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攝取不足
」 痔瘡 喝水 腎結石新型痔瘡手術不可怕!微創雷射大幅減少疼痛感 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
粉領族林小姐因為白天坐辦公桌,在家就躺著追劇,加上愛吃辣、不愛喝水,因此長期受痔瘡所苦,除了肛門口有搔癢不適、異物感之外,每次排便都會有出血,更是覺得相當困擾,但因為聽說痔瘡手術很痛、術後還要臥床2到3週,所以一直很排斥去看醫生。直到最近聽說朋友接受了新型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幾乎沒什麼疼痛、1到2天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林小姐才願意就診,積極處理痔瘡問題。痔瘡不可輕忽 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顏珉玄醫師表示,痔瘡已經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久坐久站、缺乏運動、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等因素都是痔瘡的成因。輕微的痔瘡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仍然建議儘速就醫、接受專業評估。目前處理痔瘡的手術方式很多,最新的技術是採用「雷射痔瘡消融手術」,因為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大範圍切除痔瘡組織,因此可以避免術後肛門狹窄的問題,消融的方式也不會破壞肛門周遭的黏膜與括約肌,相對來說是非常安全的手術方式。雷射痔瘡消融手術 疼痛少、恢復快顏珉玄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需要手術治療的痔瘡都已經是第3級或第4級痔瘡,這種比較大的痔瘡,不管用什麼方式切除,病患在術後都會感受到強烈而且持久的疼痛,更何況每天還是需要正常排便,除了撕裂感讓人難以忍受之外,更有傷口感染的風險。「雷射痔瘡消融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的方式是切除痔瘡組織,雷射消融的目的是透過光纖導引雷射能量,將痔瘡組織內部血管的水份蒸發氣化,進而讓痔瘡自然收縮。由於治療方式是透過雷射的消融,而不是傳統的切除,所以病患只會有一個0.2公分讓光纖進出的小傷口;即便經過評估還是需要切除外痣,透過雷射消融的痔瘡組織已經大幅度的縮小,需要切割的範圍小,疼痛度也比傳統手術要低的多。除了疼痛少之外,「雷射痔瘡消融手術」的小傷口對於術後的照顧來說也相對輕鬆,不像傳統手術需要定時溫水坐浴,患者術後返家只需要在肛門局部多沖涼水即可,不用擔心日常排便造成傷口感染,更不需要臥床等待傷口復原,許多人可以在手術隔天就直接重返工作崗位。改善作息 避免痔瘡再次復發顏醫師提醒,手術可以治療痔瘡帶來的徵狀,但改變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除了要飲食上盡量避免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並且多攝取膳食纖維、補充水份之外,多運動、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不在馬桶上划手機,都是可以避免痔瘡再次復發的根本之道。
夏天是結石發作高峰!冬天的3-5倍 醫曝:如何預防、治療腎結石?
夏天水喝太少小心腎結石風險增加!新光醫院泌尿科主任何承勳表示,夏天是結石的好發季節,由於氣溫高、流汗多、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導致排尿減少,進而增加結石風險,根據健保資料庫研究指出,氣溫與結石發生率相關,每年7-9月為高峰期,發作病人數是冬天的3-5倍。像46歲蘇先生有結石家族史,過去也常熬夜、飲水量少,大約6年前開始腎結石多次復發,接受過數次體外震波,始終無法完全清除結石,石頭越長越大,導致腰部酸痛,甚至伴隨血尿,前往新光醫院求診,經何承勳主任診斷,雙側腎臟都有直徑約2公分不等的結石。腎結石有2傳統治療方法 治療選擇依「這些」評估腎臟結石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常伴隨腰腹疼痛、血尿、尿路感染等問題。新光醫院泌尿科盧昱成醫師表示,其治療方式會依結石大小、位置及症狀嚴重程度來決定,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穿腎取石手術等。不過盧昱成醫師提到,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每次結石廓清率可達70-80%,但若結石大於2公分,位置在腎臟下盞或是成分堅硬的單水草酸鈣結石,其實治療效果有限,而經皮穿腎取石手術適用於較大的腎結石,但需要全身麻醉且風險較高,術後恢復時間較長。雙側腎結石大用1招保腎 無傷口、恢復快像蘇先生雙側都有體積偏大的腎結石,傳統的體外震波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他也希望尋求效果更好、無傷口、復原快的治療,因此醫師建議蘇先生接受軟式輸尿管鏡配合最新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的手術治療。何承勳主任說明,軟式輸尿管鏡是一條細長、有彈性、前端可彎曲的內視鏡,經由膀胱及輸尿管上行至腎臟內,不會有傷口,搭配雷射便能將結石擊碎,此外配合最新型的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可使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更安全、有效率。抽吸式輸尿管導引鞘在手術時會持續進行負壓抽吸,前端還能隨著軟式輸尿管鏡彎曲,何承勳主任提到,這能避免腎臟內壓過高,並保持水流進出暢通,維持影像畫面清晰,而且還能吸出大部份的結石碎片,增加結石廓清率及手術時間,蘇先生在手術後也復原地相當迅速,出院回門診僅剩些許微小碎片,預期都能自行排出。初期無症狀應養成健檢習慣 注意飲食、飲水、運動針對腎結石問題,目前有許多治療方式可以選擇,民眾可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何承勳主任提到,由於腎結石初期沒有症狀,病人經常是因為其他疾病檢查才發現,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另外,何承勳主任提醒,民眾平時也應多喝水、多運動,避免攝取過多肉類、太鹹的飲食,每日飲水量建議為1500-3000cc,尤其夏天水份流失較多,應增加喝水量,減少結石發生的機會。
水喝不夠恐增腦中風、心梗風險! 營養師曝喝水學問
人的身體中有70%是水分組成,因此適時補充足夠的水分相當重要。營養師張珮蓁指出,要是人體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嚴重恐引起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而在補充水分時,也需注意許多細節,才能正確地將水分吸收。營養師張珮蓁近日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Patty營養師 陪你一起吃」中發文,表示喝水的學問很大,絕非有喝就好。張珮蓁指出,每天喝的水分至少要是體重的30倍以上,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容易使血液水分減少,進而使血液黏稠,加速血球老化、血管硬化。嚴重時,還會增加血栓、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風險。不過,張珮蓁提醒,喝水的時候要「適量多次喝」不要一次瘋狂灌水,在白天活動較多時,每小時補充約150-300毫升,確保水分充足。而這樣也可以有飽足感不亂吃東西,定期去尿尿也可以避免泌尿道感染。另外,運動時的補水時機也是相當重要,前、中、後都要適時補充水分。張珮蓁進一步說明,運動半小時前,應補充300到400毫升的水量,若喝完後都沒有產生尿液,或尿液顏色很深,代表身體可能處於缺水狀態,建議持續緩慢補充直到尿液呈現淡黃色。在運動過程中,每20分鐘應再喝100到150毫升的水量,以補充流汗流失的水分;運動後半小時內,應再補充150到200毫升。不過此時要注意,避免短時間大量灌水,否則容易電解質失衡,產生噁心感、頭暈等不適。最後張珮蓁也透露,其實茶、咖啡、湯都是水分來源,不過她建議,下午2點過喝白開水就好,以免茶跟咖啡影響睡眠。
大甲媽繞境今晚啟程! 醫提醒「3要1不」保健康
台中大甲鎮瀾宮「2024年大甲媽繞境」將於5日晚間11時展開9天8夜行程。對此,台中醫院整理過去信眾遶境途中最常見的受傷情況,提醒民眾行前做好「3要、1不」,要做好防曬、要補充水分、要戴口罩,不把含糖飲料當水喝,擁有一趟健康平安的媽祖遶境之旅。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將於5日晚間11時起駕,展開為期9天8夜的行程。而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家醫科旅遊門診醫師蕭誌毅表示,過去媽祖繞境期間,最常見的就醫案例包括腳起水泡、感冒與腸胃炎;從醫療站轉介到醫院的案例,最多的是鞭炮炸傷,其次是擦挫傷、中暑與心肌梗塞等慢性病急性發作。蕭誌毅醫師舉例,透露該院在去年就曾碰到1名30歲男性信眾,參加媽祖遶境時,左大腿遭鞭炮炸傷,當下院方緊急替他進行傷口清創處理,避免傷口感染壞死,甚至要進行植皮等後遺症。蕭誌毅醫師更表示,因為最近流感疫情與腸病毒仍持續升溫,遶境期間信眾群聚、緊密接觸,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會更容易散播,因此要記得擦防曬、戴口罩、定時補充水分。另外,盡量不要穿新鞋,選擇耐久走的鞋子,避免增加摩擦起水泡的機率。最後蕭誌毅醫師也提醒,遶境途中許多善心人士提供含糖飲料,但飲用過多含糖飲料不但可能造成血糖失控,對慢性病控制不良的病友來說,還可能因為體內糖分過高、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腦中風、心臟病等急性發作,因此呼籲民眾「不要把含糖飲料當水喝」,才能擁有一趟安全健康的遶境之旅。
便秘治不好竟是鈣補過量惹禍! 藥師:不是多補就有用
高齡長者補鈣,當心越補越「卡嗯嗯」!一位78歲伯伯慢性病纏身,且長期苦於便秘問題,雖配合藥物治療,但便秘一直沒顯著改善。藥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監事李懿軒與伯伯討論過後,發現多重用藥加上額外補充鈣量過多,才會導致排便不順,經由調整攝取鈣量後,便秘才緩解。他提醒,依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鈣攝取量為1000毫克,吃多了會堆積,影響腸道蠕動,「不是多補就多有用!」伯伯長年有高血壓、心絞痛、慢性關節疼痛等病史,且便秘問題持續多年,雖然服用了滲透壓型瀉劑、刺激型瀉劑、消化酵素、益生菌治療,但伯伯覺得效果並不好,因此到藥局求助,詢問是否有益生菌或其他保健食品,尋求緩解便秘。鈣質堆積 影響腸道蠕動李懿軒詢問伯伯的用藥情況與日常飲食,發現伯伯同時使用多種藥物,包括3種口服止痛藥、1種外用止痛藥、治療胃潰瘍的氫離子阻斷劑、控制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等,每天早上還會額外補充2顆600毫克的鈣片、1顆含鈣量200毫克的綜合性維他命。總計早上就吃了1400毫克的鈣,遠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00毫克。李懿軒說明,腸道每天能吸收的鈣量有限,而且鈣是容易「堆積」的礦物質,當身體無法吸收,出現堆積狀況,就會影響腸道蠕動。同時,伯伯的其他用藥也導致鈣質影響腸道的問題更嚴重,例如氫離子阻斷劑會抑制胃酸分泌、導致鈣片的溶解率受影響,更不容易吸收。長期吃鈣片又會反過來導致胃部難以維持酸度,影響蛋白質吸收,並造成腹漲問題,久而久之就會有胃幽門桿菌。李懿軒表示,如果正常飲食,應該不用再額外補充鈣片,即使有擔憂,含鈣綜合性維他命裡也有200毫克的鈣。他建議伯伯先暫時停止攝取鈣片2週,加上多補充水分、多運動,伯伯的排便情況終於改善,解便時較不會乾硬。多重用藥+鈣補過頭 影響疾病控制李懿軒說明,現代人便祕常見3種原因為:飲食過度精緻且肉食占比多、水分攝取不足、久坐少動,影響上廁所習慣進而導致便秘。若長期便祕、糞便堆積,腸道久而久之會被撐大,可能引發腸道相關症狀,例如壓迫腸道造成靜脈曲張,發生在肛門就是痔瘡。他進一步說明,正確使用瀉劑可迅速改善便秘症狀,但若出現嚴重腹痛等副作用,或是用藥後3-7天仍無效,建議就醫檢查是否為器官問題。另外,瀉劑通常為一次性使用,刺激腸道蠕動,若長期依賴瀉劑,會讓腸道習慣刺激,藥效打折扣,患者恐須加大劑量或是更換處方才能改善。因此建議從根本上著手,改善生活習慣才能緩解便秘高齡長者因慢性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若沒有諮詢過醫療意見、自行補充其他營養品,可能影響疾病控制。李懿軒以鈣為例,每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提醒長輩攝取保健食品,應遵照國健署建議每人每日攝取量,「不是多補就多有用!」此外,坊間不少酵素錠誇大療效,民眾應注意是否摻雜不明成分,且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才能確保用藥安全。
20歲女手搖飲當水喝…右腰痛到送急診 「300多顆結石」畫面曝光
人手一杯手搖飲,但記得還是要多喝水。20歲女子小玉(化名)平常不愛喝白開水,經常把手搖飲當作水分來補充,日前因發燒及右腰疼痛就醫,結果取出300多顆外觀類似小饅頭的結石。術後她情況穩定,觀察幾天後順利出院,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治療。奇美醫院表示,急診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小玉右側腎臟嚴重水腫且有腎結石,抽血報告也發現白血球過高,立即安排電腦斷層,結果顯示右側腎盂裡布滿了0.5cm到2cm大小不等的結石;由於病人發燒,先給予抗生素注射,並放置經皮腎臟造廔管緩解腎水腫和泌尿道感染問題。為了處理大量的腎臟結石,由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進行微創經皮腎臟造廔取石術,成功取出300多顆外觀類似小饅頭的結石;而手術後病人的情況穩定,觀察幾天後並順利出院,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治療。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才揚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人終其一生有9.6%結石的機會,(男生比女生多3倍,男生約為14.5%、女生:4.3%),其中腎臟結石占15.8%,僅次於輸尿管結石76.4%,而結石病人平均年齡介於50至60歲,5年內結石復發率高達1/3,一年當中,春天至夏天發生率最高,因天氣熱造成體液流失大於補充,因尿液較濃縮,容易使得結晶體聚集產生結石。林才揚說明,結石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當中包括了水分攝取不足、飲食因素、遺傳因素、新陳代謝異常、慢性疾病、尿液pH值不正常、腎臟解剖結構異常等。林才揚表示,腎臟結石並不是不痛就可以不用治療,即使不做任何處置,也一定要定期追蹤,若引起相關併發症時其實更嚴重,可能導致腎功能喪失、癌變甚至感染性休克等。他提到,臨床上,腎臟結石一般建議超過1.5cm就要接受治療,但治療選擇最終方案需綜合考量病人身體狀況、結石大小、位置、腎臟結構等因素,目前腎臟手術選項可分為無創和微創以及二合一共3種;而二合一的手術方式,那就是結合了軟式輸尿管鏡腎內雷射碎石術加上經皮腎臟造廔取石術,一呼一應,克服各自的優缺點,讓一次手術就達到更好的結石廓清率。
水喝太少…患糖尿病、失智風險增! 8個最佳補水時機曝光
水分是維持身體運作的重要物質之一,喝水不僅能加速新陳代謝,還能幫助人體排除毒素跟廢物,但不少人都會忘記「適時補充水分」。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水分攝取不足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臟及肺部疾病並過早死亡,江守山建議,女性每天應該攝入9杯(2.2升)的水,男性則應該攝入12杯(2到3升)的水。江守山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保持補充水分不僅能幫助延長壽命,還可以減少罹患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江守山引述一項數據表示,研究人員發現,血清鈉水準(身體水不足的指標)較高的人,患慢性健康問題的可能性要高出64%,包括心力衰竭、中風、動脈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及失智,也比低水準的人更早死亡。此外,體內水分不足也會影響15種生物標誌物,像是血壓、膽固醇和葡萄糖(血糖)等。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心血管再生醫學實驗室的研究員Natalia Dmitrieva表示,「適當的水分可以減緩衰老並延長無病生活」,建議男性每天應該攝入12杯(2到3升)的水;女性應該攝入9杯(2.2升)的水,這些水分可以來自水、果汁、咖啡、茶、蔬菜和水果,但研究員也提醒,有在服用藥物的民眾要查清楚自己所服的藥物,因為有些藥物具有脫水作用。至於什麼時間點最適合喝水?知名營養師高敏敏過去曾在臉書發文,分享每天喝水的8個最佳時間點,為起床、早上9點、早上11點半、下午1點、下午3點半、下午5點半、晚上7點及晚上9點,高敏敏表示,睡前喝一杯水可以避免血液濃稠,但腎臟病患若有需要限水的情況,就要注意不要飲用過量,患有胃潰瘍、消化不良的人,也要記得飯前飯後喝水要間隔1小時,才不會導致消化不良。
夏米雅對的人出現想閃婚? 空虛寂寞覺得冷「靠這招」排遣
瑜伽女神夏米雅擁有令人稱羨的好身材,馬甲線、蜜桃臀曲線超完美,身上幾乎看不到贅肉,夏米雅透露很多人都知道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性,但都忽略了一點就是喝水,「水,除了可以喝出健康,也可以喝出好身材。因為不管吃得多健康、抹了多貴的保養品、做了多少的運動,都不能忘記血液中90%由水組成,所以水是決定身體健康非常重要的元素。」夏米雅現在體重保持在45公斤,她透露曾經一度因為工作低潮而暴飲暴食,短短幾個月就胖了10公斤,等到回神才發現身材走樣,靠著運動與飲食控制恢復好身材。身為瑜伽教練的她更分享,很多學生都會問她,動也動了、吃也吃的很健康,怎麼就是瘦不下來,這時候大多都是水分攝取不足,導致代謝變慢,她建議以50公斤體重的人想要減重最好每天喝2000cc的水,因為一旦身體缺水,就連燃燒脂肪的反應也會變慢。夏米雅說: 「我有一個學員減重遇到平台期,她的飲食、運動完全沒有改變,只是每天保證喝2000CC的水,只是水而已,就瘦了4公斤,可見喝水的重要性。」夏米雅建議很多人不喜歡喝水是因為沒味道,可以喝一些添加微量元素像是鎂離子、鈣離子等微量元素的水喝起來會比較甘甜,或是添加檸檬片增加風味都是好方法。擁有多張專業健身證照的夏米雅,也是美國體適能協會AFAA重訓執照的健身教練,平常上課行程滿檔忙得沒有時間戀愛,被問到難道沒有空虛寂寞覺得冷的時候嗎?夏米雅笑說:「孤單寂寞的夜晚,我就去練瑜伽把自己折成蝴蝶結,就不冷了。」不過玩笑歸玩笑,夏米雅透露其實一直有人在追求,只是似乎感覺都還沒有到,感覺很重要,萬一將來哪天對的人出現了,閃婚也不無可能。
「吸石雙嬌」軟式輸尿管鏡手術 一次解決腎結石困擾
吸石雙嬌「管徑7.5Fr Mini軟式輸尿管鏡&專利吸引導管」有別於以往軟式輸尿管鏡手術,無須使用取石網取石,邊打邊吸,縮短手術時間,提升清石效率!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大幅減少輸尿道損傷,病患安全更加分。一名67歲女性因泌尿道反覆感染,經檢查後發現右側上端輸尿管以及腎臟有數顆結石,同時併發腎臟積水,經體外震波治療無效後到輔大醫院就診,後續接受「新型Mini軟式輸尿管鏡手術」取石治療,成功擊碎取出身體裡的石頭。水分攝取不足容易形成結石 恐卡住輸尿管腎結石是指腎臟的代謝物,在尿液中形成堅硬的結晶沉積物,如果平常水分攝取不足,就容易堆積尿酸、草酸鈣、草酸鹽在身體裡,最後形成結石,輔大醫院泌尿科戴逸昇醫師也提到,若結石掉到輸尿管卡住,就會出現典型的腰痠腰痛,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血尿的症狀。戴逸昇醫師指出,管徑7.5Fr Mini 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搭配一種可彎曲的專利吸引導管,經由天然泌尿的尿道進行手術,比較不會破壞正常身體組織,加上新型專利導管前端是軟的,可以彎曲180度,直接將導管伸到腎臟裡面,深入下腎盞把結石吸出來,大幅提升清石效率,再搭配高功率鈥雷射系統將結石擊碎,無須使用取石網取石,邊打邊吸,大幅縮短手術時間,同時無須再透過排尿排出體內石頭,結石清得越乾淨,併發症機率和復發率也會越低。新型軟式手術管徑細 減少傷害及術後感染風險戴逸昇醫師解釋,不管是輸尿管結石還是腎結石,原則上小於兩公分,都還是可以嘗試做體外震波打碎它,後續再自行排出。但不是所有結石都像我們想的那麼順利,遇到結石太硬或是病人輸尿管比較狹窄等因素,都會造成療程效果不是那麼理想,透過「Mini RIRS 新式Mini軟式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新型軟鏡管徑7.5Fr,跟過往軟鏡相比大幅縮小30%,可在較細的腎盞及漏斗之間穿梭,透過反覆抽吸灌注,有效控制術中腎內壓,減少熱傷害與術後感染風險,也可以大幅縮減輸尿管損傷的機會。現今人飲食精緻化,戴逸昇醫師提醒,做完腎結石手術的病患每天水分要充足,一天建議喝至少2000-2500cc的水,也要避免憋尿,防止泌尿道感染。如果懷疑自己有泌尿道結石或腎結石的狀況,建議盡快至泌尿科請專業醫師診斷處理。
翁長期吃1藥物…運動突昏迷「體溫飆40度」 6大發病原因曝光
一名85歲的張先生因晚上睡不著覺,長期依賴安眠藥助眠,不料他某日凌晨外出運動時,突然感到全身癱軟無力、意識模糊,最後昏倒在地,被發現時體溫高達40度。就醫檢驗後,醫生發現患者肌肉酵素(CPK)指數飆升,確診橫紋肌溶解症併發急性腎衰竭,所幸送醫即時,透過住院靜脈輸液治療及休養,病情逐漸好轉。萬芳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鄭仲益解釋,橫肌溶解症是指肌肉急速過度損傷,破壞肌肉細胞導致壞死,讓肌肉中的蛋白質或細胞內的電解質大量滲透到血液內,產生電解質不平衡,引起血栓症、高血鉀症、急性腎臟衰竭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鄭仲益說明,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常見因素包括激烈或過量運動、熱中暑、水分攝取不足、外力壓撞傷、藥物與肌肉毒素等都是可能發病的原因;橫紋肌溶解症的病人,除了有典型的肌肉疼痛或精神倦怠等症狀,尿液顏色也是判斷要點,由於肌紅蛋白會隨著小解排出,此時尿液可能會呈茶褐色或類似可樂的顏色,且排放量少。醫師表示,若出現橫紋肌溶解症,輕症者多補充水分、打點滴休養幾天便能好轉,但嚴重者需血液透析維持腎功能,若延遲治療恐會形成慢性腎臟病,屆時則要長期洗腎。鄭仲益呼籲,暑假將至,在酷熱的氣溫從事戶外活動時,應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適當補充水份、養成運動前後暖身、伸展筋骨的習慣、運動時切記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的加上運動量及強度才不會傷身。而本身若有先天性基因疾病、肌肉疾病、服用癲癇藥物、降膽固醇藥物、精神科用藥等病人更需特別留意。
高溫水分攝取不足 中醫:以肺為中心的病症將出現
中南部旱情難解,高溫持續,一名38歲黃姓女子常在室外奔波,雙眼酸澀不堪、視力模糊。中醫師發現,黃女平時肝腎陰血過度消耗,又因最近旱情嚴重,導致生熱傷陰。據統計,目前門診有3成病患就診都與旱情有關,若大氣中太過乾燥,民眾會出現以肺為中心的病症。黃女平時業務忙碌,水分攝取時常不足,最近更因長期在燥熱的戶外跑業務,眼睛酸澀、視力出現模糊,經過陽明馬光中醫師邱柏豪診察後,判斷黃女是因為平時肝腎陰血過度消耗,又因氣候與肝血不足而化燥生熱傷陰,才會出現症狀。邱柏豪說明,自然界因乾旱水氣不足產生的現象,在中醫角度內屬於6種外感病邪之中的「燥邪」,當大氣中的溼度下降,口鼻、咽喉、氣管的呼吸道黏膜過於乾燥,導致黏膜表面黏液纖毛排痰的功能下降,讓外來病原體容易入侵,會開始出現以肺為中心的病症,例如乾咳少痰或是黏痰難咳,咽乾舌紅、喘息胸悶痛等症狀。另外,旱情也會耗傷人體的水分津液,出現各種乾澀症狀,例如皮膚乾澀脫屑、毛髮乾枯無光、口唇乾裂皺褶、眼睛乾澀、大便乾硬、小便短少等症狀。邱柏豪提醒,對於呼吸道乾燥,確診後持續乾咳無痰、口乾舌燥的人,可多食用「滋陰潤燥」的食物及藥材,例如百合、玉竹、木耳、石斛、麥門冬、荸薺、蘆薈、蜂蜜等;而對於皮膚乾燥,乾皺脫屑的人,除了多喝水外,建議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及豐富蔬果,因為有足夠的胺基酸和維生素C。此外,天氣燥熱時飲食要避免辛辣刺激、燒烤炸物、過於溫熱補益的藥膳,例如薑母鴨、燒酒雞等;生活習慣要避免熬夜晚睡,調適過度緊張的壓力情緒,降低人體發炎反應。
尿液顏色與味道辨別健康 泌尿醫曝1變化:恐是腫瘤
振興醫院泌尿部微創手術科主任蔡昇翰在《健康2.0》頻道中表示,很多人發現尿液中有泡泡,擔憂是「敗腎、腰子不好」,但也有民眾認為,這是水分攝取不足,或排尿時位置過高尿液衝擊所致,不過蔡昇翰認為,需要擔心的是持久不散的泡泡,代表尿液中有過量蛋白質,這也顯示腎臟過濾功能出了問題。尿液顏色變深,可能與這5器官出問題有關聯。(圖/翻攝自健康2.0YouTube)尿液雖為排泄物,卻因流通整個泌尿系統,常被視為診斷依據,因此當尿液顏色過深,呈現茶色、深褐色或豬肝色時,大多數為水喝不夠或運動過量導致脫水,但若深如茶色、豬肝色時,則須要留意是否為腸胃出問題、急性肝炎、膽結石或是腎臟的損傷等,都會導致尿色變深。蔡昇翰更表示,若尿尿味道很臭、發出腐魚味,同時合併白灼變化或呈怪異綠色、深紫色,這就顯示泌尿系統受到感染發炎,若小便飄出濃厚的阿摩尼亞味,則有可能是膀胱無力造成長期尿液滯留引發的惡臭,「有時聞起來有些腐爛水果,一些鮮甜或酸甜味,是由於糖尿病控制不良所導致」。不過最讓醫師擔心的其實是「小便中帶血」,有可能是感染、結石,最怕是膀胱或泌尿系統裡有腫瘤,伴隨無痛性血尿症狀,無論尿液呈現粉紅色或深紅色,建議要即早就醫,特別是顯微性血尿,一般來說,肉眼無法察覺,因此定期做尿液檢查相當重要。
工作忙沒時間喝水…中年男「左腹劇痛」臉刷白送醫 醫照X光驚:石頭卡住了
一位40歲男性上班族,經常一忙起來就是3-4小時,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雖然他偶爾感到腰背痠痛,只認為是工作姿勢不良,就不以為意,直到有天左下腹部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噁心感,臉色蒼白又痛得動彈不得的他,緊急被同事送到急診,經X光及超音波檢查,發現原來是之前1.5公分大的腎結石滑落到輸尿管裡卡住了。(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泌尿科醫師陳偉傑及羅詩修在臉書粉專表示,「尿路結石是泌尿科常見的疾病,結石形成的原因很多,水分攝取不足就是最常見的成因,水分過少導致尿液中草酸鹽、磷酸鹽、鈣鹽濃縮而析出成小結晶,日積月累之下就形成較大顆粒的結石。結石在腎臟形成,就可能隨著尿液移動至輸尿管、膀胱或尿道,而輸尿管和尿道比較細小,阻塞的現象和症狀就更明顯。」(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除了水分攝取過少的因素外,以下情形也是好發的高危險族群:年齡:好發於30-50歲正值事業衝刺的青壯年,其中以男性居多遺傳:約有30%的家族遺傳因素飲食:經常食用太鹹、太甜、鈣含量過高者其他疾病:尿路異常、前列腺肥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痛風者(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醫師指出,結石依照成分大致分為4種,首先是草酸鈣結石,草酸鈣結石是尿路結石中佔比最高約80%,形成於酸性尿液中;磷酸鈣結石,常形成於鹼性尿液中,好發於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者;尿酸結石,常見於痛風患者(高尿酸血症);胱胺酸結石,多為遺傳因素,常見於胱胺酸尿症患者。(圖/翻攝自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臉書)據了解,尿路結石的症狀有時候不明顯甚至沒感覺,一旦發作痛起來,有人形容「比生產還痛」;至於治療方式,醫師提到,一般是根據結石的位置、大小、影響尿路或腎臟功能,以及結石大小來判斷,目前有體外震波、開孔取石、微創內視鏡碎石手術等療法,提醒民眾若有腹部悶痛、腰酸背痛、排尿不順或血尿等情形,應盡速就醫。
女子糞便發黑…檢查竟是大腸癌第4期 醫揭7狀況:身體出問題
正常情況下,一般每天會排便1、2次,而糞便的外觀可以判斷健康狀況。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透露,曾有患者食慾減低、體重下降,糞便顏色變黑卻不當一回事,結果檢查時已經是大腸癌第4期,提醒要養成觀察糞便的習慣。劉博仁在臉書粉專分享,有名女子因為食慾減低、體重下降,看診後吃了許多腸胃藥,但情況不見改善,過了幾個月在醫師的催促下做了大腸鏡檢查,發現是大腸癌第4期。事實上,女子的糞便顏色已經有點偏黑,但是她不以為意,耽誤了治療時機。另一名男子,則習慣觀察糞便外觀,有次看到糞便有血絲,趕緊去檢查,發現是痔瘡,又因為很久沒做健檢,順便做了大腸鏡,一照看到大腸內有十幾顆息肉,切除後沒有大礙。專家建議要養成如廁後觀察糞便的習慣。(示意圖/翻攝自pexels)劉博仁建議,養成如廁後看糞便的習慣,可以了解自己的飲食習慣及身體變化,「最好像是像香蕉一樣,成條狀,顏色偏金黃色,不乾不硬,排出時間短暫順暢」,但如果有以下情形要注意:1.如果是成條狀,但是排出不是很順,表面凹凹凸凸,如此只要蔬果水分,再多補充一些,就會更好。2.如果大便像一顆顆羊大便一樣,又乾又硬,一般是纖維以及水分攝取不足,這樣就要多多攝取蔬菜水果膳食纖維以及多喝水。3.如果像一小塊一小塊馬鈴薯狀軟便,接著腹瀉,或是像巧克力泥狀,可能是腸躁症或是腸道菌相失衡,多吃蔬菜以及補充益生菌。4.如果是腹瀉,可能是細菌性腸炎或者是腸道過敏。5.如果大便變黑要留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可能,尤其是胃潰瘍等等。6. 如果是大便帶鮮血,可能是痔瘡出血或是大腸直腸腫瘤,要請腸胃科或是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確認。7.如果排便習慣改變超過一周,或是有貧血、體重下降、食慾不佳,也不要拖,請醫師診斷為佳。
男大生愛吃辣熬夜昏倒 醫揪「這毛病」搖頭:流掉全身「三分之二」血量
現代人經常外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導致罹患痔瘡的機率非常高。大陸陝西省西安一名20歲孫姓男子平時生活不規律,又愛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因此患有痔瘡;沒想到他又不願去治療,拖到最後病情惡化,暈倒送醫。醫生表示,他應該身體有三分之二的血已經出光了。熬夜加上不健康飲食,痔瘡容易找上門。(圖/翻攝自搜狐視頻)根據《搜狐千里眼》報導,20歲孫姓男大生一年前開始,便間斷出現大便帶少量血,但沒有重視、沒有治療,結果在日前上廁所時突然暈厥,被送到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醫生發現,孫男患有嚴重貧血,幾乎丟失了全身血量的三分之二,經查應該與痔瘡有關。孫男因痔瘡流了很多血。(圖/翻攝自搜狐視頻)醫生表示,年輕人任性,喜歡熬夜、不健康的飲食、不喜歡運動,導致患有痔瘡機率很大,而孫男有痔瘡卻一直沒來治療,導致痔瘡反覆出血,狀況惡化,「我們算下來,他應該身體有三分之二的血已經出光了,但不是短時間出的,是一種長期、慢性的。」醫生指出,孫男之所以會如此嚴重,就是因為他沒有重視,才造成不良後果;入院後,院方幫孫男安排腸鏡檢查,經過5天住院休養,孫男已恢復健康。醫生強調,痔瘡雖然是小病,但也會造成危害,千萬不可輕忽。
痔瘡「黏黏臭臭的」拖3年!她一坐下味道秒飄出 醫一看癌症:肛門切掉
現代人長期久坐,又經常外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導致罹患痔瘡的機率非常高。55歲婦人本身有痔瘡問題,因此覺得肛門有分泌物很正常,直到飄出惡臭才去就醫,結果才知自己罹患罕見的「肛門癌」,最終只能切除肛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蕭慕琦在《醫師好辣》說明,內痔不太會痛,但會出血,外痔不太出血,但會感到疼痛,而廔管是長期發炎造成的,一個感染性的東西。她分享案例,一名55歲女病患本身有痔瘡問題,她的肉球在外面,而痔瘡偶爾會有一些淡淡的分泌物,這是正常的,但後來開始會有一些黏液,不過病患都沒有放在心上,直到3年後,覺得有惡臭、發現有血絲才就醫。蕭慕琦說,「一坐下,我就聞到有股怪怪的味道,連內診都還沒開始,只是稍微看一眼就覺得不對,因為她的肉是不正常增生的癌症組織,也就是俗稱的肛門癌。」蕭慕琦進一步解釋,肛門癌會分泌一些黏液,類似汗水、水水的東西,因為它是一些很爛的組織。蕭慕琦表示,由於病灶在肛門口處,只能先電化療將5公分腫瘤縮小,後續為了切除乾淨,勢必要把肛門切掉。那沒有肛門怎麼辦?蕭慕琦說,就必須造口,在身體另外一個地方拉一個造口。
痔瘡手術完突腹痛!50歲女「9天後身亡」 女兒淚崩:醫生說很成功
現代人長期久坐,又經常外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導致罹患痔瘡的機率非常高,但通常手術切除即可。不過大陸甘肅隴南一名陳姓女子動完手術9天後,居然不幸去世。家屬指控,母親在去世前一天上午才被診斷是腸梗阻,且搶救過程中存在多個不正當行為,因此院方應負起責任。根據陸媒《楚天都市報》報導,50歲陳姓女子患痔瘡,因此到四川綿陽市肛腸病醫院就診;手術結束後,陳女開始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在死前一天被診斷為腸梗阻,隔天就過世了。(圖/翻攝自微博/楚天都市報)對此陳女的女兒相當不能接受,含淚簽下屍檢同意書,希望可以找出死因,還給母親一個公道。陳女女兒表示,醫生說手術很成功,不曉得為何會這樣,而且醫護人員在搶救過程中,拿來的簡易呼吸氣囊沒有儲氧袋,輸液瓶倒掛,把輸液管纏到母親身上,最後搬來的心電圖儀器上還佈滿灰塵。陳女女兒認為,痔瘡手術不算複雜,腸梗阻也不是疑難雜症和急症,醫院在對母親的治療和搶救過程中存在不當行為,對母親的死亡負有重大的責任。對此綿陽市肛腸病醫院表示,如果調查結果出爐,確定醫院有責任,不管多大的責任,都會承擔。院方強調,針對家屬質疑醫院出現找不到「值班醫生」、「搶救設備沒有儲氧袋」等問題,將和衛生部門一起進行調查。而為了確定陳女死因,家屬和醫院已經邀請第三方屍檢機構進行屍檢。
爆熱養生法2/汗臭體臭一起轟炸 陰部痘包皮炎「尷尬病」齊發
天氣好熱,不只會大量流汗,火氣似乎也很旺,鄒瑋倫中醫師表示,每到夏天就有許多詢問私密處健康的病患,常見的問題是私處有異味、分泌物臭,主要是因為虛火過旺所致,而因為生理結構的緣故,女性的私處較男性更容易出狀況,還會有陰道炎、陰部痘等情形。鄒瑋倫中醫師表示,男性因為雄性激素的緣故,天生氣味會比女性更濃,因此要多注重私處清潔,若是包皮尚未割除更要仔細清洗,小便前也建議先把包皮拉開,以減少藏污納垢的機會。女性則是因為生理結構的關係容易罹患陰道炎,會出現搔癢、分泌物多等症狀,也可能會在陰蒂上長痘痘,建議多穿寬鬆衣物,喝消炎茶飲、塗抹具解毒功效的珍珠粉與黃蓮粉,就能緩減症狀。鄒瑋倫中醫師表示,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容易使新陳代謝變差,身體就容易積存不好的氣味,建議每晚11點前睡覺,早上6、7點起床。另外,若是水分攝取不足,會使得汗、尿液更為濃縮,體味也會較重,一般建議每天攝取2500c.c.的水分,而夏天較易流失水分,建議可增加至3000c.c.,也可喝具有退火作用的青草茶,平時也要減少吃重口味食物的頻率,如麻辣火鍋、油炸食物等,以免造成身體過於燥熱、火氣大,也容易散發體味。
痛到坐不了!20歲男屁股一掀「血菊花盛開」 悲吐:2小時換一次衛生棉
現代人在辦公室長期久坐,又經常外食,纖維與水分攝取不足,導致罹患痔瘡的機率超高。一名20歲男子因為長痔瘡痛到不敢坐下,甚至還伴隨著嚴重出血,每2小時就需要換一片衛生棉,經過醫師來回反覆推,才將「肉球」成功歸位。急診科醫師魏智偉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20歲男病患工作需要長期坐在電腦前,因此罹患痔瘡,由於最近出差要頻繁搭乘長途飛機,相當煎熬,加上已經痛到無法坐椅子、只能蹲馬步,趕緊到急診室求助;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除了會痛,還會流血,每2、3小時就要換一片衛生棉。(圖/翻攝自YouTube,下同)魏智偉指出,患者的屁股一掀開,除了流血,還發現他的肛門黏膜外翻,也就是痔瘡脫出肛門;打了止痛藥後協助患者將痔瘡復位,沒想到對方一用力又立刻散脫出來,來來回回好幾次才成功塞進去。另外,婦產科醫師陳保仁也補充,痔瘡整個翻出又稱「盛開的血菊花」,千萬不要以為肛門、直腸出血只是「痔瘡」,說不定是直腸惡性腫瘤的可能,因此有出血症狀,不應一輩子認定它「只是痔瘡」,而耽誤了治療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