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復育
」復育瀕危蘇眉魚 「石斑大王」成功孵化3000尾
俗稱龍王鯛的蘇眉魚在台灣為第二類保育動物,根據台灣珊瑚礁協會過去20多年調查顯示,台灣周邊海域總數量不到30尾。被稱為「石斑大王」的戴昆財與屏科大產學合作,12日宣布人工繁殖成功孵化近3000條蘇眉魚苗。保育界樂觀其成,但預估到放流復育至少還要3至5年。蘇眉魚學名波紋唇魚,因雄魚額頭隆起,別名拿破崙魚、龍王鯛,成年魚可超過200公分、重達150公斤,壽命超過30歲,因性情溫馴不畏人,是潛水玩家最愛,台灣在2014年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第二類,禁止捕撈及買賣,2016年曾在綠島發生民宿業者捕獵當地一隻龍王鯛,引發保育界及水域活動愛好者譁然。戴昆財指出,從野生環境來到人工養殖場,是高難度挑戰,他邀請屏科大水產養殖系教授曾美珍共同研究復育與繁殖,團隊在人工環境中模擬野外生長必要條件,在適應新環境後,同時依據飲食習慣找到蘇眉魚最喜歡的食物,並添加有助生殖的營養成分。經過多年探索才終於突破,去年底成功孵化近3000尾魚苗,目前幼魚生長狀況良好,希望每年穩定產出1至2萬尾魚苗,為放流作準備,未來可帶動海底觀光,把台灣打造成一個「帛琉島」,讓大家來看蘇眉魚;不過放流牽涉到政府規畫保護區,作為業者跨出第一步,盼世界看到台灣技術,政府接續支持。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鄭明修說,蘇眉魚是海中明星,全世界都在努力復育,台灣努力30多年都沒有成功,今天蘇眉魚繁殖成功,代表保育手頭上有籌碼,但目前繁殖出來的蘇眉魚苗,就像溫室中的花朵,如果沒有經過馴化就送去放流,反而成為其他魚種的食物,而且為保證基因多元化,放流也需有許多規畫,蘇眉魚海洋復育可能再走3至5年都不容易成功,但若待其自然復育,可能2、30年都不會成功。
屏東海生館開放後場參觀 揭密海洋復育
屏東海生館繼公開海洋5萌友「脫單寶典」後,近日又祭出「魚你同行」限量開放遊客進入後場,除揭祕復育基地,更是向化身小魚兒保母的飼育員致敬,全館育有550種以上的海洋生物,自行繁殖占高比例,飼育員們功不可沒。屏東海生館指出,館內有3個展示館,各有飼育後場照顧海洋生物,當中復育工作十分細膩,不僅要顧溫度、周期,連過濾水中魚卵的程序都不得馬虎。海生館說,台灣水域館的大洋池每天都有3場餵食解說,吸引不少遊客關注,每當飼育員下水餵食時,總會有大群鯊魚及魟魚包圍著,以及金光閃閃的黃金與館魚「燕魚」,牠們都是飼育員復育的眾多魚種之一。大洋池有寬16公尺的展示窗,更是水量100萬加侖的大水缸,由於是展示離岸較遠的海域,所以有許多大小差異極大的魚類,因此,每當遊客走入台灣水域館後場時,除被巨大缸體震懾,更驚訝於收卵復育工作的細膩。海生館強調,「魚你同行」後場參觀每日限量開放遊客報名,讓民眾認識前場展示缸的海洋生物,更可了解飼育人員如何照護這些脆弱又可愛的幼小生命。
台電攜手澎湖水試所 放流石鯛鳳螺復育海洋
海洋復育全民總動員,台電尖山電廠與農委會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攜手合作擴大舉辦放流活動,這是今年最大場次,共計放流5000尾點石鯛、1萬5000尾條石鯛及3萬7000顆象牙鳳螺種苗,注入海洋新生命。澎湖海洋蓬勃發展,中央與地方積極號召企業團體一起加入海洋保育行列,台電公司回饋地方率先響應,今年主打「向海致敬」主題。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專程跨海澎湖來領軍,18日下午4時在湖西鄉龍門漁港閉鎖陣地海域擴大舉辦豐育資源放流活動,邀集鄉親共襄盛舉見證這精采時刻。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表示,這次放流物種點石鯛、條石鯛及象牙鳳螺都是龍門海域在地分布的原生物種,尤其點石鯛是澎湖第一次進行放流,經濟價值高,冬夏全年都是生長期。棲息沙泥底質的象牙鳳螺,近年來慘遭濫捕,產量愈來愈少,所以這次也配合湖西海域環境,放流3萬7000顆象牙鳳螺種苗,今年度預計至少放流10萬顆。台電尖山電廠表示,台電於91年每年在澎湖海域放流超過122萬尾魚苗,全力投入海洋復育保育的任務,今年特別委請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協助執行為期2年的「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畫。台電強調,後續將在湖西鄉各海域進行3個物種5場次放流保育推廣活動、及27場次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活動,希望全面總動員永續海洋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