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設計部落
」雲林慢慢走3/一遊重生後的台西老街頹屋 來看畫家阿嬤、在地達人藝術創作
在雲林北港逛完厚工學展覽如果意猶未盡,還可順勢走訪因地方創生而有了新變化的台西鄉,台西鄉早年因有港口、貿易活動,曾經繁華一時,位於市區的中山路也被譽為「台西第一街」,但後來人口外流,老街逐漸沒落。雲林縣政府為推動老街再造,找來曾為雲林縣口湖鄉梧北社區以「鐵花窗」為主軸,與職人們合作掀起打卡熱潮的水牛設計部落團隊,為中山路街區進行改造,也讓老舊頹屋在2022年初重新煥發新風貌。丁許涼阿嬤親切招呼記者到她家看其他作品,配色相當繽紛。(圖/魏妤靜攝)以「海口放送」為品牌精神的「台西鄉中山路人文景觀再造計畫」於去年初完工,並陸續獲得2023美國IDA國際設計獎建築公共空間榮譽獎、2023柏林設計獎都市設計銀獎等重要獎項,此次記者便走訪了3間頹屋。首先來到曾經是西裝店、銀樓及租書店的「頹屋191」,這裡展示了高齡85歲的素人畫家丁許涼的畫作,她原本曾在雲林麥寮學習成為訂作女裝的師傅,後來和製作西裝的另一半結婚,兩人在此開設「英美西裝店」。2020年丁許涼開始習畫,時常以隨手可得的日曆紙背面或圖畫紙等,畫上熟悉的老房子與動、植物。「頹屋203」在網路上是老街最熱門的打卡點,從頹圮中自然生長的大樹、斑駁紅磚牆與老玩具,意外混搭出美妙風景。(圖/魏妤靜攝)「頹屋205」1樓可見擅長中國結編織的許櫻桃阿嬤所作的作品。(圖/魏妤靜攝)以鳥籠搭配文字的大型藝術裝置。(圖/魏妤靜攝)而吸引不少人拍照打卡的「頹屋203」前身是理髮廳,已經閒置了40~50年,現則改造為「海口囝仔客廳」,並由「台西希望教室」的孩子們透過回收材料再創作,除了在牆面上裝飾各式玩具,也讓馬賽克拼貼浴缸搖身一變為花圃,成為在地亮點;再來到曾是日治時期「保正的家」的「頹屋205」,則分別可於1樓看到由編織達人許櫻桃手作的中國結盆栽,以及2樓由鳥籠達人丁茂賢、丁尚文、丁英南三兄弟創作的作品,其中丁家三兄弟據說已在台西製作鳥籠30多年,全台約7成手工鳥籠都出自他們之手。具有80幾年歷史的日式木造建築,經修復後成為台西海口故事屋。(圖/魏妤靜攝)台西海口故事屋現為藝文展覽空間,並可見屋長兼藝術家丁仁桐以象徵雲林的文蛤殼與牡蠣殼黏貼的大型木芥子娃娃。(圖/魏妤靜攝)而在離台西老街不遠處,還有一間2019年對外開放的「台西海口故事屋」,台西鄉舊稱為「海口庄」,1937年興建的建築最初原是日治時期的台西海口庄長官舍,其後又做為鄉長宿舍、社區營造中心等用途使用,現已公告為歷史建築並由台西藝術協會負責管理。這裡除了是台西鄉民可使用的公共空間,每年還有6檔藝文展覽輪番推出,會邀請雲林在地藝術家或台灣各地、國際藝術家參展,也時常舉辦說故事及親子DIY活動。故事屋旁還有一幅大件壁畫「看見台西-入口意象創作」,是台西鄉公所邀請兩位邀請馬來西亞街頭塗鴉藝術家於2019年所作,並融入台西出產的蝦、蟹、牡蠣等元素。故事屋屋長丁仁桐還提到,馬來西亞藝術家在不只一件創作中畫上船舶,象徵自己到各地遊歷,台西這件壁畫中的船舶名為「台西-1」,意為由此開展航向世界的旅途。由馬來西亞藝術家Annienah與Snozze噴漆創作的3層樓高壁畫,船舶方向是從台灣海峽到陸地,暗喻為當地帶來更多財富。(圖/魏妤靜攝)台西鄉中山路頹屋地址:雲林縣台西鄉中山路191、203、205號台西海口故事屋電話:(05)698-1703地址:雲林縣台西鄉民權路24號開放時間:10:00~17:00,週一、二休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aikoustoryhouse/
雲林台西老街再造「挖到寶」 日據時期百年電線桿訴說在地故事
雲林縣台西老街再造挖到寶,日據時代水泥電線桿訴說在地故事。(圖/呂耀中提供)雲林縣台西鄉中山老街再造計畫經過近1年施工,將於19日舉行成果發表會,17日老街再造團隊表示在打造老街口袋公園時,意外挖到1根日據時代水泥電線桿,估計年代約在1920年,當時正是台西最興盛繁華的時期,團隊將電線桿活用為指標牌柱,訴說老街的歷史故事。台西鄉因人口外流,市區中山路老街日益沒落,雲林縣政府因此推動「台西鄉中山路人文景觀再造」計畫,找來曾打造雲林縣口湖鄉梧北鐵花窗社區的水牛設計部落公司執行計畫,希望延續鐵花窗社區獲得國際大獎肯定的成功案例,為雲林沿海再造1處打卡景點。水牛設計負責人呂耀中表示,老街再造的主軸,是希望回顧「台西第1街」中山老街的風華,因此團隊針對老街進行頹屋空間清理及活化、景觀綠美化、老店博物館等工作,在整建老街上的口袋公園時,意外挖出1根日據時代的水泥電線桿,讓團隊大呼「挖到寶」。這根電線桿高約2.5公尺,柱身有線條紋路,柱頭與柱尾有圈環,呈現日據時期的物料風格,估計年代約在1920年,已有百年歷史,研判是因電力公司更新電線桿而遭棄置,由於長年被泥土雜草掩蓋,且位於私人土地內,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呂耀中說,對於這根「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團隊經過腦力激盪,決定將它清潔整理後作為公園內的指標牌柱,讓原本充滿懷舊氛圍的公園更添思古之情,同時訴說台西鄉中山老街早年的繁華歷史。呂耀中指出,經過近1年的施工,老街上已完成頹屋活化、老店博物館、台西圓環等7個參訪點,將於19日舉行成果發表會,邀請大家共同來見證老街的活化重生。
轉角遇到工藝師 雲林北港‧職人篇
雲林北港以擁有豐厚的宗教文化底蘊聞名,造就了傳統工藝的興盛。我們從文創的角度出發,拜訪幾位入選「北港街角藝事館」計畫的工藝師和他們的創作空間。為了打造巷弄文化新亮點,雲林縣政府將北港在地工藝師的工作室,轉型為小小文化館,在水牛設計部落創辦人呂耀中的帶領之下,來到「秀惠拼布工房」。立體拼布 巧奪天工一進去就被巨幅的3D立體作品《開山媽祖》震懾得回不了神。很難想像那精緻細膩的構圖呈現,是用拼布縫接起來的,尤其是負責人周秀惠建議我們拿起手機直接對著作品,透過相機模式看,會發現線條更柔順,光影更明顯,莊嚴慈祥的媽祖樣態,栩栩如生躍然布上,就連華麗神衣的羽毛部分,彷彿也變得輕盈。周秀惠已經創作了一系列媽祖相關作品,這幅是「北港媽祖」。(圖/焦正德攝)「拼布是一種化零為整的藝術,最特別的是獨一無二的特質,即使素材相同,每個人的作品也都不會相同。」周秀惠開始接觸拼布時就被深深吸引,她結合馬賽克藝術,把布當成顏料,針線當成筆,掌握不同布料色澤的差異,一一比對、拼接,最後呈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3D視覺效果,讓拼布不只是拼布。只是神像,風景及臨摹名畫的拼布作品也很精彩。(圖/焦正德攝)兩光小巷 趣味橫生「石顏藝術彩畫坊」的油畫工藝師蘇俊碩,則聊到如何從玻璃業轉而接觸戶外彩繪。在北港當地的鎮安宮七王爺廟、南陽國小側牆及「兩光巷」,都有他的創作足跡。名字讓人莞爾的兩光巷(義民路一九三巷),由來是「帶偶回家工作室」負責人陳威光及藝術家許碧光,合力用彩繪和地景藝術,在這裡營造出獨特的老街場域,陳威光打趣地說:「應該說我們兩個是日光與月光,一起照亮這條暗巷。」陳威光運用各式花盆媒材為兩光巷做裝飾,吸引不少遊客專門來打卡。(圖/焦正德攝)陳威光原本開設遙控模型店,因母親經營花店,從小就與盆栽結下不解之緣,母親去世後留下許多花盆,他便動手製作花盆人偶,沒想到大受歡迎,無心插柳成為藝術創作者。「以前是賺錢,現在要賺的是快樂!」「帶偶回家工作室」的門口擺放兩隻花盆豬,模樣逗趣。(圖/焦正德攝)從兩光巷底沿著北港溪畔的河堤道路走,有兩座由知名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獨特前衛設計感的橋樑,為充滿濃厚傳統人文風情的北港鎮帶來現代質感。前衛雙橋 網美最愛「北港天空之橋」座落在前身為台糖小火車運甘蔗的舊鐵道上,廖偉立採取三種手法,將其改建成線性綠帶空中廊道,先以木紋石板鋪面帶出舊鐵道意象,接著以使用大量混擬土的清水模建築工法,打造線條俐落、灰白簡約的不規則造型迴廊式走道,最上方則是鋼構景觀橋,一路走到眺望平台,眼前就是「北港女兒橋」。在「北港天空之橋」的瞭望平台,可看到「北港女兒橋」及目前已成斷橋的「北港復興鐵橋」。(圖/焦正德攝)橋名取自《紅樓夢》詩句「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的女兒橋,以一種躍動的韻律感橫跨北港溪。隨手拿起相機拍攝,都能拍出一張張超美意境照。「北港女兒橋」外觀十分搶眼,也成為很多網美取景的聖地。(圖/焦正德攝)不遠處的「北港公館里彩繪社區」,是北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小巷弄裡許多老舊房舍,過去因缺乏整理而外牆損毀,當地里長發起重新美化,目前共有五十餘幅互動彩繪,主題從Q版媽祖、恐龍世界、海洋生態、農村景觀都有,最特別的是與在地企業公司合作,以吉祥物「邦尼熊」做串場,出現在各壁畫中,深受小朋友喜愛。「北港公館里彩繪社區」可以看到各式風格各異的彩繪作品。(圖/焦正德攝)可愛的邦尼熊出現在多幅壁畫中,深受小朋友喜愛。(圖/焦正德攝)鉛字印刷 見證歷史民國十三年創立至今的「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是美好的壓軸。第二代的蘇明堂今年已經七十一歲,店內保留了上萬個鉛字、銅版及諸多器材,他還示範將鉛以高溫融化後,倒入模具熔鑄成字,蘇明堂表示,早期有專業「撿字師」,從眾多的鉛字中找出正確的字排成活字版,當他拿出已經有八十年歷史的手動式名片印刷匣,更是令人大開眼界。這一趟收穫滿滿,視覺與心靈都大滿足。「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保留了上萬個鉛字,是見證鉛字印刷的活歷史。(圖/焦正德攝)蘇明堂示範製造鉛字的過程,現在已經很難得見到。(圖/焦正德攝)早期的手動式名片印刷匣,皆是從鉛字中挑選需要的字拼成版型。(圖/焦正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