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凍土
」 永凍土 俄羅斯 西伯利亞 病毒 科學家全球暖化加劇北極永凍層「上古病毒」問世 專家:擔憂引爆大流行
目前有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沒法阻止全球暖化的腳步加快,在北極永凍層中暗藏的上古病毒「瑪土撒拉微生物菌株」(Methuselah microbes,外號殭屍病毒)有可能會因為溶解的關係而被釋放出來。除此之外,其實在永凍土深層,恐怕還有100萬年前的病毒。根據《衛報》報導指出,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遺傳學家克拉維里(Jean-Michel Claverie)表示,目前全球對於大流行的威脅分析,主要是從南方地區往北方傳播的疾病上研究,但相對的,對那些遠北地區出現、恐向南方傳遞的病毒關注較少。克拉維里認為,這是一種疏忽,因為在北方的永凍層中,其實也有可能出現引發新疾病爆發的病毒。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影響深遠。(圖/達志/美聯社)鹿特丹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的病毒學家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也支持克拉維里的論點,他表示,我們無法知道北極永凍層中到底隱藏了那些古老的病毒,但當中無法排除有的病毒恐引發全球蔓延,比如像是最古老型態的小兒麻痺症,這是我們身為病毒學家必須要能夠假設的事情。永凍層若溶解,許多科學家擔心其中的冰封千萬年的病毒會隨之被釋放造成災難。(圖/達志/美聯社)報導中也提到,克拉維里曾於2014年領導團隊,將西伯利亞的樣本中分離出活病毒,這項實驗足以證明這些病毒即便被掩埋在永凍土中數千萬年,但還是具有感染能力。而在2023年他們進一步的在西伯利亞七個地點取得不同樣本的病毒株,當這些病毒株放入實驗室後,還是可以感染培養細胞,其中一個病毒的樣本年份甚至長達4.85萬年之久。北極圈許多生物已經深受全球暖化影響,家園遭到破壞。(圖/達志/美聯社)克拉維里表示,目前研究團隊分離出來的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對人類沒有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目前被凍結在永凍土中的病毒無法引發人類疾病。例如,目前已經識別出天花病毒和皰疹病毒的基因組痕跡,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病毒。報導中也指出,這些被科學家所分析出來的微生物、病毒,均統稱為「瑪土撒拉微生物菌株」(Methuselah microbes,殭屍病毒),但科學家也認為,在永凍層底下,有可能會出現百萬年前的病毒,這種病毒一定遠比人類等所有物種還要古老。克拉維里表示,我們的免疫系統過去從未與這種微生物接觸過,是否有抗體足夠對付也是會讓人擔憂。暖化後的北極永凍土解凍,除了造成交通上障礙,更可能讓原本被冰封的病毒重現。也因為這個原因,克拉維里目前正與北極地區的一個國際教育網絡北極大學(UArctic)建立合作,雙方計畫要建立起一個監視網路、隔離設施,並且從中提供專業的醫療資源與知識,以便早期發現特殊病例,同時也計畫在當地就遏止這種上古病毒的感染。
全球暖化惹禍…地球5生態系統面臨崩潰邊緣 專家示警「恐有大規模災難」
英國艾希特大學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報告更指出,包括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5個主要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另在COP28召開的同時,今年11月氣溫更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英國艾希特大學全球系統研究所教授連頓(Tim Lenton)所領導的研究團隊,6日發布《全球臨界點報告》指出,氣候變遷與自然的損失可能很快就會導致自然世界的臨界點。雖然報告中列出的26個臨界點,許多都與全球暖化有關,但其他人類活動,像是砍伐亞馬遜雨林,也可能將地球生態系統推向崩潰邊緣。該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導致5個主要的系統已面臨跨越臨界點的風險,分別是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南極洲西部的冰蓋、溫水珊瑚礁、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的環流、永凍土地區。報告警告,從冰蓋融化威脅到災難性海平面上升,再到熱帶珊瑚礁大規模死亡,一旦世界跨越一個臨界點,應對眼前的人道主義災難可能會分散人們對阻止其他災難的注意力,從而造成大規模飢餓、流離失所和衝突的「惡性循環」。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院士王寳貫表示,臨界點的研究,是希望找出哪些可能會引發某些環節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改變,例如年雨量減少到某個數值,可能會造成某個植物群落整個永久消失,那就是一種臨界點。目前的結論只能當作參考,但國家應積極投入研究,作為長期規畫的根據。而歐洲聯盟氣候監測機構6日表示,在非同尋常的11月氣溫成為連續第6個破紀錄的月份,2023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另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紀錄表示,今年11月的月均溫攝氏14.22度,比之前最熱的11月高了近3分之1攝氏度,打破過往11月高溫紀錄,使2023年全球均溫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46度。這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針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帶來了壓力。
給水就甦醒!4.6萬年前線蟲「復活」 科學家驚:還生下數百個後代
俄羅斯科學家宣布「復活」沉睡長達4.6萬年的線蟲,打破科學界過去對線蟲「存活年限」的評估。該線蟲群雖只復活1個月就死亡,但僅需水及食物就能起死回生,還產下100多個後代的結果,仍讓科學家感到振奮。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s)榮譽教授兼論文作者泰穆拉斯(Teymuras Kurzchalia)表示,復活線蟲就像「叫醒時間比較長的睡美人」,這種屬於土壤線蟲(soil nematode)的「Panagrolaimus kolymaensis」,在2018年於西伯利亞的永凍土與另種線蟲一起被發現,對周遭植物碳14檢測後,推估線蟲已有4.6萬「歲」。科學家復活4.6萬年前的線蟲。(圖/翻攝自PLOS Genetics)泰穆拉斯指出,該線蟲一度處於「滅絕但存活」的獨特狀態,實驗發現線蟲能在零下80度環境存活,以停止主要身體機能、脫水方式假死活著,且在輕微脫水時會產出海藻糖(trehalose),幫助其存活在乾燥冷凍環境。論文在科學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後掀起震撼,因為大眾認知的「最強生物」水熊也只能在冷凍30年後復活,而人類復活過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菌孢子,雖有超過4000萬年的年紀,但其被密封在琥珀裡的滅絕蜜蜂體內,與該線蟲和水熊差異極大。不過,並非所有科學家都支持泰穆拉斯團隊的結論,有專家認為線蟲周圍的植物年代不代表線蟲的年齡,且真正復活的是線蟲,還是線蟲體表上的其他生物,都還未有真正定論。
世界最大永凍土巨坑解凍擴大! 釋放「這物質」將加劇全球暖化
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長達1公里的巴塔蓋卡巨坑(Batagaika cra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永凍土坍塌區域,然而,它的面積卻因全球暖化而逐漸擴大。科學家指出,俄羅斯的變暖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快至少2.5倍,這導致覆蓋俄羅斯約65%國土面積的長期冰凍苔原正在快速融化,這將釋放出儲存在解凍土壤中的溫室氣體,加劇暖化現象。據《路透社》的報導,令人嘆為觀止的無人機空拍畫面揭示了巴塔蓋卡巨坑的具體細節,影片中2名探險登山家翻越了崎嶇不平的巨坑底部,上面佈滿了不規則的小丘。這個巨坑最早在1960年代被發現,因當地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後,地表積熱導致地下永凍土不斷融化,坑內邊緣失穩經常發生滑坡,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速了地區永凍土融化,故巴塔蓋卡坑規模和深度還在繼續增長,最新研究表明其直徑以每年12至14米速度向外不斷擴張。科學家指出,俄羅斯暖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快至少2.5倍,這使得覆蓋俄國約65%國土的長年凍原持續融化,並釋放出更多儲存在解凍土壤中的溫室氣體,加劇暖化現象。一些居住在俄羅斯自治薩哈共和國(Sakha Republic)的居民會將巴塔蓋卡巨坑稱為「通往冥界的大門」,但它其實有個學名叫「巨型陷落」(mega-slump)。對此,薩哈共和國首府雅庫次克市(Yakutsk)梅尼可夫永凍土研究所(Melnikov PermafrostInstitute)的首席研究員塔納納耶夫(Nikita Tananayev)則表示,巴塔蓋卡巨坑雖然可以促進當地的觀光,但塌陷範圍的逐漸擴大是「危險的徵兆」,「未來隨著氣溫攀升及人為壓力加大,我們會看到愈來愈多這種巨型坍塌形成,直到所有的永凍土都消失。」如今,永凍土融化的問題已威脅到俄羅斯北部及東北部地區的城鎮,導致道路坍塌、房屋龜裂及管線變形,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大規模野火使情況更加惡化。科學家們仍無法確定巴塔蓋卡巨坑擴大的確切速度,但塔納納耶夫指出,部分深達100公尺的坍塌區域土壤富含「巨量」的有機碳,這些有機碳將隨永凍土融化釋放到大氣中,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危機。
北極海要沒冰了! 國外研究稱北極海的冰最快2030年全部融化
科學家6日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報告表示,北極海的冰最快在2030年9月會完全消失,就算人們從現在開始遵守《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暖化限定在攝氏1.5度的範圍內,最晚在2050年,北極海的冰也將全部融化。根據《法新社》報導,漢堡海洋大學教授諾茲(Dirk Notz)表示,現在將北極海以景觀及棲息地的標準來保護已經為時已晚。隨著冰層的減少,天氣、人類、生態系統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南韓浦項工科大學研究人員閔升基向法新社表示,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永凍土層融化,順勢加速全球暖化。厚達數公里的格陵蘭冰層若融化,其產生的海水量足已讓海平面升高6公尺之多。閔升基也指出,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最快在2030年9月北極海的冰會全部消失,這比先前的預測提早了10年。一般而言,若北極海冰層覆蓋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里,科學家將此狀態稱為「無冰」狀態,2012年北極海海冰面積為340萬名方公里,創下冰層面積最小的紀錄。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發表1則報告指出,在21世紀中葉,北極海將出現至少1次幾乎無冰的狀態。
永凍土持續融化 醫:「殭屍病毒」恐無處不在
全球暖化不只造成環境浩劫,竟然也跟病毒有關?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近日表示,近期歐洲研究人員發現13種史前病毒,命名為殭屍病毒,「人類把地球持續加溫下,凍土持續融化、殭屍病毒出現,就有可能也無處不在了。」黃軒在臉書發文說,隨著氣溫上升,永凍土逐漸消失,「現代人類從未遇到過的病毒,會浮現在地球,這些病毒,曾經被冰凍在冰中數萬年了,具體地說是2.7到4.85萬年左右。」黃軒表示,歐洲一項研究挖掘西伯利亞永凍土時,發現13種史前病毒,命名為殭屍病毒,「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殭屍病毒復活後仍具有感染力,大家開始擔憂,後續感染會有更大問題。這次的研究,觀察到的殭屍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而已。但是,在諸如永久凍土等環境中,確實存在能感染人類的病毒。」然而,這案例不是第一起,黃軒說明,1997年科學家在阿拉斯加永凍土的女屍上,發現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病毒株;2012年科學家也在冰凍300年的西伯利亞女木乃伊身上,發現了天花的遺傳基因殘跡,因為這些病毒,人類免疫系統沒遇過,所以才叫殭屍病毒。黃軒引述專家說法,殭屍病毒的下一次大流行機率不會是零,所以大家要小心,要將它看作未來的風險,可能發生在這代或是下一代,「人類把地球持續加溫下,凍土持續融化、殭屍病毒出現,就有可能也無處不在了。」
在西伯利亞採得4萬年前「殭屍病毒」仍有傳染力 科學家:永凍土融化恐威脅人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8日報導,最近研究人員在西伯利亞地區永凍土層中採集樣本,在其中發現了13種古代病原體,並且仍然具有傳染力,研究人員將它們稱為「殭屍病毒」,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必須確保永凍土層保持冰凍,以免病毒釋出。永凍土層提供病毒完美條件,讓它們可以保存至今,1997年阿拉斯加永凍土層挖掘出1名女性屍體,其體內含有1918年的流感病毒株。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自1950年代核試驗開始,就一直往北極傾倒放射應有毒物質,如今永凍土層層中,保存著不少古代病毒與放射性物質。地球暖化造成永凍土層融化,釋出過去被保存在地底下的甲烷等溫室氣體,更加劇了氣候變遷,若這些含有放射性物質及古代病毒的永凍土層融化,恐怕會對人類造成威脅。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於8日的報導,為了更深入了解永凍土層中病毒所含風險,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醫學院醫學和基因組學名譽教授克拉維里(JeanMichel Claverie)率領團隊到西伯利亞7個不同地區的永凍土層進行採樣,並於2014年首次成功復活樣本中的病毒,將其命名為「殭屍病毒」。根據土壤放射性碳定年法,其中最古老的病毒大約有4萬8500年歷史,研究團隊發現病毒可以感染變形蟲細胞,為了安全起見,目前尚未對病毒進行動物或人類宿主的實驗。克拉維里認為,採集回來的病毒在經過這麼長時間仍具有傳染性,代表其他永凍土中還存在未發現的病毒,「如果殭屍病毒還活著,其他病毒就沒有理由死亡,並且同樣具有能力感染它們的宿主」。研究人員強調,生成年代久遠的永凍土在融化時,很可能釋出這些未知的病毒及有毒物質,至於這些病毒暴露在空氣中能維持多久傳染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碰上宿主的機會有多大,目前尚待釐清,唯一能確定的是,隨著全球人口增加、產業發展,居住在北極的人口將會增加以及氣候變遷加劇的情況下,永凍土層的融化勢必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地表最冷城市保命術 攝氏零下50度變天然冷凍庫「出門穿得像高麗菜」
農曆春節接近,台灣近日迎來一波波冷空氣,天氣狀況不穩,中央氣象局臉書指出,本週一、二北台灣仍是較冷的天氣,週三、四冷空氣減弱,所以北台灣也會逐漸回溫。不過,小年夜至初一東北季風又再增強,北部、東部氣溫再降,基隆、宜蘭降雨再起,但被稱為地球上最冷城市、俄羅斯的雅庫次克(Yakutsk),上周因異常漫長的寒流,氣溫驟降至攝氏零下50度。面對極度低溫,當地民眾如何保暖?他們透露,最佳的穿衣保暖術就是「高麗菜穿法」。最冷城市居民傳授高麗菜穿衣學。根據《路透社》報導,這座位在西伯利亞的城市,是俄羅斯一處遠東永凍土上的礦城,距離首都莫斯科以東約5000公里,19世紀發現金礦和礦脈,開啟了礦業開採史,加上西伯利亞勞動集中營的建造,因而發展起成為都市。雅庫次克在冬季時會降至攝氏零下40度,當地市場販售的魚類及海鮮都成了「冷凍海鮮」。不過當地氣溫在冬季時會降至攝氏零下40度,由於當地冬季酷寒,整座城市籠罩讚冰霧之中,戶外宛如天然冰箱,當地市場販售的魚類及海鮮都成了「冷凍海鮮」,甚至出現整條魚在攤販位置上凍成冰柱的奇景。民眾保暖術,就是穿暖和一點,「衣物層層堆疊,像高麗菜一樣」。不過重點是住在這裡的居民面對嚴寒顛氣要如何保暖?像是格魯茲德瓦(AnastasiaGruzdeva)就表示,她在戶外應對酷寒的穿著,通常都會戴著兩條圍巾、兩副手套和數頂帽子和頭巾,「面對低溫,你無法抗拒它,你要嘛就相對應調整穿著,要嘛就等著受苦」。另一名魚販斯塔羅斯提納(Nurgusun Starostina)則表示,應對寒冷沒有什麼特別的祕訣,簡單來說就是穿暖和一點,「衣物層層堆疊,像高麗菜一樣」。俄羅斯西伯利亞城市雅庫次克被稱為地球上最冷城市。(圖/翻攝自路透社網頁)
天然冷凍庫!探訪全球最冷城市 氣溫跌破攝氏零下50度
「全球最冷城市」俄羅斯雅庫次克15日氣溫跌破攝氏零下51度,根據路透社報導,雅庫次克位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永凍土地帶,雖然時常出現零下40度的氣溫,但這波低溫已跌破零下50度,且預計將持續一週左右,酷寒氣候讓當地居民相當無奈。室外就是天然的冷凍庫,只能把自己包得像高麗菜禦寒。
4.8萬年古老病毒甦醒 科學家警告:恐釀災難性流行病
近日一支法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發現了深鎖在西伯利亞永凍土中的古老病毒,距今超過4.8萬年,團隊將這些病毒放進活的變形蟲中,它們還能夠侵入細胞進行複製。但也有科學家警告說,這些病毒可能是災難性的,會導致新的流行病。據《IFLScience》報導,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研究人員從俄羅斯遠東地區收集樣本,復活了48500年的古老病毒。研究人員說,雖然這研究看起來很冒險,但他們考量永凍土跟氣候變遷日益嚴重,這還是一個很值得的研究。在此之前,他們曾在2014年復活西伯利亞永凍土中3萬年的病毒。 研究人員說,這些病毒只不過是生活在土壤和水中的單細胞斑點,但經過實驗結果,病毒可能變成傳染性病原體,因為他們將病毒放入活變形蟲中,它們還能侵入細胞並進行複製。論文的作者之一克拉維里(Jean-Michel Claverie)表示,「48500年是一項世界紀錄。」研究人員從一塊有2.7萬歷史的長毛象冷凍糞便和毛中,復活了3種新病毒,分別命名為長毛象病毒(Pithovirus mammoth)、潘多拉長毛象病毒(Pandoravirus mammoth)和巨型長毛象病毒(Megavirus mammoth);也從西伯利亞狼的胃中,分離出2種新病毒。分別為小豆狼瘡病毒(Pacmanvirus lupus)和潘多拉狼瘡病毒(Pandoravirus lupus)。據《線上郵件》報導,最年輕的冷凍病毒距今2.7萬年,最新發現的病毒被冷凍4.85萬年。科學家警告,儘管這些病毒,不被認為會對人類造成威脅,但融化的凍土中的病毒可能是災難性的,會導致新流行病。
下一波全球大流行來自冰川融化? 研究表明:「古老病毒」將溢出並感染新宿主
最新研究指出,下一波全球病毒大流行可能不是來自蝙蝠或鳥類,而是來自融冰中的物質。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尤其是這些動物的活動範圍因為溫度的上升而越來越靠近南北兩極時。據《衛報》的報導,一項針對世界最大北極淡水湖黑曾湖(LakeHazen)的土壤及湖泊沉積物進行的遺傳分析表明,在融化的冰川附近,病毒溢出並首次感染新宿主的風險正在增加。這項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教授Stéphane Aris-Brosou和同事共同發表於《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of the 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暖化情況加劇,冰封在冰川和永凍土中的病毒和細菌更有可能被重新喚醒並感染當地的野生動物。他們從黑曾湖收集土壤及沉積物樣本,並對樣本中的RNA及DNA進行測序,以確認與已知病毒及潛在動植物或真菌宿主密切相符的特徵,並以一種演算法評估這些病毒感染不相關生物群體的風險,發現在靠近大量冰川融水流入的地方,病毒感染新宿主的風險隨著氣候變暖正在加劇。例如,西伯利亞北部2016年爆發的炭疽疫情便感染至少7人,並導致1名兒童死亡,原因是一股熱浪融化永凍土,使一具受感染的馴鹿屍體外露,而當地上一次爆發疫情是在75年前的1941年。近期也有其他研究表明,未知的病毒確實可以且已經在冰川中遊蕩。比如說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2021年於中國青藏高原樣本中發現33種病毒遺傳物質,其中28種是新病毒。根據地點判斷,這些病毒估計有1.5萬年的歷史。法國國家科技研究中心(CNRS)科學家更在2014年成功喚醒一種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分離出的巨型病毒(giant virus),使其3萬年來首次重新俱備傳染力。該研究的作者Jean-Michel Claverie當時便告訴BBC,讓這些冰層暴露可能是「災難的根源」。
全球最冷城市在雅庫茨克 「均溫-50度」怎麼活…撇步大公開
今天全台都要準備跨年,預計今天(31日)跨年夜北部地區低溫只有15度,不過15度的低溫台灣許多民眾都已經快受不了,但對位在西伯利亞共和國的雅庫茨克人來說,根本只是小兒科。因為雅庫茨克這個地方,被號稱是全世界最寒冷的城市,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71.2度。雅庫茨克是位於西伯利亞共和國,由於其地理位置十分靠近北極,被稱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這裡最低的氣溫可達零下71.2度,但這裡的居住人口卻有28萬人,每天放眼望出去,都是滿布雪花的銀白世界,身處在台灣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這裡的人應該怎麼生存?雅庫茨克一年大約有8個月是冬季,冬天的白天時間僅有3小時,土地大部分是遇到熱會融化的永凍土,如果房子直接在凍土層上修建,很容易會因為凍土融化,而有建築物倒塌問題。因此雅庫茨克的房子,一般都是蓋在高蹺上。在平常生活方面,雅庫茨克人會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因為只要在外面待上10分鐘,臉部和腳趾頭就會被凍傷。而在飲食方面,當地人多半是吃牛肉、鹿肉、牛奶等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為主,多數人的職業是放牧。由於該地的氣候因素,市場裡各種冰凍魚、肉類從來不缺,但水果、蔬菜等則很少見,因為得從遙遠的地方運送,價格較昂貴,對當地人來說算是奢侈品,只有富有的人才能吃到新鮮蔬果。雅庫茨克的介紹影片一出,引發大批網友們留言,紛紛表示:「簡直是天然冰櫃」、「在台灣氣溫剩下10度,就已經很冷了,如果下降到-50度,我看台灣人大部分的人,幾乎很難生存。」
研究5萬年前動物屍體 俄羅斯科學家試圖從中提取「史前病毒」
近期傳出,俄羅斯的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永凍土中的古代動物屍體,試圖透過提煉的方式,還原這些古代動物體內的史前病毒。目前傳出他們的研究對象有猛瑪象、多毛犀牛、史前麋鹿、狗、馬、齧齒類動物與野兔,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5萬年前的旅鼠屍體。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這項研究工作是由俄羅斯矢量國家病毒學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所進行,該中心是蘇聯於冷戰時期,由時任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所創立的生物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希望能透過DNA的採取,最終來復活猛瑪象、長毛犀牛早已絕種的生物。研究團隊成員奧赫洛普科娃(Olesya Okhlopkova)表示,他們希望能從中找到古代病毒,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推進俄羅斯在古代病毒上的研究進度。雖然研究團隊強調,這是一項對於病毒進化的高級研究,但也有其他專家表示,這些古代病毒有可能可以輕易打破現代人類的免疫系統,甚至變成類似殭屍病毒一樣的存在。研究團隊提取樣本的古代動物遺體,都是近十年內從北極永凍土中挖掘出來的,報導中指出,其中最早發現的動物遺體是2009年於揚斯克所挖掘到的遠古馬,透過DNA序列的比對,發現牠是現代馬的祖先,而且擁有生活在零下60度以下的寒冬中的能力。
全球暖化釀永凍土加速消失…科學家警告 核塵埃、千年病毒恐被釋放
隨著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南北極近年冰層逐漸融化,除了造成海平面上升,一項新研究還表明,事實上北極永凍土深埋著冷戰時期的核廢料和致命病原體,隨著冰層加速融化,它們很快會被釋放出來。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近期一組科學家警告,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到了2100年,北極地區近地表永凍土會有2/3面積消失,可怕的是在這些永凍土內,其實埋藏著冷戰期間蘇聯進行大氣層核武測試造成的大量放射性塵埃,以及大量微生物,隨著永凍土融化,這些核塵埃與細菌、病毒將會「重出江湖」。根據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目前科學家已經在深層永凍土內發現100多種微生物,且部分種類具有抗藥性,科學家因此擔心,永凍土融化後,這些被禁錮在「冰冷監獄」內上千年的病毒、細菌可能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事實上,觀察者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稱,2016年西伯利亞就曾發現一匹埋藏在永凍土70多年、感染炭疽病而死的馴鹿屍體,因為永凍土融化而暴露,造成1名兒童及數名成人受到感染。英國威爾士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生物學家愛德華茲(Arwyn Edwards)就疾呼「北極的氣候與生態變化將影響地球每一部分,它長期以來一直冷凍著各種有害物質,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這些有害生物、汙染物和核物質,以便正確了解它們可能造成的危害」。除此之外,北極永凍土實際上也儲存著大量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與甲烷,以及砷、汞與鎳等天然有毒重金屬,一旦永凍土融化,除了溫室氣體被釋放到大氣中,會造成全球暖化失控外,有毒重金屬也可能被釋放到環境中,造成海洋資源、土地大量汙染。
地球上最冷村落慘遭「殭屍野火」延燒近月餘 冰雪苔原遭「燒傷」
「人類居住最寒冷的地方」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Oymyakon)5月平均氣溫約攝氏10到-4度,1926年更創下攝氏-71度低溫金氏世界紀錄,不過在如此嚴寒之地,竟然因為北方的永凍土融化,釋放出一直被凍結在地下甲烷等氣體,引發野火蔓延。綜合外媒報導,俄羅斯從4月下旬就傳出野火蔓延消息,隨著夏季將至,野火不僅沒有減弱的跡象,反而連北部的奧伊米亞康也發生野火,哥白尼Sentinel-2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在被冰雪覆蓋的山脈上,竟然清晰可見野火燃燒出的深褐色斑塊。野火造成奧伊米亞康周邊被燒出大片深褐色斑塊。(圖/翻攝自歐盟國防工業與太空總局推特)由於今年的野火來的不只比往年早,燃燒面積也更大,科學家正在研究,這是否跟氣候變遷以及從冬天就開始燃燒的「殭屍野火」有關。殭屍野火常發生在北極圈內高寒森林帶或苔原地區,因為當地土壤富腐質層,若燃起大火便不容易撲滅,還可能在地下悶燒。《西伯利亞時報》(Siberian Times)在推特分享的影片就記錄了「雪地冒煙」奇景,當地人挖開厚厚的冰雪後,濃煙隨即從底下的泥土冒出來,讓採訪記者也忍不住驚嘆。
冰封2萬年!完整「披毛犀幼獸」出土 體內留有最後一餐
地球暖化加快融冰腳步,也讓西伯利亞地區的永凍土層不斷融化,許多被冰封千萬年的動物又重見天日,日前偶然出土一隻冰河時代的「披毛犀」,保存的狀況相當良好,屍體高達80%完好無缺,包括牙齒、毛髮、內臟甚至連脂肪塊都還在,將運送至實驗室進行詳細研究。綜合外媒報導,今年8月間,薩哈共和國阿貝斯基區的居民薩溫(Alexei Savvin),赫然發現了一具披毛犀屍體,古生物學家普羅托波波夫(Albert Protopopov)指出,初估是一隻3歲至4歲的幼獸,尚不清楚性別,當年可能是溺斃河中,其體內還留有最後一頓餐。這隻披毛犀可能是生活在2萬至5萬年前,詳細年份還需等待放射性碳定年法檢測才能確定,而本次出土地點鄰近於2014年發現的7個月大披毛犀薩莎(Sasha),從其殘缺的尖角推判,該物種的體型比現代犀牛大得多,這重大發現有助科學家研究披毛犀的飲食、生活方式。
「吃土」竟如此有趣?! 嘗在地食材上一堂台灣地質課
誰曾想過吃飯還能順便上一堂有趣的地質課?在修復的日式老屋中用四季菜單訴說台灣故事的「樂埔町」,新一季以「土壤」為靈感,打造「用一頓飯的時間地質旅遊」主題菜單,主廚蔡昀諺以西式料理手法,從土壤的形態、氣味、地域方位取得靈感,帶大家進行一趟味蕾環台的旅程。「梅澱燻魚:稻燻鰹魚、番茄凍、紫蘇梅」。(圖/魏妤靜攝) 若非這頓飯,styletc記者也不知道台灣除了沒有「永凍土」之外,竟擁有11土綱的多樣性(美國農業部1975年建立的土壤分類系統中,將世界土壤分為12土綱)。但也別把吃飯想得太嚴肅,每道菜都有服務人員淺顯易懂地桌邊說菜,開頭的「墨塔胭脂:胭脂蝦、玉米泥」,從利於作物生長的「黑沃土」形態取材,以竹炭黑的塔皮盛裝切丁的胭脂蝦與玉米泥,還有手指檸檬點綴,清爽地開啟味蕾。接下來「梅澱燻魚:稻燻鰹魚、番茄凍、紫蘇梅」,將「淋澱土」的酸性特質轉化於味覺,除先將現流鰹魚逼出魚皮油脂以去腥,再用大火烤製、稻草煙燻,搭配以番茄紫蘇澄清湯與紫蘇梅做成的湯凍,炙烤香氣與酸香交融。第三道「白蘆玉柱:白蘆筍奶凍、甜蒜、魚子醬、藻鹽花」,將白蘆筍奶凍與甜蒜擺成柱狀,呈現中南部常見農耕土壤的「弱育土」形態,添加洲南鹽場會回甘的鹽之花,甜鹹交織讓人驚喜。至此三道菜較為淡雅,也特選米香濃郁、酒體圓潤的清酒,引出好滋味。 03圖說:「落蘇溶紅:慢烤茄子、柚子胡椒味噌、海膽、紅玉紅茶、鮮味高湯」。(圖/魏妤靜攝)「土育豐牛:牛小排、地瓜泥、黑蒜」。(圖/魏妤靜攝) 再來三道菜口味漸重,「落蘇溶紅:慢烤茄子、柚子胡椒味噌、海膽、紅玉紅茶、鮮味高湯」先低溫慢烤至圓茄出水,再切塊以味噌烤製去除茄子澀味,並疊上海膽,黏性口感來自「淋溶土」特性,紅玉紅茶醬汁則隱喻「有機質土」分布地之一南投魚池鄉。從蘭陽溪沖積平原常見的「新成土」發想的「山海魚筊:時令鮮魚、茭白筍、野菇奶油醬」,取當地因黑潮流動帶起深海營養鹽類、吸引魚群的特性,將馬頭魚淋油再烤加上火候控制,連鱗片都酥脆好入口,搭配脆甜的埔里青殼種茭白筍,其產地也隱喻「氧化物土」的主要分布地。主菜「土育豐牛:牛小排、地瓜泥、黑蒜」將頂級牛小排以龍眼木葉煙燻,烤到4至5分熟,塊狀呈現帶出「弱育土」的土壤結構之一,除以黑蒜醬汁添味,畫龍點睛的地瓜泥工序繁瑣,得先將地瓜皮烤焦再用水煮,再將有焦香味的水與地瓜肉煮成泥狀,甜味與牛肉搭配十分平衡。「米鄉腴豚:台東池上冠軍米、台灣松阪豬、毛豆」。(圖/魏妤靜攝) 「赭土旺來:烤鳳梨、鳳梨慕斯、蘭姆酒慕斯」(圖/魏妤靜攝) 「米鄉腴豚:台東池上冠軍米、台灣松阪豬、毛豆」以白曝蔭油與香蔥雞油,搭配池上冠軍米煮土鍋飯,象徵台灣東部火成岩混同泥岩生成的「膨轉土」。轉入甜點,「赭土旺來:烤鳳梨、鳳梨慕斯、蘭姆酒慕斯」以紅色風鈴花象徵丘陵地紅色土壤主要歸屬的「極育土」土綱;還有以金黃麵包體上的酒漬果乾,形似有結晶狀「灰燼土」的史多倫麵包,再搭配花蓮舞鶴蜜香紅茶,象徵多分布於台灣東部的「黑沃土」作結。樂埔町主廚蔡昀諺。(圖/魏妤靜攝)吃完套餐,可以帶走一管土壤。(圖/魏妤靜攝)主廚從食材選用、調味到擺盤都匠心獨具,更多的是以意象呈現土壤特色,大家吃完這餐飯還能帶走一種土壤做為紀念,也為用餐與認識台灣的結合平添趣味。(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格陵蘭融冰創記錄!已達「臨界點」比降雪還快 全球生態危機
地球暖化加快融冰腳步,使得全球海平面都跟著上升,光是格陵蘭島(Greenland)去年損失的冰量,就比2003年以來的平均量多出2倍以上。研究指出,陵蘭島的融冰已達無法挽回的「臨界點」,甚至比降雪的速度還要快!(圖/Google Map)據《紐約時報》報導,格陵蘭島去年創下融冰新記錄,尤其7月時當地受到不尋常的熱浪侵襲,融冰將近一半,損失超過5300億公噸,是自2003年以來年平均值的2倍以上。科學家表示,當來自歐洲的暖空氣向北移動,格陵蘭的溫度就會飆高,冰蓋表面便開始融化,損失的量大致等於全年的平均損失。據《BBC》報導,格陵蘭去年融冰量是1948年以來最驚人的一次,人類持續大量的碳排放會將格陵蘭推向「極端融化」的深淵;有研究指出,融冰速度已經比30年前快了整整7倍,而且這種加快融冰的趨勢還將越演越烈。(圖/Pixabay)根據丹麥氣候科學家施滕德爾(Martin Stendel)的計算,格陵蘭島2019年的融冰量足以覆蓋整個英國約250公分高。德國科學家薩斯根(Ingo Sasgen)對此直言:「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格陵蘭越來越多的極端融化的境界。」英國林肯大學(University of Lincoln)的研究指出,到了2100年,就算只計算格陵蘭島的融冰,就能讓全球海平面上升10至12公分,且融冰會讓永凍土曝露在外,引發更嚴重的生態問題。
俄羅斯發電廠漏油 2萬噸柴油恐流入北極海引生態浩劫
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極圈內的邊疆城市諾爾里斯克(Norilsk)發生嚴重漏油事件,約2萬噸柴油流進河川內,可能造成嚴重生態浩劫,而管理單位卻在事發2天後才回報,俄羅斯總統普丁因此大為火光。事件發生在5月29日,距離莫斯科2,900公里遠的邊疆城市諾爾里斯克旁,有個發電廠蓋在永凍土上,其備用油槽支架下沉,因此導致2萬噸柴油流進一旁的安柏那亞河(Ambarnaya River)內,最後可能讓這些柴油流入極為脆弱的北極海當中,漁政單位對此表示,該河的生態系需要數十年才有可能回復。該座發電廠屬於俄國金屬業巨頭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Norilsk Nickel),該發電廠主管在事件發生後並沒有立即通報,而政府機關在2天後才得知此消息,俄羅斯總統普丁對此非常生氣,在視訊會議上痛斥該發電廠主管。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卡尼茲可夫(Alexei Knizhnikov)表示,這是俄國現代史上第2大漏油事件,僅比1994年西北地區科米(Komi)漏油事件好一點而已,他還補充道,柴油比重較輕,蒸發機率比沉入河高,但清理時要注意毒性可能更強烈。普丁在今(4)日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表示會動用更多資源來清除汙染,俄羅斯有關當局也開始對此環境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其中包函3項刑事調查,目前已經拘禁一位發電廠員工。
冰封1.8萬年「箭頭利齒」遺骸 科學家驚:首遇無法辨識生物
去年夏季,科學家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永凍土中,挖出了一個冰封長達1萬8000年的生物,由於所在環境溫度極低,其形態保存相當完整,牠擁有一身絨毛,且牙齒、鼻子和鬍鬚都完好無缺,甚至連睫毛都沒有任何受損,這個生物還有待科學家們進行DNA分析比對,目前推測可能是狗或狼的祖先。這個生物有著一口奇特的「箭頭狀尖牙」。(圖/翻攝自太陽報)根據《太陽報》報導,於2018年時,科學家在雅庫茨克(Yakutsk)因迪吉爾卡河(Indigirka River)附近,挖出了一具動物遺骸,牠有著特殊的箭頭狀尖牙,約出生2個月左右後就死亡,被冰封在永凍土中長達1.8萬年,不過牠全身的皮毛都保存的相當完整,模樣彷彿只是睡著了一般。為了確認這個生物的確切身份,目前已將樣本移送至瑞典古生物學中心(CPG)研究分析,該處擁有全球最大的犬科動物DNA資料庫,不過謝爾蓋(Sergey Fedorov)博士表示,「這是首次遇到無法辨識的狀況」,這結果讓科學家們相當震驚,目前還須更多的基因排序才能辨識該生物。目前仍無法辨識該物種的確切身份。(圖/翻攝自太陽報)根據《西伯利亞時報》報導,有部分科學家推測,這個生物是從狼進化到狗的過渡階段;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狗的進化發展可能比狼還要更早。科學家目前將這隻似犬又似狼的生物取名為「多戈爾(Dogor)」,在當地雅庫特語中是「朋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