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止痛
」 類風濕性關節炎 食藥署 止痛藥 過敏 神經![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2/394322/sm-6fc17e6afaab0716e1d1b20ab48adabf.jpg)
39歲男感冒竟猝死 過敏性休克釀禍「這藥物最危險」
一名39歲男感冒服用抗生素,沒想到吃完後全身冒紅疹,原來是該男子對抗生素有過敏反應,最後引發急性休克送醫不治。根據林口長庚醫院2018年的研究顯示,台灣每年約有300名過敏性休克案例,其中高達8成是藥物過敏性休克,目前台灣健保資料庫裡登錄藥物過敏的最大主因藥物,歸屬於不明藥物類,其次則是抗生素及消炎止痛類藥物。「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發病速度極快,常會引起一連串的異常生理反應,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起疹、嘔吐、頭暈、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血壓急速下降等。這些症狀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分鐘至半小時內發生,且過敏情形可延續到數小時之久,如果沒有經過適當及立即的醫療照顧,會有致命的危險。相較於食物過敏,台灣藥物過敏性休克發生率較高,對醫師是一大隱憂,因為臨床上醫師常常會遇到病人吃藥打針過敏的情形,但國人用藥習慣常同時混合使用多種藥物,其中也包含一些複方藥或來源不明的藥物,因此大多數的藥物過敏往往很難找到過敏原。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余黃平曾受訪表示,過敏症狀往往會隨過敏次數加劇,同一種藥第一次吃可能只是皮膚癢,患者通常都不以為意,但第二次可能就會引起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加上市售感冒藥經常是複方成分,小小一顆卻含有多種藥物,多數民眾一旦過敏也搞不清楚是對哪個成分過敏。民眾在吃藥前最好記下藥物成分,若誘發過敏也能記下藥物成分,可避免藥物過敏再次發生;若是曾有嚴重藥物過敏史或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要接受手術麻醉時應告知手術醫師及麻醉醫師,先進行藥物篩檢,遠離過敏風險。一般民眾如果有藥物或食物過敏的經驗,可以到有藥物過敏檢查合格的醫院檢測,找出自己的過敏原。特別是有藥物過敏史、需要接受手術、麻醉、特殊藥物治療的病人,可以將自己可能過敏的藥物拿給醫院檢驗,確認自己的過敏原,讓自己遠離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南投縣政府衛生局陳南松局長提醒,藥物過敏只需及少量接觸,便會引發病,其範圍包含內服及外用藥品,例如西藥內服錠劑膠囊、消炎藥膏、眼藥水、麻醉藥物、吸入性藥物及藥水。另外像中藥的煎劑、丸、粉製劑及外敷藥布等,都有可能出現藥品過敏,而藥物過敏的6大前兆如下,一,皮膚出現紅「疹」;二,口腔出現潰「破」;三,喉嚨感到疼「痛」;四,眼睛變「紅」腫;五,嘴唇「腫」脹;六,身體出現發「燒」。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就要立刻就醫,並向醫師說明接觸之藥物種類、使用及發作時間,以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8/393168/sm-98680a0e0e39f455c618a79e0fa2d0e7.jpg)
魚刺卡喉別緊張!「4不1早」應對 醫提醒:大口吞飯、催吐恐更嚴重
過年總少不了吃魚,代表年年有魚(餘),不過也要小心吃到魚刺。醫師表示,如果不小心把魚刺吞下去,或是喉嚨有異物,有「4不1早」應對方法。醫師方冠傑在臉書發文,天氣變冷,民眾吃火鍋喝湯,連續兩天遇到有民眾卡到喉嚨,「切勿倉促進食、邊吃邊說話、大口喝下含有骨頭或是魚刺的湯品,民眾進食不小心吞入骨頭、魚刺等異物時,常見以大口吞水、大口吞飯、喝醋、催吐等方式試圖將卡住的異物排除,但其實這些動作都可能使得問題越來越嚴重。」方冠傑指出,如果異物不大,可以嘗試用小鑷子輕取,如果幾次不成功就不要勉強,盡快就醫檢查。1.不要進食:有人會想大口吞飯、吞水,把異物往下推,運氣好一點能推到胃後溶解,不過更常見的是異物卡更深。2.不要催吐:消化道卡異物有人會想催吐,將異物取出,不過有可能會刺激食道蠕動胃酸逆流,再大口吞飯、吞水,推到食道深處,增加穿孔的危險性。3.不要喝醋:喝酸性或鹼性物質不能溶解異物,反而會刺激消化道黏膜受損。4.不要吃藥:消化道卡異物不要吃消炎止痛藥,該藥只能緩解不適,不過異物還在,可能會延誤就醫。5.盡早就醫:找耳鼻喉或腸胃科醫師協助取出異物,如果異物刺太久,可能會深部感染穿孔,嚴重點會危及生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386983/sm-df118224f9c3587aa7be4f301995f75b.jpg)
服藥2壞習慣「超傷食道」 30歲女做胃鏡驚見大範圍潰瘍
服藥時記得搭配足夠的水,且保持身體直立一段時間。醫師近日分享,有1名30歲女子因為吞嚥困難就醫,事後做胃鏡檢查才發現,她的食道有大範圍的潰瘍,研判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醫師也提醒,民眾服藥時要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胃腸肝膽科醫師張靖近日在臉書粉專《張靖醫師 胃腸肝膽。靖心靖力 守護健康》發文分享,上述女子因吞嚥困難到診所就醫,耳鼻喉科醫師先安排喉鏡檢查,但沒有發現異樣,又再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因皮膚問題,最近有在服用抗生素doxycycline,醫師也相當有警覺的高度懷疑是藥物導致的食道灼傷,隨即聯絡張靖醫師,幫這位病人安排胃鏡。果不其然胃鏡在中下段的食道就發現了大範圍的食道潰瘍。張靖續稱,這就是典型的「藥物性食道炎」,「在胃鏡結束後我立刻開立藥物幫助這位病人,同時衛教她最近飲食上需要注意的部分,以減少對食道潰瘍的二度傷害。」張靖補充,藥物性食道炎是因為藥物黏在食道黏膜上造成食道發炎,甚至產生食道潰瘍,常建原因是吃藥時水喝不夠多,或者吃完藥後沒保持身體直立而馬上平躺,而常見造成藥物性食道炎的藥物,有像是抗生素doxycycline、消炎止痛藥NSAIDs等,「通常在停止使用這些藥物,加上制酸劑和胃乳的幫助後,在幾天內就會逐漸緩解。」張靖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服用到藥物,但好好把握一些關鍵原則,其實可以有效預防藥物性食道炎的產生,例如服藥時搭配200至250c.c.的水,服藥後也要保持身體直立至少30分鐘,「希望大家在服用藥物時可多加留意喔。」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86187/sm-66bff7c2f2742eaad8d50101a844ff6d.jpg)
8歲男童愛吃1台灣美食竟痛風 醫揭這類食物都需注意
聚餐與高普林飲食成為現代人健康的隱憂,醫師警告,痛風的發病年齡持續下降,20歲以下痛風患者已非罕見,甚至連孩童也未能倖免。根據2024年最新統計數據,40歲以下的痛風患者已占總人數的一半。根據《健康2.0》的報導,澄玥中醫診所醫師莊玉菁分享一個案例,一名8歲男童因經常食用滷肉飯,BMI達到27,某天甚至因痛風導致跛腳。經檢查發現,他不僅患有痛風,還合併其他慢性疾病。莊玉菁指出,痛風是尿酸代謝異常的警訊,飲食不節制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頻繁的大魚大肉、飲酒,以及攝取高普林食物,容易導致「隱藏性痛風體質」。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如熬夜和缺乏運動,更使新陳代謝功能降低,加速了痛風的形成。莊醫師解釋,食物分解後會釋出普林,普林經代謝後形成尿酸,當尿酸積累過多,就可能引發痛風。而所有高普林食物都需注意,例如市面上常見的「痛風鍋」、動物內臟、肉汁及紅肉,均可能增加痛風風險。啤酒等酒精飲品及含果糖飲料,也會促進尿酸生成。至於菠菜、菇類、花生、腰果等堅果類,以及優酪乳等酵母類食材,莊醫師認為雖然普林含量較高,但考量其健康價值,可適量食用。但已確診痛風的患者,應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制定詳細的飲食計劃,避免因飲食失誤導致痛風發作。事實上,衛福部也曾提醒,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民眾如有關節腫痛等疑似痛風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檢查。而急性期痛風發作,主要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秋水仙素(Colchicine)及類固醇,進行消炎止痛。衛福部說明,長期控制痛風,則是使用降尿酸藥品,如Benzbromarone、Sulfinpyrazone、Probenecid、Allopurinol、Febuxostat,控制血液尿酸值,防止關節破壞及腎臟損害發生;民眾則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注意用藥期間身體反應,若有皮膚紅疹、口腔潰瘍、喉嚨痛、眼睛紅腫灼熱、嘴唇腫、發燒等藥品過敏症狀,應立即回診就醫。衛福部表示,治療痛風要多管齊下,不是只靠藥品,也需要進行飲食控制及體重管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攝取酒精、含果糖飲料及高嘌呤食物(如紅肉、內臟及海鮮類),才是正確治療痛風之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1/385421/sm-e1ff07ee09788c42df58c83296a49c66.jpg)
藥物過敏不只會冒小疹子! 專家曝「6大徵兆」應速就醫
如果你認為藥品過敏只會打個噴嚏、起個小疹,那可能得多加留意了。藥品過敏反應,可能是輕微的皮疹或是危及生命的過敏。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且症狀可能在服藥幾天內發生,有時則在二至三個月才出現。藥品過敏有6前兆 務必立刻就醫食藥署指出,藥品過敏的六大前兆為:皮膚出現紅「疹」、口腔出現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提醒民眾,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這些可能是過敏反應的前兆。除皮膚的反應外,如果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噁心、黃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都是需要立刻就醫的訊號。藥害救濟給付案例 常見這些藥品類別食藥署統計1999年至2024年11月的藥害救濟給付案例,常見可疑藥品類別包括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風藥(Allopurinol)、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目前國內針對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別有給付終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民眾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以降低藥品過敏發生風險。回診告知用藥史 幫助避免嚴重不良反應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可以保留處方紀錄,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處方紀錄等資訊給醫療人員參考;如果曾有藥品過敏史,可請醫療人員協助將其記錄在過敏紀錄卡,就醫時主動出示,避免重複使用到過敏藥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75439/sm-de16b67a2f708e31cee61c9efff26107.jpg)
亂用痠痛貼布竟造成胃出血、腎衰竭 譚敦慈:最多2片,不可超過6小時
痠痛貼布沒貼對更傷身!無毒教母譚敦慈分享到,過去在國外曾有發生過,由於藥布貼太多,造成胃出血、腎臟受傷害,因此建議想要使用的民眾,最多只能貼2片,每次貼最好不超過4至6小時。譚敦慈日前在節目《健康零距離》中說到,國內國外都有發生過,因為貼藥布貼得太多,結果出現胃出血、腎臟受傷害的案例,有些人一次就在背上貼個7、8片貼布,「其實最多就只能貼2片,而且每次貼的時間,最好不超過4到6小時」。譚敦慈解釋,市售的痠痛貼布,主要有2個成分,1個是水楊酸,另外1個則是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當民眾在使用時,水楊酸會經由皮膚吸收,如果一次貼了好幾天,就可能導致胃出血、腎臟受傷害。譚敦慈也提醒,若身上有紅疹、擦傷,或是出現傷口的部分,切勿再貼上藥布;如果貼了3、4天,症狀都沒有改善,應該趕緊就醫,比較安全。另外,衛福部食藥署曾在官網衛教,民眾在使用痠痛貼布時,請勿自行增加使用量及使用時間,通常痠痛貼布藥效僅能維持4至6小時,使用時間不宜超過6小時,若皮膚有傷口、濕疹、潰瘍等部位,也應避免使用貼布;使用後有起疹子、紅腫、發癢等過敏現象,或是持續使用後疼痛症狀沒有改善,請立即停止使用,並接受醫師診治。食藥署也指出,為正確使用痠痛貼布,應先詳閱說明書,注意1次只可用1種,也避免長時間與大面積使用。食藥署強調,痠痛貼布所含止痛成分會經由皮膚吸收而產生作用,故須避免同時使用多種止痛方式,如吃的、貼的、擦的、抹的一起來,確實做到一次一種,才安全,「如手、腳、肩膀及背部同時貼,也會造成藥量吸收過多,藥物過量產生副作用及增加肝腎負擔,所以也不要黏貼時間過長或是大面積使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3/370383/sm-1883f5774a780baeefacfa868deb751a.jpg)
工程師「蛋蛋」爬滿蚯蚓血管 恐釀不孕!醫推「冷水坐浴」恢復生機
一名35歲年輕工程師因工作需求常久坐打電腦,總是覺得下體悶悶的,仔細一看睪丸,發現上面竟爬滿了像蚯蚓一樣的突起血管,檢查後才發現是精索靜脈曲張。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分享,精索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於年輕男性的疾病,成年男性中大約有15%的人有這樣的狀況。這種狀況發生於睪丸的靜脈血管,其中靜脈的瓣膜發揮著防止血液逆流的重要功能。當這些瓣膜因某些原因受損,可能會導致血液逆流,進而引發靜脈的曲張與擴大。顧芳瑜說明,受到人體生理結構的影響,精索靜脈曲張通常好發於左邊睪丸,其症狀可分成三級,一級需要透過仔細觸診才能摸到;二級則是休息狀態下觸診可摸到,但肉眼不可見;三級則是肉眼輕易可見。而精索靜脈曲張可能也會是男性不孕的其中一個原因,顧芳瑜解釋,導致男性不孕的幾個主要原因中,大概有2~4成機率與精索靜脈曲張有關,因為陰囊腫脹時會導致睪丸散熱不佳,進而影響精蟲的活動力,造成睪丸疼痛(蛋疼),嚴重點則可能導致不孕。然而,顧芳瑜表示,如果是單純睪丸外觀有膨大的血管但沒有任何不舒服的話,是不需要治療的。他也分享一個簡單易行的改善方法,可以自己在家準備一臉盆的室溫冷水,每天洗完澡後將睪丸泡在冷水內15-20分鐘,有機會讓睪丸降溫並讓疼痛感下降,持續一到兩個月,精蟲品質就可能可以恢復得不錯。此外也可以用藥物輔助,通常是以口服消炎止痛藥為主,也有少數幫助靜脈曲張的口服藥,大部分輕微的精索靜脈曲張,都可以依靠口服藥物緩解不適。假設冷水坐浴及口服藥都無法解決時,才會建議做手術,手術目的是紮掉膨大的血管以減緩症狀,目前主要有顯微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效果都不錯。但顧芳瑜也提醒,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手術方式,可以完全避免精索靜脈曲張的復發。顧芳瑜更藉機呼籲,不孕原因有很多,精索靜脈曲張僅是其中之一。由於他常遇到很多不孕男性患者來到診所就表明希望做手術,習慣把原因歸咎到比較常見的因素,只求可以快速解決。但他建議還是要交由泌尿科醫師觸診及檢查判斷,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後,仍然有精索靜脈曲張問題時,再考慮做手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69977/sm-38720fafa2f01bbd9747e44edc2eba36.jpg)
胃驚見5爛洞!40歲男每晚「必喝1飲品」害腹痛、拉黑便
飲食習慣不良、抽菸喝酒都是造成胃潰瘍的原因,一名40多歲男子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三餐正常也吃得很清淡,但他卻被檢查出有嚴重的胃潰瘍,胃部破了5個大小洞,經醫師詢問才得知,原來竟是因男子太愛喝「1飲料」。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專分享診間病例,他透露先前有一名40多歲男子因左上腹悶痛、大便呈深黑色前來看診,沒想到胃鏡檢查竟發現,男子的胃裡有5處大小不一的潰瘍和糜爛,且還有出血過的痕跡。錢政弘表示,他詢問男子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卻並未發現不妥之處,胃部也沒被幽門桿菌感染,讓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繼續進一步追問「難道你平常都不喝飲料嗎?」這時患者才想起,自己前陣子每天晚上都會喝一瓶可樂。錢政弘指出,酸性食物並非不能吃,但要小心切勿過量,像是檸檬汁、柳橙汁、橘子等較「酸」的飲品,建議有胃病或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避免食用,而飲品酸性由低至高分別為,梅子汁PH值3.8、柳丁汁PH值3.7、鳳梨汁PH值3.5、蘋果醋PH值3.4、檸檬汁PH值3.2、蔓越莓汁PH值2.7、可樂PH值2.3,而碳酸飲料之所以喝起來不酸,是因為被添加了大量的甜味劑,儘管喝可樂導致胃潰瘍的案例並不常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喝可樂確實會讓胃潰瘍變得更嚴重。對此,錢政弘也點名造成胃潰瘍的5大原因,第一、藥物引起:如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阿司匹靈等;第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7成的胃潰瘍是因為胃有幽門桿菌長期感染造成慢性發炎引起;第三、心情壓力:胃酸分泌是受到自律神經的調控,自律神經又會受到情緒的影響,如果整天「搞操煩」鬱鬱寡歡,很容易有胃病;第四、抽菸:抽菸不會增加胃酸分泌,但是會讓胃黏膜的血液循環變差,喪失自我修復和保護的功能,胃潰瘍也會不容易愈合;第五、飲食不當:長期喝咖啡、茶、酒和柑橘類的飲料、刺激性調味、重口味食物都會傷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67890/sm-7ddfcc827cd3d1799896d4724948aa4b.jpg)
胃痛吃成藥止痛仍無法緩解? 當心是「幽門螺旋桿菌」惹禍
40歲的忙碌工程師吳先生,經常胃痛且靠吃成藥止痛及緩解,近期服藥已無法改善症狀,甚至開始解黑便,直至胃痛冒冷汗求診,發現胃部已有多處潰瘍,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併發胃出血。染幽門桿菌 吃止痛緩解恐更嚴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肝膽腸胃科葛齊醫師表示,止痛藥非萬用藥,因為吳先生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吃止痛藥不僅無法治癒,潰瘍還會重覆發作且惡化。而胃潰瘍的危險因子包含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失調,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殺菌藥物治療 加速胃潰瘍癒合速度葛齊醫師說明,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容易產生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透過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搭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藥物治療,以達到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及加快潰瘍癒合的目標。此外,醫師向吳先生強調要配合調整生活型態及按時服藥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造成治療效果不佳及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增加,使先前治療前功盡棄,所幸服用藥物治療後,吳先生胃鏡追蹤狀況得到改善,不僅潰瘍癒合,且成功去除頑固難治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避免演變為胃癌的風險。調整生活型態 按時正確服藥葛齊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且要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包含戒菸、戒酒,及避免慣性使用止痛藥物,多數病人在適當治療後都會明顯改善,甚至不需長期服藥。曾有病人慣性吃止痛藥,拖到解黑便、劇烈腹痛、發燒等症狀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胃出血、胃穿孔的腹部急症,未即時處理有可能併發嚴重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5/365825/sm-a2ffe47601e9bc8df7de9ef2fa3c85d2.jpg)
「這些服藥方式」都危害腎健康! 藥師警示:不要自己當醫師
常常在發藥窗口聽到民眾詢問:「聽說藥都會傷腎 ,這些藥能不能不要吃?」 也曾經聽到民眾問:「上次我肌肉痛,去買消炎止痛藥吃,效果很好。我牙痛1星期了,可以再去買來吃嗎?」擅自決定停藥或減量 恐加劇腎臟負擔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范思驊指出,以上是民眾常有的用藥迷思,以為所有藥品都會傷腎,於是自己決定停藥或是減量,此舉可能延誤病情;當身體不適時,又自行買藥或調高劑量,自己當起醫師,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謹慎使用消炎止痛藥 避免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說明,一般常聽到的Ibuprofen(依普芬)、Diclofenac(克他服寧、服他寧)、 Indomethacin(炎達益、炎得效),屬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透過「抑制前列腺素」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而長期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會造成腎臟血流量不足,因此損害腎功能。范思驊表示,若您已患有慢性腎臟病,應避免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如您為腎臟病後期的腎友,應完全避免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而一般民眾到藥局購買藥品,也要特別注意成分。常見的綜合感冒藥或是止痛加強錠等,可能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成分,務必諮詢藥師正確的服用劑量。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應遵循專業醫藥人員指示范思驊強調,拒絕遊覽車上、地下電台、夜市販賣的藥品以及來路不明的中草藥 ,絕對是愛腎顧健康的法則。藥品並非一般商品,來源不明的藥品或偏方可能摻雜有害身體健康的成分,不只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拖延治療, 也可能造成身體其他損傷,得不償失。如有用藥需求,務必就醫或到合格藥局詢問藥師,並依照專業醫藥人員的指示服用。愛腎顧健康 控制三高為首要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因之一。血壓過高影響腎臟排除廢物以及調節水分的機制。高血脂可能造成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慢性發炎。高血糖會增加腎臟過濾廢物的負擔,長期下來使腎臟逐漸失去過濾廢物的能力,無法清除身體代謝的有害物質,引起蛋白尿、腎衰竭、尿毒症,最終需要洗腎。因此,范思驊提醒,三高的病友務必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採行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定時回診,才能有效控制三高。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女子常搬文件!竟釀「爪狀手」 醫曝治療方式預防神經受損
陳小姐33歲,是一位上班族,工作上常常需要搬運沈重的文件和書籍。這一年多來陳小姐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經診所醫師診斷是頸椎問題,然而復健五個月後仍未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心急的家人帶陳小姐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門診,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左手肘的尺神經受到壓迫,相當嚴重,也已經出現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情形。手肘隧道症候群 嚴重會有不可逆神經損傷黃贊文部長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由於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手肘隧道受到直接的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或是工作常要提重物而需要長時間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使神經受損。運動醫學中心徐振恆醫師指出,手肘隧道症候群大多數症狀集中在手部,常見包括無名指和小指的麻刺感,而嚴重的手肘隧道症候群則可能導致手部肌肉萎縮、無力,並使手指協調的動作變得困難。除了理學檢查以外,也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症狀輕微可採保守治療 嚴重則需進行尺神經減壓手術徐振恆醫師進一步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都有機會自行緩解。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發現手肘麻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 及早就醫與治療徐振恆醫師建議,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大,在辛勤工作拼經濟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7/352287/sm-62343b184acafcee752f5f1038dd2f2e.jpg)
肩膀痠痛半年「突發高燒竟好轉」 醫:這病常見卻少有人知
陳小姐是一位50歲的上班族,肩膀痠痛已經半年,打針吃藥、復健都沒改善。某天晚上睡覺時,無緣無故突然肩膀劇痛難耐,輾轉難眠,吃了止痛消炎藥也沒效,於是前往醫院求助。檢查後發現,右邊肩膀痛到不能摸,手抬不起來,完全沒力,還發高燒39度。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跟發炎指數都飆高,懷疑是化膿性關節炎。趕緊入院打抗生素治療,但很神奇的是,隔天高燒就消退,肩膀也慢慢地不痛。然而,細菌培養卻沒有找到任何細菌,但肩膀不適感卻未緩解,改到骨科門診治療,才發現不是化膿性關節炎,而是鈣化性肌腱炎作怪。最後接受微創關節鏡手術,才恢復正常。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常見但不廣為人知的疾病,主要影響肩部的肌腱,其原因為肌腱內鈣質晶體沉積所致,導致肌腱發炎和疼痛。主要症狀是肩部疼痛,在抬起手臂或進行某些動作時,疼痛感會更加明顯,如:當肩膀沾黏僵硬,難以完成平時輕鬆完成的動作,如:梳頭、穿衣等。疼痛程度可以從輕微不適到劇烈疼痛不等,患處可能出現腫脹和壓痛感,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時在夜間疼痛加劇,影響睡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章芳源指出,肩部疼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應至骨科門診進行檢查,鈣化性肌腱炎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和發炎,但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全身症狀,例如發燒。然而發燒在鈣化性肌腱炎患者中並不常見,根據醫學研究,約有5%至10%的鈣化性肌腱炎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對於大多數鈣化性肌腱炎患者,保守治療如休息、復健治療、消炎止痛藥等可以有效緩解症狀。然而,當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持續或加重,導致肩膀無力、沾黏僵硬時,可能需手術治療。透過微創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可以去除肌腱內的鈣化物,減輕疼痛和恢復肩膀功能。且術後併發症少,廣泛應用於治療鈣化性肌腱炎。手術過程中,醫生會使用關節鏡觀察肌腱內的情況,並通過特殊工具將鈣化物去除,若肌腱破損嚴重,將一併縫合。接受手術後,需要配合復健科進行復健治療,多數患者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症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章芳源提醒,復健過程中,請遵從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建議,以確保最佳的恢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44429/sm-79f434b4d0c0800812c95dbdeb31958f.jpg)
七旬嬤手痛「瓶蓋都擰不開」 狂吃止痛藥!就醫才知關節已變形
一位70歲的林姓阿嬤(化名)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也沒辦法擰瓶蓋、擰毛巾、提重物時都會感到極度不適,這些不適深深影響生活。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疼痛,然而效果不佳,尤其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症狀已持續一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高雄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石孟潔醫師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來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多為「對稱性」多個關節腫脹要注意!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她提到,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已維持六周以上。依據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生物製劑用藥新選擇!輔以物理、職能治療更全面石孟潔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了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來緩解功能障礙,或是配合職能治療來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功能。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為侷限或無法適應其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石孟潔醫師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的用藥能選擇,她也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保健品亂吃恐弄巧成拙 醫:減壓生活更重要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醫師表示,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型的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都應先諮詢醫師。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石孟潔醫師提到,避免壓力過大、以及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最後提醒民眾,如果有對稱性的關節發炎腫痛及關節僵硬狀況,請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有效的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2/343532/sm-d65b5f2acb8ec284f336b6117e85ed80.jpg)
才遭謠傳「被政府拘留」陶晶瑩突曬輪椅照:好長的2針 經紀人曝近況
知名女主持人陶晶瑩(陶子)近期遭網路謠傳「被政府拘留軟禁」,讓她無奈表示「這些假帳號怎麼這麼會編?!謝謝很多朋友提醒我,但是我們也沒辦法…。」沒想到,陶晶瑩突然曬出坐輪椅的照片,原以為是打球弄傷膝蓋,後來發現是韌帶撕裂。對此,經紀人透露,陶子已打了消炎止痛針,目前正積極準備瘋陶秀表演。陶晶瑩昨(14日)在網路社群Threads透露,自己最近重感冒,再加上打球造成膝蓋受傷,所以只能坐在輪椅上,讓女兒荳荳推著去遛狗。她後來又曬出打針的影片,指經過詳細檢查,才發現是韌帶撕裂,「好長的兩針」。經紀人表示,陶子已經打了消炎止痛針,目前很認真地在準備瘋陶秀表演。陶晶瑩韌帶撕裂。(圖/翻攝自Threads)據了解,近期有不明人士假冒台灣媒體,聲稱陶晶瑩在陳文茜的節目《茜問》中,意外透露她的額外收入來源,雖然相關收入均合法,但政府當局擔心有利可圖的漏洞暴露後,會引發民眾大規模辭職潮,因此以涉及披露可能損害國家經濟及敏感信息為由,將陶晶瑩拘留、軟禁,並嚴禁媒體接觸。對此,陶晶瑩在臉書發文澄清,「這些假帳號怎麼這麼會編?!謝謝很多朋友提醒我,但是我們也沒辦法」。陶晶瑩表示,最近有關於自己的新聞,只有瘋陶秀是真的,開玩笑說「話說如果我被『釋放出來』了,大家要不要在6/29北流來看我?」並在文末標註「假帳號、假新聞、天公伯啊」,不難看出她相當無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8/339338/sm-95b350bf9ca51571b8410dc4fb1b6403.jpg)
這裡痠!那裡痛! 痠痛藥布貼過量恐產生副作用
覺得腰痠背痛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貼痠痛藥布嗎?你知道痠痛貼布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可能產生副作用、甚至傷肝腎嗎?痠痛藥布使用不當恐肝腎負擔重 副作用通通來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彥儒藥師指出,民眾對貼布通常較無戒心,痠痛時除了長時間、大量貼藥布,還可能同時服用與貼布成分相同的消炎止痛藥。當用量超過時,可能造成肝腎負擔或引發各種副作用。目前市售的痠痛貼布大致可分三種:一、含有消炎止痛成分(如Diclofenac或Indomethacin),適合用於紅、腫、熱、痛等症狀;二、含有辣椒膏成分(Capsaicin),可使神經元脫敏感,減少痛覺;三、含有甲基水楊酸、薄荷等成分,提供短暫清涼效果,暫時減輕疼痛。總量原則:一次一片、一片四至六小時、一天不超過三片根據復健醫學會調查,國人每月平均使用六片藥布,每年總使用量超過4億3,800萬片。 黃藥師表示,成人合理的使用量是一天二至三片,一次使用一片,一片貼四至六小時就要取下,切記每天貼布不過量。孩童因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使用貼布應選擇成分較單純,且依體重使用劑量比例為原則。選擇適合的貼布成分 劑量過高、時間過長都適得其反黃藥師建議,民眾若有大面積或多處痠痛時,可選擇口服止痛藥或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症狀,或是將一片貼布剪成多等分,貼在不同痠痛部位。如果使用貼布超過一週沒效果應找專業醫師、藥師諮詢,開放性傷口也不要貼,避免長時間接觸引發感染。若是口服藥與貼布同時使用,則應選擇含不同成分的藥品,避免同一成分在身體內累積過量,造成身體負擔,並且要依照痠痛原因,選擇貼布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若貼著貼布睡覺,特別是貼在頸部或背部,因睡眠時間超過六小時,又長時間壓著,起床可能會發現如「尿布疹」的過敏反應,這是常見造成副作用的行為,應特別留意。食藥署提醒,民眾應選擇包裝上有食藥署核可之藥證字號的貼布,並按說明使用,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貼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35459/sm-5e1b13fb2f7c7729083860f1336d2633.jpg)
體育老師指關節劇痛無法運球! 就醫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搞鬼
澎湖一名年輕體育老師某天發現指關節劇痛,無法正常運球。起初他自己以為是運動傷害,前往復健科求助,卻多次求治未果,深入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初期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錯失黃金治療期。他提醒,為了避免關節持續惡化,會先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治療,若病情未獲得良好控制,則會評估以「生物製劑」介入。這名體育老師就是在生物製劑治療1至2個月後,症狀才得以緩解,目前已恢復體育教學工作。好發族群別輕忽!「女性」患病率更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較能確定的是「基因」為罹患該病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蔡長祐主任表示,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紀約為於三十至五十歲,但也有十幾歲就發病的案例,且「女性」的發病率為男性的三到四倍,因此如果親人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史,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蔡長祐醫師表示,患者在半夜時「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激素分泌量最多,這些因子容易導致發炎反應,讓患者在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紅腫熱痛的症狀產生。他提到,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好發於四肢周邊關節,且為對稱型態。因此一旦民眾發現手指或是腳趾關節有對稱性的疼痛,而且日漸加劇,就要儘快就醫做檢查。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骨骼傷害往往為不可逆,倘若錯過黃金治療期,即便以藥物控制了病情,若關節變形骨頭破壞仍無法挽回。類風濕因子輔助診斷 多種治療選擇有效控制病情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依據是透過抽血檢查,檢測體內的類風濕性因子及抗環瓜胺酸抗體、白血球數量與血小板數量,並搭配超音波與X光等影像工具來判斷發炎與骨骼破壞程度。蔡長祐醫師提到,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採用「金字塔型」或是「倒金字塔型」的用藥方針,近年來則改為「組合型治療法」,以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口服免疫調節藥物交互使用。但此方式的效果仍然有限,而且長期使用類固醇可能伴隨「月亮臉」、「水牛肩」、「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後來採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是小分子標靶藥物,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有效被阻斷,讓病情達到更穩定的控制。蔡長祐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不可逆,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在現今多元進步的治療方式下,患者若遵循醫囑、勿自行停藥,也能成功控制病情,將其視為慢性病來處置。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1/335411/sm-b73cbba91ad8fcce81171e79134edd35.jpg)
60歲婦服用「日止痛神藥」慘胃潰瘍 醫見「像被霰彈槍打到」示警:非常傷
許多人在出現疼痛症狀時,會選擇吃些止痛藥,然而止痛藥並不能隨便亂吃。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近日就分享自己經手的案例,表示有一名婦人最近突然出現胃痛症狀,甚至在睡夢中被痛醒,檢查後發現胃內潰瘍嚴重到「像被霰彈槍打到一樣」,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因為吃止痛藥害的。蕭敦仁醫師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表示一名60歲婦人最近突然出現胃痛症狀,甚至在睡夢中被劇痛驚醒,情況相當嚴重,但她其實以前從未出現過胃痛的情況,於是決定就醫求助。蕭敦仁也說明,一般而言,病患如果在半夜被胃痛驚醒或在空腹時感到疼痛,腸胃科醫師會懷疑可能是胃潰瘍,因此立即為她安排了胃鏡檢查。經過檢查後,蕭敦仁發現病患的胃內出現了大量潰瘍,胃壁上有超過10個破洞,嚴重到讓醫生驚訝不已,形容「好像被霰彈槍打到一樣」。蕭敦仁解釋,通常如果胃內出現一個破洞,那多半是由於幽門桿菌感染所致,但是這名婦人出現了超過10個破洞,因此可能是由於外力造成的。蕭敦仁也追問婦人近期是否有服用其他藥物,詢問後婦人透露她最近因背痛就醫到骨科看診,醫生有開了止痛藥讓她服用,雖然有加胃藥一起服用,但還是保護不住,才會造成這個結果。蕭敦仁醫師進一步解釋,胃內有一層重要的黏液層可以保護胃黏膜,以免受到胃酸的侵蝕。然而當服用止痛藥後,這層黏液層會變薄,使胃酸更容易侵蝕胃壁,造成潰瘍形成,「導致胃酸碰到胃壁,就會一次破好幾個洞」。蕭敦仁也提醒,婦人就是服用「赴日必買的止痛神藥」,成分為(布洛芬 Ibuprofen),屬於「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像這樣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對胃黏膜的傷害特別大,呼籲大眾不要隨意自行購買和服用這類藥物。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328723/sm-3e706ced60d7d3b2c0ad03784c5bad79.jpg)
遶境存在扭傷風險!腳踝扭傷如何處理? 醫師曝足踝治療保養方式
媽祖遶境是台灣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許多人都會撥空參與,不過遶境久走可能會增加扭傷的機會。高雄長庚中醫病房主任吳思穎表示,由於扭傷是一個動態的問題,比起久站疲勞,在動態走路的狀況下,反而比較容易拐到,而且遶境走的路很多可能是自己從未走過的,在不熟悉的環境下扭傷的風險也會增加。自身內在因素(如:耐力不好、疲倦專注力下降)以及外在因素(如:鞋子太大不合腳、道路不平坦、路況不熟悉)影響,都有可能會導致扭傷意外發生。而扭傷後該如何治療、保養呢?吳思穎主任分享中西醫在受傷急性期、恢復期的治療及保養方法。受傷先評估有無骨折4情形 再依「PEACE & LOVE」處置扭傷屬於「軟組織」的外傷,因此民眾在扭到、跌倒後,不論西醫、中醫,都需要先排除骨折的可能才進行後續的軟組織受傷處置。吳思穎主任提到,最簡單的分辨方式有以下4種,若四者有其一就建議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有骨折情形:扭到後無法走超過4步以上,或無法從急診大門走進急診室。按壓腳踝內側、外側6公分以內的骨頭處會疼痛。按壓第五蹠骨處會疼痛,可能是「疲勞性骨折」、「行軍骨折」。按壓舟狀骨(鞋子鞋舌的地方)會疼痛。如果沒有以上4種情況,代表骨折風險較低,此時就可以朝軟組織(肌肉、韌帶、肌腱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處置。吳思穎主任表示,2019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就公布了「PEACE & LOVE」的軟組織處理方式,PEACE主要是針對受傷後急性期時所需做的處置,而LOVE則是針對亞急性期,包括:急性期: P:Protection(保護),保護、固定受傷的地方。E:Elevation(抬高),將受傷部位抬高。A:Avoid(非必要、避免消炎藥物),過去受傷會建議吃消炎止痛藥,但發炎能增加局部循環,將壞的東西帶出去、好的東西帶進來,適當的發炎反應對於組織增生反而是必要的。C:Compression(加壓),適當地加壓降低患處腫脹的機會。E:Education(衛教),專業醫療人員教育正確的知識及觀念,包含治療、後續處理等。 P:Protection(保護),保護、固定受傷的地方。E:Elevation(抬高),將受傷部位抬高。A:Avoid(非必要、避免消炎藥物),過去受傷會建議吃消炎止痛藥,但發炎能增加局部循環,將壞的東西帶出去、好的東西帶進來,適當的發炎反應對於組織增生反而是必要的。C:Compression(加壓),適當地加壓降低患處腫脹的機會。E:Education(衛教),專業醫療人員教育正確的知識及觀念,包含治療、後續處理等。亞急性期: L:Loading(負重),受傷後仍要有適當的活動、負重,可以藉此刺激告訴大腦受傷的地方需要特別照顧,促進復原。O:Optimism(樂觀),心理會影響生理,因此要保持樂觀、正向思考以幫助復原V:Vascularisation(血液循環),維持血液循環暢通,如:運動,在不痛的前提下做最大範圍的活動,像腳踝受傷可以做打節拍(踏腳板)的動作,依個人情形調整抬腳的角度、頻率,藉此縮短復原的時間。E:Exercise(運動),若沒有做運動、復健,會有復發或再次扭傷的風險,像有些人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常常扭傷是因為肌力不足、沒有復健、運動。因此應運動訓練,它可以增加肌力、恢復關節活動力,還能增加本體感覺,進而減少扭傷風險。 L:Loading(負重),受傷後仍要有適當的活動、負重,可以藉此刺激告訴大腦受傷的地方需要特別照顧,促進復原。O:Optimism(樂觀),心理會影響生理,因此要保持樂觀、正向思考以幫助復原V:Vascularisation(血液循環),維持血液循環暢通,如:運動,在不痛的前提下做最大範圍的活動,像腳踝受傷可以做打節拍(踏腳板)的動作,依個人情形調整抬腳的角度、頻率,藉此縮短復原的時間。E:Exercise(運動),若沒有做運動、復健,會有復發或再次扭傷的風險,像有些人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常常扭傷是因為肌力不足、沒有復健、運動。因此應運動訓練,它可以增加肌力、恢復關節活動力,還能增加本體感覺,進而減少扭傷風險。中醫VS.西醫治療處置 按摩2穴道有助放鬆、恢復除了「PEACE & LOVE」基本處置觀念外,也須進一步了解中醫、西醫治療改善扭傷的方法。在藥物的部份,吳思穎主任提到,西藥大多是以消炎作用為主,偶爾會用營養針、維他命等,而中醫在急性期一般會用活血、化瘀、止痛類的藥物,急性期過後會加上補養氣血藥,增加組織循環、肌肉營養幫助恢復期調理。另外,也可以透過推拿、按摩來改善,吳思穎主任表示,這部分在西醫屬於物理治療的範疇,一般會建議在急性期時不要在受傷局部進行,但根據中醫的「經絡」概念,可以透過遠端取穴的方式來加速足踝受傷處的循環、氣血恢復,主要有2條經絡跟扭傷較有關係:膽經:走過腳踝外側,有個穴位「陽陵泉」,在小腿上半部前外側靠近膝蓋處脾經:走過腳踝內側,有個穴位「陰陵泉」,在小腿上半部內側靠近膝蓋處吳思穎主任提到,實際上在針灸治療時不只會使用上述2個穴道,但若是遶境後民眾覺得小腿腫脹不舒服,也可以考慮同時按摩陽陵泉、陰陵泉,放鬆肌肉、增加循環,也能藉此預防扭傷。不過若要預防足踝扭傷,仍要從放鬆回到訓練的層面,透過運動強化肌力、增加本體感覺,才能減少扭傷的機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0/325890/sm-fb14b7cf776e7b8f1ae36f76913010aa.jpg)
園藝大叔手指關節莫名腫痛! 檢查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惹禍
一名熱愛園藝的55歲的李大叔(化名),每天看到親手栽種的植物結出果來,總讓他充滿喜悅與成就感。然而某天手指關節卻莫名腫痛,疼痛難耐好一陣子,後來甚至連最心愛的園藝都無法耕作,就醫檢查,確定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收治個案的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高瑞鴻醫師表示,初期李大叔先以傳統的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但症狀無法控制很完善,後來達到用健保條件申請生物製劑介入治療,大概幾個月之後,症狀有明顯的改善,李大叔能夠重拾快樂園藝的生活。關節僵硬腫脹 嚴重恐變形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會導致關節腫脹及疼痛,尤其在早晨時會感到關節僵硬,持續時間可能長達半小時以上。這個疾病經常好發在手、腳關節,對患者日常生活影響很大,例如:吃飯、穿脫衣物或行走,若無妥善治療,發病後的一兩年內,檢查就能看到關節骨頭被侵蝕現象,長期會造成變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高瑞鴻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出現在中年女性身上,男女的比率為1:3,與一般關節炎不同的是,患者活動後反而較能減緩疼痛跟僵硬,但若症狀反覆出現,且超過一個月都沒有改善,就要提高警覺,應及早就醫檢查。抽血加超音波組合 精準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高瑞鴻醫師說明,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診斷主要會觀察關節發炎表現,包括疼痛、腫脹程度,並搭配抽血檢測類風濕因子跟抗環瓜氨酸抗體,這兩個抗體都跟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密切關聯性,另外也會藉助超音波或X光等影像工具,判斷關節破壞及發炎程度,最後綜合以上檢驗結果進行疾病診斷評估。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因子 懷孕與疾病控制可兼顧高瑞鴻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前還是以藥物為主,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類固醇跟消炎止痛藥為主;第二類為免疫調節藥物,又分為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與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其中生物製劑是以一種生物科技製造出的蛋白質,可以拮抗患者體內發炎因子,並針對個別不同發炎因子進行調控,讓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炎路徑能夠被精準阻斷,改善患者關節疼痛,並讓疾病達到穩定的控制。對於有考慮懷孕及哺乳的女性患者,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只要與醫師充分溝通,可以讓懷孕跟疾病控制獲得兩全其美的治療目標!高瑞鴻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囑,治療期間也應留意自身狀況,有問題應隨時回診檢查,避免相關併發症產生,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22253/sm-a5ca2a07811d3223941e4045e7cad1af.jpg)
她手麻、無力「睡覺還會被麻醒」,確診腕隧道症候群! 醫點名高風險群
46歲林小姐任職於餐飲業,常需備料、清洗盤子、擰抹布等大量使用手部,林小姐漸漸發現手掌和手指有發麻的情形,並從原本一隻手變為雙手,尤其在騎機車時麻痛的感覺特別明顯,晚上睡覺時有時還會被麻醒,早上起床也會覺得雙手有腫脹的感覺,甚至拿碗、拿筷子時,手有無力感。就醫透過理學及神經傳導檢查,確診為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 這些人容易發生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科董怡君醫師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由於正中神經在經過手腕處受到壓迫,造成手指及手掌麻痛,此外,大拇指也可能會感到無力,導致抓不穩東西,較容易發生的族群為女性、糖尿病患者、需要高重複、高強度用到手的工作者等。口服+注射治療緩解症狀 需搭配復健助恢復治療腕隧道症候群,董怡君醫師表示,除了使用口服消炎止痛的藥物,還可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將藥劑(如類固醇、低濃度葡萄糖水、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精準注射至正中神經的周圍,促進症狀緩解;此外,尚需配合復健治療,除了透過儀器治療減緩神經發炎,學習神經滑動運動等也有助恢復;另外,可於晚上配戴手架,減輕腕隧道中的壓力,使夜間麻痛狀況改善;最後,日常生活的習慣必須調整改善,以避免復發。手麻原因多 盡快就醫對症下藥為上策董怡君醫師提醒,手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頸椎神經受到壓迫、腕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等,藉由神經傳導檢查可正確診斷,並配合不同治療方式,才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