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
」 電動車 中國 特斯拉 MG 裕隆![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92742/sm-0ee6182327dc773244af25b4a8afa0dc.jpg)
去年逾6千人買BMW純電車年增近9成 智慧互聯訂閱數破萬成長113%
儘管2024年全球汽車市場面臨諸多挑戰,BMW集團整年度全球總掛牌數仍達220萬177輛,再次穩居全球豪華車市場的領導地位;在台灣市場,BMW總代理汎德導入新世代車型,進一步推動品牌穩定成長,2024全年總銷量達19,788輛(不含水貨),相較去年增長近20%。在電動車領域, 2024年BMW集團全球純電車銷量達368,523輛,增長幅度11.6%,同時,台灣市場也展現強勁電動車成長動能,BMW總代理汎德連續3年榮登台灣豪華電動車銷售冠軍。2024年BMW i純電車款累計銷售6,367輛,年增87%,創下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BMW在全台推出BMW ConnectedDrive智慧互聯駕駛服務,訂閱數達13,177 筆,較2023年成長113%。承襲Sheer Driving Pleasure純粹駕馭精神,BMW M GmbH在2024全球銷量達206,582輛,較去年成長2.1%,創下品牌創立50年以來的最佳銷售紀錄。台灣市場在2024年BMW M GmbH總銷售達1,581輛(不含水貨),較去年增長16%,其中,BMW M2、X2 M35i及i4 M50 xDrive躍升最暢銷車型。2025年,BMW多款矚目新車即將亮相,全新BMW 1系列與X3率先登場;緊隨其後,全新BMW M2以純粹駕馭樂趣挑戰極限,全新BMW M5及M5 Touring結合賽道基因與豪華舒適,將高性能四門房車與旅行車推向全新境界,而全新BMW 520i Touring則為熱愛駕馭的車迷帶來更優雅且全能的選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90845/sm-ecaaddfbc2f24451961768f5b17357e2.jpg)
和泰車尾牙總座大跳16蹲 蘇純興:今年營收要超越去年
國內龍頭車廠和泰車(2207)昨(17)日舉行年終尾牙,和泰車董事長黃南光表示,「2024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但是和泰車全年營收仍超過2,757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旗下Toyota、Lexus也拿下市場冠、亞軍佳績。展望2025年,和泰車總經理蘇純興表示「今年營收要超越去年」,挑戰很高,但他樂觀應能達標。和泰車今年尾牙以「閃耀榮光」為主題,近600名員工齊聚一堂,席開60桌創新高,整場送出500萬元獎金,最大獎為15萬元。由於和泰車尾牙在星期五舉行,蘇純興和7位高階主管在舞台上大跳「16蹲」,蘇純興說,「希望今年天天星期五,每天業績都達成、每個月業績都達成,全年業績達成目標。」2024年台灣汽車市場總銷量為45.8萬輛,較2023年減少約1.9萬輛,黃南光表示,2024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整體經濟環境方面,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高,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加劇,對供應鏈和消費信心帶來挑戰。「不過和泰汽車全年合併營收超過2,75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和泰車2024全年合併營收2,757.68億,年增0.88%,營收成長主要來自本業與轉投資車美仕、大車事業的成長,從汽車銷售擴及上下游以及周邊,如今更擴及更多移動服務,黃南光也期許所有員工都能持續在各個品牌,售前售後及MaaS等各方面持續創新。在車輛表現上,Toyota、Lexus和Hino也穩居各自市場第1名的地位,Totoyta持續蟬聯國產車、進口車的雙料冠軍,登錄台數達到約12.5萬輛;而Corolla Cross、Town Ace、RAV4、Yaris Cross也霸占台灣汽車市場年度銷售前4名寶座。LEXUS在RX、NX、UX 等商品的帶動,加上全新車款LBX的導入之下,以全年2.85萬輛登錄台數,連續2年蟬聯豪華車市場冠軍。在商用車方面,雖然受到認證作業不正事件以及300系自排車型停產的雙重打擊,但透過與國瑞汽車及經銷商的通力合作,HINO 3.49噸以上商用車全年登錄超過6,000輛,市占率達34.3%,贏得商用車銷售冠軍4連霸;售後服務方面,去年小型車及輕型商用車總服務台數超過302萬輛,總服務收入也刷新歷年來營收紀錄。在MaaS業務的推展部分,持續推動移動服務創新,滿足顧客的各項移動需求,也突破傳統汽車業框架,以創新思維進行數位轉型,整合集團各項MaaS服務,為台灣MaaS移動服務發展注入更多能量,打造最強移動生態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5/390345/sm-cc46e5e6ca25667bc1e46eee3d1e42c0.jpg)
MG端新菜1/大滿配策略直搗消費者的心 HS恢復銷售再「新增3優勢」
「MG HS 1.5T恢復正常銷售。」中華車(2204)導入並代工的MG在盡全力克服、協力廠積極參與下,旗下熱銷車款HS1.5T旗艦版終於獲得主管機關認可,這個好消息不僅為近年迅速竄紅累積3萬車主的MG品牌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眾多等待的車主放下懸著的心,更像一道曙光照進台灣國產市場。政府在去(2024)年7月30日發布「國產車自製率」新制,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受影響車廠除MG、Hyundai外,外界傳言的福特六和、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品牌的新車導入計畫亦未能倖免於難。在新制宣布不久後,MG Taiwan立刻採取「MG4電動車暫停接單,MG HS和ZS限量接單」的因應措施,不僅將品牌銷售政策迅速對外說明清楚,更調整產線編成確保工廠端運作正常,另針對已入手的車主確保後勤服務不中斷,同時也表達支持政策之立場,多項危機處理措施,不僅將短期衝擊降到最低,也努力擴張未來生存空間。雖然2024年市場用車需求趨緩,但是在自製率新制上路前,MG每月交出破千輛的掛牌數,以黑馬之姿躍進前3名品牌銷售排名,MG HS更擊潰同級對手,問鼎國產中型休旅王。即使2024年汽車市場銷量減少,但是MG人氣依然相當旺,同時在台銷售累積3萬名車主支持(圖/MG Taiwan提供)。在後半年經歷自製率新制的衝擊下,2024年MG仍以15,622輛、年增13.3%的成績,擠進品牌第9名;HS更賣出10,694輛,進入年度汽車銷售榜第7名,顯見MG大滿配策略奏效,在消費者心中仍占一席之地,也改寫國產車市版圖。這次MG Taiwan正式宣布,中華汽車與正新輪胎、友聯車材、六和機械等多家協力廠商共同克服難關,在2025新年之初,端出一盤「HS 1.5T恢復正常銷售」的新菜,為什麼會說這是新菜?因為這不僅有大滿配的優勢,更是完全符合原廠規範、政府核可,同時加入中華汽車、MG Taiwan對台灣消費者的承諾,盼能再次帶來能擄獲消費者的好滋味。在2025新年之初,MG Taiwan宣布HS 1.5T恢復正常銷售(圖/MG Taiwan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8/390348/sm-95a7bbdc0124296e140b29f37d639a85.jpg)
MG端新菜2/HS質感媲美進口車、配備超越同級車 汽車達人:漲幅比預期親民許多
俗話說「好事多磨」,意即美好的事,往往要經過很多波折才能如願。而MG也是如此,在自製率新制的衝擊下,旗下車款無法像原先預期的如願交付,不過在1月3日,MG正式宣布「HS 1.5T恢復正常供應」,並堅持以「超規滿配」的方式銷售,除了含有撥雲見日的重要意義以外,也體現MG深耕台灣市場的決心。MG Taiwan在官網發布「2025年車型銷售」最新公告,表示HS 1.5T旗艦版2024年12月底前出廠將維持91.5萬元;2025年起出廠的新售價則為93.9萬元,調漲2.4萬元。至於價格調整的原因,MG Taiwan表示「2023年在歐洲市場銷售量達5萬多台,讓零組件享有顯著規模效益,進而降低生產成本」,相較海外市場,受限於台灣汽車市場規模有限,配合政策提升本土化零組件比例,這些因素都導致成本上升的壓力。不過根據本刊記者實際訪問,不少汽車達人回覆「MG此次調漲的幅度比預期親民」、「中華汽車肯定自行吸收不少成本」、「配備依然豐富、售價依然有競爭力」。目前MG僅HS 1.5T恢復正常供應,其餘車款還正在努力中並採限量販售(圖/MG Taiwan提供)。觀察目前國內SUV市場車款,MG HS與國產車款FordKuga、Honda CR-V及進口車款Toyota RAV4相比,在95萬元價格帶以下,多數為入門車款,不過HS卻以不亞於進口休旅的質感、價格透明的銷售策略以及超規滿配的設定,舉例來說,標配的Level 2輔助駕駛系統、360度環景系統、盲點偵測,還有一體式賽車座椅、256色環艙氣氛燈、全景天窗,以最新科技加上安全滿配不打折扣形式,讓全台超過3萬名車主願意買單。面對自製率提升的挑戰、外界的質疑聲浪,MG Taiwan選擇迎難而上,並堅守品質與大滿配的產品策略,始終將消費者需求置於首位。對於現階段面對自製率的挑戰,相信MG Taiwan將逐步實現所有車款的恢復正常供應,也印證了「好事多磨」。MG目前全台已累積超過3萬名車主,顯見品牌的高人氣及堅強產品力(圖/黃耀徵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新車試駕/BMW小鋼炮120 M Sport全新進化 注入滿滿科技感、安全感
BMW 1系列在2004年首次亮相,吸引全球超過300萬名車主,可以說是豪華掀背車的代表。此次,台灣市場引進3種車型,入門款120 Sport以及此次試駕的120 M Sport,均搭載48V高效複合動力,售價分別為155萬元、183萬元;而旗艦性能版M135 xDrive則配備M TwinPower Turbo直列四缸汽油引擎,並結合xDrive四輪傳動與高剛性車體,售價268萬元。BMW 1系列採用18吋M Sport五輻式亮黑鋁圈,尺碼為225/45 R18(圖/方萬民攝)。BMW的魅力不只因為好開,也是因為好看。此次試駕的1系列車長4,361mm、車寬1,800mm、車高1,459mm,比改款前長42mm、寬1mm,高25mm,軸距則維持2,670mm不變,是一輛相當好駕馭,可以恣意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也能輕鬆行駛在郊區的鄉野道路中,又俐落又靈活。此次試駕的BMW 1系列車長4,361mm、車寬1,800mm、車高1,459mm(圖/方萬民攝)。在外型設計方面,全新1系列比起過去更時尚前衛,首次採用如同Neue Klasse格柵設計的BMW雙腎型水箱護罩,搭配全車系標配的天使四眼LED智慧燈組,以及車尾倒鉤型LED燈條,銳利、帥氣的設計不僅加強整體的魅力,也提升車輛的辨識度。緊湊的車身線條與前低後高的上揚設計,更展現出蓄勢待發的熱血能量。BMW 120 M Sport採用如同Neue Klasse格柵設計的BMW雙腎型水箱護罩,搭配全車系標配的天使四眼LED智慧燈組(圖/方萬民攝)。內裝設計也是1系列改款的重點,採用10.25吋數位儀表與10.7吋中控螢幕懸浮式曲面螢幕,加上智慧語音助理2.0及AR擴增實境導航功能等,將整車科技感拉滿,還有只要將智慧型手機放在身上,車輛即可感應解鎖、上車後也能直接啟動車輛的BMW手機數位鑰匙2.0,十分便利。同時,BMW Operating System 9進一步加入Zero-layer概念,導入全新QuickSelect快捷選單及下方橫幅功能鍵,讓操作更直覺、快速。可惜的是,雖然以記者163公分乘坐後座空間依然舒適,但若換作較高大的男性乘坐則略顯局促,不過1系列雙前座椅背採用內凹的挖空設計,為後座乘客爭取更寬敞的膝部空間;還有行李廂空間因48V電池壓縮至300公升,因此若擺放大型物件可能有些受限,不過1系列底板相當平整,側邊還貼心附上格網來放置小物品,加上新增的動尾門啟閉系統與尾門感應式啟閉功能,使車主在裝卸物品上更輕鬆、便利。雙前座椅背採用內凹的挖空設計,為後座乘客爭取更寬敞的膝部空間(圖/方萬民攝)。行李廂的底板相當平整,不過空間受到48V電池壓縮至300公升(圖/方萬民攝)。在動力部分,120 M Sport採用1.5升直列三缸渦輪增壓引擎,結合48V輕油電系統,具有156匹與24.5kgm最大輸出,且零百公里加速僅需7.8秒。雖然數據看起來並不令人驚艷,但實際操駕卻充滿驚喜,在市區行駛時,油門反應靈敏,不僅動力輸出也平順、輕快,出色的隔音表現也增加駕駛時的好感;進入蜿蜒山路時,120 M Sport表現出精準的轉向,在每個彎道上都相當靈活、穩健,且行經路面坑洞時的回穩也相當快,沒有多餘震動。120 M Sport採用1.5升直列三缸渦輪增壓引擎,結合48V輕油電系統(圖/方萬民攝)。BMW 1系列開起來非常順暢、靈活,令人愛不釋手(圖/方萬民攝)。在駕駛輔助科技上,BMW也不馬呼,提供廣受好評的車況抬頭顯示器、變換車道輔助,以及360度環景輔助攝影等功能,在帥氣、科技之餘,也不忘提供高規格的安全防護。360度環景輔助,為停車時增添不少安全感(圖/方萬民攝)。雖然現今汽車市場以CUV、SUV為主流,不過BMW並沒有因此放棄五門掀背市場,從外觀更銳利、霸氣的設計,加上內裝豐富的智能配備,還有值得信賴的駕駛輔助科技,可以看出BMW依然用心地將新鮮感、科技感和安全感注入1系列中,不到200萬元就能走進BMW的世界,如果想擁有能同時滿足駕馭樂趣、日常需求的小鋼炮,BMW 120 M Sport會是一個好選擇。雖然BMW 120 M Sport是入門車款,不過仍然充滿豐富配備、駕駛輔助科技(圖/方萬民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0/384800/sm-56e53d5b233c5c8ead8f268cff8459fa.jpg)
本田、日產將於2025年6月正式合併 三菱明年決定是否加入
針對本田與日產汽車的合併計畫,目前已於23日正式進入經營統合的協商階段,雙方也完成基本合意書的簽署,目標是在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正式合併,此舉有望誕生全球銷量第三大的汽車集團。而三菱汽車則於明年第一季度決定是否要加入合併行列。綜合日媒報導指出,目前本田與日產雙方計劃於2026年夏季之前設立控股公司,將兩家公司同時納入旗下,新公司的領導權將由本田主導,社長人選預計從本田提名的董事中產生。此外,控股公司的董事會中,本田將提名過半數的成員,以確保主導地位。雙方之所以會有合併想法,主要是為了應對全球汽車市場格局的劇變。隨著電動汽車(EV)和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起,以及軟體開發的重要性不斷增加,美國特斯拉(Tesla)和中國比亞迪(BYD)等新興企業迅速崛起,這些都對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巨大挑戰。面對技術開發所需的高額投資,本田與日產希望通過統合分攤研發成本,提升經營效率,從而增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目前本田、日產及三菱汽車工業的領導層共同前往經濟產業省和國土交通省,報告統合協商的最新進展。三菱作為日產的最大股東,雖尚未明確表態,但計劃於明年年初決定是否加入新聯盟框架中。報導中也提到,日產近期因美國市場銷售不振,業績惡化。而本田計劃透過供應混合動力車(HV)及在其他領域展開合作,協助日產渡過難關。同時,三菱的加入可能進一步壯大新聯盟的實力,形成與豐田汽車集團分庭抗禮的局面,並對日本國內汽車產業的供應鏈產生明顯影響。此外,台灣電子代工巨頭鴻海精密工業(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也曾提出收購日產的建議,並透過收購法國雷諾(Renault)所持有的日產股份來進行談判,但日產選擇了與本田合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84541/sm-b89bb798161b9e58e53f8f8f7900fcff.jpg)
化解大規模罷工危機!福斯估將裁員3.5萬人 避免關閉德國工廠
德國汽車巨擘福斯(Volkswagen)與工會20日達成協議,在避免關閉德國工廠的前提下,福斯將在2030年前裁員3.5萬人,並且一年削減數十億美元成本。雙方經歷70小時馬拉松式協商終於消弭歧見,化解大規模罷工危機。依據協議,福斯將透過優退和其他措施,以負社會責任的方式逐漸降低人力。勞工也將放棄加薪和失去部分福利,換取德國工廠維持運作。福斯勞資雙方經歷數個月激烈協商,期間甚至出現10萬人大罷工。投資人樂見協議讓福斯避免代價高昂的罷工危機,激勵20日盤後股價上漲2.4%,不過業務前景低迷讓今年來股價累計大跌23%。福斯執行長布魯姆(Oliver Blume)透過聲明稿表示,「協議是福斯品牌未來生存能力的重要信號。同時強調福斯已在成本、產能和結構方面,對未來設下決定性的方向。」福斯工會領袖稱協議是「聖誕奇蹟」,70小時的談判創下公司創立87年來最長紀錄。代表福斯員工的德國最大工會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葛羅哲(Thorsten Groeger)表示,裁員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方法之一,將會以對社會負責的方式進行。裁員和降低獎金將讓福斯的年度成本減少15億歐元(約17億美元),加上調整工廠產能和其他措施,一年可省下40億美元成本。福斯指出,中期將可節省150億歐元成本,而且不會對2024年的財測造成重大影響。不過歐洲汽車市場分析師施密特(Matthias Schmidt)則認為,2030年前裁員3.5萬人,可能不足以解決歐洲當前的市場停滯問題,而且時間線拉得太長。他認為工會在這次協議的收穫大於福斯,但基於福斯企業結構複雜性,這或許是最好的結果。福斯最大股東保時捷(Porsche)樂見雙方達成協議,稱這讓福斯的競爭力大幅提升,強調現在執行削減成本措施至關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4/382974/sm-81c4d2b504c77281aa8fc4213acf2d87.jpg)
進口車不課關稅? 車輛公會:汽車產業恐「垮台」
立法院提案調降汽車關稅,引來車輛公會極度重視,公會14日表示,根據經濟部評估,小客車關稅稅率若由現行17.5%降至0%,國家稅損將高達600億元,台灣汽車產業也會失去競爭力,市場全由進口車取代,步上澳洲汽車產業垮臺的後塵。車輛公會表示,應以調降貨物稅方向取代關稅,因為調降貨物稅適用於進口和國產車,可將降稅價差合理反應至售價,呼籲立即調降貨物稅以反映售價,讓民眾立即有感。而近幾年中國大陸品牌汽車快速崛起,也是車輛公會關注的重點之一,美國和歐盟已陸續宣布,對中國大陸汽車加徵關稅,美國稅率提高到100%;歐盟未來五年內,將加徵最高45%的關稅,這些措施是為了協助當地的汽車產業,對應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力。近年全球綠色產業帶動AI與晶片產業發展,公會表示,電動車興起成為重要應用產業場域,現在正是台灣產業轉型及升級的關鍵時刻,期待再創另一個兆元產業。車輛公會強調,關稅為國際貿易與產業發展的政策籌碼,考量台灣申請加入CPTPP,尚未談判前即自行調降關稅,會影響國際車廠在台生產意願。母廠如轉而選擇導入更多進口車款到台銷售,屆時不只汽車製造廠受衝擊,連帶也會影響汽車上下游產業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4/381924/sm-081dd108c993f6a3a904966f0f3c849d.jpg)
油商傷腦筋!電動車銷量3年增3倍 專家:中國汽油消耗每年下降逾4%
中國汽車市場不過從2021年開始,中國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的銷售量已增長3倍,更比2020年增加近8倍之多。有專家預測,中國汽油消耗量每年可能會下降4%至5%。目前全球石油產量近五分之一流向中國,不過中國人對電動車的熱愛,將導致對汽油的需求顯著下降,而汽油占中國石油消費的25%。有專家預測,中國汽油需求將以每年4%至5%的速度下降,換算到2040年,中國汽車市場對石油的需求將從目前每日350萬桶驟減至100萬桶。觀察中國市場,中國本土電動車品牌發展快速,以比亞迪為例,旗下純電和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車型吸引大量消費者,即使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依然使用汽油,但使用量明顯下降。隨著能源車型購買比例的增加,也意味著石油將面臨無法改變的市場萎縮。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0/379670/sm-1371a8849ae2e84cab78e4f21c600fb9.jpg)
日產陷財務危機「剩14個月挽救」 外媒:傳Honda有望出手止血
日產(Nissan)汽車近期面臨嚴峻挑戰,除了裁員9,000人、降低全球產能20%、出售持有的Mitsubishi股份以及延遲新車型的推出以外,Nissan內部高層表示,「目前只剩12到14個月的時間扭轉局面」,必須尋找長期投資人挽救公司狀況。據了解,Nissan的主要合作夥伴雷諾,將對Nissan的持股比例從最多46%降至40%,因此正積極尋找長期穩定的投資者,像是銀行、保險集團等;不僅如此,Nissan也可能與Honda共同開發電動車。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指出,至少2名Nissan內部高級官員證實,「可能僅剩12或14個月的生存時間」「最後,我們會需要從日本和美國尋求資金。」也就是說,Honda可能介入成為主要投資者,甚至Renault也可能將Nissan股票直接出售給競爭對手品牌。這也想起Nissan前執行長Carlos Ghosn在8月時曾表示,「我暫時無法想像Honda和Nissan之間將如何運作,除非Honda變相收購Nissan和Mitsubishi,由Honda占據主導地位。」不過依照目前狀況,有分析師認為,Honda購入股權的意願並不高。至於Nissan近年來為何陷入財務困境?Nissan首席執行官Makoto Uchida坦承,誤判美國市場對混合動力油電車款的需求量增長,不過並沒有及時推出更多混合動力油電車選擇,使Nissan這2年在美國銷量嚴重衰退。此外,Nissan高估中國市場對三缸引擎的接受程度,淘汰可靠又備受信任的四缸引擎,改以三缸引擎作為銷售主力,但是並未擁有廣大的接受度,加上中國近年來大量的自有品牌車廠崛起,都讓Nissan在中國市場銷售疲軟。面對瞬息萬變的汽車市場,接下來Nissan能否度過這次金融危機?還有待觀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77568/sm-a57772c1ff08443ef7981071988ad895.jpg)
n⁷助攻!裕隆前9月營收650億年增1成 稅前淨利減少5.76億受裕融拖累
汽車大廠裕隆(2201)集團今(20)日舉行法說會,公布2024年1至9月合併營業收入650.1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59.65億元、年增10.1%,主要來自e-Power進口車銷售台數較去年同期增加以及n⁷車型今年度開始銷售致使整體營收成長;稅前淨利較去年同期減少5.76億元,主因為裕融企業本期營業淨利較去年同期減少16.43億元。展望今年台灣車市,裕隆發言人暨副總經理羅文邑表示,今年前10月國內汽車市場總銷量約37.1萬輛,較2023年同期減少2.8%,主要因為多款熱門車型在第4季即將進行改款和版本更新,消費者產生預期心理,對車市銷售帶來一定程度影響,預估全年台灣汽車銷量輛數約44萬輛。裕隆也指出,Luxgen n⁷為台灣自主研發自有品牌的國產純電休旅,截至2024年10月底,年度累積掛牌達6,091輛,11月銷量預期會隨n⁷ LR長程版交車啟動而成長,預估n⁷上市滿週年可達交車10,000台目標。此外,裕隆集團旗下的新店裕隆城,自去年第3季開幕以來邁入周年,近期百貨周年慶增加2成人流,為裕隆城的業績帶來動能,累積人流已逾千萬人次。裕隆城全館含誠品及影城營收已突破50億元,超越原先設定的45億元,裕隆城2025年全商場營業額目標55億元,預估裕隆租金收入約4.7億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7/376397/sm-a5f0a4452ab50baf170396a67cc05f2b.jpg)
Kia EV Day首度移師海外3原因選台灣 「最便宜純電休旅」明年確定引進
Kia年度品牌盛會「Kia EV Day 」首度移師海外,盛會中不僅帶來Kia旗下全新電動車陣容,包含Kia EV3、Kia EV5及Kia Concept EV4、Kia Concept PV5。Kia總代理森那美起亞總裁也表示,「接下來3年,預計會在台灣引進6台電動車。」Kia旗下最入門純電休旅EV3,預計明年上半年正式登台。(圖/劉芯衣攝)對於EV Day首度移師海外選擇台灣的原因,Kia亞太區總裁暨首席執行官Ki Seok Ahn表示,「今年正好是台灣森那美起亞成立屆滿的第十周年,且台灣是亞太區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之一。近年來,Kia台灣寫下卓越的銷售成長佳績,年複合成長率高達43%。」李昌益分享,近年Kia在台屢創銷售佳績,其中純電車款Kia EV6、Kia EV9自上市以來累計銷量已突破2,000台,2024年累計至10月,Kia更蟬聯非豪華進口電動車銷售品牌冠軍。此外,台灣市場於去年榮獲Kia全球總部評選為「2023年度電動車表現最優異市場」,都是此次Kia APAC亞太總部選擇台灣作為首場海外Kia EV Day的關鍵契機。隨著全球汽車市場加速邁向電動化,Kia也將規劃提供多元化的選擇,以及不同價格帶的車款,同時針對各市場電動化程度,同步擴大應用於油電混合車HEV,與PBV模組化電動車平台的產品規劃。Ki Seok Ahn也表示,「透過全球電動⾞策略,我們計劃在2030年達成全球銷售160萬輛電動⾞的目標,預估將占全球Kia總銷量38%」,為了實現此目標,Kia全球總部也計劃到2025年運營6個全球電動車生產基地,穩定電動車生產和電池供應體系。值得注意的是,此次EV Day的焦點正是甫於全球發表的純電智慧跨界休旅Kia EV3。EV3與EV6、EV9相同,以Kia E-GMP平台打造,在WLTP標準下可達最高605公里的續航里程,是第一款搭載Kia全新i-Pedal 3.0智慧動能再生制動系統的車型,並搭載與EV9相同的資訊娛樂系統和多項⾼科技功能。李昌益也透露,「EV3預計明年第1季進入台灣,希望可以有150萬以內的價格。」首次來台現身、更是首度在亞太區首演的Kia Concept EV4,傳遞Kia「Opposites United對立的合諧」設計哲學,以斜背造型跳脫傳統房車設計,搭配幾何車身線條和車體特殊材質;內裝設計以水平寬敞、極簡風格減少視覺雜亂,並推出全新的「思緒模式」概念,透過環境燈光與動態通風調節創造不同氛圍,讓駕駛者可依需求選擇「活力模式」提升專注,或「靜謐模式」享受放鬆時光。EV5則以兼具個性、功能性與舒適性的創新設計,滿足現代家庭多樣化的需求。外觀車頭搭配引人注目的動態燈光和極具辨識度的Star Map星圖日行燈,為車輛賦予獨特的電動車風格;為強調空間的開放及明亮,EV5前座採用長凳式設計。另外,於2024年拉斯維加斯CES展首度登場的Kia Concept PV5,也首度於亞太區首演。因應全球市場數位轉型,共享經濟與電子商務已成為關鍵,移動和物流產業也正面臨快速轉型的挑戰,Concept PV5透過Easy Swap快速易換模組化技術及模組化設計,不僅可依據不同需求,在相同車台上更換不同功能的車廂,變換成乘客型、貨物型、高頂型等不同用途的車款,更能簡化後續所需的維修流程。Kia為了開發PBV,直接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B2B客戶,包含配送、公共事業等領域,並提出PBV概念,將提供移動產業將面臨問題的解決方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74258/sm-9328e7780f2f9bb102b195165553f4ca.jpg)
裕日車業外大補前三季每股賺3.61元 中華車EPS 降至5.99元年減25%
裕隆(2201)集團旗下裕日車(2227)、中華車(2204)今(5)日公布財報。裕日車累計前3季營收為187.76億元,年減4.56%,稅後純益為10.83億元,受惠於大陸投資收挹注增加,獲利年增率逆勢成長20.46%,每股稅後純益為3.61元。中華前3季獲利減少25%,每股盈餘5.99元,低於去年同期的8.01元,主因受到業外迴轉損失墊基期、大陸轉投資獲利減少所致。裕日車第3季營收為52.62億元,年減18.23%,稅後純益為1.02億元,年減73.4%,EPS為0.34元。裕日車指出,今年前9月銷售台數及市占率較去年同期微幅下降,主因為國產中型、小型休旅車市場競爭激烈,各品牌陸續推出新品或促銷方案,也使消費者購車觀望及比較時間拉長。同時,面對新能源車市場持續擴大,壓縮傳統汽油車銷售空間,裕日車導入Nissan Ariya、X-Trail e-Power、Kicks e-Power等新能源車款,滿足消費者對電動車駕馭感受的需求,並持續穩健銷售中。因前三季有效撙節費用支出及業外大陸轉投資收益增加,表現皆較去年同期為佳;裕日車將持續透過增加本業銷售及成本費用改善等作法提升公司財務表現。中華前3季營業收入322.20億元,年增16.28%;營業毛利51.50億元,年增15.96%;營業利益18.61億元,年增2.19%;本期淨利34.30億元,年減25.38%;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32.66億元,年減25.23%;每股盈餘5.99元,低於去年同期的8.01元。中華表示,主因去年1月至9月業外迴轉部分新安防疫險損失,今年無此情形,故EPS同比下降,加上受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影響,中華轉投資大陸事業福建奔馳,獲利較去年同期減少所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8/373158/sm-1b6530ab3740dcf764e8b13f725b29aa.jpg)
進口車廠擴大服務中心設立 和泰、南陽不遑多讓
車市競爭激烈,各車廠除了豐富自家產品線以外,也不斷拓展營運據點。國內汽車大廠和泰車(2207)、三陽工業(2206)旗下南陽實業同時在昨(30)日宣布增加展間,為集團注入營運動能。Hyundai五股商用車展示中心全新開幕。(圖/南陽實業提供)台灣汽車市場規模近幾年維持在40萬台以上,去年新車銷量達47.7萬台,是繼2005年破50萬大關以後,18年來的新高紀錄。隨著新車掛牌數持續增加,各大車廠不斷新增服務、維修據點。在進口車部分,Volvo在9月增加高雄博愛、台北濱江新據點;藍寶堅尼(Lamborghini)也在10月啟動逾2.5億元打造台北全新服務中心;瑪莎拉蒂(Maserati)及法拉利(Ferrari)陸續在台中設立旗艦館;Kia北投服務廠也全新升級。而國產車廠方面,和泰車表示,2023年Lexus銷售30,000台,創台灣豪華車市場年度最高銷售紀錄,2024年也有望連續2年穩坐豪華車品牌冠軍寶座。近日,Lexus在高雄揭幕全新Lexus亞灣新據點,目前全台累積26個展示間及27個服務據點,為高級車品牌之冠。看好高雄與亞灣區域未來市場性,高都Lexus汽車斥資2億元打造具備3S機能的全新據點,歷經2年籌備,全新Lexus亞灣在10月中旬正式開幕,地點位於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南陽則指出,隨著Hyundai汽車在台銷售不斷提升,2024年正式躍升非豪華品牌第3大,除了豐富新車產品線以外,也不斷開設新據點搶攻商用車市場。近期在五股交通樞紐的新五路上開設全新商用車五股展示中心,為Hyundai汽車全台第10間商用車服務據點,為品牌商車Staria、Porter小霸王、QT500大霸王專售展示中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370304/sm-aef156f3d4fc9870d1bebb65761455ea.jpg)
共享租車四雄1/中租成立「URiDE」拼3年損益兩平 Zipcar祭寵物、商旅奇招吸客
隨著Uber宣布明年在美國部分城市推出無人計程車服務,特斯拉日前發表Robotaxi無人計程車,無不引起全球線上預約共享租車企業關注,不過距各國法令全面通過及上路,仍遙遙無期,眼下線上共享租車仍是共享經濟主戰場,台灣除了和泰及裕隆兩大集團外,全球最大共享租車平台也登台,就連租賃龍頭中租企業今年也進軍,成了四雄開打的局面。台灣的線上共享租車市場從2014年和泰集團下的和雲行動服務推出「iRent」平台開始,迄今10年,整體市場才緩慢成長20至30億元。不過今年初,集團資源雄厚的中租汽車也正式成立「URiDE」,要與和泰集團的iRent、裕隆集團的「GoSmart(LINE GO)」一爭天下,中租營運長戴光顯甚至立下目標:「3年內達到損益兩平。」根據同業分析,中租選擇切進共享租車市場,「除了背後資金充足外,中租可能看到前幾年iRent開始獲利,加上共享經濟的未來趨勢,所以盡早布局,也試試水溫。」不過有業內人士向CTWANT記者表示,「先驅者紅利已被iRent獲得(就像最早的共享計程車Uber),後進者必須有更新的做法跟亮點才有機會,加上iRent與GoSmart本身屬於汽車集團,取得車輛成本較低,URiDE這一仗並不好打。」面對有車商背景的兩大集團,URiDE要如何突破?除了中租集團雄厚的公司資源外,URiDE內部人士則樂觀看待,「我們是共享汽車市場的後進者,但這恰恰為我們帶來許多優勢。」首先,因為規模還在發展階段,因此能更靈活地根據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反饋進行快速調整。其次,URiDE沒有來自車商集團的背景,也不背負車輛銷售壓力,這使URiDE在車輛選擇上有更多彈性,能依照市場需求和購車成本靈活決策,投入具競爭力的車款,對於進一步擴大市場非常有利。據了解,目前URiDE的會員數已超過5萬名,其中不少是曾經使用過中租短租服務的老客戶。服務據點從初期的雙北70處,橫跨至基隆、桃園、宜蘭,目前拓展至250處;車輛數從100台增加至600台,預期今年底前突破1,000台。除了iRent、GoSmart與URiDE外,全球最大共享租車平台Zipcar也早在2017年就引進台灣,Zipcar台灣區董事長彭仕邦告訴CTWANT記者,「會引進共享租車一方面是因為這是集團提供的主要服務之一,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我們從Youbike上看到台灣對共享的高接受度。」面對三大集團的強力夾擊,Zipcar屢出奇招,以不斷推出新服務來應對,彭仕邦分享,「我們從都會區下手,提供各種方案、車輛,讓使用者有更多選擇。」面對三大集團強力夾擊,Zipcar台灣區董事長彭仕邦(圖左)也做好萬全準備應戰。(圖/報系資料照)譬如今年7月Zipcar推出寵物友善共享車,限定車輛配置寵物車墊,就吸引不少帶寵物出遊的消費者。此外,8月也新增7人座MPV、Zinger商旅車款。彭仕邦笑著說,「有些人家裡沒有大車,可能多人出遊或是採買購物時,都可以租來使用。」Zipcar也因為這個方案增加不少會員,「Zipcar開放Zinger在新莊IKEA站租借使用,所以有些用戶就是在那邊買完家具後,租來載回家。」此外,Zipcar的另一大競爭力,是提供更有魅力的車輛,彭仕邦說:「我們的車款以歐美車為主,從Ford Focus歐洲性能鋼砲到BMW X2豪華運動跑旅都能選擇。」據了解,目前Zipcar在台灣約有350台車,其中有上百台是其他競爭平台租不到的車款。彭仕邦表示,Zipcar有在全球超過500個城市、逾12,000車輛的營運經驗,「因此更能夠從使用者角度來調整經營策略。」目前Zipcar擁有10幾萬會員數,其中超過8成用戶都沒有自己的車,對於接下來的規劃,彭仕邦說:「就是持續推出不同於其他家的服務。」有網友更在Dcard上分享,「接觸共享汽車品牌後,頓時覺得買車幹嘛,真的比買車划算太多,24小時想用車App打開馬上取車,出去玩想開高級一點就用Zipcar裡很多德系進口車,像是Audi、Volkswagen。」綜觀台灣整體線上租車市場,現階段只有iRent獲利,GoSmart預計今年可達損益兩平,中租目標3年內獲利,Zipcar則小賺並穩定成長。不過業內人士認為,「中租除非投入大量資金,讓車輛數達到3,000台以上(新購車資金至少18億元),每增加一輛車還必須增加停車位(雙北月租平均5,000元)及車輛折舊成本,要想在3年後獲利,將會是場硬仗。」小而美的Zipcar提供寵物上車、商旅車款等特有服務,打進不同消費族群。(圖/Zipcar提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0/368350/sm-ce179997eb4f8b9ab37649d7f518a927.jpg)
「不易斷的車門把手廠」虎山送件轉上市 H1稅後盈餘4.03元成長逾9成
以車門把手為主要銷售產品的虎山(7736),以「不易斷的車門把手」打下北美市場。今(9)日虎山向證交所送件申請股票上市,為今年第13家國內公司(不含創新板)申請股票上市。根據官網資料顯示,虎山實業成立於1972年,專注於全球汽車售後市場,提供廣泛的產品,包括車門把手、車用鏡頭、倒車雷達、車窗升降器、車用緊固件及其他組件。目前虎山實業擁有超過30,000個庫存零件,每年開發超過1,000個新產品,並在超過100個國家為500多名客戶提供服務。近年,專注於開發車用鏡頭和倒車雷達。證交所表示,虎山實業公司負責人為陳映志,實收資本額6.87億元,主要產品包含車門把手、車用鏡頭及雷達等。在獲利表現方面,虎山2023年稅前淨利3.74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為4.34元。今(2024)年上半年稅前淨利為3.44億元、稅後淨利2.77億元,年增逾9成,稅後盈餘(EPS)為4.03元;觀察今(9)日興櫃股價表現狀況,虎山收盤價為122.5元,漲幅1.02%。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63027/sm-0c281158f0f7b61b7c9e92352cd288d3.jpg)
貿易戰升級!美對中電動車加100%關稅27日啟動 中國斥「霸凌行為」
美中貿易戰升級!為加強對美國國內戰略產業的保護,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13日確定大幅上調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其中包括將電動汽車關稅提高100%,太陽能電池加50%,鋼鐵、鋁、電動汽車電池和關鍵礦物加25%,大部分將於9月27日生效。美國也將對中國半導體的進口關稅提高50%,包括多晶矽和矽晶圓這兩個類別,於2025年1月開始生效;筆記型電腦和手機等其他設備的關稅,則會在2026年1月生效。美媒報導,白宮經濟顧問Lael Brainard表示,這些強硬、有針對性的關稅,對於減少美國電動汽車行業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是必要的,因為中國供應鏈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不公平的成本優勢,以此防止中國像在其他地區一樣主導美國汽車市場。歐盟和加拿大等其他國家也提高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的關稅,其中加拿大的關稅與美國一致,為100%。中國政府則譴責這些關稅上調是霸凌行為,並稱電動汽車行業的成功源於創新,而非政府支援。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將訪問歐洲,預計9月19日與歐盟執委會負責貿易政策的副主席Valdis Dombrovskis會談,就電動車反補貼案進行磋商。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60402/sm-af4a4dbbe95e728b99b8351ab9b3fc55.jpg)
歐洲汽車產業形勢嚴峻!福斯汽車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創立87年來首見
由於能源成本上升、錯誤的廢核政策,以及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削價競爭,德國汽車巨頭「福斯汽車」(Volkswagen,VW)2日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關閉德國的生產基地,為該公司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警訊,也為歐洲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綜合France 24、CNN的報導,總部位於德國狼堡的汽車製造公司「福斯汽車」在2日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接下來不排除將關閉其本國工廠,而且恐試圖終止與工會自1994年以來簽訂的就業保護協議。福斯汽車在發給員工的說明信件中坦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甚至不能排除關閉汽車生產和零件工廠的可能性。」對此,「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首席執行官布魯姆(Oliver Blume)感嘆:「歐洲汽車產業目前正面臨非常苛刻和嚴峻的挑戰,經濟形勢變得更加艱難,新的競爭對手正在進入歐洲市場,尤其是作為製造基地的德國,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已進一步落後。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採取果斷行動,而行動的主要目標則是削減成本。」消息一出,工會和政府官員對該集團在國內市場關閉製造工廠的想法深感震驚,因為這是福斯汽車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舉措。而這家藍籌股公司的警訊,也加劇了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對國內經濟的擔憂。報導補充,根據福斯汽車最新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68.3萬名員工,其中在德國約有29.5萬名員工。事實上,福斯汽車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實施10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措施。然而,福斯與此同時也正在失去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中國客戶的汽車交付量較2023年同期下降7%。更慘的是,該公司不但在中國市場輸給了比亞迪(BYD)等本土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現在還開始搶佔歐洲的市場份額。因此在8月份公佈的慘澹業績顯示利潤下滑後,福斯汽車集團的備忘錄稱,儘管已經宣布了成本節約措施,但「汽車市場和德國經濟的當前發展,還是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而該公司董事會也決定「福斯汽車公司內部品牌必須進行全面重組。」對此,德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2日則將福斯汽車的問題歸咎於經營不善,並發誓要為保護就業而奮鬥。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高格(Thorsten Gröger)在聲明中表示:「今天,董事會提出了1項不負責任的計劃,動搖了福斯汽車的根基,並嚴重威脅到工作機會。此種做法不僅短視近利,而且非常危險,它有可能摧毀福斯汽車的核心……我們不會容忍該公司以犧牲員工為代價制定的計劃。」福斯乘用車首席執行官謝弗(Thomas Schäfer)表示,該公司仍然致力於將德國「視為一座業務基地」。他補充,福斯汽車將立即與員工代表進行會談,探討「永續重組品牌」的可能性:「局勢極其緊張,無法透過簡單的成本削減措施就獲得解決。」據悉,隸屬於「福斯集團」(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旗下的汽車品牌奧迪(Audi AG)上個月才宣布,正在考慮關閉其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電動汽車工廠,該工廠約有3000名員工。此外,在德國,包括「采埃孚」(ZF Group)、「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偉博思通」(Webasto SE)在內的眾多汽車供應商已宣布裁員,因為它們無法在電動車新時代,抗衡來自中國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3/358763/sm-e698d26d6b45b19623f890698ac45d01.jpg)
國產新制衝擊MG 中華車:加速在地化比率
針對經濟部8月起實施的「國產車自製率」新制,MG日前公告「MG4電動車暫停接單,MG HS和ZS限量接單」,而今(26)日中華車(2204)也舉行法說會,坦言「新政策確實造成MG短期的衝擊」,會調整產線編成、生產能力,將短期衝擊降到最低。中華汽車公布上半年財報,營運表現亮眼,營收達238.86億,較去年同期成長29.25%、毛利率15.7%,稅後淨利為25.69億、年減19.54%,EPS4.5較去年減少18.92%。中華車副總錢經武說明,主要受到中國大陸市場影響,導致轉投資事業獲利減少。在法說會上,中華車也公布台灣汽車市場2024年上半年總銷量為23萬2,513輛,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1%。不過,中華車上半年銷量達到32,312輛,年增率成長23.6%,市占率較去年同期增加3.2%。不過中華車的營運成長,MG品牌功不可破,目前已占中華車營收比重達4成,因此對於「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對MG品牌的影響,也引起法人關注。中華汽車副總錢經武表示,MG整車導入和生產,原則上都是用政府當時的政策規定來辦理的,由於現在提出新的政策,中華汽車也正在和協力體系積極合作,加速提升在地化比例達到在地化要求。錢經武強調,已經販賣的車型,在售後服務、維修部分均不受影響。對於已成交的訂單,雖然未來可能成本結構會改變,但交易條件不會改變,也盡力早日交付。他也坦言,「等車期恐會拉長。」至於何時可以恢復供應?中華車僅強調會努力符合、支持政府政策,縮短衝擊影響。而未來新車售價是否會有變化?錢經武表示,目前仍在調整產線、與供應商討論中。對於之前曾規劃「一年導入一款MG新車」的目標,中華車也強調,會依照政府新政策重新規劃導入新車型。中華車今年第4季即將上市自主研發國產中華菱利輕小商用車,除了動力提升、車格加大外,結合台灣零組件協力廠研發導入同級距唯一ADAS Level 2主動安全。此外, 3.5噸電動物流車也即將在2025年上市,中華車採取自主設計開發,範圍包括底盤、車身、動力系統、智慧座艙、ADAS、車聯網APP,在車輛零件供應上優先選擇與國內供應商合作,國產化率近9成以上。錢經武並指出,中華車會持續導入多元車款,預計在2025及2026年與三菱自動車合作開發,分別引進2款全新車款在地生產與販售。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9/358399/sm-e7cb984b3d5b31d8ec91fc18472e5ecf.jpg)
BMW超車特斯拉 「這原因」七月奪歐洲電動車銷售冠軍
汽車市場調研公司JATO Dynamics發布針對28個歐洲市場的數據報告,具體來看,歐洲7月份新車註冊量達到103萬輛,較同期上升1.5%,年初至今的註冊量則接近790萬輛。值得注意的是,BMW首次在歐洲電動車市場上超越特斯拉,成為7月份銷量最多的電動車品牌。觀察電動車銷售狀況,7月註冊量爲13.93萬輛,同比下降6%,市場占比也從去年同期14.6%下降到13.5%。JATO全球高級分析師Felipe Munoz認為,「(歐洲)電動車的補助措施缺乏明確性,影響購買慾望。」不過在7月純電動汽車市場中,BMW的註冊量同比上升35%至14,869輛,躍升7月歐洲最暢銷的品牌,特斯拉的銷量同比下降16%至14,561輛。JATO指出,BMW逆勢而上主要得益於i4、iX1電動車型的強勁需求,這2款車型銷量超過Mercedes-Benz和Audi同尺寸車型。除此以外,另一項因素德國日化連鎖超市巨頭Rossmann宣布「立即」暫停購買特斯拉汽車,並且是首間以政治立場爲由停止採購特斯拉的歐洲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