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攝取
」 喝水 結石 痔瘡 水 腎結石新型痔瘡手術不可怕!微創雷射大幅減少疼痛感 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粉領族林小姐因為白天坐辦公桌,在家就躺著追劇,加上愛吃辣、不愛喝水,因此長期受痔瘡所苦,除了肛門口有搔癢不適、異物感之外,每次排便都會有出血,更是覺得相當困擾,但因為聽說痔瘡手術很痛、術後還要臥床2到3週,所以一直很排斥去看醫生。直到最近聽說朋友接受了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幾乎沒什麼疼痛、1到2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林小姐才願意就診,積極處理痔瘡問題。痔瘡不可輕忽 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顏珉玄醫師表示,痔瘡已經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久坐久站、缺乏運動、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等因素都是痔瘡的成因。輕微的痔瘡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仍然建議儘速就醫、接受專業評估。目前處理痔瘡的手術方式很多,最新的技術是採用「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因為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大範圍切除痔瘡組織,因此可以避免術後肛門狹窄的問題,消融的方式也不會破壞肛門周遭的黏膜與括約肌,相對來說是非常安全的手術方式。雷射痔瘡消融手術 疼痛少、恢復快顏珉玄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需要手術治療的痔瘡都已經是第3級或第4級痔瘡,這種比較大的痔瘡,不管用什麼方式切除,病患在術後都會感受到強烈而且持久的疼痛,更何況每天還是需要正常排便,除了撕裂感讓人難以忍受之外,更有傷口感染的風險。「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的方式是切除痔瘡組織,雷射消融的目的是透過光纖導引雷射能量,將痔瘡組織內部血管的水份蒸發氣化,進而讓痔瘡自然收縮。由於治療方式是透過雷射的消融,而不是傳統的切除,所以病患只會有一個0.2公分讓光纖進出的小傷口;即便經過評估還是需要切除外痣,透過雷射消融的痔瘡組織已經大幅度的縮小,需要切割的範圍小,疼痛度也比傳統手術要低的多。除了疼痛少之外,「雷射痔瘡消融手術」的小傷口對於術後的照顧來說也相對輕鬆,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定時溫水坐浴,患者術後返家只需要在肛門局部多沖涼水即可,不用擔心日常排便造成傷口感染,更不需要臥床等待傷口復原,許多人可以在手術隔天就直接重返工作崗位。改善作息 避免痔瘡再次復發顏醫師提醒,手術可以治療痔瘡帶來的徵狀,但改變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除了要飲食上盡量避免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並且多攝取膳食纖維、補充水份之外,多運動、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不在馬桶上划手機,都是可以避免痔瘡再次復發的根本之道。
如何分辨流感和腸病毒? 醫曝「出現2症狀」腸病毒機率大
開學之後,因為在學校群聚,像是流感跟腸病毒這類傳染病,往往都會進入流行期,這2種呼吸道疾病,症狀有相似的地方,很多人不會分。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表示,如果有皮疹或口腔潰瘍,通常更有可能是腸病毒,而不是流感。胡皓淳指出,流感的症狀包括突發高燒、劇烈頭痛、肌肉疼痛和關節痛、喉嚨痛和咳嗽、疲倦和虛弱,跟腸病毒一樣,流感通常會導致突如其來的高燒,體溫可達39°C或更高,這種高燒一般伴隨寒顫和全身不適感,而感染流感時,頭痛通常比較劇烈,還常引起全身肌肉和關節的疼痛,胡皓淳提到,雖然流感主要影響呼吸道,但喉嚨痛和乾咳也是常見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幾天到幾周;流感感染後,患者會感到極度疲倦和虛弱,這種狀態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至於腸病毒的症狀,包括發燒、口腔潰瘍和喉嚨痛、皮疹,以及腹瀉和嘔吐。胡皓淳說明,腸病毒感染也會引起發燒,但通常這種發燒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如流感那麼劇烈,而腸病毒常常導致,口腔內的小潰瘍,這可能會引起喉嚨痛和進食困難,這些潰瘍通常在口腔、舌頭和喉嚨部位出現。另外,腸病毒感染可能會引起皮膚上的紅疹,特別是在手掌、腳底和臀部等部位,這些皮疹有時會伴隨搔癢和紅腫,腸病毒感染也常常導致胃腸道症狀,如腹瀉和嘔吐,這些症狀會影響到,患者的飲食和水分攝取。胡皓淳說,兩者主要差別,第一,症狀發展速度,流感的症狀通常突然發作,發燒和其他症狀,會在半天、一天之內就迅速出現,而腸病毒感染的症狀,一般會逐漸出現,可能會先有輕微的不適,然後在2、3天後,逐漸加重;流感主要影響呼吸道,腸病毒則會影響口腔、咽喉以及胃腸道等部位,至於皮疹和潰瘍,這是最明顯的分別,如果有皮疹或口腔潰瘍,通常更有可能是腸病毒,而不是流感。
別疏忽!腸病毒仍處疫情高點 專業醫提醒注意「孩童4症狀」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曾於1日表示,目前腸病毒就診人數已創下近5年來同期新高,推估疫情要到11月中旬才會脫離流行期。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也發文表示,近期診間內都是許多確診腸病毒的兒童,胡皓淳醫師也表示,如果小孩有出現「4大症狀」的話,千萬不要輕忽,應該要盡速帶小孩就醫。胡皓淳醫師近日在FB粉絲團發文表示,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就是發燒。患者的體溫可能輕易升到38度,甚至39度。這種發燒通常發生在感染的早期,是腸病毒的第一個信號,尤其在兒童中更為顯著。如果孩子突然出現發燒症狀,應儘快前往診所或醫院進行檢查。此外,喉嚨痛和口腔潰瘍也是腸病毒的常見症狀。感染腸病毒後,喉嚨會感到疼痛,並且口腔內部常常出現小的潰瘍,這些潰瘍會讓患者在進食或飲水時感到疼痛,特別是食用酸性或辛辣食物時疼痛更加劇烈。這些口腔潰瘍有時還會擴散到喉嚨和嘴唇,造成極大的不適。如果孩子無故地食慾不振,也很可能是因為腸病毒引起的口腔疼痛。腸病毒還會導致皮疹,這種皮疹通常會出現在手掌、腳底和臀部等部位,有些人會感到搔癢或出現紅腫。皮疹的形狀和顏色因人而異,有時會形成小的水泡,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影響日常活動。如果發現孩子身上出現皮疹,應及時帶他們去看醫生,避免症狀進一步惡化。最後,腸病毒也可能引起胃腸道的症狀,如腹瀉和嘔吐。這些症狀通常會在發燒和其他症狀之後出現,腹瀉可能持續數天,並伴隨著腹痛和不適。嘔吐也常見,這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食慾和水分攝取,可能導致脫水的情況。因此,如果孩子出現腹瀉或嘔吐的情況,家長應格外注意孩子的水分補充,並及時尋求醫療協助。胡醫師強調,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對這些腸病毒症狀保持高度警惕。老師們如果在班級中發現有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該儘快通知家長,並建議帶孩子去看醫生。腸病毒對於兒童的影響較大,而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是減少症狀對孩子造成困擾的最好方式。家長們也應該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特別是在開學季節,病毒傳播的風險較高的時候,保持對症狀的敏感性非常重要。
吃太多紅肉恐導致「尿路結石」 醫示警「5NG習慣」
尿路結石症的盛行率高,而且發作時往往令人痛不欲生!對此,泌尿科醫師施冠偉也列出5個容易造成泌尿道結石的生活習慣,包括水喝太少、吃太多紅肉、重口味及高草酸的飲食習慣,也建議「日常多喝水、盡量少憋尿,是預防結石的好習慣。」施冠偉近日在臉書粉專「理雞先生 ― 泌尿科施冠偉醫師」發文表示,每年7至9月是泌尿道結石發作的高峰期,夏天長時間在陽光下流汗,太少補充水分,水分攝取減少、汗水流失增加,容易導致尿液濃度提高,就會加速泌尿道結石的形成。對此,施冠偉醫師也列出泌尿道結石風險的5大NG習慣:水喝太少:攝取的水量影響到尿量多寡,當液體變少、雜質濃度變高,會連帶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建議成人一天至少須攝取2000至3000c.c水分。習慣攝取高蛋白、吃太多紅肉:攝取過量動物性蛋白質,如肉類、海鮮等,會使尿液偏酸性,進而增加結石形成的可能。習慣重口味飲食:重口味的飲食含鈉量高,高鈉會減少鈣質吸收,增加血液中的尿鈣,容易生成結石。因此建議避免吃進過多高鈉食物,以降低身體負擔。攝取過多碳酸飲料、濃茶、啤酒(高草酸飲食):包括菠菜、地瓜葉、巧克力、碳酸飲料、濃茶、啤酒等,這些都是富含草酸的食物。草酸是結石的原料之一,因此攝取過多草酸含量高的食物,會增加結石形成的機率。太少運動: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及適當補充水分,能減少產生沉澱結晶,有助結石的排出及預防,但需避免太激烈碰撞的運動。施冠偉補充,泌尿道結石早期不會疼痛,若結石小於0.5cm內,能透過多喝水自行排出。若結石過大,造成堵塞引發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須要立即就醫處理。日常多喝水、盡量少憋尿,是預防結石的好習慣,也能盡量降低身體的負擔 。
夏天是結石發作高峰!冬天的3-5倍 醫曝:如何預防、治療腎結石?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腎結石風險增加!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表示,夏天是結石的好發季節,由於氣溫高、流汗多、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導致排尿減少,進而增加結石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9月為高峰期,發作病人數是冬天的3-5倍。像46歲蘇先生有結石家族史,過去也常熬夜、飲水量少,大約6年前開始腎結石多次復發,接受過數次體外震波,始終無法完全清除結石,石頭越長越大,導致腰部酸痛,甚至伴隨血尿,前往新光醫院求診,經何承勳主任診斷,雙側腎臟都有直徑約2公分不等的結石。腎結石有2傳統治療方法 治療選擇依「這些」評估腎臟結石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常伴隨腰腹疼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問題。新光醫院泌尿科盧昱成醫師表示,其治療方式會依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穿腎取石手術等。不過盧昱成醫師提到,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每次結石廓清率可達70-80%,但若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其實治療效果有限,而經皮穿腎取石手術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但需要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雙側腎結石大用1招保腎 無傷口、恢復快像蘇先生雙側都有體積偏大的腎結石,傳統的體外震波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他也希望尋求效果更好、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因此醫師建議蘇先生接受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最新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何承勳主任說明,軟式輸尿管鏡是一條細長、有彈性、前端可彎曲的內視鏡,經由膀胱及輸尿管上行至腎臟內,不會有傷口,搭配雷射便能將結石擊碎,此外配合最新型的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可使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更安全、有效率。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在手術時會持續進行負壓抽吸,前端還能隨著軟式輸尿管鏡彎曲,何承勳主任提到,這能避免腎臟內壓過高,並保持水流進出暢通,維持影像畫面清晰,而且還能吸出大部份的結石碎片,增加結石廓清率及手術時間,蘇先生在手術後也復原地相當迅速,出院回門診僅剩些許微小碎片,預期都能自行排出。初期無症狀應養成健檢習慣 注意飲食、飲水、運動針對腎結石問題,目前有許多治療方式可以選擇,民眾可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何承勳主任提到,由於腎結石初期沒有症狀,病人經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檢查才發現,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另外,何承勳主任提醒,民眾平時也應多喝水、多運動,避免攝取過多肉類、太鹹的飲食,每日飲水量建議為1500-3000cc,尤其夏天水份流失較多,應增加喝水量,減少結石發生的機會。
夏季結石病號「增5倍」 醫揭真相:水分補充不足
國內健保資料庫的統計,7到9月是腎結石的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更是冬天的3到5倍。醫師提醒,每日飲水量建議在1500cc至3000cc,尤其夏天水分流失較多,建議須增加喝水量,肉不要過量吃,也不要吃太鹹,腎結石更要定期健檢,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根據《ETtoday新聞雲》引述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說法,台灣人口約有8%到10%有結石,分析其成因,有一半是先天體質問題,另外一半是後天因素,包含水喝得少、汗流得多,尿液濃度高讓一些結晶容易沉澱變成結石,飲食方面,習慣使用高鹽食物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何承勳表示,由於夏日氣溫高流汗多,水分若攝取不足易導致排尿減少,是結石的好發季節,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月至9月為高峰期,結石發作的病人是冬天的3到5倍,腎臟結石常見症狀包含括腰痛、側腰痛、下腹痛等疼痛,若石頭塞住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甚至有包含血尿和尿路感染等。另外,新光醫院泌尿科醫師盧昱成指出,治療的方式依照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之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的治療方式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健保給付體外震波碎石術,每次的結石廓清率70%至80%;但當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的治療效果有限,常需多次接受體外震波碎石術,且可能因結石碎片造成輸尿管阻塞。至於經皮穿腎取石手術則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會於腰側開約1公分切口,以利內視鏡穿過體表進入腎臟,需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微創手術方式,使用「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搭配雷射將結石擊碎,可以處理小至中尺寸的結石,屬於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但需要自費。
水喝不夠恐增腦中風、心梗風險! 營養師曝喝水學問
人的身體中有70%是水分組成,因此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相當重要。營養師張珮蓁指出,要是人體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嚴重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而在補充水分時,也需注意許多細節,才能正確地將水分吸收。營養師張珮蓁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Patty營養師 陪你一起吃」中發文,表示喝水的學問很大,絕非有喝就好。張珮蓁指出,每天喝的水分至少要是體重的30倍以上,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容易使血液水分減少,進而使血液黏稠,加速血球老化、血管硬化。嚴重時,還會增加血栓、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不過,張珮蓁提醒,喝水的時候要「適量多次喝」不要一次瘋狂灌水,在白天活動較多時,每小時補充約150-300毫升,確保水分充足。而這樣也可以有飽足感不亂吃東西,定期去尿尿也可以避免泌尿道感染。另外,運動時的補水時機也是相當重要,前、中、後都要適時補充水分。張珮蓁進一步說明,運動半小時前,應補充300到400毫升的水量,若喝完後都沒有產生尿液,或尿液顏色很深,代表身體可能處於缺水狀態,建議持續緩慢補充直到尿液呈現淡黃色。在運動過程中,每20分鐘應再喝100到150毫升的水量,以補充流汗流失的水分;運動後半小時內,應再補充150到200毫升。不過此時要注意,避免短時間大量灌水,否則容易電解質失衡,產生噁心感、頭暈等不適。最後張珮蓁也透露,其實茶、咖啡、湯都是水分來源,不過她建議,下午2點過喝白開水就好,以免茶跟咖啡影響睡眠。
暑假生活習慣改變 慢性發炎風險升高!營養師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
暑假期間,生活作息的變化讓不少人開始吃宵夜、越來越晚睡、頻繁參加朋友聚會、享受美食等,這些行為的轉變容易讓飲食變得高油、高糖、高鹽,並且接觸到更多的加工食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日漸積累,最終引發慢性發炎,甚至導致各種疾病。劉怡里營養師指出,與其治療疾病,不如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並且強調了抗氧化、抗發炎的重要性。如何幫助身體排毒增加水分攝取:每天多喝水或無糖茶飲,能提高多酚類的抗氧化能力。均衡飲食:確保每天可以攝取到乳品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選擇原型未加工、高纖低GI的食材,並使用清淡的方式烹調。預防食物中毒:避免在不熟悉的餐廳吃生食,用餐前洗手並使用公筷母匙。妥善保存食物:夏季氣溫高,烹飪後的食材應在一小時內冷藏或冷凍,定期清理冰箱,降低食物微生物感染的風險。6大類解毒食物推薦乳品類:推薦牛奶、無糖優格,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A、E、B群及葉酸和菸鹼酸,有助於預防血管阻塞和降低血管性硬化失智症的風險。全榖雜糧類:推薦紫地瓜、糙薏仁,富含膳食纖維、花青素、葉酸和維生素B群,有助於避免大腦發炎。豆魚蛋肉類:推薦秋刀魚、蛋黃,含有DHA,有助於大腦活化,EPA則可降低身體發炎反應並提高抗氧化能力、預防失智。蔬菜類:推薦地瓜葉、青江菜,富含維生素B1、B2、E和葉酸,這些營養素有助於醣類的利用,可協助大腦正常運作。水果類:推薦草莓、桑葚,莓果中的植化素具有高含量的花青素、類黃酮等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對大腦的攻擊並修復損傷。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推薦苦茶油和酪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這些成分能降低壞膽固醇,維持好膽固醇。劉怡里營養師強調,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防止疾病發生的最佳方法,尤其在暑假這個生活習慣容易變化的時期,更應注意身體的排毒及抗氧化。
男子含糖飲料當水喝!腎衰竭要洗腎 醫曝夏日解渴「3招數」
38歲的阿俊,平時無吸菸、酗酒不良習慣,唯喜歡吃高糖、高油的食物,每天都把含糖飲料當水喝,20幾歲就發現血糖偏高,但也都不以為意。直到去年,雙腳漸漸水腫,呼吸越來越喘,就醫檢查發現已經腎衰竭,需要透過血液透析維持腎臟功能。含糖飲料對身體傷害多 罹患這些疾病風險增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王奕淳指出,文獻統計調查顯示,在台灣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而在糖尿病患者中,每七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目前臺灣已經超過8萬人洗腎,其中將近一半是糖尿病相關。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多為精緻糖、奶精及化學香料等,不僅熱量高且對身體多有傷害,包括增加肥胖、代謝症候群機會,同時使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腎臟病罹患風險。40歲以下糖尿病患者增多 糖尿病腎病變恐洗腎王奕淳表示,糖尿病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病症,即使是年輕人也有可能罹患,根據統計,40歲以下的年輕人,每一百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這個比例在過去幾年持續增加。而糖尿病會不知不覺對身體各個系統產生影響,在腎臟方面造成糖尿病腎病變,引起蛋白尿增加及腎功能下降,長時間累積下來,最後可能進展到末期腎病,需要長期洗腎。避免腎臟病 攝取足夠水分、減少糖飲、避免含磷飲料 許多人已經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但是沒有定期就醫檢查,也就忽略身體狀況,而含糖飲料的攝取會使血糖更加失控,將來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會大幅增加。」因此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生活習慣的改善是最重要的,對此,王奕淳提供三項建議,讓民眾在酷夏中能夠清涼解渴又健康。攝取足夠白開水:腎臟需要水分排除毒素及代謝物。而夏天排汗量大,水分攝取自然也需要提升,建議至少每日補充1,500cc以上。但若是心衰竭,肝硬化或是慢性腎臟病人,就需要限制水分,每日攝取量大約是每天的尿量加上500cc。逐步減少含糖飲料:以無農藥的茶飲代替汽水、果汁等糖分含量較高的飲料,但茶葉中含有草酸,建議選擇「水多茶少」的淡茶,避免身體瞬間攝取大量草酸,每天茶飲次數也不能太多;待習慣後,可以逐漸減少含糖量,以「無糖」為目標。避免含磷飲料:慢性腎臟病的病人須減少飲用含磷飲料,以免高血磷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汽水、可樂含有無機磷、牛奶含有動物磷,這些飲料的磷在腸道吸收很快,所以都要避免;而咖啡及豆漿屬於植物磷,在腸道吸收較慢,可以少量飲用。
4月熱傷害已增加1倍! 國健署署長提醒:3招預防中暑、熱昏厥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2024)年4月熱傷害就診人次為23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111人次)增加1倍以上。端午節後開始進入夏季天氣,若未多加留意,可能會增加熱傷害風險。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體重過重者等熱傷害6大高風險族群更要留心,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外出活動時,應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3字訣「涼、補、心」。預防熱傷害第一招: 保持「涼」爽人體在溫度及濕度高的環境下,若汗水排不出體外、水分攝取不夠等,可能會讓體感溫度漸漸升高,導致熱傷害。因此,預防熱傷害第一個方法就是保持「涼」爽,國健署表示,民眾可以從4方面著手,包括:衣著:建議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戶外活動時,可依個人需求,適度使用防曬用具,且能具有散熱效果。避免陽光直射:室內窗戶可以加裝遮光窗簾,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避免產生更多的熱氣。另外切勿將幼童及寵物單獨留在車上,因為不論車內有無空調,都有一定的危險性。加強散熱:可透過增加環境空氣流通、灑水降溫、加強通風設施、採用空氣調節器等方式來加強散熱。適當休息場所: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適當空調的地方;若是戶外工作者,雇主應提供適當休息場所,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預防熱傷害第二招: 「補」充分水分第二,則是要「補」充分水分,國健署提醒,民眾應定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而且應維持每天攝取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切勿選擇含酒精、咖啡因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而水分攝取量也應依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不過若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須限水者,則不包括在上述的補充水分建議原則中。另外,若是長時間從事高強度活動或工作者,除了會流失大量水分,電解質也會流失,因此國健署建議,這時也要適度補充含有電解質(鹽分)的液體,避免脫水、熱痙攣、無力、頭暈、抽筋等狀況,但有鹽分攝取限制者,則應遵循醫師建議。預防熱傷害第三招: 提高警覺「心」第三,民眾也要提高警覺「心」,國健署表示,應留心氣象預報,留意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2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注意防曬措施。而且要注意身心狀況,國健署提醒,戶外活動者、運動員等,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情形,應儘快休息並補充水分。如果已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更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必要時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的協助。
寵物食安黃金法則 挑選優品、正確餵食、妥善保存缺一不可
近期貓糧的食品安全問題引發大眾恐慌,由於寵物飼料查驗難度大,飼主在挑選飼料時除了要確保飼料成份符合安全標準外,還需關注其營養配方和是否符合國際寵物食品標準。寵物飼料挑選有訣竅 健康毛孩從精準營養做起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孝柏表示:「選擇適合寵物的飼料,不僅關乎牠們的健康,更關乎牠們的生活質量。獸醫師為生病的毛孩建議合適的營養配方,更是天職!因為沒有好的飲食,生病無法單靠藥物治好。一定要360度全方位管理,飲食醫療雙管齊下,寵物才可能健康」。關於購買飼料,致力毛孩健康與福祉的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鍾昇樺醫師也建議應仔細閱讀標籤上的成分表,了解主要成分是否適合自家貓犬,尤其是對有特殊過敏或食物敏感的毛孩。而貓犬年齡、體型和活動水平也是挑選飼料時需考量的重點之一,不同階段的貓犬對營養需求差異極大,如:幼寵需要蛋白質和熱量支援發育,老年貓犬則需特別照護以緩和生理機能退化。遵循正確飲食觀念 貓犬愛你恆久不變餵食觀念除了關注食材、成分外,還需考慮到每日的飲水量、餵食方式等多個因素。韓國獸醫師兼寵物營養部落客王恬中表示:「貓犬的飲食管理直接關乎牠們的整體健康,正確的餵食觀念應該成為每位飼主的基本常識。」比起一餐大量的飲食,「少量多餐」(狗一日2餐以上,貓咪一日5餐以上)的餵食習慣,能幫助血糖的穩定、減少消化不良的風險。而乾糧和濕糧各有利弊,應考量貓犬的個別需求,如肥胖、老年或過敏等特殊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專屬配方。無論選擇何種餵食方式,都應「定時定量」,除了可以避免寵物肥胖等問題產生之外,也利於觀察每日的糞便狀態與份量,了解寵物的消化系統是否正常運作。除了日常餵食,也要注意每日飲水量的搭配。一般而言,成犬每日飲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乘以50至100毫升(這數值包含食物中含有的水分),通常體重比較小的狗或幼犬每公斤會需要比較多的水分,反之體重比較大的成犬每公斤需要的水分比較少。至於貓咪,每日飲水量更是關鍵,建議成貓每日飲水量約每公斤體重乘以40至60毫升。貓咪天性對水分攝取較為挑剔,飼主一定要適量供水,保持水源乾淨,才能避免脫水與泌尿道疾病問題發生。從採購到儲存 毛孩爸媽必知的飼料保存攻略除了買好的飼料,保存也相當重要。韓國獸醫師王恬中建議,最好從原廠直接經營或是合作的通路購買寵物飼料,以確保飼料的品質與安全。確認產品包裝上有清楚標示效期、保存方法與廠商的聯繫方式,並定期檢查飼料儲存狀況,同時選擇購買適合家裡毛孩的包裝大小。
貓糧食安事件引發恐慌 專家建議「挑選、餵食、保存」3大面向把關
近期貓糧的食品安全問題引發了大眾恐慌,飼主們對毛小孩健康的關注日益增加。由於寵物飼料查驗難度大,飼主在挑選飼料時除了要確保飼料成份符合安全標準外,還需關注其營養配方和是否符合國際寵物食品標準。為了給毛孩提供最佳的日常營養照顧,維護牠們的健康與生活品質,飼主需要從「飼料挑選」、「餵食觀念」到「保存方法」三大面向全面把關。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楊孝柏表示:「選擇適合寵物的飼料,不僅關乎牠們的健康,更關乎牠們的生活質量。一定要360度全方位管理,飲食醫療雙管齊下,寵物才可能健康」。關於購買飼料,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鍾昇樺醫師也建議應仔細閱讀標籤上的成分表,了解主要成分是否適合自家貓犬,尤其是對有特殊過敏或食物敏感的毛孩。而貓犬年齡、體型和活動水平也是挑選飼料時需考量的重點之一,不同階段的貓犬對營養需求差異極大,如:幼寵需要蛋白質和熱量支援發育,老年貓犬則需特別照護以緩和生理機能退化。除此之外,鍾昇樺醫師也建議,最基本的是確保這些飼料、濕糧、罐頭符合美國FDA規範、美國AAFCO營養標準或歐洲FEDIAF標準,所以選擇信譽良好的國際大廠是安全的做法。法國皇家台灣香港總經理張堇琪說:「法國皇家採用科學方式研究寵物所需營養,位於法國的研發中心,有5百多位科學家、獸醫師與營養專家,以研發製成的安全性作為首要考量。法國皇家從原料採購、產品研發到製造品管,全程嚴格控管。除遵循標準作業程序外,更制定嚴密規範與審核制度,全球每年執行超過50萬次安全檢驗,確保產品符合最高國際認證標準。目前台灣市場所販售的飼料,皆出自法國皇家自有工廠。餵食觀念除了關注食材、成分外,還需考慮到每日的飲水量、餵食方式等多個因素。韓國獸醫師兼寵物營養部落客王恬中表示:「貓犬的飲食管理直接關乎牠們的整體健康,正確的餵食觀念應該成為每位飼主的基本常識。」比起一餐大量的飲食,「少量多餐」(狗一日2餐以上,貓咪一日5餐以上)的餵食習慣,能幫助血糖的穩定、減少消化不良的風險。而乾糧和濕糧各有利弊,應考量貓犬的個別需求,如肥胖、老年或過敏等特殊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專屬配方。無論選擇何種餵食方式,都應「定時定量」,除了可以避免寵物肥胖等問題產生之外,也利於觀察每日的糞便狀態與份量,了解寵物的消化系統是否正常運作。除了日常餵食,也要注意每日飲水量的搭配。一般而言,成犬每日飲水量約為每公斤體重乘以50至100毫升(這數值包含食物中含有的水分),通常體重比較小的狗或幼犬每公斤會需要比較多的水分,反之體重比較大的成犬每公斤需要的水分比較少。至於貓咪,每日飲水量更是關鍵,建議成貓每日飲水量約每公斤體重乘以40至60毫升。貓咪天性對水分攝取較為挑剔,飼主一定要適量供水,保持水源乾淨,才能避免脫水與泌尿道疾病問題發生。除了買好的飼料,保存也相當重要。韓國獸醫師王恬中建議,最好從原廠直接經營或是合作的通路購買寵物飼料,以確保飼料的品質與安全。確認產品包裝上有清楚標示效期、保存方法與廠商的聯繫方式,並定期檢查飼料儲存狀況,同時選擇購買適合家裡毛孩的包裝大小。如果發現飼料有變質跡象也應立即丟棄,勿讓毛孩食用,同時也應注意家中飼料放置的位置與方式,確保毛孩能夠享用到營養均衡、新鮮可口的飼料,維護牠們的健康。其次,不購買店家自行分裝後的產品,並留意店家的保存環境應維持乾燥、整潔與衛生。飼料分裝的過程等於開封且無法確認內容物的狀態,購買後出現問題很難咎責!建議選購合適家中毛孩狀態的原廠包裝,若毛孩體型較小,以選擇原廠中比較小的包裝為優先,一但開封後越早食用完畢越好。開封後可以選擇密封性良好的容器,如密封罐或密封袋等,盡量把袋內空氣擠出,取用所需的份量餵食後,將原有包裝重新密封,放入有蓋、可密封的保存容器內,有效阻隔空氣和濕氣,避免飼料氧化和發霉。每次將一周內需食用的量儲存於真空保鮮盒中,以保持飼料新鮮。在添加新飼料前,確保盒底沒有殘餘飼料,並定期清潔。最後,將飼料放置於陰涼通風處,避免光線直射的位置,光照與高溫容易導致油脂氧化與飼料變質,出現油耗味。許多大廠牌的飼料不含抑制黴菌的防腐劑(而是利用低水分含量來預防發霉),所以切記不可放在潮濕的地方,以免滋生黴菌。無論飼料有沒有開封都不適合放在冰箱內,因為當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飼料時,會因冷凝而凝結在飼料上,導致飼料的含水量增加而增加發霉的風險。
誤信「喝啤酒排結石」釀嚴重腎水腫! 男子進行1新式手術避免併發症
65歲陳先生,長年深受腎結石困擾,但只要腰痛、血尿、解尿困難症狀出現時,他不就醫而是猛灌啤酒,因為他覺得啤酒利尿,且酒精又能麻醉止痛,結石總能從尿道排出。日前突發性腰痛,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不只尿道有結石,還有2公分的腎臟結石,輸尿管被1.5公分結石阻塞,造成嚴重的腎水腫。腎結石合併糖尿病 傳統手術不易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陳致豪說明,因患者腎臟功能已有急性損傷情形,緊急安排內視鏡取石手術,取出結石解除尿路阻塞問題,經過治療後,腎功能才逐漸恢復正常。考量陳先生除了腎結石,還合併有糖尿病,較不適合傳統經皮腎穿刺手術,陳致豪使用「次世代軟式輸尿管內視鏡」,以自然孔內視鏡手術方式進入腎臟中,將2公分的結石以高能量雷射擊碎,並順利取出結石碎片,手術中的即時監測腎內壓力更進一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手術後X光檢查顯示腎結石全數清理乾淨,没多久即順利出院。次世代軟式輸尿管內視鏡 不易大出血及腎功能損傷陳致豪說明,在腎結石的治療中,針對大顆不易排出的結石,體外震波碎石效果不彰,傳統上往往需要接受較侵入性的經皮腎臟穿刺手術,也就是從腰部鑽孔穿過腎臟進行取石手術。但是,腎臟是血流豐富的器官,侵入性手術會伴隨著較多的出血風險、較高的手術併發症,以及較長的住院天數。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於腎結石的治療也不斷演進,奇美醫院於今(113)年率先引進「次世代軟式輸尿管內視鏡」,能大幅改善腎結石手術的效率、舒適度以及安全性。除了採用最先進的影像技術,配備高解析鏡頭,還能即時監控腎內壓力的功能,確保手術過程中腎內壓力控制在安全範圍內,避免細菌回流至血液中,防止全身敗血症感染,保證病人的安全。預防腎結石 保持水分攝取、避免高鹽、高蛋白及高糖陳致豪表示,針對腎結石預防,病人日後需要保持良好的水分攝取量,避免攝取高鹽、高蛋白、及高糖食物,可以有助於降低腎結石形成的風險。
大甲媽繞境今晚啟程! 醫提醒「3要1不」保健康
台中大甲鎮瀾宮「2024年大甲媽繞境」將於5日晚間11時展開9天8夜行程。對此,台中醫院整理過去信眾遶境途中最常見的受傷情況,提醒民眾行前做好「3要、1不」,要做好防曬、要補充水分、要戴口罩,不把含糖飲料當水喝,擁有一趟健康平安的媽祖遶境之旅。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將於5日晚間11時起駕,展開為期9天8夜的行程。而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家醫科旅遊門診醫師蕭誌毅表示,過去媽祖繞境期間,最常見的就醫案例包括腳起水泡、感冒與腸胃炎;從醫療站轉介到醫院的案例,最多的是鞭炮炸傷,其次是擦挫傷、中暑與心肌梗塞等慢性病急性發作。蕭誌毅醫師舉例,透露該院在去年就曾碰到1名30歲男性信眾,參加媽祖遶境時,左大腿遭鞭炮炸傷,當下院方緊急替他進行傷口清創處理,避免傷口感染壞死,甚至要進行植皮等後遺症。蕭誌毅醫師更表示,因為最近流感疫情與腸病毒仍持續升溫,遶境期間信眾群聚、緊密接觸,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會更容易散播,因此要記得擦防曬、戴口罩、定時補充水分。另外,盡量不要穿新鞋,選擇耐久走的鞋子,避免增加摩擦起水泡的機率。最後蕭誌毅醫師也提醒,遶境途中許多善心人士提供含糖飲料,但飲用過多含糖飲料不但可能造成血糖失控,對慢性病控制不良的病友來說,還可能因為體內糖分過高、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腦中風、心臟病等急性發作,因此呼籲民眾「不要把含糖飲料當水喝」,才能擁有一趟安全健康的遶境之旅。
「神醫」別亂信!女子喝「這一物」引中毒送醫險喪命
不要輕信「神醫」,以免身體陷入不可預知的困境!中國浙江一名60多歲劉姓女子因長期受到「三高」等多種病痛折磨,於是聽信某位自稱神醫之人,打聽到可以大量飲水進行稀釋治療,劉女聽信之後竟在半天內竟爆喝7公升的水,反而引起水中毒,送醫搶救3天才脫離險境。綜合陸媒報導,劉女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為了尋找緩解之道,她向所謂的「神醫」諮詢,對方建議她「大量飲水」以稀釋血糖和血脂,並聲稱這樣的方法可以「不藥而愈」。沒想到劉女聽話照做,在半天內爆喝7公升的水後就開始出現噁心、想吐、頭痛、全身無力等症狀,最後直接暈了過去,家人送醫後經檢查確診是水中毒及低鈉血症。在急診醫師接診時立即接入呼吸器以維持劉女生命跡象,並發現血鈉值僅剩113mmol/L,顯示她患有嚴重的低鈉血症,這意味著體內的電解質處於失衡的狀態。醫師更近一步解釋,因過量飲水導致水中毒,使得超量的水分子滲透穿越細胞膜進入全身各處細胞內,其中以腦細胞最為敏感。由於腦細胞水腫引起顱內壓升高,可能出現輕微的頭痛、噁心、嘔吐、乏力等症狀,而嚴重者甚至可能陷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所幸,經過醫生們的努力,在安排接近7000毫升的排尿治療後,劉女的血鈉值恢復至正常水準,成功恢復正常,醫生也強調過度追求水分攝取可能對身體造成極大危害,同時提醒人們在追求健康的過程中應謹慎遵循醫學專業建議,以免引發嚴重後果。
愛吃甜食害膀胱爆炸!日常4飲食禁忌出爐 醫提醒:喝太多水也NG
頻尿、尿不乾淨、沒有廁所不敢出門,國人常見的膀胱問題總令人羞於啟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戴定恩透露,過多精緻食物的攝取,不只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等疾病,還容易引發膀胱過動,讓人不停跑廁所,此外生活中其實還有不少容易誘發膀胱過動的飲食禁忌,就連喝水也要注意每次攝取的量。戴定恩醫師在臉書粉專「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發文,有膀胱過動症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減少攝取刺激性的食物,像是咖啡、茶這些有含咖啡因的食物,或者是酒、辛辣的食物,都該減少攝取,避免刺激膀胱。戴定恩說明,除了刺激性的食物之外,高糖分的精緻食物,像是蛋糕、汽水、巧克力等也要少吃,才不會為膀胱加劇負擔;另一方面,雖然水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不過還是要提醒膀胱過動症的朋友,喝水量應依照體重和腎功能,控制在每小時150至300ml,並隨流汗多寡調整水分攝取,不要一次喝太多。醫師表示,香菸裡頭的尼古丁除了對肺部會造成影響之外,其實對膀胱也是種刺激,因為尼古丁容易導致膀胱不自主地收縮,且抽菸會把有害化學物質帶入體內,並在尿液中堆積,進而損害膀胱內皮黏膜,長期容易引發膀胱癌,建議膀胱不好的朋友多方嘗試,盡快戒掉煙癮,守護自己的健康。(圖/翻攝自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臉書)
便秘治不好竟是鈣補過量惹禍! 藥師:不是多補就有用
高齡長者補鈣,當心越補越「卡嗯嗯」!一位78歲伯伯慢性病纏身,且長期苦於便秘問題,雖配合藥物治療,但便秘一直沒顯著改善。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與伯伯討論過後,發現多重用藥加上額外補充鈣量過多,才會導致排便不順,經由調整攝取鈣量後,便秘才緩解。他提醒,依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吃多了會堆積,影響腸道蠕動,「不是多補就多有用!」伯伯長年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等病史,且便秘問題持續多年,雖然服用了滲透壓型瀉劑、刺激型瀉劑、消化酵素、益生菌治療,但伯伯覺得效果並不好,因此到藥局求助,詢問是否有益生菌或其他保健食品,尋求緩解便秘。鈣質堆積 影響腸道蠕動李懿軒詢問伯伯的用藥情況與日常飲食,發現伯伯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包括3種口服止痛藥、1種外用止痛藥、治療胃潰瘍的氫離子阻斷劑、控制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等,每天早上還會額外補充2顆600毫克的鈣片、1顆含鈣量200毫克的綜合性維他命。總計早上就吃了1400毫克的鈣,遠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00毫克。李懿軒說明,腸道每天能吸收的鈣量有限,而且鈣是容易「堆積」的礦物質,當身體無法吸收,出現堆積狀況,就會影響腸道蠕動。同時,伯伯的其他用藥也導致鈣質影響腸道的問題更嚴重,例如氫離子阻斷劑會抑制胃酸分泌、導致鈣片的溶解率受影響,更不容易吸收。長期吃鈣片又會反過來導致胃部難以維持酸度,影響蛋白質吸收,並造成腹漲問題,久而久之就會有胃幽門桿菌。李懿軒表示,如果正常飲食,應該不用再額外補充鈣片,即使有擔憂,含鈣綜合性維他命裡也有200毫克的鈣。他建議伯伯先暫時停止攝取鈣片2週,加上多補充水分、多運動,伯伯的排便情況終於改善,解便時較不會乾硬。多重用藥+鈣補過頭 影響疾病控制李懿軒說明,現代人便祕常見3種原因為:飲食過度精緻且肉食占比多、水分攝取不足、久坐少動,影響上廁所習慣進而導致便秘。若長期便祕、糞便堆積,腸道久而久之會被撐大,可能引發腸道相關症狀,例如壓迫腸道造成靜脈曲張,發生在肛門就是痔瘡。他進一步說明,正確使用瀉劑可迅速改善便秘症狀,但若出現嚴重腹痛等副作用,或是用藥後3-7天仍無效,建議就醫檢查是否為器官問題。另外,瀉劑通常為一次性使用,刺激腸道蠕動,若長期依賴瀉劑,會讓腸道習慣刺激,藥效打折扣,患者恐須加大劑量或是更換處方才能改善。因此建議從根本上著手,改善生活習慣才能緩解便秘高齡長者因慢性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若沒有諮詢過醫療意見、自行補充其他營養品,可能影響疾病控制。李懿軒以鈣為例,每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提醒長輩攝取保健食品,應遵照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攝取量,「不是多補就多有用!」此外,坊間不少酵素錠誇大療效,民眾應注意是否摻雜不明成分,且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才能確保用藥安全。
公開安海瑟薇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原來她每天都穿『塑身衣』入睡?
誰說外國人就顯老?看看安海瑟薇就知道,只要透過全方位的內外保養,一樣能不受年齡威脅,就算是熟齡肌也能照樣美得很easy。皮膚非常白皙的安海瑟薇,在受訪時就曾說過正因為膚色太白,反而更容易讓皮膚受到紫外線傷害,所以她很重視防曬這件事!外出時除了擦防曬,還會加上帽子、陽傘的物理性防曬方式,另外就算是待在室內空間她也不鬆懈,依舊會擦上防曬係數30以上的產品,隨時做好防護。小安的觀念很正確!就算在室內,但陽光還是會透過窗戶照射進來,還有像是坐飛機時也都建議一定要擦防曬。(圖/取自安海瑟薇IG)大部分女生過了40歲之後都會有臉部肌膚下垂鬆弛的困擾,但為什麼安海瑟薇的臉蛋還是能維持這麼緊緻的最佳狀態?甚至愛笑的她也沒有常見的紋路問題?原來安海瑟薇的秘密武器就是靠這瓶被暱稱為#彈力帶精華的資生堂激抗痕彈力帶緊緻V臉夜間精華,以價格堪比黃金的珍稀緋紅花緊緻活萃,搭配上4D彈力帶瞬塑科技,擦上臉後就像為肌膚穿上了緊緻塑身衣般~趁睡覺的時候,一整晚不斷幫臉部肌膚拉提上揚、緊實線條,難怪小安會對它愛不釋手!資生堂激抗痕彈力帶緊緻V臉夜間精華40ml/5,800元 一接觸膚溫就會瞬間成膜的獨特質地,可放在夜間保養的最後一個步驟使用,讓肌膚被輕柔包覆在宛如彈力帶般的塑身布料中。(圖/吳雅鈴攝)希望緊實塑顏效果更有感的話,一定要搭配拉、提、緊、塑的「小V臉按摩法」,才能實現跟安海瑟薇一樣的立體美顏。(圖/吳雅鈴攝)另外體內環保也很重要,想要擺脫乾燥感,光靠保濕產品還不夠,還要學安海瑟薇每天喝10~12杯的水來幫助補水,水分攝取量充足了,膚況自然就能水嫩又透亮。建議每天要喝足2000c.c.的水,但也不用一次狂灌水容易造成低血鈉現象,想到的時候就隨時喝一點才是正確方式。(圖/取自安海瑟薇IG)
睡前該不該喝水? 醫師點名「這三類人」適合來一杯
早晚喝水各有說法,大部分人認為早上起床就該喝一杯溫水,晚上睡前則要避免水分攝取,深怕「影響睡眠、隔日水腫」。但有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者、前列腺增生者、老年人」這三類人,睡前適合喝杯溫水。根據陸媒《生命時報》報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張海澄醫師受訪表示,「心血管疾病者、前列腺增生者、老年人」這三類人睡前建議飲水,避免睡眠時血液濃度過高,適當的補充水分是保護心血管最佳方式。以下幾類人更適合睡前喝水:心血管病患者熟睡時人易出汗,血容量減少,對於心血管病人來說,加上睡眠中生理性的心跳變慢,容易發生血流不暢。睡前喝一杯溫水,有助減少夜間心肌梗死、心絞痛、腦血栓等不良事件。對於糖尿病人來說,睡前一杯溫水還有利於控制血糖。前列腺增生者這類人往往有夜尿多、出汗多的特點,這使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在夜間缺水。建議這類人不僅睡前要喝水,起夜後也應適量補水。進水量應控制,否則起夜過頻會影響睡眠質量。老年人臨睡前適當喝點溫水,除了有助降低夜間心肌梗死以及腦血栓風險。在幹燥的秋冬季節,尤其暖氣使得房間濕度過低時,適當補水還可以滋潤呼吸道,幫助老人更好入睡。醫師也點出四大喝水要點:一、睡前兩小時、排尿後再飲水。二、水溫需與自身體溫差不多。三、鹽水、果汁、蜂蜜水雖能補充水分,但並不建議睡前飲用。四、喝水應慢慢喝,盡量避免快速攝取大量水分,不僅會增加心臟負擔,更會影響睡眠品質。但醫師特別提醒,有腎臟疾病、腎功能、心臟功能不全者,「不建議睡前飲水」這類病患睡前飲水後,隔天會容易出現全身浮腫,也會對腎臟不佳者造成更大負擔。
20歲女手搖飲當水喝…右腰痛到送急診 「300多顆結石」畫面曝光
人手一杯手搖飲,但記得還是要多喝水。20歲女子小玉(化名)平常不愛喝白開水,經常把手搖飲當作水分來補充,日前因發燒及右腰疼痛就醫,結果取出300多顆外觀類似小饅頭的結石。術後她情況穩定,觀察幾天後順利出院,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治療。奇美醫院表示,急診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小玉右側腎臟嚴重水腫且有腎結石,抽血報告也發現白血球過高,立即安排電腦斷層,結果顯示右側腎盂裡布滿了0.5cm到2cm大小不等的結石;由於病人發燒,先給予抗生素注射,並放置經皮腎臟造廔管緩解腎水腫和泌尿道感染問題。為了處理大量的腎臟結石,由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進行微創經皮腎臟造廔取石術,成功取出300多顆外觀類似小饅頭的結石;而手術後病人的情況穩定,觀察幾天後並順利出院,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治療。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人終其一生有9.6%結石的機會,(男生比女生多3倍,男生約為14.5%、女生:4.3%),其中腎臟結石占15.8%,僅次於輸尿管結石76.4%,而結石病人平均年齡介於50至60歲,5年內結石復發率高達1/3,一年當中,春天至夏天發生率最高,因天氣熱造成體液流失大於補充,因尿液較濃縮,容易使得結晶體聚集產生結石。林才揚說明,結石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當中包括了水分攝取不足、飲食因素、遺傳因素、新陳代謝異常、慢性疾病、尿液pH值不正常、腎臟解剖結構異常等。林才揚表示,腎臟結石並不是不痛就可以不用治療,即使不做任何處置,也一定要定期追蹤,若引起相關併發症時其實更嚴重,可能導致腎功能喪失、癌變甚至感染性休克等。他提到,臨床上,腎臟結石一般建議超過1.5cm就要接受治療,但治療選擇最終方案需綜合考量病人身體狀況、結石大小、位置、腎臟結構等因素,目前腎臟手術選項可分為無創和微創以及二合一共3種;而二合一的手術方式,那就是結合了軟式輸尿管鏡腎內雷射碎石術加上經皮腎臟造廔取石術,一呼一應,克服各自的優缺點,讓一次手術就達到更好的結石廓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