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
」 電動車 德國 汽車 鴻海 本田鴻海找雷諾搶親日產恐沒望? 這位前董座爆:「法國政府想取悅日本」
日系重量級車商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即將在23日召開會議宣布兩家公司啟動合併磋商備忘錄(MOU),市場傳鴻海(2317)出手搶親用以完善自家電動車版圖,正接洽Nissan法國大股東雷諾汽車協商。Nissan前董事長戈恩(Carlos Ghosn)拆解鴻海搶親動機在於「投入自行生產電動車,不如直接買車廠」,不過他認為,鴻海接洽Nissan法國大股東雷諾,還要注意法國政府的態度,雖然雷諾想賣股套現,但目前「法國政府為取悅日本讓步」。戈恩20日接受《彭博社》專訪表示,隨著中國汽車業發展迅速,規模經濟愈來愈重要,鴻海不會是唯一一家出手併購汽車業的公司。日本經濟產業省力促本田和日產達成這一「並不務實的交易」,旨在應對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至於鴻海出手併購對大股東雷諾的想法,戈恩分析:「雷諾知道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態度對鴻海併購不太有利,而且法國政府可能不想讓日本人不高興」、「不幸的是,我親眼目睹了法國政府在過去為了取悅日本人而做出了多大的讓步。」戈恩認為,Nissan、Honda甚至是三菱(Mitsubishi)合併,都因同質性過高難看到實質效益,屬於「孤注一擲的無奈之舉」。而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恐加重關稅障礙,將再次重擊汽車產業。
日本車界破天荒! 傳本田、日產談合併成「全球第3大汽車巨頭」
日產(Nissan)汽車深陷財務危機,前陣子宣布裁員9,000人、降低全球產能20%、出售持有的Mitsubishi股份以及延遲新車型的推出,不過近期卻有不同發展。根據日經新聞17日的報導顯示,本田(Honda)將和日產展開合併協商,預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甚至也將納入三菱汽車(Mitsubishi)。由於比亞迪等中國車廠的入侵以及特斯拉的猛烈出擊,眾多車廠的銷量也受到影響,因此本田、日產為了降低開發成本、加速車款生產,考慮朝向「合併」的方向前進。本田和日產在17日發出聲明,並未證實日經的報導,僅提到「報導內容並非是各自公司所宣布的」,同時也在各自聲明中表示,「如同今年3月宣布的,本田和日產會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研究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本田社長三部敏宏18日也表示,「尚未敲定任何事項」,但是並未否認這種可能性。與法國雷諾有交叉持股結構的日產汽車今年股價崩跌40%,市值為82億美元。本田的市值為440億美元。兩家公司若結合,會是飛雅特克萊斯勒與PSA在2021年締造520億美元合併案、創造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規模合併案。本田和日產分別為日本第二和第三大車廠,僅次於豐田。現階段本田市值6.64兆日圓(約新台幣1.4兆元),日產市值1.53兆日圓(3,237億元),若兩大集團成功合併,將是繼2021年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和PSA集團以520億美元合併成立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的一筆交易。不僅如此,若本田、日產合併,汽車2023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會躋身全球第3大汽車製造商,但仍低於豐田1,120萬輛和德國福斯920萬輛。
本田汽車、日產汽車擬進行合併協商 傳再揪三菱成「全球第3大巨頭」
日本2大汽車製造商本田汽車(Honda Motor)、日產汽車(Nissan Motor),今(18)日傳出將針對2家公司資源、業務整合進行討論,並可能成立一家控股公司進行營運。據悉,日產汽車也正考慮將三菱汽車(Mitsubishi Motors)納入,若3家汽車製造商合併成真,有望成為全球第3大汽車巨頭。根據日媒《日經亞洲》(Nikkei Asia)、《體育報知》報導,本田和日產汽車開始就業務整合進行談判,並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將2家汽車大廠納入旗下。由於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為日產汽車,因此日產汽車也在思考加入三菱汽車的可能性。如果3家汽車大廠合併,年銷量可能超過800萬輛,其有望成為繼日本豐田汽車集團(Toyota)和德國福斯集團之後的全球第3大集團。報導指出,美國特斯拉等電動車製造商和中國企業對日本汽車產業構成威脅,3家汽車大廠便想結合技術能力和其他管理資源。值得注意的是,本田與日產早在今年3月透露,雙方已同意在電動車和其他領域探尋戰略夥伴關係。對此,本田汽車現任社長三部敏宏今早在接受朝日電視台《羽鳥慎一早間秀》訪問時表示,「如你所知,我們目前正在考慮包括合作在內的事情,我們正在討論其他可能性,但目前還沒有進行最終確認」。而針對這則消息,日本網友則紛紛在社群平台上驚呼,「奇妙的時代」、「哇,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汽車行業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是一個在90年代日本汽車工業低迷時期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進口車不課關稅? 車輛公會:汽車產業恐「垮台」
立法院提案調降汽車關稅,引來車輛公會極度重視,公會14日表示,根據經濟部評估,小客車關稅稅率若由現行17.5%降至0%,國家稅損將高達600億元,台灣汽車產業也會失去競爭力,市場全由進口車取代,步上澳洲汽車產業垮臺的後塵。車輛公會表示,應以調降貨物稅方向取代關稅,因為調降貨物稅適用於進口和國產車,可將降稅價差合理反應至售價,呼籲立即調降貨物稅以反映售價,讓民眾立即有感。而近幾年中國大陸品牌汽車快速崛起,也是車輛公會關注的重點之一,美國和歐盟已陸續宣布,對中國大陸汽車加徵關稅,美國稅率提高到100%;歐盟未來五年內,將加徵最高45%的關稅,這些措施是為了協助當地的汽車產業,對應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力。近年全球綠色產業帶動AI與晶片產業發展,公會表示,電動車興起成為重要應用產業場域,現在正是台灣產業轉型及升級的關鍵時刻,期待再創另一個兆元產業。車輛公會強調,關稅為國際貿易與產業發展的政策籌碼,考量台灣申請加入CPTPP,尚未談判前即自行調降關稅,會影響國際車廠在台生產意願。母廠如轉而選擇導入更多進口車款到台銷售,屆時不只汽車製造廠受衝擊,連帶也會影響汽車上下游產業鏈。
巧新11月營收破7億創今年單月最高 黃聰榮捐3千萬股票回饋母校
國立台東高商中興堂今(12)日舉行66週年校慶大會暨汽車輪圈大廠巧新董事長黃聰榮捐贈典禮,黃聰榮捐贈市值高達3千萬元巧新股票給母校,表達對母校深厚的感激之情,同時,黃聰榮董事長也獲頒國立台東高商「榮譽傑出校友」。這筆捐贈將以永續發展為目標,並設立獎助學金。國立台東高商校長林明錚在致詞中代表全校師生向黃聰榮董事長致上最誠摯的感謝。他表示,「這是國立台東高商創校66週年以來,收到最大筆的捐贈,今年適逢創校66週年校慶對學校而言意義非凡。東商將依據黃董事長捐贈的永續理念,捐贈的股票設定不能出售,並以每年配發的股利資金,用於培訓多元展能經費及獎助學金等等。」黃聰榮也提到,透過此次與學校的合作,規劃一系列跨領域實習與專案課程,為學生打造職涯起點,縮短學校教育與職場實務之間的落差,並為產業培育更多具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據巧新日前公布財報顯示,巧新今(2024)年11月合併營收7.05億元,較上月營收6.69億元成長5.34%,創今年以來單月營收新高,受惠於JLR、BMW及法拉利等主要超跑與豪華汽車品牌車廠在11月的拉貨力道較上月提升,帶動客製化輪圈需求明顯提振。累計2024年1至11月合併營收69.20億元,較去年同期營收70.98億元減少2.51%。同時,巧新也觀察輕量化、低碳排化趨勢與ESG要求,憑藉RESAICAL®再生鋁提供低碳排解決方案為汽車產業持續帶來新變革,目前已生產近8萬噸、打造逾90萬顆再生鋁輪圈,已獲Porsche、JLR、BMW、Toyota、Lexus、Stellantis、Rolls-Royce共7家知名車廠正式認證採納。展望2024年第4季與2025年,巧新保持審慎樂觀態度。巧新近年來以「鍛造」技術為核心,積極佈局多元產業市場,並強化再生鋁領域的業務版圖,除計劃在2025年使再生鋁材料在產品中的使用比例達從目前的40%進一步拉高至50%之外,也擴展其在半導體、重電、航太及電輔車等多元化應用領域的業務,創造良好的訂單能見度。
邁向新型態經濟模式:EBC金融集團解析碳定價為何成新石油
面對全球永續發展和經濟轉型的迫切需求,EBC金融集團(英國)CEO David Barrett 接受專訪深入探討了碳定價的深遠影響。在減少排放與維持經濟成長的雙重挑戰下,David分析了創新、政策與經濟韌性在綠色經濟轉型中的協同作用,為市場指明方向。理解碳定價:全球演變碳定價常被誤解為一種稅收,實際上是一種市場化機制,透過賦予溫室氣體排放一定的貨幣價值,來應對氣候變遷。 David解釋道,碳定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當時美國在修訂《清潔空氣法案》後,開始推行排放抵銷政策。這些初步的措施,鼓勵工業透過在監管框架內交易排放許可證來減排。到了1990年代,國際碳信用市場在《京都議定書》下逐步發展,儘管進展因美國和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未參與,受到一定限制。直到2015年《巴黎協定》的達成,全球在碳定價方面同步,碳市場才得以快速成長。 David補充說:「一個碳信用額度代表從大氣中移除約一噸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產生溫室氣體的企業可以購買這些碳信用額度,以抵消它們的排放,從而有效地平衡其碳足跡。「碳信用是基石,企業透過購買這些信用,支持碳減排項目,從而抵消自身的排放,推動全球轉型為永續發展。經濟的連鎖反應:成本、去工業化還是永續成長?碳定價的經濟影響複雜且深遠。儘管有些人擔心,生產成本的上升可能導致已開發經濟體的去工業化,David強調,碳定價的目標是推動永續發展,而非抑制經濟成長。談到台灣的做法,David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TCX)透過購買國際碳信用,並將其出售給從事高排放項目的本地企業。這種模式不僅促進了行業的綠色轉型,同時減輕了企業的即時財政負擔,鼓勵了永續發展。綠色科技:成長的催化劑碳定價有望推動創新,尤其是在依賴高排放產業的經濟體。 David表示:「鑑於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半導體和電子產業,推動綠色技術的發展可能促使本地創新,推動行業增長,並創造就業機會。經濟理論表明,監管變革能激發創新,進而推動增長。」儘管對於碳定價直接推動創新仍存疑慮,但David認為其中邏輯很清晰:合規需求可以刺激創新和技術進步。長遠來看,這些創新將推動產業轉型,在確保永續性的同時提升競爭力。ESG與綠色科技投資:謹慎的樂觀態度David對碳定價與綠色科技投資間的關係持審慎態度。他表示:「人們應從長遠角度權衡成本與收益。這並非一個立竿見影的成長或獲利的靈丹妙藥,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ESG市場可以作為一個警示案例,展示金融市場如何將一個好的理念,轉變為一個創造費用的產業,最終讓它們受益多於市場本身。保護中小企業在碳經濟中的地位碳定價的一個潛在擔憂是其可能對中小企業(SMEs)造成的影響,因為這些企業往往缺乏資源來採用綠色技術。 David表示,大多數碳定價機制都是為了避免對中小企業造成過重負擔。他指出:「為了確保重點關注大型項目,台灣的框架最初將排放量超過25,000噸的項目作為目標。這讓中小企業免受即期壓力,有時間和空間去適應綠色實踐。」這種方法確保了財政責任由那些最有能力應對的企業承擔,同時讓中小企業更好地應對綠色經濟。邁向綠色未來:政治與經濟的共識與分歧儘管碳定價已成必然趨勢,全球綠色經濟轉型仍沒有同步。 David指出:「最近歐洲和美國的選舉反映了選民對雄心勃勃的綠色政策持謹慎態度。大多數人原則上支持環境變化,但實現這些目標的經濟成本和可行性使其更難以推行。」以歐洲汽車產業為例,David闡述了平衡環保目標與經濟現實的挑戰。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和綠色政策對製造商及其供應鏈造成巨大壓力,導致裁員和經濟成長放緩。這些挑戰突顯了務實政策的重要性,在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平穩永續轉型的同時,協調環保目標與經濟韌性。
第三季台商PCB產值2271億元 TPCA曝「這1市場」成長最突出
台灣電路協會(TPCA)今(12)日指出,2024年第三季台商電路板海內外總產值達到2271億新台幣,年增9.6%,季增19.0%。展望第四季,受蘋果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及國際情勢的不確定性影響,市場觀望情緒濃厚,終端與下游在備貨上仍趨於保守,整體成長動能受到限制。然而,2024年總產值預估仍將達8083億新台幣,較去年成長5.0%。TPCA分析,2024年第三季,台商PCB應用市場規模主要分布於通訊(37.0%)、電腦(21.8%)、半導體(17.7%)、汽車(11.4%)、消費性電子(8.0%)及其他(4.1%)。其中,半導體成長最為突出,受AI晶片及高頻寬記憶體HBM需求帶動。另外,TPCA進一步表示,通訊類產品因低軌衛星及AI伺服器所延伸的網路通訊產品需求,產值持續增長。雖然PC市場銷售低於預期,但AI伺服器與一般伺服器的需求支撐了電腦應用類別的產值成長。汽車產業受前兩年快速回補庫存的影響,加上需求減弱及基期效應,成長動能逐季減弱。同時,消費者支出尚未顯著增長,使得消費性產品表現持續低迷。在PCB產品方面,TPCA認為,多層板(30.1%)、軟板(24.3%)、HDI板(19.6%)、IC載板(17.7%)占比較大。其中,IC載板需求保持強勁。HDI板受伺服器、高頻應用ADAS及低軌衛星需求驅動,亦呈現不錯的成長。多層板依然以AI為主要成長引擎,以及延伸基礎建設所需的網通產品,因架構的升級或用量的提升,帶動了規格與需求的增長。相較之下,軟板的表現則相對疲弱。展望第4季,TPCA表示,受蘋果手機銷售不如預期及國際情勢的不確定性影響,市場觀望情緒濃厚,終端與下游在備貨上仍趨於保守,整體成長動能受到限制,預計第四季台商全球產值將達新台幣2090億元,較去年同期小幅衰退1.2%;然而,2024年總產值預估仍將達新台幣8083億元,較去年成長5%。
車輛公會爭取自製率緩衝期失敗 三陽退出「盼能好好溝通」
「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後,對中華(2204)汽車、三陽工業(2206)帶來極大的影響及損失,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也在2日發聲明直指對車輛公會的不滿。對此,車輛公會在今(11)日也表示,「希望不要因此傷害多年來會員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感情」更強調,「期盼能透過好好的直接溝通來化解會員之間的矛盾與誤解。」吳清源在2日發聲明提到,車輛公會除未能及早知會會員、協助會員做好準備外,「會中更有有心人士以落井下石、魚死網破之心態破壞會中秩序與和諧」,因此重申對車輛公會強烈不滿並宣布三陽工業即日起退出車輛公會,同時他也強調,「三陽工業支持國產化,絕無不滿或不配合。」車輛公會則在今日對三陽退出一事發出聲明表示,車輛公會是車輛產業的大家庭,也是車輛產業與政府之間一個重要窗口。基於會員的共同利益,公會秉持促進汽車產業發展,持續作為產業及政府之橋樑,在「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要求」新政策上持續與政府進行溝通。在新政策發布前,產發署在幾次公會的理監事會上,就將對在地化比率有所要求來支持國內零配件廠的方向,與各車廠代表討論與交流,包括三陽、國瑞、福特、中華、裕隆等。車輛公會進一步說明,公會於7月2日發聲表態支持政策,但認為提升國產化比率需要時間及市場規模支撐,初期不宜過高,當時對於國產化率水準並未有具體內容。產發署7月30日召集會議說明新政策具體內容,公告管制範圍涉及4種對象,並溯及既往,8月1日起立即實施,公會與會員均是在會議上才取得新政策完整內容,造成各會員措手不及。車輛公會在新政策公布前,即積極安排各車廠會員拜會經濟部外,也於新政策發布後,立即積極與產發署溝通,特別指出考量到零件在地化生產需要一定開發和驗證時間,盼替業者們爭取緩衝期,降低新政策衝擊,但車輛公會努力後,仍無法扭轉政策,甚為遺憾。對於三陽退出公會一事,公會表示遺憾,也希望不要因此傷害多年來會員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感情。公會對於所有影響會員權益的事,一向秉持與會員充分討論、與會員一起與主管機關積極溝通,爭取合理要求。因此,期盼能透過好好的直接溝通來化解會員之間的矛盾與誤解,期盼會員們齊心創造更好的產業發展。
三陽怒退公會1/沒有及早告知+「有心人士」落井下石 吳清源:強烈不滿
經濟部新制「國產車自製率」上路4個月,國內大廠中華車、三陽工業全部躺槍,但12月2日三陽工業董事長吳清源突然不滿,直言「退出車輛公會」,讓今年已不平靜的汽車產業,再添一樁「兄弟失和」。CTWANT記者調查,這樁失和源於12月1日的一場同業餐敘,吳董大吐苦水,不料隔天被傳開,氣話只好成真。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12月1日,吳清源參加南部一家汽車零組件商舉辦的家庭日聚會,在私下聊天中,吳清源告訴與會人士對於「國產車自製率」新制的看法,「我支持車輛國產化,但是我不認同車輛公會的做法。」餐敘上,吳清源越說越氣,他認為,身為車廠和政府橋樑的車輛公會應該從中協調,但公會不僅在規範出爐前未盡到告知會員的義務,三陽還疑似被公會成員檢舉,眼見12月又要繳會費了,吳清源索性退出。陳昭文(右)於2020年接任車輛公會理事長一職,並在2023年連任,眾望所歸。(圖/業者提供)CTWANT記者調查,惹怒吳清源的導火線是,「產發署有人私下透露給吳董,表示公會內有成員舉發三陽工業旗下南陽實業代理的Custin,也應該被限制生產。」知情人士說。依車界估計,今年新車銷量截至11月已累積416,528輛,其中,國產車有215,900輛,占51.9%。而經濟部祭出「國產車自製率」新制,則鎖定中國原型車款,因此,新制上路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華汽車導入及代工的MG,在2022年8月引進後,僅1年半時間就在台擄獲破萬名車主。而三陽同樣在2022年引進的Hyundai Custin,是台灣少有的7人座MPV車款,使用與北京現代共用的零件,採取CKD(完全散裝進口)模式組裝,在2023年以6,290台銷售成績寫下國內最暢銷MPV Custin。據傳,原本Custin並不在名單內,但因為有心人士舉發,因此也成為此次新制的受害者之一。為了盡快通過審核,三陽短時間已投入近4億元調整生產線,不僅進行Custin車款相關零組件國產化,也投入相關產品開發與模具費用。「現在有600、700車輛零件都滯留在海關,所以Custin的生產和銷量都有影響。」受到國產車自製率影響的中華汽車、三陽工業,都為了盡快通過審核不斷努力。(圖/翻攝自中華汽車官網)沒想到,餐敘上吳董一番氣話,隔(2)日一早被傳開來,「三陽工業不滿新制退出車輛公會」,成了今年歲末車市的大新聞。2日傍晚,吳清源也發出聲明表示:「車輛公會自詡是車輛業的大家庭、車輛產業與政府之間的重要窗口,惟令人遺憾的是該會近年於一些政府重要政策上,除未能及早知會會員、協助會員做好準備外,會中更有有心人士以落井下石、魚死網破之心態破壞會中秩序與和諧。」他再次重申對車輛公會的強烈不滿,並宣布三陽工業即日起退出車輛公會。不僅如此,吳清源也強調,「其餘國家政策云云,皆為媒體揣測,三陽一向恪尊法規,也支持車輛國產化,絕無不滿亦或不配合之說。」至於吳清源口中的「有心人士」究竟是誰?攤開車輛公會官方網站的簡介,可以發現中華汽車、國瑞汽車、裕隆汽車、福特六和、光陽工業、台灣本田、台灣山葉機車工業、台鈴工業等高層都在理、監事名單中,也引起外界的猜測。
台積電亞利桑那廠12月完工傳拜登川普同框 專家:未來2奈米1奈米恐怕也將落地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美投資最新動態,據科技網站Wccftech報導,美國現任總統拜登與總統當選人川普,很有機會同框,共同出席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12月的完工典禮。台積電亞利桑那廠是2021年間,拜登政府將半導體生產帶回美國本土的重大里程碑,特別是蘋果和輝達等美國企業對先進晶片的需求相當強勁的情況下。鑒於川普明年上任總統,這場對美國及其晶片產業具重大指標意義的活動,兩人很有可能共同出席典禮。先前川普在競選期間曾砲轟晶片法案,認為只要課徵關稅,晶片商自己就會前來免費設廠。然而全世界科技業正關注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會不會加大擴廠,甚至把2奈米先進製程,提前在美國設立?雲報政經產業研究院副社長柴煥欣表示:「二奈米本來就是在規劃當中,不只二奈米甚至更先進製程,也將會在美國落地生根,有望在2030年出現1奈米製程,這本來就是台積電本身建廠的規劃。」柴煥欣表示:「川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能整個遷移到美國去,不單單只有台灣,南韓三星、日本甚至於歐盟的汽車產業,都會因為高關稅政策,被迫將部分產線遷移至美國。」據CNBC引述業界人士與專家的意見指出,川普如果上台,應會企圖修正晶片法案的部分優先事項與資金配置。全世界都在關注,川普的利刃會不會是世界的枷鎖,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卻令全球擔憂頭大。
歐盟加徵中國電動車「反補貼稅5年」 稅率最高達45.3%
近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宣布,因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歐盟將從3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關稅。根據外媒的報導,歐盟委員會的數據指出,中國製造的電動車銷量自2020年佔歐盟市場的3.9%快速增長至2023年9月的25%,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企業壓低了價格,對歐盟產業構成不公平競爭。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宣布,因與中國的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友好解決方案,歐盟將自31日起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徵收關稅,這也代表雙方貿易爭端的升級,主要爭端焦點在於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以及中國向歐盟迅速出口綠色技術的影響。歐盟表示,這些關稅將持續五年,並強調歐盟與中國之間仍會繼續進行協商以尋求解決方案,但前提是必須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針對不同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關稅將有所不同,其中比亞迪的產品將被徵收17%的關稅,吉利則為18.8%,上汽集團出口的汽車將面臨高達35.3%的關稅,這些關稅是在現有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徵收的10%基礎上額外加徵,合計一般關稅後,最終關稅將達到45.3%。此外,部分西方公司在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包括福斯和寶馬,也將被徵收20.7%的關稅。而美國特斯拉則獲得7.8%的「單獨計算」稅率。不過歐盟的報復性關稅引發了德國的反對,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和主要汽車製造商所在地,德國對此舉表示擔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負責人希爾德加德穆勒指出,徵收關稅對全球自由貿易、繁榮、就業以及歐洲經濟成長都是一大打擊,並增加了引發貿易衝突的風險。穆勒強調,「德國汽車產業也受中國大陸影響,但認為應透過對話來解決與中國之間的挑戰」。
百達-KY加速汽車零組件布局 砸近24億元收購星國企業
車用零組件廠百達-KY(2236)發布重訊,宣布董事會通過其新加坡全資子公司Patec Pte. Ltd. 以約星幣9,800萬元(約新台幣24億元)收購新加坡證交所上市公司大道工業集團有限公司(Big Industrial Group Limited,簡稱BIG)約43%的股權,預計12月底前完成收購。百達表示,「這是邁向海外併購的重要一步」,為少數台灣上市公司收購海外上市公司股份的案例之一。大道工業集團於1969年建立,現時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經營生產及銷售硬碟驅動器、非硬碟驅動器,以及泡沫塑料。百達指出,公司自2015年於證交所掛牌以來,專注汽車零組件加工設備製造及服務型機器人設計製造業務,近年來展現出穩健的財務成長。此次收購BIG,將透過策略性併購拓展市場版圖,加速百達在汽車零組件產業及相關高價值產品領域的布局。百達說明,這筆收購案籌備已超過半年,在完成新加坡收購交易後,按照當地法規進行後續公告。未來公司會視交易進展適時召開法人說明會,向外界進一步闡述併購細節及預期效益。公司已與BIG的大股東達成協議,將先行收購約43%的股權,隨後針對其他股東展開全面收購邀約。百達-KY成立於2011年,並於2015年6月在證交所掛牌上市,主要生產與銷售汽車及機車零組件及沖壓生產線設備,產品包括汽車排氣系統、門鎖與座椅系統、煞車系統等。百達表示,隨著全球汽車產業需求的增長,百達-KY 的汽車零組件出貨量逐年提升,尤其受惠於主要客戶比亞迪的全電動車項目擴展,以及愛信(AISIN)訂單的增加,未來出貨量預計將大幅增長。
億元短影音時代3/傳授拍片爆紅秘訣客戶營收成長10倍 「希望各行各業都有我的影子」
「2年多前我們品牌在投放廣告跟電商這塊都不好做,我就想說要找突破口,當時發現短影音是個方式。」蔡涵任8年前瞄準夜貓族,以「微電商」模式推出K.C WIN-WIN「熬夜霜」爆紅,還成立「億元資本集團」,如今微電商模式早已氾濫,他決定在TikTok成立《任老闆開講》頻道,自己拍影片試水溫,沒想到意外翻紅,再創短影音拍攝新事業。「我一天拍20支大約1分半的影片,讓剪輯剪完就上架,前面幾支流量只有200、300次瀏覽,沒想到第6支影片流量就破萬。」「因為這支講很多過去經驗,像是我被關,沒有人講這些比較社會底層、比較隱晦的事情。」蔡涵任自白,「我覺得做自媒體最終勢必會被別人挖出來,那還不如自己先講。」推出短影音以後反應超乎預期,蔡涵任乘勝追擊,把相關內容講更深更廣,「像大家對我的形象,會覺得這個老闆以前是街頭出來的,還有販毒經驗,又是更生人,在過去傳統觀念來說是不好的,可是到自媒體的年代反而變成一種特色,當你願意去分享經驗給年輕人,反而是一種優勢。」「大家相信你,才會相信你賣的東西,還有你做的產業。」蔡涵任說,「我們品牌代理看到我拍起來也跟著拍,所以在這1到2年,短影音大概帶動營收成長5成。」眼見效果驚人,蔡涵任心想「一定要變成武器」,去年透過友人認識短影音製作公司「穿透行銷」的執行長威利王跟比利王兄弟檔,現在蔡涵任不僅自己經營頻道拍攝短影音,還幫其他人做影片。透過直播和短影音,都能為電商產品帶來更大的關注。(圖/記者黃耀徵攝)「每個老闆習性不一樣,而且還會有偶像包袱,要如何結合產業和短影音,會是一個問題。」「我們會幫客戶規劃,看他的商業模式,可以如何透過短影音來增加流量。」蔡涵任解釋,「我跟大家說,40歲最適合做單影音,因為年輕人(拍短影音)只能跳舞,而我可以從8歲開始講,這樣人生經驗跟故事就很多,但拍完後很多人會跟拍,那就要再想其他主題,不然重複性太高。」,目前,「穿透行銷」的短影音客戶包括中西醫、汽車產業、醫美診所、食品產業以及傳統語文產業。「他們年營收成長超過10倍。」蔡涵任開心地說,年底還要跨足房地產、手搖飲、汽機車結合短影音業務。此外,蔡涵任也將觸角延伸至醫美診所、音樂創作公司、經紀公司等,今年還投資娛樂格鬥賽《拳願》,「拳擊運動近幾年因為網紅的關係關注度變很高,因此也結合短影音的方式,就是從我這邊製造網紅,接著讓網紅們做格鬥競技,增加話題性,也是一種創新的模式。」蔡涵任又將事業版圖擴大,今年投資娛樂格鬥賽《拳願》。(圖/翻攝自拳願娛樂格鬥賽臉書)從「熬夜霜」起家,蔡涵任又從中找到短影音的行銷手法,對於未來K.C WIN-WIN的發展,他期許,「希望有200人在拍,其中有30個做到,1個月200萬以上的超強流量,以及培養直播主。」至於未來目標?蔡涵任想都沒想就說,「我跟一般企業主不一樣,很多企業主都說公司要做多大,我當然也會希望公司可以長大,但我更希望未來在各行各業,都有我的影子。」這位愛泡夜店的創業家說,「9月我就去日本拍房產、汽車行業,我的形象可能也會拍日本在地角頭文化,因為這不是一般人容易接觸到的東西,所以想說從我的角度帶來新的資源。」他看似不按牌理出牌,事業卻越玩越大。對於未來的目標,蔡涵任希望「未來在各行各業,都有我的影子」。(圖/記者黃耀徵攝)
歐盟4國將投票贊成!路透社:有望通過對中國製電動車徵收45%關稅
歐盟將於4日就中國電動車關稅提案進行投票,對此消息人士透露,法國、希臘、義大利和波蘭都決定支持對中國製進口電動車(EV)徵收高達45%的關稅,這樣的投票意向雖有利於推動此項新的貿易措施,但恐招來北京的報復性關稅。據路透社的報導,正在針對中國製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的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日前已向歐盟27個成員國提出最終關稅提案,預計將在4日進行投票。如今,法國、希臘、義大利和波蘭的支持,對推動此項貿易措施的布魯塞爾來說是一大進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該地區的最大經濟體和主要汽車生產國德國將如何投票,有鑑於德國聯合政府存在意見分歧,德國可能會延續7月的決定,也就是再次投下棄權票。而先前支持徵收關稅的西班牙,在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9月份出訪中國後,便表示歐盟應重新考慮其立場,目前尚不清楚西班牙的投票意向。根據歐盟規則,歐盟執委會可以在未來5年內向中國製電動車徵收關稅,除非占歐盟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的合格多數投票反對,而法、希、義、波4國占歐盟總人口約39%。對此,1年前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需要保護自己免受國家補貼的廉價中國製電動車進口所影響。歐盟執委會則指出,中國製電動車在歐盟市場的註冊份額,已從2020年的3.5%上升至2024年第二季的 27.2%,中國品牌的份額則從1.9%上升至14.1%。而且中國每年需要出口300萬輛電動車的閒置產能,是歐盟市場規模的2倍。歐盟汽車產業普遍反對向中國製電動車徵收關稅,尤其是德國汽車製造商,因為它們有近1/3的銷售額依賴中國市場。尤其北京今年才對歐盟的白蘭地、乳製品和豬肉產品進口展開調查,此舉也被視為是針對布魯塞爾向中國製電動車發起調查的報復。如果這項關稅提案通過,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將被迫決定自行吸收關稅,或是提高產品售價,以在國內需求下降之際,彌補進口歐洲市場所新增的數十億美元成本。儘管勞動力和製造成本較高,但關稅提案的通過,將促使部分中國汽車製造商尋求在歐洲投資新工廠。
和泰汽車榮獲2024天下「永續公民獎」及「永續人才獎」連續10年榮耀肯定 開創永續新標竿
和泰集團長期投入ESG發展,以實際作為實踐永續目標,秉持「與美好台灣同行」永續承諾,凝聚永續共識,建構出M.O.V.E.四大主軸永續策略藍圖「移動自由(Mobility)、社會共好(Openness)、人才價值(Value)、環境友善(Eco)」,這份藍圖將永續融入集團的日常營運,動員公司內外利害關係人的資源和能量,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和泰汽車自2015年來已連續10年榮獲國內永續界最具指標性之「天下永續公民獎」殊榮,今年更勇奪服務業第8名殊榮,在「公司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及「環境永續」各面向深獲評審一致肯定!公司治理和泰汽車近年來持續精進公司治理,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並廣納關係企業共同與會,透過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定期會議,訂定年度政策與落實公司ESG三大面向永續作為。更連續8年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並於2023年度榮獲「綜合績效獎-台灣百大永續企業獎」、「企業永續報告類汽車業-金獎」、「永續單項績效獎-社會共融領袖、創新成長領袖獎與創意溝通領袖獎」五項大獎,公司治理評鑑上市公司排名前6~20%,持續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精進公司治理文化,創造股東價值極大化。企業承諾和泰汽車持續關注且積極強化人才培育、獎酬激勵、身心健康等範疇,今年亦獲「天下永續人才獎」認可。公司訂定「全方位人才發展政策」及實施內部輪調制度,建構員工跨領域學習藍圖;同時以學習發展(OJT)、教育訓練(Off-JT)及自我學習(Self-Development)等方式,強化員工自身能力;建立「職能發展中心」評鑑制度,讓員工與主管皆可了解晉升所需職能及未來改善方向;亦透過同業第一的薪資福利(2023年非主管職員工平均年薪263萬)、旅遊與各項津貼補助、多元運動課程及社團、完整的健康照護等,提供員工更好的福利與加強關懷,為人才打造更優質的工作環境。社會參與和泰汽車身為汽車產業龍頭,在社會參與上從核心本業出發;發展多項公益專案,包含「導護志工裝備捐贈」連續13年捐贈全台國中小12萬套導護志工裝備;「原夢國家隊」持續3年贊助泰雅族小學合唱團-新竹縣尖石鄉嘉興國小及五峰鄉桃山國小,支持合唱團參加比賽及提供表演機會;「和泰公益夢想家」6年不間斷給予學生團隊豐沛津貼資源及專業業師輔導,培育新世代ESG人才;「量產幸福移動公益」3年來捐贈車輛及yoxi接送服務來幫助更多人解決交通障礙,至今已捐贈20,000趟yoxi接駁趟次,服務弱勢族群就醫、就學、社工特殊勤務等需求。和泰集團至已連續3年捐贈yoxi接送服務幫助弱勢族群,繼新北、台中、高雄、台南後今年更將服務範圍拓展至桃園,為「量產幸福 移動公益」第5個服務縣市(圖/和泰汽車提供)。環境永續 和泰集團長期拓展生物多樣性影響力,2021年發起「台灣原生動物守護計畫」,與唯一專職於本土稀有動植物研究、保育及推廣之政府單位「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以下簡稱生多所)合作,參與救助台灣保育動物,保護現存不到500隻的本土原生貓科物種-石虎,已捐贈生多所近250萬元石虎野放訓練費用以及2台TOYOTA車款作為動物保育用車,協助石虎透過系統性野放訓練後回歸大自然。2024年更擴大合作範圍至臺北市立動物園,贈予「和泰17號」TOYOTA COROLLACROSS以利動物園執行本土物種救傷、野放個體追蹤、保育教育推廣等工作。日本豐田提出2050達成「豐田環境六大挑戰」,攜手全台8家經銷商一同推動各項環境管理業務,積極開發再生能源,與第三方業者合作於全台超過70處太陽能案場;同時為了達成車輛生命週期零排放,我們提供消費者友善環境的產品,推動節能減碳、發起玩具愛分享、環境月與在地共好;多年來以一車一樹及淨灘減塑守護環境,致力成為汽車業中的最環保品牌。和泰集團自2019年開始,每年盛大舉辦「珍愛台灣 不能沒有你」淨灘活動歷年來累計共舉辦65場、4.1萬名集團員工、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及珍愛台灣的民眾共襄盛舉(圖/和泰汽車提供)。和泰集團秉持「與美好台灣同行」的理念,響應日本豐田母廠「量產幸福(Producing Happiness for All)」概念,致力透過移動本業為所有人創造幸福,積極推動各項ESG行動,未來和泰汽車將與集團子公司持續深耕公益,擴大公益影響力,竭力帶給台灣這片土地更永續的未來。
美國通用德國福斯掀裁員潮 外媒:電動車轉型+產能過剩衝擊銷量
全球車廠面對電動車轉型及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導致銷量下滑,因此陸續傳出裁員消息。外媒指出,福斯集團(Volkswagen)預計在歐洲展開大規模裁員行動,估計多達3萬名員工受影響,研發部門將受到衝擊;旗下豪華品牌奧迪(Audi)中國工廠也在裁減人力。此外,美國通用汽車繼今年8月裁減全球軟體和服務部門1,000名員工後,也宣布將解僱美國堪薩斯州工廠1,695人。外媒報導,福斯集團在歐洲預計裁掉多達3萬名員工,雖然集團否認裁員數字,不過根據福斯集團2023年度報告顯示,去年在德國就雇用近30萬名員工,有消息人士指出,「福斯集團必須降低在德國工廠的成本。」估計會從1.3萬名研發人員中,裁掉約4,000至6,000人。不僅歐洲汽車產業處於低谷,福斯集團日前也傳出將關閉中國南京工廠,表示「調整生產基地是正常且必要的商業行為」,並且在中國將採取「階段式」裁員行動,可以看出福斯正努力面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除了福斯,美國通用汽車發言人也證實,在美國堪薩斯州Fairfax組裝廠將進行裁員,在今年11月18日起會暫時解聘686名全職員工與250名臨時員工;接著明年1月12日暫時解僱759名全職工人,約1,700人受影響。通用汽車發言人表示,「如同今年5月宣布的,通用將在Fairfax組裝廠投資約3.9億美元,以增加新款雪佛蘭Bolt電動車產量,為了便於安裝全新機器,員工將被暫時解僱,直到2025年中恢復生產為止。」
歐洲對陸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 外媒:歐盟9/25投票
根據法國廣播電台引述彭博社報導,歐盟計畫於9月25日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額反補貼稅——最終關稅一事舉行投票。除非占歐盟總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以特定多數反對,否則從11月開始徵收最終關稅鋪平道路,時間為期5年。目前歐盟對所有進口電動車關稅的一般稅率為10%,歐盟提議對上汽集團、吉利汽車和比亞迪分別徵收36.3%、19.3%和17%的關稅。據彭博社此前報導,這些稅率預計將略有下調。特斯拉將面臨略低於8%的附加稅率以及基本關稅。中國和歐盟一直在舉行會談,探討關稅的替代方案,但迄今尚未取得成果。對布魯塞爾來說,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以世貿組織規則為基礎,並解決歐盟調查所發現的潛在有害補貼問題。本周,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將訪問歐洲,與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會面,屆時雙方將繼續討論。而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在11日的訪中行程表示:「事實上,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這一決定,不僅是所有歐盟成員國,還有歐盟委員會都應該重新審視。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們不需要另一場貿易戰」。德國也一直在推動歐盟委員會尋找關稅的替代方案,因為德國的汽車廠商對這些措施表示擔憂。福斯汽車集團和寶馬集團等德國汽車製造商恐將在歐中貿易爭端中遭受嚴重打擊,它們於2022年共在中國銷售了460萬輛汽車。西班牙是歐盟第二大汽車製造國,正尋求吸引中國投資以發展其電動汽車產業,這也是桑傑士上周訪華的部分原因。
歐洲汽車產業形勢嚴峻!福斯汽車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創立87年來首見
由於能源成本上升、錯誤的廢核政策,以及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削價競爭,德國汽車巨頭「福斯汽車」(Volkswagen,VW)2日表示,他們正在考慮關閉德國的生產基地,為該公司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警訊,也為歐洲汽車產業投下震撼彈。綜合France 24、CNN的報導,總部位於德國狼堡的汽車製造公司「福斯汽車」在2日的聲明中指出,該公司接下來不排除將關閉其本國工廠,而且恐試圖終止與工會自1994年以來簽訂的就業保護協議。福斯汽車在發給員工的說明信件中坦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甚至不能排除關閉汽車生產和零件工廠的可能性。」對此,「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首席執行官布魯姆(Oliver Blume)感嘆:「歐洲汽車產業目前正面臨非常苛刻和嚴峻的挑戰,經濟形勢變得更加艱難,新的競爭對手正在進入歐洲市場,尤其是作為製造基地的德國,在產品競爭力方面已進一步落後。因此,我們現在必須採取果斷行動,而行動的主要目標則是削減成本。」消息一出,工會和政府官員對該集團在國內市場關閉製造工廠的想法深感震驚,因為這是福斯汽車創立87年來,史無前例的重大舉措。而這家藍籌股公司的警訊,也加劇了德國總理舒爾茨(Olaf Scholz)對國內經濟的擔憂。報導補充,根據福斯汽車最新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68.3萬名員工,其中在德國約有29.5萬名員工。事實上,福斯汽車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實施100億歐元的成本削減措施。然而,福斯與此同時也正在失去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中國客戶的汽車交付量較2023年同期下降7%。更慘的是,該公司不但在中國市場輸給了比亞迪(BYD)等本土電動車品牌,比亞迪現在還開始搶佔歐洲的市場份額。因此在8月份公佈的慘澹業績顯示利潤下滑後,福斯汽車集團的備忘錄稱,儘管已經宣布了成本節約措施,但「汽車市場和德國經濟的當前發展,還是需要採取進一步行動。」而該公司董事會也決定「福斯汽車公司內部品牌必須進行全面重組。」對此,德國最強大的工會之一「德國金屬工業工會」(IG Metall)2日則將福斯汽車的問題歸咎於經營不善,並發誓要為保護就業而奮鬥。IG Metall首席談判代表高格(Thorsten Gröger)在聲明中表示:「今天,董事會提出了1項不負責任的計劃,動搖了福斯汽車的根基,並嚴重威脅到工作機會。此種做法不僅短視近利,而且非常危險,它有可能摧毀福斯汽車的核心……我們不會容忍該公司以犧牲員工為代價制定的計劃。」福斯乘用車首席執行官謝弗(Thomas Schäfer)表示,該公司仍然致力於將德國「視為一座業務基地」。他補充,福斯汽車將立即與員工代表進行會談,探討「永續重組品牌」的可能性:「局勢極其緊張,無法透過簡單的成本削減措施就獲得解決。」據悉,隸屬於「福斯集團」(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旗下的汽車品牌奧迪(Audi AG)上個月才宣布,正在考慮關閉其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電動汽車工廠,該工廠約有3000名員工。此外,在德國,包括「采埃孚」(ZF Group)、「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偉博思通」(Webasto SE)在內的眾多汽車供應商已宣布裁員,因為它們無法在電動車新時代,抗衡來自中國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
驚!MG4宣布16日起「暫停接單」 中華車:配合政策提高在地化
經濟部於7月30日發布「國產車自製率」新制,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並溯及既往。受影響最大的中華車(2204)表示「朝高在地化比率發展」,其代理銷售的MG Taiwan則說將「全力配合政策」,不過旗下首款電動車MG4將在16日早上11點暫停接單。中華車表示,提升汽車在地化比率符合汽車產業鏈的長期及共同利益,中華汽車支持政府於2024年8月1日起實施的「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新政策。中華車也指出,雖然汽車零件在地化需要包括開模、試驗驗證等階段,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過中華車仍與產發署及協力廠商密切聯繫、持續溝通,加速提升在地化比率,爭取盡快達成新政策的要求。MG Taiwan今(15)日也發出公告,除了提到會全力配合政府政策,持續強化在地供應鏈合作,促進台灣汽車產業發展以外,也強調「後勤保修不受影響」。針對HS、ZS車系,MG Taiwan表示「已成交訂單交易條件維持不變」,同時也完成雙車款現有車系盤點,目前新車訂單交付進度正常並限量接單。而在電動車MG4部分,MG Taiwan也完成新車零件盤點,預估可供應至8月底;對於8月底以後無法完成交付訂單的每位車主,MG Taiwan深表歉意,「我們正積極克服政策要求與滿足自製率規定。」至於何時能夠恢復正常供應?MG Taiwan並未提及,官網目前也關閉MG4線上訂車功能。
憂中國車進軍組裝影響生計 經濟部8月拍板「國產車自製率」最高35%
中國車低價搶市,為保護國產市場,目前中國整車及車輛底盤不允許自中國地區進口,不過仍有中國車款透過國產化組裝進軍國內市場。因此經濟部也於今(30)日拍板宣布,國產車將逐年提高自製比例最低要求,自2026年後須達35%。我國汽車產業和汽車零組件產業相互合作帶動下,分別創造出2,300億元及3,060億元的產值,各車廠與技術母廠授權下,引進技術在國內進行組裝成車,帶動產業發展。而我國汽車市場,新車每年約45萬輛,其中,國內組裝新車約25萬輛,進口車約20萬輛。不過近期有立法委員指出,國內有汽車業者自中國地區引進整車零組件達95%比例,影響國內零組件業者生計。對此,經濟部也邀集各車廠說明新制實施作法。經濟部表示,新制做法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須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為了確保業者落實自製率規範,政府相關單位已經研擬相關配套進行管理,未來車廠如擬自申請中國大陸樣車進口與專業人士來台、進口中國大陸製且供小客車或小客貨兩用車使用的馬達、轉向裝置、車軸、車架4項產品及相關車款申請或換發車輛領牌相關審驗前,需先向產發署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書並取得產發署同意文件後,才能進行申請,相關措施將於8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國際間中國大陸低價車輛傾銷各國,已引起國際關切,歐盟執行委員會調查中國大陸車輛產業挾帶政府補助,導致產業不公平競爭,歐盟已於今年6月宣布對中國大陸電動車課徵反補貼稅以反制中國大陸的侵害;美國於去年推出通膨削減法,積極推動電動車本地生產,並於今年5月宣布提高中國大陸電動車進口關稅至100%;日本、韓國及土耳其等國面對中國大陸車輛也推出相關因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