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維生素D
」 維生素D骨質疏鬆狂吃維他命D卻釀高血鈣症! 醫授「正確保骨吃法」預防壞腎
48歲張姓中年男子有酗酒習慣,不僅患有酒精性肝硬化,甚至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不得不置換雙側人工髖關節。他聽友人告知「多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每天吞下2-3顆,結果出現「高血鈣症」症狀,腎功能僅剩下30分,緊急就醫後連忙停藥並補充大量水分,總算恢復正常數值。維生素D3 分活性、非活性亞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軒任指出,維生素D3分為「活性」與「非活性」,若以工廠比喻,非活性維生素D3(或稱營養維生素D3)猶如原料,服用後經過工廠加工(即肝臟及腎臟代謝),才變成活性維生素D3,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及腎臟,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與提升血中鈣濃度。服用活性維生素D3 恐造成致命危機林軒任建議,應補充的是「非活性」維生素D3,此概念猶如原料進貨量大,工廠會自動調節產品數量,使活性維生素D3不會無止盡上升,較不會造成鈣磷失衡,服用過多時對人體較無傷害;但若直接服用「活性」維生素D3,會使身體無法調適,尤其當活性維生素D3的服用劑量超標,往往會直接造成致命性的高血鈣,因此,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例如急性低血鈣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患者。長期過量攝取害健康 這樣做才有助防骨鬆林軒任提醒,維生素D3雖有助於骨質疏鬆,但長期過量攝取也會造成危害,民眾不妨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攝取適量的非活性維生素D3,萬一出現高血鈣的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揪出潛在病因,才能徹底根治及預防高血鈣。
中年男「狂吞維他命D」顧骨本 2個月後竟中毒倒地!醫嘆:腎功能僅剩30分
攝取過量維他命D險洗腎!一名48歲張姓男子因長期酗酒,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只能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才能恢復正常行走,自此他便一直尋求「顧骨本」的方法,怎料他卻誤信偏方吞下大量維他命D,整個人中毒昏迷,送醫一查腎功能竟嚴重退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分享診間病例,透露從事勞力活的張姓病患,下班後都會飲酒放鬆,長期以往不僅酒精性肝硬化,甚至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才解決病患走路疼痛問題。自從發現骨細胞有異後,張男不停探詢相關保健方法,一聽友人說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預防骨質疏鬆」,兩個月以來竟每天吞下2至3顆的維他命D,結果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甚至昏倒在地被緊急送醫。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血中鈣離子濃度超標,腎功能分數僅剩不到30分,追問才得知,原來張男是吃下過量的「活性維生素D3」,若是持續惡化恐需洗腎,所幸大量補充水分並停止服用後,張男病情已逐漸好轉。對此,陳政國提醒,補充維生素D3雖對骨質疏鬆有助益,但攝取過量恐造成身體危害,民眾平時若想補鈣,可以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適量攝取「非活性維生素D3」,一旦出現口渴、頻尿、便秘、嗜睡等高血鈣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曬太陽可補充維生素D 醫曝最佳曬太陽時刻!
根據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全面維生素D營養低下,各年齡層皆未達到足夠攝取量(AI)建議標準,並指出國人有陽光曝曬不足的問題。除了飲食之外,民眾普遍都知道曬太陽可以促使皮膚生成維生素D,不過要怎麼曬才正確呢?國泰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侯家瑋告訴你!曬太陽有助生成維生素D 怎麼曬才正確?維生素D可以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是身體吸收鈣所必需的要素,有助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此外,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中提到,維生素D還被認為可能與免疫功能、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衰弱、肌少症、氣喘等有關。透過曬太陽其實可以幫助身體獲得維生素D,不過侯家瑋醫師提到,大部分的人多在早上或傍晚時外出活動曬太陽,但因波長不對、效果不強,可能曬1-2小時身體還是無法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侯家瑋醫師表示,效果最好的是太陽光紫外線中UVB的280nm波長,而這個波長最強的時刻是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需在沒有帽子等遮蔽、不擦防曬油的情形下,露出臉部、脖子和手臂,每次曬15分鐘、每週3至4次,多曬無益。曬越久維生素D濃度不會越高 醫師指出2原因曬太陽曬得越久,維生素D的濃度並不會因此越高,侯家瑋醫師指出原因有2個:血液運送:曬太陽後皮膚製造合成維生素D後,需要血液把維生素D運到其它器官進行下一步活化反應,如果不停的曬,陽光會把這些來不及被血液運走的維他命D 轉換成其他沒作用的產物。皮膚:曬越久皮膚會越黑,皮膚越黑陽光UVB也會被阻擋住民眾若想透過曬太陽得維生素D應選對時間、方法,此外也可從飲食中得到維生素D。侯家瑋醫師表示,深海魚類(如:鮪魚、鮭魚等)、動物的肝臟(如:豬肝、魚肝等),以及蛋黃、菇類等食物都是很好的維生素來源,如果還是攝取不足,醫師會經過評估建議使用活性維生素D3製劑。
「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傷健康 2方式辨識防吃錯
維生素D近來成為熱門話題,主要是有研究顯示,過去認為多多攝取維生素D有助身體整體健康,但根據小鼠研究測試,發現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鼠攝取維生素D後,大腦狀況反而更惡化。日前也有婦人未留意而攝取過量活性維生素 D,造成高血鈣心律不整,經醫師緊急處置,停用和補充大量水分後,症狀才獲得緩解。近來受COVID-19 疫情影響,民眾對防疫期間要如何增強體能和身體保護力, 都會特別關注留意,其中維生素D更是最常被提到需補充攝取的維生素之一。但維生素D有分「活性」、「非活性」兩種,很多民眾並不清楚其中的差別。上圖為非活性維生素D,下圖則為活性維生素D,會有藥物許可證字號。(圖/南投縣衛生局提供)南投市和康藥局林宏益藥師說,維生素D是人體維持基礎健康的一種脂溶性 維生素,分為活性、非活性2種,活性維生素D為處方用藥,除特殊情形(如洗腎病人)需補充,一般人僅需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非活性維他命除透過曬太陽來自行合成以外,也可以透過食物來獲得,市售的維生素D以D3為主,提醒民眾注意購買活性維生素D應在醫師診療指示下服用,也可以請教社區藥局的藥師,都可獲得正確的藥事諮詢建議。 林宏益藥師說民眾自行購買維生素D有2個簡單判斷活性與非活性的方法, 非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或是「IU」;活性維生素D的單位是「ug」(活性不會用IU表示)且會有藥物許可證字號。一般民眾每日建議攝取量為800~2000IU,請注意勿攝取過量。南投縣衛生局提醒民眾,現行法規規定,維生素D依產品標示或仿單,若每日食用劑量若超過 800IU,即列屬藥品管理,選購時請至藥局或販賣業藥商購買,並選擇USP或GMP藥廠製造或是有認證標示的產品,此外產品上需標示客服電話,讓消費者可以得到專業諮詢服務。另呼籲民眾針對劑量超過 800IU 維生素D除自用外,切勿透過社群網路轉售,以免違反藥事法相關規定受罰。
80歲阿嬤「吃錯維生素D」心跳剩50下 醫曝嚴重恐洗腎…1招分辨正確種類
小心有時補錯比不補還糟糕!一名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症的80歲阿嬤,為改善骨質問題持續服用活性維生素D3約3個月後,出現噁心、想吐等症狀,心跳甚至一度低到僅有50下,所幸經送醫救治後已無大礙。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該名阿嬤因聽聞吃維生素D3能改善骨質而每日服用2顆達3個月,導致噁心、想吐、竇性心搏過緩等症狀,且血液中鈣離子高達15.6mg/dl、副甲狀腺素為17.5pg/ml,後經緊急停藥與大量補充水分後,阿嬤病情才緩解並趨於穩定。林軒任表示,阿嬤除罹患骨質疏鬆也患有高血壓與心衰竭,而阿嬤所服用的「活性」維生素D3與非活性D3不同,不必經肝臟及腎臟代謝即可作用於骨骼、腸胃道與腎臟,以及提升血中鈣濃度,但如「直接服用」會使身體無法調適,若超標更會導致致命性的高血鈣,他強調「活性維生素D3只會用於醫療用途」。而阿嬤出現的噁心、想吐即為血中鈣濃度過高的症狀之一,其餘症狀還有疲倦、頭痛、多尿、口渴等。雖然輕度患者如阿嬤僅需飲食控制、停止服用和補充水分即可,但若是重度,就需以洗腎方式迅速移除鈣離子。此外,林軒任先前也就國衛院發表的「老年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3恐增加失智症風險」進行詳細剖析,表示國衛院指的是「活性維生素D」,而非一般人常說與服用的「非活性(或稱營養型)的維生素D3」,其中非活性維生素D為VitamineD3(Cholecalciferol膽促鈣醇),活性維生素D則是「骨化二醇(Calditriol)or骨化三醇(Calcitriol)」,並可用非活性單位「IU」與活性的「mg」單位來區分兩者。
大逆轉!長期補充維生素D增失智風險 國衛院:加劇大腦病變與致死率
過去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在神經系統中具有保護及滋養神經細胞的功能,有助於增生神經傳導路徑,促進腦部健康,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皆發現,維生素D的缺乏與阿茲海默症和其它失智症的發生風險增加存在明顯的關聯性,但是兩者的因果關係目前尚不清楚。然而目前沒有治療失智症的有效藥物,因此許多人仍冀望藉由補充維生素D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及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而失智症患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死亡風險增加2.17倍。此研究結果與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使用認知有明顯的反差,失智症患者或年長者在維生素D的服用需求上,需考量增加失智症的風險,值得醫界進一步研議。本研究成果已於2021及2022年分別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 Cell》。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在維生素D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明顯較野生型小鼠低下,然而在阿茲海默症病人及小鼠大腦中的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大腦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顯示維生素D在細胞內的作用機制,已在阿茲海默症的病程中明顯改變了,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增加表現量,並且參與神經病變。進一步研究發現,維生素D受體蛋白正常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然而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卻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並藉此促進神經細胞凋亡,若抑制p53則可減輕大腦的病徵。而阿茲海默症小鼠若持續補充維生素D,非但沒有減輕其病程,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因為補充維生素D進一步增加維生素D受體蛋白與p53的結合,加速大腦神經退化。研究團隊與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的許志成執行長合作,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發現未罹患失智症的年長者若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其日後發生失智症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維生素D3超過146天,其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17倍。台灣由於逐年增加的年長骨質疏鬆者及洗腎患者,需常規性的服用維生素D,然而本研究利用實驗動物以及健保資料庫分析,警示失智症患者或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並死亡的風險,與目前大眾對維生素D的使用認知有明顯的反差。期待未來能進一步釐清造成維生素D在大腦細胞中作用機制轉變的因素,提供醫師在失智症患者或年長者療程規劃的參考,讓民眾更能遠離失智症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