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迴
」 失智症 海馬迴點頭讓失智母插鼻胃管治療 檢場後悔自責「 沒有讓她一路好走」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以花葬形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其夫婿平鑫濤,晚年被診斷罹患「大小中風,血管型失智症」,因此插鼻胃管延續生命。看著平鑫濤失智臥床之苦,也讓瓊瑤決心,不靠插管維生。針對失智問題, TVBS《健康2.0》除了邀來專家討論,也邀請照顧失智症母親十年的檢場分享照護失智患者的經驗。檢場感慨表示,照顧了失智母親10年後,母親還是走了,最後兩年也同樣插鼻胃管治療,這是他在陪伴失智媽媽10年間,遇到最糾結、掙扎的提問,也是最自責的決定。檢場的母親罹患失智症10年,在母親罹患失智症的前8年,檢場照顧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罹病的最後2年,母親的身體機能快速下降,餵母親吃東西時檢場發現,「食物放在嘴巴前面,她會把嘴巴打開,但食物就是含在嘴裡,也不會咬。」最後檢場同樣面臨了「插鼻胃管」的抉擇,他自責表示,真的很後悔做了讓母親插鼻胃管的決定,沒有讓她一路好走,「鼻胃管插進去的後2年,母親住進療養院,整天躺在床上,對母親來講,毫無人生意義」,最後只是增加痛苦,而不是平靜離開,想到就很揪心。鄭凱云(左)訪問檢場。(圖/TVBS提供)因為母親有失智問題,檢場也擔心自己會有相同狀況。他分享過去在花蓮拍戲時,有一場戲需要他獨自一人對著7、8個人發飆,台詞長達2頁。第一次拍的時候,檢場一鏡到底一次拍完,但重新開拍時,「我腦袋突然一片空白,所有台詞都忘記」,表示自己雖然看過劇本,台詞熟悉到不行,但一開口卻什麼都講不出來,連導演也被這情況嚇到,想說檢場是不是中邪了,還建議他去拜拜。當晚檢場不斷地翻看劇本,試著把台詞記起來,但依然徒勞無功,發現自己狀況不對,他連夜到醫院掛急診,「當時我心想,糟糕了 我是不是跟我媽一樣失智。」檢查後醫生告訴檢場,資料顯示他腦部海馬迴有白點,竟反而可能是中風的徵兆。但隔天檢場症狀就完全消除,戲也順利拍完,當下他也只認為,可能只是天氣太熱、壓力等因素造成。主持人鄭凱云接著詢問,「失智到底會不會遺傳?」雙和醫院副院長陳龍解釋,如果是年輕型的失智,可能會遺傳,但如果家裡長輩是70、80歲才發現失智,就可能是正常的退化。但他也提醒檢場,腦中風不一定是「微笑、舉手、說你好」判別,他也曾碰過有些病人是短暫失憶,可能24小時內症狀就消失了,但如果患者核磁共振檢查,在某些影像學顯示有白點在海馬迴裡,就真的有可能是小中風,提醒他要多加留意,這也讓檢場大驚:「所以可能是真的阿!」
台灣每30分鐘多1名「失智者」! 中藥、針灸治療有效改善輕、中度症狀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台灣每30分鐘就會增加1名失智者,另在衛生福利部112年全國社區失智症調查報告中,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則越高,65歲以上盛行率為7.99%,但到85歲以上時盛行率已高達20.04%。中醫治療失智症 針灸明顯改善輕中度症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中醫歷代對失智症(痴呆)的認識及治療,已發展出多樣的治療方式,其中可透過中藥補氣化痰特性來改善腦部海馬迴神經損傷,亦可藉由減少細胞氧化和改善神經退化達到改善認知,以及透過抑制鐵誘導細胞死亡來改善學習及記憶力。目前已知能夠有拮抗壞死過程的中藥萃取物,如連翹酯苷A(Forsythoside A)有抗鐵引發細胞死亡效果、紅景天苷(Salidroside)透過抑制神經性的鐵誘發細胞凋亡改善失智症狀。另外,針灸穴道也能達到改善失智症狀的效果,特別是在輕度及中度失智症的階段,其療效較明顯。失智症分為四種類型 對症下藥方式一次看李俞生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失智症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性失智症,為腦部神經微纖維糾結及老年性斑塊形成,在唐朝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中記載的開心散,其組成包括人參、遠志、石菖蒲、茯苓等,經動物實驗行為觀察評估以及顯微鏡觀察腦神經組織,發現服用開心散後腦神經纖維糾結的數量和斑塊有效減少,能達到緩解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會出現漸進性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異常,合併語言障礙,透過針灸穴道,百會穴、四神聰穴、太衝穴、神庭穴、本神穴,改善腦部血流治療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是由於路易氏體沉積,出現認知功能波動、視幻覺和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情緒不穩或妄想等,治療方式以開心散加上疏肝解鬱、醒腦開竅中藥加減,並搭配每週2~3次針灸,能夠緩解症狀。「血管性失智症」:因腦部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細胞損害,使認知功能減退,常見症狀如情緒及人格改變、尿失禁、吞嚥困難、構音困難和步態不穩(失足跌倒),治療方式透過針灸為主,服用中藥為輔,讓前期及中期患者可以持續恢復至正常狀況,後期患者能夠維持原先狀況減緩退化。失智症早即診斷治療 以利延緩病程李俞生表示,中醫依循病人不同體質與病理條件而處方用藥及針灸外,尚有按摩、導引(八段錦)、吐納、氣功、太極拳等治療方法,都是治療失智症病人的利器。另外,失智症若能早期診斷及治療,將能有助於延緩病程,因此當家中長輩有出現失智的症狀(可透過AD-8量表或SPMSQ量表檢測),千萬別輕忽,應盡速就醫,以利後續病情的控制。
更年期睡不著!「這種魚」竟能助眠 中醫揭失眠3類型
不少人更年期常伴隨心情低落、焦慮和失眠等症狀,中醫師指出 ,如出現更年期症狀,可以透過中藥與飲食調理,能有效改善症狀及失眠問題,除了藥物協助外,在飲食上,「鱸魚」也是優秀的助眠食物。中醫師余雅雯分享案例,一名中年患有更年期症狀的女性,曾試過蜂王乳及維生素等保健品卻沒有任何顯著效果。透過中藥治療及飲食調整,患者症狀明顯改善,失眠問題也有所緩解,中醫師指出,「鱸魚」是優秀的助眠食物,具有補肝腎、益脾胃、鎮定安神的效果。。余雅雯表示,其實「鱸魚」是助眠的優秀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如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B群、鈣、鎂、鋅和硒等,具有補肝腎、益脾胃、鎮定安神的效果。研究指出,每周食用1至4次鱸魚的人,十年內大腦海馬迴灰質維持較好,未來5年中罹患記憶障礙或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5倍。余雅雯分享,當身體的「神」在晚間處於陽偏盛狀,也就是交感神經活躍時,身體疲勞但精神仍處於亢奮狀態,才導致失眠,中醫將失眠分為心脾兩虛、肝氣鬱結和陰虛火旺三種類型:1、心脾兩虛:眠淺易醒,多夢,醒後難入眠,神疲健忘,食慾不振,腹瀉便溏。2、肝氣鬱結:躺下難入眠,急躁易怒,口乾口苦,胸脅脹滿或月經失調。3、陰虛火旺"失眠多夢,腰痠耳鳴, 五心煩熱,潮熱盜汗。余雅雯提醒,身體陰虛火旺需補充陰液,建議要避免牛、羊等紅肉,可以多吃魚蝦等陰平性質食材,對於滋補陰液、生殖泌尿系統非常有益。
運動減少患阿茲海默風險 醫師推薦「這個」運動時長
隨著人口老齡化,失智症率攀升,尋找有效緩解現狀的措施成為當務之急。據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海馬體萎縮速度一般人的「2.5倍」,中年運動不足的人患認知功能障礙風險增加「1.92倍」。研究表明,「70分鐘低強度」或「35分鐘高強度」的運動,有助於減少健康老年人患失智症的風險,更能「增進心血管健康、提升海馬迴血液容量和改善記憶力」。吳易澄醫師在其粉專表示,研究發現當身體活動不足以維持良好健康時,代謝問題會出現,增加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高血壓會損壞供應大腦的血管,進而小血管病變並損害認知功能。定期步行或慢跑的運動不僅能增進心血管健康、提升海馬迴血液容量和記憶。研究顯示,55至80歲的久坐老年人每週步行三次一年後,不僅海馬迴體積增加2%,更提升了記憶力,參與阻力訓練或太極運動的老年人在認知方面也有改善,腦部區域的神經變化增強腦灌注、減少發炎和清除斑塊。醫師提醒,運動的原則包括頻率盡可能頻繁、強度中等至高強度,中強度有氧運動建議70分鐘至140分鐘,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徒步旅行等,高強度阻力訓練可以35分鐘至75分鐘,如自身體重、彈力帶、重量訓練等,醫師也推薦多種元素組合的訓練以及太極或瑜伽。運動的種類及時長,可根據個人能力和生活方式進行個人化調整,盡量保持運動習慣即可。
失智新對策1/每3秒增1名患者 才39歲!漫威男星陷阿茲海默危機
76歲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驚傳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68歲好萊塢巨星布魯斯威利去年罹患額顳葉失智症,日前更傳出病況惡化,已失去語言溝通能力;飾演雷神索爾的39歲克里斯漢斯沃因失智機率高,因此選擇暫時息影。無論是阿茲海默症、或額顳葉失智症,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國際失智症協會估算,全球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而根據失智症協會估算,台灣則是每30分鐘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過去失智症從出現疑似症狀、願意就醫、到最後確診,往往曠日費時,如今可利用AI偵測大腦構年齡,只需1分鐘就能揪出早期失智症,及早治療。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件你我都可能罹患的疾病。而失智有多令人畏懼?布魯斯威利曾演出《終極警探》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但近年卻頻頻參與許多低評價影片,甚至被封「爛片之王」,直到他去年公開自己失智的病情,外界才恍然大悟,原來布魯斯威利自知清醒時間不多,因此才拼命拍片賺錢,只為保障妻女的生活。因演出《雷神索爾》走紅的克里斯漢斯沃也面臨失智威脅,他年僅39歲,卻在2022年時進行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族群,機率是一般人的8~10倍,深陷恐懼的克里斯漢斯沃立即暫停所有工作,決定把握時間好好陪伴家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是退化性失智中最主要的類型,臨床上患者大約佔5~6成,其中5~10%是遺傳所致,其餘則原因不明。「多數失智症都發生在65歲之後,但如果有遺傳因子,就可能較發生,而且惡化速度也比較快。」享譽國際的名導侯孝賢(左二)罹患阿茲海默症,因此宣布退休,《刺客聶隱娘》成為他最後的作品。(圖/林士傑攝)陳睿正說,目前失智症大多是透過問卷、影像檢查加以判斷,但如何分辨退化或失智,就必須花時間持續追蹤檢查,目前雖可透過斷層掃描檢查大腦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加以確認,但需自費7萬多元頗為昂貴,多數人會選擇以抽血方式檢查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雖然也要自費1萬多元,但相較之下尚可接受。隨著AI各項技術日益發達,也已經進一步運用在失智檢測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說,傳統失智檢測大多需預約1個月後,患者當天再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完成檢查,為加快速度,醫院收取近3000例正常人的腦部磁振造影資料,利用AI模型將腦部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區域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布曲線,再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結果發現失智症患者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再依據曲線估算出腦年齡。許凱程說,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腦齡與生理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只需花1分鐘就可知道腦年齡,可幫助臨床醫師快速診斷失智症嚴重程度,目前已監測出多位早期失智患者,但該檢測現階段仍處於研究收案階段,仍需搭配傳統檢測較為精準。
精明老翁變的溝通困難 AI僅1分鐘就揪出腦齡比實際老5歲!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81歲的張伯伯原本精明開朗,今年卻經常忘記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主任許凱程,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AI檢測,發現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罹患早期失智症,建議及早進行後續治療。患者腦部灰質大幅退化、腦脊髓液增加張伯伯先進行常規傳統檢查,由專業人員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因此並非中風或腫瘤;醫師接著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醫學影像以及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罹患早期失智症。全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許凱程表示,失智症好發於中老年族群,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推估失智人口到2030年將超過50萬人。失智症屬於腦部疾病,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下列分型: 退化型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 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等▲許凱程表示,等候失智症檢查曠日費時,利AI系統可幫助醫師快速判別患者嚴重程度。(圖/中醫大附醫提供)AI幫助醫師快速診斷失智患者嚴重程度許凱程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包含疾病史、血液檢查、認知量表測驗、心理評估、影像學檢查、生理訊號檢查等,不過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且以院內為例,排隊等候檢測的人潮更常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且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院內近3千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百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而明顯增加。許凱程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曲線下面積)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刻不容緩,許凱程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侯孝賢驚傳罹失智症 醫示警「10大警訊要注意」:非正常老化!是大腦疾病
台灣知名國際級導演侯孝賢驚傳罹患失智症,更有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侯孝賢將不再拍電影,先前與舒淇合作的《刺客聶隱娘》成為其最後一部作品。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指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大腦疾病。錢政平日前分享一起案例,一名68歲陳姓阿嬤除了忘東忘西,走路還不穩,偶爾會發生跌倒,結果透過腦部電腦磁振造影MRI檢查影像發現,其腦部有因年老出現的腦白質退化白點之外,大腦海馬迴有萎縮現象,側腦室空間也明顯擴大,經專科醫師確診為早期失智症,所幸發現得早,可在早期藉由藥物的控制,有助延緩失智的情況發展。錢政平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器官雖不可避免衰退老化,但要注意的是當發生輕度認知障礙不絕對等於失智症,但也非完全健康;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大腦疾病。關於失智症會伴隨的症狀,大約會有10種狀況,錢政平提醒,當出現以下幾種綜合症狀,就得當心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訊失智症的10個警訊:1.影響日常生活的記憶力改變2.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生活上完成熟悉的工作有困難4.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5.對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6.說話或寫作的用字上出現新困難7.物件放錯地方且失去回頭尋找和重做的能力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9.退出工作或是社交活動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錢政平表示,現今仍有部分民眾對於失智症認知不足,甚至認為失智症所伴隨症狀是件丟臉的事情,導致就醫不積極,延誤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機會。他強調,失智症在醫學上直至現今雖然沒有可完整治癒的特效藥,但仍可以透過相關影像檢查來幫助做到及時診斷,對於失智者及家人在未來的日子可提供更友善及穩定的生活,例如腦部磁振造影(MRI)可直接看到全腦構造是否出現特異病灶或與同年齡階層的大腦結構有無異常萎縮型態,MRI同時不具輻射線,是目前失智症最重要的篩檢與診斷工具。
精明老翁變得難以溝通 只花1分鐘!AI預測腦齡確認患失智症
81歲的張伯伯精明開朗,今年初開始,卻經常忘記他人交代的事情,也不願意與家人交流,且說話邏輯不易理解,經家人陪同前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門診,由神經部主治醫師、人工智慧中心許凱程主任先透過傳統檢查方式,進行抽血檢查、心理量表測驗,以及腦部MRI影像檢查,檢查結果發現,張伯伯的心理量表(MMSE)分數低於同齡人平均值,另MRI發現為腦部腦萎縮(而非中風或腫瘤)。接著再運用人工智慧中心研發「智憶康」系統,藉由張伯伯的醫學影像,以其腦部灰質大幅退化以及腦脊髓液增加的異常比例,AI一分鐘即可預測張伯伯腦部年齡大於實際年齡5歲,同步推估張伯伯已罹患早期失智症。許凱程主任說,從常規檢查到「智憶康」的AI檢測,都確認張伯伯符合早期失智症,需進行後續治療。失智症主要影響大腦功能導致思考與記憶能力退化,甚至產生情緒問題、語言表達力喪失、行動能力降低等症狀,許凱程主任說,失智症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通常又可以依照發病區域或病徵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由巴金森氏症引發之失智症,通常好發於中老年族群,並隨著時間逐漸惡化。根據衛福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有96%為65歲以上長者,此外,罹病者有年輕化現象,而到了2030年,失智人口推估將成長超過50萬人。許凱程主任指出,臨床上神經科醫師通常會以多種方法及工具來評估失智症,每位病人往往需要花1小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確認,而排隊等候此檢測的人潮,以中醫大附醫為例,也要預約1個月之後,為了能幫助病人,讓醫師更快與更精準掌握失智症嚴重度,中醫大附醫設計以AI腦齡預測系統、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建構了「智憶康」,運用AI協助評估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腦齡預測系統,收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近3000例正常人做磁振造影檢查,利用AI模型將腦部各區域(灰白質、腦脊髓液、海馬迴等)逐一分割計量後建立常態分佈曲線,後續輸入約500例失智症病人的腦部影像,中醫大附醫人工智慧中心發現,在同齡群體中,失智症病人於灰質區域比例普遍低於普通族群,腦脊髓液比例也因腦部退化程度較高有明顯增加。許凱程主任進一步分析,2022年相關醫學文獻指出,理論上腦齡與實際身體年齡在正負3歲以內為正常族群,運用腦齡預測系統判斷出的腦部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程度,可幫助臨床醫師藉此快速診斷患者失智症嚴重程度。「智憶康」神經基因判別系統則利用無神經相關疾病之老年族群以及失智症病人的腦電波訊號和基因資料,經過特徵萃取和特徵選擇技術計算出重要之腦波特徵以及基因特徵,透過AI模型判別患者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結果顯示失智症病人在特定頻帶及腦區位置的腦波強度、複雜度以及腦區間的功能性連結皆顯著小於非失智症組,而AI模型在測試資料集上的判斷表現AUC達到87%,且敏感度達到91.7%。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預防與治療早期失智疾病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許凱程主任呼籲民眾如有疑慮自己或家人行為異常,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口腔健康影響大腦情況? 日本研究:少1顆牙「腦袋衰退變快1年」
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牙科學院研究團隊,日前在醫學期刊《Neurology》指出,牙齒和牙齦的健康情況與人腦的海馬迴的萎縮有關,因此患有牙齒缺失或牙齦疾病的民眾,海馬迴的萎縮速度更快,且若老年人平均少1顆牙齒,腦部衰退的速度就會加快1年。根據《News1》報導,日本宮城縣仙台市東北大學醫院口腔機能科講師山口哲史,帶領研究團隊先對55歲以上的中年族群,進行牙齒健康程度、過往病史與記憶力的相關調查;另也集合172名記憶力無恙的成年人,展開為期4年的追跡和觀察,再對受試者的牙齒數量、是否患有牙齦疾病調查,同時利用核磁共振(MRI)影像檢查腦部海馬迴的體積。研究團隊分析的結果顯示,牙齒數量、牙齦健康與否和腦部的狀況,3者相互影響。其中,牙齒數量較少的輕度牙齦疾病者、健康牙齒數量多的重症牙齦疾病者,他們的左側海馬迴萎縮得比普通人更快,而在罹患阿茲海默症(老年痴呆)初期,海馬迴的體積都會變小。 研究團隊表示,牙齒數較少的輕微牙齦疾病者,左側海馬迴委縮得也很快,平均减少1顆牙齒,腦部老化的速度加快1年;相反,嚴重牙齦疾病者,即使牙齒數量較多,海馬迴的萎縮速度不會降低,平均增加1顆牙齒,腦部老化的速度加快1.3年。有鑑於此,研究團隊指出,維護牙齒、牙齦健康、不僅影響口腔衛生,還能改善大腦狀況,「不妨透過定期的牙醫檢查,盡早治療牙齦和牙齒的疾病。」
醫師爸「教訓孩子遭控家暴」懺悔 她怒揭真相:連打50幾個巴掌
一名陳姓醫師近日寫了一篇文章「我打了我的小孩」,內容提到他因為是單親,所以對子女是虧欠心態,什麼事情都幫他們做得好好的,後來發現小孩變成沒生活能力的人才開始焦急,開始用比較嚴厲的方式對待他的小孩,打手心、呼巴掌,甚至叫孩子罰跪踹小孩,遭被孩子通報113,指控他家暴。對此,臉書粉專「德州媽媽沒有崩潰」就發文怒揭真相,指出該名陳姓醫師沒有在文章中提及「他打了小孩五十幾個巴掌」,孩子睡著了,他還把孩子叫起來打,讓他氣炸表示「你對他們的錯待,還加上了精神羞辱。」媽媽部落客「德州媽媽沒有崩潰」在臉書發文指出,陳姓醫師在網上發表一篇文章,內容主要控訴他的小孩有多難教、以及他有多灰心有多累,「他沒提到的是,他是打了小孩五十幾個巴掌,閃了還要加罰,並且這幾個月是打完小孩叫他們睡、他們睡了再叫起來打。小孩連睡覺都怕。孩子們想要請我幫忙澄清,他們並不是故意露出不屑的表情,只是他們睡到一半被叫起來很累而已。」「德州媽媽沒有崩潰」氣炸說道,「你的孩子們看到了你施暴他們數月後,再上網寫了一大篇數落他們的文章,文章中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暴行而把孩子描繪得無比頑劣。你對他們的錯待,還加上了精神羞辱。」他指出該名醫生把暴打小孩寫成了寫成「用身體懲罰方式喚醒他們的神經警醒度」,叫小孩罰跪寫成寫成「用腳底板推倒他們,試圖讓他們將痛覺跟事件記憶連結」,「那我扇你巴掌就是『幫你促進臉部血液循環』?、『用刀板輕滑過你的動脈幫你把記憶集中到海馬迴』,這樣就合理喔?」認為只是在用低階的文字遊戲包裝暴力。臉書粉專「城西有顆地圖炮」也針對此事件發文,表示自己有收到孩子生母來訊,內容與「德州媽媽沒有崩潰」所述相同,「小孩子現在願意讓大家知道實際的施暴過程!處罰跟施暴本來就是不一樣的程度,不應該被父親用這樣的方式避重就輕沒說出實情。」「城西有顆地圖炮」指出,當天孩子是各被打了五十幾個巴掌,加上醫生所說的用腳推倒(踹),「父親筆下形容小孩不屑的眼神其實只是睡覺被叫起來很累,報警是隔天孩子到安親班打給媽媽,媽媽通報113。有驗傷、有警察社工介入,媽媽到場時,社工也到場做訪談。訪談結束後,才由警方通知爸爸到場。」「城西有顆地圖炮」表示,孩子無法理解為什麼在爸爸的文章下面有這麼多人叫他加油?「因為這不是處罰,這是家暴。壓力大、一打三照顧小孩很累,都不是可以合理化自己暴力行為的藉口」,並強調上述文字都是經過孩子生母同意確認才貼出。◎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5歲兒罹自閉症!母心碎問「這會好嗎?」 5症狀要警覺「把握早療黃金時間」
5歲的小明被診斷為自閉症,媽媽緊張地在門診不斷詢問:「這有可能會好嗎?來得及補救嗎?會需要進特殊班嗎?」醫師表示,自閉症的兒童若適時接受早期療育,腦部發育後的認知、語言、社交等能力皆可能有令人驚喜的成長。呼籲家長無需過度恐慌、甚至為孩子貼上「不治之症」的標籤。讓孩子及早接受適當治療,擁有一個選擇不同人生的機會。衛福部臺中醫院精神科醫師章秉純表示,自閉症的正式名稱為「自閉症光譜疾患」,其成因非常複雜,通常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及掌管腦部高級功能的楔前葉(Precuneus)相關;也與掌管情緒功能、記憶的杏仁核、海馬迴相關,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腦部狀況。加上人類的腦部不同於其他生物,出生後直到青春期都屬於成長階段。由於兒童腦部尚未發展成熟,個體差異更大,使得自閉症的診斷、治療均必須高度「個人化」,也因而最新的診斷準則中,將傳統的「自閉症」、「廣泛性發展障礙」、「亞斯伯格症」等診斷整合稱為「自閉症光譜疾患」。章秉純醫師指出,現代醫療科學對於自閉症光譜疾患已累積相當可觀的實證研究成果,建議及早接受個人化的早期療育(Early Intervention),只要把握腦部發展的初期,於學齡前進行早期療育,就如同為發展中的腦部「灌溉」,讓孩子原本落後的部分得以發展,甚至迎頭趕上。為了協助自閉症光譜疾患的兒童,臺中醫院成立「小小蒲公英學園」,由專業兒童早療心理師團隊,以系統化、個人化兼具的方式,與家長共同教育每一個特殊的孩子。讓孩子腦部中,負責社會互動、人際溝通、認知功能的神經元,在成長中得到外界的合適刺激,進而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章秉純醫師提醒,若孩子有「察言觀色」、「眼神接觸」、「重複行為」、「暴躁易怒」、「人際關係」等5狀況時,建議家長不妨帶孩子一同來諮詢醫師,了解問題。孩子的人生充滿著無限多彩的可能性,只要適當接受早期療育,自閉症光譜疾患的孩子也可以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
舒心BAR/吳若權:鍛鍊大腦 隨心所悅
科學證實:快樂與幸福,可以靠自己創造。當你將「超悅大腦」鍛鍊成功,快樂就會變成你人生中新的習慣。這會讓我們更有力量,去擁抱自己、獲得救贖,並繼續成長。近幾年的科學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能力,療癒早年的生命缺憾。不只能療癒心智軟體,也能療癒大腦硬體。《超悅大腦》這本書,彙整超過五十年的研究結果,提出一個主張:「與神溝通,不是任何人的專利!」換句話說,你也做得到!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讓自己不斷被小我控制。科學研究指出:一旦停止認同深藏於前額葉皮質內的偏執小我,就能進入「超悅大腦」。你可以試著問自己:「如果我的想法不是我,而是我在想著這些想法,那麼我可能是誰?」我們會意識到:自己不只是這個軀殼而已。軀殼只是我們正在觀察的對象。我們必須走出那個受苦的自我。一旦進入這種身分認同,這個身分就會遠比我們先前所寄居的身體,更強大許多。那要怎樣才能做到?你可能也接觸過很多靜坐、冥想,但為什麼你沒有能夠像鍛鍊肌肉那樣,把大腦鍛鍊成功?為什麼靜不下來靜心冥想需要不斷練習!進不去冥想、平靜不下來、跌出狂喜狀態⋯⋯這些都很正常。對正在練習冥想的朋友而言,「堅持不懈」比你永遠身處於超悅大腦的狀態,還要更為重要。埃默里大學(EmoryUniversity)一項重要研究發現:冥想週期有四個明確的階段,包括:「專注」、「思緒漫遊」、「覺察」及「轉移」。冥想的時候,我們先到達「專注」狀態;接著因「思緒漫遊」而分心;然後「覺察」到自己分心了;最後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轉移」回來。即使是很資深的修行者,冥想時也都可能要經歷這些步驟,但他們對自己的覺察力比較敏銳、或是把注意力轉回來的速度比較快。如果你在冥想過程中,走神、或分心了,就溫柔地把自己帶回來。鍛鍊大腦,讓自己維持平靜喜悅,這一趟內在英雄的旅途,重點不是目的地,而是把自己放飛的心,不斷帶回來的過程。鍛鍊大腦的網路科學研究發現,冥想會導致海馬迴的灰質密度提高。當你透過調節情緒,來活化海馬迴時,就是在為內在的喜悅與平靜,建立硬體結構。只要不斷練習,安穩地護持住內在狀態,就可以重塑大腦,進而把這種狀態,變成你的人格特質。學騎腳踏車時,一開始會有些難度,隨著相關技能在大腦基底核的神經路徑增多,就會變成不假思索的反射動作。剛學騎腳踏車,你可能會害怕摔倒。但當你加快速度,會感到興奮。這些情緒,都會活化大腦的獎勵迴路,強化學習的效果。技術熟練後,騎車時就不需要那麼多注意力。最後,你就能在沒意識到的情況下,平衡地騎得飛快。多年後也仍保有這項技能。同樣的道理,一開始學習冥想, 需要前額葉皮質控制放飛的自我。這樣的正向狀態,會啟動大腦的獎勵迴路。這時候,多巴胺就會開始作用,強化大腦正在體驗的愉悅情緒,這樣一來,它們就會由前額葉皮質的上層,轉移到基底核。到這個階段,就已成為自動反應,變成直接的反射。這是記憶「再鞏固」(reconsolidation)的過程,會強化正向的狀態,讓這個狀態變得更穩固,並且形成正向的特質。改變自己的命運當你將「超悅大腦」鍛鍊成功,快樂就會變成你人生中新的習慣。即使你過去曾經受苦,無論你受苦的理由有多充分,其中大多數的理由,其實都只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它們是無形的鎖鍊,會一輩子把你與苦難綁在一起。從現在開始,你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你可以重新認真審視,過去每一個苦難的故事,然後打開你的心,去接受一個可能的新故事。儘管重寫過去苦難的故事,確實無法改變既成的事實,但會讓我們從痛苦中脫身。而且,這樣做也不是要你,為曾經傷害你的人辯護。除非已經完全做好準備,否則並不需要勉強自己去原諒他人。就算最後我們選擇原諒,也不代表他還能繼續傷害我們。我們之所以這麼做,單純是為了幫助自己,讓自己可以從過去的苦難中解脫,而不是為了幫助對方解脫。這種練習,讓我們與創造奇蹟的可能性站在同一陣線,讓我們更有力量,去擁抱自己、獲得救贖,並繼續成長。儘管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我們認定的往事,從而創造全新的未來。以上跟你分享的是,由三采文化出版《超悅大腦》,我所為你摘要的重點。邀請你上《時報周刊》臉書留下意見,和我分享:你對於如何鍛鍊大腦,改變命運,是不是有多一點的體會?請你留言跟大家一起討論喔。《超悅大腦》書封(圖/三采文化出版提供)《超悅大腦》科學家道森丘吉彙整科學研究證明,重塑神經可以有效縮小大腦的「壓力迴路」,還能創建開悟迴路,讓我們擁有一個快樂、寧靜且足智多謀的大腦,體驗更豐盈的人生!———————————————吳若權的幸福書房: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x3BZdsZi_BlT-Ub6R58eg
【記憶力情報】爸媽迷思你也中了嗎?不專心的孩子就是不認真嗎?
不專心,是孩子的求救訊號據統計八成以上學童及上班族,因專注問題而衍生學習或工作上的錯誤,甚至每五個學生就有一個有專注力問題,大多數人都感受過不專注帶來的渙散感與負面情緒,這種感覺悄悄地參與了我們日後的每個成長階段惡性循環著,當忍耐的情緒與大腦持續過勞時,孩子不是不願意專心,而是無法控制。學習成長期孩子不專注主因:腦波過度興奮3C產品為生活環境與學習方式帶來爆炸性的知識量、訊息量及高度吸引,睡前螢幕中聲光刺激讓我們腦波處於高度β波活躍狀態,造成準備睡覺時,腦波還在興奮狀態,非放鬆狀態,形成捨不得睡、睡不著、多夢、睡不深等情形。當我們以為孩子只是“不專心”需要人家盯,卻忽略了看不見的過度興奮的腦波是如何干擾孩子的專注力與睡眠?讓孩子無法穩定情緒、專注集中,甚至也睡不好覺。知名部落客-莉奈和寶貝超愛記憶吐司。黃金時期把握三力,腦波放鬆是關鍵據研究指出10-16歲青少年學童,正是學習發展的黃金時期,專注力、睡眠力、情緒力一樣重要。在日常中能協助孩子腦波放鬆很不容易,但當腦波逐漸放鬆平穩能讓孩子更專注學習,降低身心壓力,穩定的腦波,在該睡覺時能促進睡意,使孩子穩定進入睡眠,深睡時大腦海馬迴會將白天的學習記憶進行長短期記憶分類,協助學習內容記憶增加。但在手機、平板、電腦多屏使用的數位世代,腦波放鬆,成為專注力、睡眠力、情緒力的最大關鍵。夢幻道具學習新寵兒「日夜雙頻率」以科技提升專注力繼睡眠頻率協助睡眠有感,業者持續研發以日夜頻率科技提升專注力,助眠、延長深睡的新寵家電「記憶吐司」,以雙機雙模式協助孩子輕鬆專注學習,夜晚腦波放鬆深睡。業者說明記憶吐司別於一般專注力學習教具,以獨家專利技術「導引腦波放鬆,進入深睡或專注狀態」。當白天讀書學習時,一鍵開啟專注吐司後,內建專注晶片即產生FFT專注頻率,主動模擬放鬆的專注環境場,穩定情緒,共振腦波進入HIGH α波、LOW β波專注階段,協助延長專注,降低躁動。晚上深睡吐司啟動SFT深睡頻率,助眠並減少半夜醒的次數,延長深睡並透過熟睡啟動海馬迴分類白天學習,協助記憶。記憶吐司享有國際認證,給孩子使用超安心,並在各大百貨通路舉辦「專注力腦波大挑戰」的遊戲方式,透過遊戲檢測孩子專注力。業者在北中南各大百貨以「專注力腦波大挑戰」的遊戲方式,透過腦波遊戲為年輕學子檢測專注力。<勝得棻國際 記憶吐司>產品官網:https://sandalphon.com.tw/product/focusleep/專注力腦波大挑戰報名:https://sandalphon.com.tw/lecture_of_focusleep/諮詢電話:06-2093126(週一〜週五AM9:00~PM6:00)
38歲熟女一睡不起!醒來「記憶全失」生活無法自理 醫揭腦病變元凶
台中市1名38歲的高姓女子過去無特殊病史,平常偶爾服用抗焦慮藥物,不料她某天就寢後竟一睡不醒,嚇得家屬趕緊將她送醫。醫生檢查後發現,高女的血糖極低,於是緊急為她注射葡萄糖液,但患者卻沒有清醒,後來經過腦部核磁共振,才發現是腦病變,經數月治療仍呈現認知及動作障礙,無法自理生活。台中醫院神經內科林子敬醫師透露,女患者到院時已無意識,經抽血檢測發現血糖過低合併感染症狀,於是立即為她補充葡萄糖液,幫助血壓回升,然而高女始終沒有清醒,直到透過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才查出她的兩側大腦及海馬迴病變,研判應是長時間低血糖導致腦損傷,長期治療後雖恢復意識,但仍無法自理生活。林子敬醫師提到,輕微的低血糖症狀包括頭暈、盜汗、心悸、發抖等,嚴重者則會出現抽搐、昏迷甚至休克,還可能導致中樞神經受損,進而失去知覺或誘發心臟病及永久性腦病變;他進一步解釋,若大腦皮質和海馬迴部位的血糖波動過大,將導致神經元受損,引發腦部萎縮、認知功能退化等不可逆的神經傷害。林子敬醫師提醒,正常人的血糖濃度通常維持在70至140mg/dL之間,幾乎不會低於70mg/dL,如果民眾發現有低血糖症狀,可以及時補充糖分,通常會得到明顯緩解,然而症狀若未緩解或改善,應即刻就醫並接受診斷治療,避免影響到大腦功能,甚至導致昏迷、休克等嚴重意識障礙的情況。
【舒心BAR】吳若權:訓練大腦懂得愛
「愛自己」和「愛別人」之間,確實有所矛盾。大腦最首要的功能,需要先確保自己,能夠以個體的形式好好活著,並接受訓練,學習如何去愛別人。這幾年來,台灣社會普遍流傳這句話,「你要愛自己!」像是一句口號,甚至成為很多人奉為圭臬的人生哲學。但這句話的吊詭之處就是:通常你喊得愈大聲,就表示你愈是做不到。另外一句相關的口號是:「你要先愛自己,才能學會愛別人!」其實這句話同樣有吊詭之處:只有內心一直缺乏被愛感覺的人,才會不斷地說服自己,要先愛自己!事實上「你要先愛自己,才能學會愛別人!」這句話的先後順序是錯的!人類之所以學會愛自己,通常是因為曾經體驗過被愛的感覺,正因為曾經被好好地關懷和照顧過,才能學會照顧自己。我們也必須在自己父母的婚姻中,見識到他們彼此關照、以及修復摩擦的模式,才有可能學會這些美好的特質。反之,你可能無從學習從相愛到相處的智慧,在成長路上變成一個內心缺乏被愛,而不斷向外界乞討愛的人。兩個人從獨立的個體,到發展成相愛的模式,必須跨越很多衝突與障礙。一個人的時候,總會渴望自由自主;可是兩個人在一起時卻必須相互顧念,但「自由自主」與「相互顧念」,彼此之間是有衝突的。剖析童年 跨越障礙根據腦科學研究:「愛自己」和「愛別人」之間確實有所矛盾。大腦最首要的功能,是確保自己能夠以個體形式好好的活著,所以我們才要訓練自己的大腦,懂得和別人相愛。大腦中有一個由大腦杏仁核主宰的「原始人」,常為了保護自己而顯得有點魯莽,甚至會因此害怕投入親密關係。所幸每一個人的大腦裡面除了有「原始人」,還有另一位由海馬迴、島葉等一起運作的「內在大使」,能夠有效管制「原始人」。大腦功能的運作,是否能對愛與親密關係做出正向發展,跟童年成長經驗有關。這也就是心理學討論到關係時,常提到的三種依附模式「安全型依附」「逃避型依附」及「矛盾型依附」。1.安全型依附:在童年時期,擁有許多被父母保護擁抱和親吻的記憶,因此善於獨處,也樂在相處。2.逃避型依附:童年缺乏家庭的溫暖與正向情感經驗,長大後喜歡獨處,善於把自己照顧好,但很害怕被批評、責怪。3.矛盾型依附:童年生活過得非常艱辛,而且認定別人遲早都會離開他。在人際關係中,最常費心討好對方,藉此贏得別人的關注。不論你的童年生活過得如何,對於已經長大成年的你來說,那些都是過去式。了解各種依附類型,是為了幫助你認識自己、理解對方,你才能開始訓練大腦,展開跨越依戀障礙的學習。七大祕訣 練習相處《大腦依戀障礙》書中提供很多訓練大腦的案例,我將這些練習歸納為七個簡單祕訣,你可以在生活中試著做做看。以下依照我認為的重要性,以及執行的難易度,由淺入深地跟你分享。1.凝視彼此的雙眼:眼睛是靈魂之窗,當凝視伴侶的雙眼,不只能夠看到他最深切的本質,持續幾分鐘的眼神交會,還能建立彼此的安全感。2.留意說話的聲調和語氣:專注於呼吸,放慢自己說話的速度,激發「內在大使」,會讓你跟對方的關係更加和諧。3.當面化解不同的意見:彼此有語言衝突時,盡量不要使用手機來回傳送文字訊息,以免辭不達意,造成更多誤解。4.盡速修復彼此的關係:發生衝突後可以冷靜一段時間,但時間不要拖太久,以免關係惡化。5.培養共進退的生活:不論彼此工作與生活作息如何,盡量在各自出門的時間慎重道別,也盡可能在就寢前花幾分鐘和對方聊天。每對伴侶的生活中有很多次啟程與降落的時間,把握這兩個時間,向對方表達你的愛與關心,會讓彼此的關係更加持久。6.建立「二四七」的支持模式: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隨時都願意支持對方。你們可以不必時時刻刻黏在一起,但對方需要的時候,你都願意傾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支持。7.最重要的是一切以「我們」為考量:彼此約定將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放在一切人事物優先順序的最前面,以對方的幸福為最重要的考量。總結來說,從認識一個人到決定相愛相守,沒有人能保證這段關係維持多久,但只要你願意訓練自己的大腦,學會用對的方法相處,在過程中彼此都將會有所學習,也就能夠減少遺憾。如果能在過程中獲得成長,是否能白頭偕老也不是重點了。《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闡述伴侶的依戀形式,跨越彼此內心的陰影,不再「相愛容易相處難」。吳若權身兼暢銷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企管顧問、生涯顧問、情感與親子專家,以清新動人的文字風格廣受讀者歡迎,為無數人帶來激勵與療癒的力量。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73期《周刊王》和2159期《時報周刊》。《周刊王》與《時報周刊》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2019/07/03全省4大超商、全聯及美廉社強勢上架。雜誌內附超商折價券,幫您激省889元,粉絲切勿錯過。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