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頭號兇手! 醫建議「這6類人」及早篩檢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喜歡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雖然其發現是一場意外,亦很晚才被醫界發現,卻是造成消化道潰瘍及胃癌的頭號兇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病房主任郭立夫提及,許多人收到體檢報告時,若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呈陽性,常會感到不知所措自己是否感染胃幽門桿菌,於是拿體檢報告至診間諮詢。診斷幽門螺旋桿菌 常見2大檢查方式郭立夫主任分享診斷幽門桿菌的方法,分成「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兩大類:非侵入性檢查方式包括碳13(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抽血和糞便檢查,其中碳13尿素呼氣檢查是現在最普遍的方法,由受檢者喝下藥水,再檢查呼氣出來的碳13含量,便可知道幽門桿菌感染是陰性或陽性;另一抽血檢測抗體方式,通常需進一步檢測,因此較少作為檢測的標準。至於侵入型檢查,則是胃鏡檢查時,夾取一塊組織採樣進行化驗。因此,如果發現血液中有幽門桿菌抗體時,仍需要再次進行呼氣檢測或胃鏡組織採樣,才能確定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六大類型必做 胃幽門桿菌檢測 一、消化性潰瘍: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二、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萎縮性胃炎:這些病灶可視為胃癌的前兆,而治療幽門桿菌可以改善胃黏膜萎縮,大幅減少罹患胃癌機率三、胃癌高危險族群:如三等親內有胃癌家族史、抽菸族四、長期服用藥物:若因其他疾病而長期使用藥物,較容易讓胃黏膜受損五、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六、缺鐵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感染幽門桿菌 混合療法治療根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2022 年發布的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民眾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至於該用哪種療法,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首要考量包括患者有沒有藥物過敏史、抗生素抗藥性盛行率等。郭立夫主任補充,現已研發出新一代混合療法,除菌成功率高達95%,優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因此,感染幽門桿菌並不可怕,只要給予合適的除菌療程,既可以輕鬆除菌,又能降低罹患胃癌或消化道潰瘍的機率。
168斷食並非人人適用!營養師點名「9種人」:別輕易嘗試
168斷食法正夯,除了能幫助減肥外,還有抗氧化、改善胰島素阻抗等多項優點,受到不少人推崇,雖然斷食法好處多多,不過營養師提醒,有「9種人」千萬別輕易嘗試,包括體重過輕、有腸胃或腎臟問題、糖尿病患者、需哺乳的孕婦及正在發育的青少年等,皆不適合實施斷食法,否則反而有害身體。 近年大受歡迎的「168間歇性斷食法」,顧名思義就是一天只有8小時可以進食,其餘的16小時都要禁食,但究竟168斷食在夯什麼?營養師程涵宇說明,在這斷食的16小時裡,能幫助身體促進燃脂,並限制進食的時間,達到攝取較低卡路里的效果,藉由荷爾蒙穩定,減少飢餓感,是一種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減重方式。除此之外,168斷食法的好處還有抗氧化、增加DNA修復、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血壓穩定、改善認知功能、不影響運動表現等,也因此風靡全球。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有「9種人」不適合實施168斷食法。(圖/翻攝自「程涵宇營養師」臉書粉專) 即使168斷食法能為身體帶來不少益處,但並非人人都適合,程涵宇指出,以下「9種人」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斷食法: 1. BMI <18的人:先以健康體重為優先,調整成營養充足的飲食型態,如果想追求外型更纖細,可以透過健身來訓練肌肉。 2.沒刻意減重,半年內體重卻下降超過體重的10%:體重在短時間內大量下降的狀態,可能代表罹患了某些疾病,最好先找到體重減少原因才安全。 3.消化道急性疾病/胃潰瘍的患者:長時間空腹會對腸胃造成刺激,可能會加重消化道潰瘍或胃炎的症狀,應先將疾病完全治療好,再與醫生討論。 4.腎臟疾病患者:斷食對腎臟疾病患者來說,可能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的危險。 5.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定時施打胰島素,進行168斷食可能造成低血糖,非常危險,如果有減重需求應該找醫生討論。 6.半年內進行過大型手術的人:手術後身體會需要更多營養修復身體組織及適應生理運作,因此較不適合進行斷食。 7.懷孕和哺乳:懷孕及哺乳期需要充足的營養供給胎兒,不適合刻意長時間的空腹。 8.青少年、兒童:正處於發育階段,需要均衡充足的營養。 9.暴食症/厭食症:飲食失調者應該要以恢復健康的飲食狀態為主,同時進行斷食減肥會影響暴食厭食症狀的治療。
胃痛、腹脹當心是幽門桿菌上身! 醫提醒:大多數是從小就已感染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30歲的張姓女患者,因長期出現胃痛、腹脹、噁心等症狀,到醫院胃腸肝膽科看診並進行胃鏡與切片檢查,醫師發現患者因感染幽門桿菌,導致慢性胃發炎,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經三合一制酸劑加上抗生素使用兩周後,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胃部逐漸恢復正常,建議一年後再追蹤。幽門桿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 嘴餵食小心感染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經鄭煜明醫師表示,如果把腸胃不適一味的歸咎於生活緊張和壓力所造成,那就大錯特錯!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自律神經失調,阻礙腸胃功能之臨床症狀與感染幽門桿菌雷同,常常被混為一談,前者可以靠生活飲食調適,後者則必須靠藥物進行滅菌大作戰。而感染率遠高於B型肝炎的幽門桿菌,在台灣盛行率平均達50%,換言之,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感染,伴隨有腹部疼痛(尤其空腹)、燒灼感、噁心、打嗝、脹氣,甚至食慾不振、體重不明原因減輕等症狀;其中10歲以下孩童更應注意,不同於成年人較高抵抗力,所以親子之間以嘴餵食或親暱行為要特別注意。八成感染沒症狀 增加罹患胃癌風險鄭煜明醫師指出,感染者當中有八成沒有症狀,而有兩成的感染者出現胃部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疾病;當胃部長期被幽門桿菌破壞之下,黏膜因此產生的異變也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其中又以胃淋巴瘤最常見。鄭煜明醫師強調,幽門桿菌感染者,大多數是從小就已感染,直到成年後,出現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才被檢查出來,其餘八成無症狀者只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燙、酸,不菸不酒等,是可以和平相處,否則也潛藏日後病變的風險。
女醫控前夫投毒…害手腳抽搐「腹部驚現大裂紋」 她放棄民事賠償求嚴懲
大陸山東省一名女醫生控訴前夫使用激素對自己「投毒」,檢方提起公訴後,案件即將開庭。據悉,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人民法院將在1月11日,對高姓前夫犯故意傷害罪一案進行開庭。費縣人民法院表示,本案將不公開審理。原告劉暢(化名)則透露,自己放棄民事訴訟賠償,只希望前夫被依法嚴懲。《南方都市報》報導,劉暢和前夫是一所醫學專科學校的師兄妹,經過校園戀愛,2015年畢業後領證結婚,2人都在山東從醫,其中男方在費縣梁邱中心衛生院工作。劉暢回憶,2016年6月起,前夫在家給感冒的她注射藥物,同年10月和11月,她發現手腳不時抽搐、視力模糊,腹部皮膚出現大量裂紋,體重也增加了10多斤。就醫檢查後,醫生診斷為「庫欣病」,分析劉暢在短期內服用了大量激素類藥物導致。面對突然腫脹的身體,劉暢無奈接受治療,期間高男沒安撫她,2人反而爭吵不斷。2017年9月底,劉暢的母親在家中整理時,意外發現了前夫在家中藏有多支「地塞米松」,部分藥物有使用過的痕跡。女醫控前夫投毒。(圖/翻攝自南方都市報)公開資料顯示,「地塞米松」為處方藥,屬於較強的皮質類激素藥物,服用需要遵醫囑,過量會引起消化道潰瘍、糖尿病、誘發或加重感染、骨質疏鬆等不良反應,還會引起類庫欣綜合征。劉暢想起高某森以治感冒為由,曾連續給自己注射液體,她隨即報案,並向當地衛健局等多個部門反映情況。經調查,當地衛生局確認高男存在違規拿取藥物行為,他承認部分藥品是在衛生院備用藥品中借用,大部分為其於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從衛生院自行購買,包含81支地塞米松。2019年6月,高男在費縣公安局接受審訊時,承認對劉暢打了10多天的激素類藥品。去年3月18日,費縣公安局正式立案,時隔8個多月,檢方以故意傷害罪對高某森提起公訴,案件將在1月11日9時在費縣人民法院開庭。為案件持續奔波6年後,劉暢表示,前夫高某森目前在看守所,自己決定放棄該案民事賠償,希望法院對被告人依法從嚴判決。
中年男吃鍋腹部劇痛 就醫檢查竟是腸中風
冷氣團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侵襲。上週末開始全台氣溫驟降,不到10度的低溫非常寒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醒民眾,除了需預防低溫導致的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還要留意腸胃道問題。這些腸胃疾病 好發冬季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專家洪弘昌醫師指出,胃出血、十二指腸出血、食道靜脈瘤出血及腸中風都是肝膽腸胃科在冬天時,發生率可能會上升的疾病。當天氣寒冷會使血管收縮,致壓力上升,而造成血管破裂出血的可能性。原本就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上消化道因低溫環境而出血的機率較高;另外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止痛消炎藥物、肝硬化及感染幽門桿菌患者也是高危險群。冬天暴飲暴食 恐致腸中風另外天氣轉涼時,不少民眾大吃薑母鴨、燒酒雞或麻辣鍋來暖身,也有民眾因為天冷容易感到飢餓而大量吃喝,洪弘昌院長提醒刺激性食物又加上暴飲暴食,便容易引起消化道潰瘍、胃出血、食道靜脈瘤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甚至腸中風。洪弘昌院長分享,曾收治過一名高血壓的中年男性,冬天卯起來吃鍋取暖,結果腹部劇痛送醫,透過檢查發現他的腹部血管鈣化狹窄,診斷俗稱腸中風的腸缺血,所幸經過治療後已無大礙,不然腸血管壞死或併發腹膜炎,致死率相當高。如廁留意糞便顏色 出現不適快就醫上消化道(通常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出血的症狀有解黑便、嘔吐出鮮血或咖啡色的物質、當出血量較多或出血速度快時,會出現頭暈、暈厥、噁心、盜汗、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降低休克等症狀。洪弘昌院長提醒,若有出現上述狀況等異狀應就醫,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在寒冷的冬天應做好保暖的動作,正常生活作息、避免熬夜,三餐定時定量、進餐時細嚼慢嚥,戒菸、減少酒精攝取,少吃刺激性食物,平時如廁時需留意一下大便的顏色。
生死一念間!44歲男罹消化道潰瘍 換家醫院竟變成大腸癌三期
一名44歲的油漆工出現上腹痛的症狀長達2個月,因為始終不見好轉,所以便趕緊就醫,醫師安排他照胃鏡,檢查後告訴油漆工是罹患消化性潰瘍,油漆工吃了幾天胃潰瘍的藥之後,卻還是覺得不舒服,於是再次找同一位醫師看診,醫師於是幫他安排進行大腸鏡檢查,只是需要排隊等待一個月!在等待過程,油漆工食慾不振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後來甚至無法正常排便,於是轉而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室就診,經過電腦斷層,確診「大腸癌急性阻塞」,原來油漆工已經是大腸癌第三期,腫瘤導致大腸阻塞才有種種症狀。大腸直腸科醫師邵彥誠表示,油漆工右側升結腸有7x6.5x2公分的大腸腫瘤,造成大腸急性阻塞,一開始先以鼻胃管抽吸使腸道減壓,讓腸子的腫脹情形得到緩解,經過2天後,再施以3D 腹腔鏡手術,切除右側約60公分的升結腸,並且施以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避免癌細胞轉移。邵彥誠指出,一般大腸急性阻塞,因為腸子腫脹,使得腹腔內空間狹小,難以施行3D腹腔鏡微創手術,但經過2天的減壓治療,加上手術器械進步,此患者幸運地還是可以用3D腹腔鏡做腫瘤切除。油漆工腹部只留下四個洞,分別為3公分、1 公分及兩個0.5公分,傷口小、復原快,且3D腹腔鏡手術因為良好的視野與立體成像,讓醫師更容易執行精確的腸繫膜淋巴結廓清手術,油漆工手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一周後便出院,但必須持續進行後續的癌症治療。其實上天相當眷顧這位44歲的油漆工,如果他當初乖乖等著一個月後的大腸鏡檢查,若癌細胞在這一個月內持續擴散,恐怕就會延誤之後的治療,幸好油漆工一個轉念,趕緊到另一家醫院才能及時發現疾病,並且趕緊進行後續治療。邵彥誠也提醒民眾,若發現上腹痛、食慾不振、無法正常排便一定要儘速就醫。油漆工因為做粗重工作,平常喜歡吃大魚大肉,推測可能是罹患大腸癌的原因,建議民眾少吃醃漬油炸及加工食品,養成運動習慣降低體重,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機率。如有家族史,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最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