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平均值
」 颱風 天氣 氣溫 夏天 氣象專家提醒「暖秋訊號增強」 預估12月「溫度正常」
今(10)日為國慶日,今、明(10日、11日)兩天東北季風影響,各地早晚稍涼;10日清晨臺灣東半部及桃園以北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臺北山區有局部較大雨勢,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而氣象專家林得恩發文表示,暖秋訊號明顯增強。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上也提到暖秋的事情,表示今年12月的溫度應該會是正常表現。根據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根據目前全球海溫和大氣環流最新監測資料顯示,反聖嬰訊號持續增強發展,評估自本月起,就有超過8成以上的發生機率;且有很大的機會將維持到明年的1、2月。對應美國NCEP氣候模式最新推估,今年10、11及12月的氣溫距平預測結果,均是略高於氣候平均值。模式反映,今秋由於東北季風不夠強勢,導致北方冷空氣直驅南下機會降低,反聖嬰年似乎暖秋發生的機率稍高於平常的機率(30%);也就是說,今年秋天氣溫偏暖和的機會更大些!但「林老師氣象站」還是提醒,早晚溫度偏涼,早出晚歸仍需留意增減衣物。而「天氣風險管理開發WeatherRisk」則在官方網站發文表示,目前時序來到了寒露,日夜溫差開始變得明顯,北部和東部早晚已經可以感受涼意。今年入秋以來,已經有3波東北季風的影響,前面兩波分別有受到9/21-22季風低壓以及10月初山陀兒颱風等南邊的系統影響,因此沒有明顯的降溫,卻造成相當大的雨勢。而本週這波東北季風(10/7-11),雖然雨勢也不小,但是相對單純的東北季風影響,沒有熱帶系統的配合,也是比較有感降溫的一波。針對暖秋一事,文章中也提到,預估本月會正式發布反聖嬰現象成立。根據過去的統計,反聖嬰年台灣的秋天通常是暖熱多雨,雖然說秋天還是會有東北季風南下,不過夜晚的溫度都維持在20度以上,是涼尚未有寒的感覺。進入11月後,開始有乾空氣開始南下,東北季風影響辦變得明顯。12月冷空氣逐漸增強,乾冷空氣南下,使得降雨偏少,預估溫度正常,也就是有機會受到冷氣團的影響,那麼就會感到冷了,也請大家要留意11至12月的溫度變化。
西北太平洋9月「生成8颱」多於氣候平均值 10月還有3.5個
中央氣象署昨(30日)發布「季長期天氣展望」,預估未來1季台灣氣溫正常至偏暖為主,西北太平洋在10月仍有颱風生成及侵臺的可能,氣候上颱風生成平均數為3.5個,侵臺平均數為0.3個。而回顧9月,西北太平洋有8個颱風生成,多於氣候平均值的5.1個。氣象署昨透過臉書粉專「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發文公布「季長期天氣展望」,氣候上而言,10月至12月為臺灣秋末冬初,進入東北季風型的氣候,天氣轉涼。10月至12月北太平洋西部海域仍有颱風生成的機會,平均10月和11月分別有3.5個和2.2個颱風形成,12月仍有1.0個颱風形成。另回顧今年9月,西北太平洋有8個颱風生成,多於氣候平均值的5.1個。粉專續稱,而中南部將進入氣候上的枯水期,降雨機會逐漸減少。未來一季臺灣氣溫預報以正常至偏暖為主;雨量預報10月為正常至偏多,11、12月為正常至偏少。粉專補充,根據目前熱帶海溫和大氣環流監測資料顯示,熱帶東太平洋冷海溫距平稍微增強且向赤道中太平洋延伸,模式預測熱帶中東太平洋的冷海溫距平持續增加,反聖嬰有機會於冬季發展,但模式間分岐較大,「本署將持續關注。」氣象署指出,強烈颱風山陀兒今(1日)7時的中心位置在北緯20.7度,東經119.7度,即在鵝鑾鼻的西南方約180公里之處。今、明兩天第18號颱風及其外圍環流影響,今日臺灣東部、東南部、南部地區及澎湖、馬祖有陣雨或雷雨,東北部地區、金門及中部、大臺北山區有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東半部地區、恆春半島及高雄、屏東、新北山區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尤其東南部山區有局部大豪雨發生的機率。
秋分到!今天日夜等長 氣象署驚曝氣溫「這秘密」
揮別夏天的炎熱,天氣漸漸轉涼,22日也是24節氣的秋分,中央氣象署說,「儘管『均分日』的日均溫大致由北到南逐漸升溫,氣溫均分日的日期卻沒有明顯的規律。」氣象署指出,秋分白天與黑夜等長。(圖/翻攝報氣候-中央氣象署臉書)氣象署在臉書發文,「天文上的秋分,大約是每年的9月23日前後,今年(2024年)秋分則發生在9月22日。這天意味著白天與黑夜等長,過了秋分後,北半球的黑夜會逐漸長於白天。」氣象署說,去年討論過夏至不是一年最熱的一天,而秋分會因為日夜一樣長,氣溫剛好是中位數嗎?氣象署表示,「為了得到答案,我們以臺灣11個平地氣象站的日均溫氣候平均值(1991~2020年)進行排序統計,分別找出各氣象站日均溫的中位數,即一年之中的氣溫均分點,以及這些氣象站在下半年達到氣溫均分點的日期,並計算它們距離秋分的天數。」氣象署指出,「各地測站氣溫上的『均分日』大約是秋分後的30~40天左右,也就是說,氣溫均分日大多落於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有趣的是,儘管『均分日』的日均溫大致由北到南逐漸升溫,氣溫均分日的日期卻沒有明顯的規律。」
史上第2暖年!今夏全台2667人次熱傷害 醫師提醒長者、孕婦、嬰幼兒要當心
時序入秋,但全台仍籠罩在高溫炎熱之下,今年1到8月平均氣溫,創下全台73年以來史上第2暖。衛福部統計,今年夏季全台就有高達2667人次,因為熱傷害就醫,比去年同期增加4成;光是今年8月就有716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6成。腎臟科醫師提醒,長時間暴露在戶外者都是高風險族群,務必注意補水,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的身體調節能力較慢,也須留意熱傷害風險。根據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統計,今年盛夏(7、8月)平均氣溫29.4度,大於1991至2020年氣候平均值的28.8度,是1951年以來第4暖。若以今年1至8月來看,平均氣溫24.8度,大於氣候平均值的24.0度,是1951年以來第2暖。氣象署指出,反聖嬰現象有機會於秋季發展,水氣偏多,台灣南部及東部有偏濕的特徵,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多,中南部10月逐漸進入枯水期。衛福部統計,今年6到8月全台共有2667人次因熱傷害就醫,相較於去年同期的1846人次,成長逾4成。以今年8月來說就有716人次,相較於去年8月的442人次,足足高出6成。馬偕醫院腎臟科教授吳志仁指出,疾病症狀通常是循序漸進的,但熱傷害的疾病模式完全不同,就像是電燈的開關,到了一定程度就直接斷電,快得讓人措手不及,非常危險。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若沒有及時治療,肌肉破壞得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急性腎衰竭。吳志仁指出,熱傷害的影響遍及全身器官,腎臟只是其中之一,更可怕的是心腦血管的傷害,可能讓患者走向死亡。若周遭有人發生熱傷害,務必想盡辦法讓皮膚表面降溫,無論是用電風扇、扇子,甚至潑水、撒冰塊等,都有助於減緩急性傷害。謝至同提醒,戶外工作者、肥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面對高溫時,身體調節能力較慢,是熱傷害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
颱風生成數比平均少3.5個! 熱帶擾動正醞釀「成颱時間曝」
今年夏天氣候概況顯示,7月和8月平均氣溫為29.4度,為73年來第4熱的夏天,而1月到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73年來第2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比氣候平均值13.5個還少了3.5個。不過,氣象粉專今(30日)也提醒,菲律賓東南方有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但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今年盛夏7至8月的平均氣溫為29.4度,較氣候平均值28.8度高出0.6度,為1951年以來同期第4熱,另外今年1至8月的平均溫度則為24.8度,也是高於氣候平均值24度約0.8度,為1951年以來第2熱。至於颱風方面,陳怡良說明,今年第1個發布的警報為凱米颱風登陸,是睽違8年首度登陸台灣的強颱,上一個還要回溯到2016年7月生成的尼伯特。陳怡良續稱,今年7到8月有8個颱風,其中7月2個,8月6個,略少於氣候平均值的9.2個。此外,今年1月到8月西北太平洋僅生成10個颱風,少於氣候平均值的13.5個颱風,且今年颱風大多生成在季風槽和日本東南方外海低壓帶。不過,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今稍早也發文提醒,菲律賓東南方的擾動正在醞釀,未來幾天會逐漸發展、增強,最快下週一、二成為颱風的機率極高,「會怎麼走,取決於太平洋高壓強弱」,高壓很強往菲律賓;高壓適中往台灣,高壓偏弱就會往日韓,「變數不小,建議繼續觀察留意,但還不要緊張,現在討論是否撲台還言之過早~,下週四(9月5日)到週末如有安排室外活動的朋友請多注意相關資訊!」
反聖嬰年「颱風生成會靠近台灣」 鄭明典親揭原因
台灣進入颱風季,中颱凱米持續進逼台灣,氣象專家也指出,今年是反聖嬰年,因此受到反聖嬰現象發展的影響,今年的颱風生成位置會比較靠近台灣。反聖嬰現象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氣象署表示,聖嬰與反聖嬰現象主要是對颱風生成位置造成影響,在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東南,即距離台灣與東亞陸地較遠,所以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長,颱風強度亦略為偏強。氣象署說明,在反聖嬰發展年的夏季及秋季,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較偏向西北,颱風在洋面上的時間較短,颱風強度略為偏弱,不過聖嬰及反聖嬰現象並非影響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的唯一因素,在個案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根據《TVBS》的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也指出,颱風通常在低壓區發展,但高壓強時會抑制對流,颱風就不易發展,今年的高壓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整個熱帶區域偏東風,因此西風不易進入太平洋,但颱風需要「季風潮」來幫助生成,東風和西風的交界處稱為季風潮,今年季風潮相對偏弱,所以颱風發展需等待高壓北移,騰出空間讓低壓發展。而今年熱帶地區對流偏弱,鄭明典說明,「西南季風如果能夠進到太平洋去,那西風跟高壓南側的東風交替就會形成一個逆時針的環流區,這就是季風潮,因為是逆時針,所以它本身就是一個低壓,那這個低壓區就有利颱風發展」。事實上,先前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年是反聖嬰年,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颱風生成的位置以及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都會比較高,而生成總數則會較正常年來得少,每年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氣候平均值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中央氣象署針對今年的颱風展望,今年預測值將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但位置會比較接近台灣,提醒民眾可以注意。
今雨勢擴大!下週恐有颱風生成 專家預測「今年約4個颱風鄰近台灣」
今(10)日各地仍大多為晴到多雲、高溫悶熱,氣象署指出,今日整體雨勢及降雨範圍增加,而鄰近颱風季,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在臉書表示,預測今年鄰近台灣的颱風有2至4個。氣象署說明,今日風場轉為偏南至西南風,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整體雨勢及降雨範圍增加,大台北地區及各地山區易有局部大雨,尤其中部以北山區有局部短延時豪雨發生的機率,對流發展旺盛時易伴隨強降雨、雷擊、強陣風等較劇烈天氣,戶外活動請攜帶雨具備用並留意天氣變化,山區或溪邊活動更要提高警覺;氣溫方面,各地高溫仍普遍可達33至36度,感受悶熱。氣象署指出,週四、週五太平洋高壓較弱,環境風場為西南風,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清晨至上午中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東南部地區有局部焚風發生的機率,除需留意高溫,農民朋友也須注意農損。氣象專家吳德榮今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根據9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50次系集模擬顯示,14日前後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熱帶低壓」存在的機率,分別調整為60%及50%,17日前後呂宋島附近「輕颱」存在的機率,則略調高為30%,「由於模擬持續調整中,現在就談對天氣會有什麼影響?實屬言之過早,應繼續觀察」。林得恩也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年是反聖嬰年,根據過去氣候統計,颱風生成的位置以及行進路線接近台灣的機會都會比較高,而生成總數則會較正常年來得少,每年6月至11月鄰近台灣的颱風氣候平均值是3至5個(距台灣300公里內);中央氣象署針對今年的颱風展望,今年預測值將會是2至4個,屬於正常偏少,但位置會比較接近台灣,提醒民眾可以注意。
上月創「史上最熱6月」紀錄 17日前後颱風生成機率曝光
近期的天氣可以說是又濕又熱,甚至有資料顯示,2024年6月創下了「史上最熱6月」的紀錄。而目前也有消息指出,從10日起,全台依舊有午後降雨的可能,尤其是大台北地區與各地山區。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預報員葉致均受訪時表示,9日台灣受到東南風影響,各地天氣晴到多雲,台東和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中南部清晨至上午也有零星降雨。雖然午後在西半部和山區會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但相比8日,9日的雨勢稍微減弱且雨區縮小。葉致均推測,從10日開始,由於太平洋高壓逐漸減弱,風向轉為偏南風,早晨中南部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和各地山區會有局部雷陣雨,大台北和山區甚至可能出現大雨。11日至12日這段期間,由於太平洋高壓持續東退,南部有不定時短暫陣雨,中部早晨也會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及山區有局部雷陣雨。13日則因為太平洋高壓增強,風向轉為偏南風,清晨中南部有局部陣雨,午後中部以北、宜蘭、花蓮及山區有雷陣雨。14日至15日,由於東南風主導的關係,台東和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和山區有局部雷陣雨。而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提到,最新的歐洲模式模擬顯示,17日前後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可能生成熱帶低壓,機率分別為60%和30%,而輕度颱風的機率為20%。由於各國模擬有差異,對台灣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觀察。此外,FB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2024年6月被記錄為史上最熱的6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統計顯示,全球地表溫度明顯高於1991-2020年的氣候平均值,並創下新高紀錄。6月,南極洲的海面溫度異常高,海冰覆蓋率創紀錄新低。除此之外,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經歷了極端熱浪,氣溫超過45度並持續多日,導致大量中暑和健康問題。中國北方和中部地區持續高溫,許多城市氣溫超過40度。在美國西部、南部地區也紛紛突破高溫紀錄,在加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氣溫超過45度,甚至引發野火和電力不足的問題。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區氣溫達52度,在當地甚至導致百人死亡。歐洲的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也經歷了極端高溫,局部地區氣溫超過40度,導致當地出現許多健康、基礎設施故障等問題。
太平洋高壓西伸!全台最高溫「在這裡」達38.5度 專家示警:才正要開始熱
中央氣象署指出,今、明(24日、25日)2天臺灣各地及澎湖、金門為多雲到晴,東部、東南部地區、恆春半島及馬祖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西半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東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中部以北地區及各地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晚間中部以北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陣雨;明日南部沿海空曠地區易有較強陣風,請注意。氣象專家林得恩也示警,現在才剛開始真正要熱!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今稍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現在才剛開始真正要熱!」今年,太平洋高壓實在是太過強勢,根據氣候模式最新模擬顯示,從臺灣附近地區平均大氣氣溫逐日距平預測圖來看,自6月24日至7月6日期間,太平洋高壓軸線明顯西伸,整體溫度偏暖,各時段氣溫均略高於氣候平均值在攝氏0.8至1.4度之間。林得恩也提醒,今日高溫預警,基隆市除外的大台北地區、嘉義市除外的中南部,以及花蓮市等地均維持是橙色高溫燈號警示。各地每日的高溫炎熱,似乎還沒看到盡頭!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歐宗學則發文指出,近期臺灣都處在太平洋高壓邊緣的偏南風環境中,除了南部沿海地區晨間有些零星短暫陣雨以外,各地上午期間大多是多雲到晴的穩定天氣,午後在山區或中北部、東北部平地有午後雷陣雨影響。今天也會是相似的天氣型態,不過歐宗學分析,太平洋高壓勢力有稍微減弱的趨勢,對流雲系發展的抑制效果沒那麼明顯,代表午後雷陣雨發生的時間可能會較早,而且影響範圍有擴大的趨勢,雨量也會增多、降雨強度顯著,部分地區的雨勢有機會延續到入夜才停止,提醒大家留意中午到傍晚這段時間的天氣變化,尤其是在山區或溪谷河床遊玩活動時,更要特別注意,在戶外空曠地區聽聞雷聲時要盡快進入室內躲避。歐宗學續稱,而在還沒有下雨的時候,各地依然高溫炎熱,昨天全臺各縣市除了轄區較小且靠海的基隆市及新竹市以外,普遍都有36度以上的高溫出現,最高溫在雲林斗南達到38.5度,預估今天也會有相似的極端高溫出現,範圍也依然相當廣大,戶外活動務必記得防曬及多喝水,以免中暑。明天臺灣附近太平洋高壓勢力仍然較弱,但環境風向稍轉為東南風,天氣上依然維持多雲到晴午後雷陣雨,但降雨熱區會比較偏向山區及中北部地區。歐宗學說明,週三到週四(26日至27日)高壓勢力逐漸增強,環境風向再轉為偏南風,午後雷陣雨發展影響的範圍有縮小趨勢,但山區附近仍然要留意可能有局部較大雨勢影響。至於週五(28日)到週末期間,歐宗學指出,太平洋高壓勢力又有稍微減弱的趨勢,西南季風的強風區域可能會往臺灣靠近,環境風向轉為西南風,有機會帶來水氣增多,迎風面中南部地區轉為局部短暫陣雨天氣,尤其是早晚時段的沿海地區降雨機率會比較高一點,不過整體的雨勢還是午後雷陣雨才會比較明顯,各地山區及中部以北、東半部地區都可能受影響。後續展望至下週前半在西北太平洋地區都還沒有顯著的熱帶擾動發展趨勢,歐宗學坦承,這種上午高溫、午後有局部雷陣雨的夏季天氣型態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今年夏天「又熱又長」多國熱浪破紀錄! 專家示警:天氣「暴劣極端化」的開始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於美東時間8日發布的1份新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全球空氣和海面平均溫度有史以來最高的4月,且全球氣溫已連續11個月處於前所未有的水平。對此,台灣大學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也示警,「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雖然最近這2個月,泰國、印度、韓國等初夏熱浪不斷破紀錄,但這恐怕只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林得恩今(17日)凌晨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指出,根據美國NCEP CFS最新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就長期氣候預測評估來看,2024年將會是氣溫偏熱的一年!林得恩也解釋,透過分析今年的6至10月資料期間,在往後的每3個月平均氣溫分布都顯示出高於氣候平均值的訊號,增溫幅度在攝氏0.5至1.0度之間;且幾乎每個月的氣溫均為偏高、偏暖的狀態,這也意味著「今年夏天,不只熱,而且很長!」(圖/翻攝自Facebook/林老師氣象站)林得恩示警,在氣候變遷日益加劇的影響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高溫炙熱的窘境,「看看這2個月的泰國、印度、韓國及墨西哥等國,初夏熱浪已經不斷破紀錄的肆虐現況。我們應該更要謹慎地認真思考,這可能才剛好是未來天氣暴烈化與極端化的開始!」此前,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2014年11月11日推出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AMS)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氣溫比工業化前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1.58度,也比1991年至2020年的4月平均氣溫高出攝氏0.67度。而且自去年6月以來,每個月都創下有史以來最熱的月份,換言之,今年4月已是連續第11個月突破月均溫紀錄。此外,4月全球海洋高溫也連續13個月創紀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攝氏21.04度,是4月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僅略低於今年3月創下的紀錄,而這也導致今年春天發生了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對海洋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而柏克萊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科學家豪斯法熱(Zeke Hausfather)也曾告訴CNN,2024年估計將有66%的機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並有99%的機率成為次熱的1年。
立夏後首波冷空氣報到「入夜跌剩1字頭」!下周鋒面來襲轉雨時間曝
東北季風報到!中央氣象署表示,今(8日)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陣雨的發生機率,入夜後各地氣溫轉涼,北部低溫僅剩20度,其他地區約22度左右,明(9日)降雨環境逐漸轉乾,直至下周新一波鋒面來襲,屆時雨區擴大,中部以北及東半部地區易有局部陣雨或雷雨。「立夏過後,第1波『冷空氣』南下!」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表示,今天至周五清晨(8日至10日)受東北季風增強及南下影響,苗栗以北、宜蘭、北花蓮與金門、馬祖地區將轉為涼冷天氣,氣溫比起氣候平均值至少再下降個攝氏3至5度,低溫普遍都只在攝氏20至21度之間,局部地區有機會探至攝氏20度以下,馬祖地區低溫降至攝氏18至20度;中部及台中地區低溫落在攝氏22至23度;南部相對影響較小,低溫約為24至25度,但白天仍可能出現30度以上高溫。中央氣象署預報員張竣堯表示,受到東北季風增強影響,今天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北部及中部地區也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的天氣,不過仍需留意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溫方面,入夜後各地氣溫逐漸轉涼,北部低溫僅剩20度,其他地區為22至24度,氣溫明顯偏涼。張竣堯指出,明(9日)東北季風持續影響,北台灣低溫約20、21度,其他地區早晚偏涼,但降雨環境逐漸轉乾,僅有東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周五、周六(10日、11日)東北季風減弱,氣溫逐步回升,各地維持穩定好天氣,僅東部及東南部地區有零星短暫陣雨,新一波鋒面周日(12日)靠近又要變天。張竣堯說明,下周一(13日)鋒面通過,加上東北季風增強,水氣明顯增加,全台各地又轉為有雨的天氣型態,屆時中部以北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也有零星短暫陣雨或雷雨。
東北季風南下「這天起」低溫探20度 專家:厚衣還不能收
氣象專家林得恩表示,8日起東北季風增強,北部轉為濕冷天氣,低溫約20度,厚衣還不能收,「這波降溫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屬於先濕冷、後乾冷型態。」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發文,「厚衣,還不能收!如果,你覺得這2、3天的早晚天氣有點涼,氣溫有點下降的話;那麼,接下來的3到4天,可能要準備更厚的衣物了。」林得恩說,「今、明2天,受鋒面接近及快速通過影響,迎風面的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氣溫因下雨關係,稍稍下降。」林得恩表示,「週三到週六清晨(5/8至5/11清晨),鋒面過後的東北季風增強並南下,北部及東北部地區轉為涼冷天氣,氣溫比起氣候平均值至少再下降個攝氏3至6度,低溫普遍都只在攝氏20度上下(局部地區,可能更低於攝氏20度以下);其它地區早晚亦涼,體感相當顯著。由於水氣逐日減少,這波降溫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屬於先濕冷、後乾冷型態(5/9起,開始轉乾)。」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也說,最新模式模擬顯示,週三(8日)另一微弱鋒面快速南下,結構鬆散、影響時間亦很短,北部及東半部再轉有局部短暫陣雨,中南部山區午後亦有短暫陣雨的機率;氣溫略降。週四、五(9、10日)大陸高壓挾乾空氣南下,各地轉晴朗穩定,南部山區午後有短暫陣雨的機率。白天北舒適微熱、南偏熱,清晨「輻射冷卻」帶來偏低的氣溫,北台局部平地降得很低,應注意。
明立夏豐沛雨水到! 專家籲「1跡象」整年恐乾旱
明(5)日將迎來24節氣中的「立夏」,意味著太陽位於黃經45度,正是預告著夏天就要到來,也會因為梅雨鋒面的影響,為台灣帶來豐沛的雨水。對此,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林得恩表示,如果立夏當天吹的是「東風」,接下來一整年降雨可能減少,乾旱的機會也將大幅增加。林得恩今(4)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分享,「南風起,悠悠夏日長」,明天就是「立夏」節氣,春之暮、夏之始,萬物至此皆繁茂,距離真正酷熱的夏季還有一段時間。林得恩指出,由於冷、暖鋒交接並在台灣的上空滯留,將帶來豐沛的雨水,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也就是所謂的「梅雨」季節。根據過去經驗,因梅雨鋒面常會伴隨著組織性的中尺度對流系統,需注意當它接近移入後,可能肇致致災性的劇烈降雨。林得恩進一步表示,俗諺有云,「立夏起東風,十塘九塘空」,也就是說,如果立夏這一天吹的是東風,代表今年天氣與氣候環境特徵不同,而今年就會少下雨,乾旱的機會也會大增,「還好,今年立夏,吹的不是東風!」另外,林得恩先前也提到,下一波梅雨鋒面靠近,初步評估會在下周一(6日)前後,依照美國NCEP CFS最新氣候數值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台灣地區今年5月份的月平均降雨量顯然要比氣候平均值來的高,降雨機會也比較大,期待可以適時緩解緊張水情的現況,但也不要來的太多,否則也易肇致澇災。
今年4月同期最高溫 鄭明典「開了冷氣」:有幾天很有夏天感覺
今(3日)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氣溫稍回升;台灣東半部地區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山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前氣象局長鄭明典發文提到,4月開了冷氣,有幾天很有夏天的感覺。氣象署在粉專《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發布有關今年4月台灣氣候重點回顧,內容提到,今年4月台灣平均氣溫25.7度,氣候平均值23.3度,而全台11平地站平均氣溫較同期高2.4度,為4月同期最高溫。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4月開了冷氣,有幾天很有夏天的感覺,不過,最近涼下來,不想都忘了4月的熱!」今年4月台灣氣候重點回顧。(圖/翻攝自臉書/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氣象署預報,今(3日)東北季風稍減弱,北台灣氣溫稍回升,北部及宜花白天高溫約25至27度,中南部及台東高溫仍維持在30至32度,感受上溫暖偏熱;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提到,最新模式模擬顯示,明(4日)各地多雲時晴、氣溫升,白天「熱如夏」,各地高溫皆回到30度以上,南部最高溫達36度左右;西半部近山區午後及東半部有局部陣雨或雷雨。下周日(5日)鋒面接近,天氣仍偏熱,大氣趨不穩定,各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尤其午後機率最高。吳德榮分析,最新模式模擬顯示,下周一、二(6、7日)微弱鋒面掠過北部海面,大台北及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其他地區為多雲時晴。下周三(8日)另一鋒面快速南下,其影響的程度、模式頻繁調整,需持續觀察。下周四、五(9、10日)大陸高壓挾乾空氣南下,各地晴朗穩定,白天舒適微熱、清晨氣溫降得很低,將有15度左右的平地最低氣溫出現。
明起氣溫大跌10度以上! 聖嬰現象減弱 春季氣溫、雨量預估出爐
今(5日)各地白天氣溫達到30度以上,不過明日又受到鋒面及冷氣團影響將降溫10度以上。其實今日也為24節氣的「驚蟄」,意為春天天氣逐漸回暖。未來三個月將是台灣的春季,目前聖嬰事件持續減弱中,中央氣象署預測,未來3至5月氣溫以正常至偏暖為主,3至4月間雨量正常至偏乾,氣候將逐漸恢復至正常狀態。氣象署指出,去年12月至2月間平均氣溫偏暖,但冷暖變化幅度大,期間共受到6波強烈大陸冷氣團和寒流影響,其餘時間溫度則偏暖。在降雨方面,全台雨量及雨日明顯偏少,降雨量僅為氣候平均值的6成。以預測來看,三月及五月都縣市溫度偏高,三月至四月的雨量看起來是正常偏少,五月則將邁入梅雨季。觀察上述數據,氣象署研判未來一季溫度,正常機率為5成,偏高機率4成;未來一季雨量,三月到五月正常機率5成,偏少機率3成。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聖嬰現象還是存在,但目前正在逐漸減弱,未來氣候逐漸恢復正常機率高。此外,三月仍有冷氣團南下影響台灣的機率,尤其三、四月台灣西部、金門及馬祖常有局部性濃霧,春季是全年雨量相對較少的季節,提醒民眾要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另外,受到鋒面通過、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明天起氣溫會大降10度以上,預估週五、週六是最冷的時刻,北部氣溫僅10至11度,且這波冷氣團要到週日才會減弱,因此未來幾天全$台都會呈現較為濕冷的天氣型態。
聖嬰現象銳不可擋!今年暖冬機率高 至少到明年春初
儘管時序早已進入秋季,但最近這2天仍持續暖熱。對此,氣象粉專也指出,今年聖嬰現象(El Niño)簡直是銳不可擋,「預計今年冬天會發展的很強烈,並至少會持續到明年春初」,因此暖冬機率高;縱使有幾波寒冷空氣南下,但整體氣溫較氣候平均值有偏高趨勢。氣象粉專《林老師氣象站》今(19日)發文表示,今年迄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聖嬰現象已經是銳不可擋;不但記錄了赤道太平洋海域海溫的變化,也對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粉專也援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指出,今年聖嬰現象從6月開始,預計冬天會發展得很強烈,至少持續到明年春初。此外,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溫將會持續偏低,對應在菲島東方或東北方外海附近,常常會產生一個反氣旋環流,這個反氣旋環流會減弱來自大陸東南沿海準備南下的東北風,使得北方寒冷空氣較不易向南傳遞。粉專續稱,根據過去氣候歷史事件資料顯示,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當年台灣冬天偏暖的機率就會提高;也就是說,今年冬天縱使偶有幾波寒冷空氣南侵,但整個氣溫較氣候平均值相對偏高。
氣溫直逼炎夏!秋老虎機率90% 專家:今年的秋天很夏天
近幾日是否覺得天氣十分炎熱,熱到都覺得感覺好像還身處夏天。中央氣象局一份資料顯示,預測至10月6日底氣溫「接近」或「高於」過往平均氣溫的機率達到90%。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也表示,今年的秋天會十分的夏天。中央氣象局於24日發布高溫預警,中午前後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攝氏36度高溫的機率。新竹縣、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臺東縣則為黃色燈號,也有出現攝氏36度高溫的機率。粉絲專頁「林老師氣象站」也發文表示,至少到26日「沒下雨時,都是這種高溫炎熱的天氣」。文章中也提到,根據中央氣象局最新月長期天氣展望結果顯示,統計至10月6日,預測臺灣各地氣溫接近或高於氣候平均值的機率佔90%;若計算至10月中旬止,也在80%以上。(圖/翻攝自FB)貼文中解釋,今年秋天平均氣溫臺灣各地以低於氣候正常值的發生機率最小。大多數的科學家認為,這跟高空噴流條位距偏高緯度地區,北方冷空氣比較不易南侵有關;而本次高溫肇生,則與環境多為東北風到東風,氣流過山,下沉增溫,加上雲量偏少有關。文章中也感嘆表示「今秋,感覺很夏天!」(圖/黃耀徵攝)
史上第3暖!玉山今年冬季沒飄雪 刷新「最晚初雪」紀錄…5月前還有機會
春天的腳步慢慢到來,許多人回顧去年底的冬天,陣陣寒流讓人冷得不想出門,但幾波已經讓你冷到不行的寒流,卻沒有讓台灣第一高峰玉山降下瑞雪!中央氣象局表示,2022年至2023年的秋冬,玉山完全沒有降雪,整個冬季氣候平均值為3.03度,創下史上第三暖的紀錄。而今年玉山已創下「最晚初雪」紀錄,不過,玉山直到5月,都有降雪機會。氣象局昨天(7日)舉辦「112年春季展望」記者會,氣象局預報中心副主任陳怡良表示,今年冬季的平均溫度為3.03度,算是歷年來第三暖的冬季,而玉山測站溫度,高於平均值2.9度,這個冬天都過了,仍未降下初雪。但民眾普遍認為「今年冬天特別冷」,氣象局推測,可能是因為冷暖交替頻繁,民眾才會有這個冬天特別冷的感受。陳怡良指出,玉山此前最晚的初雪紀錄為2019年的1月21日,因此到現在玉山還沒降下初雪,已經確定創下「最晚初雪」紀錄。不過玉山過去曾有5月31日降下「五月雪」的紀錄,去年5月也有觀測到5月雪,因此到今年5月前都還可以持續觀察,看看玉山有沒有機會降下初雪。
北北基等7縣市大雨特報…劇烈降雨再2天 周末冷空氣南下!北台轉濕冷
今(1日)第22號颱風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較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台灣東北部、大台北地區及基隆北海岸有陣雨,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仍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氣象專家吳德榮提醒,今日「共伴效應」雖逐漸減弱,迎風面北部、東半部仍應防局部性「劇烈降雨」的發生,而明(2日)迎風面東北部及大台北局部地區仍有「劇烈降雨」的機率,應注意。氣象局預報,今(1日)還是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及東北季風影響,水氣偏多,不過整體降雨稍減緩些,範圍逐漸縮小,降雨主要在迎風面的桃園以北、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為主,局部雨勢仍較明顯、持續,特別在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及東北部地區雨勢更大,有大雨或豪雨發生的機會,且連日的降雨易使山區土石鬆動,非必要請勿前往山區以免發生危險,而其他地區雲量偏多,大多為多雲的天氣,偶爾也有零星降雨的情形。氣溫方面,各地普遍低溫落在19至21度之間,白天高溫在新竹以北及宜蘭為21至23度,整日氣溫變化不大,感受濕涼,而其他地區白天高溫回升到27到30度,早晚偏涼、白天則溫暖舒適。第22號輕度颱風「奈格」,清晨2時中心位於鵝鑾鼻西南方610公里之海面上,向西北轉西北西移動,來到東沙島海面附近後,將轉向偏西趨向華南沿岸或海南島方向移動,此外,東沙島受此颱風及其外圍環流影響,易有10至11級強陣風,並有大雨發生的機率,請嚴加戒備;第23號輕度颱風「榕樹」,清晨2時中心位於鵝鑾鼻南南東方1910公里之海面上,向西北西轉西北朝菲律賓前進,因環境條件不佳,預估接近陸地前將逐漸減弱,對台灣天氣無影響。颱風預測路徑。(圖/中央氣象局)氣象局也在清晨4時5分發布大雨特報,提醒民眾,東北季風及第22號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蘭嶼已有大豪雨發生;今(1日)大台北、東半部(含蘭嶼、綠島)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連日降雨,山區請注意坍方及落石。大雨特報。(圖/中央氣象局)氣象專家吳德榮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中指出,最新(1日2時)中央氣象局「路徑潛勢預測圖」顯示,「輕颱奈格」在呂宋島西方海面轉北略增強,未來再轉偏西、減弱遠離,「共伴效應」亦將逐漸減弱;另一23號「輕颱榕樹」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壽命短,對台無影響,但使今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總數接近氣候平均值。吳德榮表示,今晨平地最低氣溫大多在18、19度,29日至今日4時,3天以來最大累積雨量在宜蘭南澳鄉、已超過1547毫米。最新(31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日「共伴效應」雖逐漸減弱,迎風面北部、東半部仍應防局部性「劇烈降雨」的發生,尤其山區多日「大量降雨」,土石含水已飽和,應慎防坍方、落石及土石流;中南部天氣逐漸好轉。北台偏涼,中南部白天舒適微熱、早晚涼;沿海地區應注意強陣風。各地氣溫:北部18至24度,中部19至29度,南部19至30度,東部19至29度。明(2日)迎風面東北部及大台北局部地區仍有「劇烈降雨」的機率,應注意。吳德榮分析,最新模式模擬顯示,周四至下周一(3至7日)「奈格」減弱遠離,受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仍有較多水氣,北部、東半部有局部雨,局部地區有較大雨勢;中南部大多為多雲時晴的天氣、周五、六(4、5日)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周四、五氣溫略升;周六至下周一冷空氣南下、氣溫降,北台轉濕涼微冷,中南部早晚涼冷。
本週估有1、2個颱風「形成機率曝光」 專家:瘋狂趕進度
颱風「諾盧」目前已經進入南海,但還是為台灣北部、花東地區帶來雨勢。台灣颱風論壇表示,「本週預計還會有1、2個颱風形成」;氣象專家也說,今年第17號颱風「庫拉」有望生成,直呼是「瘋狂趕進度」。諾盧颱風路徑圖。(圖/翻攝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台灣颱風論壇》26日在臉書發文說,「諾盧颱風已進入南海重整旗鼓,繼續西行明天將抵達越南中部東方海域。本週預計還會有1、2個颱風形成。」但據目前的資料來看,颱風靠近台灣的機率低。此文曝光後,有網友留言「展望明年,要不是軒嵐諾氣象局給個超大暴風圈,不然今年就很有機會創下0颱侵台的傳奇紀錄。」有人回覆說「今年颱風真是跟台灣很無緣」、「補水重要還是紀錄重要」。氣象專家吳聖宇也在《天氣職人-吳聖宇》粉專發文說,「諾盧颱風進入南海,大陸高壓帶來的東北風減弱,但是高壓迴流的偏東風,配合整個不穩定波形仍在台灣附近。」北部、花東等地區26日會有地形性的降雨,桃園以南到高雄天氣晴朗。吳聖宇表示,TD-19W的出現,有望變成今年第17號颱風庫拉,但目前看來會在遠海活動,對陸地無害,「最近颱風生成瘋狂趕進度,連同即將可能出現的庫拉,9月分已經出現了梅花、莫柏、南瑪都、塔拉斯、諾盧等颱風,很快將颱風生成數拉近氣候平均值。」吳聖宇說,大自然會自己找到平衡,真是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