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過程
」 中醫 肺癌 肺腺癌 張友驊 乳癌職場霸凌患者求助身心科!常見3症狀曝光 醫揭治療阻礙
近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發生一名公務員疑似因遭遇職場霸凌,選擇輕生的悲劇,震驚社會各界。對此,桃園醫院精神科醫師王紹丞也指出,自己在門診中經常接觸到因職場霸凌而尋求醫療幫助的病人,這些病人常常表現出失眠、做惡夢和強烈焦慮等症狀。勞動部勞發署北分署近日發生一起職場悲劇,一名39歲的吳姓公務員於本月4日疑因無法承受職場壓力,在辦公室內輕生。事件引發外界質疑,指控北分署長謝宜容涉及職場霸凌,甚至有同事爆料早在今年2月已有人向勞動部提出陳情,但問題未獲解決,反而傳出謝宜容威脅處罰告密者。勞動部於20日針對此事召開考績會,明確劃分責任並依法追究。北分署長謝宜容因管理不當,記兩大過並遭免職;勞發署署長蔡孟良記一大過,並被調離主管職;北分署副分署長李燕玲記申誡兩次;北分署秘書室主任劉麗利記小過一次。勞動部長何佩珊強調,將依據考績會決議迅速處理,並全面檢視內部管理機制。根據《三立新聞網》的報導,桃園醫院王紹丞醫師指出,自己在門診中經常接觸到因職場霸凌而尋求醫療幫助的病人,許多受害者在律師建議下前來診所,尋求醫療證明以支持後續的法律行動。這些病人常常表現出失眠、做惡夢和強烈焦慮等身心症狀,然而治療過程中卻充滿了阻礙,患者常在繁瑣的蒐證和訴訟程序中感到壓力倍增,進一步加重心理負擔。王紹丞解釋,診斷過程中確定患者是否因職場壓力罹患相關疾病,不僅需依賴患者的主觀陳述,更需要經由長時間、多次的門診觀察,甚至需要心理評估報告的輔助。常見的診斷包括焦慮、憂鬱、急性壓力反應或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而這些診斷需要專業細緻的辨識。針對職場壓力日益增加的現象,王紹丞也呼籲,應提升對職場心理健康的關注,提供基層員工更多支持與保障,減少心理壓力對身心的長期侵害。唯有改善工作環境,才能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初期無症狀!甲狀腺癌成隱形殺手 醫:「這檢測」是關鍵!
藝人徐若瑄日前於社群分享其甲狀腺癌診斷與治療過程,儘管一向注重養生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她坦言家族遺傳基因仍增加了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然而,透過定期健檢,得以在早期發現病灶,及時接受治療。對此,高雄美兆診所院長陸教義醫師分享,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甲狀腺癌是一種發生於甲狀腺的惡性腫瘤,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甲狀腺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十大癌症之一,且病例逐年增加。甲狀腺癌的病因不明,但家族病史、輻射暴露和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增加罹患風險。尤其有家族病史的人,罹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二至三倍。罹癌者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有些人可能會在頸部觸摸到小腫塊,但不會感到疼痛。因此,許多患者無法在早期察覺異常,進而拖延治療進程。甲狀腺超音波篩查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能幫助醫師檢視甲狀腺結構與潛在腫瘤。陸教義醫師指出,超音波影像可以清晰地顯示甲狀腺結節的大小和特性,幫助更精準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也能減少病灶擴散的風險。此檢查特別適合有家族病史、免疫疾病或甲狀腺疾病高風險的患者。國外癌症研究報告指出,若甲狀腺癌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 90% 以上,尤其當癌細胞局限於甲狀腺內時,患者的預後相當良好,特別是乳突狀甲狀腺癌(即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對此,陸教義醫師提醒,透過定期健檢,潛在病變可以在無症狀階段就被發現,建議高風險族群將甲狀腺相關檢測項目納入定期檢查中,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徵兆。「定期健檢不僅是掌握個人健康的手段,更是預防重大疾病的重要策略。透過精密的檢查數據,醫療團隊能夠提前發現身體中的變化,得以進行早期干預和有效管理的機會。」陸教義醫師強調,身體可能不會在疾病早期明顯「示警」,但健檢是唯一能預測、早期發現潛在疾病的工具,也呼應徐若瑄所分享,鼓勵民眾主動定期健檢,建立維持身體長久健康的良好習慣。
晚期肺癌新突破!連續免疫合併治療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潘昱僑報導】有位60多歲的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並伴有肋膜間皮瘤,經過兩年免疫合併治療,經影像檢查後顯示幾乎沒有癌細胞,六年多下來,目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定期回院檢查,生命品質得到明顯的提升。另一位50多歲女性患者被診斷為肺癌骨轉移,因無法忍受鉑金化療的副作用,醫師建議嘗試免疫合併治療,經過七年的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癌細胞大幅減少,且身體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頭號健康隱憂!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選擇據衛福部公布的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中死亡率中的冠軍,堪稱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由於肺癌早期多無症狀,患者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讓治療變得更加困難。過去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及標靶治療,但對許多晚期患者來說效果有限。近年來,免疫療法成為晚期肺癌患者的另一種選擇,除了單獨使用免疫療法外,研究指出免疫合併治療可以進一步改善病況、延長平均存活期,是晚期肺癌治療的新突破。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 連續超過7天要留意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指出,過去20年來,肺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的首位,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案例接近17,000例,同年死亡人數約13,000例5。黃醫師提醒,肺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其實已有徵兆,如有感冒或肺部不適持續超過七天、連續咳嗽超過兩周,應有所警惕並就醫檢查,特別是無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此外,他也指出二手菸對肺腺癌的影響,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更為明顯,因此戒菸對於預防肺癌極為重要。從副作用大的化療 到精準標靶治療的演進黃醫師回顧,2000年以前,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化療和放療,但這些方法的毒性強、副作用大,病人接受度通常不高。2000年後,隨著基因檢測的發展,標靶治療成了新的治療方式,對於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陽性的病人標靶效果相當顯著,但對於基因檢測陰性的病人,仍需接受傳統化療。免疫調節劑的突破 啟動T淋巴球對抗晚期肺癌2015年,免疫調節劑的出現為晚期肺癌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黃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透過啟動體內的T淋巴球來對抗腫瘤細胞,打破腫瘤細胞表面PD-L1與淋巴球上的PD-1結合所形成的保護膜,讓淋巴球能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顯著延長了許多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使用免疫調節劑依PD-L1表現決定 部分患者選擇自費治療黃醫師說明,目前免疫調節劑的使用方式多樣,需根據患者的PD-L1表現來決定具體治療方案。根據國外臨床研究,PD-L1高表現(超過50%)的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調節劑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中等表現(1-49%)或低表現(小於1%)的患者可合併化療或使用雙免疫調節劑。由於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黃醫師建議根據患者的經濟能力和體能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持續兩年免疫調節劑療程 顯著提高五年存活率根據臨床研究,持續治療兩年的患者中,有19-25%可達到五年穩定的成果,對比過去肺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是項很顯著的進步。黃醫師指出,免疫調節劑的療程建議持續兩年,許多患者在接受兩年治療後會自費延長療程。良好醫病關係與精神支持 助力免疫合併療法效果提升黃醫師強調,免疫合併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但也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堅持與配合。他表示,良好的醫病關係對治療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意義,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得到身體的治療,還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對於他們面對疾病、保持積極心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面對肺癌這項重大挑戰,黃俊耀醫師呼籲全體國人包括肺癌病人、家屬及癌友應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他指出,政府已開始補助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有助於精準醫學的發展,幫助肺癌病人找到合適的治療藥物;若沒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也可使用免疫調節劑。黃醫師強調,肺癌治療每十年都有重大突破,未來會有更多副作用少的新藥上市,他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與醫生合作治療,期望在未來五年內提升台灣肺癌治療的成果,讓病人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希望。
住院孩童有5成染「黴漿菌」 醫提醒:過敏兒更需多加注意!
日本感染黴漿菌人數暴增,國內似乎蠢蠢欲動,亞大醫院兒科醫師發現近一週來,因黴漿菌感染住院的病童比例大增,症狀以發燒、久咳不癒及喉嚨痛表現,甚至出現肺炎重症,讓家長忙得不可開交。住院五成感染「黴漿菌」 多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鄭詩橤表示,每到秋冬季節就是流感、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腸病毒等呼吸道病菌流行高峰,尤其腸病毒目前還處於流行期,近來卻發現黴漿菌感染比例逐漸攀升,目前住院病童中,就有將近五成檢驗出感染黴漿菌,其中還有病童出現肺炎症狀,「肺部X光白了一片」!鄭詩橤指出,黴漿菌是兒童常見呼吸道病菌之一,全年可見感染案例,潛伏期約1至4週不等,感染途徑多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極強,因此常見同班同學或全家人接連「中標」,症狀則包括發燒、咳嗽、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肌肉痠痛和輕微腹瀉等,臨床上會藉由抽血檢查血清抗體或快篩檢驗加以確認。「會走路的肺炎」 過敏兒恐久咳引發過敏性氣喘由於患者初期會先以低燒症狀表現,精神狀態多半都還算良好,有些人因為免疫力較佳,甚至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因此也被形容為「會走路的肺炎」,很容易被忽略,往往都是等到燒退,卻發現久咳不癒,甚至咳上1-2個月,才會就醫治療揪出病因,不少幼童因免疫力較弱,可能重複感染,不斷進出醫院,讓家長們疲於奔命。鄭詩橤表示,目前院內住院病童中,有將近一半抽血檢驗後,確認是感染黴漿菌。尤其對過敏兒來說,萬一久咳引發過敏性氣喘,會讓病情拖得越久、更複雜,治療過程也更加棘手。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流感疫苗可降「合併感染」風險因此,鄭詩橤提醒,平時盡量避免進出人潮擁擠的公共場合,一旦外出,也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加上即將進入流感高峰期,雖然流感疫苗無法防範黴漿菌肺炎,但可降低「合併感染」風險避免病情加重,因此鼓勵民眾或兒童施打疫苗,以提升防護能力。
中西醫合療治肺癌 太極養肺法助術後康復
56歲蘇小姐去年初健檢時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發現右肺下葉結節(最大為2cm),懷疑是原發性肺癌。後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診治,施行影像輔助胸腔鏡手術右下肺葉楔形切除術,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A2期肺癌。術後蘇小姐覺得體虛,呼吸喘促症狀,偶發咳嗽且感覺有痰、只要多說一點話,或者是吹到冷氣就會咳,讓她十分困擾。為改善術後不適,蘇小姐尋求中醫內科馬培德醫師協助,參加馬培德醫師開設之太極拳運動課程。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蘇小姐的咳嗽和呼吸喘促症狀獲得改善,體能與免疫力也獲得提升。另一位63歲柯先生,因持續慢性咳嗽月餘、睡眠中斷、偶爾因劇烈咳嗽出現血絲症狀等不適感,轉至本院胸腔外科求診。從胸部X光影像中顯示支氣管前基底段上方有支氣管腫瘤。在胸腔外科方信元副院長建議下進行左下肺葉切除手術和左上肺葉楔形切除術,其病理報告顯示為肺腺癌,屬第IB期肺癌。術後出院,柯先生參與三個月的太極拳運動介入來維持或加強肺功能,養成每日規律練習增加心肺耐受性,進而改善日常生活中容易呼吸喘促的症狀。中醫大附醫肺癌多專科團隊負責人涂智彥主任表示,病人接受西醫手術切除、放化療後,治療副作用如切除肺葉可能肺活量會減少、胸悶、氣喘,或因過度害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等,可藉由中醫的輔助治療如氣功、太極拳、吐吶方式(腹式呼吸)等運動,緩解其不適感,中醫大附醫中醫部馬培德醫師為術後患者安排輔助性治療計畫,提供術後康復照護,助患者提升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中醫部馬培德醫師表示,肺癌病人在術後肺功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適度的運動對體力及肺功能的恢復都有益處。肺癌目前最好治療方式是以西醫治療抗邪為主,中醫扶助正氣並減少副作用為輔,修復西醫治療過程中所造成的身體損傷,具有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馬培德醫師補充,以中醫來說,傳統的太極拳運動不但具有運動好處,還可以促使四肢、軀體經絡暢通。太極拳運動在「動的部份」,就是藉著伸展筋骨,達到活絡氣血、神清氣爽的效果。而其最重要「靜的部份」,可增強體內能量,調和五臟,使體內的五行得以平衡,陰陽得以調和,在練習鬆柔沉靜中,逐漸舒緩緊張僵滯的身心,讓精氣神日漸飽滿。他強調,希望透過「太極養肺法」讓更多肺癌病人在術後有意願和能力開始從事適合的運動,藉由改善身體活動,進一步增進生活品質與存活率。
不孕治療年齡逼近38歲 壓線求醫恐步入治療陷阱
國健署自2021年人工生殖擴大補助今已滿三年,申請人數持續上升中,三年來已有超過2萬名試管嬰兒順利出生,其中更有2,314對不孕夫妻再度申請使用試管應兒補助來孕育第二胎。然而,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民國87年的32.7歲延遲至37.9歲,從生殖醫學角度來看,五年的差距使女性身體機能和生理條件因年齡增長而顯著下降,增加了治療的挑戰。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憂心,不少民眾嘗試自然懷孕至將近40歲後,才尋求生殖醫學協助,導致排卵刺激療程出現「過度在意數值高低」、「隱忍嚴重治療副作用」與「以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三大錯誤觀念。蔡英美醫師指出,許多不孕夫妻認為AMH數值、取卵數等數字越高才是成功率的保證,客觀來說AMH值在臨床上的意義是能夠協助醫師判斷卵巢功能與庫存,並於後續治療上給予合適的建議,因此AMH數值高低並不代表生育力成功與否;而另一個患者常在意的取卵數也並非越多越好。國內外研究即發現,活產率雖隨著取卵數上升,但取卵數量若超過20顆,在取卵週期新鮮植入胚胎的活產率反開始下滑。另外,以試管嬰兒治療來說,最重要的階段排卵刺激治療是透過刺激賀爾蒙,讓多一些的卵泡有機會發育成熟,以利後續療程使用。但排卵刺激治療所引起的賀爾蒙變化可能導致心理壓力、煩躁、情緒波動,反應較強的患者則可能會出現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然診間卻有不少患者認為不適是必經之路而隱忍副作用。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醫師也分享,許多不孕夫妻求助生殖醫學前,會嘗試自然備孕、傳統療法與宗教信仰等,並將生殖醫學視為最後的生育手段,直到一直懷孕未果後,才會踏入生殖醫學尋求協助。由於男女精卵品質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不管自然懷孕或是生殖醫學,其懷孕及活產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國健署最新人工生殖報告書即顯示,以新鮮植入週期活產率來看,小於35歲的成功率還有44.6%,而41-42歲剩餘18.7%,42歲後更僅剩7.6% 5。為避免排卵刺激階段的心理壓力影響後續求子進度,蔡英美、黃貞瑜醫師也提出「3不3要」指引,鼓勵正在不孕治療過程中的夫妻確實掌握正確原則,方能破解失敗循環,降低治療壓力:治療要點1「不衝高、要適合」:AMH不是絕對,每個患者都有屬於自己的治療方案。蔡英美醫師表示,目前排卵刺激治療以注射型性腺刺激素為主流(俗稱排卵針),除了有高純度尿液萃取製劑,還有透過倉鼠細胞基因工程合成的製劑,以及人體細胞株基因工程合成製劑,因此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數值進行藥物評估。例如藉由AMH數值可推測女性卵巢卵泡的庫存量,並依據年齡、身體狀況及各項檢測數值,預測能取出的卵子數目來決定合適的排卵刺激療程組合和劑量,確保治療時能兼顧安全和成功率。治療要點2「不過量、要品質」:取卵數並非越高越好,卵子品質是成功受精的關鍵根據每個患者身體數值的不同,經排卵刺激治療後會有不同的成熟卵子數量。黃貞瑜醫師說明,取卵數多確實能增加懷孕成功機率,但卵子能否成功受精成為好胚胎,成功著床、產子的過程中,精卵品質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提醒患者,切勿只關心取卵數的多寡,也須同時掌握卵子品質。治療要點3「不隱忍、要安全」:副作用不是迎來寶寶的必要,身體舒適安全讓療程更順暢由於排卵刺激治療會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因此若出現情緒波動、乳房脹痛等,都是屬於正常生理變化。但若以嚴重副作用如OHSS來說,會出現腹脹、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現象,嚴重者恐須暫停療程。因此副作用若已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應立即與醫師反應,切勿自行隱忍不解決。生殖醫學治療日新月異,治療手段豐富,國際研究也解釋,相較傳統治療,最新排卵刺激治療組合在出現副作用的比例上也較低。在安全性與患者身體的適應性都能得到保障,除了提升取卵數,也讓取出的卵子有好的品質,讓患者能在更舒適與安全的環境中實現生育的夢想。帕運國手桌球教練蔡貴蘭分享,因長期征戰國際賽,與丈夫一直無法如願懷孕,隨著年紀增長體會到與時間賽跑的壓力,便與醫師討論後進入試管嬰兒療程。儘管蔡教練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和雄性激素偏高的問題,但仍保持正面心態面對,不過度在乎數值高低、也不因自身狀況而氣餒,抱持著永不放棄的運動家精神,最終成功圓夢。而身為生殖專科的張至婷醫師,也以正確觀念面對不孕,27歲備孕一年未果立即尋求生殖醫學協助,30歲即成功透過試管療程誕下寶寶。張醫師分享,由於年紀輕輕就接受治療,卵子和胚胎質量相較40歲患者,都表現更優異,也有更多時間和機會來拼第二胎。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則表示,政府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已經成功幫助1萬8千多對夫妻迎來2萬多名試管嬰兒,呼籲民眾及早規劃生育外,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亦可善用補助資源及早投入療程,更鼓勵未來有意第2胎、第3胎的民眾多加利用,並於治療旅程中適時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邁向舒適安全又成功的求子之旅。
藝人張家瑋VS猛男震撼登場 知名醫美新潮體驗秀肌美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藝人張家瑋出席一場由南港知名醫美診所舉辦的性感猛男秀展,現場是力量與美的新潮體驗,診所院長黃雍宗醫師想展現全新的視覺體驗和品牌形象,傳達醫美診所不僅是提升外表美感的場所,還挑戰傳統刻板觀念,展示出美不僅僅是屬於女性,也屬於所有性別和身份的人;所有人都可以追求和實現自我美,也能象徵著內在力量的展現與個人自信的增強,而診所的特色也是著重於量身定制個人保養,幫助大家體現合適自己且屬於個人的美。南港知名醫美黃雍宗醫師:面對老化,優雅地接受並積極保養,讓歲月成為魅力的延伸,而非負擔。前一陣子藝人張家瑋詮釋女力權威,分享自己堅強韌性的性格,成就女性自信的美麗,更透露維持外貌與健康的秘密,廣受各大媒體青睞邀約與採訪報導,注重美麗與健康的張家瑋除了每天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還有保持開心,她也是知名醫美黃雍宗醫師的忠實常客,黃醫師表示美麗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與自律,每個人都會老,面對老化,我們可以選擇優雅地接受並積極保養,讓歲月成為魅力的延伸,而非負擔。家瑋就是最好的例子,美麗需要長期投資和專業支持,用科學的保養方式和自我管理的堅持,展現出歲月下仍可以優雅與自信。▲藝人張家瑋受邀參加黃雍宗醫師舉辦的猛男新潮體驗秀美肌活動新保養科技雷神微針電波閃電音波 掀起熱門話題 張家瑋躍躍欲試隨著科技的進步,保養品與美容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在面對眾多選擇時,常會感到困惑,到底該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首先,要瞭解自己的膚質與需求,清楚臨床驗證的功效,使用過的口碑為何,醫療級的相關品項還是有賴於專業醫師的建議規畫。因此,藝人張家瑋表示,自己就是一路跟著她所信賴且在影視界頗有知名度的醫美名醫黃雍宗醫師做保養,不盲目追求,同時認為根據自身需求,再量身定制保養計畫十分重要。像是近期推出、在網路上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雷神微針電波閃電音波療程就受到不少愛美人士的喜愛,對於這類新科技的保養,家瑋一定也會追著黃醫師詢問,到底何方神聖能廣受青睞呢?是否自己也合適親自體驗呢?黃醫師表示:雷神微針電波閃電音波是運用創新的雙極電波與微針技術,一台可以達到電音雙波的效果而受到關注,其中雷神微針透過極細的微針將電波熱能導入肌膚,進而刺激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適用於皺紋、皮膚鬆弛、色素沉澱及膚色不均等情況,由於探頭的微針極細,治療過程中痛感較低,讓療程更加舒適,且修復期也較短。然而,黃醫師提醒,雖然雷神微針電波閃電音波,對於緊膚及延緩肌膚老化有顯著效果,但不同的膚質和健康狀況對療程的反應也會不同。某些人可能會在治療後出現短暫的紅腫或輕微不適,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需要依據專業評估來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此療程。用健康的態度來選擇醫美保養,有助於平衡對美麗的期待與身體的真實需求活動現場強調了健康與美麗並重的理念。知名醫美院長黃雍宗醫師指出,在選擇醫美保養時,應該以健康為基礎,理性面對美麗的追求。醫美療程雖然可以在短期內提供顯著的效果,但維持效果的關鍵仍在於日常的健康管理與保養。他建議,消費者在決定進行醫美療程時,應該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醫療風險,選擇合格診所並與專業醫師討論,黃醫師也特別強調:執行醫療服務不要強迫推銷、為客人量身訂製療程、以客製化來確保療程適合當事人,效果自然持久,這也是他經營醫美診所的核心理念。
他婚後不育一查竟「無蛋蛋有子宮」 醫揭真相:影響性別判斷
中國大陸一名結婚三年的男子因婚後不育問題前往醫院就診,意外發現自己無睪丸卻有子宮,經過專家會診後確診為「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其實他生理上是女性。該病屬於性發育異常(DSD)疾病,會導致患者外生殖器呈現不明顯的性別特徵,影響性別判斷。根據陸媒《澎湃新聞》的報導,上海市兒童醫院表示,這位患者的病情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異常有關。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因腎上腺分泌過量雄激素,導致外生殖器男性化,雖然外觀上被視為男性,但實際上內生殖器屬於女性特徵。患者多年來未能正確診斷,直到婚後不育就診才發現這一事實。為了改善生活品質,患者在專家指導下進行了多次治療,包括外院的生殖器手術以及雄激素補充治療,並使用藥物抑制腎上腺過度分泌的雄激素。目前患者按照男性身份生活,治療過程仍在進行中。該院內分泌科首席專家李嬪教授指出,性發育異常疾病雖不常見,但在臨床上並非罕見,國內對這類病的認識和診療資源相對有限,許多患者輾轉多個醫院,求醫過程艱辛。李嬪強調,性發育異常疾病患者和家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僅需要面對醫療挑戰,還需應對社會對性別與身份的誤解與偏見,因此社會應給予更多寬容與支持。針對這類疾病,上海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篩查中心主任田國力提醒,許多性發育異常疾病可以通過新生兒篩查及早發現,如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可以透過檢測「17羥基孕酮」確診,及早治療可以避免性別判斷錯誤,減少患者後期的困擾與不適。
解嚴後首位叛亂罪媒體人!張友驊曾喊「要懂得賣命」 彭文正讚:媒體的教科書
資深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跌倒,頭部重創,當場失去生命跡象,雖一度恢復生命跡象,但最終仍傷重不治,享壽70歲。資深媒體人彭文正列出張友驊過去的貢獻,直呼「新聞人的典範,媒體的教科書」。彭文正在臉書提到,張友驊曾任自立報系軍事記者、《首都早報》軍事記者,陳水扁競選台北市議員助選員,1987年任職自立報系軍事記者時,首先報導三七事件;1991年遭到國防部以「妨害軍機治罪條例」向法院提起控訴,1991年11月被判刑一年七個月,緩刑三年,成了台灣解嚴後第一個叛亂罪的媒體人。彭文正指出,張友驊在2013年的洪仲丘事件中揭露內幕,含虐死、偽造文書、滅證、串證等,引起國防部不滿,發聲明稿指政論節目與名嘴以不實言論汙衊國軍,揚言提告,張友驊則反告國防部「涉嫌施虐」、「致人於死」及「偽造文書」。彭文正說,「張友驊曾為江國慶發聲,但努力無功,15年後案情才沉冤得雪。張自言,我每天都在自責,為什麼我救不了他?名嘴是什麼?名嘴、記者就是要在這種時候懂得付出、懂得賣命。」針對張友驊病況,北醫大附醫發聲明指出,有關媒體詢問張友驊先生情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經其家屬授權回應,張友驊於昨(11日)過世,其餘相關治療過程等,醫院不便對外說明。
曾讚愛妻氣質像張鈞甯! 張友驊自曝未生子原因
資深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跌倒,頭部重創,當場失去生命跡象,雖一度恢復生命跡象,但最終仍傷重不治,享壽70歲。張友驊結婚多年,私生活相當低調,曾在節目上分享,太太的氣質像張鈞甯,而自己PTT,意思是怕太太。張友驊的好友、中國時報總主筆陳琴富昨(11日)發文寫下,「送友驊,兄弟走好,秋風和煦麗日晴空,國慶日去見你最後一面,聽著老哥的呼喚,你只是不住的流淚,許是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不捨,都該放下了。」北醫大附醫則發聲明指出,有關媒體詢問張友驊先生情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經其家屬授權回應,張友驊於昨(11日)過世,其餘相關治療過程等,醫院不便對外說明。回顧張友驊過去上節目片段,他曾在《單身行不行》表示,太太不生,因為她的童年並不幸福,且教書面對的都是毛小孩,還曾告訴他「你到外面生,可以把小孩帶回來,我幫你養,但要叫我媽媽」。主持人提問,所以在外面到底有幾個小孩?張友驊當時馬上回,「一個都沒有,不敢。」另外,張友驊也曾在《瘋狂大悶鍋》中透露,自己是「PTT」,意思是怕太太。被問到老婆是否像張鈞甯?張友驊笑說,「沒有那個樣子像,但是氣質像。」對此,扮演「李艷秋」的吳怡霈補充,「我是私底下看過他太太的照片,長得非常秀氣。」
名嘴張友驊撞頭離世…享壽70歲!妻忍痛移除維生器 好友陳琴富曝昏迷細節
資深名嘴張友驊於10月3日晚間6時許,在台北市吳興街巷弄和妻子散步時,因不慎踢到花圃跌倒,當場重創頭部、失去生命跡象,立即被送往北醫附醫救治後,雖恢復呼吸心跳,卻一直處在昏迷狀態。昨(11)日深夜,院方經其家屬授權證實,張友驊宣告不治,享壽70歲,但其餘相關治療過程等,醫院不便對外說明。張友驊過去經常在政論節目上評論時事,並以「這件事全世界只有3個人知道,一個是我,一個是當事人,另一個是誰?很抱歉。我不能說」、「你不是我的對手,你也不是那個咖!」等等金句聞名。而在3日晚間6時35分許,他與妻子在散步時,不慎踢到花圃滑倒,頭部受到重創,救護人員獲報到場時,發現張友驊已沒有呼吸心跳,當即為他實施心肺復甦術及以AED急救,待其恢復生命跡象後,便將其送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搶救。不過,張友驊的好友、中國時報總主筆陳琴富昨(11)日晚間在臉書感性發文,「送友驊,兄弟走好」,並公開數張與對方的合照,證實張友驊已經逝世。陳琴富公開緬懷張友驊。(圖/翻攝自陳琴富臉書)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陳琴富表示,張友驊在送院後,一直呈現昏迷狀派,「我禮拜天去看他,他還是昏迷沒有醒,醫生周一幫他做了斷層掃描,發現他腦部有病變,說看這2天觀察他能不能清醒。他太太今早(11日)決定把他維生儀器拿掉,人就走了。」據悉,張友驊的過世時間大約是早上8時左右,家屬則傳訊告知陳琴富此噩耗,讓他感到十分不捨與難過;關於告別式、靈堂等事宜,陳琴富表示自己還沒細問,目前只知道訂在10月30日舉辦告別式。張友驊出生於1954年12月10日,是彰化縣溪湖鎮人,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曾任自立報系經濟研究室兼軍事記者、《首都早報》軍事記者。後來,他時常在政論節目評論軍事等議題,因在節目上爆料陳水扁貪瀆弊案、洪仲丘事件等,被媒體封為「爆料天王」、「驊神」。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肺腺癌逝世!醫示警「把握3個月治療黃金期」:未吸菸者小心了
男星汪建民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多次化療後,身體狀況一度好轉,他便努力復出工作。怎料,他的妹妹在今(8)日午間證實,汪建民已在昨(7)日晚間逝世,享年56歲。對此,醫師就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且診斷後3至4個月為治療的黃金期,因此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據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十大癌症排名,依序為肺癌、大腸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胰臟癌,不論台灣和世界,肺部惡性腫瘤都比其它的惡性腫瘤更容易造成病人死亡。高雄長庚胸腔內科醫師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像是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的7至8倍,台灣僅1.8倍,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肺癌患者中,有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王金洲接著說到,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太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時間。因此就算早或晚幾周、幾個月,可能並不會影響整個疾病的癒後,但仍建議患者要把握診斷後3至4個月左右的黃金治療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明,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灣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主,佔近9成;非小細胞肺癌又有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肺癌等,其中肺腺癌約佔8成,台灣的肺癌患者超過6成都是肺腺癌,以女性居多。陳育民解釋,肺腺癌本來就是很容易產生腦轉移的癌症之1,具EGFR突變的患者又有更高的比例有腦轉移,依據文獻,約有20至30%的患者在初診斷便有腦轉移現象;更有50至60%的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癌細胞也會擴散至腦部,導致預後不佳。 陳育民補充,如今的肺腺癌已走向採用精準治療,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有不同的標靶藥物,患者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哪個基因突變,再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可以延長生命。他說,晚期或復發的肺腺癌患者,可先進行基因檢測,有驅動基因突變時,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可以檢測癌細胞的PD-L1,表現量高可以進行免疫治療,表現量低則採取化療或是合併免疫治療等。衛福部過去曾於官網衛教,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9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也提醒,若出現胸悶、胸痛或咳嗽不止等症狀時,很有可能是潛在的肺癌患者;而LDCT便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力篩檢工具,能有效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據了解,目前國健署已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族群,提供2年1次之免費LDCT篩檢。
汪建民病逝/汪建民住院1個月後病逝…享年56歲 過去曾歷經9次化療、超過65次電療
男星汪建民過去演出多部經典電視劇,並憑藉《台灣靈異事件》中「鐵頭警官」一角走紅。怎料,他在去年10月背後疼痛難耐,竟檢查出肺部有惡性腫瘤,癌細胞從右肺擴散至頸椎、腦內,前後歷經9次化療、超過65次電療,讓他一度暴瘦12公斤,情況暫時好轉。在上(9)月12日,汪建民再次住進醫院,並在昨(7)日病逝,享年56歲。汪建民在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後,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經過10個月治療,狀況稍微好轉,他便暫時復出工作。他日前於節目《震震有詞》中,提及自己長期抗癌的經歷,表示自己在醫師建議下開始接受電療與化療,「原本要進行80次的電療,完成65次時醫師告訴我可以停止了,維持追蹤就好」。汪建民說,腫瘤從9公分縮小到3公分,化療過程也相當順利,但期間卻一度無法進食,只能靠營養品支撐,甚至眼窩出現凹陷、身體變形,讓他忍不住感嘆「剛開始化療第3次、第4次時,曾在心裡向老天爺喊話,『拜託你把我帶走』,不要讓我面對這些」。汪建民坦言,當被告知罹癌時,他感到相當鎮靜,但也不禁哽咽道「媽媽淋巴癌末期,我一路陪著媽媽、照顧她,經歷過掉頭髮、心情不好、憂鬱症到失智,是她幫我提前做功課,我才能那麼鎮定,如果沒有經歷過可能也無法接受」。汪建民接受《聯合新聞網》訪問時透露,他不菸不酒,目前9次化療,超過65次電療,嚴重時頭髮全部掉光、吃飯時也沒有味覺;他說,由於右肺有大顆腫瘤,影響呼吸,讓他常常走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而且腦中的腫瘤會導致癲癇,治療過程中必須吃抗癲癇藥,「曾在家癲癇發作,完全失去意識,送醫住了5天」。另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汪建民9月初曾傳出被送進加護病房,身邊友人都聯繫不上,後來其家屬澄清,只是一般的住院治療,不適合接受訪問,但並未透露相關病況。
治療乳癌釀「類更年期」! 中醫師曝「1茶飲+1穴位」可緩解不適
50歲的林小姐一年前確診乳癌第一期,經外科手術後持續接受化療並服用抗賀荷爾蒙藥物,身體卻開始出現潮熱盜汗等不適,不僅晚上不斷被熱醒,白天也因情緒暴躁讓工作受到影響,導致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因此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門診求助。經問診,醫師診斷為因乳癌治療造成的類似更年期症狀,透過中醫調理,林小姐的症狀明顯緩解,不僅能夠熟睡到天亮,情緒也變得平穩。乳癌化學治療與荷爾蒙療法 易致更年期提早發生乳癌為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是一種和荷爾蒙息息相關的病症,體內雌激素影響過高是主要的成因之一,因此治療方面以切除腫瘤並抑制雌激素對乳癌細胞的刺激為首要。其中化學治療與荷爾蒙療法對乳癌病友出現更年期症狀有著密切關連性,治療過程中會導致雌激素作用減少,甚至進而停經。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許雅婷醫師說明,雌激素的作用減少意味著女性逐漸進入類更年期狀態,所以乳癌病友在治療期間便容易出現潮熱盜汗、心悸胸悶、肌肉痠痛、睡眠障礙、焦慮煩躁、陰道乾澀、排尿困難等表現。中藥調理+針灸穴位 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許雅婷醫師指出,此類提早發生更年期女性與一般按生理變化所出現的女性症狀相似,診斷上主要透過望聞問切的方式了解病人情況,但因為有乳癌病史,在中醫治療上,主要用來緩解上述各種不適,醫師也會視病人情況決定是否使用類雌激素的中藥。此外,也會搭配針灸穴位緩解症狀,如三陰穴能夠調理人體脾腎、補充氣血,太衝穴則可以舒緩精神、緩解緊張,至於肌肉痠痛的狀況則由醫師視其部位予以治療。自行保養舒緩 1茶飲+1穴位都有幫助而為了讓病友能夠在家自行保養舒緩,許雅婷醫師也提供保養茶飲以及舒緩穴位。一般民眾情緒緊張時也可用來舒緩身心。1. 保養茶飲-甘麥大棗湯:取甘草2錢、紅棗5顆、浮小麥6錢,放入鍋後加入1500cc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煎煮5至10分鐘,放涼飲用。甘麥大棗湯具有平撫焦慮不安、舒緩情緒起伏等功效,建議一天至多飲用350cc,不可替代開水。2. 舒緩穴位-耳神門穴:耳神門穴位於耳朵由上至下的第一個三角凹陷 處,藉由手指按壓至出現痠脹感,有平靜情緒、穩定睡眠的作用,建議每日定時按摩3至5分鐘。
孩童咳嗽咳不停!慎防「走路型肺炎」 兒科醫師示警「7症狀」
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近期發文表示,最近時常遇到孩童罹患有著「走路型肺炎」之稱的黴漿菌肺炎,而且清一色都有著7大共同特色。謝宗學醫師為此特別撰文呼籲,家長如果遇到孩童有這些症狀的話,一定要將其帶到醫院治療。謝宗學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近期觀察到罹患黴漿菌肺炎的孩童有著以下7種症狀:1. 年齡大於 5 歲2. 發燒天數大於 3 天以上3. 咳嗽越咳越厲害,有時候微喘4. 幾乎沒有流鼻水5. 喉嚨不太紅6. 看過 2-3 次診所,甚至已使用過抗生素,但症狀仍沒有改善7. 活力食慾正常或是稍微差,看起來不像重症患者謝宗學醫師解釋,只要符合以上七點,加上胸部X光右下葉肺炎的表現,最後的診斷幾乎是別稱為「走路型肺炎」的黴漿菌肺炎。謝宗學醫師提到,目前黴漿菌肺炎的治療較為棘手,因為這種肺炎對以往常用的抗生素「日舒」(Azithromycin)效果不佳,必須改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如Doxycycline進行治療。而與日舒每日服用一次,連續三天即可不同,Doxycycline 需要每日兩次,且至少服用七天以上,這使得治療過程大為延長。謝宗學醫師也安慰表示,黴漿菌肺炎通常不會引起過度嚴重的病情,家長也無需過於恐慌,只有少數出現併發症的孩子需要住院治療。大部分患者只需按照醫師指示在家服藥,並定期回診即可。但謝宗學醫師也提到,對於不能吞嚥膠囊的孩子來說,服用Doxycycline是一個挑戰,因為膠囊內的藥粉極苦,這需要家長多費心協助孩子按時服藥,這也是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駐黎巴嫩大使遇恐攻「雙眼重傷」 伊朗闢謠:將嚴肅追究
黎巴嫩和敘利亞境內的數千部Gold Apollo AR924呼叫器(BB.Call)17日下午驚傳集體爆炸,24小時後,黎巴嫩各地的ICOM IC-V82對講機、智慧型手機、太陽能板、收音機等裝置又發生集體爆炸,2起恐攻目前至少造成32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如今《紐約時報》更披露,伊朗駐黎巴嫩大使阿馬尼(Mojtaba Amini)因呼叫器爆炸而導致1眼失明,另1眼嚴重受損。對此,伊朗也做出回應了。恐攻事件爆發後,《紐約時報》引述2位匿名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員的說法聲稱,阿馬尼因呼叫器爆炸,而導致他失去1隻眼睛,另1眼則嚴重受傷。對此,伊朗駐黎巴嫩大使館的X帳號在18日的最新貼文中,稱阿馬尼「治療過程進展順利,關於他身體和視力情況的傳言都是錯誤的。」阿馬尼的妻子加迪里安(Narges Ghadirian)17日稍早也曾通過社交媒體發文表示,她的丈夫「受了輕傷」、「他沒事,危險已經過去。」伊朗外長阿拉奇(Abbas Araqchi)辦公室也發布聲明稱,他在和黎巴嫩外長的通話中譴責了此次襲擊,並表示如果有需要,伊朗準備將駐黎巴嫩大使和其他受傷人員送往伊朗接受治療。針對連續2天的恐攻事件,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伊拉瓦尼(Amir Saeid Iravani)18日則在致聯合國的信函中表示,伊朗將嚴肅追究伊朗駐黎巴嫩大使遇襲事件,並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和安理會強烈譴責以色列的恐怖主義行徑和其犯下的可怕罪行。黎巴嫩真主黨也指責以色列方面精心策劃了這次襲擊行動,並誓言報復。截至目前,以色列方面尚未回應此事。美國國務院和白宮則聲稱美方「沒參與」、「不知情」。
原廠不玩了2/「三同」學名藥比較差?藥師:當初我也焦慮過 如何判斷療效是未來課題
原廠藥陸續退出台灣,食藥署認為市場上已有多種替代藥品可供選擇,且國產學名藥廠也將增產以應對需求,因此不會影響患者權益。但部分民眾對學名藥仍沒有信心,本身有過敏性鼻炎的王明媛藥師笑說:「當初『鼻炎神藥』退出台灣,我也是哀鴻遍野的其中一分子,但現在用學名藥也很OK!」一位不願具名的內科醫師表示,政府發展學名藥的立場已經十分清楚,未來醫師、藥師必須學習判斷各種學名藥的療效,才能找出最適合患者的藥物。「原廠藥」指的是藥廠經過長期研發與臨床實驗、取得專利之藥品,在專利保護期內,只有該藥廠可以生產。「學名藥」則是指待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透過證明品質與療效相當下所生產的同成分、同劑量及同劑型之藥品,即常聽到的「三同藥品」,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表示,世界各國醫藥主管機關針對還沒過專利期的藥品,都會給予好的價格,讓藥廠去進行研發,不過等到專利期過後,就會有更多同品質的學名藥參與競爭,藥費就會降低,學名藥逐漸取代成為主流,這是國際市場的常態做法。而且使用學名藥,各國政府也可把省下的藥費等資源,挹注到其他救命新藥的使用。「目前上述退出健保市場的藥品皆有三同之學名藥,或相似藥理機轉之其他藥物作為替代方案,學名藥和原廠藥對於疾病的控制效果是相同的。」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說,民眾會擔心也是合理的,就連她自己也曾經為此焦慮過。擁有「鼻炎神藥」的CLARINASE 康瑞斯持續性藥效錠早在10年前退出台灣,當時一群過敏性鼻炎患者擔憂不已,不知未來該如何是好。「當初我也是哀鴻遍野的其中一人,也很怕替代的學名藥效果不好,現在回頭看真是多慮了。」王明媛說。不過,王明媛坦承不同的藥物在不同的人身上,確實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民眾或醫師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有『療效不相等』的狀況產生,可以通報食藥署,一同為製藥品質監督把關。」王明媛藥師認為學名藥逐漸取代原廠藥,是國際市場的常態做法,例如美國、日本等國的學名藥涵蓋率皆達7~9成以上。(圖/翻攝自台北市藥師公會臉書)家醫科醫師簡志龍則不認同學名藥,「我在諾華藥廠七年,很了解藥界生態的。藥價多少是健保署訂的,台廠學名藥價是原廠的8成。舉利普妥lipitor為例,原廠一顆10元,那眾多台廠約一顆8元。藥廠賣給醫院或藥局更便宜,原廠差價約10-20%,上例就是8-9元。台廠或因成本便宜或因為搶奪市場,常給50-80%差價。」簡志龍說,所以如果將原廠藥換成最便宜的學名藥,那醫院或藥局就有暴利。「舉上例,利普妥台廠藥賣醫院藥局2元,健保給8元,一個月30天,這顆藥價差就180元,一般慢性病處方可能有4-6種藥,那一張處方就可賺近1000元。所以這政策實施以後,醫師沒差,醫院或藥局大賺,而倒楣的則是病人與原廠。」一位不願具名的內科醫師表示,「臨床上就有患者反應以前吃一顆原廠安眠藥就能睡,現在改吃學名藥要吃2顆;以前頭痛吃一顆就不會頭痛、現在要吃2顆。」這位醫師表示,但看到一年用量2000萬顆的安普諾維150毫克都退出台灣,可以深刻體認到政府發展學名藥的決心,目前許多學名藥廠也都增產因應。與其消極抱怨藥價,這位內科醫師認為不如轉而研究各家學名藥的療效,如此才能幫助患者控制好疾病,不受原廠藥出走的影響。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
毛孩富養時代來臨! 340萬份寵物健康大調查「腎臟病最受關注」
2023年台灣犬貓數已達23萬隻,同年新生兒數卻僅13萬人。毛孩數以驚人趨勢成長,「寵物」升格為「寵物伴侶」,國際趨勢間寵物醫療在專業機構面或治療面,都不同以為經濟動物思考,走向更細緻、個別化。《2024年寵物健康大調查》,針對2023年7月~2024年7月約三百四十萬筆資料分析發現,討論度最高的寵物三大常見病為腎臟病、癌症和心臟病。(圖/精英集團提供)精英公關集團旗下精萃公關、精準數位行銷與媒體數據監測平台《Q Search》合作發布《2024年寵物健康大調查》,針對2023年7月~2024年7月約三百四十萬筆資料分析發現「寵物醫療照護」躍升成飼主關注焦點,不僅毛家長願意投入更多資源照顧寵物健康,政府在環境、法規等也紛紛取得重要進展。寵物健康問題不僅是醫療挑戰,也深深牽動主人情感。當毛小孩生病時,飼主往往感到極度焦慮和不安,加上治療過程可能漫長且艱難,複雜照護需求也可能對飼主日常生活造成顯著影響。調查顯示社群討論度最高的寵物三大常見病為腎臟病、癌症和心臟病。其中腎臟病佔留言數17%,被視為無聲的威脅,由於初期幾乎沒有徵兆,當毛小孩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非常嚴重,對飼主而言更是一大心理負擔。嘉慶動物醫院院長黃泓康指出,相較於人類,毛孩更需要關注腎臟問題,由於負責處理代謝廢物的「腎元」,相較於人類約莫一百萬之多,犬貓僅有約二十萬至六十萬個腎元。與人類相似的是,寵物腎病也可能有多重因子影響,除了因食用有害物質導致腎損傷等,其他包含基因、先天性心臟功能障礙、血壓控制不佳等都可能導致寵物罹患腎病,其中貓咪更容易緊張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連帶提升貓腎病風險。有鑑於寵物醫療照護可能對毛孩與家長都帶來龐大經濟壓力、照護問題與心理衝擊,「預防保健」仍是寵物醫療項目中最熱門議題,共有超過兩萬五千則。然而,隨著飼主對寵物健康關注提升,專科醫療、寵物心理健康的討論也十分熱門,足見飼主對寵物治療的關注。另值得關注的是「寵物保姆等照護服務」討論超過5千多筆討論,足見隨著預防保健意識與毛孩健康投資增加,寵物平均壽命延長,高齡化發展下照護需求也因此攀升,「寵物照護」的便利、安全、專業,甚至照護環境的幸福感營造,或許將是下一個熱門議題。黃泓康院長特別提醒,寵物無法為自己發聲,也不一定能理解並配合治療,因此除了一個懂毛孩的家庭醫師十分重要外,飼主更應提前干預照護,並能遵守寵物照護三大守則:1.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遠離有害物質,補充營養劑,減少寵物身體危害,增強保護力。2.基礎追蹤:每週測量體重、觀察食量。尤其在多貓家庭,應規劃貓砂區域和區分飲食地域。3.定期專業健檢:由於毛孩的衰老速度較人類更快,建議定期健檢,大型犬8~10歲每年一次,貓咪6、7歲每年一次,10~12歲後每半年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健康問題,及早介入處理。整體而言,隨著飼主與寵物關係的日益緊密,政府也已將寵物醫療福利列為發展重點,例如農業部動植物防檢署制定的《人用藥品用於犬貓及非經濟動物之使用管理辦法》將於兩年後生效,開放獸醫師可使用人用藥品治療動物,以保障動物健康福祉。然而這些討論在社群上卻相對較少,足見飼主未取得資訊。雖然,寵物醫療環境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高昂醫療成本、專業人才短缺,以及需進一步規範和監管來保障寵物的健康和用藥安全等,都仍將是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綜合而言,隨著毛孩地位改變,台灣寵物產業與政策都將往全方位醫療照護和預防性保健方面持續發展,創造寵物友善且幸福的環境。
女子視力突變模糊!就醫檢查竟是「肺癌」 醫曝:是轉移性腫瘤惹禍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患轉移性腫瘤 恐導致視力模糊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明,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癌症治療免疫力醬 恐增眼部感染風險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因此,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預防和管理並重 定期眼科檢查不能輕忽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