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
」 胃癌盛竹如摘膽囊自嘲「無膽之人」 曝84歲身體「軟Q」秘訣
健康節目TVBS《健康2.0》再創佳績,網站於2024年6月份榮獲「不重複訪客數」、「總閱讀次數」及「總停留時間」等三項指標冠軍,榮登健康類媒體台灣地區第一名。日前節目錄影更邀請到「資深主播」盛竹如,與主持人鄭凱云共同拍攝短影音慶祝,他也分享了獨門的長壽拉筋秘訣。今年已84歲,仍然老當益壯的盛竹如透露,每天早晚都會做各半小時的全身運動,因為幾十年下來的堅持,使他身體非常「軟Q」,現場更親身示範扭腰、甩手等動作,盛竹如也直言,運動使他越來越健康快樂,精神狀態還非常好;中醫師吳宏乾也補充,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拉筋不僅僅是伸展肌肉,更是維護血管、神經、肌肉及肌腱等全身系統健康的重要方式,透過持續的運動強化筋骨,實際上能促進肝臟健康,進而使身體內的血液循環更加充足,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回憶起年輕時在新聞業忙碌的高壓工作,盛竹如坦言,當時每天都必須緊盯收視率,即使出國也不例外,更是需要常常撥打越洋電話交代工作,這種長期的緊繃狀態飽受了極大壓力,盛竹如也因此摘除了膽囊,不忘自嘲自己是「無膽之人」;針對這一情況,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進一步分析指出,壓力過大容易引發胃腸道健康,甚至引發消化性潰瘍,因此保持身心平衡、適當放鬆壓力,對於現代人尤為重要。
人妻嘴巴超臭!尪狂笑嫌棄「吃到餿水」 醫曝10大可能因素
不少人有疑問,為何天天刷牙,但還是會有口臭。對此,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小兒科醫師黃士倫解答,可能跟牙齒、鼻腔咽喉、腸胃等因素有關。黃士倫在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表示,曾遇到一名女病患進到診間時,全身有濃郁的香水味;女病患透露,3年多前開始出現口腔異味,於是會避開產生味道的食物,像是大蒜、洋蔥、韭菜等,老公甚至還會笑她吃到餿水,讓她很傷腦筋。黃士倫指出,想克服口臭問題,首先就必須了解口臭的原因是什麼,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因素。●牙齒因素:蛀牙、牙結石、牙周病、牙齦炎。●鼻腔咽喉因素:鼻竇炎、鼻過敏、鼻塞、萎縮性鼻炎、張口呼吸、打呼、睡眠呼吸終止症、鼻咽腺樣體肥大、口腔潰瘍、口腔念珠菌感染、扁桃腺發炎、扁桃腺結石。●胃腸問題:胃酸逆流、消化性潰瘍、胃消化不良。●飲食:吃大蒜、韭菜、洋蔥等含硫食物,產生大量胺基酸的牛奶與乳製品、甜食、含糖飲料、咖啡等酸性飲料,不吃早餐也容易口臭。●抽菸、酗酒及嚼食檳榔。●藥物:阿斯匹靈、抗憂鬱劑、抗組織胺、利尿劑等,會使唾液減少,增加口腔壞菌。●內科疾病:糖尿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 乾燥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感染:細菌性、病毒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頭頸癌治療後:鼻咽癌、口腔癌或是其他鼻腔咽喉癌,經過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後,造成口水分泌減少、鼻腔鼻竇或是鼻咽腔结痂,也會造成嚴重口臭。●中風後:可能因為中風之後吞嚥困難, 胃管口腔照護不佳。黃士倫說明,刷牙刷對了可減少口臭,至於早晨起床後口腔容易有異味,是因為附著在舌頭上的細菌,因為夜間口水分泌減少,而大量繁殖,造成口臭;之前美國微生物醫學期刊也發表,造成胃潰瘍原凶的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寄居在口腔內造成口臭。黃士倫提到,很多人會問,如果因為口臭問題找醫師會不會被笑,「其實不會,不過就醫前,一定要先問自己是否做好基本功課,例如,刷牙刷對了嗎?有沒有用牙線的習慣?口臭問題難以啟齒,但影響到人際關係真的很困擾,希望找到真的原因後能臭味摒除,展開新的人生。」
空氣汙染嚴重!攝取蘿蔔硫素排毒又抗癌 營養師:選「這款蔬菜」就對了
最近空氣汙染頻傳,民眾擔心影響健康,專家指出平時飲食可以多吃十字花科類的蔬菜,因為其中擁有抗氧化功能,以綠花椰菜苗效果最佳,其中含有蘿蔔硫素是成菜的50倍,能使身體排除有害物質更能抗癌,營養師建議,生食、切得細碎烹煮、果汁機打碎都是吸收提高的好方法。根據《TVBS》報導,一位種植綠花椰菜芽民眾蔡小姐指出,綠花椰的幼苗大約3到5天大的時候,裡頭內含的蘿蔔硫素是成熟蔬菜的20到50倍,其中,蘿蔔硫素它可以刺激肝臟,啟動排毒機制,透過代謝以尿液排出,身體裡面的重金屬,以及一些有害物質有毒物質。這個說法早在1997年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做出的研究報告指出,綠花椰菜內含有蘿蔔硫素,是能夠對抗癌症的植化素,經後續研究證實,比青花椰成菜多出20到50倍的蘿蔔硫素含量。營養師夏子雯表示,蘿蔔硫素是經由破壞植物的細胞壁,才有辦法產出的,因此直接生食然後好好的咀嚼,與唾液充分的結合之後,它的吸收率就會提高,另一種方式就是將它切得細碎下去烹煮,或是放入果汁機。她也提到,蘿蔔硫素它其實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能夠降低罹癌的機率,有吸菸習慣的民眾,平常有習慣吃蘿蔔硫素,能降低我們健康惡化的程度,甚至可以降低攝護腺癌或者消化性潰瘍,以及胃癌罹患的機率。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也指出,魚油以及十字花科的花椰菜,它可以對抗空汙,主要是它有抗氧化作用;例如魚油,它有Omega-3脂肪酸,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花椰菜它裡面有一些抗氧化作用,能對抗空汙造成類似氧化的壓力的危害。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頭號兇手! 醫建議「這6類人」及早篩檢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喜歡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雖然其發現是一場意外,亦很晚才被醫界發現,卻是造成消化道潰瘍及胃癌的頭號兇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病房主任郭立夫提及,許多人收到體檢報告時,若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呈陽性,常會感到不知所措自己是否感染胃幽門桿菌,於是拿體檢報告至診間諮詢。診斷幽門螺旋桿菌 常見2大檢查方式郭立夫主任分享診斷幽門桿菌的方法,分成「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兩大類:非侵入性檢查方式包括碳13(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抽血和糞便檢查,其中碳13尿素呼氣檢查是現在最普遍的方法,由受檢者喝下藥水,再檢查呼氣出來的碳13含量,便可知道幽門桿菌感染是陰性或陽性;另一抽血檢測抗體方式,通常需進一步檢測,因此較少作為檢測的標準。至於侵入型檢查,則是胃鏡檢查時,夾取一塊組織採樣進行化驗。因此,如果發現血液中有幽門桿菌抗體時,仍需要再次進行呼氣檢測或胃鏡組織採樣,才能確定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六大類型必做 胃幽門桿菌檢測 一、消化性潰瘍: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二、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萎縮性胃炎:這些病灶可視為胃癌的前兆,而治療幽門桿菌可以改善胃黏膜萎縮,大幅減少罹患胃癌機率三、胃癌高危險族群:如三等親內有胃癌家族史、抽菸族四、長期服用藥物:若因其他疾病而長期使用藥物,較容易讓胃黏膜受損五、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六、缺鐵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感染幽門桿菌 混合療法治療根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2022 年發布的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民眾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至於該用哪種療法,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首要考量包括患者有沒有藥物過敏史、抗生素抗藥性盛行率等。郭立夫主任補充,現已研發出新一代混合療法,除菌成功率高達95%,優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因此,感染幽門桿菌並不可怕,只要給予合適的除菌療程,既可以輕鬆除菌,又能降低罹患胃癌或消化道潰瘍的機率。
胃潰瘍發作疼痛不堪! 食養調理幫助養好胃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速,情緒壓力值破錶,經常出現消化問題,而胃潰瘍即為臨床相當常見的腸胃道疾病之一。胃潰瘍是指胃部黏膜受到胃酸或其他刺激物的破壞而產生傷口,若是置之不理,甚至可能導致胃穿孔或進一步演變成腹膜炎,產生生命危險。症狀包括上腹疼痛、飯後腹脹、噁心嘔吐以及胃食道逆流。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康涵菁中醫師說明,近八成的胃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而其他像是常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以及錯誤的飲食習慣,也都是可能導致胃潰瘍的原因。由於大多數的幽門桿菌感染不一定會出現症狀,因此需要透過碳十三尿素呼氣測試、抽血檢驗抗體、糞便檢測抗原或是胃鏡切片等檢查確認。一旦確定是由幽門桿菌引發的胃潰瘍,西醫會採取抗生素搭配氫離子幫浦阻斷劑、H2抗組織胺與制酸劑的四合一療法治療,然而有些民眾服用抗生素後會產生噁心、腹瀉或是腹痛等不良反應,或是治療後胃潰瘍仍反覆發生難以根治,便會前來中醫求診。中醫分期對應治療 標本兼顧恢復快康涵菁中醫師將胃潰瘍歸於「胃脘痛」、「心下痞」、「吞酸嘈雜」的範疇之中,脾胃屬於人體中焦系統,一旦胃失和降,上下氣機逆亂,便可能發生胃酸逆流、脹氣以及腹痛等症狀,臨床治療會針對不同時期,去開立對應的藥方。1. 急性發作期急性期通常會出現胃酸過多,心下疼痛,食道灼熱,以及噁心脹氣等不適,經常會使用海螵蛸和浙貝母所組成的烏貝散治療。烏貝散屬於治標藥物,制酸止痛的效果很好,但仍需評估病人的不同體質用藥,才會治療到根本。舉例來說,熱性體質可加入黃連、黃芩等清胃熱藥物,寒性體質則可加入吳茱萸、乾薑等散寒止痛藥物。若併有情緒壓力問題,還需加入鬱金、香附等疏肝解鬱藥物,才不會加重潰瘍嚴重程度。2. 緩解恢復期當疼痛減緩,酸水減少,用藥上可加強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來補益脾胃之氣,並可搭配白芨來修復黏膜,預防日後復發。白芨雖然是昂貴的藥材,但對於黏膜修復的效果良好,同時也具有很好的止血功能,因此臨床上經常用在消化性潰瘍的病人身上。3. 反覆發作期康涵菁中醫認為久病必瘀,若經常發作,除了上述的藥物使用以外,還需要另外加上像是血府逐瘀湯與川七這類活血祛瘀的藥物,並且需囑咐病人正確的生活作息與飲食方式,才能夠阻斷胃潰瘍的不斷發生。飲食做好調整 兩款食療保養胃飲食調整會是胃潰瘍病人最需要注意的部分,三餐最好定時吃,並將吃飯速度放慢,控制在七分飽,切勿暴飲暴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胃潰瘍患者的飲食原則要選擇較好消化的低渣與低纖維的食物,避開過多的碳水化合物,以免刺激胃酸分泌過多。烹調方式則以蒸煮為主,可食用質地較軟的食物,例如蒸蛋或魚肉,以及能夠保護胃部黏膜的高麗菜、木耳、苦茶油、蓮藕粉及秋葵,並避開燒烤辣炸及油膩肉類,以防造成胃部負擔。此外,康涵菁中醫師推薦以下兩個食譜,可供平日養胃食用。1. 鮭魚豆腐雞蛋羹做法:將鮭魚片小火煎過後剝成小塊狀備用,把盒裝豆腐切丁後放在鍋中並注入高湯熬煮,至水滾後加入鮭魚。接著將適量蓮藕粉用冷水化開後,慢慢加入鍋中並持續攪拌,最後倒入蛋液即可完成。2. 苦茶油拌秋葵做法:利用少量鹽巴搓揉秋葵外皮去除絨毛,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將其放入沸水中汆燙1-2分鐘後撈起,放入冰水冰鎮後取出,淋上苦茶油後即可食用。禁忌:若有腎臟疾患不建議多吃。
41歲男頻繁腹痛竟罹「類癌」 醫揭10大常見症狀:惡化又快又兇
41歲的紀先生平時不抽菸也不常喝酒,生活作息也算正常,飲食也無偏愛重口味,但有個健康問題讓他覺得困擾,那就是不時有肚子痛的症狀,他檢視過生活作息自認沒有太大問題,並因腹痛問題也相當在意飲食上的選擇,面對這樣的狀況讓他感到相當不解。透過親友介紹,紀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做完整的腹部檢查,透過腸胃內視鏡發現有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情況,再進一步觀看腹部磁振造影檢查,驚見胰臟體部有一處有高顯影的囊壁構造特徵的異常病灶。經影像科醫師判讀,不排除與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或其他病因相關,後續經由臨床外科醫師安排做進一步檢查,最後確認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而紀先生的不明腸胃不適問題,就可能是因神經內分泌腫瘤所帶來的伴隨症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表示,神經內分泌瘤不是常見的疾病,可能原發於胰臟、腸胃、肺等器官,最常見發生於消化系統,尤其以直腸最多,等到發展過大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並發生轉移。其症狀也會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會分泌不同的荷爾蒙影響身體狀態,常見十大症狀有皮膚炎、慢性腹瀉、氣喘、反覆消化性潰瘍、咳嗽、盜汗、臉潮紅、發熱、低血糖、心悸。錢政平說明,因症狀無特異性,神經內分泌瘤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例如長期腹瀉或反覆潰瘍性,被誤認為腸胃相關疾病。以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為例,大眾所知的是他於2011年因胰臟癌病逝,但正確來說,他的胰臟癌是屬於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解釋,被稱作「類癌」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發生原因尚未發現有明確的危險因素。錢政平提醒,民眾神經內分泌腫瘤看似無害,卻不能掉以輕心,若當發生病狀與癌細胞行為類似,少數狀況下還是可能會惡化,並長得又快又兇猛。根據2013年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台灣的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也由1996年的每10萬人口之中有0.30人,上升至2008年的每10萬口有1.51人,發生率已增加5倍。每年11月10日為「世界神經內分泌瘤日」,國際神經內分泌癌症聯盟(INCA)警告,神經內分泌腫瘤在全球的的發生率正有上升的趨勢,日常許多症狀都不容小覷,早期診斷對於後續治療也才能有更好的治癒效果。錢政平強調,當發生不明症狀,不妨安排較完整的健康檢查,才能有助於更精準地找出真正的病因
血型真的會影響身體狀況? 研究發現:A型中風風險高
韓國人比起討論星座與生肖,更愛討論血型,不同種的血型會有不同種的個性,但你知道血型也可能會和疾病關聯性有關,研究就發現A型血的人,中風風險比其他血型高,機率增加16%,而O型血的人則是發病風險降低12%。A型血的人,心臟血管疾病、癌症風險高,2022年發表在《神經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血型可能預示著60歲前的中風風險,A型血中風風險高於其他血型,發生中風的風險增加16%,而O型血發病風險降低12%。一項由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A型血較非A型血有更高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和更高的冠心病患病風險。《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研究顯示,A型血的人癌症風險高於非A血型人。A型血人群似乎更容易出現消化道特別是胃部問題,患消化道癌症的風險更高,特別是胃癌和大腸直腸癌,研究發現A型血人群具有消化系統腫瘤易感性的特徵。B型血的人,糖尿病風險高則較高,在2015年發表在《糖尿病學》雜誌上的一項法國研究,分析了8萬多名患者資料的結果顯示,跟O型血的人相比,B型血患Ⅱ型糖尿病風險高21%,A型血的人風險高10%。O型血的人,消化性潰瘍風險高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病因,O型血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顯著高於非O型血人群,這可能是O型血人群高發生率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之一。中華醫學研究雜誌2010年發文顯示,O型血發生消化性潰瘍者相當於其他血型者的1.5到2倍。AB型血的人,記憶力衰退風險高2014年國際刊物《神經病學》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導稱,與其他血型的人相比,AB型血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出現記憶力衰退問題。雖然許多研究都證實,血型確實和疾病有著微妙的關係,但並不能單純地理解為血型會影響壽命,養成好的習慣才更好。
科技業主管上腹痛檢查驚見腸胃潰傷 「傷身作息」曝光醫生直搖頭
一名40歲的科技業主管,平常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三餐不固定,又常喝咖啡、飲酒抽菸,某天突然感覺上腹不舒服、不想吃東西,檢查後才發現有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並合併幽門桿菌感染;醫師則提醒,消化性潰瘍並不罕見,但拖久可能導致潰瘍出血、胃或十二指腸穿孔或阻塞。 根據《TVBS》報導,消化性潰瘍病歷中,以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常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表示,消化性潰瘍主要指食道、胃、十二指腸的黏膜受胃酸腐蝕產生的黏膜受損,從聯安健檢資料庫統計來看,2018年至2022年間共32046位有做胃鏡的受檢者發現,有將近10%人患有消化性潰瘍,比例其實不低。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內在因素包括胃黏膜抵抗力不足、胃酸分泌過多等;外在因素則包含飲食習慣不佳、藥物影響、壓力過大、幽門桿菌等原因。而民眾最擔心的,如何確認上消化道不適跟消化性潰傷是否有關,楊建華表示,最快的方法即是胃鏡檢查,透過內視鏡確認,過程中要是發現病灶,能進一步做切片篩檢或止血治療。楊建華也進一步說明,平時可以至醫院做內視鏡了解自己腸胃狀況,若發現問題積極處理很重要,此外,平日飲食習慣、生活作息以及壓力狀態皆會影響腸道健康,唯有檢查、調整生活習慣才能避免症狀找上門。
女大生吃「止痛神藥」卻釀嚴重過敏 藥師提醒7類人不宜服用
一名女大生長期偏頭痛,吃了國人赴日旅遊常會購買的「止痛神藥」EVE,沒想到卻造成皮膚嚴重過敏!藥師提醒,本身對本藥引起過敏或嚴重出血傾向以及曾患有消化性潰瘍、肝衰竭、腎衰竭、服用阿斯匹林或其他消炎藥有過敏反應者、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14天內者等,建議不要服用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成分的止痛藥。根據《壹蘋新聞網》報導,女大生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過敏,卻不知道EVE止痛藥的主要成分布洛芬就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因此服用後造成皮膚嚴重過敏。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理事張恩豪指出,國人都覺得EVE止痛藥效果不錯,但其實該藥物主要成分就是常見的布洛芬,且劑量沒有很高,但該藥中另一成分「丙烯異丙乙酸尿」(Allylisopropylacetylurea),結構上類似中樞神經抑制劑巴比妥藥物(barbiturate),具鎮靜效果,可輔助加強止痛。但是,張恩豪指出,「丙烯異丙乙酸尿」在1960 年代就被發現容易導致過敏反應、血小板低下、全身性紫斑出血,甚至曾有死亡案例,多數國家包含台灣已明定禁用,這也是台灣沒有販售EVE止痛藥的主因。張恩豪也進一步提醒民眾,布洛芬依照劑量不同,分為指示藥品或處方藥,慢性病人、高齡長者或有腸胃道出血的患者,使用上都需特別注意,建議諮詢藥師或醫師。
女子健檢「癌症指數」異常以為得病 醫師要她別慌「可能是潰瘍」
一名女子帶著公司健康檢查報告就醫,慌張詢問醫生為何自己抽血報告中的「胃癌指數CA72-4」異常,難道自己得到癌症了嗎?醫生表示「與消化性潰瘍也有相關,千萬不要過度焦慮。」肝膽腸胃科詹宜學醫師日前在個人粉絲專頁介紹,「『CA72-4』跟大多數的腫瘤指數一樣,是一種蛋白質,這類蛋白質可能是腫瘤本身分泌、產生,或是與正常細胞反應、代謝的物質。因此,臨床上就被拿來當作『腫瘤指數』」,醫師分享,「CA72-4在臨床運用還是以消化系統和女性生殖系統為主。」案例中前來就醫的女子,是一位公司主管,平日不菸不酒,但因孩子剛出生,導致飲食不正常,且偶爾會有胃食道逆流合併上腹疼痛,故在公司健檢中看到抽血報告上的「CA72-4」指數異常,才會慌張誤以為癌症。以詹醫師的經驗來說,腫瘤指數CA72-4與消化性潰瘍也有相關,「很多病人在治療完潰瘍,後續追蹤CA72-4也恢復正常範圍」,在經過3個月的治療與飲食調整後追蹤,她的指數已恢復正常。「只有約40%胃癌病人CA72-4會上升。CA72-4高的病人,大約有一半不是胃癌,而是其他疾病。良性疾病也可能會造成CA72-4異常,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詹醫師提醒大家,「理想的腫瘤指數應該是『高特異性(只有這種癌症有)』『高敏感度(只要有癌細胞,指數就會異常)』。但是目前並無如此完美的腫瘤指數。」詹醫師提醒民眾,「希望大家看到自己的『檢查報告』時,可以稍微冷靜、理性對待,尤其看到『癌症指數』時,千萬不要過度焦慮、杯弓蛇影,造成心生恐懼」,如若對檢查報告有任何疑慮,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建議和解答,「不要害怕面對,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房屋二胎砸5千萬研發血糖監測 這一家被美股AIMAU鎖定首波SPAC併購
墨石資本(Inkstone Capital)旗下Nasdaq主板上市公司AIMFINITY (AIMAU)董事長兼執行長張義發、獨董陳登偉醫師,今天(27日)宣布鎖定台灣的DOCTER Inc.、永瑞、康力生技等三家公司做SPAC反向併購,預定7月28日前完成第一案DOCTER。墨石資本27日宣布旗下Nasdaq主板上市公司AIMFINITY (AIMAU),啟動SPAC反向併購。左起為台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會創會長、德億國際投資董事長呂世光、AIMAU董事長張義發與AIMAU獨董陳登偉醫師。(圖/李蕙璇攝)DOCTER Inc.是一家擁有「免採血非侵入式血糖趨勢監測技術」的穿戴式裝置設備公司,子公司霍恩負責研發,創辦人黃信銘跟CTWANT記者說,公司創辦七年以來他和太太投資大量金錢與時間,把房子拿去二胎貸款花逾五千萬元做軟硬體研發,做出一套演算法作為監測預測,現在受到AIMAU注意並提出100%收購,希望未來能夠藉此打入國際市場。DOCTER公司初期代銷藥品及醫療器材、耗材為主,看到個人健康管理、居家安養市場需求,轉型做DocterCloud健康關懷雲的醫療物聯網之外,並透過演算法研發DocterWatch 智慧穿戴裝置,搭配遠端監控數值變化功能,可做心臟健康、血管彈性的監測與心肌梗塞預測,並即將赴加拿大渥太華市做研發測試與臨床試驗等。AIMAU董事長兼執行長張義發,於2012年創辦墨石資本,同時擔任墨石董事長,他說AIMAU是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帳上現金約8200萬美金,首次針對台灣AiOT、BioTech、ESG與大健康等議題領域公司做反向併購案。像是國內老牌生技公司康力生技聚焦在牛樟芝和牛蒡的植物新藥研發,包括糖尿病、異位性皮膚炎及糖尿病傷口癒合、消化性潰瘍、攝護腺肥大及骨折斷裂後癒合等六項新藥研發,準備向美國FDA申請做二期等臨床試驗。還有做廢食用油處理與使用AIOT技術回收廢食用油的永瑞實業,將廢食用油處理後所產生每一噸低碳工業用油,碳足跡為2.8 kg CO2e,都是AIMAU正在洽談公司。AIMAU獨董陳登偉醫師則說,AIMAU未來投資與發展的另一個前景項目,瞄準台灣的牙科醫療與醫學美容,包含但不限於牙醫診所與醫美中心併購,牙醫與醫美自費市場開發,人工植牙產業投入,正顎手術機構設立,醫療與醫務管理系統整合,甚至支持AI智慧醫療新創公司。
胃痛專題/無故胃痛是胃癌前兆? 醫揭「關鍵症狀」要警惕
最新十大癌症出爐,顯示女性胃癌人數增加,讓民眾擔憂到底出現胃痛與消化不良只是消化系統疾病,還是胃癌前兆呢?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蘇若荃說明,相較於一般的胃痛與消化不良,胃癌關鍵在於是否為55歲以上新發生症狀、合併有消化道出血、隨時間加劇的吞嚥困難、未刻意減重的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等,上述為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警示症狀,不可不慎。胃痛消化不良 做好日常保健消化不良,指的是一系列上消化道不適症狀的總稱,常見症狀包括:腹部疼痛、腹部脹氣、易飽、噁心嘔吐、長時間打嗝、胃酸逆流、上腹部灼熱感、口臭等。蘇若荃表示,消化不良可能是某種消化系統疾病的症狀,包括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幽門桿菌感染;膽道疾病如膽結石、膽囊炎、膽汁滯留;腹內器官發炎如胰臟炎、腸炎;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另外,服用消炎藥物、抗生素與鐵劑等,都有可能造成腸胃道副作用。若民眾確診為上述疾病,並不會演變為癌症,不用過度擔心。而由於腸、胃、膽等器官位置相近,不時發生患者跑遍各個診間,卻找不到確切疾病的困擾。蘇若荃建議民眾可前往肝膽腸胃科或家醫科,醫生會視病況嚴重程度與症狀時間長短安排適當的檢查,例如胃鏡與大腸鏡檢查,若高齡族群不適合侵入性檢查,也可改做胃幽門桿菌吹氣測試、腹部超音波、腹部X光等,有助於鑑別病因。癌症胃痛消化不良 注意危險因子若是肇因於惡性腫瘤,除了上述消化不良的症狀,警示徵兆包含有55歲以上新發生症狀、合併有消化道出血、隨時間加劇的吞嚥困難、未刻意減重的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的貧血等,若消化不良合併有上述症狀建議及早就醫,不可不慎。胃癌高風險族群包括有胃癌家族史者、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喜食高鹽或醃漬物者、抽菸、肥胖 等。然而,胃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無特異性臨床症狀,難與常見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發炎、胃食道逆流等疾病區分。因此,胃鏡是早期發現胃癌的重要診斷方法。但即使是從來沒有消化道不適症狀,50-74歲民眾可把握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腸胃道出血症狀有助於揪出胃癌與大腸癌。健康保「胃」戰 醫師教你這樣吃 若有消化不良症狀,平時的飲食建議細嚼慢嚥、少吃高油與辛辣刺激性食物、用餐時避免配大量飲料或湯、少喝酒茶咖啡、少吃豆類甜點糕類等會造成胃脹氣的食物、適當運動可增加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另外針對胃癌的危險因子,平時建議控制體重,減少攝取高油高鹽、加工食品或燒焦碳烤食品,避免酗酒與抽菸。
嫩妹「狂拉黑屎」送急診 醫照胃鏡傻眼了…竟是「減肥菜單」所致
許多人為了擁有完美的身材,會特地尋求方法減肥,不過若是用錯方式,恐造成身體出問題。一名年輕妹子因食慾不振,看到食物就噁心想吐,被媽媽送到急診,懷疑女兒是厭食症,請求醫師施打營養針。不過醫生一檢查發現她的血色素很低,詢問後得知她的排便情況竟是間歇性拉出如同黑髮般的黑便,一照胃鏡才知是嚴重的消化性潰瘍。一名年輕妹子因食慾不振,看到食物就噁心想吐,檢查才發現是嚴重的消化性潰瘍。(圖/翻攝醫師好辣Youtube)急診科醫師魏智偉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曾遇過一名年輕女子被媽媽送到急診,希望醫生幫忙打營養針,因為女兒最近食慾不振,看到食物就噁心想吐,怎麼樣都吃不下,懷疑是厭食症;魏智偉邦女子做了檢查後,發現她的血色素很低,進一步詢問她的飲食狀況已及排便狀況,才得知她會間歇性解黑便、拉肚子,但女子不以為意,僅以為是飲食所致。一名年輕妹子因食慾不振,看到食物就噁心想吐,檢查才發現是嚴重的消化性潰瘍。(圖/翻攝醫師好辣Youtube)魏智偉指出,其實解黑便的情況就已經是有像上腸胃道出血的消化性潰瘍,後來安排了胃鏡檢查,發現女子已經是糜爛性的胃炎合併胃出血,探究後得知,女子上班時需要穿非常合身的套裝,身材只要稍微走樣、小腹凸出,看起來就不太好看,因此她在上班的8小時期間,只吃餅乾配無糖綠茶,晚上回家幾乎都只吃生菜沙拉,短短一個月時間,就造成嚴重的消化性潰瘍。
減重新選擇「胃鏡縮胃手術無傷口」 短短半年!39歲女BMI降至24
現代社會多為外食,滿街手搖飲店,肥胖已成為影響台灣人健康的重要因子,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內在器官也會因為肥胖導致肝膽胃腸疾病,常見包括脂肪肝造成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膽囊結石、胰臟發炎、胃食道逆流造成食道炎及巴瑞特氏食道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小腸微菌叢改變造成腹瀉、大腸憩室及息肉發生等。蟬聯40年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惡性腫瘤中,消化道癌症與肥胖相關的就包括有食道腺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及胰臟癌,我們不能忽略肥胖所造成的相關後遺症,應即早控制並預防疾病發生。肥胖的控制,建議以漸進且天然的方式著手。也就是嘗試改變生活飲食及培養運動習慣來控制體重,然而,現代人工作忙碌且多有應酬,有恆心毅力地控制飲食及運動習慣非常困難,如果無法藉由作息調整控制肥胖,可以考慮藉由減重藥物進行治療。一般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 27-32間的患者(正常值為18.5-24),除使用減重藥物控制外,也可以胃鏡減重手術來減重,包括肉毒桿菌注射術、胃內水球置放術以及袖狀縮胃成形術,以研究報導效果及持久性來說,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的效果最好,其手術方法簡單來說是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利用經口胃鏡加裝「內視鏡縫合系統」由口腔進入胃中,將胃像荷包一樣摺疊縫合起來,在不用破壞切除胃組織腺體的前提下,達到像外科手術胃切除一樣將胃的容積縮小,減少食量及熱量攝取。研究數據顯示,胃鏡袖狀縮胃成形術可降低約15-20%的總體重,並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現象,外科局部胃切除減重術的效果相當,且可達成體表無傷口、住院天數短及恢復快的微創減重目標;然而,曾經接受過胃部手術、嚴重胃食道逆流或胃疝氣、活動性消化性潰瘍、食道靜脈曲張、上消化道結構異常、胃部腫瘤、克隆氏症、肝硬化、凝血功能異常、酒精或藥物濫用、精神疾病等,則不建議利用胃鏡縮胃手術來做肥胖控制的首選治療。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鍾承軒主任表示,曾有一位39歲女性病人,身高154公分,體重77.4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28.8,經過生活型態改變及胃內肉毒桿菌素注射術後,體重仍未明顯下降,但其合併有高血糖、重度脂肪肝及慢性肝炎狀況,因此安排胃鏡袖狀縮胃成形減重術治療。微創手術時間約80分鐘,術後第二天無任何不適後由口進食,第三天順利出院,於門診追蹤過程中合併減重藥物治療,食量明顯下降,不到半年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至24.7,同時血糖及肝炎指數恢復正常,精神體力變好,工作專注力及效率也因此提升,不僅如此,更讓原本不敢穿緊身衣的她對身材外觀恢復自信。鍾承軒主任提醒,肥胖造成的相關慢性疾病不容忽視,我們應該即早控制體重,預防共病症發生,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運動,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減重藥物;倘若仍無法達成體重下降的目標,建議可與外科或內視鏡醫師討論介入性治療方式,而自費微創經口胃鏡袖狀縮胃成型減重術,也是民眾可以考慮的最佳選項之一。
青少年自殺前曾求救嗎? 調查935位死者資料「2重大發現」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及大學生自殺新聞頻傳,而每一個選擇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的個體身後都有著一段難解的悲傷與遺憾,也因此青少年自殺防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並致力於相關研究。依據衛生福利部歷年統計,台灣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在歐美各國亦觀察到有類似趨勢,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更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如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患者之風險因子及就醫樣態,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介入,以促進自殺防治,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研究議題。過往研究發現,成人患者自殺死亡前三個月內,僅有35%曾就醫過精神科,然而根據成人自殺者死亡後的心理解剖研究結果,有高達9成以上之患者,生前曾有過至少一種精神疾病,顯示自殺者中,明顯被低估精神疾病的問題,且未能得到即時且適當之治療。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者之醫療使用樣態,以從中介入,並提升青少年就醫之意願,將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之重要課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使用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資料,探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之醫療利用,以及其合併之精神及身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此研究中之935位青少年自殺個案,相較於對照組,雖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並且能真正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健康長大。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國內之青少年身心健康。
放生中藥1/孕婦幼童能否吃清冠一號 衛福部與中醫界不同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如火如荼開放國門,台灣正式迎接後疫情時代,然而疾管署公佈112年度防疫預算高達845億元,反而比今年成長暴增4.5倍,而先前曾「小兵立大功」的清冠一號,卻無法再回到「全面公費給付」,引發在野立委痛批,衛福部買高端疫苗可容許銷毀170萬劑、10多億元放水流,與疫苗報廢金額花費差不多的公費清冠一號,部分染疫民眾卻得自費買藥。衛福部在九月初宣布限縮原本「全公費」的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引發輿論及中醫師界反彈後,後來又小幅放寬,還研議陸續放寬4項高風險因子,包括「控制不良」的高血壓、出血性與消化性潰瘍、精神疾病患者與產婦,至於中醫界一直疾呼開放12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也應給予公費清冠一號,衛福部仍堅決拒絕。參選彰化市長的民進黨立委黃秀芳因接獲民眾陳情,從忙碌競選行程中趕回立院質詢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質疑為何過去一年都是公費給付清冠,現在卻連兒童家長想要自費都不行。薛瑞元回答頗耐人尋味,他說「過去不知道清冠一號會被開到這上面去(指孕婦及幼童),清冠一號通過EUA也沒有孕婦、幼童數據,所以要限制」。衛福部限縮清冠一號的公費領藥對象,引發國民黨團書記長李德維質疑限縮政策的形成過程與動機。(圖/報系資料庫)黃秀芳進一步追問,過去一年清冠一號是否曾有副作用病例?因很多家長反映,擔心西藥對幼童有副作用,希望幼兒確診也能吃清冠一號。薛瑞元回答「目前還沒有嚴格蒐集相關數據」,指清冠一號不是沒副作用,是還沒遇到。薛瑞元指清冠一號是有副作用,「只是沒人要提出來講,萬一有小孩吃清冠一號過兩天氣喘發作,民眾會抗議,不能太放鬆」,令許多曾在疫情期間吃過清冠一號的孕婦及幼童的家長聽來頗心驚,而該說法也明顯與支持「應恢復全公費給付清冠一號」的中醫師大相逕庭。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展弘曾在立院發表正式聲明,指國家中醫藥研究院已制定兒童使用劑量,希望將12歲以下孩童納入使用範圍,避免新冠後遺症(長新冠)發生。至於懷孕用藥安全,他說,清冠一號配方中藥沒細胞毒性作用,且在最近三年(指清冠一號面世後)的文獻,也沒有任何對姙娠階段(對母體與胎兒)或哺乳階段(對母體與嬰兒)記載有藥物禁忌,實為最安全用藥之一,希望能將孕婦納入使用範圍。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清冠一號抵抗變異株仍有其效力,對中重症的預防及改善也有效果。(圖/防疫指揮中心提供)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則在今年4月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清冠一號可用於輕症到中症,只要不需要用氧氣(急救)都可使用,尤其對輕中症(預防)轉危重症率部分,效果更明顯。當天主持記者會的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更盛讚「清冠一號是台灣之光,希望讓想要用的人都可以用得到」。但陳時中卸任指揮官參選後,清冠全公費給付就「人走茶涼」,中醫界疾呼放寬給兒童使用、薛瑞元則直接打臉「有副作用」,也再度引發民眾好奇,抗新冠用藥攸關民眾生命健康,究竟要相信官員說的,還是要相信國家中醫研究所及第一線中醫師所言?
女子狂打嗝影響工作 藥師曝可能是「這些原因」
打嗝是普通的生理現象,但打嗝打得不停,卻很有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藥師玲玲在臉書上分享,有位女子去藥物諮詢,並表示自己的工作室總機,時常需要接聽電話,但最近卻常打嗝打得不停,讓她在接聽電話時很尷尬,女子詢問該怎麼處理。據藥師表示,打嗝是種非自主、間歇性的橫膈肌與肋間肌痙攣性收縮,打嗝的情況可能斷斷續續,也有可能會持續數周。而引起打嗝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6種:與飲食有關,可能是吃太多、吃太甜;和人體有關,可能是迷走神經或膈神經異常;和腸胃道疾病有關,可能是胃脹、胃炎、消化性潰瘍或是胃癌等;和生活習慣有關,可能是思覺失調症、過度興奮、壓力等;和生活習慣有關,如吞入空氣;和藥物有關,有服用類固醇、苯二氮平類鎮靜安眠藥、中樞神經系統鎮靜劑巴比妥類藥物,都有可能引起打嗝。後來女子表示最近有服用安眠藥,且腸胃常感到不適,有脹氣的感覺,再加上最近常常打嗝,讓她備感困擾。藥師也與女子確認安眠藥和腸胃不適的時間,再比對女子打嗝的時間,發現兩者是吻合的,所以女子的打嗝狀況,可能與服用安眠藥引起的腸胃不適有關。藥師也建議女子,如果失眠的情況有改善,可以減低安眠藥的用量,或是請醫師更改藥物的種類,而腸胃的問題,可以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做治療。如果持續出現打嗝的情況,藥師也有建議大家可以使用3種方法,打斷正常呼吸模式法:暫時憋氣以破壞正常呼吸,緩解打嗝。冰涼冷卻法:喝冷水或用冷水漱口刺激鼻咽及食道,以緩解打嗝。抵制橫膈刺激法:打嗝時蹲下抱膝,壓迫胸部給橫膈壓力,也可以改善打嗝。藥師也提醒,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有用,可以服用藥物來改善,如果去除打嗝的可能原因後,仍無改善且持續48小時,藥師建議可以就診處理,但也表示無須擔心,因為打嗝是可以恢復的。
38歲女主管「理性戰勝不孕」 醫:掌握4要訣!管理負面情緒
藝人Janet拍攝紀錄片揭開自身不孕、踏上試管嬰兒之旅的心路歷程,直指不孕治療「不丟臉、不孤單」,引發眾多備孕女性共鳴。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指出,其實像她一樣的不孕症案例,在台灣為數眾多。資料顯示,國內不孕症盛行率高達10%~15%,等同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與常見的糖尿病與消化性潰瘍盛行率相比差不多。陳明哲表示,台灣不孕症盛行率其實比你我想像中的常見,且不孕家庭求助生殖醫學存在嚴重拖延現象。台灣大型調查發現,不孕夫妻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9年,超出WHO定義的1年不孕標準判定期將近2倍時間;其中花費在嘗試各種自然療法與求子偏方的時間就長達1.2年。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臺大醫院婦產科陳美州醫師提醒,生育時間的拖延,會直接影響受孕成功率;而成功率的降低,恐大幅增加不孕夫妻治療時的心理壓力。尤其女性患者在不孕症治療過程中,會因賀爾蒙變化,承受更多的生理不適與低落情緒。研究顯示,近7成女性患者認為治療旅程中心理健康受影響,陳美州建議有求子計畫的夫妻,應提早建立育齡知識,並透過「多瞭解、多交流、正常過、少得失」的正向備孕4要訣,管理治療過程中的產生的負面情緒。從調查來看,對「自然懷孕率的極度高估」、「對自身看不見的生殖能力的過度自信」與「對求助生殖醫學的優先次序的誤解」,是國人常見三大拖延主因。陳明哲醫師憂心指出,以30歲健康女性來說,每月自然懷孕率剩20%,到了40歲僅剩5%。以Janet為例,35歲經生殖專業醫師檢測出其AMH值(抗穆氏管賀爾蒙)低下,自然懷孕率低於10%。才驚覺沒有時間慢慢來。反觀民眾對受孕率過度樂觀的預期心態,除了恐拖延求助生殖醫學的時間降低療程成功率;更可能因成功率的降低,在反覆的療程循環中,增加自己與伴侶的心理壓力。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全球不孕家庭大型調查顯示,高達65.8%的女性與53.3%的男性不孕症患者,自認心理健康在治療旅程中受到影響。最新出爐的台灣區調查更發現,男女心理健康影響比例懸殊!近7成女性認為不孕治療旅程影響了心理健康,而男性亦接近4成。然而不論男女,尋求心理健康支持的比例竟不到2成;調查進一步發現,在接受不孕症治療過程中,超過半數以上女性感受到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更有高達7成曾對其他懷孕者感到嫉妒。陳美州醫師解釋,雖然不孕症是男女雙方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單獨因女性問題所造成的不孕僅佔1/3。但台灣傳統觀念上,生育的壓力與期待常落在女方;且因大部分治療發生在女性身上,包含藥物的使用與施打、取卵後所造成的身體不適等,都會讓女性承受相較男性更多的身心壓力。部分女性患者,更會將取卵數不足、胚胎重複植入失敗等療程的不順遂,歸咎在自己身上,導致各種自我懷疑、負面情緒,甚至崩潰,因此心理面向的調適、管理與懂得求助專業心理諮詢更為重要在漫長的求子過程中,不孕夫妻該如何管理療程中的心理壓力? 陳美州醫師提醒,做好建構正確的。生殖醫學知識,是有效降低備孕期心理壓力的關鍵。陳美州醫師也提出「正向備孕4要訣」,幫助不孕夫妻共同克服治療期的負面情緒。要訣一:多瞭解「管理負面情緒,育齡知識投資是首要關鍵!」陳美州醫師提醒,正確知識能降低不孕夫妻對生殖治療的錯誤期待,避免結果不如預期時的情緒起伏。台灣區不孕家庭大型調查也發現,接受生殖治療的不孕夫妻回顧治療旅程時,一致認為「在診斷之前對不孕症有更深入的了解」是對他們或其他人的生育歷程最有幫助的事。要訣二:多交流「不孕症治療是夫妻共同的事!」陳美州醫師強調,對生殖醫學的理解不能只存在夫妻其中一方。「從伴侶身上得到更多支持」,是台灣區調查中排名第二的成功因素。醫師也指出,臨床案例上,高齡女性在反覆失敗的治療過程中,能勇敢面對繼續嘗試的關鍵,往往來自於伴侶的交流與陪伴。要訣三:正常過許多不孕夫妻在生殖治療的過程中,會過度專注於備孕本身,進而影響既有的職場及休閒生活。但陳美州醫師提醒,抱持正確醫學觀念、在不影響日常作息下持續接受療程,才是獲致成功的關鍵。要訣四:少得失「要能接受失敗!」陳美州醫師表示,生殖治療的成功絕非一蹴可及。尤其40歲後,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僅30歲時的1/2。然而治療過程中的失敗,是調整療程方向、邁向成功受孕的基礎。唯有降低得失心,在失敗後繼續與醫師討論、接受進一步的療程,才有機會早日得子。如情緒狀態持續低落,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管道協助。陳美州醫師也分享案例,一名38歲女性高階主管受不孕症之苦,初診時因高齡卵子數量偏低、被判定治療成功率低。但她以職場專案管理的態度面對療程,除了對生殖醫學知識做足準備,也為自己制定完整的時程規劃,在維持既有職場忙碌生活的同時,持續配合醫師指示進行各種治療。並在每次療程失敗後,積極與醫師討論失敗原因與後續治療方案。在經過幾次的療程後,終於以40歲高齡成功懷孕得子。陳明哲醫師呼籲,30歲後的「育齡知識投資」可大大降低備孕夫妻的心理壓力。而為了減輕不孕夫妻財務壓力,自去年起國建署也擴大試管嬰兒補助政策,協助不孕夫妻能一圓求子夢,強烈建議未來有生育計劃的年輕爸媽,務必將生殖醫學納入優先備孕手段,提早諮詢生殖醫學進行相關檢查,為自己未來的生育計畫佈局,避免多走冤枉路。
連續30天服用20種高劑量營養品 男子上吐下瀉急性腎衰竭
每日攝取充足的維他命對身體是很好的,但是服用過量不僅會沒效果還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日前在醫學期刊上就有這樣的案例,一名中年男子因為攝取過量的維他命而導致出現多種不良症狀,像是上吐下瀉、口乾舌燥、耳鳴、急性腎衰竭等,幸好經醫院治療後已經康復。根據《BMJ》醫學期刊指出,一名中年男子身體不好,有許多健康問題,包括肺結核、內耳腫瘤、腦積水、細菌性腦膜炎和慢性鼻竇炎。他每天會服用超過20種高劑量的營養品,像是維生素D、維生素K2、維生素C、葉酸、核黃素、維生素 B6、omega-3等,以及其他幾種維生素、礦物質、營養素和益生菌補充劑。吃了這些營養品大約過1個月後,他開始出現上吐下瀉、口乾舌燥、耳鳴等症狀,持續了3個月都沒有好轉的跡象,他的私人醫生安排他做了血液檢查,結果顯示他的鈣含量過高,且鎂的含量也是比以前還高,他攝取維生素D的量是人體所需的7倍,結果還顯現了他有急性腎衰竭的狀況。隨後他被轉到大醫院裡治療,在這8天的期間,他接受了靜脈輸液跟使用雙磷酸鹽治療,出院過後他的鈣水平恢復正常,但維生素D仍過高。醫師說到,在全球維生素D過高的趨勢正在上漲,且症狀多種多樣,主要是由血液中鈣過多引起的,包括嗜睡、精神錯亂、冷漠、抑鬱、昏迷、厭食、腹痛、嘔吐、便秘、消化性潰瘍、胰腺炎、高血壓、心律失常和腎臟異常、腎功能衰竭。醫師也補充,類似的病例數雖然有上升的跡象,但這種情況並非常見,而這位男子的案例剛好也證實,營養品的服用必須適量,過量反而會毒害身體。
別再說辣椒會傷胃 美國大學研究:可降低80%幽門桿菌感染
很多人無辣不歡,吃什麼東西都要加辣才會爽,但也有人不吃辣,因為「吃辣會傷胃」。對此,醫師引用國外研究指出,辣椒可以保護胃壁的潰傷,「不要再說辣椒會傷胃,其實辣椒會保護胃的。」保健醫師江守山26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辣椒素在動物研究中可以保護胃壁避免酒精及出血性休克造成的造成胃損傷,辣椒可以降低阿斯匹靈引起的潰瘍」,墨西哥盛產全球最辣的魔鬼辣椒,該國也曾做出研究,評估胃潰瘍的發生因素,發現辣椒不會造成潰瘍。江守山表示,西班牙一個研究把辣椒放入潰瘍傷口,發現傷口不會惡化;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曾招募190位消化性潰瘍患者、35胃癌患者,和125位正常人進行對照,「51%(180/350)的參與者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結果發現吃辣椒可以降低幽門桿菌感染80%。降低幽門桿菌感染自然可以降低潰瘍、胃癌。」江守山還強調,如果大家覺得他引用的研究不夠多,他還能再貼其他的數據。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應「我胃不好,韓國辣椒還行,泰國辣椒吃了胃會痛,大陸吃剁椒魚頭剛吃很辣後來很喜歡吃,目前對某些辣椒胃是無法承受」、「我有一個很愛吃辣的同事,前幾年胃裡出現6個穿孔,那就不是因為吃辣造成的,我可以安心吃辣了」、「感謝醫師說明,終於還辣椒一個清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