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藥
」 止痛藥 消炎藥 火鍋 藥物關節炎讓8旬嬤痛不欲生 機械手臂導航手術「隔日即下床」
80多歲的林阿嬤長年飽受退化性關節炎困擾,特別是右膝近期每況愈下,頻繁莫名疼痛與反覆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連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起身都痛苦難耐,外出得靠輪椅代步,甚至連獨自步行一小段路都無法完成,因擔心麻煩家人,林阿嬤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自我封閉讓心情鬱悶。雙和醫院骨科陳冠豪醫師說,林阿嬤以前因工作關係,常需要久站,當時雖有痠痛的情形,但大多休息幾天或服用消炎藥物就會好,如今上了年紀,疼痛感越發強烈,甚至連消炎藥物,或注射玻尿酸都無法改善。另外,透過影像檢查發現,林阿嬤右膝軟骨嚴重磨損與骨刺生長,導致股骨與脛骨直接摩擦,骨架變形歪斜,進而引發疼痛不適,也是明顯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經討論後,決定以置換人工關節的方式來幫助林阿嬤重拾希望。考量到林阿嬤年紀較長,為減輕手術對身體的負擔以及希望術後快速恢復,因此將採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ROSA Knee)來進行膝關節置換術,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歷時約1個半小時便完成手術。值得注意的是,林阿嬤在手術後隔日即能下床,並依靠著助行器慢慢行走,休養5天後即順利出院,一星期後返診追蹤時,已能放開拐杖行走,隨著膝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均顯著改善。陳冠豪醫師說明,羅沙機械手臂導航手術系統是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透過術前計畫與完全客製化的3D立體建模,輔以AI運算即時定位追蹤導航,加上多動向機器人手臂,達到精準置換人工關節之目的,同時減少對病人的軟組織及肌肉傷害,有效降低術後疼痛感與提升功能恢復速度,後續便能盡快展開術後復健,以及減少併發症的機率。陳冠豪醫師強調,每位病人的症狀不盡相同,退化程度也不一,然面對不同嚴重程度的膝關節退化,應要有適當的治療策略,並非只有置換人工關節一途,但臨床上常見民眾因輕忽自身關節狀況惡化,導致錯失治療良機,間接讓許多醫療選擇的可行性。建議民眾若發現膝蓋疼痛持續2至3週,合併腫脹緊繃時,就應就醫接受詳細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效果,不只是為減緩不適,也是替未來熟齡樂活作好準備。
止痛藥「4大禁忌飲食」!醫示警搭配錯誤:恐增加肝毒性、血壓飆風險
不少現代人有服用止痛藥解決頭痛跟肌肉痠痛的習慣,但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也示警,止痛藥若和錯誤的飲食搭配起來吃,不但會影響療效,還會產生交互作用,他也列出「4種食物或飲料」的止痛藥禁忌,提醒民眾務必小心,否則可能會導致肝毒性、血壓飆升,及出血等症狀。謝炳賢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這裡痛、那裡痛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問擾,像是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神經痛,只要拿出隨身攜帶的神奇止痛藥,好像就什麼事情都可以輕鬆解決。」而在神經外科中,在保守治療中也很常使用到各類止痛藥,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抗癲癇藥物和嗎啡類等。(圖/翻攝自Facebook/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但謝炳賢表示,止痛藥如果和錯誤的食物搭配吃,可能會大大影響療效,甚至是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他也列出吃止痛藥的飲食禁忌:咖啡因飲料:咖啡因飲料包含可樂、茶類、巧克力及咖啡,可能會加重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增加心悸或血壓升高的風險。酒精飲品:酒精與止痛藥同時服用,不僅容易影響藥效,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或肝毒性風險,並可能加強藥物的鎮靜效果,導致過度昏睡或其他副作用。葡萄柚及柚子:葡萄柚或柚子中含有抑制肝臟代謝酵素的成分,使止痛藥在體內代謝變慢,可能導致藥物累積體內,增加藥效不穩定的風險。含抗凝血功能:含抗凝血功能的食物包含魚油、深綠色蔬菜(維生素K)、納豆、紅麴等,如果同時服用抗凝血劑與止痛藥,可能會產生加乘效應,進而增加出血的風險。
關節退化!走路卡卡、突無力 1微創手術有效恢復行走力
膝關節是大小腿骨頭連接的部位,在關節內的骨頭表面包覆著一層以膠原蛋白為主的軟骨,提供潤滑、緩衝的效果。但是長年使用下,可能出現一些刮痕、磨損,這便是所謂的關節退化。關節軟骨較大破損 恐致活動困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輕微的磨損注射玻尿酸潤滑即可緩解,但較嚴重的損傷會導致軟骨破裂,有時軟骨會移位,碎片會脫落,形成大問題。關節軟骨出現較大破損時,會有明顯的凹凸不平甚至會剝落形成碎片,活動時容易卡住,也會有突發的無力感,還會發炎腫脹產生關節內積水。休息跟吃消炎藥可暫時緩解,但症狀時常反覆,造成一大困擾,這時就會需要手術介入。微創膝關節內視鏡 傷口小、恢復快林心畬說明,傳統手術需要切開整個關節來移除碎片或修補軟骨,傷口大,復原慢,有時還會遇到手術後沾黏僵硬的後遺症。但是現在內視鏡技術已經普及化,搭配關節專用的內視鏡器械,只需要三個小於一公分的傷口便可完成手術,手術後隔天傷口只會些微腫脹,通常一天內可以恢復獨立下床與走路,住院時間只需兩天一夜。而除了修補軟骨及移除碎片,手術中還可以詳細檢查關節內的狀況,若是發現不平整的皺壁或是發炎的滑膜組織也可同時清除,回復關節的順暢度,延長關節的使用年限。出現不適症狀快就醫 把握黃金治療期林心畬強調,軟骨碎片與關節磨損互為因果,關節軟骨碎片會導致異常的磨損,進一步損傷健康的軟骨,產生更多軟骨碎片,形成惡性循環。若是軟骨完全磨壞,便只能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有症狀的患者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失早期治療的關鍵時機。
雙耳悶塞脹痛恐是「1疾病」醫揭好發於3族群 長期鼻子過敏當心
一位在美國矽谷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幾年前不幸得到鼻咽癌,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鼻咽癌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來,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因此回台灣時求助耳鼻喉科醫師。在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的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該名患者幾年前罹患鼻咽癌,經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透露,患者嘗試了藥物治療與中耳通氣管等傳統治療方式後,症狀仍未消失,因此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接受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病患在手術後恢復迅速,結果令人滿意,耳悶塞不適症狀明顯大幅改善。朱峻緯說明,耳咽管為調節中耳腔壓力的重要構造,介於中耳與鼻咽部之間,在成人長度約為3.6至3.8公分,多數時間呈現閉合狀態,只有在打哈欠、吞嚥口水時才會稍微張開,張開主要靠兩塊肌肉和脂肪調控開合,若長達3個月以上出現閉塞,就算是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提到,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在各國的發生率不一,成年人通常約0.9~1%,兒童發生率達6.1%,好發於有中耳炎、鼻竇炎、長期鼻過敏的患者。治療上,通常會先針對鼻部症狀治療耳咽管黏膜腫脹,先用消炎藥、抗組織胺、鼻噴劑或口服類固醇,讓耳咽管消腫,再無效的話會考慮做耳膜切開術,釋放耳內的壓力,傷口通常過幾天就會癒合;如果術後又塞住,會考慮放置中耳通氣管在耳膜上,讓耳咽管通氣。朱峻緯指出,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為近年來針對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新發展的治療方式,適用於慢性(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病患。此手術是在鼻內視鏡的導引下,將獨特設計的氣球導管置入耳咽管內給予固定壓力,將耳咽管狹窄部分撐開,以恢復耳咽管暢通。此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疼痛少,為一種直接、有效、安全之治療新利器。
女子腕隧道症候群連續吃1個月止痛藥! 止痛不成還發生胃穿孔
一名61歲女性持續腹痛、發燒就醫,醫師發現她出現腹膜炎症狀,追問下才發現婦人因腕隧道症候群服用止痛消炎藥已經超過一個月,疑似因藥物副作用造成胃潰瘍合併穿孔。不僅菸、酒、茶、咖啡 非類固醇止痛藥也會引起胃潰瘍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徐天佑表示,臨床上常見胃潰瘍病因,包含一些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或降低黏膜保護的因素:如進食菸、酒、濃茶、咖啡或刺激性食物,抑或是服用損傷胃粘膜的藥物(如Asprin、非類固醇止痛藥等),以及情緒過度激動或過度疲勞等。止痛藥連吃一個月 胃穿孔引起發炎、敗血症徐天佑醫師表示,患者沒有三高病史,今年四月就醫時自述二月下旬左手曾因手腕隧道症候群開刀,一個月後換右手疼痛,因症狀較輕微醫師開立止痛藥物治療,未料連吃一個月藥物後卻因發燒、肚子持續悶痛被家人送急診,抽血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偏高,白血球過高併敗血症。醫師幫她進行腹部X光檢查,發現胃部有大量空氣,疑似腸氣外漏,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證實腸胃道穿孔,經緊急進行腹腔鏡診斷,果然發現在胃幽門前區有個0.5公分破洞。幸好發現得早,緊急進行腹腔鏡胃縫合手術,一周後確定患者穿孔癒合,可以開始進食,患者也順利出院。止痛藥使用安全守則:搭配胃藥 一到兩周更換止痛藥徐天佑醫師叮嚀,由於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止痛藥傷胃,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胃潰瘍等副作用,使用該類止痛消炎藥物最好搭配胃藥使用,超過兩周以上長期使用患者則建議每一到兩周就更換不同類型止痛消炎藥物,降低長期使用造成胃潰瘍、胃穿孔風險。
肩膀痠痛半年「突發高燒竟好轉」 醫:這病常見卻少有人知
陳小姐是一位50歲的上班族,肩膀痠痛已經半年,打針吃藥、復健都沒改善。某天晚上睡覺時,無緣無故突然肩膀劇痛難耐,輾轉難眠,吃了止痛消炎藥也沒效,於是前往醫院求助。檢查後發現,右邊肩膀痛到不能摸,手抬不起來,完全沒力,還發高燒39度。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跟發炎指數都飆高,懷疑是化膿性關節炎。趕緊入院打抗生素治療,但很神奇的是,隔天高燒就消退,肩膀也慢慢地不痛。然而,細菌培養卻沒有找到任何細菌,但肩膀不適感卻未緩解,改到骨科門診治療,才發現不是化膿性關節炎,而是鈣化性肌腱炎作怪。最後接受微創關節鏡手術,才恢復正常。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常見但不廣為人知的疾病,主要影響肩部的肌腱,其原因為肌腱內鈣質晶體沉積所致,導致肌腱發炎和疼痛。主要症狀是肩部疼痛,在抬起手臂或進行某些動作時,疼痛感會更加明顯,如:當肩膀沾黏僵硬,難以完成平時輕鬆完成的動作,如:梳頭、穿衣等。疼痛程度可以從輕微不適到劇烈疼痛不等,患處可能出現腫脹和壓痛感,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時在夜間疼痛加劇,影響睡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章芳源指出,肩部疼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應至骨科門診進行檢查,鈣化性肌腱炎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和發炎,但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全身症狀,例如發燒。然而發燒在鈣化性肌腱炎患者中並不常見,根據醫學研究,約有5%至10%的鈣化性肌腱炎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症狀。對於大多數鈣化性肌腱炎患者,保守治療如休息、復健治療、消炎止痛藥等可以有效緩解症狀。然而,當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持續或加重,導致肩膀無力、沾黏僵硬時,可能需手術治療。透過微創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可以去除肌腱內的鈣化物,減輕疼痛和恢復肩膀功能。且術後併發症少,廣泛應用於治療鈣化性肌腱炎。手術過程中,醫生會使用關節鏡觀察肌腱內的情況,並通過特殊工具將鈣化物去除,若肌腱破損嚴重,將一併縫合。接受手術後,需要配合復健科進行復健治療,多數患者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症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消失。章芳源提醒,復健過程中,請遵從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的建議,以確保最佳的恢復。
黑狗遭膠帶纏繞嘴巴「潰爛見骨」!新北動保處急救援 正調監視器抓凶手
新北市樹林區柑園路日前被發現1隻黑狗遭人用膠帶纏繞嘴巴,導致吻部上下潰爛見骨。新北市動保處接獲通報後,立即派員救援並將黑狗帶回毛寶貝醫療中心醫療,經獸醫師細心醫療及配合高壓氧治療,見骨的傷口已長出新肉完成治療,現開放認養。動保處表示,為找出凶嫌已動員大量人力調閱監視器及訪查,民眾若有線索也請電1959協助破案。動保處表示,小黑狗被送到毛寶貝醫療中心時,已多日未進食,傷口寬度過大以致於無法直接縫合,獸醫師先以輸液及注射消炎藥劑,並配合後續高壓氧療程,提升體內組織含氧量,消除水腫等組織腫脹症狀,迅速讓小黑犬在5天之內傷口結痂,現開放認養中。小黑狗完成治療,目前已開放認養。(圖/新北市動保處提供)動保處獸醫師李建沛表示,通常犬隻在受虐後多半對人類會產生不信任感,但小黑狗沒有因為這次的膠帶受虐經驗就對民眾產生排斥感及不信任,相反的牠在傷口恢復期間認真的去記下每位動保處同仁的長相,努力的在毛寶貝醫療中心康復,由衷期待小黑狗的有緣人早日到來。動保處呼籲,勿因犬隻吠叫吵鬧就用膠帶綑綁,違者將依《動物保護法》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金。另民眾若有發現動物受虐情形,可電「1959」動保專線或通報動保處,以減少動物傷害。
吃完麻辣鍋喉嚨劇痛!26歲OL隔日倒地死亡 醫生:她是窒息而死
中國有名26歲女子日前下班跟同事吃麻辣鍋慶生,回家後覺得喉嚨痛,吞服止痛藥、消炎藥也不見好轉。次日一早狀況急遽惡化,女子趕緊請假就醫,但到院後僅10分鐘就倒地不治。醫師根據女子生前症狀推測,她竟是被活活悶死的。中國醫療網紅「Drx說」日前在微博分享病例個案,表示這名女子吃完麻辣鍋回家,睡前發現喉嚨有點痛,但以為是火鍋太辣導致,沒有重視。沒想到,隔天女子病況加劇,不僅喉嚨更痛,甚至出現吞嚥困難、呼吸不順等症狀,但她以為感冒惡化,吞服幾顆消炎藥就去上班。然而,當她抵達辦公室,咽喉痛不僅沒有減緩,還出現憋氣感、畏寒等情況,她連忙請假到醫院求助,沒想到在診間門前,意識已經開始模糊,接著大口呼氣後倒地不起。經過醫師搶救,仍然不幸身亡。事後醫師綜合女子先前的症狀,加上檢查後發現,女子會厭充血腫脹,堵塞聲門,因此研判女子是「急性會厭炎」送命。「Drx說」指出,患者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吃火鍋時,因為高溫和辛辣刺激,導致會厭發炎、水腫,又受到冷飲刺激,導致病況惡化,該種情況與普通的咽喉發炎、疼痛類似,因此可能被患者輕忽。醫師表示,會厭位於舌根後方,進食時食物會經過咀嚼形成球狀,此時會厭自動關閉,防止食物進入肺部。但要是會厭發炎,就可能堵塞呼吸道,就會導致呼吸困難。急性會厭炎的病情進展十分迅速,一旦發病後沒有及時診療,可在極短時間內窒息,因此死亡率較高。會厭發炎可能堵塞呼吸道,導致呼吸困難。一旦發病後沒有及時診療,可在極短時間內窒息死亡率。(圖/翻攝微博/Drx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官網指出,會厭軟骨位於聲帶氣管上方,若細菌、病毒感染,外傷、咽喉局部刺激,急性過敏,都可能會引起會厭發炎,一旦化膿腫脹造成上呼吸道阻塞,就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造成會厭急性發炎的細菌,以B型嗜血流感桿菌最為常見,一開始幾乎都是以咽喉吞嚥疼痛來表現,有的伴隨發燒、甚至出現聲音沙啞、呼吸喘鳴聲、無法平躺呼吸及胸悶、流口水,病程進展迅速,快者幾小時內就會窒息死亡。
液體OK繃「塗傷口」超痛 內行人揭正確用法
液體OK繃會在傷口表面形成一層透明薄膜,能有效隔離外界污染物,如灰塵和細菌,防止感染,不過使用不當可能帶來反效果,日前一名網友因手指受傷,到藥局購買液體OK繃使用,結果點在傷口上時感到劇痛,形容「比塗碘酒還痛十倍」,讓他對液體OK繃的效果產生懷疑,引起網友熱議,許多人指出這名網友使用的時機和方法都不對。該網友在PTT八卦板以「液體ok繃點下去差點痛死 這真的有用嗎」為題發文表示,自己在搬家具時不小心把指縫磨破一層皮,便去藥局詢問有沒有OK繃可用。在藥師推薦下,他購買了液體OK繃,並被告知不需要塗碘酒。回家洗澡後,他將液體OK繃點在傷口上,結果刺痛感比塗碘酒還痛十倍,而且薄薄的一層似乎隨時會脫落,這也讓他質疑液體OK繃的效果。該貼文引發了熱烈討論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本來就會很痛」、「會痛代表有效」、「幫你殺菌啊,小傷口用這個很方便」、「這個用就是先痛一次」、「會痛忍一下,用得對好得快」、「劇痛是正常的,沒有藥性,只是防水,不讓傷口泡水」、「會痛忍一下,用得對好很快,美工刀割到手之類的傷口,可以把傷口兩邊合起來,塗厚一點把傷口固定住,不要接觸傷口內側就比較不會痛,膠質內有消炎藥所以不必另外用碘酒」、「查了一下是苯甲,這東西不痛才怪,好比雙氧水消毒,痛到半死」。也有網友分享了液體OK繃的正確使用時機,「那是碰水前使用的,例如洗澡或游泳,不碰水的話不如貼人工皮」、「洗澡前用,平常不要用,這超痛的」、「只能用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傷口」、「對工作上會碰到水的很有用」、「適用於小範圍的切割傷或刺傷,擦傷還不如清創上藥」。
高雄女為減肥「超慢跑」兩周 竟腳痛罹患「足底筋膜炎」
從日本紅到台灣的「超慢跑」(Slow Jogging)是一種極慢的跑步方式,速度每小時通常在4至6公里以下,甚至可以在原地跑步,因此被稱為「最有效的懶人運動」,然而近期高雄一名45歲的徐小姐為了減重,每天超過一小時的超慢跑後,出現足跟疼痛症狀,經診斷後確診為足底筋膜炎。據悉,超慢跑是一種低強度的跑步形式,強調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進行,比普通跑步速度慢很多,接近快走。這種跑步方式由日本運動生理學家田中宏暁(Hiroaki Tanaka)博士推廣,旨在讓更多人以輕鬆、無壓力的方式進行跑步運動,獲得健康益處,成為許多人減肥的首選。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高醫岡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文瑋指出,徐小姐為了減肥,從同事那裡得知超慢跑這種運動後,兩周以來天天練習,端午連假也不間斷。最近幾天她開始感到足跟疼痛,即使坐下工作一段時間後,足底仍有輕微酸痛感,最終決定到骨科求診,確診為足底筋膜炎。李文瑋解釋,儘管超慢跑不容易感到疲勞與疼痛,且易於上手,有助於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但長時間過度使用仍可能引發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包括早晨下床時腳跟處的嚴重刺痛,雖然走幾步後疼痛會緩解,但久坐或長時間休息後疼痛可能再度出現。如果未及時處理,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影響日常生活。衛福部台中醫院曾指出,足底筋膜炎是一種足底筋膜的發炎現象。足底筋膜是位於足踝底部的軟組織,它是由跟骨沿著足部向前延伸到腳趾處,若長期過度使用就會造成局部的細微撕裂傷,進而引起組織的發炎現象。若是平時沒有適度注意保養,那麼,這症狀不僅不會消失,還會反覆不斷發作,甚至會影響到膝蓋,造成膝部疼痛,尤其是有跑步習慣的人更要特別注意。台中醫院表示,根據統計,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會有這種問題,通常它都與腳部長時間的承重有關,足底筋膜炎的診斷通常都只需要臨床的理學檢查就可以確定,這些檢查包括檢查病患的足部和觀察病患的站姿和走路步態,另外,由於足底筋膜炎也算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所以有時候需要同時間拍攝足部X光片,或是診斷性超音波來排除跟骨骨刺的問題。台中醫院說明,關於治療部份,病患可以自行在家做的治療方式包括有休息、按摩、足部伸展運動、減重、適當的足弓支撐,另外若是上述治療都沒有改善,那麼給與消炎藥物、物理治療或是局部類固醇注射也是可以考慮。其中,類固醇注射雖然會改善症狀,不過它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卻可能造成足部其他部位的脂肪消失,進而引起未來更嚴重的足部疼痛,因為足部缺乏脂肪的緩衝,其他構造的負擔壓力增大,只會更容易引起發炎疼痛;另外,因為類固醇注射後會導致足底筋膜變得比較脆弱,也可能會導致足底筋膜斷裂,因此目前仍傾向於使用保守治療方式來治療此種疾病。
小模整天穿高跟鞋!前足部變形 微創手術成功矯正
小雅擔任服飾商品模特兒,幾乎整天都穿著高跟鞋拍照,日前收工回家脫鞋後,發現大拇趾內側紅腫疼痛,家人以為是痛風發作,就醫檢查才發現大姆趾竟已卡到第二趾下面,連第二趾都因為長期摩擦而長了硬皮。前足部變形最常見「拇趾外翻」 與遺傳、高跟尖頭鞋有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足踝專科醫師蘇錦宏表示,拇趾外翻是前足部最常見的變形問題,不僅會造成外觀困擾、買鞋不便,連走路都因疼痛影響儀態,是許多民眾的夢魘,其中大多數拇趾外翻是成年後才出現,平均年紀大約落在三十歲左右,以女性較多,且多半雙腳都有,甚至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嚴重。蘇錦宏也指出,造成拇趾外翻原因除了遺傳之外,平時常穿高跟鞋與尖頭皮鞋這類楦頭小的鞋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除此之外,扁平足、風溼病、關節鬆弛等問題也常會合併出現,症狀包括拇趾內側發炎紅腫痛、第二腳趾底部疼痛或是出現硬皮,雖然不像慢性病需長期吃藥控制,但每天走路的痛楚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說是小病造成大問題,務必要盡快治療。微創手術矯正治本、植入物固定 三個月逐漸恢復經安排X光檢查後,「小雅」第一蹠趾角度約40度,第一、第二蹠骨角度也大於15度,確認為嚴重拇趾外翻,討論後決定採用微創手術矯正治本,過程中,先以特殊工具切骨矯正,將外翻的拇趾拉回到正常角度,合併週邊組織鬆緊度調整韌帶,之後再用可吸收的植入物材質加以固定,術後隔天即可下床,且手術回復時間大幅縮短,約三個月後即恢復原本生活步調,植入物約兩年後可吸收。蘇錦宏強調,拇趾外翻角度越大不代表症狀就一定比較嚴重,有些人外型變形很明顯,卻完全沒有症狀,也有人看起來變形很輕微,走路完卻會紅腫痛到無法忍受,因此若有拇趾外翻症狀,建議要尋求專業骨足踝專科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處理方式。初現症狀可保守治療 嚴重須盡早就醫及手術蘇錦宏提醒,若症狀剛開始出現,不妨採取保守治療,如換穿寬楦頭而且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或者使用外翻矯正襪、矯正墊或是蹠部墊等;若有紅腫發炎狀況,也可服用消炎藥物及足部運動的肌力訓練改善,但相關問題已經嚴重到影響生活時,千萬不要排斥就醫或手術,才能早日回復美足風采。
她癌症免疫療法後產生1罕見眼睛副作用 4原因都可能致此眼疾嚴重恐失明
醫療持續進步,癌症有了許多新的治療方式,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都能為患者的治療帶來轉機,不過這些藥物也有可能帶來罕見副作用。像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過手術切除並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但在第2個循環(cycle)的免疫治療時,卻出現視力模糊、頭痛、皮膚出疹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這竟是免疫藥物所導致的罕見副作用「葡萄膜炎」,使朱女士右眼視力從1.0降到0.8、左眼視力0.6降至0.3,並合併有黃斑部病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不過,暫緩免疫療程並經過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1個月內症狀便逐漸獲得改善,追蹤3年目前都沒有癌症或葡萄膜炎復發跡象。什麼是葡萄膜炎? 有哪些症狀?有哪些病因?「葡萄膜炎」顧名思義就是眼睛內的葡萄膜出現發炎情況,不過所謂的葡萄膜並非單一組織,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它包含虹膜、睫狀體、脈絡膜等,不管是虹彩炎、睫狀體炎、脈絡膜炎都是葡萄膜炎,它是跟身體狀況最息息相關的疾病之一。葡萄膜炎的常見症狀包含持續性的視力模糊、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眼睛紅、痛、畏光而且初級眼藥水無法緩解等,黃德光主任提到,葡萄膜炎有可能會造成白內障、視網膜病變、視神經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在已開發國家中,它是造成失明的前十大重要原因之一,而造成葡萄膜炎的原因包含:惡性腫瘤感染藥物作用自體免疫治療需先釐清病因 免疫罕見副作用發生率不到1%其中,免疫藥物會誘發自體免疫反應,少數患者會出現葡萄膜炎的情況,是免疫療法的罕見副作用。黃德光主任指出,研究顯示,這樣罕見的副作用發生率約為1-2%,甚至有些研究指出發生率僅有不到1%。因此,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拒絕使用免疫療法,而且若是出現葡萄膜炎也能透過治療改善症狀,但治療方式會因為病因而有所不同。像有些病人並非藥物作用所致,而是腫瘤轉移或是腫瘤引發自體免疫反應攻擊所致,這時應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外,除了免疫治療外,傳統的化療可能會造成免疫低下而伺機感染,導致葡萄膜炎,針對這種葡萄膜炎,需要先確立病原體,並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而葡萄膜炎,若確定是免疫治療所產生的罕見副作用,症狀輕微時會先使用眼藥水,嚴重時則會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緩解發炎改善症狀。不過,黃德光主任坦言,診斷葡萄膜炎對一般眼科診所來說並不難,但若要找出導致葡萄膜炎的原因會是一個困難點,因為它需要高階檢查,而且除了眼科檢查外,還需要全身免疫、感染檢查等,全台約有2-3千位眼科醫生,這之中能診治葡萄膜炎的醫師可能不超過30個。所以,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患者若有葡萄膜炎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治,葡萄膜炎需要醫院內腫瘤科、感染科、免疫科及眼科的醫療團隊共同照護,才能使患者達到完善的腫瘤治療與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癌症治療引發眼睛葡萄膜炎 七旬婦視力剩0.3險失明
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手術後接受最新癌症免疫療法,腫瘤獲得大幅清除。惟在後續追蹤過程中,感到左眼視力模糊、頭痛、和皮膚出疹等症狀至眼科就醫。視力檢查結果右眼視力還有0.8,左眼視力只剩0.3;雙眼有輕微初期白內障,及雙眼後葡萄膜炎,合併黃斑病變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詳細檢查發現為免疫療法藥物誘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罕見病徵,經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頭痛和視力都獲得完全緩解,恢復原本的視力和正常的生活,追蹤三年無身體癌症或眼睛葡萄膜炎的復發。臺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葡萄膜炎是眼內的組織發炎,由於診斷與治療困難,是已開發國家造成民眾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葡萄膜炎往往跟全身疾病相關,可能跟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相關,可能跟身體的感染如帶狀泡疹相關,也有可能是跟服用的藥物相關;因此,葡萄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往往也要從全身的系統疾病研究著手。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癌症多年來一直高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之首。黃德光主任提醒,新的標靶藥物與生物治療能夠有效的控制病情,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治療中的患者,卻有可能因許多不同原因,可能是疾病本身,可能是使用的藥物,而造成眼內的葡萄膜炎,進而造成視力傷害,但是若能即時準確地診斷與治療,就能夠恢復正常的視力與視覺品質,患者應該要謹慎面對,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相關藥物。臺灣常見的葡萄膜炎,就有23種以上的相關病因發表在文獻上;這些成因之中以自體免疫相關原因占多數,然而也有部分葡萄膜炎是因為體內的感染、腫瘤、或藥物所引起。因為原因多樣且治療方向迥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關係到病人身體和視力恢復的程度。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惡性腫瘤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持續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癌症的發生率已達到每年每一千人中有3人以上新罹癌,伴隨而來的癌症治療與長期照護相對重要。這些患者中,偶爾也會有產生葡萄膜炎的時候,眼睛的葡萄膜炎可以在治療的任何時期發生,跟疾病的狀態息息相關,千萬不能小看。葡萄膜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嚴重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只有極少數人以單純的眼睛不舒服表現。眼科醫師經過精密的儀器和散瞳檢查後,可以根據檢查的結果,譬如角膜內皮上聚集許多沉澱物,眼內的發炎細胞增加,視網膜和脈絡膜產生病灶,就可確診葡萄膜炎。癌症治療中發生葡萄膜炎,最擔心的是腫瘤自己產生的葡萄膜炎。臨床上有時能看到身體的惡性腫瘤或血液腫瘤轉移到眼內,這時檢查可能可以看到脈絡膜或葡萄膜腫塊、視網膜下細胞浸潤、或玻璃體內不正常的白血球浸潤;少部分病人因為腫瘤本身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視網膜細胞可能會造成特殊的視網膜病變。所以發現癌症病人有葡萄膜炎時,應該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惡性腫瘤本身加以治療。另一種偶爾會見到的葡萄膜炎,是因為傳統的化療所造成的抵抗力低下,使患者被病原體伺機感染。其實沒有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偶爾也可能因為身體的感染散播到眼內而產生葡萄膜炎。只是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遇到這些感染,由於抵抗力差,延誤治療不只眼睛受到影響,更可能有生命危險。針對這種葡萄膜炎,往往只要確立病原體,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癌症免疫療法在最近幾年逐漸盛行,針對腫瘤可以有效的治療而且身體的副作用較不劇烈,帶給患者更好的腫瘤治療和高的生活品質。罕見狀況下,有些患者會被這些免疫療法藥物,誘發自體免疫的反應,更少數的患者,則以葡萄膜炎來表現。患者的葡萄膜炎表徵千變萬化,有些只有些微發炎細胞增加,有些產生比較嚴重的脈絡膜發炎。所幸這種癌症治療藥物所引發的葡萄膜炎,相較於前兩者,較沒有重大的生命危險,只要針對發炎加以治療,輕微時使用眼藥水,嚴重時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即有可能讓發炎緩解消除,讓病患恢復視力。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的治療,需要完整的醫療團隊全人治療,才能帶給患者最有效的治療以及生活品質。而人類的視網膜,是少數人體器官,可以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長相以及有無發炎細胞浸潤的構造。當在癌症治療中發生眼睛疾病,應立刻就醫檢查,除了能夠確保視力與視覺品質外,有時甚至能觀察到身體的健康狀況。
遶境存在扭傷風險!腳踝扭傷如何處理? 醫師曝足踝治療保養方式
媽祖遶境是台灣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許多人都會撥空參與,不過遶境久走可能會增加扭傷的機會。高雄長庚中醫病房主任吳思穎表示,由於扭傷是一個動態的問題,比起久站疲勞,在動態走路的狀況下,反而比較容易拐到,而且遶境走的路很多可能是自己從未走過的,在不熟悉的環境下扭傷的風險也會增加。自身內在因素(如:耐力不好、疲倦專注力下降)以及外在因素(如:鞋子太大不合腳、道路不平坦、路況不熟悉)影響,都有可能會導致扭傷意外發生。而扭傷後該如何治療、保養呢?吳思穎主任分享中西醫在受傷急性期、恢復期的治療及保養方法。受傷先評估有無骨折4情形 再依「PEACE & LOVE」處置扭傷屬於「軟組織」的外傷,因此民眾在扭到、跌倒後,不論西醫、中醫,都需要先排除骨折的可能才進行後續的軟組織受傷處置。吳思穎主任提到,最簡單的分辨方式有以下4種,若四者有其一就建議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有骨折情形:扭到後無法走超過4步以上,或無法從急診大門走進急診室。按壓腳踝內側、外側6公分以內的骨頭處會疼痛。按壓第五蹠骨處會疼痛,可能是「疲勞性骨折」、「行軍骨折」。按壓舟狀骨(鞋子鞋舌的地方)會疼痛。如果沒有以上4種情況,代表骨折風險較低,此時就可以朝軟組織(肌肉、韌帶、肌腱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處置。吳思穎主任表示,2019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就公布了「PEACE & LOVE」的軟組織處理方式,PEACE主要是針對受傷後急性期時所需做的處置,而LOVE則是針對亞急性期,包括:急性期: P:Protection(保護),保護、固定受傷的地方。E:Elevation(抬高),將受傷部位抬高。A:Avoid(非必要、避免消炎藥物),過去受傷會建議吃消炎止痛藥,但發炎能增加局部循環,將壞的東西帶出去、好的東西帶進來,適當的發炎反應對於組織增生反而是必要的。C:Compression(加壓),適當地加壓降低患處腫脹的機會。E:Education(衛教),專業醫療人員教育正確的知識及觀念,包含治療、後續處理等。 P:Protection(保護),保護、固定受傷的地方。E:Elevation(抬高),將受傷部位抬高。A:Avoid(非必要、避免消炎藥物),過去受傷會建議吃消炎止痛藥,但發炎能增加局部循環,將壞的東西帶出去、好的東西帶進來,適當的發炎反應對於組織增生反而是必要的。C:Compression(加壓),適當地加壓降低患處腫脹的機會。E:Education(衛教),專業醫療人員教育正確的知識及觀念,包含治療、後續處理等。亞急性期: L:Loading(負重),受傷後仍要有適當的活動、負重,可以藉此刺激告訴大腦受傷的地方需要特別照顧,促進復原。O:Optimism(樂觀),心理會影響生理,因此要保持樂觀、正向思考以幫助復原V:Vascularisation(血液循環),維持血液循環暢通,如:運動,在不痛的前提下做最大範圍的活動,像腳踝受傷可以做打節拍(踏腳板)的動作,依個人情形調整抬腳的角度、頻率,藉此縮短復原的時間。E:Exercise(運動),若沒有做運動、復健,會有復發或再次扭傷的風險,像有些人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常常扭傷是因為肌力不足、沒有復健、運動。因此應運動訓練,它可以增加肌力、恢復關節活動力,還能增加本體感覺,進而減少扭傷風險。 L:Loading(負重),受傷後仍要有適當的活動、負重,可以藉此刺激告訴大腦受傷的地方需要特別照顧,促進復原。O:Optimism(樂觀),心理會影響生理,因此要保持樂觀、正向思考以幫助復原V:Vascularisation(血液循環),維持血液循環暢通,如:運動,在不痛的前提下做最大範圍的活動,像腳踝受傷可以做打節拍(踏腳板)的動作,依個人情形調整抬腳的角度、頻率,藉此縮短復原的時間。E:Exercise(運動),若沒有做運動、復健,會有復發或再次扭傷的風險,像有些人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常常扭傷是因為肌力不足、沒有復健、運動。因此應運動訓練,它可以增加肌力、恢復關節活動力,還能增加本體感覺,進而減少扭傷風險。中醫VS.西醫治療處置 按摩2穴道有助放鬆、恢復除了「PEACE & LOVE」基本處置觀念外,也須進一步了解中醫、西醫治療改善扭傷的方法。在藥物的部份,吳思穎主任提到,西藥大多是以消炎作用為主,偶爾會用營養針、維他命等,而中醫在急性期一般會用活血、化瘀、止痛類的藥物,急性期過後會加上補養氣血藥,增加組織循環、肌肉營養幫助恢復期調理。另外,也可以透過推拿、按摩來改善,吳思穎主任表示,這部分在西醫屬於物理治療的範疇,一般會建議在急性期時不要在受傷局部進行,但根據中醫的「經絡」概念,可以透過遠端取穴的方式來加速足踝受傷處的循環、氣血恢復,主要有2條經絡跟扭傷較有關係:膽經:走過腳踝外側,有個穴位「陽陵泉」,在小腿上半部前外側靠近膝蓋處脾經:走過腳踝內側,有個穴位「陰陵泉」,在小腿上半部內側靠近膝蓋處吳思穎主任提到,實際上在針灸治療時不只會使用上述2個穴道,但若是遶境後民眾覺得小腿腫脹不舒服,也可以考慮同時按摩陽陵泉、陰陵泉,放鬆肌肉、增加循環,也能藉此預防扭傷。不過若要預防足踝扭傷,仍要從放鬆回到訓練的層面,透過運動強化肌力、增加本體感覺,才能減少扭傷的機率。
晚安小雞曬獄中近況 狂讚「柬埔寨地美人NICE」…自爆教英文老師台語髒話
網紅晚安小雞與阿鬧在柬埔寨拍攝造假影片惹怒當地政府,遭判處2年徒刑。晚安小雞和「徒弟」阿倫師今(30日)先後在臉書透露和分享獄中生活,其中晚安小雞大讚柬埔寨適合旅遊,並稱「獄中的柬埔寨人都很好」。晚安小雞妻子愛婆昨預告今晚將說明事件始末,以及對粉絲的補償方式,卻在臉書「晚安小雞」直播前突因不適急診提早退出,由阿倫師獨挑大樑。阿倫師公開師傅寄回台灣的家書,表示晚安小雞和阿鬧沒有人身疑慮。阿倫師。(圖/翻攝自晚安小雞臉書)不過,晚安小雞入獄後出現鼻竇炎復發及發燒,所幸有來自同鄉的大哥照顧,拿到消炎藥後已好轉。阿倫師強調,師母及整個團隊事前都對柬埔寨風波毫不知情,因此愛婆和阿鬧媽事後都備受煎熬,所有人至今也沒和2人見面。阿倫師結束直播後,晚安小雞臉書也上傳4分多鐘「哥姐對不起,讓你們擔心了」影片,晚安小雞除藉由影片道歉,也說西港沒有想像中混亂,還非常熱鬧、適合旅遊,表示未來如有機會用直播「帶大家看到柬埔寨的美」。晚安小雞也說,自己和阿鬧雖是不同牢房,但都和各自獄友打成一片,阿鬧還獲得中國獄友的友善對待;自己則是從來自新北的萬華同鄉大哥拿到消炎藥,且聽到對方要他好好照顧自己時,「第一次在這掉淚」。晚安小雞強調,獄中的柬埔寨人都對他很好,也教會英文老師獄友「靠北靠母」台語。
「扁平足」免當兵能參加遶境嗎? 醫傳授密技讓你變勇咖
扁平足俗稱「鴨母蹄」,嚴重者免當兵,那能追隨媽祖遶境嗎?高雄長庚骨科助理教授主治醫師詹舜文表示,扁平足為結構異常,導致腿後肌群無力,建議民眾參加遶境前議增加肌力訓練,並穿著適合的跑步鞋來預防長途步行不適;若開始紅、腫、痛,建議休息與按摩;嚴重則需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五月天阿信、藍正龍都是扁平足腳要多扁平才不用當兵?依據新修訂的兵役體位區分標準規定,扁平足足弓角大於168度為免役體位;足弓角大於165度,小於等於168度者則為替代役體位[i]。兵役體檢以X光檢查為準,測量站立時足部側位X光第五蹠骨下緣連線與跟骨下緣連線之夾角。五月天主唱阿信入伍4個月後,因扁平足提早退伍;金鐘視帝藍正龍也於體檢時驗出「扁平足」,只需要當45天國民兵。其實不少運動員、校隊皆是扁平足,輕微扁平足仍可運動,嚴重者才可免除兵役。結構異常 足弓較低甚至不存在診間來求助的扁平足患者相當多,詹舜文表示,扁平足是一個進展性的疾病,主因為結構異常,足弓比較低甚至不存在,導致腿後肌群無力。若平常沒有運動習慣,也沒有接受訓練,當進行劇烈活動的時候,足底壓力容易增加,腿後肌便容易發炎、疲乏,導致足部內側與腳踝感到疼痛。青少年青少年時期的扁平足,可以藉由穿著有足弓支撐的鞋子達到緩解效果,或是進行腿後肌群訓練來增加運動表現。成年人成年人扁平足患者,演變為踩踏時足弓會消失,前足往外偏,此時須依臨床上的症狀來評估是否需接受進一步的治療,輕度者可穿矯正鞋,嚴重者則須評估分級,藉由手術改善,例如加強內側肌肉縫合,或是將跟骨內移來矯正力線。年長者除了扁平足還可能合併關節退化,此時須搭配關節融合手術,以改善扁平足與關節退化問題。若沒有接受物理治療、運動訓練或是足弓支撐,隨著年紀增長會造成腳部變形,因此建議及早治療。保健密技:訓練+挑鞋+休息按摩醫師提醒,扁平足民眾參加遶境前,建議增加腿後肌群的肌力訓練,尤其內後方的脛後肌與足底墊腳動作相關,走路時會一直反復做這個動作,較容易感到足部內側與小腿後側內疼痛,因此事先訓練有助於長途步行。行程中建議穿著具有內側足弓支撐力的跑步鞋,來預防長途步行造成的不適;若開始紅、腫、痛,建議休息一下減緩持續腫脹,並進行足部肌肉與小腿肌肉按摩;若這些初步治療仍無法有效緩解,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扁平足平日就要做好復健按摩,如果嚴重到長期影響日常生活,需要由專業醫療協助進行足部矯正。與扁平足相反 高弓足腳底凹如拱橋相對於扁平足,高弓足的足弓較高,又稱「空凹足」,是一群比較特殊的族群,成因與足部外傷或神經肌肉疾患相關,影響足部張力與結構。詹舜文表示,足弓撐起一直維持很高的狀況,會造成足部外側壓力大、疼痛,進一步產生足底筋膜炎。第一大腳趾的下方長期踩踏壓力造成疼痛,走路時也要注意腳踝容易扭傷。若高弓足患者想參加遶境,輕微者建議穿著保護力佳的鞋子以及襪子,避免皮膚與鞋子摩擦產生破皮;嚴重的高弓足患者,難以藉由穿鞋改善,需要評估自己所能負荷的行走距離,適度運動就好。走路之後若開始輕微不舒服,建議適度休息、冰敷、按摩,也可搭配消炎藥和止痛藥,嚴重者則建議尋求醫療協助。[i]https://rdrc.mnd.gov.tw/userfiles/files/14%E4%B8%AD%E5%BF%83%E6%9C%8D%E5%8B%99/%E6%94%BF%E5%BA%9C%E8%B3%87%E8%A8%8A%E5%85%AC%E9%96%8B/%E9%AB%94%E4%BD%8D%E5%8D%80%E5%88%86%E6%A8%99%E6%BA%96.pdf
男子偏頭痛!檢查竟是腦中有寄生蟲 醫曝:愛吃培根害的
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一名52歲男子因為出現偏頭痛的情況持續數個月,便到醫院檢查。沒想到醫生替他進行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後發現,男子的腦中居然有絛蟲(tapeworm)寄生,還在腦中產卵。事後根據醫生判斷,由於該名男子很喜歡吃培根,疑似因為沒煮熟,才會被寄生蟲寄生腦中。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綜合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起病例,7日被刊登在《美國期刊病例報告》中。內容指出,當地一名52歲男子,原先就有偏頭痛、第2型糖尿病與肥胖病史,但後續因為偏頭痛的情況加劇,吃藥也沒用,便到醫院進行檢查。經過醫生進行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造影檢查後發現,男子的腦中左右半球都有多個囊腫,並伴隨腫脹情形。後續經過傳染病專家證實,男子的腦中遭到豬肉絛蟲(pork tapeworm)寄生,而且還在他腦中產卵,頭骨下的組織因此受到刺激。最終醫生判斷男子罹患寄生蟲感染神經囊蟲病,給予男子抗寄生蟲、消炎藥物治療,所幸在2周後病情有所好轉。而經過醫生了解,發現男子非常喜歡吃培根,判斷男子是因為攝取未煮熟的培根,裡面的寄生蟲進入他的體內,然後透過血液從腸道傳播到大腦,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
痛風者吃火鍋必閃食材出爐 乾香菇、納豆、蟹黃上榜
近期氣溫驟降、天寒地凍,相信火鍋、羊肉爐等熱騰騰的鍋類美食已經成為許多人聚餐的首選。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就臨床經驗而言,在冬天10個發作痛風的病人,有4個就是因為吃火鍋造成的。林軒任也分享了許多食材的普林值排行,其中乾香菇、納豆、蟹黃都被歸類在高普林值的食物中。林軒任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民眾不知道痛風發作到底有多痛,他曾聽聞病人解釋,那種痛的程度,連一陣風吹過都會痛!「所以痛風發作的時候,真的是很可怕啊!」林軒任醫師也提到,痛風好發於大拇指近端指節、膝蓋、腳踝、手肘,發作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且痛到幾乎無法活動。至於為何會造成痛風,林軒任解釋,主要是水分突然減少,或是體內的尿酸值突然升高。要治療痛風的話,要判斷是否為急性,如果是急性痛風,主要是採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秋水仙素、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如果痛風沒有發作,這三類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而如果是慢性痛風保養,主要是透過降尿酸藥物,像是第一代 allopurinol、第二代 benzbromarone、第三代 feburic acid藥物,但如正處於痛風發作期,但沒吃過降尿酸藥物,不建議此時開始服用。林軒任也分享容易讓痛風發作的地雷食物,其中高普林值得食物有牛、豬、鳥禽、文 蛤、牡蠣、花枝、 蝦、章魚、鯖魚、鯛 魚、鮪魚、蟹黃、乾香菇、納豆、肉汁、雞精、湯底等,這些食物每100克都有100至1000mg,務必要特別留意。林軒任醫師也在文章中表示,民眾如果痛風發作時,應該吃消炎藥物、秋水仙素,或類固醇。而民眾如果是長期高尿酸,又伴隨三高、腎臟、結石,或痛風石等問題,應長期服用降尿酸的藥物。而如果長期吃降尿酸藥物的民眾,面對到痛風發作時,應該繼續吃降尿酸藥物,如果在此之前沒有吃過,則是等到痛風緩解後再服用。接著最重點的地方就是,平時都要避開容易誘發痛風的地雷食物。
熱敷太久對皮膚不好?醫師警惕長時間下來可能導致「火逼性紅斑」
冬季氣溫低,使人們愛用熱水袋、暖暖包、電熱毯或靠近電暖器取暖,但皮膚科醫師沈孟暵提醒,若長時間接觸散發熱源的物品,可能導致「火逼性紅斑」,引起皮膚出現網狀紅疹,長期忽略更可能導致皮膚反覆發炎,進而誘發皮膚癌。「火逼性紅斑」是一種冬天較容易發生的皮膚症狀,主要由皮膚長時間接觸發出遠紅外線的熱源所引起,例如熱水袋、電熱毯、電暖器等等,甚至筆記型電腦也可能成為元兇。此外,有些人因為患有慢性或疲勞性的肌肉拉傷、肌肉酸痛,會使用熱敷來緩解症狀,不過,如果過度進行熱敷,同樣也有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火逼性紅斑」。「火逼性紅斑」會讓皮膚出現網狀紅疹,接觸熱源久了可能出現色素沈澱、皮膚萎縮的狀況。(圖/取自沈孟暵 皮膚醫師FB粉專)當確診「火逼性紅斑」時,皮膚除了出現網狀紅疹外,通常並無其餘症狀,這些紅斑也不一定會癢、會痛,在未察覺下,不斷接觸慢性熱源就會有色素沈澱、皮膚萎縮的狀況發生。沈孟暵醫師指出,若發現皮膚上出現網狀紅疹,應該立即停止熱敷或停止接觸熱源。對於輕度症狀患者,通常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紅斑經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消退;不過,對於較嚴重的病患,醫師可能會開立外用消炎藥膏來緩解症狀。沈孟暵醫師進一步提醒,雖然「火逼性紅斑」的紅疹可能不癢不痛,但若長期忽視它,可能導致皮膚反覆發炎,甚至引發皮膚癌,所以患者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若有慢性疼痛問題,應該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他表示,冬天熱敷雖然舒服,但還是要適時調整保暖方式,不僅有助於預防「火逼性紅斑」等問題的發生,也能保護皮膚健康。
黴漿菌之亂2/抗藥性細菌10年暴增3倍 致死率增6成!醫嘆:抗生素濫用的後果
近來全球各國陸續傳出黴漿菌疫情,包括中、韓、瑞典、丹麥等,然而中國疫情備受矚目,主因是「黴漿菌的抗藥性高於其他國家」,最高達9成,台灣情況也不樂觀,抗藥性達7成。專家表示,這十年來台灣抗藥性細菌比例增加超過3倍,感染後的致死率更增加6成,「抗藥性問題的源頭,就是『抗生素濫用』!」根據2013年《Nature》科學期刊分析,從2008至2012年的追蹤發現,北京的黴漿菌抗藥性最高可達9成。疾管署表示,根據去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的黴漿菌抗藥性可達7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台灣治療黴漿菌最常使用的藥物「日舒」,很多人一般感冒發燒也會用到,當抗生素使用過多、再加上使用方法有誤,自然就會產生抗藥性。新冠疫情也讓抗生素濫用更嚴重,根據WHO統計,高達75%新冠病患曾接受過抗生素治療;但真正併發細菌感染、應該服用抗生素者僅佔15%。換言之,其他60%可能是濫用。許多民眾對抗生素有錯誤認知,其中最常見的便是不遵從醫囑擅自停用抗生素,除了容易產生抗藥性,也容易讓病況惡化。(示意圖/宋岱融攝)根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今年11月最新調查, 6成民眾抗生素使用觀念有誤,包含:誤認抗生素等於消炎藥、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病毒感染、誤以為有一樣症狀即可自行服用一樣的抗生素;另外,3成民眾會不當使用抗生素,其中69%會自行服用抗生素。中華民國診所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除了自行服用抗生素,基層診所最常遇到民眾在症狀改善後就擅自停藥。「有一名50多歲患者因泌尿道感染就診,應服完3天抗生素療程並回診,但患者2天後症狀改善就不吃藥,後來高燒、後腰劇痛惡化成急性腎盂腎炎。」陳宏麟說,不論是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或是未完整服用抗生素療程,不只無益治療、患者也可能出現額外副作用,更會讓細菌有機會對藥物發展出抗藥性,是抗藥性細菌出現的主因。重症醫學會副秘書長呂紹煒表示,感染一般細菌者,半數可於12小時獲得控制,但抗藥性細菌者卻需48小時,使得免疫力不佳的民眾感染後容易併發重症,致死率增加6成。「有一名40多歲男性患者因癌症接受化療,卻遭抗藥性細菌感染,出現臉頰膿瘍、敗血性休克、無法脫離呼吸器,歷經18天治療、3次換藥才消滅細菌,但因無法及時接受癌症治療仍不幸病逝。」王復德表示,對抗抗藥性細菌需要醫病共同合作,提醒民眾在使用抗生素時,應謹記「四不一要」觀念:「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