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水腫
」 腫瘤8旬翁不明腹痛多日「肚子痛到無法走」! 一查竟是罕見小腸癌 醫揭6徵兆:多數已晚期
苗栗一名85歲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都查不出病因,最後因肚子痛到無法直立行走,被家人送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個近10公分的大腫瘤,且已經破裂、內出血,所幸透過開腹手術,順利切除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而病理報告也證實為極罕見的「小腸癌」。85歲老翁因腹痛就醫,檢查出罕見的小腸癌,且已破裂造成內出血。(圖/大千醫院提供)這名廖姓老翁因多日不明原因腹痛到處求診,卻未被診斷出原因,最後因腹痛難耐,由家人送往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赫然發現其小腸處有一個將近10公分的巨大腫瘤,而且已經破裂,造成內出血,醫師於是緊急進行開腹手術,順利切除小腸腫瘤和部分小腸連接處。根據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廖姓老翁的病理報告證實為非常罕見小腸癌,所幸病人術後恢復良好,並持續配合使用口服抗癌藥物。他繼續指出,一般腸胃道癌症最常見的是大腸癌,其次是胃癌和食道癌,小腸癌僅佔1%,實屬非常罕見,小腸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等部位,長度達3至4公尺,癌症初期較不易被察覺,且一般胃鏡或大腸鏡很難診斷出來,容易延誤病情。當出現明顯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或貧血時,多數已是晚期。馮啟彥也表示,小腸癌發生原因不明,但可能造成的危險因子有許多,例如罹患其他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大腸直腸癌、乳糜瀉)、淋巴水腫、遺傳、抽菸、飲酒和高油脂飲食等。由於小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馮啟彥同時提醒,民眾應避免小腸癌的危險因子,如有不明原因腹痛等相關症狀,一定要儘早就醫,安排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檢查,才不致於延誤病情。
遭河水細菌感染…他罹患罕見淋巴水腫 右腳腫如「象腿」
馬來西亞一名40歲的森林局公務人員,疑似遭到河水內的細菌感染,導致他的右腿日漸腫大,短短6年內就腫如象腿。醫生看診後認為他罹患罕見的淋巴水腫,雖然男子表示腫瘤不會痛,但右腳已經嚴重到無法行走,需要手術去除腫瘤,該名男子為籌得手術費,向大眾募款。這名男子名為莫哈末祖奇菲里,目前在勞勿森林局任職。他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的右腳是在6年前慢慢開始腫大,目前已經腫到60公斤,「儘管右腿腫大,但我不覺得疼痛。如今腫大的腿已經影響我的健康、限制了行動,甚至到森林局工作時,必須得依靠妻子及同事的協助」。男子表示當初為查清右腿腫瘤,他跑過許多家醫院都沒有結果,最終被迫前往吉隆坡某私人醫院治療。醫生證實,男子的右腿腫瘤是一種河水的細菌造成的感染,該類細菌會攻擊人的腿、手,使部分位置腫大,男子所患上的疾病為罕見的下肢淋巴水腫,醫生建議他盡快動手術,以切除右腿不停增生的贅肉。男子如今需要7萬5500令吉(約新台幣50萬5千元)動手術,但因收入有限,他向大眾募款,「醫生曾保證過,我的右腿在手術後會恢復正常,這給我了莫大的信心,也加深了我要籌款治療的信念」。目前彭亨州政府及多個單位也給予男子約3萬令吉(約新台幣20萬元)的協助,男子也變賣家中財產來支付手術費。
台灣醫療科技展今天開跑 AI精準醫療成最大亮點
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今(30)日起在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展出四天,榮獲美國Newsweek 2024世界最佳智慧醫療醫院、2023世界最佳醫院、美HIMSS 戴維斯卓越獎(智慧醫療頂級榮譽)等多項國際大獎的中醫大附醫展區備受關注。今年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以「創新醫療 邁向國際」為參展主軸:「AI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中醫大研究」以及「獲獎專區」等五大展區,其中領先全球的多項創新研發成果,技轉體系衍生企業成為生技新藥等市場產品,吸睛度最高。包括長聖生醫的異體免疫細胞CAR-T新藥,今年九月已獲美國FDA核准,針對全球盛行的肺癌、乳癌、大腸癌等,可望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翻轉難治癌症搶救生命;聖安生醫的廣效性治療癌症新藥-「奈米三特異性雙免疫檢查點T細胞銜接抗體」,技術來自中醫大附醫2022年國家新創獎成果,為亞洲領先的次世代抗癌奈米抗藥體藥物;技轉長佳智能的生成式AI-「智海系統gHi」,大幅減少醫護人員75%輸入資料的時間,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照護,此產品七月問世以來,獲得亞洲國家不少醫院頻頻詢問。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指出,中醫大附醫擁有龐大的醫療大數據,運用AI智慧醫療與科技新知,分析臨床數據在重症與難治癌症疾病上,為全球醫界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中醫大展區還設置有民眾體驗互動區-肥胖基因檢測,利用Real-Time PCR(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方式,只需刮取口腔黏膜細胞,約一週後掃QR code即知自己是否有肥胖基因,寓教於樂增進了解肥胖的可能成因。國內醫療體系規模最大的長庚紀念醫院,每年投入數十億元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本次展出分為「特色醫療」、「創新研發」、「智慧醫院」及「公益長庚」四大專區。「特色醫療」專區主要介紹尖端醫療、微創手術和全人醫療。<尖端醫療>有2大主題,包括與國際同軌的質子治療和細胞治療。目前林口及高雄長庚的質子治療配備先進的筆尖掃描系統,已服務超過6,500名癌症病患,提供全方位癌症治療;全體系院區也提供全方位細胞治療服務,如:免疫自體、肝癌、退化性膝關節炎、惡性腦瘤等。<微創手術>有7大主題,包含達文西機械手臂、無痕消腫甲狀腺暨頭頸腫瘤消融、自然孔達文西甲狀腺手術、腰椎微創內視鏡融合手術、脊椎微創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角膜後彈力層內皮移植手術及逆行性(內視鏡)腎臟內碎石手術。<全人醫療>有9大主題,包含淋巴水腫超顯微手術、精準麻醉、運動醫學整合照護、心律不整整合照護、數位牙科及all-on-4、成人腹股溝疝氣手術、中西醫診療服務與養身藥材包、醫師臨場健康服務及勞工健康巡檢。「創新研發」專區則展出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專利主題,包含2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和11項自行研發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前者可應用人工智慧協助醫師做出臨床精準診斷,後者則是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例如:口服抗凝血劑的劑量太高,可能引發顱內出血或重大出血,劑量太低反而因藥效不足導致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運用大數據結合人工智慧機器輔助藥品治療決策系統,整合個人用藥行為與雲端個人健康存摺,不限距離、不限同專科、不限同醫院,可及時幫助病人在就醫時能完善評估用藥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用藥。鑑於台灣每年有超過3萬2千多人因心臟與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院長楊仁宗帶領腦中風團隊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及台大電機系共同開發「可攜式脫水檢測儀」,檢測時間僅需1分鐘,快速又簡易,醫護人員可即時得知病人生理狀況、即時介入評估並處遇,幫助病人掌握黃金治療契機。其他創新研發項目還包括:應用人工智慧輔助分辨視網膜病變及治療、利用基因與免疫檢測平台以預防磺胺類免疫調節藥物所引起的嚴重藥物過敏之發生、無導線心律調節裝置及系統、外科手術縫合輔助裝置及其製造方法、新型的非侵入性胃癌生物標記之應用、利用口咽罩來防止在口腔治療或清潔中意外吸入或吞入異物、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生物標記及潛在治療標的、全球獨創之內置式人工造口裝置、精準基因檢測、精準環境賀爾蒙檢測及腸造口居家護理行動應用程式等亮眼成果。
罹癌、化療中到底能不能運動? 專家:罹癌不是運動禁忌
以「抗癌鬥士」為形象的健身網紅麵包包,於6月1日自爆三年來的罹癌人設全為謊言,而在Dcard論壇上也出現幾篇相關討論文章,許多網友表示對罹癌、化療中還能重訓感到存疑,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表示,除非病情惡化或嚴重急性感染、出血等不穩定的病人在癌症手術後不宜立刻運動,正在化療或接受任何的癌症治療「是可以運動的」。無論是一般人或是癌症病友,醫學上都會建議多運動有益無害,可以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睡眠品質、降低疲勞,且對癌友來說,還能適度減緩治療中副作用帶來的不適,也有助於調劑心情。尤其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訓練,還能帶來更好的效果。正接受癌症治療能不能運動? 每個人狀況不同然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友,能不能運動?林杏青指出,由於癌症種類多元、每種癌症造成的症狀也不同,加上患者個體性差異也大,因此沒有一套共用的運動處方,必須由專業人士按照每個人病情、治療方式、體力、年紀、曾經的運動習慣打造獨立的運動菜單。若是正在接受化學治療,體內埋有人工血管的患者,是否不能提重物?不能重訓?林杏青回應,癌症治療過程中,主治醫師會非常留意病人情況,並且降低所有可能的風險,沒有絕對可以或不行。「如化療中的人,若原本是健力選手或是有固定重訓的人,他的狀況跟一個肌少症的長輩絕對不同,運動目標及禁忌也會不同。」林杏青強調,要訓練之前,務必要掌握病史,並尋求主治醫師的許可,了解是否有禁忌,而運動指導者,必須知道病人是何種癌症、目前是否正在接受何種治療、目前腫瘤是否仍然存在、以及有沒有相關副作用及併發症──神經病變、淋巴水腫、造口、骨轉移等。小心監測是否有新的症狀產生,例如出現眩暈、噁心、胸痛,應暫停運動。由低強度運動漸進式入門 免疫力不足者避免到人多處也有許多患者會想,正在接受治療,體力比較不好,是不是等療程結束再訓練比較好?除非嚴重貧血、病情惡化或嚴重感染的病人在癌症手術後不宜立刻運動,正在化療或接受任何的癌症治療並非絕對運動禁忌。林杏青提醒,若是在治療期間較為疲憊,可以以每日多次短時間運動的方式取代長時間大量運動,在不引起症狀惡化下留意症狀緩慢漸進運動,並隨症狀調整運動強度。有氧運動對治療期間的疲勞有改善效果,因此太過保守反而忽略運動本身帶來的好處。如果化療期間有免疫力不足的情形,應避免容易感染的運動空間,如到通風或消毒不好的大眾醫療場館運動或游泳。負重訓練注意安全 強度模式均可調整其他訓練考量上,若有神經病變必須注意負重訓練的安全性,小心跌倒,若風險較高,固定式腳踏車就比自由重量訓更安全;有較高骨折風險就需要調整阻力訓練的衝擊。乳癌病人的訓練必須以不引起進一步水腫為目標調整訓練強度,並建議已有淋巴水腫的病人在穿戴壓力袖套下訓練。若是有腸造口,專家建議需要小心運動引起的腹內壓升高。
猴痘本土案例激增!5大傳染途徑一次看 醫籲愛愛前「先做這件事」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台灣國內的猴痘(Monkeypox virus)確診個案已經累計29例,昨天(16日)更一口氣增加4名本土個案。對此,疾管署指出,其主要傳染途徑有5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建議,還是要固定性伴侶以避免感染;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也表示,在性行為前先做一件事,不但可避免遭感染,還有利及早就醫。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猴痘病毒傳染途徑為以下5點: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長時間面對面與感染者接觸,進而遭受飛沫感染。感染孕婦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食用感染動物的肉。台灣國內的猴痘確診個案已經累計29例。對此,黃立民表示,由於相關性行為很難約束,預計猴痘疫情也將延燒到各縣市,相關感染鏈也將斷不掉,預估猴痘將會成為國內的地區性流行病,每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段流行,且猴痘皮屑也會汙染環境,將來有可能其他同住親友,或是與感染者共同待在特定空間一段時間等「非特殊交友圈」族群,也難逃感染風險。因此他建議疾管署,如果猴痘本土個案出現在非特殊交友圈的族群,就應該公佈相關細節,讓大家做好準備。另外,民眾親密接觸也要小心,由於傳染主要是身體接觸到對方身上的病灶,因此即使戴保險套也沒用。黃立民建議,在性行為前可多關心性伴侶的身體狀況,問問看有無發燒、淋巴水腫,最重要是有無水泡病灶並注意寢具乾淨與否,可避免遭感染,也有利及早就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則指出,猴痘會經由性行為傳播,為了避免感染,建議還是要固定性伴侶;不過現在也不排除「床單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他建議,如果要住外面,還是自己帶毛巾、被單等衛生用品。
印度男子下體疼痛1個月 醫生檢查驚見「寄生蟲在蛋蛋內開轟趴」
印度一名26歲的男子近期因為持續疼痛1個月,最後受不了前往醫院接受診療。沒想到醫生在男子的陰囊內發現寄生蟲的存在,而寄生蟲在男子的陰囊內不斷地扭動,就好像是在舞廳內跳舞般,才造成男子感覺不斷疼痛。根據《arstechnica》報導指出,這起案例於8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名26歲的男子因為下體持續疼痛,日前前往Max Super專科醫院就診,結果醫生發現男子除了陰囊疼痛、腫脹外,身上還出現低燒的情形,於是便幫男子坐超音波、血檢。最後發現男子的陰囊內竟然有寄生蟲不斷地扭動。後來醫生確定了入侵男子陰囊的寄生蟲是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報導中指出,這種寄生蟲在亞洲、非洲、西太平洋、翁南美洲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均可見。平時是透過蚊子傳播,壽命有5至7年,每次交派可以產下數百萬隻微絲蟲(microfilariae),而微絲蟲會引發淋巴絲蟲病(lymphatic filariasis),進而導致淋巴水腫、象皮病等症狀,而男性則會出現陰囊腫脹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睪丸炎、附睪炎等症狀。報導中也提到,這名男子會感覺下體如此疼痛,主要是因為微絲蟲已經進入到他的淋巴管中扭動,出現「絲狀舞蹈現象」(Filarial dance sign),這情形除了會感覺疼痛外,同時也會造成淋巴管擴張、性功能障礙等問題。目前該名男子已經接受為期3周的抗寄生蟲藥物治療,目前男子康復狀況良好,經過再次檢測後,已經沒有再看到「絲狀舞蹈現象」。
【衛教情報】長庚醫院嗨爆醫療科技展 衛教講座熱鬧滾滾
結合政府、醫界、科技、生技產業能量,展現台灣醫療科技新貌的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此次在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委率領下,結合體系眾多卓越成果參與盛會,吸引大批人潮進到攤位參觀體驗,尤其連續四天21場的衛教講座,邀請重量級明星醫師進行專業解說與互動,大受好評。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在王瑞慧董事長卓越領導和支持下,每年投入龐大經費在醫療科技發展領域,成果豐碩,甚至和世界先進國家接軌,對推動台灣醫療科技產業進展具有實質貢獻,更是全民之福。為能完整展現科技的、智慧的、創新的、榮耀的長庚,展覽特別規劃四大主題區,包括「尖端科技特色醫療」、「全方位智慧醫院」、「創新研發成果」及「社會公益及榮耀展現」,以動靜態方式呈現,希望讓民眾更清楚了解長庚日新月異、不斷精進的醫療技術,也能近距離感受醫療科技進步為切身帶來的好處。現場舉辦衛教講座,民眾熱情參與,座無虛席。在「尖端科技特色醫療」部份,長庚醫院以嶄新的尖端科技醫療及細胞治療,呈現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各式手術創新應用的成果,以及ROSA機器手臂在腦部和脊椎微創手術的應用,尤其新應用在癲癇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在微創醫療方面,長庚醫院除了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外,更利用3D影像科技,提供病人術前、術中及術後的醫療評估,舉凡嘉義長庚『術中電腦導航定位精準手術運用於三叉神經痛的射頻熱凝治療』、基隆長庚『逆行性腎臟內碎石手術』、高雄長庚『無痛無疤甲狀腺頭頸消融術』,以及林口、高雄長庚的『淋巴水腫治療』,均有亮眼成績,醫療水準居國際領導地位。長庚醫院也提供各種器官移植醫療服務,其中的活體肝臟移植存活率領先各國,截至2021年7月,已完成超過3,000例肝臟移植手術,病患存活率優於歐美日。「微菌叢植入術」也是長庚一大特色,利用糞便發展出的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已成功治療超過80例患者。此外,長庚醫院長期在環境食安的議題非常重視,為了讓民眾對環境污染物有正確的認知,現場準備常見的民生用品,長庚檢驗醫學科特別提供「尿液12項重金屬檢驗套組」及「環境荷爾蒙分析」,以靈敏度極佳的質譜儀進行精準檢驗,以有趣的互動方式傳遞正確的「選」跟「用」觀念,避免塑化劑、鎘米、含鉛中藥材等危害,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全方位智慧醫院」更是長庚的重要特色,攤位現場特別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開放民眾體驗。長庚醫院行政中心潘延健總執行長、也是推動長庚資訊化發展的關鍵人物,他指出,長庚以病人的就醫流程來呈現醫院運用資訊科技的智能化服務。長庚醫院長期支援離島與偏鄉的醫療服務,近年配合國家政策推展以及資訊科技進步積極發展遠距醫療,與長庚醫科公司合作,透過資訊的整合介接,可提供全時段、多專科的遠距會診服務,依遠距病人疾病需求會診長庚的專家醫師,山地離島偏鄉地區的醫院可直接透過五官鏡設備將病人的醫療影像傳送至長庚,由專科醫師進行診察並提供診治先機。目前長庚醫院已與8家醫療院所進行合作,提供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的遠距會診服務,迄今已開設超過600個診次,服務逾4,000名病患,提供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亦能提供診治先機,真正落實「醫療平權」。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院創新研究能量屢屢在生醫研發指標性競賽--『國家新創獎』大放異彩,2020年長庚醫院勇奪29個獎項,2021年再延續這股創新研發能量,獲得44項大獎,在全台醫療機構中獨佔鰲頭,因此在「創新研發區」特別從獲獎主題中挑選最具代表性及創新性的主題,包含4項AI技術在臨床醫療的實際應用,展示人工智慧如何協助醫師做出臨床診斷;另外有4項長庚醫師自行研發的醫材和臨床診斷方法,醫師以過去臨床病人遇到的困難,在院方研究經費的支持下,改良原有的醫材或診斷方法,提升臨床照護與病人預後的品質,造福病人。長庚醫院今年榮獲國家新創獎的兩項主題:「人工智慧心電圖心臟疾病篩檢軟體」及「智能超音波篩檢輔助系統:兒童發展性髖關節發展不良」,受主辦單位邀請,特別安排於「AI醫療創新科技」主題館展出。長庚醫院陳昱瑞名譽主委表示,長庚醫院一向秉持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經營理念,從醫療、保健、關懷三大主軸推動社會公益,足跡遍佈台灣各角落,每年社服基金支出約8.2億元,佔醫療收入結餘24.7%,遠超出法令規定應提撥金額4,9億元,因此本次特別闢設「公益榮耀」專區,展出近年來參與偏鄉醫療、關懷弱勢保護、運動醫學推廣、預防保健及健康促進的成果。
醫療科技展今登場 新技術比拚「偵測極小肺結節只需20秒」
結合政府、醫界、科技、生技產業能量,展現台灣醫療科技新貌的2021台灣醫療科技展,今(2)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盛大開幕。長庚醫院規劃四大主題區,包括「尖端科技特色醫療」、「全方位智慧醫院」、「創新研發成果」及「社會公益及榮耀展現」。在「尖端科技特色醫療」部份,長庚醫院呈現達文西機器手臂在各式手術創新應用的成果,以及ROSA機器手臂在腦部和脊椎微創手術的應用,尤其新應用在癲癇治療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在微創醫療方面,長庚醫院除了有專業的醫療團隊外,更利用3D影像科技,提供病人術前、術中及術後的醫療評估,舉凡嘉義長庚『術中電腦導航定位精準手術運用於三叉神經痛的射頻熱凝治療』、基隆長庚『逆行性腎臟內碎石手術』、高雄長庚『無痛無疤甲狀腺頭頸消融術』,以及林口、高雄長庚的『淋巴水腫治療』,均有亮眼成績。長庚醫院也提供各種器官移植醫療服務,其中的活體肝臟移植存活率領先各國,截至2021年7月,已完成超過3000例肝臟移植手術,病患存活率優於歐美日。「微菌叢植入術」也是長庚一大特色,利用糞便發展出的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已成功治療超過80例患者。此外,長庚醫院長期在環境食安的議題非常重視,為了讓民眾對環境污染物有正確的認知,現場準備常見的民生用品,長庚檢驗醫學科特別提供「尿液12項重金屬檢驗套組」及「環境荷爾蒙分析」,以靈敏度極佳的質譜儀進行精準檢驗,以有趣的互動方式傳遞正確的「選」跟「用」觀念,避免塑化劑、鎘米、含鉛中藥材等危害,並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全方位智慧醫院」更是長庚的重要特色,攤位現場特別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開放民眾體驗。目前長庚醫院已與8家醫療院所進行合作,提供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的遠距會診服務,迄今已開設超過600個診次,服務逾4,000名病患,提供山地離島偏鄉地區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亦能提供診治先機,真正落實「醫療平權」。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圖/國泰醫院提供)國泰綜合醫院則結合國泰人壽、國泰健康管理展出7大主題,包括:1.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2.醫療心未來與智慧遠距照護、3.皮膚醫美商品開發及應用、4.醫療儀器智能化管理、5.怡樂適APP全程照護智慧互動個管系統、6.Cathay Walker Plus健康計劃及7.數位智慧照護服務。肺癌蟬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超過10年,因初期多無明顯症狀,透過X光發現時多已超過1公分而有轉移風險,幸賴目前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檢查可以篩檢早期肺癌,有助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結節,但因LDCT影像張數眾多且仰賴醫師經驗,判讀耗時費力。為輔助醫師提高診斷效率及正確性,國泰綜合醫院攜手國內新創團隊雲象科技,合作開發肺結節偵測AI-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LDCT)偵測系統,以超過3,000例,計逾45萬張的高解析度影像,開發出高敏感度AI系統,讓肺結節無所遁形。該肺結節偵測AI對於偵測6mm以上結節敏感度已達91.95%,且只要20秒就能產出偵測結果,並自動排序高風險肺結節及回饋特徵資訊,目前正持續累積資料庫精進AI系統,未來可望提供醫師做為臨床診斷參考的重要意見。另外,考量心血管疾病是僅次於癌症的國人十大死因,為延續對心血管住院病人出院後的照護,國泰綜合醫院成立「心血管遠距照護中心」,提供病人遠距照護服務。「醫療心未來與智慧遠距照護」服務涵蓋:1.提供遠距照護包(包括心電圖量測儀、血壓、血氧、血糖機等各項監測設備),由個管師教導病人返家後使用量測並上傳各項生理數值、2.當病人回傳數值異常,個管師主動聯繫病人或家屬追蹤關懷、3.同時提供心血管遠距照護中心平台,提供病人居家照護建議及病況追蹤服務、4.醫護團隊利用心血管遠距照護管理平台,監控數據並與病人即時溝通。遠距照護服務有利病人返家後照護,目前受惠此服務的病人有83%表示肯定。另外,將於2022年初上線的「國泰i健康」健檢APP,將串接線上預約系統,並可同步檢視個人健檢資訊及最新健檢報告,持續優化服務。
疫苗何時打?誰先打? 蔡英文曝採購新進度
蔡英文總統今接見2020「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戰役特別獎」獲獎代表;蔡總統致詞時表示,政府已經完成簽約的疫苗,預計在今年第二季開始供貨,屆時會讓最有需要的人,包括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優先施打。今天率隊出席的是生策中心董事長王金平,王金平在年初盲腸炎開刀住院10天,過年期間,監察院長陳菊更前往路竹向王拜年,蔡總統今看到王金平,先是拱手說「恭喜」,並說「(氣色)美賣喔(不錯喔)!」總統致詞時首先恭喜獲獎代表得到有「生醫界奧斯卡」之稱的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尤其在去年疫情期間,全球產業景氣都受到影響,但報名參加的隊伍反而更踴躍,顯示出台灣在疫情期間生技醫療產業非常活躍,也依然有堅強的研發實力。總統指出,榮獲金獎的台北榮總法布瑞氏症醫療團隊,針對該項遺傳性罕見疾病建立全球最大的樣本庫及治療中心,開發出篩檢技術,造福了全球的新生兒及家長。總統說,得到銀奬的包括林口長庚淋巴水腫醫療團隊及台大心臟衰竭治療團隊,運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大幅增進手術及治療的成功率,吸引世界各地的求診者及國際學術界認可,都非常值得肯定。總統接著說,榮獲銅獎的得獎產品型態多元,包括有世界最小的隨身型空氣清淨機及腦部精準定位手術導航系統,顯示出目前AI人工智慧運用的層面越來越廣泛,並大幅增進精準醫療的發展。總統指出,去年疫情期間,因為所有醫療界夥伴努力守護國人健康,台灣創下世界肯定的防疫成果,因此此次特別增設「戰疫特別奬」和「戰疫有功奬」獎項,向防疫英雄致敬,她也特別代表國人向醫療界的朋友表達最深的感謝。總統提到,特別是在部立桃園醫院事件中,所有其他醫院都願意全力相挺,共同承擔醫療照護的責任,真的是團結防疫的重要典範。她要感謝大家齊心協力,不分你我,才能共同克服這些挑戰。談及疫苗供應情形,總統說,政府已經完成簽約的疫苗,預計在今年第二季開始供貨,屆時會讓最有需要的人,包括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優先施打。除了多源頭外購,我們也希望在國內研發上繼續努力;目前國内已有兩家公司疫苗研發進入臨床二期,相信透過雙軌並行的方式,我們更能確保台灣擁有足夠的疫苗。
乳癌患者飽受副作用煎熬 中藥助緩減症狀
54歲王小姐是第一期乳癌患者,手術治療後以「癌得星」、「小紅莓」、「有利癌」化學治療積極控制病情中,期間有腹瀉、腸胃不適、疲倦...等症狀,且有輕微淋巴水腫的情形。因化療不適求診中醫,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曾碩平醫師辨證論治後,發現王小姐的症狀主要和化療副作用相關,但部分症狀也和其心理壓力以及飲食有關。配合化療與中藥調整身體機能,給予紓壓、飲食和淋巴按摩等方面的衛教,中醫調理約一個月後,疲倦和腸胃症狀都獲得改善,更有自信積極面對接下來的療程和各種挑戰。曾碩平醫師提到,癌症患者常有癌症本身、治療副作用、身體其他病況、心理壓力…等各式相互影響的症狀,如有時因罹癌心情不佳影響食慾、運動量和睡眠品質,因而無法維持理想體重,增加乳癌復發的風險。癌症病患有必要以全人照護的觀念來做身、心、靈全方面的評估,除了適當的休閒活動,也需多方面的專家共同照護,才能提高治療效果和提昇生活品質。曾碩平表示,中醫藥在許多方面能緩解各種病況,包含癌症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可用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旋覆代赭石湯和半夏瀉心湯…等藥方來調理治療;血球下降可用八珍湯、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等藥方;口腔潰瘍可用甘露飲、沙參麥冬湯以及口內噴劑吹喉散來緩解不適。坊間常聽聞有各種來路不明的偏方,多數並無證據證實對癌症病友帶來幫助,中醫藥的使用已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其療效和安全性。病友可配合多科專業團隊的溝通討論,制定專屬的照護計畫,治療才能更加完備。全民健保目前在中醫部分有「癌症患者加強照護整合方案」,針對癌症病友提供完整的中醫評估和治療,儘管每位癌症患者的臨床病程、症狀、照護情形、心理壓力等等都不太一樣,治療模式也都大不相同,但台南市立醫院有中西醫、營養、心理、護理、藥師等組成全方位的癌症照護團隊,針對不同癌症病況做最完善的評估和治療,讓癌症病友更能勇於面對,順利康復,迎向美好人生。