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物種
」澎湖花火節讓遊客驚呆了! 地檢署結合在地旅遊守護海洋
澎湖2024國際海上花火節5月2日晚間盛大開幕,首日就吸引1萬6000位遊客參與,澎湖地檢署結合花火節活動,推動「守護海洋、珍愛澎湖」理念,檢察長陳佳秀率領觀護人室同仁設攤,宣導反非法漁撈、反毒、反詐騙、反兒少性剝削及廉政等法普活動,吸引本地民眾及遊客們參與。澎湖地檢署在攤位活動中,邀請民眾及遊客於該署臉書專頁留下海洋保育宣言並打卡按讚,並以有獎徵答方式進行漁業環境保護、反毒、反詐騙、反兒少性剝削及廉政等觀念宣導,民眾及遊客也熱情地手持法治宣導立牌、及宣導布條與工作人員合影,一起參與「反非法漁撈、反毒、反詐、反貪」行動,澎檢藉由此次大型觀光節慶,讓守護海洋及犯罪防治的種苗散播至更多地方。澎湖地檢署利用花火節活動,設攤宣導法律教育。(圖/澎湖地檢署提供)檢察長陳佳秀指出,漁業和旅遊都是澎湖重要經濟命脈,但澎湖的海洋生態已因過度及非法漁撈,導致漁獲量減少及珍貴海洋物種滅絕,不僅影響海洋生態永續,也妨害觀光產業發展,澎湖地檢署結合澎湖縣政府警察局、農漁局、第8海巡隊、海洋志工等單位強力執法,並合組查緝非法漁撈小組平台,已發揮嚇阻作用。陳佳秀表示,海洋保育工作單靠檢、警等司法警察機關之查緝是不夠的,更需要民眾共同建立起對海洋資源的尊重與珍惜,因此地檢署特別在花火節開幕活動前,撥放自製的「珍愛澎湖灣---打擊非法、永續海洋」宣導影片,呼籲鄉親、觀光客與檢方一起「守護海洋、珍愛澎湖」。
地球好熱「游泳像泡熱水澡」 佛州海水溫度飆38度恐殃及珊瑚生態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警告,海水溫度過高可能會增加熱帶風暴和颶風生成的可能性,且加劇珊瑚白化危機,美國近日被熱浪籠罩,在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圖/達志/美聯社)根據《華郵》和《衛報》等外媒報導,邁阿密以南的馬納提灣(Manatee Bay)25日測得水溫超過華氏100度,約攝氏37.8度,高溫持續數小時,海水溫度如溫泉池,而根據NOAA往年數據,當地正常夏季海溫應介於23至31°C之間。NOAA也警告,海水溫度過高可能會增加熱帶風暴和颶風生成,甚至加劇珊瑚白化危機,據該機構珊瑚礁專案人員伊諾克斯(Ian Enochs)指出,佛州附近適應力最強的珊瑚礁已經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我們沒想到升溫會出現的這麼快,這種情況讓我感到緊張」。佛州附近的珊瑚礁,就因為高溫出現白化甚至死亡的現象。(圖/達志/美聯社)另外,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近年來海洋熱浪出現的天數增加了兩倍,在2015和2019年間的熱浪期間,約有50種物種滅絕,包括海帶、海草和珊瑚等海洋生物,NOAA表示,所有的海洋物種中,約有25%可在珊瑚礁內、上方或四周找到蹤跡,生物多樣性與熱帶雨林旗鼓相當,珊瑚礁可說是海洋生態不可或缺的一員。除此之外,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先前也警告,如果全球暖化幅度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到了2060年,地中海捕捉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當中恐逾20%將消失無蹤。不過對於佛州海域的高溫現象,氣象專家邁斯特(Jeff Masters)表示,馬納提灣的溫度採樣地點靠近陸地,那裡的海水易受到周圍土地、水中有機物影響升溫,目前仍不確定該溫度是否具有參考價值。水中溫度升高嚴重影響珊瑚礁和大量依賴珊瑚礁生活的生物。(圖/翻攝自推特)
北大西洋正面臨前所未有「極端熱浪」 專家憂心「這兩區」有危險
近幾個月以來,北大西洋的海面溫度出現異常高溫的現象,更出現過幾次極端熱浪,在某些地區,水溫甚至比平時高了5度,這使得人們擔憂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專家認為珊瑚、淺水區魚類尤其危險,而在2021年,曾因一場極端的熱浪,加拿大海岸約10億隻貝類就這麼被「煮熟」了。隨著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和使用,地球暖化污染加劇,海洋和陸地溫度也逐漸升高。根據《CNN》的報導,英國和愛爾蘭沿海在18日發生了奇怪的海洋熱浪,而自1850年有紀錄以來,今年的4月和5月創下了海洋表面溫度的最高值,5月份北大西洋的溫度就比平均高出1.25度。2020年的一項研究更指出,由於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海洋熱浪的發生頻率已增加了20倍以上。英國斯旺西大學生物科學副教授、海草項目創始主任理查德(Richard Unsworth)表示,這次的大西洋熱浪更是前所未有的,更熱的水溫將會殺死魚類、珊瑚、海草、牡蠣等海洋物種。在6月初,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灣沿岸曾有數千條死魚被沖上岸,科學家們認為這樣的大規模死亡與海洋溫度上升有關,因為較暖的水能夠容納的氧氣更少。報導指出,全球變暖的效應預計今年會更甚,且由於強勁的西風能夠冷卻海洋表面,較弱的風可能使得溫度提高。特別的是,船隻運行時所需的燃料「硫」所產生的「氣溶膠」,雖然對人體健康有害,卻能藉由反射陽光來達到降溫效果,不過因為相關的污染防治法規,要求減少燃料中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也間接地助長了海洋溫度的升高。
二疊紀大滅絕後最慘!再不減碳來不及了 78年後有90%的海洋物種會消失
由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人類不遏止溫室氣體的排放,那麼到本世紀末,將有近90%的海洋物種將面臨大規模滅絕的命運,這將是繼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抹去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後,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據《每日郵報》的報導,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海洋已吸收了大約1/3的人工碳排,但隨著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正以300萬年來前所未見的速度增加,學者擔心海洋表面氣候,可能會變得不再適合物種棲息。美國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海洋科學中心的研究模型也顯示,海洋表面氣候在20世紀幾乎沒有變化跡象,但到2100年,多達82%的海洋表面可能會經歷近代史上從未見過的氣候,包括更熱、更酸、含有較少對海洋生物生長至關重要的礦物質的海洋。這將導致數以千計以海洋為家的動物、植物、色藻界(chromista)、原生動物(protozoan)和細菌大量死亡。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發表的研究還指出,數量眾多的鯊魚、鰩科魚類(ray)和海洋哺乳類動物將會首當其衝,尤其是食物鏈上層的頂級掠食者更容易滅絕。而生活在泰國灣、珊瑚金三角(coral triangle)、澳大利亞北部海域、紅海、波斯灣、印度沿海、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海域等具備高度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將備受威脅。加拿大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Bedfo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的生態學家博伊斯(DanielBoyce)在接受CNN專訪時感嘆,這些研究結果「非常令人震驚且發人深省,這將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景象。」因為海洋物種的大量滅絕將對生態系統產生重大打擊,嚴重破壞食物鏈,包括人類的漁業與食物安全都將受到嚴峻的挑戰。上一次從地球上抹去90%海洋生命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已經要追溯到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科學界普遍認為該滅絕事件與西伯利亞的大規模火山噴發有關,這些火山爆發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到大氣之中,並最終抹去了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物種。
守護台中海岸 逢甲中興東海EMBA百人去淨灘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每年有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中,有超過700種海洋物種被塑膠污染,為了保護海洋環境,逢甲大學EMBA學聯會發起淨灘活動,並邀請中興大學、東海大學EMBA,2月28日一起到台中大安海濱公園淨攤。逢甲大學EMBA學聯會表示,人類長久以來對於海洋的依賴及長期的資源截取仍持續進行,但對於海洋及周邊環境的維護並不友善,因此以『走出校園、友善社會環境』的理念,規劃公益淨灘活動。除了逢甲EMBA的學生、校友參與,同時邀請同為中部學校的中興大學EMBA、東海大學EMBA共襄盛舉,希望結合三校EMBA的力量,齊心守護台灣的每一吋土地及下一代。參與淨灘的學聯會發言人吳靜雯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免洗餐具及塑膠垃圾是海洋的頭號殺手,而這些垃圾經過數十年仍不會分解消失,不僅隔離的人與海洋的距離,也迫使海洋生物享用人類製造的『垃圾食物』,此次的公益淨灘活動相當有教育意義。
中秋連假喜迎親子客 海科館推超值參觀體驗 千層鳳凰酥帶回家
中秋節連假即將到來,很多展館都摩拳擦掌推出相關活動迎客,styletc記者注意到,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了能更接地氣及達到文創加值,特別與基隆在地百年商號江義隆第5代經營的網紅名店「三奇壹號咖啡店」,共同推出中秋聯名禮盒「海科館╳三奇壹號 千層鳳凰酥禮盒」,並規劃2款中秋限定旅遊方案,特別適合親子客群體驗。中秋聯名款禮盒設計結合了復育的海洋物種圖案。此次中秋聯名款禮盒包裝由德國紅點設計獎得主廖嘉琪設計,主要以海科復育的海洋物種設計圖案,包含海科館復育的小丑魚、明星物種蘇眉魚,以及活化石-鱟的插圖,搭配常一盒難求的千層鳳凰酥,推出「中秋經典漫遊套裝組」與「海洋劇場這樣玩套裝組」兩種方案,結合不同海科館遊賞行程與月餅美食禮盒,特惠價皆為500元。國立海科館3D海洋劇場。「經典漫遊套裝組」可參加海科館最經典的旅遊行程,除可暢遊主題館八大展廳,還可以參觀目前正夯的宮廷魚樂及築夢南極特展。而「海洋劇場這樣玩套裝組」則可觀看海洋劇場,海洋劇場今年初重新裝修為8K劇院,擁有目前全球第一台高亮度8K雷射投影機,同時也是全台首座的8K投影劇場,方案除了提供8K海洋劇場門票一張,同時也包含一張「海科把你冰起來高空滑冰體驗的特展」入場券,此特展將於中秋節開幕,讓民眾體會不需要穿厚重的衣服就能體驗玩雪的樂趣(報名網址:https://reurl.cc/Gbklrx)。連假期間購買RB02登船體驗參觀券,搭配打卡活動可獲贈一木甜限量貓咪杯。而位於海科館教育中心剛開幕的一木甜(Yo Yo Tea)飲料店,也配合推出中秋連假活動推出優惠,連假期間只要購買RB02登船體驗參觀券,搭配FB或IG打卡即可獲贈限量貓咪杯。至於因疫情久未出場與民眾互動的海科館吉祥物「北火熊」,也應粉絲要求將於中秋連假期間舉辦「熊熊就愛你線上見面會」,只要配合粉絲頁活動,取得參加資格後,即可和北火熊一起共進午餐、線上玩遊戲。中秋活動參考網址:https://pse.is/3p9x5v
2700萬年週期性變化 促成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
科學家們爭論週期性生物大滅絕已經持續了超過30年,根據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在過去的2.6億年中,生物大滅絕都可能是由彗星和小行星雨造成的。紐約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發現,彗星和小行星雨可造成地球生命週期性滅絕,科學家對隕石坑的年齡與生命周期性滅絕事件進行了勘察,發現地球生命的死亡周期為2700萬年左右。為什麼是2700萬年?據《每日郵報》引述最新一期「歷史生物學刊」發的論文,美國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對10次公認的陸居動物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年代進行了統計分析,檢測到大滅絕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基本頻率約在2700萬年前至2750萬年的某個區域。科學家表示,這一週期規律可能是由地球在銀河系的軌道決定的。這篇論文作者,來自紐約大學的麥可蘭皮諾(Michael Rampino)教授表示,這些大規模的陸地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和毀滅性的火山熔岩噴發相一致。這位教授表示,「這些在陸地和海洋上同時發生的、突然的大規模滅絕,以及對2700萬至2750萬年共同周期的新發現,使人們相信周期性的全球災難性事件是滅絕的誘因」。蘭皮諾教授表示,在陸地和海洋物種大規模滅絕事件中,已經知道有3次和過去2.5億年來的3次最大的撞擊事件發生在同一時間,每一次都造成全球性的災難,並導致大規模的滅絕。2.5億年前的二疊紀至三疊紀之間,發生了「大滅絕」,當時95%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慘被滅絕。不過外界最熟知的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發生在6600萬年前,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陸地和海洋中70%的物種突然滅絕。這起被稱為「K/T滅絕事件」(the K/T Extinction Event),是由一顆大型小行星獲是稱為彗星撞地球所造成。另外據天體物理學家的假設,太陽系中每隔2600萬至3000萬年就會出現周期性的彗星雨,產生週期性的撞擊,導致週期性大滅絕。蘭皮諾教授表示,彗星雨將導致對地球的巨大衝擊,對陸地和海洋生物造成壓力,並可能產生導致其死亡的條件,包括大範圍的不見天日和氣溫驟降、野火、酸雨和臭氧消耗。這份研究論文有提到,最近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是在725萬年前,這表明地球在2000萬年後才會有另一次大規模滅絕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