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計畫
」AI手機元年1/三星、小米、榮耀、OPPO傾巢而出蘋果再等等 調研估2024年出貨上看1億支
2024年儼然成了AI手機元年。先是韓國手機品牌廠三星(Samsung)1月底推出S24系列,大秀AI功能,接著2月26-29日西班牙「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MWC),包括中國手機大廠小米、榮耀、OPPO爭相推出手機新品,無不「AI」。手機強打AI盛況,一如2023年底,在晶片大廠英特爾於12月14日的「AI Everywhere」發布會,新推NPU(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嵌入式神經網路處理器)後,包括華碩(2357)、宏碁(2353)、微星(2376)等台系電腦品牌廠,全面搶進搭載,在NB市場掀起的AI PC新旋風。手機廠表示,AI手機在晶片設計上也都會跟PC一樣,處理器都採用「CPU+GPU+NPU」架構,讓手機直接運行各種用途的AI技術,例如協助拍攝更佳的照片、翻譯不同的語言、識別音樂等。據Canalys預測,2024年出貨的手機約有5%會支援AI,以2023年手機全球出貨量12億支推算,估約6000萬支AI手機出貨,2027年AI手機滲透率將提升到全球手機銷售的45%。Counterpoint預測更樂觀,2024年生成式AI手機出貨量初估將超過一億支。「回顧近年手機發展,AI功能早就出現,例如三星陸續在Galaxy系列導入,Galaxy S10系列的場景智慧辨識功能、Galaxy S21內建月亮拍攝模式,儘管AI功能大多是強化拍照功能,但也都用上AI功能應用。」手機廠告訴CTWANT記者說。蘋果宣布放棄汽車計畫加速投入AI領域,市場預期,蘋果將藉由整合iPhone及Vision Pro等裝置來一決勝負。(圖/APPLE提供)所謂AI手機,並無明確定義,MWC上也看到各家手機廠各自發揮創意。小米在MWC上秀出小米14 Ultra,搭載了啟用全新的「全明星」四鏡頭,並加入小米首個 AI大模型計算攝影平台「Xiaomi AISP」,透過AI大模型進行光學、影像調整、色彩與人像AI的演算。三星S24系列手機主打的AI即時翻譯通話功能,也是最大的亮點,就是將通話雙方的語音即時翻譯成指定語言,除了可以進行文字翻譯檢視外,同時也能自動將你說的內容轉換成文字後,自動翻譯成對方可以理解的語言。2020年從華為旗下獨立的榮耀,則是展示手機「眼動追蹤」功能,透過榮耀Magic6 Pro的眼球追蹤系統,用戶不需要用手動操作,只用眼神,就能通過手機螢幕來操作汽車,目前有4個指令,包括啟動、關閉,車輛前進及後退。OPPO計畫今年第二季,在OPPO Reno11系列及OPPO Find N3引入生成式AI功能,新增圖片AI消除功能等。而令全球手機產業最震撼的消息,莫過於2023年擠下三星成為全球手機龍頭的蘋果,在1月27日宣布終止執行10年內部名為「泰坦計畫」的蘋果汽車研發計畫,隔天,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股東會上表示,今年稍晚將宣布蘋果發展生成式AI的重磅計畫。「和其他手機品牌廠陸續展示AI手機產品相比,蘋果的速度確實慢一點,不過蘋果的優勢在於生態系較完整,應該會直接推出可整合手機、手表、Vision Pro的AI系統。」3C達人Jimmy告訴CTWANT記者說。蘋果年度開發者大會將在6月舉行,各種有關iOS 18的爆料陸續出現,例如彭博社指出,蘋果希望iOS 18將是多年來最「雄心勃勃且引人入勝」的重大更新,帶來更多的 AI 人工智慧新功能。另外3C達人Tim哥也預期,蘋果今年iPhone 16所搭載的A18處理器,其神經網路引擎核心數量會大幅增加。也有人分析,蘋果今年的AI可能僅止於優化iPhone現有功能,暫時看不到三星等廠商搶推的圖片修整等功能。三星另一項主打AI為基礎的個人化健康管理產品Galaxy Ring也在MWC上引發關注。(圖/三星提供)
全球車訊/ Apple Car團隊驚傳解散 半年內沒重組2025年難量產
蘋果在2014年啟動的電動車「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至今遭遇多種阻攔,包括高階主管頻繁更迭,近期傳出在去年12月就有3名工程師離職,目前該計畫由Apple Watch部門的副總裁Kevin Lynch負責,但分析師郭明錤認為如果蘋果還想生產電動車,必須在3至6個月內重組,否則2025年難以量產。蘋果在2014年內部就開始電動車的「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在8年間高層不斷換血,但《Bloomberg》記者Mark Gurman在年初時就曾透露,已經在蘋果工作7年的電動車團隊主管Joe Bass已經離職,加上有3名工程師也離職加入航太新創公司,團隊幾乎洗牌;Mark Gurman認為2022年會是蘋果汽車的關鍵年度如果不儘速重組,2025年不可能量產。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15日也在推特上證實,目前Apple Car團隊已經解散一段時間,詳細的時間點還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蘋果沒在3至6個月內重組團隊,那原先預定2025年亮相的Apple Car勢必難產。不過外媒《Appleinsider》認為,目前Apple Car的設計階段已經完成,雖然有部分工程師離職,但更多的工程師預期會待到量產製造階段;《9To5Mac》則表示,在大批高層離開後,目前該計畫是由Apple Watch部門的副總裁Kevin Lynch所主導。但不管高層換成誰,早在去年12月就傳出蘋果已經在物色Apple Car的零件供應、組裝廠,其中對於韓製電池相當有興趣,外界認為在未來2至3年就會開始大規模開發、量產。
沒有方向盤的電動車? 外媒:Apple Car將配置類大腦神經元晶片「完全自駕」
從未在汽車產業著墨的蘋果,在2020年傳出將推出自家打造的電動車,據悉其開發的電動車有兩種型態,第一種就是配置方向盤,並具有一定程度的自駕能力,另種則是沒有方向盤,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而蘋果正全力朝完全自動駕駛的方向前進,預計在2025年推出。外媒《Bloomberg》報導指出,蘋果早在2014年就傳出正在開發電動車,但並未有實際的計劃被曝光,一直到2020年才確定蘋果已經在與傳統車廠洽談,將會推出自己設計的電動車。Apple Car的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中,有2種電動車的開發樣態,第1種就如同特斯拉推出的電動車一般,有方向盤並有一定的自駕能力,第2種則是與現行車款完全不同,沒有方向盤、沒有電門,全由中央平板控制的電動車,並具有與乘客溝通的能力。若是全自動駕駛,車內乘客可以面對面乘坐。(圖/翻攝自Vanarama)而第2個計畫,將會配置蘋果最先進的類大腦神經元晶片,該晶片能夠處理自動駕駛所需的各項功能,但功能性強大,因此可能需要冷卻系統針對晶片進行散熱。該計畫由前Apple Watch負責人Kevin Lynch所負責,車室內的配置預測會像小型巴士一般,但乘客皆是面對面乘坐,主要是為了降低長途駕駛的疲勞;為了讓Apple Car在運作時更安全,蘋果將針對該車設計額外的故障保護,以確保行車安全。
新娘不是我2/近水樓台得不了月 鴻海發憤圖強2年內推出第1款電動車
早在6、7年前,蘋果(Apple)拋出電動車的話題時,就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與蘋果有高度合作伙伴關係的鴻海也自然跟隨蘋果的腳步,這些年來也多次出手投資電動車新創公司,甚至在去年在鴻海科技日上發表MIH EV開放平台,顯示出鴻海在電動車市場的企圖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上任後舉辦第一屆鴻海科技日,向外界展現集團科技火力。(圖/馬景平攝)一名業界人士表示:「鴻海積極布局EV,與Apple Car脫不了關係。鴻海多年前開始投資大陸EV產業,近年又與傳統汽車業聯盟合作,去年成立MIH EV,宣示有能力打造EV的同時,也是在向蘋果招親。」蘋果喊出2024年推出Apple Car,鴻海不甘示弱表示,將在2024年展現營運實質貢獻。(圖/本刊繪圖組)回顧鴻海進軍EV的步伐,確實是亦步亦趨地跟隨長期伙伴蘋果。早在2014年蘋果宣布「泰坦計畫」(自駕車開發計畫)時,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提出鴻海要打造電動車的藍圖,並聲稱將代工每台1.5五萬美元(約新台幣42萬元)的電動車。蘋果執行長庫克曾透露,無人自動系統是AppleCar鎖定的研發重點。(圖/報系資料庫)到了2019年間,郭台銘競選總統時,仍不忘和蘋果唱同調,高喊「要蓋一條無人駕駛汽車的高速公路」。而推動EV的擔子,就交給同年6月接下鴻海董座大位的劉揚偉。鴻海1月13日和大陸最大汽車製造商吉利控股集團策略合作,為MIH EV平台再添想像空間。圖為吉利汽車的甘肅工廠。(圖/新華社)劉揚偉上任3個月後,即宣布一項產業與技術數位轉型升級計畫「3+3」,意即全力發展EV、數位醫療與機械人3大產業,以及人工智慧(AI)、半導體及通訊3項技術,並訂下2年內推出第一款EV,3到5年內拿下市占率10%的目標,其中EV是最先落地得分的項目。鴻海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合資成立新公司,一起開發、生產純電動車與經營車聯網業務。(圖/翻攝自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官網)去年1月,沒有造車經驗的劉揚偉,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FCA)簽署合作協議,並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及生產EV、經營車聯網業務。根據協議,雙方合作聚焦在汽車設計、機構工程、生產製造及行動軟體技術4大領域。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的EV測試場上,停放著不少準備受測的EV。(圖/翻攝自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官網)兩個月後,鴻海又與裕隆汽車子公司「華創車電」宣布簽訂合作備忘錄,合資成立「鴻華先進」公司。其中,華創車電以總價值76.32億元的車型技術資產及模具作價投資,鴻海則以現金出資79.44億元,股權占比分別為49%及51%。一向把錢花在刀口上的鴻海,會下此重本,看準的就是華創車電的整車技術,能與鴻海零組件設計製造互補,建立傳統車業與資通訊產業合作的新模式。MIH聯盟網羅逾200家海內外軟硬體公司,其中包括裕隆汽車、聯發科、台達電與遠傳電信等知名企業,顯見MIH的國家隊規格。(圖/翻攝自MIH聯盟Logo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