寶林茶室」食物中毒疑案,北市下轄醫療院所目前累積14例個案,29日已無新增重症個案,「狀況應在控制中」。寶林茶室中毒疑案持續延燒,台北市長蔣萬安29日下午領銜召開聯席記者會,與會者包含副市長林奕華、衛生局長陳彥元、警察局長張榮興、法務局長連堂凱,也邀來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針對「米酵菌酸」進行分析與衛教。蔣萬安首先表示,在北市掌握的14例中,29日新增1例輕症,其餘36家北市醫療院所也已徹查「無新增重症」。至於外界關注的理賠問題,蔣萬安強調,已與遠百公司、國泰產險談妥,關於寶林事件「遠百的保單會認」。法務局長連堂凱補充,每一個受害者求償金額不一定,目前也還未定案,不過遠百保單的額度達新台幣數億元,「負擔這次的損害應該沒問題」。連堂凱補充,另一家新安東京產險目前則還沒回覆,但至少國泰跟遠東同意承擔「受害者不須擔心理賠金」。衛生局長陳彥元則說,北市府目前已集結感染、食安、毒物三大領域專家成立專家小組,並將持續對全市百貨公司美食街專案稽查。至於罰鍰部分,因一始調查時寶林未揭露完整分店訊息,先罰50萬;再因第三人責任險、公共意外險過期未投保,加罰200萬。衛生局將重點放在「米酵菌酸」防範擴大之餘,也會持續配合檢調調查寶林案。針對外界疑惑何以「米酵菌酸」莫名侵台?顏宗海則表示,由於本次食物中毒的受害者食用的都是河粉、板條、粿條等常見的食物,這種中毒確實很少見,怎麼侵台真的待研究,不過在東非、大陸、印尼有過案例,一般是在米跟椰子製品,在發酵過程被很毒的細菌污染且「一發生就很嚴重」。顏宗海表示,這種食物中毒帶來的症狀不只急性腸胃炎,還伴隨器官衰竭,據自己了解有一名患者除了肝腎衰竭外,腦部也產生病變,確實駭人。目前「沒有解毒劑」,只能用支持性療法,呼吸困難給予插管、休克給予強心劑升高血壓、腎衰竭只好血液透析。顏宗海說明,以目前在加護病房的4位民眾中,紛紛透過支持性療法希望恢復健康,其中有一位住在三總的病患已顯著好轉。顏宗海重申,米酵菌酸沒味道、沒顏色,平常真的很難分辯,加上食物中毒容易發生在夏天,因為溫度高,再次提醒民眾熟食要正確保存,該放冰箱的就不要拖,冰箱攝氏4度c可避開7~60度c的「危險溫度」,而食用前也要加熱到70度c,才相對安全。
小林製藥紅麴案疑1死、76住院 國內進口逾1萬公斤原料急回收
日本小林製藥爆出旗下紅麴保健食品導致多人洗腎、緊急下架,截至26日,76人因腎臟出問題住院,其中多人需洗腎。小林製藥坦承,目前掌握1起死亡案例,疑似與服用紅麴保健食品有關。食藥署查驗後表示,小林製藥回收的5項機能性保健食品未有申請輸入我國的查驗紀錄,但國內有2家業者輸入該公司紅麴原料,共56批報驗紀錄、共1萬1115公斤,已通知輸入業者辦理回收。小林製藥宣布召回5款產品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小林製藥本月22日宣布自行回收部分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食品,因為有人服用這些產品後出現腎臟疾病症狀。住院人數共增至76人,有些人一度需要洗腎。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死亡個案在2021年4月至2024年2月約3年間,持續購買「紅麴降膽固醇錠」,1天服用3粒。另外,使用小林製藥紅麴原料的寶酒造公司公主動回收日本酒,台灣也發現有2家公司進口,已要求此2間公司回收此款日本酒。小林製藥緊急宣布召回5項保健食品,26日在官網聲明證實,一名消費者連續3年服用公司回收的一款紅麴保健品,罹患腎臟疾病後不幸身亡,目前仍在調查死因與產品間的因果關係。我業者進口1萬公斤原料 酒也遭殃除了用於自家商品,小林製藥還將紅麴原料賣給給日本、台灣等地52家公司,已有廠商相繼宣布召回產品。台灣是否有相關進口紀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該公司發布回收的5項機能性保健食品未有申請輸入我國的查驗紀錄,但有2家國內輸入業者有輸入該公司「紅麴原料」的紀錄,統計111年1月1日至113年3月22日計有56批報驗紀錄,已同步通聯該2家輸入業者辦理回收,邊境也已經停止該公司紅麴相關產品及原料輸入查驗申請。目前2家台灣業者有輸入日本小林製藥公司紅麴原料,56批報驗紀錄、共1萬1115公斤,業者皆已進行通報。食藥署提醒食品業者,倘有使用或販售小林製薬之紅麴相關原料或產品,請依日本原廠通知或建議,停止使用、販售及自主下架,並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7條第5項,落實自主通報,倘有使用或販售但未通報者,依同法第47條,可處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等。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導致腎病原因為何?林金富說,已行文詢問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與日本企業在台代表等相關單位,盼儘速獲得相關資訊。至於日本紅麴原料是否可能為橘黴素汙染?他指出,食藥署於108至112年共抽驗市售紅麴製品199件,其中紅麴膳食補充品(膠囊錠狀食品)12件,橘黴素檢驗結果均未檢出,實際原因還不確定。另外,財政部國庫署表示,日本宝酒造株式会社回收其今年1月起以「期間限定」方式進行販售之「松竹梅白壁蔵『澪(みお)』PREMIUM〈ROSE〉」(300毫升及750毫升),因該酒品使用小林製藥公告回收之紅麴原料作為著色劑。我國曾有2家業者進口該酒品,已請進口業者辦理市面回收,並籲請購買該酒品之消費者切勿飲用,且向進口業者洽詢回收酒品相關事宜。國內2業者緊急回收對此,大醫生技表示,旗下紅麴膠囊每一批皆有正式COA及第三方單位檢驗,包含橘黴素、有害微生物、西藥、重金屬及其他已知各項有害物質皆未檢出。近日由於日本小林紅麴於日本原廠驗出未知物質,為了安全,大醫生技健字號紅麴膠囊已於第一時間預防性下架、停止供貨,若民眾目前仍有大醫生技健字號紅麴膠囊產品,請暫停食用。相關退貨問題可撥打客服專線。三合興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也表示,鑑於日本小林製藥生產紅麴原料停止使用和自主回收通知,將進行自主管理作業,並呼籲下游業者已製成品先行停止銷售,原料儘速退回、收回,已製成品待日方通知再行後續處理,並請勿再食用。國內尚未接獲有關健康受害通報,日方原廠也仍在查證不明原因中,造成下游業者及消費者困擾與憂慮,由衷表達歉意!毒物醫:太多人同時出現不良反應,很不尋常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根據研究,紅麴具有降膽固醇的效果,在國內國外都是安全產品,食藥署過去幾年檢驗都未驗出橘黴素。到底為何會出現腎病?顏宗海認為,紅麴發酵過程可能產生橘黴素,量大恐有腎毒性,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3級致癌物,但其他化合物污染也可能致病。他表示,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事件,據了解有13人出現不良反應,2人需洗腎,「這次很不尋常」,真正原因還很難說,只能靜待日本調查結果,釐清是否有橘黴素汙染。他呼籲,民眾吃紅麴保健食品主要是希望降低膽固醇,事實上,飲食控制、適當運動、藥物治療都是有效方式。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表示,紅麴事件主要問題不是主元素紅麴本身,而是原料在製造、加工或其他的環節可能發生問題導致毒素污染。但目前為止日本沒公布,也不確定是不是紅麴最常被污染的「橘黴素」,呼籲民眾這段時間多注意,避免吃含有這類成分的保健品。
安心調味1/蘇丹紅引爆食安恐慌 專家認證「只需3大調味料」選購技巧一次看
致癌蘇丹紅連環爆,不僅禍及辣椒粉、胡椒粉、咖哩粉,甚至連含有棕櫚油的泡麵、餅乾、冰淇淋都有可能中招,許多人為了避開食安地雷,轉而在家自己料理三餐,但到底什麼調味料才安全?CTWANT詢問專家意見,他們只用醬油、鹽、醋3種基本調味料,專家強調「魔鬼都藏在成分表」,就連剛剛爆發的東成醬油造假,其實查看成分表就立刻一目瞭然。你查看過家中的調味料了嗎?蘇丹紅事件持續擴大後,許多主婦趕緊查看家中的調味料品牌與成分,深怕不知不覺中已吃下致癌物,傷害全家人健康,而各大餐飲店也都立出「本店辣椒未使用蘇丹紅」的告示,全民都陷入一場蘇丹紅恐慌之中。「看到新聞之後,我就再也不吃任何辣的食物,包括最愛的辣味洋芋片也不碰,因為搞不好之後它也會被驗出蘇丹紅,然後我也拿著中鏢的廠商名單,去比對家中的調味料,看看自己有沒有踩到地雷。」新北市的陳太太說,因為擔心食安問題,這陣子甚至不太敢外食,所以幾乎都自己煮三餐,因為外面的食物,真的不知道加了哪些東西。其實避開食安地雷,並不如想像中困難,營養師程涵宇認為,只要盡量多選擇天然食物就能趨吉避凶。「自己在家烹調三餐,當然比較健康又安全,而醬料是料理的靈魂,雖然無添加的醬料需要花一些時間找、或較為昂貴,但為了健康還是值得。」程涵宇說,自己最常使用的調味料就是醬油、鹽。「我只有使用醬油,其他如老抽、醬油膏、蠔油都沒用!」程涵宇說,醬油膏等商品都是以醬油作為基底延伸的商品,卻多了添加物,例如黏稠劑、焦糖色素,甚至還有防腐劑,相較之下,醬油的添加物較少,甚至能選擇無添加醬油。營養師程涵宇認為以天然食材調味最安全,例如使用新鮮辣椒、或自製蒜油與辣椒油。(合成圖)如何選擇好醬油?食療養生專家王明勇表示,純釀造醬油是天然發酵製成,化學醬油則是以鹽酸或酵素水解製成,如果成分標示中有「大豆酸水解液」或「酸水解胺基酸液」等類似字樣,就很可能是化學醬油。另外,純釀造醬油大多不添加防腐劑,且製作完成後需高溫殺菌,所以多會以玻璃容器填裝,相較之下,化學醬油常使用塑膠瓶。程涵宇建議一定要查看成分表。「以東成醬油為例,成份表中列出許多甜味劑、防腐劑、焦糖色素,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是純釀造醬油。」最單純的成分應該是黃豆、黑豆、小麥、食鹽、砂糖、水等,盡量不要有過多其他的添加物,同時味道嘗起來不可過鹹、過甜,顏色也不可過黑。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受訪時曾透露,自己不偏好釀製醬油,但會挑選成分單純、標示清楚的玻璃瓶裝醬油,而且都挑小罐包裝的醬油,短期就吃完。而鹽巴也是個家庭必備的調味料,譚敦慈說,海鹽、岩鹽各有不同風味,但許多產品並沒有清楚標示成分,加上品質、來源較難掌控,所以她比較信賴單純的精鹽,標示清楚又便宜好用。程涵宇說,岩鹽、海鹽等天然鹽經過多重精製程序後就成了精鹽,基於營養考量,她都是使用含碘精鹽,如果想攝取略微的礦物質時,就選擇加點海鹽。譚敦慈提醒,岩鹽不溶於水的成分很高,建議有結石的患者少吃,若食用一定要多喝水。另外,腎臟病人儘量不要接觸到氯化鉀,可使用成分為「氯化鈉」的鹽;心血管疾病者則相反,要選「低鈉鹽」,當中含的是「氯化鉀」。至於醋,程涵宇與譚敦慈都建議成分單純的米醋,或是使用穀物、水果等發酵釀造而成的醋。「另外,也不是價格貴就一定比較好,例如有些純釀烏醋價格高出5倍多,但它其實含有焦糖色素,所以一定要先看成分表!」
還能吃什麼1/「7類高風險食物」恐染蘇丹紅 雞蛋油品都上榜
蘇丹紅風暴持續擴大!多家知名食品業者都中鏢,包括海底撈、八方雲集、維力食品等,由於蘇丹紅具有致癌性,還會引發孩童過動,令許多民眾憂心忡忡。專家提醒,蘇丹紅常見於辣椒粉、辣油、咖哩醬、豆腐乳、各式調味粉、棕櫚油、蛋等7類食物中,建議平時多吃天然食物、同時避免選用顏色過於鮮豔的食材,才能趨吉避凶。 1月30日,雲林縣衛生局在濟生股份有限公司斗六廠製售的「家用四合一調味料組合-細粉紅辣椒」檢出蘇丹紅,也掀起至今仍延燒的食安風暴。食藥署與各縣市衛生局因此回溯抽驗去年12月11日前輸台的63批中國辣椒粉,3月1日公布檢驗結果,從高雄市津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及佳廣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驗出蘇丹色素,至此,已累計3家上游業者進口的辣椒粉出包。受到牽連的下游廠商,從一開始的蝦味先、菜䔕餅、白胡椒棒、香辣豬肉絲,到近日報出的多家食品、餐飲業者,包括海底撈、八方雲集、維力食品等,連環爆的速度令人膽戰心驚,也讓民眾不禁想問:到底吃什麼才安全?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蘇丹紅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工業染料,用於紡織品、塑膠、蠟、地板拋光劑的著色,顏色鮮豔且成本低廉,還可以用來掩蓋因乾燥、儲存不當或真菌感染而導致的色素降解,所以一直以來都有食品被驗出添加蘇丹紅。」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蘇丹紅是脂溶性的偶氮類芳香族化合物,常見的有蘇丹紅1、2、3、4號,而根據食藥署的食品添加物規定,所有種類的蘇丹紅都不能添加於食物中,關鍵在於蘇丹紅可能致癌。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分類,致癌物風險分為四級,第一級為人類致癌物;第二級為動物致癌物,對人類則無充分致癌證據;第三級則是沒有證據顯示致癌;第四級為不會致癌。顏宗海說,蘇丹紅風險雖屬第三級,但進入人體後會產生屬於二級致癌物的胺類代謝物,因此禁止食用。由於蘇丹紅可能含在各式調味粉中,各地方政府紛紛下令校園營養午餐暫緩使用辣椒粉、咖哩粉。圖為新北市政府稽查營養午餐物料管理 (圖/新北市政府提供)「不只具有致癌性,研究顯示,蘇丹紅也與兒童過動症有關,對兒童的注意力、行為和活動產生不良影響。」程涵宇說,除了近期食藥署、地方衛生局稽查的辣椒粉之外,包括辣油、咖哩醬、各式調味粉、豆腐乳、棕櫚油、蛋都可能含有蘇丹紅。2017年台灣就曾在月餅的鹹蛋黃中檢出蘇丹紅,「許多人有『蛋黃越紅,營養越多』的迷思,正規做法是讓雞鴨吃類胡蘿蔔素含量高的食物,這樣蛋黃顏色就會比較深,但許多不肖業者把蘇丹紅被非法添加到飼料中,藉此改變蛋黃顏色。」程涵宇說,不論蛋黃顏色是黃或紅,其實都有很好的營養價值,挑選時若發現蛋殼、蛋黃顏色過紅,反而要多加小心。此外,棕櫚油是源自油棕果實的中果皮(紅色果肉),由於β-胡蘿蔔素含量高,棕櫚油自然呈現紅色,許多業者為了讓油品色澤更好看,也會添加蘇丹紅。程涵宇說,不過台灣的棕櫚油都是精煉過的,所以比較不會有違法添加的問題。顏宗海說,雖然蘇丹紅事件持續擴大,但不可能建議民眾完全不吃顏色偏紅的食物,不過若食品顏色太亮、太鮮豔,或沒有標示的散裝食品,建議盡量避免。程涵宇則建議,優先吃天然食物就能減少「中鏢」機率,同時不買價格過於低廉、或無法溯源的食品,然後盡量多樣化攝取各種食物,才能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