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
」每年186天飆破30度!全台「最熱城市」出爐 網驚:屏東居然沒奪冠
台灣正式進入夏季,近幾天高溫伴隨午後大雷雨,讓民眾哀聲連連,不少人紛紛好奇究竟台灣「最熱城市」落在哪一處?對此,臉書粉專「圖地」透露,全台最熱的縣市就位於「台南市」,每年超過一半的天數氣溫都飆破30度。臉書粉專「圖地」曬出一張圖表,內容可見據中央氣象署於1991年至2020年的數據顯示,各城市每年最高氣溫飆破30度以上的天數,分別是台北146天、基隆111天、新竹130天、台中梧棲123天、台中171天、日月潭16天、嘉義173天、台南186天、高雄174天、恆春169天、宜蘭122天、花蓮124天、台東成功126天、台東150天、澎湖119天、蘭嶼14天,其中以台南186天高居全國第一,相當於每年有一半的日子超過30度,高雄則以174天居次,而第3名為嘉義173天。全台最熱縣市前3名分別為台南、高雄及嘉義,其中台南每年有超過一半的天數溫度飆破30度。(圖/擷取自Facebook/圖地)不過一向艷陽高照的屏東為何沒列前3名?粉專「圖地」表示,由於目前屏東氣象站設站時間還不到30年,所以才沒有列入官方統計之中,「如果沈葆楨今年才到恆春,他可能會想改名恆夏。」對此,台南在地粉專「台南式 Tainan Style」也分享該貼文,引起網友留言直呼,「熱到都融化了」、「真的超級熱,完全不想出門,出去感覺就會中暑的概念,房間室內溫度就31度了」、「台南自從下完雨後到現在,站著都會被地板熱氣蒸到快中暑」、「紅綠燈的60秒,彷彿曬了6百年」、「我原本不相信台南最熱,但自從親耳聽到屏東的朋友和東南亞的的移工朋友說台南更熱,我就相信了」、「住這麼久今天才知道台南是最熱。」也有不少人驚呼,「怎麼可能,屏東最熱吧」、「我以為是『屏東』奪冠」、「沒有屏東?要確欸」、「結果把屏東放在哪裡?」、「比恆春熱是怎樣,誇張了。」
「炸一個港口」全癱瘓? 財經網美:台灣也可封鎖中國
近年對岸對台灣動作頻頻,而外界也好奇,如果真的發生戰爭,台灣會直接被封鎖嗎?財經網美胡采蘋說,台灣也可以封鎖中國,只要炸一個港口就能全部癱瘓。胡采蘋在臉書專頁《Emmy追劇時間》發文說,「其實台灣這麼大一隻島真的很難封鎖,但我比較想講的是,又不是只有中國可以封鎖台灣,台灣照樣可以把中國弄得哇哇叫。千萬不要以為中國很大,台灣封鎖不了,沈葆楨150年前就知道台灣鎖住中國東南沿海7省門戶,台灣隨便鬧一下,沿海7個省都很難辦。」胡采蘋表示,疫情期間深圳鹽田、浙江寧波港被封鎖,陸股就跌了,因為出口貿易凍結加上外國物資進不來,大陸的加工品更是出不去,「鹽田港一封,所有的船都改道,有的去寧波港,有的再往北到黃海,整個華中華北的港口都大塞港。寧波港更慘,一封起來船隻都不知道該往北走還是往南走,哪邊運氣會比較好。」胡采蘋說明,如果塞港路運也會跟著亂,鐵公路、貨車出問題,也會影響內陸供給,「這就是過去3年在中國港口的實況。中國就是一個超大陸塊,只有短短一段東南邊界有海港,主宰全中國的物資進出,其他陸路接壤的國家還要靠中國供給,根本輸入不了什麼東西給中國,況且陸路運輸成本貴得不得了,根本沒辦法取代海運,你想運到俄羅斯再進中國那是不可能的。」胡采蘋說明強調,「台灣哪裡怕你封鎖,一來你鎖不住,二來我台灣只要鎖定你鹽田、寧波、上海、廈門這些港口騷擾就可以,我不用全炸,事實證明我只要炸一個,其他全部都會癱瘓。」台灣小規小但海岸線很長,反觀中國海岸線要供應14億人用度,「誰比較好封鎖還真的不一定。,台灣如果這麼好封鎖早就被鎖了吧,要不請您明天就鎖,不要再蹉跎光陰。大家都不耐煩了」
前駐美代表辭世享壽74歲 沈呂巡一生懸命為中華民國貢獻
前駐美代表沈呂巡近年疾病纏身,1月6日凌晨逝世,享壽74歲。前總統馬英九透過新聞稿肯定沈擔任駐美代表時,對鞏固台美關係貢獻良多,是中華民國極為優秀的外交官;外交部也已向家屬表達哀悼及慰問。沈呂巡告別式1月12日在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舉行,除了馬英九偕夫人周美青參與告別式,總統府祕書長李大維、外交部長吳釗燮、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外交部長胡志強、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等政要,及許多親朋故舊皆到場送行。據媒體報導,沈呂巡的妹妹在告別式時表示,沈呂巡去世前,說的最後3字是「外交部」,盼大家能記得沈呂巡對中華民國外交的熱愛及貢獻。沈呂巡生於1949年,是清朝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的後代,跟馬英九、李大維是建中同班同學。沈呂巡在美國賓州大學取得國際關係碩士、博士學位,並以諮議名義進入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歷任職務多與美國相關,堪稱是外交部內的「美國通」。2008年出任駐歐盟代表、2011年出任駐英國代表、2014年出任駐美代表。沈呂巡的個性直率,素有「沈大砲」稱號,只要認為是對的事情,絕對不會退縮,多次在立法院與立委唇槍舌戰,不過也獲得不少外交同仁的敬重。沈不論是派駐在外或是人在外交部內,總會是焦點人物,曾有人形容,「沈呂巡在哪裡,世界就在哪裡。」在擔任駐歐盟代表時,沈呂巡開始投入爭取歐盟免簽證,並於2011年如願取得。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在擔任駐英代表的沈呂巡運作下,讓國旗得以飄揚在奧運會場觀眾席。2015年元旦,駐美代表處在華府雙橡園舉行了斷交以來的首次升旗典禮,一度引起美方不滿。沈呂巡事後解釋,升旗定位是內部活動,未事先通知美方,是不想讓中國大陸跑去找美方抗議,徒增美方困擾。馬英九在2016年曾頒發「二等景星勳章」以表彰沈呂巡長期為守護國家主權與尊嚴的努力。國民黨也指出,沈出身近代外交世家,具備深厚外交學養專業,一生公忠體國,「使於四方,不辱國命」,對中華民國有重大、卓越貢獻。
「沈葆楨」後代…前駐美代表沈呂巡病逝享壽73歲 數度交鋒立委被稱「沈大砲」
前駐美代表沈呂巡6日上午在耕莘醫院辭世,享壽73歲。沈呂巡的外交資歷相當豐富,曾任駐美代表、外交部政次、駐英代表、駐歐盟代表、駐日內瓦代表、外交部北美司長,且他也是清末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的後代。沈呂巡6日因病辭世,享壽73歲,讓外交圈和政壇相當惋惜,1949年出生的他,是清代名臣沈葆楨後代,家世顯赫,且學經歷背景也很出色,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系、美國賓州大學國際關係碩、博士,出身北美系統,是「美國通」之一,也是外交圈「華府外交五虎將」稱號的其中一人,且他行事風格鮮明、有話直說,曾數度與在野黨立委在質詢台上爭鋒相對,有「沈大砲」之稱。沈呂巡雖有過許多歷練,但擔任駐美代表一職並非一路順遂,民進黨執政時期,就曾被外放到歐盟,一直到2008年國民黨拿回執政權,他才回部升任外交部政次,重新主掌北美事務,隨後被派駐英國,等到時任駐美代表金溥聰升任國安會秘書長後,他才重返華府接任駐美代表。2015年1月1日,沈呂巡與中華民國駐美國代表處人員在雙橡園舉行兩國斷交後首次的元旦升旗典禮,引發台美關係風波,美國國務院表示,未先被告知要舉行升旗典禮,強調「美國與台灣沒有外交關係」,此舉「違反了美方長久以來對美台執行非官方關係的諒解」,並對這項行動感到「失望」,美國在台協會發表三點正式聲明,希望台灣方面確保這類事情不再發生,但沈呂巡始終認為,在自己的土地上升旗並無不妥,也盼望可以再次於雙橡園中升旗。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沈呂巡卸下駐美代表一職退休,近年來仍持續關注外交國政,且不改直率敢言風格,為文批評外交國政,如今因病辭世,令外界相當惋惜。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指出,外交部證實沈呂巡已於今日逝世,享壽74歲,外交部已向家屬表達哀悼及慰問,並透露,「沈大使家屬表示目前尚在籌畫後續事宜,感謝外交部及各界人士的關心。」
公園教的歷史課/日軍攻擊斯卡羅原住民 意外開啟沈葆楨護台人生
億載金城公園是許多造訪台南的觀光客必到景點,又名「二鯤鯓砲台」,是由清廷任命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台灣海防欽差大臣的名義來台規劃興建。台南市政府後來也在1975年設置沈葆楨半身銅像,以紀念二鯤鯓砲台建立一百周年。沈葆楨原本追隨湘軍統領曾國藩對抗太平天國,先後任職清朝江西巡撫、船政大臣(監督福州馬尾造船廠),為何會臨危受命擔任台灣海防欽差大臣,開啟他的「護台人生」?原來是與1874年(同治13年)日本攻台的牡丹社事件有關,當時日軍攻擊對象也包括住在恆春半島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沈葆楨出生在1820年,是清朝同治中興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在1847年考上進士後,在咸豐年間歷任御史、江西巡撫,曾追隨曾國藩與太平天國作戰,擒獲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等人,1866年(同治五年)升任船政總理大臣,監管福州馬尾造船廠、建造北洋、南洋海軍使用的軍艦,並設立第一個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替北洋水師與洋務運動培養不少人才。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出兵攻打恆春,清廷查知日本侵略台灣的意圖,緊急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到台灣籌辦防務。日軍登陸台灣後,與恆春的斯卡羅族原住民激戰,清廷認為事態嚴重,擢升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兼領台灣海防,可統帥福建總兵、道尹兵力及江蘇、廣東沿海各港口輪船,並有權與日方交涉。沈葆楨隨即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等四項對台政務建議,清廷都予以同意辦理。為紀念沈葆楨對台灣的貢獻,馬前總統2006年曾在台北市長任內,將市政府一樓大廳命名為「沈葆楨廳」,但「沈葆楨廳」的匾額在柯文哲擔任市長後已經取下。(圖/報系資料庫)文化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台灣的「銅像」近年來雖常被「政治」解讀,但銅像其實是供後人探究歷史的索引工具。例如看見億載金城內的沈葆楨銅像,若進一步瞭解,沈葆楨是在何種時代背景下,被清廷派到台灣,以及他在台灣近代化過程扮演的角色,進而對當時的台灣為何有近代化需求的議題感興趣,就可能產生進一步探索,自從清末鴉片戰爭後,台灣被迫面對的國際環境與戰略角色變化,沈葆楨在清末身處大時代下的進退應對,就能讓不會動的雕像,透過耙梳其背後的歷史,而顯示出意義。倪仲俊建議,若要進一步探討沈葆楨銅像與你我的關聯,不妨先瞭解自己與社會、時代的連結為何,進而思考台灣在世界上的位置與角色,他認為「以史為鑑」其實有助於提升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當時面對的是清朝國力衰退、帝國主義崛起,沈葆楨到台灣後,有感於列強對台灣虎視眈眈,他提出的「解方」就是積極推動洋務運動的經驗用在規劃台灣建設;反觀現今的台灣,也仍是在大國博奕下的夾縫努力求生,時代背景雖不同,但面對的大環境考驗卻有相類似之處,自然就會凸顯讀沈葆楨歷史的實用價值,而協助後人盡量做出正確的決定,就是學歷史的目的之一。細屬沈葆楨在台灣推動的建設,包括任內重行規劃台灣的行政區域,設置恆春縣、成立台北府等等,加速台灣各地發展;另外,加強台灣防禦能力,例如興建台南二鯤鯓砲台、恆春縣城牆等;他還同時開發東台灣地區,招撫高山原住民,防止原住民再「出草」漢人。沈葆楨並曾上奏清廷,請求解除關於台灣之各種禁令,獲得朝廷同意,讓漢人大量來台,替開發台灣增加生力軍。沈葆楨在台灣的時間僅一年,雖然不長,但卻打下台灣日後持續發展的基礎,包括用機器開採基隆煤礦,1875年(光緒元年),沈葆楨被派任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離開台灣,改負責督辦南洋水師。五年後在江寧任上病逝。1886年(光緒十一年)台灣正式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也繼續依循沈葆楨任內的基礎繼續建設台灣,讓台灣的發展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文化大學歷史系主任倪仲俊認為,古人銅像是耙梳歷史的一種索引,若看到沈葆楨銅像能引起民眾對於台灣史的好奇與興趣,進而研究探索,即能令歷史產生實用意義(圖/報系資料庫、翻攝自文大歷史系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