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社區
」台南白河區替代役「大放役彩」 役男學有所用造福鄰里
台南市白河區公所今(13)日辦理「111年白河區替代役大放役彩成果發表」,在庄內外角里聯合活動中心熱鬧展開,役政署副署長徐健麟、台南市長黃偉哲也到場共襄盛舉。白河區申請替代役已邁入第六年,結合社造役及長照役持續深耕地方,活化地方特色,改造了7間活動中心,執行超過200場課程,深獲內政部役政署的肯定。 役政署副署長徐健麟致詞時表示,行政院109年3月核定將替代役役男參與社區營造及公益服務工作列入社會役役男的勤務項目後,即積極推動役男參與兩造(照)雙役工作,除召開相關會議,辦理講習外,並函頒相關計畫,希望與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共同帶領役男,投入關懷長者、改造區里,實現「青銀共融 暖心互動」的幸福社會。白河區四位役男,在服役期間發揮專長,深入鄰里與民同樂,為在地注入不同的想法,以多方面向活化在地特色。(圖/役政署提供)台南市白河區公所秉持「長照社造化 社造長照化」精神,並配合市府民政局長期推動鄰里服務「健康提升、溫暖永續」的施政目標,帶領役男投入規劃辦理相關計畫,達到築起里民的人際關係、長期照護的觀念及發揚地方社區的價值等三大目標,透過彩繪、手作、健康操樂活肌力等活動,預防及延緩社區長者健康的退化,並且透過活動課程與當地居民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促進代間溫度流動。這場「大放役彩」成果發表會不僅讓在地社區里民們共同參與分享這項成果,也讓替代役役男體驗另一個服務面向,留下有意義的服役足跡。市長黃偉哲今日特別到場給予役男們鼓勵,並致贈感謝狀及慰問品給四位役男。他指出,替代役除了是公部門的得力助手,也可以運用自身專長幫助鄰里社區營造,很高興看到白河區四位役男,在服役期間發揮專長,深入鄰里與民同樂,為在地注入不同的想法,以多方面向活化在地特色。 白河區四位替代役分別為具有醫療背景李威德及董柏佑、室內設計背景陳啟東、城鄉環境背景林家頡。四位役男在白河服役期間,投入社區照顧長者,以自身專才制定了「大放役彩」計畫,設計並執行一連串課程,秉持以日常會使用的物品為主軸,做出合乎在地文化的小物,暨符合環保要求的同時也能強化社區意識。另外他們也與長者們一同製作冰皮月餅、彩繪杯墊及杯套,增進長者們的認同感;並以白河在地的蓮藕、蓮子、蓮蓬來彩繪庄內外角里聯合活動中心;更構思了多項能提升動作協調性的趣味競賽項目,在今日活動中與庄內社區及永安社區長者們一起同樂。
苗栗泰安 麻必浩部落 「苧」守傳統技藝
苗栗泰安鄉的泰雅族部落麻必浩,尋回失傳百年的手工苧麻製線技藝,以不同的呈現方式在土地上扎根、茁壯,並提供珍貴的部落文化體驗。連綿細雨下了數日,這天我們沿著大安溪往苗栗泰安鄉的途中,雲霧散去,豁然開朗。一抵達泰雅族北勢群的麻必浩部落,就聽見族人吆喝:「大家都到齊的話,頭目要升火祈福了!」九十四歲的頭目達利(高春輝),在廣場備上小米酒,以族語低聲向祖先及山林的生靈告知將有客人造訪,並為眾人祈求二天的生活節體驗一切順利。晚間可參與營火晚宴,跟著身穿傳統服飾的族人們熱情跳舞,感受快樂氛圍。(圖/林士傑攝)藤橋過河 解封歷史前有大安溪、後有麻必浩溪環抱的麻必浩部落,第一代頭目啦必浩將此地取為「麻必魯浩社」,台灣光復後再改名為麻必浩。不料,民國五十二年該處遭葛樂禮颱風洪水沖失、一戶不留,居民認為麻必浩字意不祥,恐有麻煩必大之意,因而申請改名為「永安社區」,有永順安樂之意。頭目達利親手製作的藤編藝術,展示於苧麻文化園區當中。(圖/麻必浩部落提供)近年部落積極尋根,用回原本的名字麻必浩,重新種植苧麻、尋回製線技藝,並成立「線藝師」認證,一如由大地破土而出的苧麻般,也讓塵封多年的文化破繭。重拾苧麻編織技藝,部落也找回自己的生命觀。在泛泰雅族傳說中,離世的族人會回到彩虹橋,透過歷史文獻、耆老口傳,在麻必浩部落文物館展示的大型壁畫,呈現了麻必浩的婦女死後靈魂將回到苧麻莖裡面,猶如祖靈通過一針一線的織布過程,繼續溫暖著後代子孫;男人則會回到竹管,像是搭建起的竹屋、竹製武器守護家園。在頭目的帶領下,部落族人們合力完成近乎失傳的藤橋模型,也讓遊客親自穿越體驗。(圖/林士傑攝)首站來到苧麻文化園區,展示了頭目達利帶領族人一起製作的藤橋模型,見證早年為了跨越大安溪至象鼻部落,必須使用藤橋過河的歷史,幾近失傳的搭建藤橋技術,深具傳承意義,也開放讓遊客親自穿越體驗。(圖/林士傑攝)園區內的苧麻田,除了可以親自採摘,也能跟著「刮麻師」利用傳統竹器,將苧麻剝皮、取莖後,留下中間最強韌的纖維,再從部落耆老布滿皺紋的雙手接過纖維,隨著「續麻師」示範如何積麻、搓揉、捻出細線。族人不時熱情分享苧麻和部落之間的故事:「女人出門就在肩上掛著苧麻,邊走邊捻線,回家就是完好的一捆,她們負責織出全家人的衣服;男人用較粗的纖維搓成繩子,做出狩獵陷阱、漁網,或是網袋等生活器具。」男獵女織分工合作,脫離不了苧麻,後續還要曬乾、染色到編織成布,過程相當繁複,織布只是一隅,更重要的是,麻必浩的族人們織出共同的生活記憶。去年才落成的「苧麻文化園區」,是旅人認識此部落文化的第一站。(圖/林士傑攝)苧麻野宴 風味獨具黃昏時分,廣場中央的營火炊煙裊裊,部落媽媽以巧手將苧麻和當季的野菜結合,做成美味料理。秋冬之際,可品嘗當季脆又甜的柿子做開胃涼菜、炸苧麻葉及香酥可口的地瓜,另外,以苧麻葉搭配獨特醬料包覆五花豬蒸製,更是下飯。瞧瞧一旁的大鍋爐,燒著苧麻根、樹豆與排骨熬煮的一鍋美味熱湯,每一道料理都能看見苧麻的身影,填飽大夥們的肚腹。將苧麻葉、根莖處理過的全苧麻野宴,也是體驗營當中的一大特色。(圖/林士傑攝)部落市集 買好買滿隔日一早恰好是周末,周六、日才有的「麻必浩部落市集」十分有趣,攤位都是擺在自家門前,等待外地來的遊客上門。這裡的攤位大多展示以苧麻線製作的物品,桌墊、揹籃、提袋等物品,實用又具紀念意義。像是「薆繞原創設計工作室」,都是張爸與張媽的手工藝,如耳環、手鍊和袋包,耳環以深淺不同的苧麻線,結合了銅料和木材等,造型、款式獨一無二,也有染上不同色彩或是條紋的小包和置物籃可供購買。以苧麻線製作的耳飾、袋包,都能在周六、日的「麻必浩部落市集」買到。(圖/林士傑攝)部落的農特產品隨著季節不同更替,自家農園栽種的甜柿、百香果、野菜等,擺放在各自精心設計的攤位上,都使用苧麻繩網包裝,漂亮又環保,不知不覺就讓大家買好買滿,豐收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