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鞘
」軟萌神秘海洋生物「骷髏身熊貓臉」現身沖繩海域 學者認證新品種海鞘
2017年起,棲息於日本沖繩海域的「凝膠狀」神秘海洋生物,因外型像骷髏又似是熊貓在網路上爆紅,當時因其身份「神秘」,被暱稱為「骷髏熊貓海鞘」(skeleton panda sea squirt)。如今日本科學家於2024年2月刊出論文,確認其為海鞘的新品種。據外媒報導,這神秘海洋生物最初是在沖繩久米島海域被潛水客發現,而後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其骨架像是骷髏,但臉部又神似熊貓,非常反差,當時則被暱稱為「骷髏熊貓海鞘」。如今,北海道大學理學院研究員長谷川尚弘與教授柁原宏於2月共同刊出論文,確認其為身長約2厘米的海鞘新品種。論文中,提出把「骷髏熊貓海鞘」的學名定為Clavelina ossipandae,在拉丁文中,ossis意思為骨頭,pandae是熊貓。長谷川尚弘指出,骷髏熊貓海鞘「看起來像骨頭的白色部分,是水平穿過海鞘鰓部的血管,至於像熊貓眼睛和鼻子的黑色部分,只是一種圖案,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為何會有此種呈現。」報導指出,「骷髏熊貓海鞘」生活在久米島的岩石和貝殼中,靠過濾海水中浮游生物維生。
釣魚驚見「貪吃蛇神秘生物」 她曝「能蟲」非常凶殘…網笑翻
海洋生物總是無奇不有,近日有網友在臉書社團PO出影片,只見畫面中有形似青蛙下蛋的生物在水中優游,於是好奇這是什麼東西?貼文一出也引發網友熱議,直呼「有想拿吸管的衝動。」有網友近日在臉書粉專《路上觀察學院》PO出影片詢問,「現實版貪食蛇?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海洋生物嗎?這是在海邊釣魚時,無意間撈到的!」貼文一出也引發網友熱議,「我比較好奇這樣他們能活嗎?」「有想拿吸管的衝動」、「始祖巨人」、「貪吃蛇?」「蟾蜍卵」。另有網友歪樓表示,「能蟲,能蟲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雜食非常凶殘,體內經常有很多病毒。在唐朝就已經出現,被詩人李白一劍殺死。有文獻記載:要是能蟲來,我要選李白。」不過也有內行的網友指出,影片中的生物是「樽海鞘(海樽),而且不要看牠們像水母,牠們其實歸類在脊索動物門~」(圖/翻攝自Facebook/路上觀察學院 )根據臉書粉專《動物星球頻道(台灣)》在2020年的介紹,樽海鞘(Salp)中文名又被稱為海樽,牠們屬於脊椎動物門,不但外觀短小,全身還呈現透明狀,因此有「果凍魚」的外號,特色是會群聚成一個帶狀或環狀。海樽不是水母,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特別的是,牠們透過進食與排泄,將可以有效減緩溫室效應,原因是牠們體內獨一無二的生理構造,能大出有富含碳的糞便,並快速沈入海底,這很可能是底棲生物的潛在長期食物來源,而過去並不知道來源。牠們同時也是超過200種物種的食物,在食物鏈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撿到他們的時候不要以為是寶特瓶哈!」也讓網友恍然大悟,「難怪海中生物會誤食塑膠。」
漁民捕獲「未知生物」 全透明身體引千萬點閱
日前網路上傳出一段影片,一名漁民捕獲到全透明未知生物。從生物身體來看竟不見任何器官,臉部還與外星人有些相似,漁民對牠感到十分震驚並直喊「拜託告訴我這不是外星人」,影片一出有人發現這隻生物其實,是一種甲殼類生物「Pram bug」,Pram bug全長約3公分,經常漂浮海中以某些海鞘為食,畫面曝光吸引超過1900萬次點閱,不少網友讚嘆「好美」「好特別」
「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 「海底蝗蟲」仍有謎團未解
7月6日,大陸青島膠州營海碼頭漁民胡大山在自家養殖區里捕撈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螞」等敵害生物。他家5000多畝蛤蜊苗被這些敵害生物吞噬掉三分之二,這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損失。《新京報》報導,青島海域的「海星之患」,最早引發關注是在2006年。當時,青島僅膠南地區因海星災害導致的鮑魚養殖損失就達到4000餘萬元。去年,青島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再次爆發海星,平均密度達到50個/平方米。此次,與海星一同出現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白泥螞」的軟體動物。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因對貝類養殖生產造成危害,青島市決定暫時在一定區域允許養殖戶採用地籠網、底拖網對海星和「白泥螞」進行全面清理。白泥螞成規模出現,這在青島是首次,而對於這個新對手,人類還知之甚少。43歲的胡大山自小在膠州灣長大,從事海洋水產養殖已經15年,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白泥螞。“它們就像軍團一樣,密密麻麻衝進養殖區,將成片的蛤蜊苗吞掉。胡大山說,潛水員5月底發現,養殖區裡已經出現了海星,還有少許白泥螞,但因為當時數量較少,大家並沒過多在意。一個月後,養殖區5000餘畝蛤蜊苗遭受滅頂之災。「白泥螞」大舉入侵青島海域。白泥螞學名為「經氏殼蛞蝓」,為殼蛞蝓科殼蛞蝓屬動物,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一般體長在40-42mm左右。其生長速度較快,腹腔內牙齒發達,能夠捕食蛤蜊、牡蠣等養殖貝類,長相酷似蝸牛,外邊有一層薄殼。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成林表示,比起不起眼的白泥螞,海星已經在北方海域泛濫了十餘年,人們把這樣的敵害生物稱為「海底蝗蟲」。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動物,海星主要掠食鮑魚、蛤蜊、扇貝、貽貝等經濟貝類,有時也攝食蠕蟲類、海鞘以及海膽等其他棘皮動物。據了解,海星進食時,首先用腕和管足抓住食物,將胃從口中翻出包住食物,然後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食物,因此,海星對貝類養殖的危害很大。相關數據顯示,一個剛滿月的小海星,6天內能吃掉50多個小海螂,一個成年海星1天內可以攝食5至6個海蛤。相比之下,人們對於白泥螞知之甚少。截至2022年7月8日,以白泥螞、經氏殼蛞蝓為篇名的知網學術論文為零篇。據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消息,目前可以確定,海星和白泥螞都能夠捕食蛤蜊等,是養殖貝類的敵害生物。但白泥螞為何會成規模出現在膠州灣、它們從哪里來、是否與海星存在捕食等關系,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沙灘上驚見「粉橘色大腦」!網笑:哪個政客掉的?
澳洲一對母女日前到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沙灘散步時,發現沙灘上有一個粉橘色像「人腦」的詭異生物,且摸起來黏黏硬硬的,手還會有麻痺的感覺,讓他好奇在臉書PO文發問,釣出一名動物專家出來解惑!根據《太陽報》報導,威廉姆斯(Raquel Williams)日前在臉書社團Field Naturalists of Tasmania上發文,她表示自己和母親在塔斯馬尼亞州的沙灘散步時,突然發現一個形狀奇特、長得像「大腦」的粉紅色詭異生物,她用手觸摸感到黏黏硬硬的,且手還會有麻痹的感覺,「我的母親用腳碰也很麻」,讓她好奇詢問「牠是一種什麼樣的海洋生物呢?」一對母女發現沙灘上有一個粉橘色像「人腦」的詭異生物,且摸起來黏黏硬硬的,手還會有麻痺的感覺(圖/翻攝臉書)貼文一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開玩笑,「可能是哪位政客的腦掉了」、「牠看起來很像大腦,應該是被某人不小心弄丟了吧!」事後塔斯馬尼亞博物館館長西蒙(Simon Grove)出面解答,他表示這其實是一種「群體海鞘(Colonial sea squirt)」,分布十分廣泛,但被認為是有害物種,會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及海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