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彥君
」 沈彥君 癌症 卵巢癌「寧靜殺手」不留情!34歲女「腸胃不佳」健康檢查竟癌末 醫:這幾族群要注意
近年來,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趨勢。但有時即使生活作風看似健康,卻可能掩藏著致命疾病。以一名年僅34歲的蔡小姐為例,她是個注重健康生活的人,然而卻在最近一次的健康檢查中震驚地發現,自己竟然罹患了卵巢癌晚期,且已出現轉移。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蔡小姐所就醫的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指出,她自認為的腸胃健康不佳,在腸胃鏡檢查顯示中僅是輕微的逆流性食道炎,但腹部超音波檢查卻發現了更為嚴重的情況。透過放射師的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磁振造影(MRI)和電腦斷層檢查(CT),而這些進一步的檢查也揭露了更令人震驚的結果,蔡小姐子宮右側有一顆約16公分的腫塊和大量腹水,肝臟兩側也有數處異常結節,其中最大的結節接近3公分。經過婦科醫師的確認,蔡小姐罹患卵巢癌晚期,甚至已經出現轉移。對於蔡小姐的案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指出,卵巢癌是一種高死亡率的疾病,也常被譽為女性的「寧靜殺手」,因其早期症狀不顯著,容易被忽視;腹脹、脹氣、噁心等症狀往往被誤認為是腸胃或泌尿系統的問題,導致診斷時已是病情晚期。近年來,台灣女性卵巢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特別是55至75歲的女性,晚婚、晚生育、不生育或有家族史的族群,都屬於高風險群體。沈彥君主任醫師強調,卵巢癌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第一期的存活率可達93%,但到了第四期,存活率僅約25%。因此,高風險群體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才能盡早發現並治療卵巢癌,避免遭受「寧靜殺手」的摧殘。
年輕護理師不菸酒無家族史卻患肺癌 醫示警「早期常無症狀」:死亡率第1名
一名年僅30歲的護理師從不菸酒、也無其他家族病史,卻在某次健檢中發現了「毛玻璃結節」,隔年還長至2倍大,最後確診為肺癌,更可怕的是,在發現病灶至確認罹癌期間,她毫無不適症狀發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提到,「肺癌」是國人健康頭號殺手,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不論是發生率及死亡率皆為排名第一,而其明顯症狀為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局限性哮喘、咳血、阻塞性肺炎等等,不過若發現有上述明顯症狀才去就醫檢查,並確診為肺癌時,多半已經是進入到晚期階段。在最近,就有網路傳言指出,發現「杵狀指」可能代表罹患肺癌,而沈彥君醫師則解釋,「杵狀指」是肢端末梢肥大的現象,常造成甲床跟指節的角度變形,其發生原因目前主要認為與「心肺」相關疾病造成之身體缺氧、「消化系統」疾病有關,所以並非出現「杵狀指」就一定是罹患肺癌,而是當出現「杵狀指」時,需多加留意背後原因之一可能就與肺癌有關。沈彥君醫師進一步表示,早期肺癌的症狀幾乎不明顯,常常是沒有症狀,僅少數因腫瘤發生位置緊靠氣管或支氣管,因病灶壓迫產生咳嗽,才有機率因久咳不癒而發現早期肺癌。對此,沈彥君醫師也提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作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且自民國111年7月1日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規定年齡階層中,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史之兩大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1次的免費LDCT肺癌篩檢。另外,沈彥君醫師強調,曾經罹患肺結核或其他肺部慢性發炎性疾病者,抑或是長期位處易致癌環境如通風不良油煙廚房、金屬業、冶礦業、石棉業或曝露於放射線下環境的人,也可能提高罹患肺癌機率,若有任何肺部健康的疑慮,請務必主動安排LDCT檢查,也不需太過於恐慌偽陽性,只要聽從醫師建議定期安排後續追蹤,才能有爭取黃金治療的時間。
吃超清淡!34歲女一照「癌症晚期」傻眼 醫曝1徵兆要當心
腸胃經常不舒服,檢查竟是卵巢癌晚期!一名34歲的女子,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不抽菸也不喝酒,飲食方面也會選擇以清淡、好消化的食物為主,但近一年來她感覺腸胃功能明顯較弱,經常肚子悶痛且容易便秘,為此她還每天補充益生菌、酵素等保健品,沒想到最近進行健康檢查,竟檢查出是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據了解,該名女子是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檢查項目包括腸胃鏡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起初腸胃鏡檢查並無大礙,僅有輕微的逆流性食道炎,但腹部超音波檢查中,卻發現有明顯異常影像,在醫師建議下,女子進一步安排腹部磁振造影(MRI)及電腦斷層檢查(CT),結果赫然發現大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沈彥君表示,該女子的子宮右側有一顆明顯腫塊,大小約16公分,並有大量腹水情形;在肝臟左右葉也發現數處大大小小異常結節,最大的結節大小將近3公分。經由婦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確定為晚期卵巢癌,並已有轉移現象。。沈彥君說明,早期的卵巢癌大多沒有症狀,即便有症狀,像是腹脹、脹氣、噁心、易飽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也經常讓人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相關疾病,但此時卵巢癌的期別可能已發展至第三期或第四期。因此,卵巢癌也被稱為女性的寧靜殺手,近年來,國人女性卵巢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有逐年攀升現象。沈彥君提醒,雖然卵巢癌好發於55至75歲間的女性,但隨著晚婚、晚生子或不生育有增多趨勢,都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此外,若家族中有人罹患卵巢癌、一等親有乳癌家族病史(母親、姊妹、女兒)、30歲以後生第一胎或不曾哺乳或生育、初經在12歲前或55歲後停經,都屬於卵巢癌的高危險族群。沈彥君強調,卵巢癌的預後存活率,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3%、第二期存活率可達70%,第3期降至37%,第四期僅約25%。因此早期發現是降低死亡風險最好的方法,建議高危險族群都應積極主動安排定期健康檢查。
肺癌「7危險因子」炒菜油煙也在列 護理師曝下廚者易犯3不良習慣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肺癌已有43年居於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前兩名。對此,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或長期接觸二、三手菸、曾有肺部病史或肺癌家族史、經常接觸炒菜油煙在內等7項,提醒高危險群務必定期篩檢。此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也曾提到,下廚產生煙霧、不洗鍋子直接炒下一道、馬上關抽油煙機,也是造成不少民眾罹癌的不良習慣。沈彥君透露,肺癌連續43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前兩名,「可被說是新一代的國病,這個要命國病的危險之處不僅發生率逐年攀升、大多數確診時已是晚期,也導致延誤最佳救治時機。」她也提到,早期肺腺癌病灶幾乎無法單以胸腔X光偵測,必須仰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趁早發現,目前肺癌若在第一期或第零期就被查出,及時接受手術治療,5年的存活率能達9成以上。談及肺癌的危險因子,沈彥君坦言,包括「吸菸」、「長期接觸二、三手菸」、「長時間接觸氡氣、石綿、砷、煤炭產品等易致癌物」、「曾有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部病史」、「有肺癌家族史」、「空氣污染」、「經常接觸炒菜油煙」,建議高危險群都應積極篩檢,降低肺癌致命的風險。此外,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曾在節目《57健康同學會》點出3項下廚的不良習慣,也會導致罹患肺癌,首先是「油冒煙了才下鍋」,因為煙霧是造成不少女性民眾罹患肺癌的主因,她也坦言,自己在家下廚都以水炒的方式,如此一來不會飄出多餘油煙,廚房也更乾淨,「坦白說我煮飯從來不爆香,我的鍋子也不會有熱鍋熱油這動作。」其次是「不洗鍋子直接炒下一道」,譚敦慈表示,此舉除了造成串味,一旦食物燒焦、碳化就有致癌疑慮,就算沒有發生上述情況,也有重複加熱的問題,有些人還會特地留下煎魚的魚油直接炒菜,「會看到上面都有些黑黑的點,就比較不建議。」她並指出,鍋子的內面、背面都要清洗,若很著急料理下一道菜,請先沖洗鍋子背面再翻過來,因為鍋子背面的油垢經過加熱一樣會冒煙飄到空氣當中,產生致癌物質。再者為「馬上關抽油煙機」,譚敦慈解釋,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指出,炒菜過後馬上關掉抽油煙機,家中的PM2.5含量仍然很高,有人還會為了加速通風而將窗戶打開,實則影響抽油煙機的吸力,此時只要打開遠處的門、緊閉機台旁邊的窗戶,即可發揮清淨空氣的作用。
陸網紅「馮提莫」罹患甲狀腺癌末期 醫:女性發病率高且通常無症狀
31歲的大陸網紅「馮提莫」以翻唱歌曲在網路走紅,更有「大陸第一網紅」稱號,她從去年底合約到期後,就已暫停活動,24日她突發文表示,自己罹患「甲狀腺癌末期」,但手術很成功,所以告訴粉絲不要擔心,她會一直唱下去。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就表示,甲狀腺癌的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率較高,而且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摸到突出腫塊,才發現病情。而雖然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主因不明,不過已知有五大族群為高危險族群。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在衛教資訊中指出,甲狀腺癌源自甲狀腺濾泡表皮細胞及甲狀腺旁細胞,在病理細胞分類上分為乳突型、濾泡型、髓質型、未分化型、惡性淋巴瘤及其他惡性腫瘤轉移。此外,據統計,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每1年每10萬人中,約有3至10個,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且女性比率較高。據ETtoday報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也表示,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成以上,20~45歲女性更是高危險族群,其次為濾泡癌,近1成,好發於40至50歲,這兩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早期診斷出來並且治療,10年存活率可達90~95%。謝旻晃指出其實甲狀腺癌臨床上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的摸到突出的腫塊,或是在健檢時,發現到結節,而真正要影響到聲帶神經、聲音改變、甲狀腺功能異常、體重減輕、呼吸或吞嚥困難的比例其實很低,發現結節後再進一步由經皮甲狀腺穿刺做細胞學檢查,通常可以診斷出來。仁愛醫療財團法人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謝旻晃表示,甲狀腺癌的高危險族群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率較高,而且通常無症狀,大多是民眾在頸部不經意摸到突出腫塊,才發現病情。(示意圖/pexels)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雖然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生原因還未確定,不過已知有五大主因。一、兒童或青春期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600~2000cGY)者,容易在接受照射後二十年,產生良性甲狀腺病變或甲狀腺癌。二、家族遺傳:例如甲狀腺乳突癌或髓質癌病史。三、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四、長期暴露於輻射環境下。五、碘缺乏:目前台灣食用鹽都有添加碘,此因素可能性已減低。沈彥君也提醒民眾,甲狀腺癌早期難以靠症狀察覺病情,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可診斷出來,而甲狀腺的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其實常為良性,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當在檢查時發現結節型態有疑慮,一定要進一步以細針穿刺及細胞學檢查來評估是否有癌細胞,另外當民眾發現脖子有局部腫塊或吞嚥困難,應立即檢查確認是否為良性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是惡性腫瘤。
「3種癌症」近年致死率增加! 醫揭共同特徵:早期幾乎無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統計,2022年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的冠軍,其中前列腺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及卵巢癌近年有排名往前的趨勢。對此,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表示,這些癌症類型的致癌因子大不相同,共同特徵就是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發現當下大多錯失治療時機。沈彥君引述衛福部公布的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發現癌症蟬聯41年冠軍,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4.9%,排行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沈彥君指出,十大死亡的癌症排名當中,肺癌與肝癌已連續43年位居第一和二名,另有3種癌症有排名往前的趨勢,分別是第五名的前列腺癌(攝護腺癌)、第七名的胰臟癌及第十名的卵巢癌,雖然這些癌症背後的成因大不相同,但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因此民眾若無定期健康檢查,發現罹癌多半已是錯失治療時機的晚期。談及前列腺(攝護腺)癌,沈彥君透露,其好發於60歲至80歲的男性,致癌因子包括荷爾蒙、高脂飲食和家族遺傳,由於生長速度相較其他癌症緩慢,因此早期不易察覺,容易被當作良性的攝護腺肥大症,多半等到癌細胞轉移至骨骼引發下背疼痛,患者才會開始就醫檢查。再者是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沈彥君表示,其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致癌因子包括吸菸、飲酒、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胰臟炎、胰臟癌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疾病,由於發病機率不高,加上不易被察覺的特性,等到有明顯症狀往往已是中晚期,此時癌細胞多半已侵犯到鄰近的組織或轉移至其他器官,患者可能出現像是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成腸胃的問題,從而延誤治療時機。至於卵巢癌,沈彥君解釋,其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加上當代晚婚、晚生子或不生育的人增多,都有可能是致癌因子,由於早期大多沒有症狀,若有則為腹脹、脹氣、噁心、易飽足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讓患者誤以為是腸胃或泌尿道的相關疾病,此時可能已是至卵巢癌第三期或第四期。最後,沈彥君建議,超過50歲的男性可利用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血液檢測,搭配攝護腺磁振造影(MRI)得知是否有腫瘤,或去各大醫療機構的泌尿科安排切片檢查;60以上族群以零輻射磁振造影進一步檢查胰臟,會比腹部超音波更為全面;超過40歲的女性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與骨盆腔檢查,高危險族群則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可透過骨盆腔超音波和腫瘤標記CA125檢驗,外加零輻射磁振造影(MRI)評估卵巢情況。
怕染疫不敢回診追蹤…她染「良性纖維腺瘤」拖2年 變乳癌第二期傻了
41歲的林小姐,家中有乳癌家族史。外婆的乳房外觀有明顯凹陷變化,但因個性太過保守害羞,延誤就醫,錯失乳癌診斷治療的最佳時機,因罹癌而離世。阿姨也在3年前意外發現乳房有硬塊,就醫檢查後,確定罹患乳癌。這幾年,家人也在身邊不斷提醒一定要定期安排乳房檢查,並提醒她就是乳癌高危險族群。她將家人的叮嚀放在心中,每一年都會為自己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所幸檢查結果為女性常見的良性纖維腺瘤,但超音波報告上仍建議需安排每年一次的檢查追蹤。不過自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因為乳房檢查必須在醫療院所進行,林小姐擔心可能會因而增加染疫風險,也由於認為纖維腺瘤是良性,加上乳房摸起來也沒有太大異常不需過度擔心,就先暫緩原定的乳房超音波檢查。直到近期疫情略趨緩,距離上次檢查也已時隔兩年,她便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待檢查結束後,結果也在當日隨即出爐。為她說明檢查結果的醫師指著螢幕上的畫面,可見到超音波影像顯示右側乳房,距離乳頭處約3公分位置,有一個約2.3公分輪廓邊緣不規則低回音影像,高度懷疑是乳癌,後續轉介到醫院由醫師為她做進一步切片檢查,確定罹患乳癌第二期。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說明,乳房纖維腺瘤好發於35歲以下女性,有時候可以靠觸摸發現,摸起來平滑、有彈性,輕壓可能感覺輕微疼痛,與週遭組織有明顯界線,就像是一顆小圓珠一樣;與乳房纖維囊腫相同,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病灶。檢查結果若為纖維腺瘤或纖維囊腫,醫師會根據檢查結果做後續的追蹤與處置建議,一般來說會建議約每半年至一年需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追蹤。沈彥君醫師提醒女性朋友,不可因為認為是「良性」就忽略定期檢查,因為一次的健檢結果不代表一輩子的身體健康狀況!雖然良性纖維腺瘤轉變成惡性乳癌的機會不高,沈彥君醫師提醒當發現自己的乳房有纖維腺瘤或纖維囊腫時,兩者雖然都是乳房常見的良性病灶,但仍需定期追蹤檢查,以確認病灶的穩定性。在定期檢查中,若發現有某個病灶快速生長變大或是出現異常特徵,此時就須更加密切追蹤注意,甚至可能需切片或手術切除,因為良性病灶仍可能有癌前病變或惡性變化,例如非典型細胞增生或癌細胞。沈彥君醫師也特別強調,當乳癌發生時,不是只有硬塊的表現!乳癌症狀有多種樣貌,從乳房腫塊、乳頭分泌物、乳房皮膚出現凹陷、紅疹或潰瘍、腋下腫塊等都需提高警覺。特別提醒的是當乳癌是原位癌或在初期,病灶範圍較小因此外觀及觸感尚未出現明顯變化,在檢查影像上可能會近似良性病灶的表現;或是發生位置較深層,無法靠自我觸摸來提早診斷,因此定期且持續的乳房檢查追蹤,包括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動態磁振造影,觀察每個病灶的變化是如此重要。乳癌是國人女性的頭號公敵,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都要重視乳房的健康狀況。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罹患乳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高危險族群包括肥胖、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者、乳癌家族史、曾經單側罹患過乳癌、乳房有不正常細胞增生、三十歲以後生第一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在十二歲前或五十五歲後停經者、未曾哺乳者、飲酒、抽菸等,都必須更主動為乳房做好定期檢查追蹤,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乳房動態磁振造影都是乳癌重要的篩檢工具。
朱芯儀罹乳癌!連續17年奪「發生率冠軍」 6大警訊要當心
藝人朱芯儀驚爆罹患乳癌,由於已經擴散至淋巴,所以是乳癌二至三期。「乳癌」是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已經連續17年蟬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108年最新資料更顯示,乳癌已成為女性致死癌症排名第三名,而且跟前一年相比,是所有癌症中發生率增加最多的冠軍。隨著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西化的改變,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約在45~64歲之間,但近年來也開始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官網,沈彥君醫師表示現在乳癌的治療相當進步,若能透過定期安排檢查,包括超音波、X光乳房攝影或零輻射磁振造影(MRI),及早發現早期乳癌病灶及接受正規治療。乳癌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其中0~1期高達95%以上,第2期也可達89%,只要好好接受治療,有極高的存活率。乳癌的危險族群如下,未曾生育、哺乳或高齡產婦、有乳癌家族病史者、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偏好高熱量油脂飲食者、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的女性,體型肥胖、中年發福者。但這也並非絕對,例如朱芯儀就並非危險族群,卻依舊罹患乳癌,因此女性朋友要特別注意以下6大警訊,若有任何一項就要趕緊就醫,並要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才能及早把握治療時機。1. 乳房疼痛。2. 乳頭出現不明分泌物,甚至分泌物中帶血。3. 乳房大小不一或形狀改變。4. 乳房的皮膚出現橘皮、發紅潰瘍等異狀。5. 乳頭凹陷。6. 乳房或腋下出現腫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