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期
」 地震 颱風 氣象局 地震活躍期 強震今年「秋颱偏少」小心1效應!氣象署示警中南部:10月起進入枯水期
台灣即將邁入涼爽的秋天,中央氣象署今(30日)說明秋季的天氣概況,指出雖然今年的秋颱比起往年「偏少」,但仍不排除有侵台的可能性,同時示警中南部地區10月將迎來枯水期,民眾恐再度面臨缺水危機。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目前熱帶太平洋海溫呈現西暖東冷的型態,反聖嬰現象未來在秋季有明顯發展的趨勢,因此預估今年秋季台灣氣溫可能正常或偏暖,雨量則是正常或偏多。台灣即將邁入涼爽的秋天,中央氣象署說明秋季的天氣概況,指出雖然今年的秋颱比起往年「偏少」,但仍不排除有侵台的可能性。(圖/擷取自Facebook/中央氣象署)中南部地區10月將迎來枯水期,民眾恐再度面臨缺水危機。(圖/擷取自Facebook/中央氣象署)陳怡良指出,今年的秋季颱風雖略少一些,但由於9月、10月仍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期,因此未來仍不排除有颱風侵台的可能性,加上此時台灣盛行東北季風,需留意颱風環流和東北季風所產生的「共伴效應」,恐將帶來較大雨勢。整體降雨部分,陳怡良說明,全台各地9月均有雨勢發生的機率,隨著10月東北季風報到,雨區主要落在迎風面的北部、東半部,直至11月降雨則集中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地區,其中需特別留意的是,中南部地區將於10月迎來枯水期,在有限的水資源下應妥善利用,才能預防旱災發生。
規模5以上地震「已累計50起」!氣象署認了:今年情形較異常
台灣進入地牛活躍期!宜蘭縣外海昨(15日)下午5時6分發生規模5.7地震,最大震度5弱,全台多處有感搖晃,怎料花蓮地區今(16日)上午7時35分又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最大震度4級,12縣市國家級警報大響。對此,中央氣象署表示,截至目前台灣已發生多達50起的規模5以上地震,坦言今年的情形「較異常」。宜蘭近海昨(15日)下午5時6分發生芮氏規模5.7地震,震央位在宜蘭縣政府南南東方38.3公里處,地震深度僅9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為宜蘭5弱,花蓮、桃園、新北市也有4級震度。氣象署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宜蘭近海規模5.7地震威力「等同0.18顆原子彈」,不過主震發生後還是會持續釋放能量,未來7天內恐有規模5.2餘震的發生機率,提醒民眾隨時做好地震防災準備。對此,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從今年1月起至今,台灣規模5以上的地震已累計逾50起,其中規模最大為4月3日的花蓮7.2強震,而規模6至6.9的地震有8起,規模5至5.9的地震則有41起。至於為何今年地震特別活躍?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副主任蕭乃祺說明,今年的地震頻率比起往年偏多「情形的確較異常」,主要是因為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後,帶出不少規模5以上的地震,不過昨天宜蘭近海的地震與403花蓮大地震無關。
太陽閃焰再度「稍微」密集發生 鄭明典曝2圖證實
由於太陽每次發生閃焰情況時,連帶的會發出強烈磁暴,有機率影響到地球上的衛星、電網等基礎設施,因此太陽閃焰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天文專家長期觀察的重點。日前氣象專家鄭明典就分享2張太陽的照片,證實從5月活躍期之後,近期太陽閃焰的情況又稍微密集發生。氣象專家鄭明典於29日在FB發出兩張照片,一張是目前太陽表面黑子的情況,一張是目前太陽閃焰的畫面,鄭明典解釋「不是特別強的閃焰,在5月的活躍期之後,最近太陽閃焰又稍微密集起來,太陽黑子數也不小!」不少網友在看到鄭明典分享的照片後,紛紛留言表示「難怪最近我的手機網路卡,是因為黑子太多造成的,差點忘了有此事」、「朝向地球的黑子有這麼多」、「這應該超級專業的望遠鏡才看得到吧?」、「太陽的黑芝麻!」、「上週ESA的SolO在太陽的另一面紀錄到一次X14」。其實台北市立天文館也曾於19日發文,根據天文學家的長期觀察,太陽具有平均約11.2年的活動周期,而太陽黑子的數量與太陽活動關係密切,當黑子數量多的時候,太陽閃焰、太陽風等劇烈太空天氣現象也會增加。文章中也提到,太陽黑子數量於近期達到新高峰,18日太陽表面滿佈17群活躍區,黑子數達288,是繼2002年7月以來的最大值,而太陽噴發的高速帶電粒子,除了帶來極光現象外,也會影響人造衛星、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與電力設備等。
南港高工驚傳虎頭蜂螫人!7人運動場打球遇襲送醫 北市教育局回應了
台北市南港高工20日下午發生虎頭蜂螫人事件,由於蜂巢築在校內運動場的燈柱頂端,有不知情的民眾誤闖入蜂窩的警戒範圍,有4名大人、3名小孩遭虎頭蜂螫傷,消防人員獲報到場後勸離其他民眾並封鎖現場,患者經送醫後均意識清楚,後續皆已出院,蜂巢也完成摘除,詳細意外原因仍待釐清。昨下午5時許,有不少民眾在南港高工內打籃球,忽然有人遭虎頭蜂螫傷,消防人員趕抵現場後,先與校方保全合作,將現場仍在運動的民眾勸離,隨即封鎖現場,遭螫傷的7位民眾分批送醫治療。遭螫傷的民眾有4名男子,年齡在20至53歲間,另有13歲、9歲男童與11歲女童遭螫,均送往內湖三總治療,所幸意識皆清楚,目前都已出院。蜂巢在下午5時42分摘除,詳細事故原因仍有待釐清。台北市教育局表示,發生民眾疑被虎頭蜂螫到後,學校已校安通報;傷者經醫院處置後離院,提醒所有學校針對學校環境安全檢視,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台北市動保處保育組長黃紹宣表示,該蜂窩是在學校球場的燈柱頂端築巢,所以難以發覺,直到有民眾在運動時不慎進入蜂窩範圍,才釀成螫傷意外。黃紹宣提醒,隨著天氣逐漸變熱,7、8、9月進入虎頭蜂的活躍期間,民眾若發現虎頭蜂可撥打1999,動保處會立即派員處理。
每小時可達50顆!「寶瓶座η流星雨」週一登場 最佳觀賞時間出爐
5月進入初夏,5日(日)的「月掩火星」與6日(一)的寶瓶座η(讀作伊塔eta)流星雨極大期,兩個接連發生的精彩天象為夏季拉開序幕!台北市立天文館表示,6日達到極大的寶瓶座η流星雨是夏季首場數量可觀的流星雨,今年因不受月光影響,預估每小時流星數量可達50顆,觀賞條件極佳。台北天文館說明,5月5日的「月掩火星」發生於上午10時38分至11時57分,雖然在白晝的觀察難度較高,但透過望遠鏡仍能看到火星在短短數秒鐘內被月球遮蔽消失,大約一小時後再從月球另一側復出的奇妙景象。雖然「月掩火星」平均每年發生1至2次,但就像日食一樣,每次僅有小部分地表區域可見,因此在臺灣能全程看見的機會並不多,下次是在2030年6月1日,發生於日偏食前6小時,不過因火星與太陽相近難以觀察;而與本次條件類似、全程可見的月掩火星在2042年8月20日才會重現;若想在晚上以肉眼觀賞月掩火星奇景,則至少要等到百餘年後的2136年2月16日。北市天文館指出,6日達到極大的寶瓶座η流星雨是夏季首場數量可觀的流星雨。今年因不受月光影響,預估每小時流星數量可達50顆,觀賞條件極佳。在流星雨輻射點從凌晨1時30分左右升起後至曙光前都可欣賞,而且流星數量會隨輻射點升高而逐漸增加。據了解,寶瓶座η流星雨源自知名「哈雷彗星」殘餘在軌道上的塵埃,每年4月19日至5月28日為其活躍期,特色是流星速度快而明亮,部分流星會留下發光的痕跡,持續數秒甚至近1分鐘,也是全年除了三大流星雨外,數量最多、最令人期待的流星煙火秀。
美東百年來最大地震!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專家示警:更怕「南海海槽巨大地震」
4月3日花蓮規模7.2強震後餘震不斷,沒想到就連很少發生地震的美國東部紐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也在美東時間5日遭遇該州240年來最強烈的芮氏規模4.8地震,嚇壞不少紐約人。對此有許多民眾擔心,全球是否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但地震專家們卻澄清,其實目前都還在平均值內,他們反而比較擔心日本百年週期快到的「南海海槽地震」,進入倒數階段。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表示,美國東岸這300年來也才發生過300次地震,反觀台灣則是1年就有400個規模4以上的有感地震。雖然紐約市並不是地震熱點,但5個行政區佈滿了斷層。根據統計,紐約每100年就會發生1次這樣的地震,而上一次地震發生在1884年,因此當地早該發生地震了。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表示,其實大西洋的兩側是非常穩定的,就是被動的大陸邊緣,它的地殼非常的安定,它海洋地殼跟大陸的地殼交接得非常好,就是並沒有發生什麼斷裂或隱沒的情形。所以紐澤西州這一次的規模4.8地震,「其實是周期很長很長很久才碰到一次」,而且釋放能量跟台灣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根據USGS的調查,花蓮403強震,跟美東比起來差了8000倍。此外,由於東岸岩層較為堅固,震波可以傳遞的更遠,所以東西岸如果都發生類似的地震,東岸可以感受的範圍就會較廣。而且這回根據監測發生地震的是拉瑪波斷層,他貫穿整個美國東北部,上一次的較大挪移已經是1957年的事情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多哈堤地球觀測站也發現類似規律,也就是紐約周邊約100年會發生一次規模5的地震,每670年會有規模6以上的,要更大的地震要長達3400年。不過台灣震完,換美國震,也不免讓民眾擔心全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對此,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吳逸民澄清,事實上美國的地震,雖然在紐澤西那邊比較少見,但地震規模都不到5,所以此類地震的發生事實上都是巧合,沒辦法說是整個地震比較活躍。那是因為像台灣有災害性的地震,所以大家比較注意地震的消息,就會覺得地震怎麼那麼頻繁,可是回頭來看,事實上整個全球目前的地震活動,並沒有比較頻繁,這幾年來都是在平均值,更不要論台灣和美國分屬在不同的板塊上,距離又遠。不過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卻認為,有可能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與阿穆爾板塊邊界俯衝帶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真的不容忽視,「日本他們是很擔心,就是說南海海溝上一次是1949年已經80年了,因為他們地震也差不多是百年週期,他們就很擔心南海地震會來,一來規模甚至會到9。」若回顧歷史,南海海槽以約90至150年的周期發生特大地震,因此不久的未來,它必定會發生,即便現在立即發生,也一點都不意外。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就認為,未來30年內以南海海槽為震央的規模8至9級特大地震,發生機率高達70至80%;40年內則是90%。
罕見「日全蝕+水逆」雙重夾擊 命理師:8日恐餘震不斷
花蓮縣於3日早晨發生規模7.2強震,後續餘震不斷,目前已釀9死1938人傷的慘劇。而清水孟國際塔羅小孟老師分析,因為天王星入駐金牛座(土象)的關係,台灣到2026年都會是地震活躍期,越靠近2026年越有災害。而8日當天因為遭逢水逆與日全蝕的雙重夾擊,當天恐會餘震連連不斷。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指出,小孟老師表示,由於木星、天王星入金牛座(土象)的關係,由於天王星代表著「變革」、「災害」、「無預兆災禍」,再加上他是進入土象地金牛座,所以從2018年起至2026年這段期間,都屬於地震活躍期。而且越接近2026年,災害的發生次數恐會更加頻繁。小孟老師認為,3日的地震天象,主要是源自於1日起的水星逆行,水逆期間災難較多,且加上木星、天王星入金牛座,天王星代表變動、木ˋ心又會放大能量,加讓兩者落入金牛座(土像),因此地震的能量就這樣釋放出來。小孟老師也提醒,8日當天會罕見遭遇日全蝕與水逆的雙重夾擊,他認為8日的前後會餘震不斷,民眾應該要注意較大能量的釋放,以及注意老屋、土質鬆軟等區域。
冰島火山蠢蠢欲動 1天地震1500次減緩恐噴發「擬注水冷卻岩漿搶救漁村」
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Reykjavik)西南方近來火山噴發跡象明顯,岩漿距離地表只有800公尺,一週下來地面下陷超過1公尺,每天仍以4公分的速率惡化,除此之外,每日記錄到1500至1800次地震,不過近日地震狀況減少,引發外界擔心火山真的噴發,針對這樣的狀況,冰島政府正在考慮一項計畫,那就是如果火山真的噴發,將抽水注入岩漿,藉此達到冷卻與引流的效果,保護恐受重創的漁村格林達維克(Grindavik)。漁村格林達維克路面震裂後被迫撤離。(示意圖/達志/美聯社)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雷克雅維克西南方約40公里的漁港格林達維克,過去幾周因地殼下岩漿移動出現數千次地震,雷克雅內斯半島地下一條長達15公里的岩漿河正在擴大,而頻繁的地震已經對格林達維克的道路、建物及建設造成破壞,由於火山鄰近斯瓦特森基(Svartsengi)地熱發電廠、一座淡水水庫及觀光勝地藍湖溫泉(Blue Lagoon)稍早已經關閉,當地約4000名居民也緊急疏散,而地震也造成數棟住宅和其他建築嚴重受損。漁村格林達維克路面震裂後被迫撤離。(示意圖/達志/美聯社)由於市區部分地區地層下陷,形成的裂縫有的非常巨大,已經無法讓車輛通行,為了安全起見,進出都必須按照交通警察標誌出來的路線通行,官方近期開放讓緊急撤離的居民返家收拾個人物品。另外,據專家表示,火山滾燙的岩漿,距離地表僅800公尺,一週下來,城鎮地面已經下陷超過1公尺,每天並還持續以4公分的速率惡化。專家表示,休眠了800年的火山進入活躍期,這類不穩定現象恐怕將持續好幾十年,由於地震狀況[摁日頻率減緩,外界都擔心火山真的噴發,為了預防這樣的狀況,冰島國家警察專員辦公室負責人雷尼斯森(Víðir Reynisson)22日表示,當局與歐洲專家將評估使用大容量水泵冷卻岩漿,以保護格林達維克與重要基礎建設的可能性,「一個技術評估小組將於今晚或明晨抵達冰島,協助我們評估可能性」。根據《BBC、衛報》指出,冰島擁有33座活火山,是歐洲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2021年以前,雷克雅內斯半島有8個世紀未曾有火山爆發事件。但2021年之後,冰島發生了3次火山爆發,全部都在偏遠的無人居住地區;火山專家表示,這可能是該地區火山活動新時代的開始。因此被撤離的居民短期內恐怕都無法返家的可能性也提高。冰島近期可能火山噴發。(圖/翻攝自推特)
黴漿菌疫情恐大流行!誰是高危險群?如何預防? 注意事項QA一次看
秋冬是呼吸道病毒的活躍期,近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3毒齊發,求診患者大幅增加,除此之外,不少醫師也示警「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感染,由於目前尚無疫苗可預防,一旦感染較易出現肺炎重症。對此,疾病管制署整理出5大QA,提醒民眾多加留意。疾病管制署表示,肺炎黴漿菌是一種非典型的細菌,經常透過飛沫傳播,引起呼吸道的輕微感染,也是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由於普遍症狀相對輕微、病程較久,因此又被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疾管署4日公告「肺炎黴漿菌」感染症5大QA:Q1、肺炎黴漿菌是如何傳播的?藉由咳嗷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Q2、哪些族群是高風險群?所有年齡都有可能感染,但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易於學校、學生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發生疫情。Q3、要如何預防?出現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時應戴口罩,並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丢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Q4、感染後會有什麼症狀?最常見的疾病型態為支氣管炎;常見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可能有持續惡化甚至長達數周的咳嗽;約有10%的人會得到肺炎。小於5歲的孩童感染時,除有上述症狀外,可能以喘鳴(wheezing)表現。Q5、要如何治療?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若發展為肺炎,應遵照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對此,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提醒,目前「肺炎黴漿菌」尚無疫苗可打,加上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愈來愈高,一旦侵犯到腦神經細胞恐演變成重症,預估12月到明年1月將有新一波大流行。
千萬元CAR-T細胞治療納健保 給付條件、可執行治療7醫院名單曝!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經過化療、骨髓移植等前線治療反應不佳或發生復發後,雖然還有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以選擇,但卻需自費至少1千萬元。不過今(112)年11月,健保署正式將CAR-T藥物納入健保,讓過去因無法負擔千萬藥費而不能獲得適切治療的患者有了一線曙光。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CAR-T細胞治療將暫時性支付2年,預估每年約有100人受惠,健保估計每年需挹注約8億元,不過CAR-T治療需要經過嚴格認證、訓練才可執行,而且治療後可能會引起免疫風暴,需要整個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因此目前只有7家醫院可執行,分布在北中南東各區,增加治療可近性。CAR-T治療昂貴、製備時間長 納入健保帶來治療希望魏德聖導演最新電影《BIG》,以癌症病童為主題講述6個家庭的故事。其中有一位女童罹患白血病,最後卻因化療無效、骨髓移植失敗而病逝,石崇良署長在11月2日記者會上提到,如果是現在,她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CAR-T,有機會可以戰勝疾病改寫電影結局。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黃泰中醫師表示,CAR-T細胞免疫治療是取出患者的T細胞送往國外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再回輸到病人體內的一種高度個人化治療方式,無法事前量產,整個治療製備時間需要約30天。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李啟誠表示,CAR-T治療自費需要千萬元,過去常想「這麼貴的藥真的有可能健保給付嗎」,沒想到終於在11月1日正式給付,目前花蓮慈濟醫院已有一名和疾病纏鬥9年的病患,專程從台南到花蓮治療,他的資料已送往審查,若通過將會成為CAR-T健保給付的受惠者。CAR-T健保給付條件為何? 哪些醫療院所可執行?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免疫治療科黃威翰副主任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3歲至5歲的兒童,但成人仍有發病機率,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則好發於高齡者,在經過化療合併標靶藥物一線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可獲得長期控制。但仍有部分病人治療反應不佳、復發,或無法接受骨髓移植。因此,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可提供這些病患作為後線治療的新選擇,而今年11月起若符合以下條件,可獲得健保給付:給付資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年齡25歲以下經過兩線標準治療,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者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 治療經兩線或兩線以上全身治療後之復發性或難治性的成人病人經自體移植治療失敗,或經判斷無法進行移植預期壽命至少3個月以上,且生理機能具一定指標補充事項:需證實癌細胞仍帶有CD19終身限給付1次療程,需在特殊專案審查通過後6個月內完成輸注不得為HIV或活躍期之B肝、C肝之感染者不得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不得有活躍的次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癌侵犯執行治療之醫師與醫療院所,需符合健保署規範之資格目前,可執行CAR-T治療的醫療院所共有以下7間:北區: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南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東部:花蓮慈濟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靳秀麗董事表示,健保給付估計每年約有100位病患受惠,但其實背後關係到的不只是這100個病患,而是100個家庭,現在北中南東都有團隊可以提供治療服務,增加病人可近性,也減少病人因病而窮的情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提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正密鑼緊鼓的舉辦教育課程,盼能提高我國醫療量能,讓患者可以就近治療,之後也將有CAR-T專區上線,幫助民眾面對治療。
感冒vs.流感傻傻分不清!醫曝3大差異:「強烈懷疑」是流感
秋冬是呼吸道病毒的活躍期,近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3毒齊發,求診患者大幅增加。對此,外科醫師江坤俊表示,流感與感冒均有上呼吸道症狀,但若出現發燒、頭痛或全身痠痛、疲倦等3大「全身性」症狀,小心恐是感染流感。如何區分普通感冒與流感?江坤俊在YouTube頻道《江P醫件事》分享「2招簡單分辨」,流感通常症狀來得「快又急」,上午剛出現身體不適,下午立馬發高燒,對比普通感冒則是「拖個2、3天」症狀才會變嚴重。江坤俊說明,流感與感冒雖然都有上呼吸道症狀,但普通感冒僅會出現咳嗽、流鼻水,若是流感則會伴隨「全身性症狀」,包含發燒、頭痛或全身痠痛、疲倦或全身無力,若出現上述症狀可能就是罹患流感了。至於對抗流感要怎樣做呢?江坤俊分享,第一、接種流感疫苗;第二、平時勤洗手;第三、戴好口罩,確實落實預防3大招,才能遠離疫病為健康把關。
南投有虎頭蜂攻擊 鳳凰谷6登山客受傷送醫
秋天是虎頭蜂的活躍期,山區蜂螫事故頻傳,桃園市共14人的登山隊伍28日至南投縣鹿谷鄉鳳凰谷鳥園附近的鳳凰眼登山步道健行,途中疑似遭虎頭蜂群攻擊,造成6人遭螫傷,南投縣消防局11時許獲報派遣救護車馳援,將傷患送往竹山秀傳醫院救治,所幸6人經救治均無大礙。南投縣鹿谷鄉鳳凰村因八通關古道開闢而開發,並以栽種凍頂烏龍茶而聲名遠播,村內的鳳凰山、鳳凰茶園、天然巨石「鳳凰眼」、鳳凰谷鳥園等自然風光,及八通關古道上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萬年亨衢碑」等人文歷史,吸引大批遊客造訪健行、品茗,28日中午驚傳有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南投縣消防局指出,11時50分獲報,指來自桃園市共14人的登山隊伍至鳳凰谷鳥園附近的鳳凰眼登山步道健行,途中他們疑遭虎頭蜂攻擊,造成6人遭虎頭蜂蟄傷,獲報立即派遣鹿谷、竹山、水里、集集及名間消防分隊共5輛救護車馳援。南投縣消防局表示,救護車先後載運4名傷患至竹山秀傳醫院治療,其餘2名傷患則堅持自行開車至竹山秀傳醫院就醫,傷者除患部疼痛外,生命徵象穩定,就醫治療後均無大礙。竹山秀傳醫院提醒,民眾上山前,務必查詢要走的登山路線是否有虎頭蜂出沒等通報案件,提前做好防範;建議到外戶穿著淺色、布料光滑的長袖長褲、帽子;若遇到虎頭蜂在附近飛,最好不要用手揮打,會讓虎頭蜂以為被侵擾而加速攻擊。若不幸被虎頭蜂攻擊,請用衣物包住頭部,趕快遠離蜂群並就醫。
病毒大齊發…「這科」病房一位難求 醫示警「症狀重疊」:群魔亂舞
秋冬是病毒的活躍期,不僅新冠疫情升溫,就連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也大爆發,而兒童首當其衝。據了解,兒科病房出現一位難求的狀況。根據TVBS報導,以往冬天才會流行的流感和RSV,今年都提早報到;在醫院也發現,兒科病房出現一位難求的狀況。竹山秀傳醫院小兒科主任高萬清提到,小兒科病房收了6名病患,4名是RSV的,1名是腸病毒,還有3名是哮吼,「那其它如果在我的門診間,其實它的爆量已經暴增了,裡面腺病毒佔一部分。」東元綜合醫院兒科部長王昱程直言,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不會比流感少,另外還有副流感病毒,一個診次裡面,可以看到5、6種病毒,這種現象可稱為群魔亂舞,每一種病毒持續肆虐,而症狀上也會有重疊情形,不可輕忽。疾管署日前呼籲,目前流感疫情呈上升趨勢,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民眾請儘早接種,另群聚通報以校園為多,請學校/幼兒園/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加強注意防範,落實生病不上班、不上課及各項感染管制措施,亦請民眾務必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尤其若是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
「3病毒夾擊」恐多重感染!台大醫示警:秋冬再爆大流行
秋冬是病毒的活躍期,不僅新冠疫情升溫,就連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也大爆發。對此,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憂心表示,台大兒科病房持續滿床,且患者出現「多重感染」現象,導致病況嚴重度增加。黃立民指出,今年冬季包括流感、新冠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等3種病毒合併流行,目前RSV與流感均未見明顯下降趨勢,可見「免疫負債」還沒還完,而由於新冠病毒再現新變異株,因此疫情「一定會再來」。黃立民示警,近期3種病毒來勢洶洶,不少患者檢驗後發現不只感染一種病毒,約有20%至30%個案出現多重感染情況,若是感染單一病毒嚴重度為40至50分,那麼同時感染2種病毒就會攀升至60至70分,顯示「多重感染」將造成病情惡化。對此,台大急診科醫師李建璋也提醒,現階段天氣還沒轉涼,但病毒已在炎熱季節流行,凸顯新冠疫情正在打亂傳染疾病的流行季節,研判秋冬會有一波更大的感染潮。
又是蜂螫!新北「虎頭蜂螫人」頻傳 消防局靠這招降低被螫機率
新北市今日發生2起民眾慘遭蜂螫送醫事件,園藝社男員工在和美山清理步道及除草時,慘遭當地虎頭蜂螫咬,讓他當場開始暈眩嘔吐甚至引發紅腫頭痛,而另一名80歲老婦則是在坪林區的住家附近慘遭蜂螫,所幸2人經緊急送醫後並無大礙。事發當時,園藝社男員工正在和美山上清理步道及除草,卻不幸在過程中慘遭虎頭蜂螫咬,讓他當場痛不欲生,甚至開始暈眩嘔吐,全身也引發多處紅腫,讓他嚇得趕緊送醫急救,所幸並無大礙。而另一起蜂螫事件則發生在坪林區,80歲老婦在自家附近閒晃時也慘遇虎頭蜂螫,所幸經緊急送醫治療後並無生命危險。新北市消防局第四大隊提醒民眾,11月底前仍為虎頭蜂活躍期,特別是在戶外活動時,建議避免穿著鮮豔衣物或塗抹香水,遇見蜜蜂或虎頭蜂在附近盤旋時,應迅速且安靜離開,以免驚擾蜂隻導致被蜂螫傷,如不幸遭受蜂螫時,應盡快就醫接受治療。
蘇拉颱風下周恐登台!專家示警「強烈颱風」等級:侵台時間拉長
「丹瑞颱風」與「蘇拉颱風」在西北太平洋雙颱共舞,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據歐洲模式預測,「蘇拉」颱風下周四(31日)有機會登陸花蓮。對此,氣象粉專指出,最新路徑預測顯示,蘇拉颱風平均路徑將穿越台灣,屆時來到台灣東方海面可達「強烈颱風」等級。氣象專家賈新興今(25日)表示,據歐洲模式資料顯示,「蘇拉」颱風有4、5成機率,於下周四(31日)清晨登陸花蓮,由於蘇拉登陸後移動速度漸緩,屆時影響台灣時間拉長、雨勢升級,造成的傷害也會比較明顯,這幾天須特別留意蘇拉路徑變化。氣象粉專「觀氣象看天氣」曬出最新電腦系集預測模式圖,指出「蘇拉」颱風路徑南起巴士海峽,北至台灣北部海面,平均路徑穿越台灣,屆時來到台灣東方海面可達「強烈颱風」等級,不過接下來路徑還會有所調整。西北太平洋出現3個熱帶系統,未來2周將進入新一輪颱風活躍期。(圖/擷取自Facebook/天氣風險 WeatherRisk)「西北太平洋在未來2周,將進入新一輪颱風活躍的時期!」臉書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發文透露,從熱帶系統的路徑潛勢圖可見,3個熱帶系統中,最右邊的是今日清晨剛形成的第10號颱風「丹瑞」,中間的熱帶系統目前還是低壓帶,左邊則是尚在菲律賓東方海面打轉的第9號颱風「蘇拉」,下周將開始影響台灣的天氣,但目前預報仍具高度不確定性,須持續關注未來天氣動態。
下周恐有颱風生成!專家曝「距離台灣很近」:有機會發海上警報
把握這周的好天氣!氣象專家賈新興今(23日)表示,台灣東南方的熱帶擾動下周一(28日)成颱機率高達5成以上,且屆時若生成颱風,不排除將發布海上警報。賈新興指出,根據歐洲系集模式預測,位在呂宋島東北方、台灣東南方海面的熱帶擾動系統,下周一(28日)成颱機率高達5成以上,目前預估路徑是向西走巴士海峽南邊過去,與颱風杜蘇芮路徑相似。賈新興透露,由於該熱帶擾動系統離台灣很近,一旦生成颱風有機會發布海上警報,恐對台灣東南方、綠島、蘭嶼等地區造成影響,不過後續發展仍需繼續觀察。另外,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也透露,下禮拜西太平洋將進入今年颱風季的下半場,根據最新的歐洲模式系集圖顯示,模式又再次開始報出很多路線,「代表又要進入新的颱風活躍期。」台灣颱風論壇指出,目前關注重點可放在,位於台灣東南方的熱帶低壓91W,「因為它距離台灣真的很近,一旦發展又靠過來,準備時間會相當短」,因此可以先觀察這個已有雛型的熱帶低壓,至於距離較遠的菲律賓東方低氣壓,則可等到下周後半段再關注。
第7號颱風「蘭恩」最快下周生成 賈新興:未來10天「可能還有2個」
雖然卡努颱風今(5日)中午已趨向日本,但最快下周三、四(9日~10日)西太平洋又有另一個颱風生成,屆時若成颱,將是今年第7號颱風「蘭恩」(Lan),路徑可能往日本東方海面掃過,不影響台灣。對此,氣象專家賈新興也表示,未來10天,至少還有2個颱風生成的機會。賈新興今(5日)稍早在臉書發文指出,「2023年1月到8月颱風生成數,今年截止目前今天(5日)為止,只有6個颱風生成,氣候上1月到7月平均生成數7.9,氣候上8月有5.5個颱風生成,1到8月氣候上為13.4個生成。」賈新興昨(4日)曾表示,下周三、四西太平洋有另一個颱風生成的機率,有機會發展成今年第7號颱風蘭恩,初步研判路徑可能會往日本東邊海面掃過,離台灣比較遠,因此不影響本島,惟後期預報不確定性略高,需留意最新預報資訊。此外,氣象局預報員官欣平也表示,由於目前進入主要颱風季,因此颱風頻繁生成並不意外,尤其台灣附近低壓槽常會有低壓消消長長,下周比較遠洋或中緯度地區會有低壓生成,至於變成熱帶低氣壓或颱風的變數仍大,不過這些跡象顯示現在進入颱風活躍期。
颱風瑪娃離開「它還在」!鄭明典曝1圖示警:要出梅了
颱風「瑪娃」持續往東北方向前進,受到外圍環流影響,台北、桃園、新竹、宜蘭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機率,至於未來降雨情況如何?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台北高空目前已轉為東風,若是颱風遠離仍持續吹東風,意味著要「出梅」了!鄭明典在臉書發文分享,冬季高空盛行西風,氣象上的「熱力風」關係回推,西風的北側是冷空氣、南側是暖空氣,轉成東風表示暖空氣在北、冷空氣在南,那通常是副熱帶溫暖起來,是季節轉變的特徵,「所以台北高空『持續維持東風』,通常也隱含鋒面不容易再接近,要『出梅』了!」鄭明典曝1圖示警,如若颱風遠離仍持續吹東風,意味著台灣今年的梅雨季將提前結束。(圖/翻攝自鄭明典臉書)鄭明典說明,台灣開始吹起東風可能是受到颱風影響,若是颱風遠離仍持續吹東風,「那就有可能代表今年梅雨的活躍期或強降雨期的條件已經北移了!」意味著今年的梅雨季將提前結束。究竟民眾苦盼已久的春雨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央氣象局說明,梅雨的重要推手就是「夏季季風」,隨著時序進入夏季日照不斷增加,促使陸地回溫的速度比海洋快得多,如此一來海洋和陸地之間吹的風會開始轉向,形成大範圍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季風」,在東亞地區,受到海陸分佈的位置和科氏力的影響,夏季季風的風向吹到台灣剛好是西南風。氣象局解釋,夏季季風從西南方的洋面上帶來溫暖潮濕的空氣,使得大氣底層明顯增暖、增濕,因此5、6月梅雨季的降雨型態會與先前截然不同,「梅雨季的開始,可以說是季節轉換的重要指標」,反應了夏季季風的建立、鞏固,所以「『梅雨』從來就不是只有細雨綿綿,而是會出現高度致災的強降雨!」
印度洋摩卡氣旋最強對流「黃帶黑」 鄭明典示警:可能有大災情
印度洋日前出現今年第一個熱帶氣旋,命名「Mocha」(摩卡),目前仍在持續增強中。對此,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分享雷達回波圖,指摩卡氣旋就是颱風,「黃色帶黑已經是氣旋最強對流(最低雲頂溫度)的代表了,這樣的訊息應該足以讓受影響地區提高警戒層級」,尤其該區基礎設施不足,可能造成大災情。鄭明典在臉書分享雷達回波圖,並在貼文中提到,「摩卡氣旋這就是颱風,印度洋區稱『氣旋』!黃色帶黑已經是氣旋最強對流(最低雲頂溫度)的代表了,這樣的訊息應該足以讓受影響地區提高警戒層級,但該區基礎建設較不足,可能還是會有大災情!」另外,鄭明典今(13日)也在臉書公布今晨太陽「日冕物質拋射」畫面。鄭明典受訪時指出,最近太陽活動周期接近活躍期,今天清晨7點50分左右,太陽出現C級和M級閃焰,M級的強度不容小覷,僅次X級閃焰,而今晨閃焰伴隨太陽「日冕物質拋射」現象,出現長延時M級閃焰,時間約1個多小時。鄭明典說明,這次太陽「日冕物質拋射」大噴位置在右側,對地球較無影響,若靠近地球拋射,可能會干擾無線電通訊,甚至可能影響衛星運作。據了解,最近一次M級太陽閃焰發生的2022年2月,當時曾摧毀近40枚星鏈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