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床
」 離岸風電 達德能源 漁場 風場活體龍宮貝12萬賣出!他揪「這疑點」檢舉漁民 宜蘭縣府回應了
宜蘭1名林姓漁民近日在龜山島外海捕撈到俗稱「龍宮貝」的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外界關注。據悉,該龍宮貝最後以12萬元賣出,買家要求漁民到捕獲龍宮貝的海域放生,後者今(24日)一早已依約野放。不過,前議員王浩宇質疑漁民疑似違法使用底拖網,已向相關單位檢舉。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了。林姓漁民原先受訪時表示,如果自己抓到綠蠵龜等保育類動物,一定馬上放生,但龍宮貝並非保育類,他以前也賣過1次,當時以6萬元售出,再說出海一趟來回要6、7個小時,光油錢就是不小的開銷,所以不可能把龍宮貝捐出或放生,會持續在網路上出售,希望價格不低於6萬元。林姓漁民釋出販售龍宮貝的消息後,陸續有5位買家喊價,分別出價6萬、8萬、11萬6千元、12萬跟16萬元。最後,林男選擇將龍宮貝賣給出價12萬元的買家,並透露對方很有愛心,是打算將其買下放生的,並要求他到捕撈到龍宮貝的海域放生,雙方昨晚完成交易,他也於今天一早出海,依約將龍宮貝放生。不過,王浩宇在臉書發文質疑,「貝類屬於底棲生物,已經檢舉漁民疑似使用底拖網,希望檢調徹查,是否違法捕魚」。對此,宜蘭縣政府回應,漁業署1977年起公告禁止拖網漁船於3海浬內作業;50噸以上之拖網漁船不得進入距岸12浬作業,縣府積極配合中央政策,輔導拖網漁船轉型,減少拖捕對海床造成破壞。據悉,林姓漁民的船隻未超過50噸,因此只要離岸超過3海浬就沒有違法。據了解,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臺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
403強震規模大於池上大地震! 「地面卻沒破裂」學者曝主因
花蓮403強震規模比2022年的918池上大地震還強,但卻未出現地面破裂的現象。對此,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王昱指出,7.2強震斷層帶位置很可能在東部外海,主震震央離陸地較遠,且地震深度較深,故花蓮港沿海地面最大抬升高度僅有約45公分左右,遠低於2022年池上地震的1公尺高度,所以沒有地表破裂,算是不幸中的大幸。4月3日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強震,至今主震加上有感餘震逾900起,但這起強震的發生原因至今未明,也無法確認是哪一條斷層帶造成,對此王昱認為,實際是哪一條斷層破裂導致這次的地震,還有待進一步確認,從目前的資料研判,403強震應是海岸山脈下的一條斷層破裂所導致,該斷層從花蓮鹽寮村附近外海往北,延伸到花蓮和平村外海一帶,地下主要斷層破裂則集中在花蓮市到立霧溪以北的區域,估計長約45公里以上,但和米崙斷層無關。王昱進一步解釋,403強震的震央最近20年地震規模都在6到6.5左右,沒有發生7以上的大規模地震,而且更特別的是,這次7.2強震並沒有發生地面破裂,反觀2年前池上地震有超過30公里的地表破裂;0206花蓮地震也有造成米崙斷層與嶺頂斷層沿線地表破裂。王昱也分析,原因很可能是7.2強震的斷層帶位置在海上,離陸地較遠,加上震央深度較深,所以就沒有造成陸上的地表破裂,只有花蓮港沿海地面出現40到45公分抬升,往南延伸到鹽寮附近,往北到花蓮和平附近,而且45公分的地面抬升並不大,以921為例,沿斷層出現2到3公尺以上的抬升;2022年918池上地震的抬升最高也有超過1公尺;甚至今年元旦的日本能登半島大地震,海岸抬升更達到4公尺,因此算是不幸中的大幸。至於海底的地表抬升多少,以及是否有海底海床上的斷層破裂,則需要進一步的海上調查與科學研究。
全球最大冰山A23a「面積約等於南投縣」向北漂移中 1兆噸水恐融入海洋
全球最大、最古老的冰山A23a面積約為4000平方公里,與台灣的南投縣差不多大,而在停留於南極海底30年後,科學家最近發現,它正在向北快速漂移,其內含1兆噸的淡水可能沿途融化到海洋中。根據《法新社》(AFP)的報導,探險隊船隻在近日靠近這座大冰山,巨大的裂縫和冰山邊緣的美麗藍色結構成為了視線焦點,探險隊隊長斯特拉坎(Ian Strachan)表示,當時高達4公尺的巨浪「猛擊」了冰山壁,使得部分冰塊掉落,也摧毀了一些拱形結構。報導指出,A23a厚達400公尺,是於1986年自南極洲西部的菲爾希納隆尼冰棚(Filchner-Ronne Ice Shelf)崩裂,停留在附近的海床上約30年,而它在2020年首度被發現開始漂移,近期又受到強風、洋流影響,目前正在象島(Elephant Island)和南奧克尼群島(South Orkney Islands)之間加速漂流,已經通過了南極半島的北端。探險船上的首席科學家安德魯(Andrew Meijers)提到,每年都會有1至2座大冰山破裂,這種「笨重的野獸」(指冰山)的移動速度比步行還慢,A23a的移動路線與之前2座大冰山A68和A76大致相同,將沿著稱為「冰山巷」(iceberg alley)的路線經過威德爾海(Weddell Sea),穿越南極洲半島東側。安德魯進一步提醒,冰山在移動時,沿途會分解成更小塊、融化進大海中,而這可能阻礙海豹、企鵝等動物的覓食路徑,也讓漁船難以在該地區航行。
關西機場將沉沒!地基軟如「溼海綿」 專家:2056年被海吞噬
人類史上第1座填海造陸機場的日本「關西機場」面臨沉沒危機。將在今年9月4日啟用滿30年的關西機場,因建於水深18公尺的「柔軟黏土層」,30年來已下沉約3.7公尺,有專家預測關西機場可能在2056年被海淹沒。每年載客數超過2800萬人次的關西機場,總建設費超過新台幣6000億元,其建造時間雖僅花費5年,卻有接近台灣桃園機場面積的1067.7公頃,還有專用的發電廠供電,若加上建造計劃提出時間,整座機場從提出到啟用總共耗費29年,落成後更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譽為「新世紀的豐碑」。關西機場海拔高度持續下降。(圖/達志/美聯社)但這座被認為人定勝天、建造在1.8億立方公尺土堆上的工程奇蹟,不只每年都在下沉,速度更超出當初預料,第1座人工島至今已下沉3.73公尺,1年平均下降6公分;第2座人工島2007年啟用至今下沉5.36公尺,平均1年下降22公分。機場中心的下降速度較人工島的2端更快。(圖/達志/美聯社)工程師當初預測機場會在50年內均勻下降,並在下降至海拔約3.9公尺時維持穩定狀態,未料機場實際只花6年,就下降到當初預設的臨界值,當局為此雖砸下約新台幣46億多元改建防波堤,但部分專家擔心為時已晚,更有專家預測機場將在2056年被海水淹沒。目前關西機場正以「各區域不平均」的情況持續下沉,其中機場中心下降速度更快,而當局為解決「本質上像溼海綿」的地基問題,預計在海床上鋪設220萬根含有沙子的管柱以「撐起」地基,從根本上解決下降問題。
日本能登7.6強震過後 石川85公里海岸線被「擠出」240公頃陸地
日本石川縣能登地區於1日發生規模7.6地震,目前確認已有126人死亡,210人失蹤。而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的調查指出,由於強震的關係,地殼往海洋的方向擠壓200公尺,結果在石川當地85公里海岸線中,突然出現240公頃的陸地。名舟漁港附近海床上升情況。(圖/翻攝自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指出,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日前透過地球觀測衛星進行計算,發現能登半島北側沿岸中,有85公里長的地區出現大片海床隆起的現象,珠洲市至輪島市一帶約50公里的沿岸地區出現240公頃的土地。輪島市附近海床上升情況。(圖/翻攝自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報導中也提到,其中以名舟漁港、輪島市、皆月灣周邊最為明顯,輪島市、皆月灣地表上升高度甚至有4公尺之多。而珠洲市長橋町當地漁港的海床裸露程度也十分嚴重,設置在當地的海嘯觀測計直接無法運作。皆月灣附近海床上升情況。(圖/翻攝自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廣島大學地理學副教授後藤秀昭表示,過去能登在數千年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改變地形的大地震,這次同樣發生了類似的大地震。報導中也提到,根據國土地理院分析航空照片所得的海嘯災害情況,珠洲市的浸水區域面積高達約130公頃,但當中有部分區域因為雲層遮蔽的關係,尚無法確認整體房屋倒塌等災情。石川縣珠洲市海岸,海床有明顯上升,過往設置的步道已經無法觸及海水。(圖/達志/美聯社)
離岸風電力拼國產化 明年3GW招標新增「風機葉片維修+海底電纜」評分項目
風力發電是2016年蔡政府上台以來規劃的重要綠色能源,特別是離岸風電,去年共有 3GW的併網容量分配給五個風場,第二輪招標也將在明年啟動,預計會釋放3GW的離岸風電資源,業內人士透露,這次投標評分新增了自己維修風機葉片與海底纜線項目,希望鼓勵這兩項本土化經營,確保台灣的供電韌性。海纜通常掩埋在海床下2公尺左右,但塔架與纜管道相交處,常有沙刷及渦漩,環境比陸上複雜很多,導致海纜容易故障,海纜等於是離岸電網的生命線,但台灣過往沒有生產技術,日前電線電纜大廠華新麗華(1605)才剛與丹麥NKT集團旗下「NKT HV Cables AB」合資設立公司,首座海底電纜廠9月底在高雄開工,成為台灣唯一生產離岸風電海底電纜的廠商。但政府希望相關產業越多越好,也包括風機的葉片維運,除了台灣有颱風侵襲,其他包括沙塵、雨滴及鹽害腐蝕等,都可能造成發電效能低落甚至停機,所以風機葉片的檢修服務也很重要。據了解,風電區塊開發3.2期預計明年初將投標,本次包括2028、2029兩年共3GW離岸風電併網量將釋出,離岸風電相關業者協會本周與產發署高層座談,針對3.2政策如何修正並促使產業國產化。而本次規則新增項目就是風機葉片運維及海纜等,產發署的方案顯示,葉片若能全在地生產及運維可得18分,未來20年是否能由台灣團隊運維則占了4分;海底電纜過去沒有在台灣本地生產,但考慮到該項目的重要性,這次政策新增了台灣本地生產部分,能做的話就加14分。此次招標,競標者需要獲得70分以上才有機會,而得分越高,獲得的併網量也越大。政府官員透露,此次政策中必須執行的包括水下基礎、機艙組裝、葉片等在之前階段已經相對成熟的項目。另外,也會考慮塔架、變壓器、葉片樹脂、配電盤等之前階段可選擇的項目。
淨零排放大限在即…中油、台電2025啟動「碳捕捉與封存」技術驗證
2050年淨零排放大限在即,中油、台電啟動「碳捕捉與封存」(CCS)先期計畫。環保署專案小組25日初審通過,中油提出的小規模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計畫,預計2025年起在苗栗老舊氣田鐵砧山,每年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作為首個試驗封存場。環評委員認為應給予試驗機會,建議強化地震模擬分析及二氧化碳洩漏緊急應變機制後通過。台電則計畫在台中火力電廠進行碳封存試驗場,已於今年3月通過環評,同樣預計2025年灌注,初期每年只有2000噸,逐步增加,長期未來則瞄準台西盆地外海,將有137億噸龐大儲存量。估2050年需建構3700萬噸能量「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是捕捉電廠、工廠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陸運、管線或海運運輸,再打到地底下2至3公里的碳封存場儲存。國發會預估2050年,我國因應淨零碳排需求,至少要建構3700萬噸的碳封存能量才夠。目前在美、加、挪威等國都已有商業封存實例,日本也於北海道苫小牧的地底下1至2.4公里,注入30萬噸碳封存示範。經濟部能源局因此推動台電、中油積極進行碳封存示範驗證計畫,預計2025年啟動灌注,成功後再擴大場域。環保署昨天就中油「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4次變更內容對照表」,舉行專案小組審查會議。中油表示,該計畫基地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梅南西段,碳封存灌注試驗計畫時程預計執行3年,二氧化碳灌注量每年10萬噸,總灌注量為30萬噸。中油說,配合國發會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規畫在2030年達到460萬公噸,希望透過小規模注儲試驗計畫,驗證使用系統及風險評估的適用性,作為後續商轉計畫相關經驗指引,以因應我國減碳的目的及需求。中油擬西部濱海尋找長期場域中油表示,鐵砧山儲油氣歷經30年天然氣開採,氣源枯竭,剩餘空間轉作碳封存區域相當適合。另外也評估苗栗永和山天然氣田,二氧化碳注儲及環境監測具有可行性,長期則往台灣西部濱海地帶,尋找長期碳封存場域。環委多認為中油的方案規模小、二氧化碳造成的危害有限,但仍要求中油補充地質結構圖及地下油氣分布殘留情形,也應加強二氧化碳洩漏的緊急應變措施。專案小組初審結果將再送環評大會確認。台電則在2014年投入台西盆地地質研究,確認台中彰化交界大肚溪口附近,具有可供二氧化碳封存的深部鹽水層,因此選擇當地台中火力發電廠作為首個二氧化碳試驗封存場。台西盆地封存量可到137億噸台電表示,當地已在進行試驗井挖井工作,埋藏深度約地下3公里,預計2025年開始灌注試驗,初期每年少量2000噸。目標2035年,改成可存百萬噸的碳封存場,從2025到2035年之間,則進行地震、地層結構、灌注技術資料收集驗證。最終目標,台電說會放在新竹至台中的外海「台西盆地」,預估已知有3個儲集點,封存量約可到137億噸之多。未來會先埋陸底地底,再逐步往海床地底下打井找深埋點。此外,對於721斷氣導致大潭、海湖電廠少掉全台1成電力,差點大停電,中油昨日提出檢討改進方案,表示未來台中接收站儀控插槽將改成無插槽式電源供應器,在完成替換前,短期安排24小時儀電人員進駐輪班看守,並於8月底加裝電流隔離裝置防範。
危機48小時!杜蘇芮來襲 天使輪漏油恐引發生態浩劫
帛琉籍貨櫃船「天使」20日因船體進水傾斜,在21日上午沉沒,導致船上數百個空貨櫃漂流在海上,如今隨著中颱杜蘇芮來勢洶洶,近500噸的抽油作業也面臨「危機48小時」。若不把握時間搶救,油料外洩恐引發生態浩劫,後果不堪設想。由於「麥寮海洋號」除污船比較適合在港內除油污,因此若遇外海天候不佳,海象、風象超過5級,恐難以除污。屆時,若500噸油料外洩,不僅旗津、大鵬灣、小琉球、墾丁遭殃,油污還可能順著颱風往西流,澎湖海域也將面臨風險。外界質疑,有關當局第一時間為何不先將船隻拖帶到旗津海岸抽油,讓抽油作業更容易,但內部消息也透露,此舉已先被海委會海保署及高雄海洋局紛紛否決,擔心過程若破壞到船隻,也會造成外洩,恐讓整片旗津海岸陷入無底深淵。但海洋界卻認為,沉沒點如今距離旗津不到3海浬,一旦油污擴散,依目前貨櫃南漂路徑研判,首當其衝的就是整條旗津海岸線,接著高雄港二港口、小港區鳳鼻頭漁港、林園區中芸漁港、屏東縣新園鄉鹽埔鹽港、東港鎮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小琉球,甚至遠到墾丁都將遭殃。對此,高雄港務分公司則解釋,經過河海專家評估,天使輪在水下37米深處坐底,向右傾斜3度,船體相對穩定,且該區水域海床平坦,受颱風侵襲海流造成船體斷裂的風險不高。此外,天使輪船員棄船前已先行關閉油閥,右舷氣孔於23日封堵完成,目前也已協調「麥寮海洋號」進駐高雄港除污。但海洋界也駁斥稱,天使輪宣布棄船求援,凸顯船隻已很危急,不去旗津海岸抽油,反而拖帶進高雄港,無異「捨近求遠」。
泰坦號揪團下海看鐵達尼釀「災難性內爆」 發現「疑似人體殘骸」
一艘由海洋之門探險公司(OceanGateExpeditions)所提供的觀光潛艇,在揪團遊覽鐵達尼號沈船殘骸的過程中,整艘潛艇在北大西洋突然失聯,結果傳出該艘潛艇發生了「災難性內爆」,裡頭5名身價非凡的旅客傳已全死亡。而綜合外媒報導,美國海岸防衛隊除了已在鐵達尼號沉船位置附近發現殘骸,美國時間周三(28日)更宣布,已在內爆的殘骸裡,找到疑似5名罹難者的人體殘骸。回顧「泰坦號」的失事過程,本月18日有5名乘客,搭乘「泰坦號」觀光潛艇,下潛北大西洋,一行人想要探索鐵達尼號船骸,但下潛約1小時45分後,整艘潛艇就失聯。由於泰坦號上的旅客,身價非富即貴,5名旅客包括58歲英國億萬富豪暨探險家哈定(Hamish Harding),及48歲巴基斯坦富商達武德(Shahzada Dawood)與其兒子蘇里曼(Suleman Dawood)。另外還有77歲法國海洋學家暨鐵達尼號專家納若萊(Paul-Henri Nargeolet),跟「海洋之門探險」美籍創辦人暨執行長,同時也是潛水器駕駛拉許(Stockton Rush)。失事消息傳出後,美國海岸防衛隊在「泰坦號」沈船處附近的海床上,發現「疑似人體殘骸」的物體,軍方將針對現有船體及各項證據進行分析。而從打撈上岸的船體碎片,可見到設計在海床著陸用的金屬墊木,還有糾纏的電線,與其他安裝在船體內等東西。
50年前受困大西洋底84小時 英國男回憶:潛艇失聯太恐怖
海洋之門探險公司派出的鐵達尼號殘骸觀光潛艇「泰坦號」持續失聯,引發外界關注。很多人會很好奇,為何潛艇失聯就這麼嚴重,一名曾經在大西洋海底受困超過84小時的英國男子,在回憶起那段往事時,也是直呼「超級可怕」。根據《irish examiner》報導指出,現年85歲的馬林森(Roger Mallinson),回憶起1973年受困海底的事情時,仍然心存餘悸。他表示當時與柴普曼(Roger Chapman)搭乘的小型潛艇,負責在海床上鋪設橫跨蝦陽的電話電纜,但小型潛艇卻受困在愛爾蘭外海480公尺深的大西洋海底。馬林森表示,當時在船上並沒有足夠的食物,也沒有足夠的電量,他必須與夥伴分配資源。而值得一提的是,好在在執行任務前,馬林森因緣際會下多拿了一個氧氣瓶上船,這才讓船內的空氣得以支撐眾人使用。在歷經84小時後終於平安獲救,而這也是史上最深的一次救援行動。針對這起意外,馬林森表示,他無法理解為何泰坦號並沒有發送任何求救訊號「這是一個嚴重的事情」,面對無法發送訊號的泰坦號,馬林森認為船上的成員可能發生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如果是機械故障的話,馬林森認為,泰坦號上面的成員應該要散布在潛艇周圍,並且透過不斷敲打的方式來發送聲音出去。目前已知,泰坦號上面的成員有英國億萬富豪哈定(Hamish Harding)、巴基斯坦富商達武德(Shahzada Dawood)與兒子蘇里曼(Suleman),以及海洋之門執行長拉許(Stockton Rush)與潛艇駕駛員納若萊(Paul-Henri Nargeolet)。而泰坦號上的氧氣,僅夠他們使用至台灣時間周四晚間至周五凌晨這段時間。
這是什麼啊? 英國海灘驚見多顆神秘「白色大腦」沖上岸
這是什麼啊?近日一對夫婦在英國一處海灘遛狗時,發現了多顆像白色大腦的神秘物體,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一些人推測這只是海浪泡沫,也有人覺得是螺卵。據《鏡報》報導,近日在英國各地海灘出現了「白色大腦」,像是科幻電影中會出現的東西,一對夫婦在阿伯弗勞的海灘發現那種物體;有目擊民眾說,他們上周在安格爾西的海灘也有看見一樣東西,這讓大家都摸不著頭緒。謎樣物體的照片在社群曝光後,大家紛紛給出意見,有一些人推測這只是海浪泡沫,也有人覺得是海螺卵膠囊。據了解,野生動物基金會稱,海螺生活海床上,牠們產卵後,一旦孵化,這些空卵囊球會被沖上岸。報導稱,英國彭布羅克郡海岸,去年也出現群稀有鵝頸藤壺,這在一些歐洲國家被視為美味佳餚,但牠長長的粉紅色觸手,被有些人看作是外星人。72歲的瑪英格利斯(Marilyn Inglis)在去年發現這種類外星人。格利斯說,「我們只是站在那裡看了一下,它看起來像外星人,我給很多人看了照片,但似乎沒人知道它是什麼。」
海邊驚見「走路鯊」陸地趴趴走 科學家:全世界僅9種
大自然真的是無奇不有,近日一群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Guinea)的海岸邊,發現了一種極為稀見的「走路鯊」,全世界僅有9款,同時也是科學家第首次發現這款鯊魚在「陸地上行走」。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這隻正在陸地上行走的鯊魚。(圖/翻攝自推特)從影片中可見,這隻棕褐色且擁有黑色斑點的魚,拖著身體走在海岸邊,像是一隻縮小版的笨重海獅,不過這可是一款會走路的鯊魚,今年5月份,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這隻正在陸地上行走的鯊魚,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種「會走路的鯊魚」名為肩章鯊(epaulette shark)。澳洲科學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現這隻正在陸地上行走的鯊魚。(圖/翻攝自推特)肩章鯊又被稱為斑點長尾鬚鯊,體長約90公分,於西太平洋發現,主要生活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洲北部海域,普遍出沒於珊瑚礁的淺水帶;最大的特色是能夠在低氧的環境中,使用魚鰭「步行」尋找獵物,牠們以蝦、蟹以及小魚等生物為食,通常只在清晨和黃昏捕獵,目的是避免被掠食者攻擊,不過肩章鯊對人類不具威脅性,若是在海灘上遇到牠們也無須緊張。肩章鯊最早可追溯到6600萬到1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過去900萬年間不斷進化,相較於其他鯊魚,演化速度可說是相當快,這也讓牠們更易於適應外在的環境改變,儘管肩章鯊時常行走在海床上,還能在低潮時離水在珊瑚礁上行走,但這卻是第一次發現牠們走上陸地,讓科學家們可是讚嘆不已。
搜奇/海邊撿到怪石竟是「世上最毒魚」 他伸手逗弄一查慶幸逃過死劫
炎炎夏日,到海邊或河邊戲水消暑可是個不錯的選項,但是海裡暗藏危險的生物,一不小心都可能因此受傷。澳洲有一名男子到海邊戲水,期間發現一顆怪石頭,因此便伸手進海裡撈,發現牠竟是一隻海底最危險、「世上最毒的魚」!岩石中發現一塊怪石頭,沒想到竟然是一隻魚(圖/翻攝自@Jeffrey Coleman TikTok)來自澳洲的朱利亞諾(Juliano Bayd)熱愛大海,他在7月19日於海灘散步時,不小心踩到「一顆石頭」,抬腳看才發現那是某種生物,立刻興奮地伸手逗弄,並且拍攝TikTok影片詢問「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嗎」?石魚近看魚身有刺且凹凸不平,看起來就像是一顆石頭。(圖/達志/美聯社)從影片中可以看到,朱利亞諾當時正在布里斯班(Brisbane)以東一座小島的海灘上散步,「我穿著沙灘鞋,不小心踩到牠的頭,之後才把牠安置到其他地方」,當時,朱利亞諾以手指戳毒鮋下巴,讓魚兒看起來就像在說話,臉龐距離這個危險生物僅幾公分。朱利亞諾事後看見粉絲警告,上網查詢才知道,那竟是許多專家公認「世上最毒的魚」石魚(stonefish),而他也坦言,當時根本什麼也不知道,事後想起來,深感自己「真的非常幸運」。石魚近看魚身有刺且凹凸不平,看起來就像是一顆石頭。(圖/達志/美聯社)另外據《每日郵報》報導,2020年,同樣來自澳洲的男子傑佛瑞(Jeffrey Coleman)也曾上傳類似影片到抖音上,只見當時他至海邊遊玩,漫步期間發現海中有一顆看起來怪怪的石頭,便伸手進海裡撈,只見牠竟然是一條魚,外表卻偽裝成石頭,完全融入周遭的環境,傑佛瑞接著表示「這是一條石魚」。根據傑佛瑞表示,「我幾乎站在牠的身上,唯有頭部才有刺,讓我們撿起來看看」,只見他將手伸到石魚底下,緩緩的將牠撈了起來,近看魚身上的刺凹凸不平,看起來就像是一顆石頭,而鰭肢則呈現紅色,隨後又將牠放回海裡,事後建議民眾千萬不要模仿。石魚因外型又被暱稱「毒鮋」,其背鰭呈現針狀,上頭佈滿分泌毒液的腺體。(圖/達志/美聯社)根據《鏡報》等外媒報導,石魚因外型又被暱稱「毒鮋」,其背鰭呈現針狀,上頭佈滿分泌毒液的腺體。石魚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魚類之一,其中代表品種為玫瑰毒鮋。石魚在澳洲又分為礁石和河口兩種,通常生活於西海岸、昆士蘭州南部和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是動物界的偽裝高手,能夠像石頭一樣「潛伏」在海床上,等待獵物上門,背上的刺甚至能抵禦鯊魚或其它捕食者的進攻。如果人類被螫傷,釋放的毒液會導致暫時性癱瘓症,若未立即治療,不到1小時就能殺死成年人,但也有可能感受劇烈疼痛持續數日,其他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肌肉麻痺、休克及心臟衰竭。
三接沉箱破裂又出包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四接還要繼續嗎?
藻礁公投推動聯盟今(13)日聲明指出,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三接)的包商放到水下的30座沉箱中,截至六月已有15座的本體破裂,混凝土大面積剝落、鋼筋嚴重外露等,將危及三接工程安全;聯盟表示,三接工程近來接連發生多起事故,造成3人死亡、近6000平方公尺藻礁受損,中油應調查追究沉箱廠商有無偷工減料、要求重作。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指出,皇昌、泛亞工程團隊生產179座沉箱,30個已放到三接案港區北防波堤段水下,其中,有15座本體結構破裂,混凝土大面積剝落、鋼筋嚴重外露等,將危及三接工程安全。聯盟表示,2019年12月,中油三接於台北港的沉箱貯存作業,發生3死4傷的工安事故;2020年3月,三接工作船東坪8號擱淺,導致5800平方公尺藻礁受損;同年11月三接工作船昭伸26號擱淺,導致110.29平方公尺藻礁受損。兩次擱淺事件,因管控失當,於2022年4月遭監察院糾正。詎料,中油並未審慎把關,竟「又」發生嚴重的工程品質問題。聯盟表示,本次因混凝土強度不足以致大面積剝落以及鋼筋嚴重外露等重大缺失,若查驗、測試或檢驗結果不符合契約規定者,機關得予拒絕,廠商應於限期內免費改善、拆除、重作、退貨或換貨。本件中混凝土強度不足,不僅影響結構強度,甚至危害日後海堤之安全,顯然無法減價收受,中油應命廠商「拆除重新施作」。且若施工廠商係擅自減省工料,應屬情節重大,中油應以書面通知廠商「終止契約」或「解除契約之部分或全部」,且不補償廠商因此所生之損失。至於刑事責任部分,若中油明知廠商未依設計施工或是明知工程偷工減料,竟仍予以估驗,報請付款,則可能涉嫌「圖利」罪嫌。聯盟指出,本件有瑕疵的沉箱,不論是拆除重作,或是進行瑕疵修補,勢必造成海床擾動,影響周遭藻礁生態系,所以未來不論是採取哪一種補救措施,中油都應該詳細評估工法,避免周遭生態再次受害,且應公開所有資訊接受民眾檢驗,以符合中油三接工程之環評承諾。此外,針對尚未投放之沉箱,亦應全面檢測,避免瑕疵再次發生。「海事工程極易傷害海洋生態,目前爭論中的協和電廠附屬工程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亦因填海造地14.5公頃引發爭議。」聯盟聲明指出,藻礁公投連署達標後,尚未投票,政府即提出「不造地」承諾,主動取消中油三接21公頃造地工程,可知設置接收站不一定要填海造地,台電應比照中油三接,提出「不造地」方案。
澳洲西海岸發現「地球上最大植物」繁殖4500年 面積是曼哈頓3倍
澳洲西海岸在海底發現佔地面積達2萬個足球場,同時是「地球上最大植物」以及「最古老的植物」,這款海草歷經至少4500年繁殖,從1顆種子長成一片180平方公里大小的海草田,足足是美國曼哈頓的3倍。《美聯社》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英國科學期刊《皇家學會報告生物科學版》(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於1日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澳洲西海岸發現這款「澳洲海神草」(Posidonia australis)。科學家在澳洲海岸發現世界上最大植物,據信是從1顆種子經過至少4500年繁殖,長成現在的樣子。(圖/翻攝自澳洲西澳大學網頁)根據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生物科學與海洋研究所(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Oceans Institute)演化生物學家辛克萊(Elizabeth Sinclair)表示,研究團隊為了深入了解澳洲西部鯊魚灣(Shark Bay)海草草甸(seagrass meadows)的基因多樣性,從2013年起執行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偶然間在伯斯(Perth)北方約800公里的鯊魚灣發現這片澳洲海岸常見的「澳大利亞海神草」,研究人員於是蒐集鯊魚灣各處海草,檢視1萬8千個基因標記,從每個樣本創造出「指紋」,沒想到答案竟讓研究團隊大吃一驚,「結果竟然只有1種」!澳洲「千年古草」生長逾200平方公里。(圖/翻攝自UWA News推特)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澳洲西澳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海洋生物學家艾奇洛(Jane Edgeloe)表示,科學家取得樣本,比對海床上海草的DNA之後,證實這片海草其實是單一有機體。辛克萊還補充,「它似乎韌性極佳,歷經差異極大的溫度和鹽度、極亮光的環境,這些對大部分植物來說通常會造成高壓」。研究團隊發現,這株「澳洲海神草」利用地下莖的方式擴展,地下莖每年最多可生長35公分,研究團隊估計,這株「澳洲海神草」至少花了4500年的時間才擴展到如今這樣的樣貌。
北海道沉船「再尋獲3具遺體」 日媒爆:出事船隻疑40年渡輪改裝
日本北海道23日發生觀光船沉沒的事件,一艘載有26人的小型觀光船,於知床半島近海發生持沉船意外,搜救行動進行中,繼先前尋獲11名乘客遺體,昨(28日)又有3具遺體被尋獲,該事件死亡人數增加至14人死亡。事故相關調查也在持續,海上自衛隊今(29日)在海底發現疑似沈船船身,媒體則接獲爆料,指出沉沒的觀光船其實是經過改造的40年以上老船。綜合《朝日新聞》等日媒報導,原本截至25日為止,搜救隊已經尋獲11名沈船事故罹難者遺體,昨日事故附近海域,搜救隊再度發現3名男性遺體,海保單位目前正在確認其身份。日本海上保安廳正在尋找沉沒遊覽船乘客。(圖/翻攝自NHK推特)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掃雷大隊使用水下攝影機、海上保安廳亦出動測量船聲納探索海床,相關人士透露,掃雷艦今日上午在喀什尼瀑布(カシュニの滝)附近區域海底約100公尺處,發現疑似為沉沒觀光船之船身,上有清晰可辨識的Z、U、I文字,與沉沒的船隻「KAZUI」名字大致相符。隨著調查進行,事故細節逐漸清晰,《朝日新聞》報導,一名船公司職員透露,因為KAZUI觀光船並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回來,該職員便使用無線電聯繫船長,一開始船長語氣還算平靜表示,船隻在喀什尼瀑布出意外,沒想到船長很快就開始崩潰,著急告知「我們快沈船了」,接著還聽到他大喊「快穿上救生衣!船快沉沒了,船首進水,引擎不能動了」。《朝日新聞》也接獲民眾爆料,指出沉沒的「KAZUI」觀光船,最初是一艘40年前就已建造的渡輪「光8號」,原本僅行駛於平穩的瀨戶內海,結果竟被拿來改裝成遊覽船,即使船身底部已經做過加重處理,以便提升穩定度,應付風浪較大的知床海域,怎料還是抵擋不了大浪侵襲。
爭取黃金10秒 逾600公里地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啟用
台灣地理位置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地震次數頻,地震也可能引發海嘯,由NEC台灣協助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建置「台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自去年7月起陸續完成長達620公里海纜及系統安裝,經試運轉已經在12月正式啟用,將有助於氣象局在台灣東部發生地震時爭取至少10秒預警時間。這套台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從宜蘭外海延伸到屏東縣枋山,一共舖設總長達620公里的海纜。自去年7月完成海纜舖設及地震與海嘯觀測系統安裝,10月中完成運轉測試,12月正式啟用,這套系統將可以為氣象局爭取至少10秒的地震預警時間,並為沿海地區創造20到30分鐘以上的海嘯預警時間。海纜長度超過600公里的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北起宜蘭外海,南至屏東坊山,可以為地震預測多爭取10秒時間。(圖/氣象局)NEC台灣總經理賴佳怡說明,此次所佈建的海纜,安裝深度在水面下5,800公尺的海床,長度達620公里自宜蘭外海,一路綿延穿梭經過花蓮、台東至屏東的外海,再上岸接入屏東枋山的海纜陸上監測站。NEC集團在全球舖設的海底電纜超過25萬公里,長度可以繞地球6圈,逾40年的經驗正是有能力承接此案的主因。氣象局表示,目前已經在全台建置超過700個地震監測站,密度是全球之冠。根據統計數據,有7成的地震發生在東部外海,因此決定在東部海域建立防護網,這套系統環繞了半個台灣,氣象局已經在2011年完成第1期的地震與海嘯觀測系統建置計畫,在宜蘭頭城起延伸至外海45公里,建置1座水下287公尺的海底即時觀測站。2015至2017年完成第2期計畫,再向南延伸70公里,更新1座與新增2座即時觀測站,工程的深度在水下2,732公尺。第3期則以屏東枋山為登陸點,往南繞過屏東半島,沿著台東及花蓮外海一路往北行,與第1、2期系統接合,興建的海纜長度就有600公里,共新增6座即時觀測站,工程深度海面下5,800公尺。
波羅的海下發現二戰寶藏 揭開價值162億琥珀屋謎團
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超過70年,不過據《太陽報》指出,波蘭潛水員近期發現二戰遺留的德國船艦,可能成為納粹時期寶藏琥珀屋(Amber Room)謎團的解答。根據報導,代號為「Baltictech Group」的潛水團隊,近年來在波羅的海各處尋找著深藏在海底的寶藏,由於二戰時期,不少德國軍艦艇在波羅的海海域被盟軍艦艇擊沉,很多船上可能就藏有納粹急於運走的寶藏,如今能還躺在深海裡,等待世人發掘。潛水團隊發現被擊毀的德軍蒸汽船卡爾斯魯厄號殘骸。(圖/達志/美聯社)這個潛水團隊堅信波羅的海的海床上埋藏珍寶,於是在二戰前德國領地柯尼斯堡、戰後依「波茨坦宣言」,劃為前蘇聯的海港城市加里寧格勒附近搜索,在今年10月,他們果然發現德軍參與二戰、被俄羅斯戰機擊毀的蒸汽船卡爾斯魯厄號(Karlsruhe)殘骸。根據潛水團隊表示,「這艘船基本上算完整」,潛水人員發現了一些軍用車、瓷器和未知內容物的木箱。據報導,卡爾斯魯厄蒸汽船曾參與納粹為求逃離蘇聯紅軍攻勢、1945年發起的海上撤軍行動。這艘船艇從柯尼斯堡出發,裝載不少貨物和1083個人員,最後卻被俄軍擊沉,而船艇上的貨物,被外界認為,可能是納粹當時急於運走的寶藏,包括「琥珀屋」。 俄國後來還花費數十年修建了複製版的「琥珀屋」,成為當地著名旅遊景點。(圖/達志/美聯社)所謂的「琥珀屋」,是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宮殿的的葉卡捷琳娜宮內,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贈送給俄國沙皇,表達共同對抗瑞典的決心,鑲嵌達6噸重的琥珀與黃金裝飾,過去,歐洲人喜歡琥珀飾品,盛產於波羅的海地區的琥珀還被認為對疾病有神奇的治療功能,在17世紀的歐洲,琥珀被稱為「北方的黃金」,價格還比黃金貴12倍,而「琥珀屋」在1941年德軍佔領前,一直是蘇聯的著名旅遊勝地,甚至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俄國後來還花費數十年修建了複製版的「琥珀屋」,成為當地著名旅遊景點。(圖/達志/美聯社)不過德國在占領後,將「琥珀屋」分拆運往柯尼斯堡,1945年1月當地受前蘇聯和英軍炮火轟炸後就不知去向,據說,這艘船在回國途中受到了襲擊,沉到了波羅的海,當時前蘇聯宣稱是已被銷毀,專家表示,貨真價實的「琥珀屋」價值超過3.5億英鎊,約新台幣162億元,如今隨著這個潛水團隊的重大發現,也讓外界對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重拾關注焦點。
這麼深也有?汞污染無極限 全球最深海溝發現甲基汞存在
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有研究團隊成員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會對生物與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推測應該是死亡的魚屍所帶下來的。根據《Science Blog》報導指出,一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了甲基汞的存在。在過往,汞被科學家認為被限制存在於最深1000公尺左右,在馬里亞納海溝中發現甲基汞的存在,是完全打破過去的認知。而團隊透過汞同位素的方法,確認這些甲基汞是來自於水深400至600處的海床。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甲基汞一部分可能是自然生成的,但絕大部分都是人為活動汙染所造成的。同時,中國天津大學也在馬里亞納海溝中,深度5500至9200公尺的海床上發現甲基汞的存在。該團隊成員認為,之所以會在這出現甲基汞,應該是透過糞便、浮游生物的有機物下沉,才因此進入到海溝中。但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是體內累積大量甲基汞的魚死亡後,屍體一邊下沉、一邊分解,才讓甲基汞散落在馬里亞納海溝中。汞,又稱為水銀,在自然界會以「元素汞」、「有機汞」、「無機汞」三種型態存在。汞汙染對於自然界而言,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但在此之前,科學家都認為汞汙染僅存於海洋上層(1000公尺以上),這次的研究報告是完全打破科學家過往的認知。甲基汞屬於有機汞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有機汞形式,毒性最強,也具有生物累積性,動物接觸後無法被代謝掉,可以透過食物鏈的關係毒害動物,最終也傷害人體。如果動物體內累積過量甲基汞,會造成神經系統、心臟的危害,就連胚胎也會產生發育缺失的狀況。
Xpark遭控水母斷肢、魚類自撞玻璃 官方聲明:不實指控將採法律途徑
桃園青埔八景島水族館X park今年8月7日熱鬧開幕,預約場場爆滿。但有網友日前參觀後表示,館內魚類撞玻璃受傷,甚至水母斷肢等慘狀,猜測是館內缸器過於狹小,水族館疑似沒有好好照料海洋動物們,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對此,官方飼育部也出面一一回答民眾的質疑。Xpark表示,經營水族館產業不容易,生物會有受傷是正常的,但水族館絕對沒有虐待動物,Xpark說,3天前其實就有看到網友的負面意見,當時其實有想發聲明澄清,但經過內部討論協調後,統一於15日發出近千字聲明澄清,Xpark水族館內共有逾萬隻海洋生物,在照養管理上,因個體差異,偶爾會有受傷或適應不良之情形,將持續投入專業人力積極治療照護外,未來將加強巡館人力,對於入館民眾進行宣導,及改善正確生物知識的傳達方式。民眾指出,水母有斷肢慘況。Xpark水族館寬達9公尺的台灣大水缸是拍照亮點。另外也指出水母斷肢乃是自然界正常行為,也有少數民眾拍打玻璃、使用閃光燈,引起海洋生物驚嚇、造成體表摩擦傷。針對網友的質疑,Xpark也表示,未來會強化在社群媒體及現場活動上的教育傳播功能,避免有心人士於其他管道營造本館漠視動物權利之錯誤印象,另針對各類不實指控,如發生傷及商譽行為,本館也將採取法律途徑以維護自身權益。Xpark聲明全文:首先,感謝台灣民眾對 Xpark 生物的關注,顯見台灣在生命教育這一塊的成功,這是一件相當令人驚喜的事情。針對民眾對於館內生物健康所提出的眾多疑問,以下進行條列式的說明─1. Xpark 自始自終都並無虐待動物之情事,本館開館前恪遵相關法令規範,除申請合法之動物展演場域外,完全受政府主管機關督導並隨時接受查核,相關動物福祉與動物保育均嚴格自審並能接受外界考評。2. Xpark 共有逾萬隻海洋生物,在照養管理上,因個體差異,偶爾會有受傷或適應不良之情形。所有生物皆是生命,無論來源及大小,Xpark 均以最高標準悉心照料,亦在動物福利上投入大量資源。例如館內兩隻麥哲倫企鵝,來館前就有咬合不正、脊椎側彎之情形,目前已在專業飼育團隊的細心呼呵護下,已順利成長並與其他企鵝一同生活。3. 近日網路部分負面報導誤導民眾認知,扭曲水族館存在意義及從業人員的苦心,Xpark 對此深感遺憾。足顯 Xpark 對於教育傳播仍有待加強之處。例如花笠水母在野外休息時,習慣平貼於海床或攀附海藻上,看似無精打采,其實屬正常行為;體型較長的蛋黃水母,在獵食時容易造成觸手打結,待晚間休息時自然會鬆開,而水母斷肢在野生環境中,純屬生物新陳代謝之自然現象。這都是大自然生物不可思議的地方,人類習慣用自身角度看待事情,而這些人與生物不一樣的生活習性,正是 Xpark 欲傳達給民眾的資訊。另有少數遊客在觀賞時拍打玻璃、使用閃光燈造成某些較為敏感海洋生物驚嚇,造成體表摩擦傷之情形。 Xpark 將持續投入專業人力積極治療照護外,未來將加強巡館人力,對於入館民眾進行宣導,及改善正確生物知識的傳達方式。Xpark 未來會強化在社群媒體及現場活動上的教育傳播功能,避免有心人士於其他管道營造本館漠視動物權利之錯誤印象。針對各類不實指控,如發生傷及我方商譽行為,本館將採取法律途徑以維護自身權益。最後,再次感謝所有喜歡動物的每一位民眾對生物們的關心,各位的意見 Xpark都不會漠視,Xpark 的建立目標,承襲株式會社橫浜八景島的經營理念─透過生物散播笑容與感動到全世界,同時也期望可以透過水族館的建立親近海洋的管道,逐步發現海洋生物的困境,並在未來一點一滴的累積化成正能量,反饋到自然環境中盡一份心力。期許各位繼續與我們一同關注海洋生態,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